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2007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2007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2007年银川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7年的中考课改实验区理化试题的化学部分,共20道试题,其中选择题13道,非选择题7道,得分点共44处,分值共计75分。与往年中考比较,题量保持相对稳定,得分点略有增多;知识覆盖面较广,基本包涵了考生一年来所学内容;情境化设置继续增多,联系生活,解释现象,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作出分析和判断进一步增强,紧扣《课程标准》,反映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实际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一、各试题考试效果统计

2007年中考化学各试题考试效果统计

注:1、1~13题为选择题,由计算机批阅,得分率由计算机自动运算得出。

2、14~20题为非选择题,所得数据为抽样得出。

2007年中考化学各试题得分率分布

二、各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类型的试题主要集中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是选择题得分的关键。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或范围,要求考生运用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出判断或选择是选择题的一般命题方式,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试卷中留下的仅仅是考生作答的结果。然而,一道高质量的选择题,解答它的正确分析思路通常是唯一的,特别是单项选择。所以,根据考生作答的结果,通常也可以初步判断考生的解题思路。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原料中所有原子全部转化到期望的产品中,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符合“绿色化学”这一特点的是( )

A .工业冶铁:CO

O Fe 323+2CO 2Fe 3+ B .湿法炼铜:4CuSO Fe +Cu FeSO 4+

C .用生石灰制熟石灰:O H CaO 2+2Ca(OH)

D .工业上制烧碱:232Ca(OH)CO Na +3CaCO NaOH +2↓

本试题的特点是呈现概念的内涵,要求考生在列出的选项中指明正确的外延。即通过对考生能否找到概念的外延,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内涵的理解程度。考生须在理解“绿色化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判断符合这一概念的选项。作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在于:(1)“原料中所有原子”是指反应物;(2)“期望的产品”是指生成物;(3)“全部转化到……”不仅有“多少”的意思,还有“方向”的含义。考生只有在此分析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绿色化学”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而保证指明外延的正确性。从本题的得分率看,有75.82%的考生选择正确,说明大多数考生具备这样的分析思路。本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不失为一道有水准的试题。同时本试题也是对那些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或背诵概念的教师一次善意的规劝和教训。

2.有关化学式H 2O 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1个水分子

D.表示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用语的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少量的离子符号,其中元素符号是基础,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重点。看懂化学用语并且能够正确表达其意义是学习化学要达到的基本认知目标,也是化学考试的必考内容。本题以最为常见的化学式之一——H2O为例,用意是显而易见的——避免繁、难、偏,目标直指对化学式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出现偏差一般集中在微观理解方面,特别是对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2”与某些单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2”的区别。本题正是通过这一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化学式的认识是否完备,反映出中考化学十分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3.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A.金属导电——原子是运动的

B.夏天铁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出解释,是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实现能够“正确解释”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联系,将书本知识与自然界的现象或事实相联系,用化学的眼光审视自然,灵活运用知识。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教师看来,知识量并非太多,但在学生看来,已经不少。如何正确而准确地运用它们,从学生的角度讲确实尚存一定的困难。结合本题,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道典型的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试题,运用书本或课堂中学习的微观知识,将其与宏观现象相对应,并且合理的加以解释。对于学生而言,在那些“众多”的已学知识中遴选出相关知识并且与试题中所列出的现象或事实一一对应,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在此,这种“遴选”思维却恰恰是正确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所在。本题的得分率为52.50%,即有近半数考生答错。想必在此近半数的考生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书本知识与自然相联系和“遴选”思维缺乏者不会不在少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应当引起我们化学教师的深思。

4.下列食物中富含油脂的是()

A.米饭B.蔬菜C.花生米D.豆腐

5.俗话说“火需空心”是指柴禾架空才能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散热更快B.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使着火点降低D.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B.家里烧开水的目的之一是使硬水软化

C.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D.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纯净水

7.下列生活经验中,不合理的是()

A.用稀盐酸除铁锈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

C.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D.用钢丝球洗刷铝锅上的赃物

10.下列有关化学物质与人类生命活动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的纯碱

B.加过量的亚硝酸钠,以保证肉质鲜美

C.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应食用加碘食盐

D.夏天出汗多,应及时补充盐和水,调节体液平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和实践共识。在科学的生活方式中提高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提高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实际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中考在联系生活经验,引导生活科学化方面与历年比较,从题量而言是空前的。结合这5道试题,其中特点和对教学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人的第一需要是吃喝。当人们,特别是学生明白了在所吃所喝中所摄取的是什么样的化学物质时,相信学生获得的决不仅仅是几条化学知识,而是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学的生活习惯的开始养成。这样的素养和习惯会促使和引导他们去不断地深入观察生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那些不仅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领域。所以,从本质上讲,生活本身就是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之源。

(2)从最一般的经验中领悟化学或科学

“火需空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然而,在人们未能揭示其内在本质的时候,它也只能一直停留在经验之谈中。但是,一旦它被赋予化学的内涵,就转化成为科学。从这一角度讲,引导学生领悟化学和科学,像“火需空心”这样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生活蕴涵着科学,经验是通向科学殿堂的阶梯石。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有选择地信手拈来这些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经验,从中披沙拣金,让科学的灵光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闪烁。

