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侠之表率 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英雄无奈是末路, 将炙持觞难消苦.

战国四公子,唯爱信陵君。

曾经偶然看到有人出的一个对子: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我觉得很好玩就念叨着想把它对上 , 开始想复姓想到了长孙 , 于是有了长孙无忌 , 蔺相

如对啥 , 总不能对张无忌吧 , 于是有了魏无忌长孙无忌 , 后来在一个高人指点下把后面也给

补上了 ——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称无忌皆非无忌

马马虎虎 , 不算很工整 , 但感到这古人的名字实在是好 , 无忌 , 相如 , 还有我很喜欢

的霍去病 , 辛弃疾 . 有意义 , 又不俗气 . 读起来古朴而又有韵味 .

司马迁为战国四公子立传 , 然而在这 4 篇里 , 只有信陵君列传通篇以 ’ 公子 ’ 对信

陵君相称 , 溢美和褒扬远远超过了其他 3 位公子 .

魏公子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东周列国人物 , 他真 , 他善 , 他会犯错 , 却又是真正的虚

心大度 , 他对亲人 , 友人可以两肋插刀 ; 对有才人有德人是衷心于之相交 , 对国家对主公

又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 当然他非完人 , 他有他内心的弱点 , 也有他的局限 .

当黄歇 , 赵胜在为怎么留住门客而发愁时 , 当田文在处心积虑去讨好门客的时候 , 只有

信陵君不是为了这战国四公子的名号去招揽门客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

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他能够去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七十岁的开门老头侯嬴 , 不是像田文那样想做广告赢个名声 , 更不是像赵胜那样都带了毛遂去见楚王却不知道用 ; 他知道侯嬴有才 . 侯嬴推荐了朱亥 , 魏

公子去拜见朱亥 , 而朱亥却并不理会 , 他只是个屠夫 , 他有自己的生活 , 他知道信陵君的

贤德 , 然后他并不想为了成为信陵君的门客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

朱亥和侯嬴都是怪人 , 然后又都是有胆识有狭义的人 .

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侯嬴一手导演 , 朱亥亲自帮助实施的 .

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 就是魏王宠爱的如姬 , 如姬将魏王贴身的兵符盗出 , 交给

了信陵君 , 当然这决不是仅因为仰慕公子 , 而是为了衔草结环来报恩 .

侯生乃屏人闲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

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

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

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侯生审时度势 , 更和公子一样是识人的高手 .

‘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 令我感慨 , 如姬虽是女流 , 却同侯、朱一样同是狭义之人 , 她至孝至信 , 果断

而勇敢 . 虽然司马迁只用了寥寥数语 , 却无法掩盖盗符那一夜的紧张与危险 . 这是如姬的唯

一一次登场 , 她随后的命运司马迁没有写 , 但是侯生自刎 ,’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 她是王的女人 , 却做了这样背叛的事情 , 估计结局会很惨 . 又或许我只是为古人忧 , 如姬未必不知道盗符就是她的绝路 , 而这样的死正是她所不辞的 , 可叹可赞 .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 “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 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 “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阑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 “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与其他战国时期蝇营狗苟生活的谋臣策士相比, 窃符救赵里的魏公子, 侯生, 朱亥, 如姬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他们带着的气魄胆识仿佛是旧式小说里出来的人物, 连最后出场拜谢的平原君都似乎变了性情 ——不敢自比于人.

难怪李白要在《侠客行》里写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窃符救赵的信陵君 , 给赵国带来了数年的太平 , 然而自己却无法回国 . 没了公子的魏成了秦国新的攻打目标 , 魏王慌 , 又请回了信陵君 , 还委以重任 , 于是便有了函谷关一战的胜利 . 秦国吃了败仗 , 而统帅五国兵马的信陵君则威振天下 . 这是战国后期 , 合纵的最辉煌也是最后的胜利 .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

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兄弟相见的那一刻, 魏王的泣或许是真挚的, 可是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所有王的毛病--- 猜忌.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 “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 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日夜乐饮而死的结局, 是那么地悲剧性实足.

英雄的末路竟然是要苦中作乐, 用酒精和美色来麻痹.

信陵君自己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十八年后魏国的江山社稷断送于秦.

我在想那个叫侯生的老头, 如果还活着多好, 或许他能给公子再出出主意, 再不济也可以

开解开解, 就是当年一腔热血的公子没有兵权却执意要带着死士去救赵而被侯生拦下来一样……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只记录了这样的风骨与侠义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翩翩公子偏逢浊世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

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与平原君有关的典故很多 , 最著名的是 “毛遂自荐 ” 和 “窃符救赵”, 然而这两件事慷慨激昂的事件的主角却都不是平原君 .

“ 毛遂自荐” 里的平原君是一个看不出千里马的不称职的伯乐, 如果不是急着去楚国搬救兵 , 恐怕他也不会草草地把毛遂带上 , 如果不是因为实在搞不定楚怀王 , 毛遂恐怕也没有上场的机会 .

而 “ 窃符救赵 ” 则是魏公子无忌的英雄事迹 , 魏王的如姬都要比平原君的分量重 , 更不用说侯生和朱亥 .

真正平原君做了主角的就是 “ 斩笑躄者美人头 ” 这事 , 另一件 “ 长平之战 ” 他算是半个主角 .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 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 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 门下一人前对曰: “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这是我见过最冤的 “美人”, 褒姒一笑亡了西周 , 死了周幽王 ; 貂蝉一笑董卓和吕布反目 , 三国风云由此而起 ; 而她这一笑却只笑掉了自己的脑袋 . 看来美人也分三六九等 , 这等姿色稍逊的美女 , 一旦忘乎所以便丢了自己的小命 , 前刻还对自己宠爱有加的夫君 ( 不宠爱不会 ’ 居楼上 ’, 不宠爱不会第二次才杀 ) 后一秒就变成了冷血无情的杀手 , 可能到死她也无法理解自己是怎么丧命的 .

而赵胜从这件事情上估计是得到了一个教训 —— 招揽门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 除了要管吃管住 , 还要关注门客的心理活动 . 当初平原君笑呵呵答应瘸子要杀美人头时 , 一点也没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 等到门客走了大半 , 才发现是自己的诺而不允造成的 , 或许他先前漫不经心地答应瘸子去杀美人时心中还想的是那个 ’ 竖子 ’ 怎么比地上自己的美人 , 这是他才醒悟 ——‘ 竖子 ’ 不足惧 , 而人心可畏 ; 美人可再寻而心人失则难复 !

当时世人的眼中 , 平原君的行为或许可谓君子 , 现在再读这个故事总觉得不顺 , 女人地位如此低下 , 真正是世人眼中的祸水 , 难怪后世对女子管教甚严 , 很少再有女子抛投露面 , 临街而笑了 .

《平原君》元?杨维桢 平原君,起朱楼。

美人盈盈楼上居,蹒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蹒跚愁。

门下士,引去不可留。

高价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头。

君不见帷中妇女观跛者,一笑五国生戈矛。

这词摆渡出来的, 写得没什么美感, 五国生戈矛也不是那美人一笑引起,’ 美人一笑蹒跚愁 ’ 倒有几分值的揣摩的意味 .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那么地位低下的, 平原君的平时宠爱的是美姬, 关键时刻求助的可是自己的大老婆 .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 < 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长平之战 , 邯郸被围则完全是因为平原君和赵王贪图上党城而又无实力与秦抗衡造成的 .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 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 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 “ 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 ” 平原君曰: “ 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 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 这样的平原君只能说是利智令昏 , 贪小的心眼怎么也掩饰不住了 .

