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μm GaAs PHEMT Medium Power Amplifier Design 功率放大器

0.5 μm GaAs PHEMT Medium Power Amplifier Design 功率放大器
0.5 μm GaAs PHEMT Medium Power Amplifier Design 功率放大器

0.5 μm GaAs PHEMT Medium Power Amplifier Design using Simple RC

Feedback Amplifier for Wireless LAN Applications

1A. Rasmi, 2A. Marzuki, 1M. Azmi Ismail, 1A. I. Abdul Rahim,

1M. Razman Yahya and 1A. Fatah Awang Mat

1Telek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Sdn Bhd,

UPM-MTDC, Lebuh Silikon,

43400 Serdang Selangor, Malaysia.

2RMIC Group,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M),

14300 Nibong Tebal, Pulau Pinang, Malaysia.

1amiza@https://www.360docs.net/doc/df8237527.html,.my

Introduction

Local Area Network (LAN) applications have driven the demand for pers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s, and these items need to operate at low voltages and be small in size [1]. Power amplifi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systems in order to generate and transmit sufficient power signals. A start-of-the-art power amplifier design has to meet the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high gain, high efficiency, and meet the desired output power while the device and process technology of choi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alizing a work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a medium power amplifier (MPA) designed using 0.5μm GaAs PHEMT technology targeted for a wireless LAN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The MPA is a two-stage single-ended design which employs a simple RC feedback amplifier. F eedback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ircuit design, where a signal or voltage derived from the output is superimposed on the input. This output-to-input path can be used for several purposes such as to control output voltage, control gain, reduce distortion, improve stability, or create instability, as in an oscillator [2]. The RC feedback that was used in this MPA design is to linearize the stages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circuit stability and increases the bandwid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mplifier in this paper will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tability, gain, power-added efficiency (PAE), and output power.

Circuit Design

One of the design constraints in the power amplifier design is stability. The capacitor, C F and resistor, R F are added between the drain and gate of transistor is shown in Figure 1 to provide an RC feedback or commonly known as negative feedback [3] in order to produce broadband match and also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device; so that the amplifier is always unconditionally stable. Amplifiers without RC feedback have a tendency to be rather unstable. The effect of unstable amplifier is the output becomes distorted in an unpredictable and random way. Another advantage of employing this feedback is the properties of the circuit can be made to depend primarily on the values of the feedback circuit elements and to be more-or-less independent of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e device (such as transistor ?, bias current, etc.).

As shown in Figure 1, resistor R F forms the feedback and capacitor C F is added to allow for independent biasing of the gate and drain of the transistor. C F can normally be chosen so that it is large enough to be a short circuit over the frequency of interest.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feedback is to make the input and the output impedances more convenient for matching.

978-1-4244-2642-3/08/$25.00 ?2008 IEEE

Power amplifiers utilizing resistor as a feedback is discussed in [4] and [5]. The input and output impedances of the amplifier with feedback (the closed-loop amplifier) become sensitive to the gain of the amplifier without feedback (the open-loop amplifier); that exposes these impedances to variations in the open loop gain, for example, due to parameter variations or due to nonlinearity of the open-loop gain. From Figure 1, the closed-loop gain, A V

?????1

·¨¨¨¨¨?

§

++?

=OL

S OL F V A G )A (G A 1111

where G F , G S , A OL is conductance of feedback resistance, conductance of source resistance and open-loop gain respectively. The closed-loop gain will be equal to an open-loop gain if G F approaches zero. In this case, the open loop gain is referring to transistor gain without feedback topology. An amplifier with the resistor feedback can achieve self matching [5].

F igure 2 shows the schematic drawing of the whole amplifier including the feedback topology, input matching network, interstage network, and the output matching network. The inductors L

G and L S are chosen to provide the desired input resistance. The inductor L D and L O is a current source for the MPA and is used for output power matching. The L G , L S , L D and L O are all implemented with on-chip spiral inductors. The capacitor C C at the output plays a role for both DC block and output matching. The capacitor C O is used for network matching. The outputs are matched for high compression point, P1dB. Based on these essential matching networks, optimizations and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circuit performanc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F eedback is used to control gain and reduce distortion, as well as provide other important functions in modern electronic designs. In this work, we have designed a 0.5μm GaAs PHEMT 2-stage MPA using a simple RC feedback amplifier to operate at 5.8 GHz. The RC feedback in amplifiers is one of the common uses of feedback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ircuit stability and also linearity. The stability of the circuit is increased by feeding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utput to the input so the phase will change and the gain of amplifier decreases.

Figure 3 shows the stability factor, K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for the 2-stage MPA with the bias condition is 5 V of drain voltage, V DD . This 2-stage MPA has achieved a stability factor, K of 1.821 for simulation and 13.603 for measurement at 5.8 GHz, respectively. It shows that the circuit is unconditionally stable over the frequency because the stability factor of this amplifier is more than 1. If the stability factor is less than 1, RC feedback or lossy matching must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maintain an unconditionally stable design. The stability factor of this circuit is depending on the RC feedback that was employed in the circuit as shown in Figure 2.

The performances of 2-stage MPA were evaluated using ADS simulator [6]. The bias condition for this design is 5 V of drain voltage, V DD and 0 V of gate voltage, V G . The simulated drain current, I DS is 106.25 mA which includes approximately 29 mA for the first stage and 77.25 mA for the output stage. Whereas the measured drain current, I DS is achieved

(1)

200.2 mA including of approximately 52.7 mA for the first stage and 147.5 mA for the output stage.

