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作者:战琳琳《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30日09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加以阐述。他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思想鲜明提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当前,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也有着不同的挑战,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也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96年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奋斗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历史性的中共一大会议,开启了中国人民通往幸福、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翻身解放这一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打牢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生活改善这一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生活富裕这一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广大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源于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和建设实践,我们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也就不可能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革命战争时期,在河北平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战胜任何强敌和艰难困苦,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只有牢牢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解决发展难题,推动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人民共享革命成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人民共享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实现人民共有共享这一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我们党在井冈山根据地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重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让穷苦的百姓共享革命成果,实现了拥有土地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要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五年来,我们党在落实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发展要求上,采取了一大批惠民举措,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

得决定性进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更强的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作为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的中国共产党,融入人民、不脱离人民是其政治本色。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六条禁令”“八项规定”等,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不脱离人民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执政根基,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以史为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战琳琳,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 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真理和道义的统一。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基本问题,深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民者,万事之本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深入人心的古语,真是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写照。以人民发展为中心,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档次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端正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统一思想,宣传到位,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头脑之中。 二、建立完善育人体系。学校育人工作深度体系化,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前提条件。全面育人,落实全员有人,精细全过程育人,完善全方位育人。 1、突出德育实效。深化课程育人,开全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通过学科达到育人目的,完成授业、解惑、培养能力的目标,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社会资源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育人;开展多元的社会实践育人,在广大的社会舞台上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以致用;逐步完善各阶段系列的校会、班会育人;以学校文化育人。 2、提升智育水平。通过课堂、课外学科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 3、强化体育锻炼。合力规划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让学生体育活动中培养个人爱好的体育项目,更是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毅力、拼搏、合作等良好意志品质。

(专题辅导讲稿范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争做人民群众贴心人

精心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望你认可。 通用精品文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争做人民群众贴心人 (专题辅导讲稿范文) 目录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2)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 (2)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 (三)现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 (3) 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5)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解决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必然要求 5(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 (7)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深刻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必然选择 (8) 三、如何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10) (一)坚定理想信念,在增强党性、提升修养上狠下功夫 (10) (二)强化宗旨意识,在执法为民、服务群众上狠下功夫 (11) (三)坚持求真务实,在勇于担当、扎实苦干上狠下功夫 (13) (四)严守纪律规矩,在廉洁自律、秉公用权上狠下功夫 (14)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所学所悟,在培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方面谈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主要谈三点: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及发展历程;二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三是如何结合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含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民本理念,是现代学术界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但其最本质的内涵是一致的,核心思想都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都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商周时期,当时的领导者已开始从夏、商的亡国以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开始重视民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民众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孔子较早地提出了重民、富民思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真理和道义的统一。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基本问题,深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民者,万事之本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深入人心的古语,真是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写照。以人民发展为中心,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档次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端正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统一思想,宣传到位,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头脑之中。

二、建立完善育人体系。学校育人工作深度体系化,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前提条件。全面育人,落实全员有人,精细全过程育人,完善全方位育人。 1、突出德育实效。深化课程育人,开全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通过学科达到育人目的,完成授业、解惑、培养能力的目标,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社会资源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育人;开展多元的社会实践育人,在广大的社会舞台上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以致用;逐步完善各阶段系列的校会、班会育人;以学校文化育人。 2、提升智育水平。通过课堂、课外学科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 3、强化体育锻炼。合力规划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让学生体育活动中培养个人爱好的体育项目,更是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毅力、拼搏、合作等良好意志品质。 4、增强美育熏陶。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思维、鉴赏美的能力。 5、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通过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发挥劳动教育价值,培养新时代劳动者。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孙存良祁一平贺霞《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7日07版)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

理论文章:正确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正确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顺应新形势新任务向全党发出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党发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动员令,是对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升华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维护人民利益摆在突出地位。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中共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XX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将其作为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基本标准,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的自觉性。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民宗旨、践

行为民情怀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切入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确定,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体现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表述,既秉承了初心,忠实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阶段始终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置于核心地位的历史脉络,又及时分析、研判了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科学全面的判断。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包括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最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将这些宏伟目标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起点的。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将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不断彰显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见证着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标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以深邃历史眼光和宽广时代视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不断开拓理论新境界提供了思想指南。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独创性观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改天换地、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更是团

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趋势,深刻总结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等,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无论是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还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两个文明的发展;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的期待,还是注重内外联动发展、做大蛋糕同时更公平地分好蛋糕,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群众导向、民生导向,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其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用好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代表的理论成果,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

【署名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讲话的出发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进一步宣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想,也是一种执政理念,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高度彰显,是我们党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共享发展理念,直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即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也决定了在群众观点指导下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我们也说,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或最高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其实,生产力是静态的、客体的物的因素和动态的、主体的人的因素的内在统一,既是物质的经济技术的生产力,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立足于人这个主体,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和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要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是什么?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5240812.html,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黄顺君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7期 【摘要】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利益为本位和以人民共享为目的。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发展道路人民共享发展价值特征 【中图分类号】D731 【文献标识码】A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要坚持人民发展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人民利益本位及其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精神财富本身也来源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物质实践活动之中。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还是实现社会政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已经表明,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政治变革,推翻旧社会制度的中坚力量。 其次,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根本方法和政治思想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唯物史观指导下,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说明中国共产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及其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立足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认识论的高度。 最后,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不断创新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治国理政理念上。第一,要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永远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第二,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看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改善和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第三,要把马克思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融入到为人民服务实际工作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