司马迁说赵胜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

然而这翩翩气概下 , 是藏不住的血和无奈 , 偏逢乱世的赵胜 , 即便有好的家世和资质却也最后落入名利诱惑的圈套 . 燕赵多慷慨激昂之士 , 毛遂是 , 蔺相如是 , 而赵胜则不是

史记之战国四公子

《史记》一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包罗岂是万象所能形容,欲以

聊聊千字评述其全书,无疑痴人说梦,故此小文只取战国四公子之片段,只望能一叶知秋,窥

得此书光辉之万一。

当时之世,齐国田文号孟尝、赵国赵胜号平原、魏国无忌号信陵,楚国黄歇号春申,,均以“养士”著称,闻名天下,是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以人物小说笔法,叙四人之生平,委实精彩绝伦,扣人心弦,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沽名钓誉之孟尝君篇

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之贵族也。

 史记评孟尝君礼贤下士,食客三千,当时之世,名震天下。但在笔者看来,实为华而不实。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提笔平天下,上马定乾坤,我们且看史记中关于孟尝君的记载,主

要两个故事:一是狡兔三窟,二是鸡鸣狗盗,此皆与大丈夫之伟业无甚关联,保命立身尔。狡

兔三窟的故事实为冯谖的故事,如若单列此故事,与其说是孟尝君列传,何方叫做冯谖传。再

说鸡鸣狗盗的故事,王安石关于此故事曾经有如此评价。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言以蔽之,孟尝君所养皆是鸡鸣狗盗之辈,非士也。此语虽偏激但却也有一定道理。

试想孟尝君食客三千,闻名者不过冯谖,苏代之辈。而此二人所谋者,非国强于天下,乃孟尝

君之高位也。

 人言孟尝君如贤下士,胸怀坦荡,其实谬大也,太史公有一段话可证明。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身。” 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试想只是一句不敬之言,竟然招致孟尝君图灭一县而去,何其狭隘毒辣。

 所以太史公对其评价为“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自喜“二字精妙,实乃沽

名钓誉之辈,深鄙之。

名不副实之平原君篇

 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中最无甚作为者也。

 太史公恶平原君,这点毋庸置疑。开篇既是其”爱妾贱士“:其姬妾嗤笑身有残疾的门客,门客投诉之,平原君承诺杀美人,结果还是一笑置之。身未败,名已裂。而通篇关于平原君着笔最多的故事莫过于毛遂自荐。大量篇幅都是在刻画毛遂。接连短句,”先生不能“、”先

生留“、”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真可谓霸气外露,英姿勃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平原君对其的态度呢,开始甚至有点鄙夷。所以这一点,平原君远不如孟尝君。所以也许太史公也平原君列传的本意本就不是刻画平原君,实乃与毛遂立传。

 如果说平原君名声确实一般,那么信陵君列传的这段文字足以让其身败名裂。

 信陵君窃符救赵,待在赵国,听闻有两位隐居民间的贤人,便四下打听寻找。平原君对

他夫人(信陵君姐)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

妄人耳。” 此一言折了自己全部名声给了公子无忌,可怜。

 太史公对平原君的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此评中肯之至,平原君实乃战国四公子最不名副其实者也。

晚节不保之春申君篇

春申君早年可谓忠勇肝胆为君国,忠臣之典范也。强秦犯楚,巧舌说秦昭王,以退秦师,

楚顷襄王病,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英武果决。只可惜后居高位而不思报恩,晚节溃于一朝。

晚年春申君竟发起吕不韦之大梦,妄借腹生子立为王。密谋时太史公写了句“春申君大然之。”一个“大”字。将春申君丑态表露无疑。后春申君身死族灭于李园之手,是战国四公子中下场最惨的一个了。

太史公对他的评价是“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其实太史

公此言也有不妥之处,春申君晚年骄奢淫逸,更妄想图过,已成倾巢之卵,其灭亡之由,又岂

是一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一言所能概括。

大爱——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养士的王道。只这一点,信陵君当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信陵君往请候嬴,候嬴几番刁难,只见他”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者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比起信陵君的始终如一相反,孟尝君对冯谖的各种要求愈来愈不悦,敬士之名,高下立判。

尔后赵国长平之战败绩,国危于一线,信陵君不愿见死不救。后用候嬴计窃符救赵,击杀晋鄙,却为损失一名大将而伤心,足见公子交人磊落,爱才之心切切。无怪乎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战国后期,强秦肆虐,六国皆风雨飘零。然当时之时,败秦两次者,皆信陵君也,真可谓力挽狂澜于乱世。纵观古今,信陵君实乃天下第一公子。

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也,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故战国四公子,真英杰者,唯我公子无忌。

【读史笔记】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史记 · 春申君列传》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均以“养士”著称于世,是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写人物小说笔法,实在好看得很,于是自觉应该做点笔记了。

【孟尝君】

以前看到《艺文志》一期宣传语:

当年,项羽请刘邦吃饭,刘邦差点把命吃丢了;赵匡胤请将领吃饭,众将领把军权就吃丢了;孟尝君请广大文艺青年吃饭,文艺圈就形成了。

按惯例,四公子之首应该是信陵君。因为喜欢这句话,所以就先说说孟尝君吧。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历来人皆称颂孟尝君平等待人,对食客的斤斤计较颇有微辞。我倒觉得这食客很有意思,他似乎要求的是一种制度的平等,即不管是谁都不能破坏这种平等。这种想法很超前,但实在不切实际,再怎么平等,也是孟尝君的施舍——当权者处施舍来的平等,本就没有保障。食客没有想通这点,又找不到出路,只好以谢天下了。于是“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便满足了。

然后是脍炙人口的“鸡鸣狗盗”。孟尝君被囚禁起来,求助于幸姬。幸姬一点都不性急,开口就要孟尝君的狐白裘。这里奇怪的是:按理说狐白裘送给了昭王,而幸姬身为昭王的妻妾,要拿来穿大约也不是什么难事吧?为什么非要让“狗盗”童鞋飞檐走壁进了王宫偷出来再给她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好杜撰了个狗血“微小说”:

【门客:“田文公子想请您帮忙,在秦王面前美言几句。”幸姬:“救你公子可以,但我有条件。我要孟尝君那匹狐白裘。”门客:“这个,全天下就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您还怕拿不到吗?”幸姬:“我想...大王生日时,要给他个惊喜。”】

以前读《古文观止》,有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寥寥不足百字,怎么看都觉得逻辑混乱。最明显一点,就是认为孟尝君只养了一帮鸡鸣狗盗贩夫走卒之徒,养不出治国平天下。

问题在于:孟尝君养了那么多食客,太史公不过写了沧海一粟。且鸡鸣狗盗的故事,特为传奇而设明矣,介甫啊你实在以偏概全。其次呢,孟尝君干嘛一定要养出“可以南面而制秦”的人来?食客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吧,而且如果他真养了那么多能“制秦”的家伙,齐王恐怕是要整他了。

半山此文被称为“千秋绝调”,依我看是过誉了。观点够新,但实在没什么说服力。窃以为非太史公本意。

看到有人写文章夸孟尝君如何礼贤下士如何大度胸怀坦荡,可是太史公一段话就可以驳倒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身。” 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跟食客吃一样的饭,对食客的计较不发脾气,于是你说他大度。可是你看,赵人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更不至于田文公子出手”灭一县“。太史公看得很清楚:”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好客,不过自喜罢了。孟尝君确实不分贵贱不问身份,可是招致天下任侠、姦人,把乡邑闾里淳朴民风都败坏了,又有谁去追问他的责任呢?

