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数据收集和整理

第2章.数据收集和整理
第2章.数据收集和整理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1. 主要来源渠道

直接的调查和科学试验;

间接调查或试验的数据。

2. 数据采集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系统性

3. 数据收集的方法

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

幻灯片5

二、数据的类型

1. 数值型或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

由数量数据量记录

⑴不连续性变数(间断性变数、离散变数)

计数方法

两个相邻的整数间不容许带小数的数值存在

数值型数据

⑵连续性变数

度量、称量、量测方法

两个相邻的整数间容许带小数的数值存在

2. 非数值型或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

定类数据,不区分顺序

定序数据,有顺序

第二节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一、基本概念

● 1. 总体与样本(Population and Sample)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的全体对象。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总体的两个特征:

● (1) 个体间有变异性(不齐性);

● (2) 总体的容量一般较大,对总体的每个成员进行调查(普查)耗时耗

●力,不切实际。

●如何克服?

●解决办法: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样获得一定数量的样本,

然后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推断原始总体的情况。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

样本内包含的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Sample Size)。样本容量常记为n;总体容量常记为N。

● 2.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抽得的样本必须对总体有代表性,随机抽样是实现代表性的常用方法。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组成样本。

●放回式抽样(sampling with replacement)

●非放回式抽样( sampling without replacement )

如何实现随机抽样?一般用随机数字表!

注意:在本课程中,样本除特殊说明外,均指随机样本!

●例:如何从2000名学生中获得n=20的随机样本?

●解:首先将2000名学生编号:1,2,3, (2000)

●采用随机数字表获得20个处于1~2000之间的随机数:随机从表中选

取一点,然后以每四位数字为一节连续读下去:0411 1828 8634 2331 7247 3230 0032 0768 1024 …………

选出位于1~2000的数:411,1828,32,768,1024,…,满20个数为止。这20个数对应的学生就是一个随机样本。

二、数据的整理

● 1. 连续性变数

●定义:

●用测量手段得到的数量性状资料,即用度、量、衡等计量工具直接测定的数量性状

资料。其数据是长度、容积、重量等来表示。

●例如:身高、产奶量、体重、绵羊剪毛量等。这类数据通常是非整数,数据的变异是

连续的。

频数表编制步骤:

(1) 求数据的极差;

极差是全部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2) 划分组段;

确定组数;确定组距;

(3) 确定各组的上下限

(4) 统计各组段内的数据频数

例:以120头母羊的体重资料(数据见表1)

为例,绘制频数表和频数直方图

表1 120母羊的体重资料(单位:kg)

53 50 51 57 56 51 48 46 62 51 61 56 62 58 46

48 46 50 54 56 40 53 51 57 54 59 52 47 57 59

54 50 52 54 62 50 50 53 51 54 56 50 52 50 52

43 53 48 50 60 58 52 64 50 47 37 52 46 45 42

53 58 47 50 50 45 55 62 51 50 43 53 42 56 54

45 56 54 65 61 47 52 49 49 51 45 52 54 48 57

45 53 54 57 54 54 45 44 52 50 52 52 55 50 54

43 57 56 54 49 55 50 48 46 56 45 45 51 46 49

解: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从原始数据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出极差

max=65,min=37,极差R=max-min=65-37=28

(2)决定划分组数。一般来说,50~100个数分为7~10组。

因为本题中n=120,所以初步确定组数为10组。

(3)根据极差与组数确定组距和组限。

组距=极差/组数=28/10=2.8≈3 (组距一般取整数)

组限就是依据原始数据用来分组的每组的上下限,它的确定根据最小值和组距进行。

组限组界组中值频数频率

37

40

43

。。。

64

组限组界组中值频数频率

37~39

40~42

43~45

。。。

64~66

(4)在频数表中列出组界和中值。

由于测量精度的原因,第一组(组限为37~39)实际代表从36.5kg到39.5kg的所有数据,因为连续型数据一般是小数,这里只是因为测量精度以及记录的方便以整数表示出来。