(3)客观和辨证地认识化学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遵循的基本思路。然而,物质在发挥其用途时,也未必只产生一种效果。钢铁的硬度比铝合金大,钢丝球固然能洗刷掉铝锅上的赃物,但是也能破坏铝锅表面(氧化层),这种破坏甚至有损人体健康的可能。所以,在认识物质方面,要承认物质性质的客观性,但在认识物质的作用方面,则应当用辨证的眼光看待。

8.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了6.5mL水

B.用pH试纸测得某地水的pH为5.4

C.测得某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2.5%

D.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2.6g

实验历来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该环节一旦脱节,化学的一切都将如同空中之楼阁。然而,实验也决不仅仅只是动手操作而已,其中还隐含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例如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最有利于实验的成功完成;所得实验数据是否在分析或预计范围之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计算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所得结果大于100%,而学生竟丝毫没有意识到该计算过程一定有误。本题虽然是一道对课本中一习题的略加改编,但

却鲜明的提示我们——化学教师: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伴随着科学探究的始终,科学的思维既是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缜密思考中形成的。合理的虽然未必是科学的,但科学的一定是合理的,合理性是通向科学性的一条捷径,也是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的一条有效途径。本题的得分率为51.66%,近半数考生误选,这样的结果实在不得不令人思索。

那么就本题而言,造成考生高比例误选的原因究竟在哪儿呢?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试题。A .用10mL 量筒量取了6.5mL 水。C .测得某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2.5%;

D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2.6g 。该三个选项从化学的角度讲,无疑既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当然不在题意的选项之列;作为单项选择题,B 选项便成为本试题唯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其次,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教材中是怎样呈现有关B 选项的相关内容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首先教材陈述pH 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并且指出pH 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以及pH 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对应关系;然后指明“测定pH 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 试纸。”,并且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用pH 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最后说明“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还列出了一系列与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要pH 及其范围。在此要指出的是:

(1)教材中明确了pH 的范围在0~14之间,说明pH 有用小数表示的可能。

(2)在“活动与探究”“用pH 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中并无明确指明用pH 试纸测定的pH 只能精确到整数位。可以想见,在真实的这个“活动与探究”中,难免甚至一定会出现pH 试纸所呈现的颜色介于两比色卡之间(这里尚且不论不同的人对颜色的认定有所不同),这样势必会出现“估值”,从而引出用带有小数的数值表示。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科学的。

(3)在教材中列出的所有pH 数据中,几乎全部是用小数表示,有的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如“……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 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酸雨的pH 小于5.6”;人体血浆pH 范围在7.35~7.45之间,等等。当然,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是用pH 试纸测得的,但这无疑给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能不看到,教材中的这道习题和从教材中“脱胎”而来的这道试题本身则带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即把用pH 试纸测得的pH 局限于只能精确到整数位,这样的定位既存在着在分析上的不合理性,也存在着在实验上的不科学性。这或许是导致本试题有近半数的考生误选的客观原因之一。

9.恒温条件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饱和食盐水久置后会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溶剂量减少

B .溶解度减少

C .溶液不稳定

D .生成了新物质

11.草木灰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家肥,它的水溶液显碱性。下列化肥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 )

A .2)2NH ( CO

B .Cl NH 4

C .34NO NH

D .424SO )NH (

12.某金属M 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但不能使2)3NO (Zn 溶液中的锌析出,则M 可能是( )

A .铜

B .银

C .铁

D .铝

13.我们学习过以下常见的酸、碱、盐:HCl 、42SO H 、2Ca(OH)、32CO Na 。请你归纳这五种物质能两两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共有( )

A .4组

B .5组

C .6组

D .7组

用化学的原理对化学问题或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是化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以上四道试题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原理性背景知识,分别是:溶液结晶的条件、氨盐与碱反应有氨气生成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定。只要了解或掌握这

些原理性背景知识,这几道试题选对的可能性则会很高。但是我们却发现,第9题和第12题的得分率相对高且相差无几,分别为61.53%和62.58%,而第11题的得分率却只有37.83%,在所有试题中得分率为最低。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从这些原理性背景知识在教材中呈现方式的差异可以得出几分解释。

溶液结晶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两部分内容是以教材中的所谓“正文”呈现出来的,并且配以相关的“活动与探究”,有的还在各自所在课题的最后被“载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栏目中。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和复习中无疑被当作“重中之重”而倍加重视。再来看看氨盐与碱反应有氨气生成的知识出于何处。它出自教材中的另一栏目——“资料”,而真正对解答第11题有直接作用的知识还并非出现在“资料”之中,而是“资料”的一个注角,被书写在“正文”页面最后一行的下面。想必师生把“资料”真的当成可参考可不必参考的资料了,而恰恰是这一“资料”在中考中却真的“参考”了。从第11题的得分率仅为37.83%这个数据似乎折射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重视教材中的“正文”和“活动与探究”,而轻视“资料”、“调查与研究”和“讨论”。这其中的原由想必是不言而喻的。而长期如此下去,则又是令人担忧的。因为《课程标准》未能够在教学中被全面贯彻,课程改革未能够得到整体推进。