【平原君】

本来应该讲信陵君了,不过我最喜欢信陵公子,放到最后再说吧。

平原君在四公子里,应该说是无甚作为了,这大约是太史公把他和虞卿合为一传的原因之一吧。太史公一开头就没给平原君好脸色,写他”爱妾贱士“:他的美人姬妾嗤笑身有残疾的门客,门客投诉之,平原君明明“诺”了要杀美人,结果还是一笑置之。身未败,名已裂。

此后大量篇幅都是在刻画毛遂。太史公接连用短句,“先生不能”、“先生留”、“先生上”,又写“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霸气外露,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所以我想,或许太史公的本意并非歌颂所谓礼贤下士的四位公子,而是以四人为线索,刻画那些小人物的传奇故事。这些小人物的起落沉浮,自然也暗含着对四公子的褒贬。若以此观之,王安石的文章根本就没体会到太史公的笔意了。

提前插播一段信陵君那里的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待在赵国,听闻有两位隐居民间的贤人,便四下打听寻找。平原君对他夫人(信陵君姐)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本来已经名裂了一半,现在把另一半也送给信陵君了……所以呢,还是太史公看得明白: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比起其他几位,确实是小家子气了。

【春申君】

《史记》很给春申君面子,抄了他那么长的一封信。确实也是论证详实,感动人心。不过只比平原君待遇好一点而已,太史公立刻就邪恶了: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这一段直接就秒掉《世说新语》里的“石崇斗富”。石崇和王恺,斗来斗去都不过一个人罢了。春申君可以让三千多人披金戴银,而平原君在这里可说是毫无形象了。(当然,春申君未必就有理了,不过反调教向来大快人心~)

春申君后来发起了吕不韦的大梦。妄想借腹生子立为王,密谋时太史公写了句——“春申君大然之”。一个“大”字,多少有种丑态毕露的感觉。然而春申君又不听朱英的进谏,终至身死,

与早年的聪明决绝鲜明对比。

语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想必太史公唏嘘不已。

【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就这开头,信陵公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就可以灭了前面三位的灯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信陵公子不似其他几位心机城府之深——跟魏王下棋时战报竟然不装傻,不知道功高震主会出事咩?

公子往请候嬴时,候嬴几番刁难,只见他”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我认为这里是有意识的对比。比的就是前面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与信陵君的始终如一相反,孟尝君对冯谖的各种要求愈来愈不悦。高下立判。收服候嬴后,太史公虚晃一枪,在朱亥这里埋下伏笔。

尔后赵国有难,信陵君不愿见死不救。本欲破釜沉舟,其后用候嬴计窃符救赵,却为损失一名大将而伤心,足见公子交人磊落。无怪乎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太史公曰得对: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也,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太史公想说的:别让高墙驯化了灵魂

 历史书写本身的风骨

梁文道曾说,中国历史最动人之处,往往在历史书写本身。此言得之。写史者有的受家庭影响、有的受皇命所托,都着力用“实录”的方式,在汗青之中留下自己的文字;他们中大多为前代写史,因而用笔分明、忌惮不多,还有个别的为今朝今世写史,在皇权的压制下依旧风骨凛然,不为尊者讳。不论书写者最后收梢为何,这段记忆总归鲜明地留待后人查看。

譬如《史记》,譬如太史公。

太史公的命运早在高考作文里被讲述过无数回了,但每一回念及都令人唏嘘不已。《史记》用笔如有千钧,浩荡锋利的笔法背后却是一副残破孱弱之躯,太史公试图用他的笔、他的华彩

将时空隔开,亦隔开自己令人哂笑的皮囊。我不知道徇徇儒生要多大的勇毅才能做出苟活下来

的决定?

但他不是温良恭俭让的儒生,他是手握秃笔的太史公,因为有了这支笔,他足以成为与皇

权抗衡力士。譬如《孝武本纪》,乍眼看上去像一部神话故事,充斥着汉武帝迷信鬼神、四处求仙的闹剧——司马迁写汉武帝是以批判为主的,但可贵的是《孝武本纪》不仅有爱憎分明的情

绪的勇气,更有然而对汉武帝治国经年的严谨陈述。《项羽本纪》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刘邦的死敌项羽位列皇帝本纪之位,所倚赖者,只有太史公本人心中对英雄的仰慕以及天地正义。

又譬如《陈涉世家》,司马迁将贩夫走卒(还是失败者)与周武王相提并论,与之后不少史书的冰凉冷漠全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中,英雄只是一瞬,历史是弱民与君王共同扛负的,是由懂得

顺势而为的人来享用和书写的。然而太史公不同,他是千年作史者中绝少的英雄崇拜者,他直

笔记述胜负,却不以成败论英雄,他笔下走过的多是失败的英雄和成功的小人,而且史家爱憎

分明。即便煌煌千年历史并不是由所谓英雄来书写,即便为太史公所讥刺的小人埋葬过多少英豪,太史公依旧秉持这份天真和坚毅,为英雄篆下碑刻。

 当真“浮生所欠只一死”吗?太史公的人生已不需赘述,那必定是由辛酸和血泪写就的。只是当有人可以让天地正义和风骨凌驾在生命至上,哪怕是残生,也应该得到后世最盛大的尊敬。

历史当真无所畏惧,往往销了一本,还有千万本被用鲜血留下,藏在夹壁中,藏在地窖下,埋在心中和记忆里,中国古代皇权一手遮天,却独独敌不过史家孤弱的秃笔——原因无他,不

过天地正义还在这个看似自私冷漠的民族心中长存。

英雄这种生物

看过电影《特洛伊》的人或者看过《荷马史诗》的人,一定都熟悉英雄这种生物,以前读

过一种论断说古希腊神话中凡人和天神所生的孩子叫作英雄,但其实看了电影,英雄无处不在,每个凡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些英雄的色彩。片是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线作业的片,但程式化的

制作下,英雄们却赏心悦目,从阿喀琉斯的恣肆到赫克托耳的内敛再到帕里斯在特洛伊城破时

展现的些许勇气,无不令我等萝莉大呼过瘾。片中有一幕,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在城下决斗,这两位都是各自城邦的第一勇士,而这场争斗只有一个得生,因而于观众而言这种悲凉中夹杂感佩的情感极为强烈。跑题了这么久,我只想说明一点,英雄不止一种形态,英雄无所谓何种形态。

 回到《史记》上,前文写了太史公激赏的项羽、陈胜,这些都是大众英雄,率领过千军万马,对抗过暴秦统治,于公心,于天地,都是正义的。在太史公这里,英雄远远不止这么狭隘,他们还可以是黑暗中的刺客,被官府逼得无处可走的游侠,甚至他们可以不忠于天下,只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譬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