例如,真实值为39.3公斤的数据会四舍五入成39公斤被记录,它会被包括在第一组内。

36.5~39.5称为组界,表示组的实际界限。

组限组界组中值频数频率

37~39 36.5~39.5 38

40~42 39.5~42.5 41

43~45 42.5~45.5 44

。。。。。。。。。

64~66 63.5~66.5 65

(5)统计每组频数,完成频数表。

组限组界组中值频数频率

37~39 36.5~39.5 38 1 0.008

40~42 39.5~42.5 41 3 0.025

43~45 42.5~45.5 44 12 0.100

46~48 45.5~48.5 47 15 0.125

49~51 48.5~51.5 50 27 0.225

52~54 51.5~54.5 53 31 0.258

55~57 54.5~57.5 56 17 0.142

58~60 57.5~60.5 59 6 0.050

61~63 60.5~63.5 62 6 0.050

64~66 63.5~66.5 65 2 0.017

连续型数据频数直方图的绘制:

首先得到频数表,然后以组界为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作直方图。

注意:(1)连续型直方图方条间没有间隙,因为它以组界为方条的底部坐标

(2)但方条的标识可以用组限标出,如上图,为了直观的需要。

2. 间断性变数资料的整理(基本过程)

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

各个观测值只能以整数表示,在相邻的整数间不得有带小数的数值出现。 例如:猪的产仔数、鸡的产蛋数、鱼的尾数等。 例: 以50枚受精蛋孵化出雏鸡的天数(数据 见表2)为例,绘制频数表和频数图

表2 50枚受精种蛋孵化出雏鸡的天数

21 20 20 21 23 22 22 22 21 22 20 23 22 23 22 19 22 23 24 22 19 22 21 21 21 22 22 24 22 21 21 22 22 23 22 22 21 22 22 23 22 23 22 22 22 23 23 22 21 22

解:小鸡出壳的天数在19~24天范围内变动,有6个不同的观测值。以 各个不同观测值分组,共分为6组,开始建立频数(率)表: 组值(孵化天数)

频数计算

频数 频率 19 2 0.04 20 3 0.06 21 10 0.20 22 24 0.48 23 9 0.18 24 2 0.04 总计

50

1.00

从表中我们可以迅速而直观地看出:

孵化天数大多集中在21~23天,以22天的最多,孵化天数较短(19~20天)和较长(24天)的都较少 幻灯片22

频数(率)图是频数(率)的图形表示:

5101520

253019

20

212223

24

孵化天数

频数

注意:离散型数据频数图上方条间一般有间隙 第三节 样本的几个特征数

定量地研究样本数据,主要关注四个特征:

(1) 数据的集中性(以哪点为中心集中分布): 以平均数衡量

(2) 数据的变异性(数据间相互差异程度): 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衡量

(3) 数据分布的对称性:以偏斜度衡量 (4) 数据分布的陡峭性:以峭度衡量 一、平均数

平均数主要包括有算术平均数(以后简称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 1. 算术平均数 (arithmetic mean)

● 算术平均数是指资料中各观测值的总和除以观测值个数所得的商。记作 ; ●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根据样本的大小以及分组情况分为:直接法和加权法。

幻灯片25

(1)直接法:主要用于未经分组资料平均数的计算。此时样本含量往往较小,如n ≤30。

为:

,那么样本平均数个观测值:设样本包含x x x x n n ,,,21

n

x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意义明确时简写为

1

21

例一,某种公牛站测得10头成年公牛的体重分别为500,520,535,560,585,600,480,510,505,490(kg ),求其平均体重。

)

( 5.52810

5285 10

490535520500kg n

x x ==++++=

=∑ 解:

幻灯片26

● (2)加权法:主要用于样本含量大且已经分组的资料(或称频数资料)平均数的计算。 ● 在获得频数分布表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法计算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

++++++=k i i

k

i i i k

k

k f x f f f f x f x f x f x 1

1212211

-分组数

组的频数-第为组值)(离散型数据时,组的组中值-第这里, k i f x i x i i i

组中值:每一组的两个组限的平均值 幻灯片27

● 例:120头母羊体重资料的频数表,计算这个样本的平均数。

(==++++++解:kg 6.51120

6195

23165241338110

1

10

1 ???=

=

∑∑==i i

i i

i f

x

f x

幻灯片28

● 2. 中位数 (median)

● 定义:将样本内所有观测值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 值,称为中位数。 ●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将样本从小到大排列

● (1)样本容量n 为奇数时,中位数即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2)样本容量n 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位于中间位置上的两个数的平均值 幻灯片29

