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体现出的是学生为老师马首是瞻,一定意义上的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然而随着近几年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教师怕学生”的现象也频频发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表现得很不和谐。这两种现象对于教学来说都是不利的,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以推进教学的整体的发展。

一、新型师生关系下的师生观

现代师生观是指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及现代新技术革命之上的现代思想观念的师生关系问题的反映。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的必要条件。所谓的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行为作风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都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们所熟识的爱迪生、华罗庚等当初在校期间的成绩并不

好,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因此老师眼中的“差生”或“坏孩子”并不代表他以后就一事无成,没有前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的师生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步伐,必须适时的做出调整。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学生而非机械的塑造学生。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有权利从教师那里得到指引,以挖掘自己最大的身心潜力,成长成为一个对己对人有价值的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尊重与平等的教育观念早期是由欧美国家的教育家提出来的,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界广受关注。陈会昌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尊重平等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都把对方当做独立、完整、有尊严的个体看待,彼此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从事一切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共同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教育任务和学习任务。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看待,师生之间互相是“学习的共同体”、“成长的共同体”,这样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使得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 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是和谐融洽、情感浓郁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牢固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各具特性的人”的学生观。学生总是会有参差不齐,在学习方面的倾向性不同,所具备的潜力不同,所需开发的方向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材。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和关怀、尊重和赏识、帮助和引导适时地送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以给学生以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3. 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很多情况下,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在很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并不低于老师,甚至还远远高于老师,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一种相互学习的观念。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时代特征。师生通过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局面。

二、建立正确的的师生观

1. 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首先要容忍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的存在,鼓励学生进行个体的尝试和体验。只有放开束缚,接纳学生的活跃思想和独特视角下的判断,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多方面发展,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力,走向成功。其次,要让自己明确学生的要求,力求做到让学生的需求与自己的教学内容达成一致,而不是墨守陈规的非

得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把学生迫切需要学习和想要得到提升的内容,巧妙的糅合进自己的授课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 从地位上把学生当作朋友,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弯下腰乃至蹲下来倾听学生,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同时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亲其师则信其道,要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地位上的一视同仁,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自己进行交谈,也才能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有利于教师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方法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也只有在一种真正民主、朋友式的和谐环境中,才可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多渠道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3. 从学术上把学生当作共同学习和促进的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进行学习研究的过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纵使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对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更多的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去进行,一方面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来自学生的不同视角和不同维度的思考和提问,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

筛选和组合的过程。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研究,是个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当成研究者,才会在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才能使教师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4.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对学生要宽容,允许其犯错误,并帮助其及时改正。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如果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因此,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给学生犯错和改正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总结经验。

5. 对学生要有研究,加强师生交往,从中了解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能够全方位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解释学生的行为方式方法。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研究。师生之间要建立亲密的关系,要经历一个“接触、亲近、共鸣、信赖”的过程。所谓教书育人,并不是简单的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要做到这些,都需要教师转变先前的仅仅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念,将更多的注意点放在对学生的研究上面,以形成师生和谐融洽的氛围。

6. 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自己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师生观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由学生为教师服务,转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由学生围着教师转,转变成教师围着学生转;由学生被当作充塞知识的容器,转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由教师在台上表演,转变成导演或指挥。即要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生之心,也同样可以换来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敬畏,然后建立和谐融洽,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