严格而言,这些列传的笔法精彩如同小说,丝毫不见史书的枯涩。譬如《刺客列传》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太史公用的是最简洁有力的白描,一个“和而歌”,一个“击筑”,烈烈北风就穿破荒野而来,直到最后一句“终已不顾”,几乎令人泪下却又令人击节。又如写死士豫让毁面吞炭为主人智伯复仇,千机算尽,最终失败,只能在胜利者的怜悯下“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为之涕泣的又何止赵国志士?太史公的叙写看似简练,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情绪在。只因英雄之心,大概是相通的,豫让为了替死去的旧主报仇,一个本该翻云覆雨的志士成了“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的死士,三次伏击赵襄子,不惜自毁容貌、吞炭变声,最后仍敌不过赵襄子的“天命”,只能刺衣泄愤——这种人生在我们看来总归是不值的吧,这又类似太史公,本该五陵年少、才子风流,却因为内心固守的正义和坦率残度余生,在当时人看来也是不可理喻的。这样的人生,只需退后一步就会“海阔天空”——但对于豫让、太史公这样的英雄来说,退一步意味着放弃对信仰的坚守,因而虽千万人吾往矣。

 英雄是这样的生物:他们有的心系天下,有的尊崇自己的信仰,普遍命途坎坷、不得好死,他们有的脚踏天下、翻云覆雨,尝到了胜利者的滋味,却享用不了分毫的岁月静好,而他们中更多的,连胜利也未曾尝过,血泪流过之后,成了后来者的垫脚石。这样的人生写到史书中,大约也只能得到一声喟叹、几番萧索,英雄们短小的传记与皇帝们的动辄几万字的本纪根

本无法相比——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是崇拜胜利者的。太史公最可宝贵之处就自己是失败的英雄

之一(起码在当时看来)因而对悲剧英雄充满敬畏和深情。民族的脊梁可能也就在此,如若人

人都害怕成为历史的炮灰,那么大厦将倾之际又有谁敢站出来背负青天?英雄或许成了炮灰,

但终是英雄,至于小人,无论如何金紫加身,也终归是小人而已。

站在鸡蛋这一边

村上春树有一个论断:“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他随后给出的解释让我很感动,感动的程度丝毫不下于读到荆轲、豫让时的(我这是作吗……),他说:“轰炸机、战车、火箭和白磷弹就是那堵高墙;而被它们压碎、烧焦和射杀的平民则是

鸡蛋……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外壳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

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

突然有点明白了,原来太史公和他笔下的英豪,以及村上春树们都在向那座“高墙”宣战,在司马迁眼里,那座高墙是汉武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村上春树们的高墙更抽象——是

体制。二人都是文人,除却文采,他们的武器也就只有对正义和信仰的坚守,这看似虚无,当

事人可能命比纸薄,然而他们的文字传扬的力量横扫千军万马。其实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斗

争多是为了领土、金钱、各自利益,很多时候也不乏高墙和鸡蛋之争,到封建末年尤盛,明代

杨继盛们的血肉,清代戊戌六君子的呼喊,旁观者都知道这二者相争结果必然是鸡蛋粉身碎骨,只能怀一分感佩一份悲悯,然而总有人敢后继前行,水滴石穿,最终推到高墙——这就是鸡蛋

的力量。

太史公所激赏的人物也是这样,他激赏六国之中的义士远胜于秦始皇,他对项羽倾注的热

情远胜过刘邦,他写荆轲比写汉武帝动情,因为他们都是一类人,为了信仰、理想或者各种欲望,不惜以死向高墙宣战。就譬如那个一直作为笑料存在的失败者宋襄公,司马迁记述了他在

泓水之战中的不智,却也记述了他冒险收留齐公子昭的义举,甚至将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在

世人看来宋襄公滥用仁义堪称迂腐,在太史公看来却未必如此,在权谋盛行的年代,有一位这

样讲求仁义并为之身死的君王,或许才允称“王道”吧。这样不驯的灵魂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尊严,那么就在史书中给予他们尊严——我暗自揣度,太史公一定这样想过。

梁启超说能力当和责任相匹配。我却不觉得如此,失败的英雄大抵是承担了他们能力之外的责任,但不去试一试谁又能知道这是笑料还是壮举呢?况且,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奋不顾身。别让高墙驯化了灵魂——最真切的感受。

读《史记》

大丈夫处世非一时,故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讲的就是一个隐忍复仇,快意恩仇的故事:当日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子胥奔逃到他国后来借吴国之力以雪其父之耻。“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谈到快意恩仇,《范睢蔡泽列传》中有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何况杀父大仇,前所提及的伍子胥,“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再如《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因不得时,出击匈奴“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所以有一次“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及待后来李广得以复任,“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再有如《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大家所熟知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中这些虽短短数十言,然而每次读至此,都会不禁然使我胸中意气磊然、生大丈夫志。回想起我大学时代,那时可真是意气风发:尝击节读书、拍案叫绝快慰我心;生活中所

交又多为性情好友,时呼朋引聚、把酒言欢言无不尽。天赋我生,如果那样的时光能再过一两年,我宁愿哪怕多折去自己的寿命也甘愿。人生贵在行胸臆,及至今日再读《史记》中的列传,所要感慨其一的是这“意气”二字!

人生沉浮,生活中难免有大大小小的困厄。然而如果自己胸中已没有了意气,失去了斗志,那必然只有自甘堕落、不思进取、麻木人生。那样才是真正的懦夫!鲁迅说:“勇者愤怒,抽

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史记》当中还有这样一段我印象颇深,但我现在暂时查不到是出自哪里的了。大概说的是一个人身陷死牢之中,狱卒认为他必定是翻不了身了,对他有所侮慢。这个人于是就对狱卒

说了这样一句话:“焉知死灰未能复燃?”哪知这个狱卒顶了他一句:“然即溺之”溺之可是

一种极大的侮辱,哪怕只是言语上的说出来。当时我读到这句时心里也是一震。你说死灰还能

复燃吗?后来那人终是出狱了,而那狱卒也合当被杀掉了。注①

 如果找一个与“意气”相联的词便是“大丈夫”,与“大丈夫”相对的是“懦夫”!反

躬自问,我自己不能称得上一个大丈夫,自愧到像个懦夫!原因也并非是遇到困厄不能面对,

恰到是反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特别是在这放假期间无聊空虚、无所是事、精神荒芜、生命在

敷衍!当年的激情、人生的意气哪里去了。所以我说自己像个懦夫!

幸而还能翻书阅读,希望能够复增人生意气!做一个大丈夫!是以此文以为记!