例:求下面两个样本的中位数

(1)7只家兔从发病到死亡的日期分别为4,15,12,8,8,6,10

(2)某犬场发生瘟热,观察得10只仔犬从发现症状到死亡的天数分别为7,8,8,8,11,12,12,13,14,14 幻灯片30

● 3. 众数 (mode)

● 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值或对于分组资料而言频数最多那组的组中值,称为众数。 ● 例如,(1)中众数为8,(2)中众数为8。

● 4.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

● 算术平均数优于中位数和众数因而被广泛使用;

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分布极不对称的数据的平均数时有 一定的优势。 幻灯片31

二、标准差 ● 定义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用于衡量一个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

● 假设有一样本A :1,4,5,5,10,如何衡量数据间的变异程度?相对于另一平均

数同样为5的样本B :4,5,5,5,6,样本A 的变异程度明显大,如何定量地说明? ● 讨论

● 离差间接地反映了数据间变异的一些信息,因为一个数据间差异很小的样本,每个数

的离差必然很小 ● 首先会想到加和。但是因为 ∑

-x)

(x =0,所以不能作为指标。离均差平方和似乎是

一个合理的能够综合各个离均差的指标

● 但由于离均差平方和常随样本的大小而改变,为了消除样本大小的影响,应将离均差平

方和除以样本容量n 。严格的统计学证明显示(课本57页):离均差平方和除以n-1时性质最好。 ●

幻灯片33

样本方差表示,称为以用本数据间的变异程度可所以经过上述讨论,样1

)( 1

2

2--=

∑=n x x

S n

i i

(**)

1 2

11

2-???

??-=

∑∑==n n x x s n i i n

i i 下公式

在实际计算时,常用如

幻灯片34

● 1. 标准差的计算

● (1)非频数资料的计算方法

● 例四,计算10只辽宁绒山羊产绒量:450,450,500,500,500,550,550,550,600,

650(g )的标准差。 第一种方法:直接法

第二种方法:编码法

具体做法:选取一个常数c ,数值上接近平均数;然后将原始数据减去c ,再计算标准差。这里我们选择c =500 x ’ x ’2 -50 2500 -50 2500 0 0 0 0 0 0 50 2500 50 2500 50 2500 100 10000 150 22500 300 45000

1

1010)(2

2

--=

∑∑x x s 24

.639

9000450009

10)300(450002

=-=

-

=

24

.639360009

2809000

2845000910)5300(28450002

==

-=-

=1

1010)(2

2--=

∑∑x x s

幻灯片36

(2) 已分组资料(频数资料)标准差的计算

1

1

)

(1

1

2

11

21

1

2

-?

?? ??-=

--=

∑∑∑∑

∑∑======k

i i

k

i i

k i i i k

i i i k

i i

k

i i i

f

f x f x f f

x x f

s

为样本容量。

为组数,即为组值),为组中值(离散型数据为各组频数,这里,∑=n f k x f i i i

)。

就变成公式(分组资料,此公式也,则已分组资料变成非=:如果每个注意*1i f

幻灯片37

例五,120头母羊体重资料的频数表,计算这个样本的标准差。 组限 组界 组中值 频数 频率 37~39 36.5~39.5 38 1 0.008 40~42 39.5~42.5 41 3 0.025 43~45 42.5~45.5 44 12 0.100 46~48 45.5~48.5 47 15 0.125 49~51 48.5~51.5 50 27 0.225 52~54 51.5~54.5 53 31 0.258 55~57 54.5~57.5 56 17 0.142 58~60 57.5~60.5 59 6 0.050 61~63 60.5~63.5 62 6 0.050 64~66 63.5~66.5

65

2

0.017

组中值xi 频数fi fixi fixi2 38 1 38 1444 41 3 123 5043 44 12 528 23232 47 15 705 33135 50 27 1350 67500 53 31 1643 87079 56 17 952 53312 59

6

354

20886

1

1

1

2

11

2-?