第13题由于所涉及的原理性背景知识在教材中相对分散,所以看上去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是这些并非解答本题的关键。站在考生的角度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否正确将试题中的五种物质通过两两组合,形成十个“物质对”,然后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一判断它们可否发生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两两组合的“物质对”数目有误,可能导致错选;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各“物质对”可否发生反应有误,也可能导致错选,再加之本题所具有的一定综合性,所以,我们认为,本试题的得分率为51.06%是可以理解的,基本反映出考生群体的正常水平。

(二)非选择题

今年的非选择试题包括填空、应用和实验探究三个方面,7道试题,31个得分点,共计47分。非选择试题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4.为防止煤气泄漏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1)乙硫醇由种元素组成,其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

,则X的化学式为。

化学式具有多重含义,从化学式还能推延出许多相关信息。正确理解和表述包括化学式在内的化学用语,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任务。本试题得分率为66.10%,在平均失分率近三分之一的考生中,除空白者外,第(1)小题的的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1、两(种);

2、四(种);

3、五(种)。如果说考生填写“四种”是依据化学式中出现四个元素符号而认为该考生对化学式的理解仅为一知半解,那么填写“两种”和“五种”者则可认为无任何依据了,他们即可以被认为根本看不懂化学式。第(1)小题的第二空主要错误有:

1、24∶5∶32∶1;

2、2∶6∶1;

3、6∶3∶16;

4、1∶2;

5、2∶5∶1;

6、24∶5∶33;

7、2∶5∶1∶1; 8、1∶2∶3∶4∶5; 9、3∶2;

10、12∶1∶32; 11、2∶5;

在这11种错误中,以第1种为最多。很明显,考生在此计算各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之和时,是以元素符号在化学式中每出现一次而计算的,并未考虑是否有相同元素。其次为第2种。也很明显,考生在此计算的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当然,也有错用相对原子质量而误算的,如第三种。更多的则是难以看明凭借何种依据而计算出如此结果。如果说选择题的第2题考查的是化学式的表层意义的话,那么本题则是在考查化学式的内延意义。

第(2)小题出现的主要错误有:1、O2;2、H2SO4;3、2S2O2;4、SH4O6;

5、S;

6、SH6;

7、H3O2;

8、C2H3;

9、H3O; 10、SO4

解答(2)小题的要领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理,寻找其中的缺失

元素和未配平原子,二是将它们组合成符合题意的化学式。显而易见,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的考生并未领会和掌握本题的解答要领。

15.如右图所示,在一只倒扣的大烧杯中,正放两只小烧杯。其中A杯中盛有足量浓盐酸,B杯中盛有少量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稀溶液。请回答:

(1)放置一段时间后,B杯中出现的现象是。

(2)该现象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验,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性质,始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习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组成部分。本试题的特点,一是在一个得分点上运用数个知识点。对于第(1)小题的填空,拥有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酚酞在NaOH溶液中显红色以及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等这样的知识是考生填对本空的前提;二是在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关系上,必须体现相互对应。对于第(2)小题的填空,填写正确的关键是,所列出的浓盐酸的性质必须能够充分说明和解释第(1)小题中所填写的现象。所以,从表面上看,本题似乎重在考查物质的性质,如若仔细分析该题的结构,则不难发现,其中也隐含着在考查考生的思路或观念。从以下所收集的考生的错误答案,基本可以归纳出,出错的考生绝大多数都是在以上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丢分。

第(1)小题错填的情况:

1、酚酞溶液逐渐变红

2、酚酞溶液的NaOH变红

3、溶液变红

4、从蓝色变为物色

5、A杯变红

6、溶液变少了

7、NaOH质量变少 8、NaOH的稀溶液成红色

9、变红 10、烧杯B的杯壁上附着白雾

第(2)小题错填的情况:

1、扩散性

2、遇无色酚酞变红

3、使指示剂变色

4、不可以让指示剂变色

5、与酚酞溶液发生反应

6、腐蚀性

7、易溶于水 8、脱水性

9、不挥发,结构稳定 10、吸水性

11、显碱性 12、使紫色石蕊变红

16.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外层是用一根根钢筋象编篮子一样编织起来的,形成了一个科学有序的空心外罩。

(1)“鸟巢”(填“能”或“不能”)用生铁来编织,原因是。

(2)钢铁与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

该题巧妙地把“鸟巢”引入试题,把考查化学置于如此的情境之中,首先可使读题者既觉新颖,又有感触。不由得将考生的思路朝着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方向上引领。既然考点在此,当然丢分点也自然在此。错误多数集中于本试题的第二、三空格。对于第二空格的错误形式,绝大多数填写的是“生铁容易生绣”。从此可以看出,在出现错误的考生中,防锈蚀意识强于利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金属锈蚀现象深入于考生的生活经验之中,又属于化学变化,更易于联系本题;二是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相对远离学生生活,其中所谓的强度、硬度、韧性等概念在教材中也仅是一闪而过,它