苏轼在《留侯论》中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注①《史记·韩长儒列传》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

乔布斯列传

苹果之父乔布斯(Steve Jobs),加州人。其父叙国移民,时任教威大,与威州辛家女(Simpson)私生乔。辛家不纳,为加州蓝领乔家所收养。初,乔入烂校,荒嬉游乐。后迁居硅谷社区,入名校,虽不改顽劣,然受环境熏陶,得兴趣于电子设计。曾冒昧致电惠普之父,竟相

谈甚欢,获实习。沃兹(Stephen Wozniak),硅谷人,工程师家庭,乔之校友,精于电工,讷于言,独与乔友善,常合作恶作剧。

乔入里德大学,不务本业,专注杂课,尤喜艺术。一年后家贫辍学,漂游于校。始学禅,后自费朝圣印度。乔曾得项目,交沃兹实施,事后私吞报酬。沃兹十二年后方知,然豁然不计。

沃兹就职于惠普,业余造苹果一号,首用键盘屏幕,轻便易用。乔眼光锐利,敏于商机,遂议

合创公司,名曰“苹果”。沃兹保守,不肯去职。乔冒险借贷,量产此机,售于电友,得第一桶金。时电脑只为精英所用,然乔沃造苹果二号,形似家用电器,常人可用。该机一炮而红,订

单飞至,时人争相设计配套软件,畅销二十年而热情不褪。苹果首创,使电脑渐入民生,功莫

大于乔。

公司壮大,多技术而少管理。乔属意史考力(John Sculley),然史为百事总裁,不舍似锦前程。乔语史曰“君欲卖糖水终老,或欲随我改变世界?”史遂行。

乔为良将,然性刚愎,重功利。闻人善言,必归于已名;察人专利,必夺于已手。Mac之

父(Jef Raskin)因此愤恨去职。乔恃才放旷,数越级干预研发,朝令夕改,为管理所忌。时公司渐为IBM所压。乔与史争权失败,董事皆弃之,为自创公司所逐。

乔在野创业,一成一败。制《玩具总动员》,开三维动画电影之先河。

后十年,公司日困,人心思乔。归主苹果,受任于危难之际,却不知胜算。同年重整旗鼓,推iMac,设计时尚,大销,挽回危势。时MP3渐火,乔洞察商机,推iPod,标榜时尚,力压群雄,天下市场独占其半,声势复振(2004)。后三年(2007),首推iphone,集通信、影像、音乐、网络之大成于一身,时人生活为之一变,几成一统之势。群雄叹服,一时无能为力。后三年(2010),推iPad,声势已极。然乔病日笃。次年,卒,年五十六。

乔布斯不世鬼才,独具慧眼,察人所未察,遂有旷世奇功;然有大才者,多放旷不羁,难于相处,且贪功争利,独断专行,故多坎坷。可见乔为良将,却非帅才,如将军巴顿,因其不能调和众材。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币两面,乔非完人。

古语云:“时势造英雄”。乔成长于数字革命之时硅谷之地,技术酝酿已久。彼慧眼集众之长,故成功名。

然苹果革新,非乔布斯一人之力,亦非苹果一家之力,实乃全社会之力。若无芯片,则无电脑;若无MP3,则无iPod;若无WIFI,则无iPhone。可知发明创造为系统工程,非全社会奋斗不能成势。美国纵无乔布斯,也会有萧布斯。

创新社会,重在少年。美国教育重在兴趣,外似嬉戏,其实因材施教;国人少年沉浮于题山试海,成年则终日忧于名利,以至于耻谈学术,岂非民族自堕之道?不改变则中国永远不能产生乔布斯。

抖落一地烟尘的巨人身影

——风采翩翩的战国四君子们

蜗居乡间一隅,逃避了诸多尘世的喧嚣与嘈杂,与身与心当是件清静无为的大雅之事。适于我辈凡胎俗身而言,倘能做到清心且寡欲,同流而合污,进而渐入独善其身之佳境,已是莫大的幸事。至于超然洒脱神域之境况的有无,自然是不敢奢望于一二的。

置身于时光的隧道,于泛黄的古籍中幡然而行。尘埃在脚下呻吟的声音,竟然让我想到了枯萎的花瓣在风中衰落而逝的孤零的身影,凄然而瘦弱,不禁令人愕然。踽踽前行的脚步,荡起一推堆时间的碎片,迷离中多少刀光剑影过后的枉然与叹息,引我沿千年的栈道匍匐而行。拨开重重地尘埃,似有微光若隐若现于陌生的黎明,欣然之余,我只有阔步前往探其究竟,以慰藉好奇之心。与其说我不期而遇地走进了四位君子伟岸而遥远的身影,不如说一道道熠熠风采的身姿,猎走了我模糊且愈加迷离了的视线。

荡荡然,巍巍然,君子之风依旧。近乎高尚的德行与操守,傲然特立的风范与品行,终于让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记住并认可了他们的名字。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先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先生;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先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先生,一直被当世乃至后世誉为“战国四君子”。如果摈弃狭隘的个人好恶和传统观念的评判标准,任何人为的排名先后都是一件可笑的事,包括历史上诸多对于他们褒贬的评价,亦不失为一家之言。在此,我愿意按照时间的出场顺序,谈一下我对以上四君子的感受。

孟尝君田文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因劝其父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当年其母身怀田文时,田婴曾警告说不要这个孩子,理由是田文将出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其母不听,偷偷地生下并养育了田文。“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其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耶?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可以想象,此时的田文应该还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孩子,竟能用如此犀利的言辞,驳斥父亲关于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到和门户

一样高的时候必可父母的谬论。可见其非凡的智慧和才辩。最后致使老大自居的田婴也不得不说:子休矣(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言外之意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再看田文是如何劝其父君戒贪欲纳贤才的。“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裋褐,

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

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以上这段的大意是:“文对其父说,您当政为齐相,至今经历了三位君王,齐国的土地未

见扩大而您私家的财富积累以达万金,门下看不到一位贤能的人。我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

必有相。现在您后宫妻妾脚下踩着裋褐,可是士人们却穿不上一件粗布的衣裳;您家的妻妾有

吃完的美味佳肴,可是士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热衷于增加积蓄,扩充贮藏,想要传

给您所不知道是谁的人,却忘记了公家的事业在一天天地受到损害,我私下对此实在觉得不可

理解。于是田婴对田文大加遇,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从此宾客一天天地多来,天文的名

声传到了诸侯中间”。由此不难看出,少年孟尝君田文不但知晓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韬略和远见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父亲田婴。

毫无疑问,孟尝君田文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公子哥。他不但

出身豪门望族地位显赫,且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与当下的诸多所谓“官二代”和“ 富二代”相比,他更多了一份做人的德行和睿智。所以,孟尝君田文及那三位是响当当“君子”,而今的公子哥儿们却只能是充当垃圾的材料而已。

因为田文“好客自喜”,所以他广纳天下英才,以至于门客三千,络绎不绝,平等待人,不分贵贱。于是他不但拥有了像弹铗而歌的大能人冯谖,还拥有了众多鸡鸣狗盗之徒的专长人。

我以为,既然是人才就自然有高下之分,本事的大小是个人修为的事,并不影响他作为人才的

存在。所以不能说鸡鸣狗盗之徒就比冯谖在人格上地下多少。试想,倘若没有那个在秦昭王的

仓库里,像狗一样盗取“狐白裘”华丽衣裳的能人;没有那个像鸡一样鸣叫而引起众多鸡鸣的

高人,田文先生是如何也逃不脱虎狼之秦的残害和一路追杀的,恐怕小命早就要留在秦国的土

地上了。

在孟尝君的政治生涯中,那位冯谖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即“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舆;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的一次次慨叹,也正是因为孟尝君一次次满足他近乎贪得无厌的生活要求,才有了他凭借非凡的才能和胆识,

才有了让田文身处窘困之中的一次次转危为安的壮举。

摄于秦楚的威胁,齐王终于还是废掉了孟尝君的相位,门客们便纷纷离田文而去。这时,

只有冯谖挺身而出,也只有冯谖才能挺身而出。他胸有成竹地对田文说道:“借臣车一乘,可

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果然,冯谖没有让田文失望,他成功地说服了秦王,使其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为相。在秦国载满重礼的车马未到齐国时,冯谖有急忙返回齐国,向齐王汇报秦国欲重金聘用田文为相的重大决定,并向齐王讲述了秦国欲用田文为相的离开关系以及对齐国的大不利。于是齐王慌忙地派人到边境拦住秦国的车子,并郑重

