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2013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2013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94号

《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已经2012年11月26日市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

2012年12月5日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2012年12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94号公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监管部门)

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统称环保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按照法定职责,对制造社会生活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本市规划、建设、工商、文化、城管执法、房屋管理、教育、体育、绿化市容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本办法的规定,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噪声源头控制要求)

市和区(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各类社会生活噪声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确定规划布局。

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建筑设计规范时,应当明确噪声敏感建筑物的隔声设计要求。噪声敏感建筑物竣工验收时,隔声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应当作为验收内容之一。

第五条(易产生噪声污染的商业经营活动的控制)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不得从事金属切割、石材和木材加工等易产生噪声污染的商业经营活动。

在住宅楼及其配套商业用房、商住综合楼内以及住宅小区、学校、医院、机关等周围,不得开设卡拉OK等易产生噪声污染的歌舞娱乐场所。

第六条(商业经营活动中有关设施的噪声防治)

沿街商店的经营管理者不得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在室内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的,其边界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不得举行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商业促销活动。在其他区域举行使用音响器材的商业促销活动,产生噪声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当要求其采取噪声控制措施。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冷却塔、抽风机、发电机、水泵、空压机、空调器和其他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设施、设备的,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使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七条(公共场所噪声控制一般要求)

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在毗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公园、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含未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街巷、里弄)等公共场所,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除前款规定时段外的其他时间,在上述场所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文艺演出等活动除外。

第八条(特定公共场所噪声控制要求)

对于健身、娱乐等活动噪声矛盾突出的公园,公园管理者可以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区(县)环保、公安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健身、娱乐等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受影响者制定公园噪声控制规约;通过合理划分活动区域、错开活动时段、限定噪声排放值等方式,避免干扰周围生

活环境。必要时,公园管理者可以依法调整园内布局,设置声屏障、噪声监测仪等设施。

对于健身、娱乐等活动噪声矛盾突出的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特定公共场所,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区(县)环保、公安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健身、娱乐等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受影响者制定噪声控制规约,合理限定活动范围、活动规模、噪声排放值等。

健身、娱乐等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当遵守相关噪声控制规约的要求。违反噪声控制要求的,公安机关可以作为认定是否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依据之一。

第九条(车辆防盗报警装置噪声污染防治)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车辆防盗报警装置以鸣响方式报警后,车辆使用人应当及时处理,避免长时间鸣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第十条(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噪声污染防治)

新建住宅小区时,建设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供水、排水、供热、供电、中央空调、电梯、通风等公用设施排放的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新建住宅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销售合同中明示住宅小区内有关公用设施以及配套商业用房的噪声污染源以及防治情况;毗邻建筑物内有噪声源对住宅小区产生影响的,应当一并明示。

既有住宅小区内公用设施排放的噪声不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公用设施所有权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环保部门、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噪声污染防治的指导和监督。

住宅小区噪声污染防治情况应当纳入文明小区测评体系。

第十一条(家庭娱乐活动、宠物噪声污染防治)

居民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的,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宠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宠物发出的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受噪声影响的居民可以向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反映,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依照住宅小区业主管理规约进行调处。

第十二条(装修噪声污染防治)

每日18时至次日8时以及法定节假日(不含双休日)全天,不得在已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在其他时间进行装修作业的,应当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避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住宅小区业主管理规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严于前款规定的限制装修的时间。

第十三条(学校噪声污染防治)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的学校不得使用产生高噪声的音响器材。市环保部门应当会同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使用音响器材进行指导。

第十四条(投诉)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义务,并有权对产生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行为向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投诉、举报。

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对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调解机制)

对因社会生活噪声产生的纠纷,区(县)环保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解。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影响社区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实施治理。噪声污染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居(村)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

第十六条(城管巡查)

城管执法部门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沿街商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在公共场所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拒不听从劝阻的,告知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监督检查)

环保部门、公安机关有权对排放社会生活噪声的场所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噪声污染防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十八条(环保部门行政处罚规定)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金属切割、石材和木材加工等商业经营活动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因商业经营活动使用设施、设备导致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规定)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在禁止时段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的,或者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举行健身、娱乐等活动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居民投诉噪声干扰并经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证实的,或者有其他证据可以证实该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第二十条(侵权责任)

受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侵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当事人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行政责任)

环保部门、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对投诉、举报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十二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1986年2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固定源噪声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款

第四十一条本法所称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六十三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噪声排放”是指噪声源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噪声。

(二)“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条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2013自然辨证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⑴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③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⑤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使得人化自然。 ⑵主要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⑶重大意义 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④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⑴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维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指的是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指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指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4、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及基本思想 ⑴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 ①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据“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包括土壤、森林、生物、矿物环境污染: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 ②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⑵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2013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答: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