们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印记远远逊色于钢铁的生锈。在这里,经验的诱导使部分考生的思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对于第三空格——钢铁生绣的原因,部分考生则仍然仅仅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不是漏写水,便是少写空气(或氧气),尚不能全面认识锈蚀的本质。

从对本试题的分析,能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单凭经验来完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靠不住的。尽管经验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经验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难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化学教师,乃至从教自然科学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经验提升为科学。

17.某大型火电站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附近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和记录,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收集本地区某次雨水进行测试,其pH约为5,测得火电站周边土壤的pH约为6。甘草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参照下表:

从土壤酸碱性考虑,你认为该地区还适宜种甘植草吗?说明理由。

(2)该校兴趣小组采用熟石灰来降低校园花池土壤的酸性,但效果不明显。小明同学提出可能是熟石灰已变质,于是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取样品进行实验证明:熟石灰确实已经部分变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熟石灰样品部分变质

[实验仪器]玻璃棒、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水、酚酞溶液、。

(3)如果你是该小组的成员,请你为火电站提出一条减少废气对周边环境污染的建设性意见: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本试题的第(1)小题充分体现出这一要求。它隐含着,当自然条件发

生变化时,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将会随之变化,而其中的化学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参考这些因素是转变经济活动方式的关键。在考生的解答中,绝大多数都能够判断甘草已不适宜种植,但在解释原因时,则是错态百出。本试题的第(1)小题,错误的形式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三种:

(1)审题不清。将解释甘草为何不适宜种植理解为选择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所以这类解答则变成了以主要解释为何小麦适宜种植。

(2)词不达意。通过阅读考生所写语句,似乎能够明白考生所想,但仔细分析,则又并非如此。如:

1、因为该地区土壤显酸性,而甘草pH显碱性,所以不宜存活

2、因为周边土壤显酸性,干草是碱性物质,在酸性的土壤上种植甘草会影响作物生长

3、因为土壤的酸碱性会给甘草带来伤害,所以该地区不适合种植甘草

4、因为甘草显弱碱性,土壤显弱酸性,易发生反应,损害甘草,阻止生长

5、因为甘草显碱性,土壤显酸性,易发生反应

6、种植甘草的土壤显碱性略大,而周边土壤对甘草还显碱性

(3)盲目联系。解释内容与本试题所涉及知识无关。如:

1、因为甘草是碱性的,如果燃烧,会生成SO

2、NO2造成酸雨

2、因为测试的pH都小于7,只有甘草可以中和

3、因为土壤不够清洁

以上这些错误形式,除表现出考生思路不明外,语言表达不清也是主要症结之一。

在纸笔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通常有两类命题方式,一是呈现实验步骤,让考生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二是给出结论,让考生写出能得到该结论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第17题的第(2)小题就属此类。解答这类实验试题的基本分析思路是,由结论逆推现象,然后再设计可产生如此现象的实验步骤,即:结论—→实验现象—→实验步骤。本试题的第一个结论是: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结合题意,只要证明显碱性即可。那么如何证明显碱性?根据试题中已给出酚酞溶液,则只要使酚酞变红即可。这样“酚酞变红”的现象即与“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的结论形成了因果对应。而酚酞变红必须在溶液中发生,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将样品配置成溶液的步骤。这样“酚酞变红”的现象即与“配置溶液”的操作又形成了因果对应。如此这样一环扣一环,答案则会尽在眼前。但是,具备如此思路的前提是,必须掌握诸如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酚酞遇碱显红色以及氢氧化钙溶液如何配置等化学知识,没有这些知识作为支撑,所谓“一环扣一环”的思路则就成了纸上谈兵和无本之木。由此可见,对本试题而言,考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分析思路,方能完成此题。纵观本题的错误答案,表现形式无外乎出自以上分析的两点。不是所写操作与现象无因果对应、现象与结论无因果对应,便是碳酸钙、氢氧化钙性质相互混淆,无法理清,或者指示剂变色混乱。

18.“适量的铁粉与1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此题时,除题中所给数据必须使用外,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若用a表示此数据,计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本试题的得分率为39.49%,是所有得分率中的次最低。从卷面看,考生失分的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有相当部分考生的卷面为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本试题的命题方式与实际教学差别较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训练主要是运用题目中的数据进行运算,并且努力使结果正确。至于题目中是否缺少相关数据,学生既很少考虑,教师也很少设置,甚至从未设置。相对于考生,试题发问方式的新颖,致使这道本质上看并不能称之为难题的试题,却让相当部分考生无从思绪,只好留下一片空白。

(2)同样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将“147g”稀硫酸直接列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的情况在历年的考试中都曾出现,而且从未低于教师所预想。由此可见,硫酸、稀硫酸、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区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未能很好的得到解决,以至于成为影响学生化学计算的一道障碍。如何破除它,该到了引起化学教师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3)考生不习惯用字母代入运算。不善于运用代数的方法表示化学运算也是本题失分

的显著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老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加之本试题形式的新颖,部分考生未能适应,是本试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它为我们化学教师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9.根据右图装置请你回答:

(1)实验室可用该装置制取的干燥气体是 (写一种),

用的药品是 ,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没有收集满,请说出一

可能的原因: 。

(2)若改变收集方法,还可以制取的干燥气体

是 。

(3)若把发生装置改变、所用药品改变,还可以用来制取干燥的氧气,但必须添加的一种仪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在化学课程中是较为系统的学习内容。如果说在学习氧气的阶段重在让学生感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装置和操作,那么到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学生将要初步具备依据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并且能够达到操作基本正确。本试题可以说就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检验。本题的鲜明特点是答案不唯一,只要在氧气、二氧化碳甚至氢气三种气体中任选一种,按照题意填写,第(1)、(2)小题得分并非难事,而第(3)小题也至少是存在两个答案选其一即可得分。本题的失分表现,除解答本题所需的相关知识薄弱外,考生识图能力较差是表现之一,洗气瓶中浓硫酸的出现,干扰了考生的分析,部分考生误将浓硫酸认为必须是“所用药品”之一;同时在“所用的药品是 ”的空格中,本应涉及两种物质,而不少考生少填或漏填。

20.小红和小刚两位同学对碱式碳酸铜[32CO Cu(OH)]受热完全分解后的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1)小红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作出以下猜想:

①可能是碳;②可能是氧化铜;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她作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

(2)小刚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理由是 。

(3)为验证①、②猜想,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发现试管中溶液变蓝色,黑色固体完全溶解。你认为猜想 正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让学生有依据的猜想并在实验或实践中得到验证是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的猜想实质上就是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缜密的可能性分析,它既可以是唯一的结论预测,也可以是多种的结论预测,而检验的方法则只有一

个——实验。本试题应当说就是在这样的认识观指导下命制的,题意新颖,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既立足于考生所学,又不拘泥徘徊于原地,是一道高质量的试题。它既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选拔作用,对实际教学也有指导作用。本试题的得分率为51.84%,既说明近年来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在学校教学中体现显著,同时也昭示这种学习方式和内容尚须大力提倡和发展。

2019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

2019年陕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S-32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14分) 一、选择题(共7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且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9、化学与生活、生产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经常食用豆奶,可为人体补充丰富的维生素 B.NaHCO3受热分解放出CO2,可用作灭火剂的原料 C.将锅炉燃料煤改气,可减轻大气污染 D.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节约金属资源 答案:A 本题比较简单,选项A中考查初中化学六大营养素的掌握,豆奶中主要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蛋白质。 10、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 ...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答案:B 本题也比较简单,考查基础实验操作,选项B的错误原因主要在于反应原理错误,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因为产物CaSO4是微溶物,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组织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其次,长颈漏斗应选用带旋塞开关的,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1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b,d两种物质均由分子组成

D.a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C 本题较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本质的理解,即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整个过程之中符合质量守恒、原子守恒。此题型也为历年中考易考题型,需要考生基础知识扎实。选项A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选项B,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从选项知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不相等。选项D中a物质为NH3,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12、陕南盛产茶叶,茶叶中含茶氨酸(化学式为C7H14O3N2)、锌、硒等多种成分。茶树适宜在pH为5~6 的土壤中生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茶氨酸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B.茶氨酸属于有机物,锌、硒指单质 C.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 D.茶树不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答案:B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在此必须明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是宏观概念。分子和组成分子的原子都是微观概念,不能和元素及茶氨酸这种物质的概念混淆。选项B中的锌、硒指的是元素。 1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选项A中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组织了铝的进一步锈蚀,而铁表面已形成疏松的氧化物薄膜,随着时间的进行,还会进一步锈蚀。选项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选项C中,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 1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答案:D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实验分析能力。选项A,应该使用足量红磷,确保

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中考真题分析及2017备考策略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考专家谈青海中考试题 一、近年中考试题评述 1.试题结构 青海中考化学试题总分60分,全卷分为选择、填空、实验、计算四个大题,22~23个小题,对2012年至2016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比较,每年都在进行微小的调整,但从题型及内容上变化不大,保持相对的稳定。 从试卷整体结构来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其分值比为18∶42或20∶40,考查的内容按开始和结尾难度小,中间难度相对较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1)选择题:1~13或14题,其中1~8为基础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及简单的应用,难度相对较小,8~13或14题为能力题,主要考查实验技能、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理论知识迁移的应变能力。相对难度较大。 (2)填空及简答题:14~19题(或15~20题),以填空、框图、推断题的题型出现,考查课本中的概念、实验、原理为主,包括基础题和能力题,但难度中等的占比较大。 (3)实验及探究题:20~21题(或21~22题)通过实验和实验探究,考查动手、动脑、观察、思维、分析、判断、推理、拓展、总结的综合能力,但以基础知识为主,有少量的能力题。 (4)计算题:22题(或23题),主要考查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难度较小。 (5)结构特点:①题量,近五年化学试卷除了2015年23个小题(与其他相比多了一道选择题),其他每年都是22个小题;难易度分布极其相似。②分值,选择题1~8小题每题1分,其他每题2分;填空题、实验及探究题,每空1分(其中写化学方程式2分),分值分布极其均匀合理。 2.试题特点 近几年的青海中考化学试题,从总体上来看有如下特点: (1)试题结构、题型、考点分布、难易度、考查重点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试题中对社会热点、新颖情景、科技信息的选取上,每年有新的变化和创新。 (2)以课本内容为核心,严格依据《中考说明》和对中学生《目标评价》的要求,对《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3)整套试卷科学严谨,贴近实际,难易合理,梯度分明,题型形式多样,具有初中毕业生水平测试、学习质量检测、学生升学选拔等多种功能。 3.青海中考化学试卷考点分析