宣布齐国已经重新任用田文为相的决定。果然,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加封了千户。

冯谖因田文的收留才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而田文又因冯谖的才干和忠诚而成功地维

护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作为君子形象的存在,孟尝君是真是并有血有肉的。他固然不是神,也绝不是什么完人,

作为真实的存在,他就必然具有人性的局限以及无法回避的弱点。在赵国平原君家里做客,因

为他贤名很大,就有很多崇拜他的人前来观望。孟尝君矮小的身材竟让“粉丝”们大失所望,

便“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观之,乃渺小丈夫耳”。人们原本以为大名鼎鼎的薛公(田文),身材魁伟器宇轩昂的样子,却不料竟是一个矮小的汉子罢了,真是令人遗憾。为此,我们的孟尝君大怒,竟然杀死了那里一个县的人而去。“客与俱下者,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这件事做得不仅仅是不厚道,甚至有些残暴。为了维护自己虚荣和自尊,竟然杀掉上白天

生命作为代价,未免太过凶残和霸道了。

齐湣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

由是孟尝君背上了一顶分裂祖国的千古罪名。

我们姑且不论齐湣王如何的昏庸以及灭宋后的骄淫狂妄,孟尝君以一颗拳拳忠心为之效力

了几十年的国家,突然莫名其妙地要干掉他,尽管他由衷地爱恋着自己的祖国,遗憾的是被他

热爱的祖国已此时经不再热爱爱他了,甚至要残害与他。为了保存性命,孟尝君没有自杀(如

屈原),他只能跑到了魏国,不料做了魏国的相。

战国时期本来就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期,刀光剑影弱肉强食本属常事,集中体现一个乱

象丛生的残酷现实。之所以“春秋无义战”,就是这个道理。当是时魏、秦、燕、赵联合起来伐无道之齐,与孟尝君又有何干。况且,齐湣王死后,“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重新又回到了齐国,直至在封地(薛)无疾而终。孟尝君是四君子当中,唯一一个得善终的人。

一千年之后的王安石,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的短文,收在《古文观止》里。王安石在

文章中对孟尝君不屑一顾,他认为孟尝君就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根本不可以得到治国平

天下志士出来。即所谓:“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只是王安石个人的观点,乃一家之言也,我不敢苟同。

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乃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实事求是地讲,在“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的智商和能力平平,虽称不上上乘,但也颇

具君子之风。众多的史家一致认为,赵胜先生不杀因讥笑躄者(腿有残疾人士)的美人为“爱

色而溅士”,终未免有些牵强。好在赵胜还是“斩笑躄者美人头”并且亲自登门到躄者家赔礼道歉,总算洗去了爱色而溅士的恶名。

战国四公子详细资料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相关人物简介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广招门客 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把其弟魏无忌封於信陵(今河南宁陵),因而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嬴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之后,魏无忌在魏国的市井大众中得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窃符救赵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公子之死 魏王恼怒公子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这一点公子自己也知道。在退了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与门客留赵,一直在赵十年,未回魏国。秦闻公子在赵,出兵伐魏,魏数败。魏王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门客都不敢劝公子归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名闻诸侯,都因有魏国。现在魏国有急难而公子不顾惜,假如秦破大梁而毁掉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对天下人呢?”话还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持公子而泣,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写意画墨竹,了解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尝试用写意技法画竹子。 3、通过学习写意画墨竹,感受写意墨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君子”品格,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君子”品味。 学情分析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初一学生对于竹子的这种精神是有所理解的,结合课内外知识对描写竹子的诗词歌赋也能说出几句来。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用过毛笔,讲解怎么用笔用墨是个关键,毕竟美术课没有作业呈现无疑于耍流氓。还有国画材料,乡镇学生也很难购置全面,建议统一购置或学校发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意画墨竹,尝试用写意技法画墨竹。 教学难点:写意墨竹的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梅兰竹菊图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看见教室里四周挂的墨竹了,有没有一种置身竹林中的感觉啊?今天我们就在这“墨竹林”中感受清风竹影,学习写意画墨竹。(板书课题:清风竹影)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竹之品格。 竹,非草非木,实在是天地间一大造化。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和画更是数以万计。

学生探究一:你知道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竹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虚心、有节、坚韧、挺拔…… 教师归纳: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不畏霜雪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板书:一、品格) 文人画家们以竹为君子,描写竹子,实为描写自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画竹名家。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人很多,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 学生探究二:你们知道有哪些画竹子的画家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画竹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与一个人。 他早年家贫,努力好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 他擅长画兰竹,他题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号板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下郑板桥的墨竹。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并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②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náng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找出诗中表现郑板桥所画竹子形象特征的关键词。(清瘦) 学生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托物言志,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他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存竹”,三是“胸无存竹”。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M150879 吴鹏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因其均为补气之药,故称为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以脾虚胃弱为其主证,方中人参性甘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 白术苦温,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利尿,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和中益气,为使药。四药相辅,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虚胃弱,言语低微,四肢无力,舌色淡,脉弱细无力,食欲锐减,满腹肠鸣,伴有寒证者。近年来,国内外对该方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不少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笔者就近十年来有关该方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方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药理研究 1 抗胃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彭成等[2]观察到,四君子汤有增加脾虚动物胃肠细胞表面黏液糖蛋白的趋势,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有增强胃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可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空肠细胞膜Na+ ,K+ ,ATP 酶的活性,为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和提高空肠吸收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提供前提条件。保持胃肠黏膜细胞的完整性,必须供给其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而此必须依靠胃肠血液循环来完成。四君子汤不仅可使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肠系膜微动脉管径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多、胃黏膜血流量增加; 还可使正常小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为胃肠细胞保护提供可靠的物质运送渠道。此外,四君子汤还能降低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血清LPO 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LPO是体内细胞膜性结构中的脂质遭受氧自由基损伤的氧化产物,反应氧自由基损伤的程度; SOD是抗氧化物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测定血清LPO的含量和SOD 的活性,间接反应胃肠细胞的损伤程度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3-5]。因此四君子汤能改善脾虚症状,纠正胃肠病损,消除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的病理变化,恢复细胞、亚细胞、细胞连接的形态,增加细胞表面微绒毛、细胞质颗粒及细胞器的数量。提示四君子汤具有胃肠细胞保护、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作用。 2 调节胃肠活动的作用 张曼等[6]采用大鼠离体胃运动试验,分A、B(以下简称为四君子汤A 和四君子汤B) 2 组研究了四君子汤组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四君子汤的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有效成分及其M 受体作用途径。四君子汤A 和B 由四君子汤水煎剂经化学提取而得。实验观察四君子汤B 对乙酰胆碱负荷离体大鼠胃内压和四君子汤A 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并观察阿托品对四君子汤A 的拮抗作用。2.5 mg/L乙酰胆碱负荷使大鼠胃内压升高后,250,500,1000,1500及2000 mg/L下同浓度四君子汤B可对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250, 500及1000 mg/L四君子汤A可使正常大鼠胃内压力增高,且呈现量效关系。如先用阿托品负荷后再给予A 成分,则升压作用消失; 与蒸馏水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 <0.01)。实验结果提示四君子汤组分A 对离体大鼠胃运动有兴奋作用,组分B则表现为抑制性调节作用,2者均可通过M受体机制调节胃的运动。彭成等[7]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对正常动物胃液量、胃酸pH 值、胃肠蠕动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正常动物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脾虚动物胃主细胞内酶原颗粒的含量,增强脾虚动物胃肠蠕动功能,升高脾虚动物血清D-木糖,促进脾虚动物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生长,提高动物消化、运动、吸收功能,具有健脾益气作用。张曼[8]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提取物不同提取部位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作用不同: 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止泻效果最佳,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不同浓度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可对乙酚胆碱兴奋所致胃内压升高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