?? ??-=

∑∑∑∑

====k

i i

k

i i

k i i i k

i i i f

f x f x f s 967

.271120120)6195(3231452

=--

=

62 6 372 23064 65 2 130

8450

∑fi=120

∑fixi=6195 ∑

fixi2=323145

幻灯片39

● 2. 标准差的性质

● 标准差的大小受资料中每个观测值的影响。如果观测值相互之间的差异大,则求得的

标准差也大;反之则小。

● 在计算标准差时,各个观测值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其数值不变。

当每个观测值乘以或除以某一个常数a ,则标准差是原来标准差的a 倍或1/a 倍。 幻灯片40

● 3. 利用标准差查找资料的不寻常值

● 如果资料的某个观测值在离平均值两倍标准差外,这个观测值通常称为资料的不寻常

值。

● 例如,调查得到一个NBA 球队的5位球员的身高为67,72,76,76,和84英寸。请问

84英寸的那个球员在这个球队里是不是不寻常的高?

75

5

84

76767267=++++=

=

∑n

x x 解:

2

.61

)

(2

=--=

∑n x x s

)4.87,4.63()2.6275,2.6275()2,2(=?+?-=+-s x s x

因为84英寸的球员在离平均值两倍标准差范围内,他不是不寻常的高。 三、偏斜度和峭度

1. 偏斜度(度量数据围绕众数呈不对称的程度)

正偏:数据频率分布的正方向尾巴特别长

-∞ + ∞ 负偏:数据频率分布的负方向尾巴特别长

-∞ + ∞

幻灯片42

2

/323

1)()

( ???

? ??--=

∑∑n x x n

x x g :

偏斜度计算公式

2. 峭度

3)()( 2

24

2-???

? ??--=∑∑n x x n x x g :

峭度计算公式

四、变异系数(CV )

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变异程度的另一指标。它与标准差的不同之处是,变异系数用于

两个或多个资料的变异程度的比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x s CV =

例六,有两个小麦品种A 和B ,它们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A =120±5.0

B =70±4.0 问哪个小麦品种较为整齐? 解:

分布较为平坦。态

说明样本数据相对于正分布较为陡峭,

态说明样本数据相对于正(第三章介绍),接近于正态分布程度说明样本数据分布陡峭=00 0222<>g g g

●单比较标准差是不合理的,因为两个品种的平均数不接近。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比较这两个样本的变异系数:

●品种A的变异系数为5.0/120=0.042

●品种B的变异系数为4.0/70=0.057

所以说,品种A比品种B更为整齐。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学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教学方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精品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内容:调查记录和整理,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

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与整理》知识要点

数据收集与整理知识要点 1.收集数据的方法: (1)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2)实地调查:如现场观察,收集,统计数据。 (3)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网络等。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1.是要简便易行;2.要真实全面。 2.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考察全面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叫做划计法。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数的比。 注意:调查方式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抽样调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的结果来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4.总体: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样本:被抽取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组成称为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5.抽样调查的要求和特点: (1)特点:优点:花费少,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破坏性小。 缺点:结果性往往不如全面调查的结果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2)要求: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的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6.数据处理的过程: (1)数据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2)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断