环境管理体系考题-案例分析题

1、在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上写有: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7“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上写有:“本品如发生意外泄漏,应迅速用水稀释或黄沙混合后,并以熟石灰中和处理。”但仓库中尚未配置上述物资。” 2、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3“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3、2006年6月审核员在某厂发现,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3.1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不符合事实: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之后没有增加或修正。 4、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总体实施的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超标,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3“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再度发生;” 不符合事实: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 超标,而公司内污水处理站内部监测记录显示污水处理后COD未超标,因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5、审核员到某电镀公司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流向一地下管道,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6“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控制因为缺乏程序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的要求。 不符合事实:在电镀车间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直接流到综合处理池处理。6、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审核员查阅相关污水监测数据,其结果均符合相关污水排放标准。审核员又发现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1“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不符合事实: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 8、审核员在参观某公司锅炉房时,发现锅炉的烟尘是通过一级旋风除尘后进入烟囱的, 案例分析:

2017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2017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i—28 Cl—35.5 Ca—40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14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9.(2017陕西省,题号9,分值2)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C.加高炼铁厂烟囱,可减少空气污染 D.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可提高其利用率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A.碘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食盐中加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的发生,故正确; B.不合理的使用不农药和化肥,则会造成不良后果但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提高农作物产量,故正确; C.炼铁厂加高烟囱并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只是把污染物排放到高空当中,故错误; D.化石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石油、煤等等,例如石油产品和煤如果仅仅用作燃料烧掉就太可惜了,为此,化 学科技工作者将燃料油中较大的分子裂解成小分子,就可以再把它们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所以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可提高其利用率,故真确。 【知识点】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燃料的综合利用 10.(2017陕西省,题号10,分值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加固体药品 C.过滤 D.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技能。 A.在实验室闻气体时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故错误; B.加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倾斜或平放,然后把盛有药品的钥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 管直立起来,故正确; C.过滤操作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错误; D.加热液体时,试管应倾斜45度,用酒精灯的外烟加热,故错误。 【知识点】闻气体加固体药品过滤加热液体 11.(2017陕西省,题号11,分值2)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或做法解释不合理 ...的是() 选项现象或做法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 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铝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 D 用洗洁精洗去餐盘上的油渍洗洁精能溶解油渍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化学。 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故正确; B.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空气)和着火点,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来达到灭火的目 的,故正确; C.铝在常温下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铝制品的作用,所以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故正确; D.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而能够随水流走,用洗洁精洗去餐盘 上的油渍,并不是洗洁精能溶解油渍,故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运动灭火原理金属的氧化乳化作用 12.(2017陕西省,题号12,分值2)从陶瓷、玻璃、水泥到电子芯片,硅元素的用途非常广泛。工业制取高纯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

新课标中考化学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周代军 一、对中考化学的总体回顾 重庆市化学中考试卷是依据九年义务制《化学课程标准》(含实验课改区和非课改区)所编制的。与重庆市考试中心的《中招考 试说明》对比,不难看出,试卷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的 基础上,避免了盲目的拔高,而在对“双基”的考查又采用了灵活 多样的考查形式,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的记忆 模式,对于引导今后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 指导作用。07年的中考试: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和实验部分的分值较06年作了适当的上调,而化学计算部分的分值也较06年作了适 当的下调;中易难度的题目占了全卷的80%;总体而言,07年的中 招考试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试题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更注重将课本的知识与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的联系,更注重于基础知识在生活、社会、科学、及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的考核。从选择题第1小题开始到全卷,大篇幅地将化学的基础知识运用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的解答上。如选择题第1、 2、 3、5、9、12、14题,填空题第17、18题等,此类题目量较以往中考有所增加 2、试题的探究性增强,与06年相比,此类题型的题量有所增加,试题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题目有:第7题、第17题(2)、第22

题(3)、第23题,分值的分配也较以往有所增加。这类基本技能考核的题型对今后的化学教学将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试题中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观,试题中出现了好几处要求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安全事故的题目:第2、7、14题,从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安全防范、食品卫生等方面考核的新动向,重点突出试题的社会性 三、学生答题的基本情况 的中考,从我校化学学科考试的情况看,成绩并不乐观。从平时测验的试卷分析,客观题得分率为63.5%;主观题得分率为36. 2%。中等难度以上的题目得分率偏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普遍偏低。 表一:

2007年4月自学考试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试题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试题 课程代码:009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电子商务在其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特点,下面不.能作为电子商务特点的是() A.个性化 B.地区性 C.低成本 D.敏捷性 2.已决问题案例是案例教学初级状态的教学资料,以下不.包括在这类案例资料中的是 ()A.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及问题 B.经验或教训的评估 C.问题的备选方案 D.解决方法和措施 3.下列不.属于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是() A.质量分析法 B.辩证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法 4.企业选定电子商务服务器,所需财力和技术投资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独立服务器、托管服务器、虚拟服务器 B.虚拟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独立服务器 C.独立服务器、虚拟服务器、托管服务器 D.托管服务器、独立服务器、虚拟服务器 5.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正确表示是() A.ISP B.ASP C.ICP D.IDC 6.国内首家达到电信级的非中国电信运营的全国性数据通信运营机构是() A.盈科数字商务有限公司 B.中国移动通信公司 C.263数据港 D.东方网景 7.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集成最紧密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A.ORACLE B.DB2 C.SQL Server D.My SQL 8.电子商务网站软件建设的核心是() A.客户定位 B.盈利模式 ════════════════════════════════════════════════════════════════════自考网络培训班(https://www.360docs.net/doc/d29097680.html,/zk/kc/)-精品课程在线免费试听

2019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9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Cu—64 Zn—65 Ag—108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的() A.制作计算机芯片的材料硅是一种非金属 B.食用苏打饼干可缓解因胃酸过多引起的不良症状 C.低碳生活提倡使用不含碳元素的物质 D.图书资料失火可用干冰灭火减少损失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举措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是()A.禁止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B.大量砍伐森林代替燃煤作燃料 C.冬季禁止人员携带火种进入山林D.大力推广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 4.“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甲、乙、丙是三个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过程发生的均是化学变化 B.图示的所有物质均为化合物 C.三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离子数目均发生了改变 D.三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 5.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①2H2O22H2O+O2↑;②2H2O2H2↑+O2↑;③K2MnO4+MnO2+O2↑。

A.都是分解反应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D.①③中的MnO2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6.对一瓶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7.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D.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5小题,计19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8.(3分)陕西名小吃肉丸糊辣汤的制作原料有:牛肉、淀粉、土豆、胡萝卜、豆角及调料等。(1)上述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2)淀粉溶液遇碘水能变蓝色,这是淀粉的(填“物理”“化学”)性质。 (3)在远处就能闻到胡辣汤的香味,说明分子。 9.(3分)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里程。描写了太阳在因老化形成“氦闪”而将毁灭地球的情况下,人类是如何应对一系列生存危机的。 (1)画出氦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当地球即将撞向木星时,木星表面的氢气与地球表面的大气混合,救援人员利用点燃混合气体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地球推离木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4分)如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请回答: (1)乙中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该固体物质在当时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3)甲、乙、丙、丁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根据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广州市中考试题,以及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广州市化学考试,在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考试方式和考试范围上都是稳定的,今年的广州市化学中考变化不大。”复习难点:物质推导题 和综合实验题目 在洪老师看来,距离中考大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的复习应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为主,认真阅读教材,并用好《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化学》。重点复习指导书上的五大块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化学变化、常见的物质、化学计算、化学实验。 “化学考试的难点一般是物质的推导题和综合实验题目,对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专题训练。物质推导题要顺利答题,就必须清楚各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综合实验题要取得满分要有综合实验运用能力,还要学会用规范的化学学科语言描述实验,少用口语。”洪老师谈道,实验题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对于实验题,学生要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只有亲自实践了,答题时才有印象。 欠缺的知识点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长陈薇老师谈道,从往年进入高中的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以下知识点方面有欠缺: 1.微观物质结构(原子、离子等),高一学生在这种抽象概念上理解不到位。 建议:用形象化的手段帮助理解、记忆这些微观物质。 2.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遇到不熟悉的物质时不会计算。 建议:常见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化合价需要记忆,化合价计算需要理解和巩固,这样在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物质时才能推理运用。 3.实验分析不到位。 建议:复习实验原理、装置等,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装置?能不能换其他的?有没有别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习思维能力。 4.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建议:复习时要做到细致、准确。 “此外,建议学生多关注化学前沿发展,获得最新的资讯,同时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陈薇老师补充道。 复习误区 ·知识点散,没有体系 ·缺乏钻研精神 “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特殊性质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形成系统,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陈薇老师指出,有关物质的构成、性质、变化等内容是化学学习的重点。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实验+典型的物质+基本原理”的方法,获得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学习的。陈老师说,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学生学的化学知识很散,东学一点、西学一些,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初中知识相对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并没有学习太多的内容,重要的一些知识背背、记记就好了,学习方法简单,思维不够严密,没有钻研精神。 备考建议