Figure 4 illustrates the small-signal performance of the 2-stage MPA over 50 MHz to 10 GHz frequencies. The linear gain (S21) of this amplifier is 16.39 dB for simulation and 8.33 dB for measurement was achieved at 5.8 GHz. The input return loss of 15.25 dB for simulation and 15.30 dB for measurement; and output return loss of 12.16 dB for simulation and 16.66 dB for measurement were obtained at the operating frequency. Thes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asurement data is better than simulation data. In addition, this MPA is internally matched because the return losses are more than 10 dB.

The single tone Harmonic Balance (HB) simulation was done to evaluate the power gain, output power, and power-added efficiency. F igure 7 shows the power-added efficiency, output power and power gain as a function of input power for 5.8 GHz at the same bias condition. The output power at the 1dB compression point (P1dB) is 20.18dBm was obtained at 5dBm input power. F rom -15dBm to 4dBm, this amplifier showed the linear Pin-Pout characteristic and no gain compression until Pin reached 5dBm and the maximum P1dB was estimated over 22dBm. Besides, a power gain of 15.18 dB was obtained at 5dBm input power. In addition, this 2-stage MPA exhibits a maximum PAE of 25.29% for input power of 10.5dBm. At P1dB, this amplifier has a PAE around 18.13%.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 0.5 μm GaAs PHEMT 2-stage MPA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using a simple RC feedback amplifier has been presented for operating at 5.8 GHz. The RC feedback amplifier is utilized to linearize the stages as well to improve the circuit stability.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t a supply voltage of 5.0V, a linear gain (S21) of 16.39 dB for simulation and 8.33 dB were achieved at 5.8 GHz. In addition, the P1dB of 20.18dBm, power gain of 15.18 dB and the PAE of 25.29 % is attained at input power of 5 dBm. This proposed 2-stage MPA is suitable for wireless LAN applications.

Acknowledgements: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Telekom Malaysia Berhad for sponsoring this work under project number RDTC/080699

References

[1] A. Raghavan. H. Deukhyoun, M. Moonkyun, A. Sutono, L. Kyutae, and J. Laskar, “A

2.2-V Operation, 2.4-GHz Single-Chip GaAs MMIC Transceiver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2002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 Vol. 2, pp. 1019 –1022, 2002.

[2] Gary Breed, “Feedback Fundamentals: Basic Concepts and Circuit Topologies”,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 pp. 46-50, July 2006.

[3] Dong Min Kang, Jin Hee Lee, Hyung Sup Yoon, Sung Jin Kim, Jae Yeob Shim, and

Kyung Ho Lee, “Wideband 36- to 44-GHz MMIC Power Amplifier Using a 0.2-μm PHEMT Process”,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Vol. 41, No. 4, pp. 524-527, 2002.

[4] Yun-Jia Tian and David G Haigh, “Investigation into RF Feedback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Linearity Trade-Off in Power Amplifiers,” Proceed ngs of As a-Pac f c Microwave Conference, 2006.

Figure 1: Feedback topology.

Figure 5: Small-sig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2-stage MPA.

Figure 4: Return losses and gain versus frequency for 2-stage MPA Figure 3: Stability factor, K versus frequency

of the 2-stage MPA.

Figure 5: PAE, output power and power gain

versus input power of the 2-stage MPA.

[5] A. Marzuki et.al, “A Broadband RF Feedback Amplifier Design with Simple Feedback

Network,” RF and Microwave Conference , pp. 1-4, Oct 2004. [6] Agilent Technologies, ‘Agilent ADS 2005A: Momentum’,2005.

2.5

4.5 6.5

8.5

0.5

10.0

4

71013115freq, GHz

s t a b i l i t y

s t a b i l i t y 1

Sim

Meas

2

4

6

8

10-20-15-10-5

0-25

5

-30-20-100

10-40

20

freq, GHz

d B (S (1,1))

dB(S(2,1))d B (S (2,2))d B (S (3,3))dB(S(4,3))d B (S (4,4))S 11 m eas

S 11 sim

S 22 sim S 22 m eas

S 21 m eas

S 21 sim

Input match network

Interstage match network

Output match network

Q 1

C F1

R F1

Co

C S1

L O

R S1

L D

L S

L G

C D

Q 2

C S2

R S2

R F2

C F2

Figure 2: Schematic of 2-stage MPA using

0.5 μm GaAs PHEMT.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2016.03.11)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6.02.20

目录 前言 (3) 实验01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7) 实验02 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19) 实验03 栈的基本操作 (32) 实验04 队列的基本操作 (35) 实验05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38) 实验06 哈夫曼编码 (40) 实验07 图的两种存储和遍历 (42) 实验08 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和最短路径 (46) 实验09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 (48) 实验10 哈希表的生成 (50) 实验11 常用的内部排序算法 (52) 附:实验报告模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很多高校考研专业课之一。它主要介绍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状结构三种逻辑结构的特点和在计算机内的存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典型算法及其时、空效率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数据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逻辑关系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存储和运算,培养学生能够设计有效表达和简化算法的数据结构,从而提高其程序设计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表示和典型算法的设计思想及程序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数据表达和存储方案,设计出简洁、高效、实用的算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学习这门课程,习题和实验是两个关键环节。学生理解算法,上机实验是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实验环节的好坏是学生能否学好《数据结构》的关键。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实验,特编写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实验主要是为了原理和应用的结合,通过实验一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