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

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留有盛名,他们因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他们都是出色的政治家,那么在这四人之中,为何刘邦独尊信陵君魏无忌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战国四公子比较,希望你喜欢。 战国四公子比较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这是很高的礼节,一般只有前代帝王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相比其他三人,信陵君有何过人之处,何以得到汉高祖此般敬重呢? 战国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门客都达三千之多。第一,从对待门客、发现人才方面说,平原君是三人中做得最差的,因为历史没怎么记载春申君这方面。第一个故事:平原君的邻居是个瘸子,他的小妾笑话人家。邻居气不过,找平原君理论,他表面上答应处理,心里压根不当回事,门客因为他失信于人而走了大半。第二个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寄居在赵国,整天找赌博的毛公和卖水的薛公游玩。平原君很看不惯,对自己媳妇说了,他媳妇是信陵君的姐姐,将这转告给弟弟,信陵君说大舅子只知道装点门面,却没寻找真正的人才。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怕回去魏王还因为窃

取兵符怪罪他,不准门客劝谏,就是那两个人冒死劝谏,让信陵君以国为重,使其声名得以保全。高手都在民间,平原君连自己家门口的高人都没发现,别人发现了还嘲笑,怪不得后来门客都跑到信陵君那儿了。平原君不仅没法和信陵君比,也比不了孟尝君。孟尝君和门客的饮食都一样,有天吃夜宵,有个门客觉得孟尝君吃的好,孟尝君就端着饭门客看,那个门客羞愧得自杀了。此外,孟尝君和门客谈话,让人私下记住门客的家庭情况和住址,之后派人去慰问。 第二,从门客的质量上,信陵君的要比其他三人强。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时,想找20个文武双全的门客,只找到了19个,最后毛遂自荐,凑足了数,但真正留下名字的也就毛遂一个;春申君的门客,留下名字的有朱英和李园两人,可他最后不听朱英的劝谏被李园杀了,身首异处,比平原君还差;孟尝君的门客比前两人的强多了,鸡鸣狗盗虽然褒贬不一,但冯諼绝对是无可非议的顶级高手,上能使齐湣王、秦昭王重视孟尝君,下能使薛地老百姓拥戴孟尝君,此外还有一个魏子;信陵君不仅有前边的毛公、薛公,还有足智多谋的侯赢、英勇无比的朱亥,窃符救赵完全出自这两个人之手,后来诗仙李白曾作诗称赞:“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第三,从个人能力与对国家的忠诚度上说,信陵君是双优人才。孟尝君早年能两次劝谏父亲,成年后能使秦昭王召他为相,在齐国呆不下去时还能相魏,能力绝对是有的,但是相魏期间,他联合秦、赵、燕讨伐自己的国家与君王,这就太过分了。春申君早年曾以利害说服秦昭王,使楚国免受灭顶之灾,后来让太子暗中归国,自己大义凛然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也是中国古诗文书画的常见主题,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非常漂亮的作品。 二、设计:从网上搜集“梅、兰、竹、菊”的诗画图文,用照片展示它们的形象,以国画和诗词体现它们代表的品质。 1、我来做:在“我的文档”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梅兰竹菊”,在这个文件夹下建分类文件夹。 教材中给出了梅兰竹菊的文件夹结构图,学生按照教材的指导,建文件夹分别整理搜集到的图文信息。学生在这一活动环节,能够进一步熟悉文件夹的树形结构,层第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做事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2、找一找:上网搜索“梅、兰、竹、菊”的图片和诗文,下载并保存到分

类的文件夹。 三、制作作品 1、制作画框: 文本框可以使文字以竖排的方式在版面上出现可以使版面更加活跃,此外利用文本框还可以将文档中的段落、图形、表格等很方便地显示在页面的任意指定位置上,可以在编辑区随意拖动,可以把文字放在任意位置而不影响其他内容的编排,在排版种具有灵活方便的作用。 在Word默认方式下输入的文字是从左向右横排的,而具有古典韵味的唐诗、宋词一般都是自右向左竖排的,因此在编辑唐诗、宋词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文本框。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横排文字框,文件中光标变成十字型,在合适的位置拖动鼠标,文本框的外框出现,继续拖动至合适的大小,松开鼠标,文本框出现;在文本框内单击,插入光标出现,可以输入所需的内容;对于文本框中的内容我们设置它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插入图片。这里我也可以先将文字输入给Word,设置好格式,复制后到文本框中粘贴。同图片一样,文本框也可以改变大小,位置,线形和颜色,填充效果等。这里我们显然要将文本框的线形设为无。 2.文章排版 在安排照片、国画和诗词在文档中的位置时,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使用大量的文本框,来保证自由的格式,一般先用文本框将整个版面分成不同的版块,然后在各自的文本框中工作。 四、交流:和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编排文字和图片的。 五、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的知识链接是“网页快照”。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在以后上网搜索资料时,能够更好地使用搜索引擎,更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常用方四君子汤

常用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制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人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胃气虚,失其健运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乏力则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液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土不生金,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中,与人参相合,益气补脾之力更著。佐以甘淡之庆苓,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与白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彰。使以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选药皆味甘人脾,益气之中兼能燥湿,补虚之中重在健脾,甚合脾欲甘、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体现了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大法;二是方中药物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作用缓和平淡,犹如宽厚平和的君子,故有“四君子汤”之美名。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行化而来。临床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各6g)上为细末,每次6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水煎,食前温服。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上为细末,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人参一线(3g)白术F钱(6g)茯苓二钱(6g)\甘章七分(2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 砂仁八分(2.5g) 不查七分(2g)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息,或气虚肿满。 以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但异功散中加了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方歌]四君参术苓草全,益气健脾此方先。 知识链接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差,而功效迥异。理中丸以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并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族,人称“四公子”。下面是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春申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著名的英雄豪杰。他们要么是才智卓绝的谋士,要么是驰骋战场的将领,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一直被我们所传颂和讴歌。而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四位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有突出的才能,又能够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是楚国江夏人氏,他曾经四处游学,见识非常广博,因为出众的口辩才能而受到楚顷襄王的器重。在当时的局势下,位于西北方的秦国和位于中部的楚国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彼此都对方虎视眈眈,随时都会爆发大战。终于在公元前298年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军攻打楚国,一路连战连捷,直接打到了当时楚国的都城鄢郢,迫使楚王不得不迁抖到陈县。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楚王派出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求和。 在当时,韩国和魏国两国已经被秦军打得连连求饶,秦王就命令大将白起和韩,魏一起进攻楚国。黄歇便上书对秦王说道:秦国如果继续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楚国的激烈反抗,秦国到时也会损失惨重。