和预测。 7.常见的统计图及其特点: (1)折线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2)条形统计图: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的数据。 (3 )扇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8.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9.频率分布直方图; 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条系形统计图的一种。 (2)直方图的结构: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 横轴表示分布的情况 纵轴表示频数 条形图直方图的主体部分,底边长是组距,高是频数。 10,作直方图的步骤: (1)作两条互相垂直的轴:横轴和纵轴。 (2)在横轴上画一些相互连接的线段,每条线段表示一组,在线段的左端点标明这组的下限,在最后一组的线段的线段的右段标明其上限。 (3)在纵轴上划分刻度,并用自然数标记。 (4)以横轴上的每条线段为底各作一个矩形立于横轴之上,使矩形的高等于相应的频数 11. 列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划记 (4)列频数分布表。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报告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备课人:发 【问题】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统计调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统计调查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一、数据处理的一般程序 二、回顾与思考 Ⅰ、数据的收集 1、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收集数据时,为了方便统计,可以用字母表示调查的各种类型。) ①问卷调查法:为了获得某个总体的信息,找出与该信息有关的因素,而编制的一些带有问题的问卷调查。 ②媒体调查法:如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调查。 ③民意调查法:如投票选举。 ④实地调查法: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和统计数据。 例1、调查下列问题,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恰当。 ①班里谁最适合当班长()②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 ③本班同学早上的起床时间()④黄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 2、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调查的问题;——谁当班长最合适 ②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③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推荐的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写在纸上,投入推荐箱 ⑤统计整理调查结果;——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记票(划正字),第三位同学在旁边监督。 ⑥分析数据的记录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收集数据的调查方式 (1)全面调查 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的常见方法:①问卷调查法;②访问调查法;③调查法; 特点: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 定义: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做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那一部分个体叫做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没有单位); 特点:省时省钱,调查对象涉及面广,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性质: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即样本的选取要恰当,样本容量越大,越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代表性:总体是由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到) (3)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抽样调查的要什么? ①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②样本容量要适当. 例2、〔1〕判断下面的调查属于哪一种方式的调查。 ①为了了解七年级(22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全面调查) ②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调查) ③为了了解全国农民的收支情况(抽样调查) ④灯泡厂为了掌握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情况(抽样调查) 〔2〕下面的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 ①调查七年级十班学生的视力情况;②调查全国农民的年收入状况; ③调查一批刚出厂的灯泡的寿命;④调查各省市感染禽流感的病例。 〔3〕为了了解某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测量,对这个问题,下面的说确的是〔〕 A、2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 C、抽取的500名学生是样本 D、样本容量是500〔4〕请指出下列哪些抽查的样本缺少代表性: ①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的上网情况; ②从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中,调查市民的法治意识; ③抽查电信部门的家属,了解市民对电信服务的满意程度。 Ⅱ、数据的整理1、表格整理2、划记法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测试题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 一、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人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如下: 1.??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喜欢吃()的人数最少,有()人。 3.喜欢吃()的人数与()的人数同样多。 4.明明的班级一共有()人。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考查目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记录整理到统计表中,呈现出统计结果。注意:记录整理时不重复、不遗漏。答案: 1.3,,5,4,13,5,8 2.葡萄 3 3.苹果香蕉 4.38 5.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比香蕉的人数多多少人13-5=8(人)答略。(答案不唯一)二、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人。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 ?? ?? ?? ?? ???)。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考查目的:这道题是对于统计表的针对性练习,重在让学生读懂用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的价值。答案: 1.打游戏机 2.16 3.答案不唯一 4.打游戏机的人数较多,读课外书的与去户外玩的人数较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少打游戏机,多用于读书和室外运动。

三、下面是调查二(2)班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统计表 2.喜欢()的学生人数最多,有()人。 3.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比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多()人。 4.喜欢《奥特曼》和《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信息以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统计表。答案:1.14,9,17 2.奥特曼17 3.5 4.14+17=31(人) 四、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1.最喜欢()的人数最多,最喜欢()的人数最少。 2.我喜欢()玩具,喜欢这种玩具的有()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玩具厂要生产玩具,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建议玩具厂多生产哪种玩具,为什么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的玩具过程中,再现收集整理数据从而完成统计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理解、运用本课的统计方法,同时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的实际价值。同时为使统计的结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在统计表中留出了一个空白格,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补充一些与时俱进的玩具。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收集整理 宁武县实验小学教师马利先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并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需求和交往表现,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的过程。之后在合作整理并制作统计表过程中,体验获得统计结果的成功。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信息中提出问题,体会统计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练习题

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数据收集整理》综合练习题 1.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1)表示( )辆车。 (2)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3)( )最少,( )最多。 (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同样多。 (6)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3.下面是森林动物园小动物的数量统计情况。 (1)小刺猬有( )只; 小象有( )只; 小猴子有( )只。 (2)这些小动物一共有( )只。 口○口=口

4.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结果填到下表中。(12) (1)我最喜欢( )小组。 (2)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 (3)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 )人。 (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 5.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18 ) (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5)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一年级的有( )人;六年级的有( )人。 (6)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大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案设计