第一章 3.(1)A(2)C(3)D 5.计算下列程序中x=x+1的语句频度 for(i=1;i<=n;i++) for(j=1;j<=i;j++) for(k=1;k<=j;k++) x=x+1; 【解答】x=x+1的语句频度为: T(n)=1+(1+2)+(1+2+3)+……+(1+2+……+n)=n(n+1)(n+2)/6 6.编写算法,求一元多项式p n(x)=a0+a1x+a2x2+…….+a n x n的值p n(x0),并确定算法中每一语句的执行次数和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要求时间复杂度尽可能小,规定算法中不能使用求幂函数。注意:本题中的输入为a i(i=0,1,…n)、x和n,输出为P n(x0)。算法的输入和输出采用下列方法 (1)通过参数表中的参数显式传递 (2)通过全局变量隐式传递。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在算法中以你认为较好的一种实现输入输出。 【解答】 (1)通过参数表中的参数显式传递 优点:当没有调用函数时,不占用内存,调用结束后形参被释放,实参维持,函数通用性强,移置性强。 缺点:形参须与实参对应,且返回值数量有限。 (2)通过全局变量隐式传递 优点:减少实参与形参的个数,从而减少内存空间以及传递数据时的时间消耗 缺点:函数通用性降低,移植性差 算法如下:通过全局变量隐式传递参数 PolyValue() { int i,n; float x,a[],p; printf(“\nn=”); scanf(“%f”,&n); printf(“\nx=”); scanf(“%f”,&x); for(i=0;i

根式函数值域定稿版

根式函数值域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探究含有根式的函数值域问题 含根式的函数的值域或者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时常遇到,因其解法灵活,又缺乏统一的规律,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有些学生遇到根式就害怕。为此,本文系统总结此类函数值域的求解方法,供学生参考学习。 1.平方法 例1:求31++-=x x y 的值域 解:由题意知函数定义域为[]1,3-,两边同时平方得:322422+--+=x x y =4+()4212+- +x 利用图像可得[]8,42∈y ,又知?y 0[]22,2∈∴y 所以函数值域为[]22,2 析:平方法求值域适用于平方之后可以消去根式外面未知量的题型。把解析式转化为()x b a y ?+=2 的形式,先求y 2 的范围,再得出y 的范围即值域。 2.换元法 例2: 求值域1)12--=x x y 2)x x y 2 4-+= 解:(1)首先定义域为[)+∞,1,令()01≥-=t x t ,将原函数转化为 [)+∞∈,0t ,?? ????+∞∈∴,815y 析:当函数解析式由未知量的整数幂与根式构成,并且根式内外的未知量的次幂保持一致。可以考虑用代数换元的方法把原函数转化成二次函数,再进行值域求解。 (2)首先,函数定义域为[]2,2-∈x ,不妨设αsin 2=x ,令?? ????-∈2,2ππα

则原函数转化为:??? ? ?+=+=4sin 22cos 2sin 2παααy ?? ????-∈2,2ππα,∴??????-∈+43,44πππα 析:形如题目中的解析式,考虑用三角换元的方法,在定义域的前提下,巧妙地规定角的取值范围,避免绝对值的出现。 不管是代数换元还是三角换元,它的目的都是为了去根式,故需要根据题目灵活选择新元,并注意新元的范围。 3.数形结合法 例3:1)求()()8222+-+= x x y 的值域。 2)求1362222+-++-= x x y x x 的最小值。 解:(1)()()8222+-+=x x y 82++-=x x 其解析式的几何意义为数轴上的一动点x ,到两定点2与-8的距离之和,结合数轴不难得到[]+∞∈,10y (2)解析式可转化为()()41312 2+++=--x x y , 定义域为R ,进行适当的变形 ()()=+++--413122x x ()()()()2031012 222----+++x x , 由它的形式联想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表示点到点的距离与点的距离之和。 点()0,x P 到()1,1A 和()2,3B 的距离之和。即PB PA y +=,结合图形可知 13min =+'=PB A P y ,其中()1,1-'A 析:根据解析式特点,值域问题转化成距离问题,结合图形得出最值,进而求出了值域。 例4:1) 求x x y x 2312 +--+=的值域

二次函数和几何综合压轴题题型归纳

学生: 科目: 数 学 教师: 刘美玲 一、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形状 二、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面积 三、函数动点引起的最值问题 四、常考点汇总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B A B A x x y y AB -+-= 2、中点坐标: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 ??++22 B A B A y y x x , 直线11b x k y +=(01≠k )与22b x k y +=(02≠k )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21k k =且21b b ≠ (2)两直线相交?21k k ≠ (3)两直线重合?21k k =且21b b = (4)两直线垂直?121-=k k 3、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解题步骤如下: ① 用?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②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 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 2 =-m x m x ++有两个整数根,5<m 且m 为整数,求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方法同上) 例:若抛物线()3132 +++=x m mx y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课 题 函数的综合压轴题型归类 教学目标 1、 要学会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去分析二次函数与特殊图形的关系 2、 掌握特殊图形面积的各种求法 重点、难点 1、 利用图形的性质找点 2、 分解图形求面积 教学内容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举例如下: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3(1)230mx m x m --+-=(m 为实数),求证: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0=m 时,1=x ; 当0≠m 时,()032 ≥-=?m ,()m m x 213?±-= ,m x 3 21-=、12=x ; 综上所述: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1。 6、函数过固定点问题,举例如下: 已知抛物线22 -+-=m mx x y (m 是常数),求证:不论m 为何值,该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并求出固定点的坐标。 解:把原解析式变形为关于m 的方程()x m x y -=+-122 ; ∴ ???=-=+-0 1 02 2x x y ,解得:???=-=1 1 x y ; ∴ 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1,-1)。 (题目要求等价于:关于m 的方程()x m x y -=+-122 不论m 为何值,方程恒成立) 小结.. :关于x 的方程b ax =有无数解????==0 b a 7、路径最值问题(待定的点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1)如图,直线1l 、2l ,点A 在2l 上,分别在1l 、2l 上确定两点M 、N ,使得MN AM +之和最小。 (2)如图,直线1l 、2l 相交,两个固定点A 、B ,分别在1l 、2l 上确定两点M 、N ,使得 AN MN BM ++之和最小。