倒不如秦楚结盟,联合攻打其他国家。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便派使者与楚国结盟,但是要求楚国的太子和黄歇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等到楚顷襄王病重的时候,秦国不允许太子回去继位,黄歇心生一计,让太子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而自己则留在这里。秦王发现之后,自然是非常恼怒要赐死黄歇。幸亏秦相范睢劝阻了秦王,才使得黄歇保住了一命。 春申君墓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各国出于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的目的,纷纷招募天下有才能的人,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因此在这个养“士”之风盛行的时期,出现了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呼他们为“战国四公子”。而在这四个都有出众才能的人中,楚国的春申君是被后世之人评价最高但是也是结局最悲惨的一位。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出生在楚国江夏。年轻时曾四处游历,因此见多识广,又拥有雄辩之才,因此深得当时的楚顷襄王器重。公元前298年,强大的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很快就把楚军打得丢盔弃甲,楚王甚至落荒而逃。为了挽救出楚国的命运,春申君黄歇被派到秦国求和。春申君不负众望,说服了秦王与楚国结盟的策略,楚国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当楚顷襄王病危之时,黄歇智献一计让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装扮成车夫安全返回了楚国继位。因为这两件功绩,太子熊完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拜黄歇为相,黄歇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在当上丞相之后,黄歇开始变得骄傲,跋扈,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最终被自己的门客李园陷害至死。他为自己的昏聩和目中无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关于黄歇死后被葬在了何地也成为了一个谜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识梅、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梅花,感受梅花带来的美。 (新课标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导课中先声引人,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2.师生简要交流,揭示课题。师板书:傲雪梅花 (二)了解梅花特点,诵读佳句,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介绍梅花蕴含寓意,提升学生对梅花精神认识。 2.课件出示梅花小档案,学生通过小档案了解梅花生活习性和特点。 3.师生间交流对梅花的情感,鼓励和肯定学生对梅花的不同角度的欣赏。 4.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教师引导好学生感悟从古至今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伟大领袖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共赏共读达到情感升华。 (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见识有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不完整,在表象的认知到情感的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逐层做好引领。) (三)赏析探究,初探历代名家画梅技巧 1.课件展示历代经典的梅花作品,教师做简要讲解。 (从品诗到感受名家画作,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从宋代马麟到元代王冕、近代关山月的梅花画作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笔墨传情,托物言志”,体会梅花高雅、淡泊的品格。

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脚踏黑白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甚至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因此使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列传》载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窃符救赵折叠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 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上是观望两国的胜败。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崇高义气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为此事很忧虑屡次去请求魏王门客们也用各种办法劝说魏王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不肯派兵救赵了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拼。路过夷门遇见侯赢侯赢说“公子勉励我年老不能跟从。”公子已行数里总觉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现在将去拼死为什么他没有一言半辞送我呢于是又回来见侯生。侯赢笑着说“您的行动好像是以肉投喂饿虎。”侯赢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我听说调动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爱如姬她可随便进出卧室能够窃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所杀想要报仇三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着求您。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慢性胃炎系复杂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病变,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饮食不规律,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此病的常规治疗以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并且不良反应较多。近年来临床表明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效果,本文中就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具体如下文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3.5±11.4)岁,平均病程(4.08±0.5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10.5)岁,平均病程(4.12±0.5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自愿选择相应方法治疗并处于知情同意状态。排除合并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黏膜异常、药物过敏患者。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服用抑制胃酸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抑制胃酸药物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商品名:立卫克,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规格:20 mg×14粒),1次/d,20 mg/次。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商品名:白云山,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规格:0.25 g×50粒),2次/d,0.5 g/次。克拉霉素片(汇仁,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规格:0.25 g×6片),2次/d,0.25 g/次。用药2个疗程(6个月)。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本姓田,原名为田文,战国时期的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尝君田文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尝君出生年月不详,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宗室大臣。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地,权倾一时。父亲田婴死后,田文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封地为薛,是为孟尝君。他广结天下贤士,以广招宾客而闻名,其最府中食客最多的时候有数千人。 孟尝君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先是出使秦国,因为遭到猜疑而险些被亲王处死,但是后来他设法笼络秦王的宠妾,在这位宠妾的劝说下,秦王才答应放田文回国。 回国之后,齐王知道了田文在秦国的遭遇,于是感到愧疚,便将田文封为宰相,执掌国政。可是齐国内部之乱层出不穷,田文的贤能始终招人妒忌,经常被人冤枉,后来孟尝君田文便称病推脱齐王的重任,而是告老归田,准备隐退。即便已经隐退的田文时常还会被人当成是一颗定时炸弹,欲除之。 田文很害怕,所以又开始出逃,这一次他逃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宰相,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对田文开始敬重。后来齐襄王即位,与田文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风谥号孟尝君。孟尝君田文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

与他父亲的墓冢相邻,是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君是什么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孟尝君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孟尝君由田婴一个不受恩宠的老婆所生,生出孟尝君之后,田婴让这个老婆不要养他,因为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生的,当时流传此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田婴撂话之后直接走了,没想到他母亲居然偷偷摸摸地把孟尝君抚养成人。相比较从小生长在高门院落里的贵族,孟尝君身上没有一丝骄奢淫逸的作风,反而踏实进取,交友广泛。 孟尝君长大之后,经自家兄弟引荐给田婴,田婴见了之后,异常愤怒,喝斥他的母亲:“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孟尝君在他母亲还未回答之际便叩头大拜与田婴争论一番,最后田婴留下了这个儿子。由此,孟尝君的口才,雄辩能力,可见一斑。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这股风潮兴盛的缘由是因为强大的秦国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纷纷招募天下贤能之人。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个性迥异却都具有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而这四个人之中,势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了。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但是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_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_战国四公子是哪四 个 战国四君子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下面是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信陵君魏无忌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平原君赵胜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春申君黄歇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

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孟尝君田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四公子平原君赵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平原君的赵胜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贤能善德之人。他的身份尊贵,是赵国国君武灵王的儿子,也是惠文王的弟弟,他还是另一个著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的姐夫,可以说是赵国的皇亲贵族。他在历史上既有谋略过人的一面,也有顽固浪荡的另一面。 平原剧的雄才大略可以从著名的“邯郸解围”看出来。公元前262年,势力逐渐强大的秦国的率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结果子然是秦军大获全胜,而且还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道路。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在危急下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归降赵国。赵王在经过商议之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令人去接收土地。同时也派大将廉颇率军静茹长平于秦军对峙。每想到,赵王因轻信秦国使者的谗言而另立赵括为将废了廉颇,导致秦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平,接着向赵国的的都城邯郸进军。危急时刻,平原君临危受命,最终在门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国,然后又拿出所有的家财招募了一批舍生忘死的士兵同秦军抵抗,最终解救了赵国的危机。 平原君此人虽然他有过拯救赵国的功绩,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同样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一、“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方解:本方中党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党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此方最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量: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服法:可研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通口服;可水煎服。 二、“四物汤”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药组成。 方解: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用量: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服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八珍汤” 八珍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八味中药组成,即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合。

方解:本方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用量:当归(酒拌)10克、川芎5克、白芍药8克、熟地黄(酒拌)15克、人参3克、白术(炒)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 服法: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四、十全大补汤 十全大补汤,由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耆(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它们各有特色: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四、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