标准实用文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教学重点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课时3课时安排:课时1.数据收集整理………………………………2 .练习一………………………………………1课时2 数据收集整理(一)课时第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 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2 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 策略。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文档. 标准实用文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复习与巩固 一、知识网络 知识点一:总体、样本的概念 1.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2.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3.样本: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注意: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要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 知识点二: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考察全面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也称作普查,调查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等. 全面调查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划记法); (3)描述数据(条形图或扇形图等). 2.抽样调查:若调查时因考察对象牵扯面较广,调查范围大,不宜采用全面调查,因此,采用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抽样调查的意义: (1)减少统计的工作量; (2)抽样调查是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它是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3.判断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在于: ①全面调查是对考察对象的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察范围内所有个体进行一个不漏的逐个准确统计;而抽样调查则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注意区分“总体”和“部分”在表述上的差异.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调查方法:问卷,观察,走访,试验,查阅资料。 知识点三: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于数据的统计的表示方法,它们多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二年级下数据收集经典练习题

1、是张老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情况统计表。 (1)最喜欢()的人最多,最喜欢()的人最少。(2)最喜欢看书的比最喜欢旅游的多()人。 (3)最喜欢看电视的比最喜欢运动的多()人。(4)这个班一共有()人。 2、统计表回答问题。 男生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女生小英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1、小军在()岁至()岁时身高增长最快,()岁至()岁时身高增长最慢。 2、小英在()岁至()岁时身高增长最快,()岁至()岁时身高增长最慢。 3、你还能发现什么? 3、东方红电器商店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表 (1)星期()销售量最少。(2)星期()销售量最多。(3)星期()和星期()销售量一样多。 4、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表。

(1)喜欢吃白菜的人数比吃茄子的人数多12人,喜欢吃白菜的有多少人? (2)喜欢吃胡萝卜和西红柿的一共有多少人?(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5、下面是二年级四个班男、女生人数的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男生同样多的班是(),女生同样多的班是()。(2)()班和()班的学生人数同样多。 (3)二(3)班比二(2)班少()人。 6、下表是二(2)班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情况统计表: (1)每个“正”字表示几个人?(2)这个班有多少名同学? (3)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7、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电视剧:10人体育:9人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1)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2)共调查了()名同学。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8、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9、育才小学四个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如下: (1)喜欢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2)喜欢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3)男生喜欢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4)喜欢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有()人。 10、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八单元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标准分类整理、记录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形分类,导入课题 1、出示图形。 出示8个大小不同的图形,其中3个三角形1黄2蓝,3个四边形2黄1蓝,2个圆形1黄1蓝。 2、引导分类,明确目标 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如果把这些图形分分类,你打算怎么分?(按照学生回答出现两种分类情况) 提问:按颜色分分成了几类?按形状分呢? 指出:原来根据什么分,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提问:从第一种分类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从第二种呢?(还有谁来补充) 指出:你看,经过刚才的分类之后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数学信息。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需要像这样分类来整理一些事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整理。(板书课题:分类整理) 二、创设情境,学习交流 1、出示情境图。 引导:来看一幅图,大家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谁来说说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指出:图中有老师和学生。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谈话: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吗?(学生读)1、老师比学生少几人? 2、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 2、引导分类。 谈话:要想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些什么? 指出:要知道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 提问:对,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图中的这些人分成几类?(两类)一类?一类?(板书:老师学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练习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数据收集整理》综合练习题 1.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1)表示( )辆车。 (2)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3)( )最少,( )最多。 (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同样多。 (6)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3.下面是森林动物园小动物的数量统计情况。 (1)小刺猬有( )只; 小象有( )只; 小猴子有( )只。 (2)这些小动物一共有( )只。 口○口=口

4.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结果填到下表中。(12) (1)我最喜欢( )小组。 (2)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 (3)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 )人。 (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 5.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18 ) (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5)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一年级的有( )人;六年级的有( )人。 (6)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看书上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T填写表格T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例1 (1)出示例题1 图示,让同学解放发散思维,先自己分类,看看怎样分老师找同学回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按获奖名次来分类整理。师:还有例外的分类吗?学生:我们用表 格记录一下整理的结果吧。 学生:获第一名的人数最多 ..... 学生:可以按获奖的项目来整理。 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学生:立定跳远获奖的人数比 ..... 从上面的两种分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类的标准例外,结果…… (2)小组内分工,学生填写、汇报。 总结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分类,用什么方法统计的?2、出示例题2 班级要评 选出体育小明星,那么谁会当选呢?我们来统计下。学生:我们把得票情况记录 下来吧。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老师给出了比较正途的方法。 学生:把结果填在右表中。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真便当。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啊,现在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记录整理填在表格里。 3、完成教材115 页的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