PB常用函数

PB常用函数日期时间类函数 日期时间类函数的功能如下: Date:把日期转换为Date类型。 Time:把时间转换为Time类型。 Day:日期值。 Month:月值。 Year:年值。 DayName:星期几。 DayNumber:一周中的第几天。 DaysAfer:两个日期之间所差的天数。 SecondsAfer:两个时间之间所差的秒数。 Hour:小时。 Minute:分钟。 Second:秒。 Now:系统当前时间。 Today:系统日期和时间。 RelativeDate:指定日期前后的天数值。 RelativeTime:指定时间的前后时间值。 数值计算类函数 数值计算类函数主要的作用就是对数据进行计算,功能如下:Abs:返回数据的绝对值。 Max:求输入的最大值。 Min:求输入的最小值。 Ceiling:返回整数,小数会自动向上进位。 Int:返回整数,小数会自动向下退位。 Round:对数据进行四舍五入操作。 Truncate:删除掉小数点后若干位。 Cos:求余弦值。 Sin:求正弦值。 Tan:求正切值。 Exp:以e为底,输入值为次方的乘方值。 Sqrt:求平方根。 Fact:求阶乘。 Log:求自然对数。 LogTen:求以10为底的对数。 Mod:求余数。 Pi:求与PI的乘积。 Rand:返回1与输入值之间的一个伪随机数。 字符串类函数 字符串类函数的功能如下。 Fill:建立一个指定长度的字符串。 Lower:转换为小写字母。

Upper:转换为大写字母。 WordCap:首写字母大写,其他小写。 Space:由指定字符个数组成的空格字符串。 Left:从字符串左边开始指定字符串。 Right:从字符串右边开始指定字符串。 LeftTrim:删除字符串左边的空格。 RightTrim:删除字符串右边的空格。 Trim:删除左右两边的空格。 Len:返回字符串长度。 Match:判断是否有指定模式的字符。 Mid:取子字符串。 Replace:用指定字符替换另外一个字符串。 String:将数据转换为指定格式的字符串。 信息类函数 信息类函数可以获取数据窗口中的一些信息,函数的功能如下: CurrentRow:获取数据窗口的焦点的行数。 Page:获取当前记录的页数。 PageAcross:获取当前水平方向的页面。 PageCount:获取总页数。 RowHeight:获得记录的高度。 Describe:获取数据窗口对象的属性值。 IsRowModified:获取记录是否修改过,如果修改过返回True。 IsRowNew:获取是否新插入数据,如果插入返回True。 IsSelected:获取记录是否被选中,选中返True。 PageCountAcross:获取水平方向总页面。 RowCount:获取主缓冲区的总记录数。 统计类函数 统计类函数主要是用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操作,统计函数功能如下: Avg:计算字段的平均数,例如Avg(id)。 Max:计算字段的最大值,例如Max(id)。 Min:计算字段的最小值,例如Min(id)。 Median:计算字段的中间值。 Count:计算表或字段的记录数,例如Count(*)。 Frist:返回第一条记录。 Last:返回最后一条记录。 交叉表函数 只能在交叉列表风格的数据窗口中的细节区使用交叉表函数,交叉表的函数功能如下:CrosstabVag:计算字段数据的平均数。 CrosstabCount:计算字段数据的记录数。 CrosstabMax:计算字段数据的最大值。 CrosstabMin:计算字段数据的最小值。 数据类型转换与检查函数 数据类型转换与检查函数用于定义数据窗口的过滤条件、有效性检查和数据类型转换,数据类型转换与检查函数的功能如下:

一致收敛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

§2 一致收敛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 教学计划:4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一致收敛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确定的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与可微性. 教学难点:在一致收敛的条件下证明各项分析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本节讨论由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确定的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与可微性. 定理13.8 设函数列{}n f 在()()b x x a o o ,, 上一致收敛于()x f ,且对每个n , ()n n x x a x f o =→lim 则n a ∞ →lim 和()x f o x x →lim 均存在且相等. 证 先证{}n a 是收敛数列.对任意0>ε,由于{}n f 一致收敛,故有N ,当N n >和任意正整数p ,对一切()()b x x a x o o ,, ∈有 ()().ε<-+x f x f p n n (1) 从而 ()()ε≤-=-+→+x f x f a a p n n x x p n n 0 lim 这样由柯西准则可知{}n a 是收敛数列. 设.lim A a n n =∞ →.再证().lim 0 A x f x x =→ 由于)(x f n 一致收敛于)(x f 及n a 收敛于A ,因此对任意,0>ε存在正数N ,当N n >时,对任意),(),(00b x U x a x ∈ 3 3 )()(ε ε < -< -A a x f x f n 和 同时成立.特别取,1+=N n 有 .3 ,3 )()(11ε ε < -< -++A a x f x f N N 又(),lim 110 ++→=N N x x a x f ,故存在,0>δ,当δ<-<00x x 时, .3 )(11ε < -++N N a x f 这样,当x 满足δ<-<00x x 时, A a a x f x f x f A x f N N N N -+-+-≤-++++1111)()()()( ,3 3 3 εε ε ε =+ + < 即 ().lim 0 A x f x x =→ □ 这个定理指出:在一致收敛的条件下,{})(x f n 中两个独立变量x 与n ,在分别求极限时其求极限的顺序可以交换,即 ()().lim lim lim lim 0 0x f x f n x x n n n x x →∞→∞ →→= (2) 类似地,若)(x f n 在()b a ,上一致收敛且)(lim x f n a x + →存在,可推得 ()().lim lim lim lim x f x f n a x n n n a x ++→∞→∞ →→=;若)(x f n 在()b a ,上一致收敛和)(lim x f n b x +→存在,则可推 得()().lim lim lim lim x f x f n b x n n n b x + + →∞→∞ →→=.

