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物理笔记

人教版八上物理笔记
人教版八上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米(m)

1)长度的单位及进率

2.应该记住的长度:拇指指甲的长度1cm左右

一拃20cm左右

手掌宽度10cm左右

成人步幅70cm左右

一庹约等于该人身高

课桌的高度80cm左右

一层楼发的高度3m左右

3.最基本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选:认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3)放: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与被测边相平。

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4)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5)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记: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测量结果可以分为准确值和估计值。

二、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绝对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2.造成误差的原因:1)测量工具:分度值越小的工具,测量值误差越小(选分度值小的,

更精准)

2)测量方法。(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小误差)

3)同一把尺子读数,估计值可能偏大或偏小,测多次取平均值(多

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3.错误:由于不按操作规程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可以避免。

三、时间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h=60min 1min=60s 1h=3600s 1min=1/60h

1s=1/3600h

3.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

二、参照物

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的选择:

1)物体被选作参照物时,我们就假定它不动。

2)被研究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3)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可能不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表示运动得快。

2.定义:物体运动的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叫速度。

3.定义式:v=s/t

变形公式: s=vt t=s/v

4.国际单位:米/秒(m/s)

5. 例:汽车的速度是10m/s

物理意义:汽车1秒通过的路程是10米。

6.单位换算: 1m/s=3.6km/h

7.一些物体的速度: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自行车速度约为5m/s

小汽车速度约为30m/s

百米赛跑速度≤11m/s

二、机械运动分类

1.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3.有人根据公式v=s/t得出: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是否

正确?

不正确。因为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的速度是不变的,不受s与t的影响。

4.在不知速度多大时,可以利用v=s/t将速度求出。

5.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描述

6. 变速直线运动

1)运动快慢变化、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v=s/t

3)求哪段的平均速度,就用哪段路程除以这段路程内的所有时间之和。

4)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粗略地描述变速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7.火车过桥: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小车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小车、木板、垫块、金属挡板

尽量使斜坡的坡度小一些,可使小车运动时间长一些,所测时间更准。

实验表格:

1为全程 2为上半段 3为下半段

结论:下半段平均速度最快,上半段的最慢,全城的居中。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可以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三、声速

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速度比气体中快。

2.声音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3.声速在空气中一般记作340m/s

四、回声

1.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2.能够听清回声的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听清回

声。如果小于0.1s,则不能分清,回声与原声叠加在一起,使

声音增强。

3.回声测距: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也就是声音的粗细)

2.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叫赫兹,符号Hz

3.人耳能够听到的范围:20Hz~20000Hz

4.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时发出次声波。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二、响度

1.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

2.影响响度的因素: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越小。

听诊器减弱了声音的分散,使响度变大。

三、音色

1.每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色,叫音色。

2.我们能区分是谁在说话,或是哪种乐器在演奏,靠的是音色。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材料决定的。

四、声音与波形

1.波的疏密表示频率。越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波的高低表示振幅。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五、乐器

1.打击乐器力量大小可以改变响度。

2.管乐器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3.弦乐器是弦振动发声,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材料等都影响音调。

各种乐器的音色,一般是变不了的。

第三节、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

于噪音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噪声强弱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符号dB

保护听力<90dB 保证学习、工作<70dB 保证休息<50dB

三、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的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3.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二、摄氏温度

1.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2.把一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100℃

人体正常温度:37℃舒适温度:26℃

三、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应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器底和侧壁。

2)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

2.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3.如果不甩,示数将会高“涨”低“不落”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一、物态变化

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水浴法:使物体受热均匀。

四、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的分类:1)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2)固体:晶体:有熔点,熔化时吸热不升温。

晶体凝固时放热不降温。

如:海波、冰、水晶、食盐、奈、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吸热升温。

非晶体凝固时放热降温。

如: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等。

2.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4)液体沸腾时吸热不升温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2.蒸发:1)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3)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三、液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

2)压缩气体体积

四、液化在生活中的实例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白雾白气已经不是水蒸气了,真正的水蒸气看不见,它们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大量的小水滴。

五、电冰箱制冷原理

1电冰箱制冷原理:汽化(蒸发)吸热,液化放热。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2.升华生活实例:1)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2)卫生球(樟脑丸)变小

3)钨丝变细4)干冰变小

二、凝华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凝华生活实例:1)霜2)玻璃上的冰花

2)雾凇

三、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月亮本身不能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光,因此月亮不是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早晨看到刚出地平线的太阳,实际上那是太阳的虚像,这是因为太阳光穿过不均匀的大气层的时候,会发生偏转。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模型法)

1)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光线是为了描绘光而人为画出的。

4.光的直线传播应用:1)日食、月食(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造成的。)

2)激光准直

3)瞄准

4)排队

5)影子的形成6)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1)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形成,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的像。

2)小孔所成的像,可以是缩小的、放大的或等大的。

3)小孔形状不影响像的形状。

三、光速

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是3×108m/s=3×105km/s

2.光在空气里的速度近似等于真空中的速度。

3.光速可以用c来表示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定律

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O:入射点或反射点AO:入射光线OB:反射光线ON:法线∠1:入射角∠2:反射角

探究实验:

用白纸板是为了显示光路,将白纸板分成两部分是为了探究三线是否共面。

2.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共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角)

3.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二、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表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粗糙表面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漫反射的反射光到处都有,因此在各个方向上的人都能够看到这个不发光的物体,原因就是该物体发生了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的一些问题: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等效替代

法)

3)用刻度尺是为了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大小关系。

4)光屏的作用是为了判断像的虚实。

2.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无论物体距平面镜多远,像

的大小不变)