2013年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文档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在近几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自然观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而提出,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日益成为发展中的难点。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发展是指由人及人类参与其中的学习继承创新创造活动,其本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辩证的对立统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不断在继承与创新辩证对立统一中螺旋式上升,从低级智慧和文明向高级智慧和文明不断累积的创新创造。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孔圣人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可见,人要长大成人,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观察学习继承的成长过程。人的这一本性,决定了没有学习继承这一能动的实践过程,一切创新发展都是无源之水。一切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继承的基础上。同样没有创新,一切事物都会没落和腐朽,就没有发展。因此,继承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创新是创新主体为了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而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从而创造或增加创新客体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崛起的脊梁,民族振兴的筋骨。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也是创新。创新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导向,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2-2013首都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和政治试题 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2-2013年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试卷 一、判断题(10*3) 1、恩格斯认为,星云假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T ) 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借鉴。(T ) 3、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只是由于科学的作用。(T ) 4、文明两要素是指文字和铜器。(T ) 5、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分界年是1543。(F ) 1543年成为中世纪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分界线, 6、科学研究要严格遵循逻辑推理来实施,不存在、也不需要知觉的参与。(F ) 7、“被中香炉”是一种佛教法器。(F) 8、十二平均律是管子创建的律制。(F)(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 9、温室作业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效应是这种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F ) 10、《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F)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二、(3*10) 1、“我们不需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说明恩格斯的观点。 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2、为什么说,科学认识是从问题开始的? 答: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3、何谓机械自然观,它与牛顿力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

中国矿业大学2013《自然辩证法》考卷

中国矿业大学 2012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课程考试试卷 一、材料分析题(在其中任意选择三个题目作答,每题20分,满分60分) 1、有市民反映从2013年3月5日起,上海松江区泖港镇泖港村北面的黄浦江面连日出现来历不明的死猪。据悉,这已经不是当地居民第一次看到死猪了,附近居民称:多年来一直有死猪出现。民众最为担忧的,不仅是持续上涨的死猪数量、部分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而是死猪打捞地黄浦江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3月8号,农业部对死猪事件亦做出回应:已经责成上海和浙江的动物防疫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当地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物疫情”。3月17日,上海市环保部门和水务部门继续对相关水厂取水口和出厂水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出厂水水质安全。根据当天发布内容,上海市疾控中心和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最新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水厂进水原水和出厂水中加测的6种病毒及5种细菌均为阴性,水质稳定。 截至3月20日,上海市已累计打捞死猪10395头,浙江省嘉兴市清理、打捞死猪5528头。2013年3月21日,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张学华律师本人向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信息公开如下三项:①至2013年3月20日,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于上海市黄浦区死猪跨省污染事件所采取的防治措施。②2013年3月1日至3月20日,黄浦江嘉兴市段所有水质检测点的每日水质检测数据。③2013年3月1日至3月20日,嘉兴市所有自来水供应单位每日常规检验项目数据和非常规检验项目数据。2013年3月22日今日,一位嘉兴水务集团的陈师傅用回电告知张律师:第①、②项不属他们管理范围。第③项回复说:我们只管城区的水厂,且水都是合格的,我们的水是从西面来的,黄浦江死猪污染是东面的水域。张律师问可否给一份所管辖范围的水质检测数据?告知水据都给建设和卫生部门了,你可问他们要。张律师问可否书面回复不属你们回复范围?告知这个没有必要。 问题:基于自然观的视角,谈谈材料内容中所折射出来的突出问题。 2、每年的诺贝尔奖公布之日,总是国人的伤心之时,并且总会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和国人的心里激起阵阵喧哗与骚动。这种喧哗与骚动往往是非理性的,混和着羡慕、抱怨、嫉妒、愤怒等等复杂的感情。国人总是将中国拿不到诺奖归因于外在的某种原因,或者质疑评奖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认为诺奖评委对中国有偏见,评奖过程受西方政治势力的操控,或者干脆声明本国的某某人完全有实力获得诺贝尔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却很少有清醒而理性的自我反思。 问题:面对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情结,根据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汤浅现象),论述一下中国为了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科学的中心慢慢由相对发达和富足的英国转到了德国,为什么德国会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除去德国长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增加科研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大批诸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等天才科学家涌现等原因外,哲学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德国的哲学率先脱离机械论和绝对论,发展了辩证法和唯物论,进而推动形成了:哲学为先导,数学为地基,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良好的学术传统。今天,在很多科技中也闪现着哲学的身影。例如,大型桥梁、建筑中普遍存在的静不

自然辩证法2013年复习要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于 19世纪70年代创立,目的是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 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一个学科群。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自然观,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探讨清楚四大起源问 题:即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 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辨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辨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学 科性质是实践哲学。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该书以两对矛盾一一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为主线, 将论文、杂记等内容概括为六 大部分内容,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第二部分自 然科学与哲学 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 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由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范畴(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所构成,也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辩证法。 第四部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的分类是以研究对象的 运动形式为依据。马克思将运动按由低到高分为力学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学运动、社会科学运动。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 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包括三个部分,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结构和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古代的“八卦” “五行”学说,都认为某些具 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L — D)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卢克莱修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理学原理,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包括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原,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思想,在探讨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 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 机统一。 2.简述中国古代“八卦” “五行”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分乾、坤、震、巽( xfn)、坎、离、艮、兑八种,分别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问题详解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 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SMU)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每一题300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人类依赖自然界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2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 3人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4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关系要“和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