PB函数常用

Max() 功能求两个数中的最大值。 语法Max ( x, y ) 参数x: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参加比较的第一个数y :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参加比较的第二个数返回值以x、y中数据类型更精确的数据类型作为该函数的返回值数据类型。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参数比较的两个数中更大者。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Max()函数返回NULL。 Min() 功能求两个数中的最小值。 语法Min( x, y ) 参数x: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参加比较的第一个数y :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参加比较的第二个数返回值以x、y中数据类型更精确的数据类型作为该函数的返回值数据类型。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参数比较的两个数中较小者。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Min()函数返回NULL。 Mod() 功能求余数。 语法Mod ( x, y ) 参数x: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被除数y :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除数返回值以x、y中数据类型更精确的数据类型作为该函数的返回值数据类型。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x除以y所得的余数。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Mod()函数返回NULL。 Round() 功能将x四舍五入到n位。 语法Round ( x, n )参数x:要四舍五入的数值型数据n:整数类型,指定从哪个小数位上四舍五入x。有效值在0到18之间返回值Decimal。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将x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第n位的数值,如果函数执行失败或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Round()函数返回NULL。Truncate() 功能截断数值到指定的小数位。 语法Truncate ( x, n ) 参数x:要截断的数值型数据n:整数类型,指定从哪个小数位上截断x。有效值在0到18之间返回值Decimal。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将x截断到小数点后第n位的数值,如果函数执行失败或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Truncate()函数返回NULL。所谓截断就是舍弃指定位之后的数值。 Asc() 功能得到字符串第一个字符的ASCII码整数值。 语法Asc ( string ) 参数string:要得到第一个字符ASCII值的字符串返回值Integer。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string 参数第一个字符的ASCII值,如果string参数的值为NULL,则Asc()函数返回NULL。Char() 功能将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Blob变量的第一个值、或一个整数转换成字符。 语法Char ( n ) 参数n:字符串、Blob变量或整数,也可以是包含上述类型数据的Any类型变量返回值Char。返回参数n的第一个字符。如果n参数的值为NULL,则Char()函数返回NULL。 Dec()

pb函数

PrintDefineFont() 功能定义打印作业使用的字体,对每个打印作业PowerBuilder支持八种字体。 语法PrintDefineFont(printjobnumber,fontnumber,facename,height,weight,fontpitch,fontfamily, italic,underline) 参数printjobnumber:用PrintOpen()函数打开的打印作业号fontnumber:指定赋给当前定义字体的编号,有效值在1到8之间facename:string类型,指定字体名称,该字体应该是你的打印机支持的字体,比如“宋体”height:Integer类型,使用正值指定字体的高度,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使用负值指定字体点数,比如,-18代表18点。一般来说,使用点数更精确些weight:指定字体的磅数,正常字体为400磅,粗体为700磅fontpitch:FontPitch 枚举类型,指定字体标准。有效取值为:Default! - 缺省值;Fixed! - 固定形式;Variable! - 可变形式fontfamily:FontFamily枚举类型,指定字体系列。有效取值为:AnyFont!、Decorative!、Modern!、Roman!、Script!、Swiss!italic:boolean类型,指定是否使用斜体样式。有效取值为:TRUE - 使用斜体样式;FALSE - 不使用斜体样式。缺省值为FALSEunderline:boolean类型,指定是否加下划线。有效取值为:TRUE - 加下划线;FALSE - 不加下划线。缺省值为FALSE 返回值Integer。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1,发生错误时返回-1。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PrintDefineFont()函数返回NULL。用法在一个打印作业中,应用程序能够最多同时定义8种字体。当应用程序需要使用更多的字体时,可以在使用了某个字体号输出内容后使用PrintDefineFont()函数将该字体号对应的字体更换为其它字体。 -------------------------------------------------------------------------------- PrintLine() 功能在当前打印页上绘出指定厚度的一条线。 语法PrintLine ( printjobnumber, x1, y1, x2, y2, thickness ) 参数printjobnumber:用PrintOpen()函数打开的打印作业号x1:integer类型,指定直线起点的x坐标,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y1:integer类型,指定直线起点的y坐标,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x2:integer类型,指定直线终点的x坐标,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y2:integer 类型,指定直线终点的y坐标,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thickness:integer类型,指定直线的厚度,以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返回值Integer。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1,发生错误时返回-1。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PrintLine()函数返回NULL。用法应用程序执行了PrintLine()函数后,该函数并不改变打印光标的位置。 -------------------------------------------------------------------------------- PrintOpen() 功能启动打印作业并返回作业号。 语法PrintOpen ( { jobname } ) 参数jobname:string类型,可选项,指定要打开打印作业的名称,该名称将显示在打印管理器窗口中返回值Long。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打印作业号,发生错误时返回-1。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PrintOpen()函数返回NULL。用法应用程序执行PrintOpen()函数后,启动新的打印作业并走纸到下一页,同时将打印机缺省字体设置为该打印作业的字体。打印光标的位置位于打印区的左上角。其它同组的打印函数使用PrintOpen()函数返回的作业号来标识作