2)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因此是虚像。

2)某点的反射光其反向延长线一定过这个点的像点。

4.平面镜的作用

1)改变光路:潜望镜

2)成像

二、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应用:汽车观后镜、弯道观察镜

2.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太阳灶逆用:手电筒、汽车灯的反光罩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AO:入射光线OC:折射光线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将不改变方向。

∠入=∠反=∠折=0°

二、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共面)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两侧)

3.无论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一定是空气里光线与法线的夹

角最大

4.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也都靠近法线(三角同变大,三角同变小)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曲

2.海市蜃楼

3.站在地面上看到水中的鱼,那不是鱼的真正位置,我们看到的鱼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

线形成的。因此是虚像。像的位置在真正鱼的上方。

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复色

3.彩虹是太阳光被空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彩虹是一种色散现象)

4.光的色散本质属于光的折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利用它们可以混合成不同的色光)

三、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1.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人眼都看不见。

2.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热效应:1)红外线热谱图

2)红外线夜视仪

3)电烤箱

红外线传递信息:红外线遥控器

3.紫外线的应用:1)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2)能杀菌(紫外线灯灭菌)

3)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验钞机)

四、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什么颜色的透明片,透什么光,其它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物体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

(什么颜色的物体,反什么光,其它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凸透镜符号凹透镜符号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点O为光心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点F为实焦点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用F表示。

3.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f表示。

4.透镜越厚(越鼓)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光路可逆)

四、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

F为虚焦点

五、一般光穿过透镜

1.经过凸透镜的光,不一定会会聚到一起,但一定比原来离着主光轴更近一些(更聚拢一

些)

2.经过凹透镜的光线不一定记就真的散开,但一定比原来离主光轴更远一些。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老式相机的胶片相当于光屏。

3.照相机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像距小(像距小于物距),像就是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投影片相当于物体。

3.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4.像距大(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是放大的实像。

三、实像变化与物距的关系

1.成实像时,满足“物近像远像变大”这一规律。

四、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虚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

五、

1.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内成虚像,虚像全是正立的,且全是放大的。

2.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外成实像,实像全是倒立的。

(一倍焦距分虚实)

3.虚像的变化满足“物近像近像变小”这一规律。

4.二倍焦距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分大小)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前应该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到光屏

中央

2.在蜡烛、光屏上下位置不变时,透镜向上移动,像往上移动。

3.在透镜、光屏上下位置不变时,蜡烛向上移动,像往下移动。

4.屏上已经有清晰的像,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一部分,屏上的像依然完整,但是亮度

变暗一些。

5.在物距相等情况下,改变透镜的焦距,物体相对焦距越近,像相对越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初二物理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 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识要点: 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 (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 (2)正确操作与读数

(3)科学处理数据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 (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 (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 (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 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二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电压电阻》复习精要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 ..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 ....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 电源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填空)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 ..(或电路两端有电压) ②电路是连通 ..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 ..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 .."x x x" .....的电流。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 v=1000V .........1V=1000m V .........1.m V=1000 .......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2V..家庭 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V.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 ①电压表要并联 ..在电路中。 (.1.、.但是当电压表不小心串联到电路中时 ................发生的状况是:电压表的 ........... 时数有很大的偏转,约等于电源的电压。在测小灯泡的试验中,讲 .............................V. 表和 ..A.表反接的状 .....况是电压表有时数,电流表无时数。都不会损坏 .....................) 2.、.当电压表之间只是有一段导线没有任何用电器的时候,我们认为............................ 此时电压表是没有时数的。所以在电路中电压表没有时数我们分析............................. 电路状况可以考虑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是短路的。 .......................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一不: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连实物图一定要先选量程) .............二看清: ①一要看清电压表的量程 .. ②二要看清电压表的分度值 ...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 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 ..电压表。(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电压表 异符号 A V 连接串联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 量程0.6A 3A 3V 15V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总结(最全)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目录 第七章力 (2) 1、力 (2) 2、弹力 (3) 3.重力 (3) 第八章运动和力 (5) 1.牛顿第一定律 (5) 2、二力平衡 (6) 3、摩擦力: (7) 第九章压强 (9) 1.压强 (9) 2.液体的压强 (10) 3.大气压强 (11)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 第十章浮力 (13) 1.浮力 (13) 2、阿基米德原理 (14)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4)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6) 1.功 (16) 2、功率(P) (16) 3.动能和势能 (17) 4、机械能及其转化 (18)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9) 1.杠杆 (19) 2.滑轮 (20) 3、机械效率η (22)

第七章力 1、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力,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力的作用效果: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模型法)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支持力和压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或者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复习

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 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 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 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 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七章力 2 1、力 2 2、弹力 3 3.重力 3 第八章运动和力 5 1.牛顿第一定律 5 2、二力平衡 6 3、摩擦力: 7 第九章压强 9 1.压强 9 2.液体的压强 10 3.大气压强 11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 第十章浮力 13 1.浮力 13 2、阿基米德原理 14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4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6 1.功 16 2、功率 (P) 16 3.动能和势能 17 4、机械能及其转化 18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9 1.杠杆 19 2.滑轮 20 3、机械效率η 22 第七章力 1、力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力,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力的作用效果: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模型法)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支持力和压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或者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弹力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力大小的测量: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即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202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1k m= m ,1m= dm= cm= mm= um= nm,。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的单位。(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 中学生的身高为1.58 ,一本书的厚度为10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单位是 。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 (图1) (图2) (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 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 圆的直径为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 ,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 。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 的直径为 mm 。。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 、 。其中 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 ;1min= s ;30min= 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或秒) 8、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能消除,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 、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 1 S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 第一节1、长度单位km、m(国际单位)、dm、cm、mm、um、nm(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2、长度测量:刻度尺使用方法:三看(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五会(选、放、看、读、 记) 3、时间单位:h、min、s(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4、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的读数) 5、区别误差与错误 第二节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速度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常考点) 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 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