圆幂定理讲义(带标准答案)

圆幂定理 STEP 1:进门考 理念:1.检测垂径定理的基本知识点与题型。 2.垂径定理典型例题的回顾检测。 3. 分析学生圆部分的薄弱环节。 (1)例题复习。 1.(2015?夏津县一模)一副量角器与一块含30°锐角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落在量角器的直径MN上,顶点A,B恰好都落在量角器的圆弧上,且AB∥MN.若AB=8cm,则量角器的直径MN=cm. 【考点】M3:垂径定理的应用;KQ:勾股定理;T7: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作CD⊥AB于点D,取圆心O,连接OA,作OE⊥AB于点E,首先求得CD的长,即OE的长,在直角△AO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半径OA的长,则MN即可求解. 【解答】解:作CD⊥AB于点D,取圆心O,连接OA,作OE⊥AB于点E. 在直角△ABC中,∠A=30°,则BC=AB=4cm,在直角△BCD中,∠B=90°﹣∠A=60°,∴CD=BC?sinB=4×=2(cm),∴OE=CD=2, 在△AOE中,AE=AB=4cm, 则OA===2(cm),则MN=2OA=4(cm).故答案是:4.

【点评】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的应用,在半径或直径、弦长以及弦心距之间的计算中,常用的方法是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2.(2017?阿坝州)如图将半径为2cm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的长为() A.2cm B.cm C.2cm D.2cm 【考点】M2:垂径定理;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通过作辅助线,过点O作OD⊥AB交AB于点D,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OA=2OD,根据勾股定理可将AD的长求出,通过垂径定理可求出AB的长. 【解答】解:过点O作OD⊥AB交AB于点D,连接OA, ∵OA=2OD=2cm,∴AD===(cm), ∵OD⊥AB,∴AB=2AD=2cm.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的运用,正确应用勾股定理是解题关键. 3.(2014?泸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坐标是(3,a)(a>3),半径为3,函数y=x的图象被⊙P截得的弦AB的长为,则a的值是()

第十章 函数项级数

1 第十章函数项级数 § 1 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1) 一、本次课主要内容 点态收敛,函数项级数收敛的一般问题。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理解怎样用函数列(或函数项级数)来定义一个函数,掌握如何利用函 数列(或函数项级数)来研究被它表示的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性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讨论;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P68 1(5)(7)

2 一. 函数列及极限函数:对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列,介绍概念: 收敛点,收敛域(注意定义域与收敛域的区别),极限函数等概念. 1.逐点收敛 ( 或称为“点态收敛” )的“ ”定义. 例1 对定义在 内的等比函数列, 用“”定义验 证其收敛域为 , 且 例2 .用“”定义验证在内. 例3 考查以下函数列的收敛域与极限函数: . (1). . (2). (3)设 为区间上的全体有理数所成数列. 令 , . (4). , . (5) 有, , . (注意 .) 二. 函数列的一致收敛性:

3 问题: 若在数集D上, . 试问: 通项 的解析性质 是否必遗传给极限函数 能遗传,而例3⑶说明可积性未能遗传. 例3⑷⑸说明虽然可积性得到遗传, 但 . 的一种手段. 对这种函数, 就是其表达式.于是,由通项函数的解析性质研 究极限函数的解析性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末, 在什么条件下通项函数的解析性质 能遗传给极限函数呢? 一个充分条件就是所谓“一致收敛”. 一致收敛是把逐点收 敛加强为所谓“整体收敛”的结果. 定义( 一致收敛 ) 一致收敛的几何意义. 在数集D上一致收敛, Th1 (一致收敛的Cauchy准则 ) 函数列 , . ( 介绍另一种形式.) 证 ( 利用式) ,……,有. 易见逐点收敛. 设 令 , 推论1 在D上 , ,. D , 使 推论2 设在数集D上, . 若存在数列 在数集D上非一致收敛 . 应用系2 判断函数列 ―在数集D上的最值点. . 证明函数列在R内一致收敛. 例4

2018年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

2018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 一、二次函数常考点汇总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B A B A x x y y AB -+-= 2、中点坐标: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 ? ??++22 B A B A y y x x , 直线11b x k y +=(01≠k )与22b x k y +=(02≠k )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21k k =且21b b ≠ (2)两直线相交?21k k ≠ (3)两直线重合?21k k =且21b b = (4)两直线垂直?121-=k k 3、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解题步骤如下: ① 用?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②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 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2=-m x m x ++有两个整数根,5<m 且m 为整数,求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方法同上) 例:若抛物线()3132+++=x m mx y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举例如下: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m 为实数),求证: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0=m 时,1=x ; 当0≠m 时,()032 ≥-=?m ,()m m x 213?±-= ,m x 3 21-=、12=x ; 综上所述: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1。 6、函数过固定点问题,举例如下: 已知抛物线22-+-=m mx x y (m 是常数),求证:不论m 为何值,该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并求出固定点的坐标。

智能控制-考试题(附答案)

《智能控制》考试试题 试题1: 针对某工业过程被控对象:0.520 ()(101)(21) s G s e s s -= ++,试分别设计常规PID 算法控制器、模糊控制器、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计算模糊控制的决策表,并进行如下仿真研究及分析: 1. 比较当被控对象参数变化、结构变化时,四者的性能; 2. 研究改善Fuzzy 控制器动、静态性能的方法。 解: 常规PID 、模糊控制、Fuzzy 自适应PID 控制、混合型FuzzyPID 控制器设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常规PID 调节器 PID 控制器也就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是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方式。它是根据给定值()r t 与实际输出值()y t 构成控制偏差()e t ,从而针对控制偏差进行比例、积分、微分调节的一种方法,其连续形式为: 1 () ()[()()]t p d i de t u t K e t e t dt T T dt =+ +? (1.1) 式中,p K 为比例系数,i T 为积分时间常数,d T 为微分时间常数。 PID 控制器三个校正环节中p K ,i T 和d T 这三个参数直接影响控制效果的好坏,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就必须合理地选择控制器的参数。 Ziegler 和Nichols 提出的临界比例度法是一种非常著名的工程整定方法。通过实验由经验公式得到控制器的近似最优整定参数,用来确定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的两个参数:临界增益u K 和临界振荡周期u T 。 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PID 参数如下: 表1.1 临界比例度法参数整定公式 控制器类型 P K i T d T P 0.5u K ∞ 0 PI 0.455u K 0.833u T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压轴题题型归纳

、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形状 、二次函数和特殊多边形面积 三、函数动点引起的最值问题 四、常考点汇总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 (y A -y B f + (X A —x B f ,解题步骤如下: ① 用厶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②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 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 m 1 x m 2=0有两个整数根, m v 5且m 为整数,求 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方法同上) 例:若抛物线 y = mχ2 3m 1 X 3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 m 为正整数,试确定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举例如下: 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mx -3(mT )x ? 2m -3=0( m 为实数),求证:无论 m 为何值,方程总 1、 2、 中点坐标: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 直线 y = k 1 x b 1 ( k 1 = O )与 (1)两直线平行 y k 1 (3)两直线重合 k ι X A X B y A y B =k 2x b 2 ( k 2 =k 2 且 b ∣ = =k 2 且 b ∣ = b 2 -0)的位置关系: (2)两直线相交 (4)两直线垂直 3、 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

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 m = O 时,X =1; 当 m = 0 时,.? = m -3 $ _ 0 , X = 3m ^_, x 1 = 2 -色、X 2 = 1 ; 2m m 综上所述:无论 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 1。 6、函数过固定点问题,举例如下: 已知抛物线y =χ2 -mx ? m -2 ( m 是常数),求证:不论 m 为何值,该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 定的点,并求出固定点的坐标。 解:把原解析式变形为关于 m 的方程y -X 2 ? 2 = m1 -X ; 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1,- 1 )。 (题目要求等价于:关于 m 的方程y-x 2 ?2 = m1-x 不论m 为何值,方程恒成立) 小结:关于X 的方程ax =b 有无数解= 7、路径最值问题(待定的点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1)如图,直线∣1、∣2 ,点A 在∣2上,分别在∣1、∣2上确定两点M 、N ,使得AM MN 之 和最小。 (2)如图,直线∣1、∣2相交,两个固定点 A 、B ,分别在∣1、J 上确定两点M 、N ,使得 BM MN AN 之和最小。 Z y —X 2 2 1 —x =0 ,解得: y - -1 X =1

PB中一些技巧

PB中一些技巧1 1.RGB函数计算公式: 颜色值= (65536 * Blue) + (256 * Green) + (Red) 2.控件可拖动: send(handle(this),274,61458,0) 3.如何用程序控制下拉子数据窗口的下拉和收起 用modify或者直接用dw_1.object.col1.dddw.showlist = true 4.检索参数有些不需要传入则传%. 5.如何屏蔽鼠标滚轮触发 在控件的other事件写 if message.number = 522 then return 1 6.得到数据窗口的语法: string ls_dwsyntax ls_dwsyntax=dw_1.describe("datawindow.syntax") 7.得到数据窗口中各列及标题: long ll_count,i string ls_value,ls_colname ll_colnum = Long(dw_1.object.datawindow.column.count) for i = 1 to ll_colnum //得到标题头的名字 ls_colname = dw_1.describe('#' + string(i) + ".name") + "_t" ls_value = dw_1.describe(ls_colname + ".text") next 8.在程序中动态设置初始值: ex:dw_contro.object.columnName.initial = 'xxxx' 9.如何在DataWindow的SQL语法中不使用SELECT DISTINCT实现删除重复的行 ---- 起先对你要显示唯一值的列进行排序:"city A",然后增加如下过滤字符串:" city < > city [-1] or GetRow () = 1" 10.如何改变列的字体颜色,提醒用户此列已做修改 ---- 在列的Color属性中,输入如下表达式IF (column_name < >column_name.Original, RGB(255, 0, 0), RGB(0, 0, 0))。在这个条件中,

pb常用函数(转)

功能计算绝对值。 语法Abs ( n ) 参数n:要得到绝对值的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返回值返回值的数据类型与n的数据类型相同,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n的绝对值。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Abs()函数返回NULL。 Ceiling() 功能返回大于n的最小整数。 语法Ceiling ( n ) 参数n: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返回值返回值的数据类型与n的数据类型相同。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大于n的最小整数。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Ceiling()函数返回NULL。 Cos() 功能计算余弦,其中参数以弧度为单位。 语法Cos ( n ) 参数n: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返回值Double。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n的余弦。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Cos()函数返回NULL。Exp() 功能计算e的n次方。 语法Exp ( n ) 参数n:指定幂值返回值Double。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e(约等于2.71828)的n次方。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Exp()函数返回

Fact() 功能计算n的阶乘。 语法Fact ( n ) 参数n: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返回值Double。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n的阶乘。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Fact()函数返回NULL。 Int() 功能得到小于等于n的最大整数。 语法Int ( n ) 参数n: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返回值Integer。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小于等于n的最大整数。如果n的值太小或太大,超过了整数的表示范围,则函数返回0。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Int()函数返回NULL。 Log() 功能计算n的自然对数。 语法Log ( n ) 参数n:数值型变量或表达式,其值必须大于0返回值Double。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n的自然对数。如果n小于等于0,将导致运行错误。如果参数n的值为NULL,Log()函数返回NULL。 LogTen() 功能计算n的常用对数(以10为底)。 语法LogTen ( n )

函数项级数

第十章 函数项级数 一、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和一致收敛性的判别、和函数的性质以及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二、学习要求 1. 了解用多项式来逼近函数的思想; 2. 正确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一致收敛性以及和函数的性质; 3. 掌握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的Weierstrass 判别法和A-D 判别法,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及和函数的计算。 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难点:含参数数项级数的条件收敛性和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判别, 四、研究级数的目的 1. 借助级数表示很多有用的非初等函数。 2. 解微分方程。 3. 利用多项式来逼近一般的函数。 4. 实数的近似计算。 §1 一致收敛性 一.点收敛的收敛域 函数项级数: 1 ()n n u x ∞ =∑. 定义1 设()n u x (1,2, ,)n =在E 上有定义,0x E ∈.若数项级数01 ()n n u x ∞ =∑收敛, 则称函数项级数在0x 点收敛,称0x 是 1 ()n n u x ∞=∑的收敛点.收敛点全体D 称为1 ()n n u x ∞ =∑的收 敛域.其和()S x 是定义在D 上的函数称为其和函数. 例:(1) 1 ()1n n x S x x ∞ === -∑ (1,1)x ∈-. (2)1 n p n x n ∞ =∑ 1p > ,收敛域为[-1,1];01p <≤,收敛域为[-1,1]; 0P ≤,收敛域为(-1,1). (3) 1sin p n x n ∞ =∑ 0p >时,(,)-∞∞.

例:nx e - 收敛域为(0,)∞. 部分和函数列:{()}n S x . 1 ()n n u x ∞ =∑在D 上收敛?{()}n S x 在D 上收敛. 二.函数序列的一致收敛性 {()}n S x .lim ()().n n S x S x →∞ = x D ∈. 00 lim(lim ())lim(lim ())lim ()n n x x n n x x x x S x S x S x →→∞ →∞→→==.即逐项求极限.是否逐项求导,求积分? 一般否.反例: 例:()n n S x x = 收敛域(1,1]D =- 0(1,1)()11 x S x x ∈-?=? =?  . 1lim ()0x S x - →= 1 lim lim ()lim11n n n x S x - →∞→∞ →==。 例:()0n S x = →.(,)D =-∞+∞ ()0S x = ()n S x nx '==. 例:1!()0n n x S x ∈?=? ? 其他 . x =无理数时,()0n S x =;x =有理数 q p 时,n p >时,!q n p 整数,()1n S x =. ()n S x 在任何区间[,]a b 上可积,而()S x 不可积. 定义2 设lim ()().n n S x S x →∞ = x D ∈.若0,()0.N n N εε?>?>?>及x D ?∈,有: ()()n S x S x ε-<成立,则称在D 上{()}n S x 一致收敛于()S x ,记为()().D n S x S x ? 若级数 1 ()n n u x ∞=∑的部分和函数列在D 上一致收敛于()S x ,则称1 ()n n u x ∞ =∑一致收敛于 ()S x . 例1:22 ()1n x S x n x =+. 1 ()n n S x ∞ =∑ 0x =时,()00n S x =→;0x ≠时,()0n S x →.

8第八讲 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

第八讲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 数学漫长的发展历史大致历经四个时期:以自然数、分数体系形成的萌芽期;以代数符号体系形成的常量数学时期;以函数概念产生的变量数学时期;以集合论为标志的现代数学时期.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变量数学的标志,“函数”是从量的侧面去描述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从量的侧面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动态和它们的相互制约性.函数的基本知识有: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概念、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图象概念及画法. 在坐标平面内,由点的坐标找点和由点求坐标是“数”与“形”相互转换的最基本形式.点的坐标是解决函数问题的基础,函数解析式是解决函数问题的关键,所以,求点的坐标、探求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的两大重要课题. 【例题求解】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2,2),B(2,-3),点P在y轴上,且△APB为直角三角形,则点P的个数为.(河南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先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描出A、B两点,连结AB,因题设中未指明△APB的哪个角是直角,故应分别就∠A、∠B、∠C为直角来讨论,设点P(0,x),运用几何知识建立x 的方程. 注:点的坐标是数与形结合的桥梁,求点的坐标的基本方法有: (1)利用几何计算求; (2)通过解析式求; (3)解由解析式联立的方程组求. 【例2】如图,向放在水槽底部的烧杯注水(流量一定),注满烧杯后, 继续注水,直至注满水槽.水槽中水面上升高度h与注水时间t之间的 函数关系,大致是下列图象中的( ) 思路点拨向烧杯注水需要时间,并且水槽中水面上升高0 h. 注:实际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通过图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如心电图、,股市行情走势图等,图象中包含着丰富的图象信息,要善于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发展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