2007造价工程师《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

2007造价工程师《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 由于施工工艺要求,该计划中C、E、I三项工作施工需使用同一台运输机械;B、D、H三项工作施工需使用同一台吊装机械。上述工作由于施工机械的限制只能按顺序施工.不能同时平行进行。 (2)承包入在投标报价中填报的部分相关内容如下; ①完成A、B、C、D、E、F、G、H、I九项工作的入工工日消耗最分别为:100、400、400、300、200、60、60、90、1000个工日; ②工入的日工资单价为50元/工日,运输机械台班单价为2400元/台班;吊装机械台班单价为1200元/台班; ③分项工程项目和措施项目均采用以直接费为计算基础的工料单价法.其中的间接费费率为18%;利润率为7%;税金按相关规定计算.施工企业所在地为县城。 (3)合同中规定:人员窝工费补偿25元/工日;运输机械折旧费1000元/台班;吊装机械折旧费500元/台班。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使工作E增加了工程量.作业时间延长了20天,增加用工100个工日,增加材料费2.5万元,增加机械台班20个.相应的措施费增加1.2万元.同时,E、H、I的工人分别属于不同工种,H、I工作分别推迟20天。 问题: 1.对承包入的初始网络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以满足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对施工作业顺序的制约要求。 2.调整后的网络进度计划总工期为多少天?关键工作有哪些?

3.按《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文件的规定计算该工程的税率。分项列式计算承包商在工作E上可以索赔的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4.在因设计变更使工作E增加工程量的事件中,承包商除在工作E上可以索赔的费用外,是否还可以索赔其他费用?如果有可以索赔的其他费用,请分项列式计算可以索赔的费用,如果没有,请说明原因。(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试题三:(20分) 某承包人参与一项工程的投标,在其投标文件中。基础工程的工期为4个月,报价为1200万元,主体结构工程的工期为12个月。报价为3960万元,该承包入中标并与发包人签订了施工合同。合同中规定,无工程预付款,每月工程款均于下月末支付,提前竣工奖为30万元/月。在最后1个月结算时支付。 签订施工合同后。该承包入拟定了以下两种加快施工进度的措施: (1)开工前夕,采取一次性技术措施。可使基础工程的工期缩短1个月,需技术措施费用60万元; (2)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的前6个月,每月采取经常性技术措施,可使主体结构工程的工期缩短1个月,每月末需技术措施费用8万元。 假定贷款月利率为1%,各分部工程每月完成的工作量相同且能按合同规定收到工程款。

2017年陕西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2017年陕西中考化学试题分析今年中考化学试题从整体上来看,依然延续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考点基础性和综合性强。试题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内容一致,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凸显了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知识考查全面,信息量大,考查形式有创新,但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的主要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源于教材改编题。根据教材上的有关内容进行重组、改编而成,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类来自于自编题,整个化学试题中没有直接挪用的陈题,旨在公平有效的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试卷的构成上来看,全卷化学部分共计15道题目,满分50分,依然是由Ⅰ卷7道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14分。Ⅱ卷非选择题由5道填空题、2道实验探究题和1道计算分析题构成,共8小题,共计36分。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全面,几乎考查了初中化学所学习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重基础,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试卷各部分的知识比例(按50分计算):身边的化学物质16分,占32%,物质构成的奥秘5分,占10%,物质的化学变化12分,占24%,化学与社会发展5分,占10%,科学探究12分,占24%。 试题难度比例:容易题约20分,占40%,较易题约15分,占30%,较难题约10分,占20%,难题约5分,占10%。 2017中考化学试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扣教材内容,突出对双基的考查。试题对化学核心、主干知识进行了有效、重点地考查,试题对于核心知识的覆盖率很高,同时,注重基础内容的考查。如:第10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第12题考查化学用语;第13题涉及碳和碳的化合物;第19题涉及金属活动顺序;第20题涉及酸碱中和反应等。 2. 试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选取丰富、真实、贴近实际的素材,结合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弘扬化学核心知识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例如:第16题以我省安康的富硒茶、富硒大米为背景;第18题出现了今年五月份新命名的元素镆,第19题从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手机入手,所选背景资料,充分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使学生体会化学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与科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呈现形式多样化,主要以文字形式结合图形、图表、实验操作图、实验装置图、生产流程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依据图示、联想实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如:第19、20题。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4. 综合度高,创新性强。例如:第14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15题坐标曲线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灵活应用分析能力。第22题对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最后一个计算题使学生的审题、分析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整理)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真题.

2007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真题 第一题: 河道型水库 河道上水库的建设, 原河道集水库、航运、农灌、发电功能,坝高36 米。 河两岸为农田(旱地、水田),农业发达。两岸高程为30~38 米。河上游有一中型城市,有排污口。水库区域有半洄游鱼产卵场(环境现状大概这些)。工程施工期不会带来影响,污水和生活垃圾都得到处理。 问题: 1.对上游河段稀释自净能力和工农业排水的影响,说明原因。 2.水库运营期的不利环境影响 3.工程对下游农田灌溉的影响,提出减缓措施 水库修建是否会对半洄游鱼类产生影响,简述 第二题:高速公路 问题: 1.给出二级生态现状调查需要提供的成果 2.给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需要提供的成果 3.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选线时的环境保护 4.沿线经过小学,小学教室声现状监测方案(位于东侧90m,有两个教室的西侧对着公路) 5.根据题意,列出高速公路运行期间的水污染环境风险 第三题: 天然气井田 建一天然气井田,井位72 个,集气站7 个,1 个冷冻液储罐。油气田所在 地区是干旱气候,植被类型是灌木草地等;在油气田的东北角有个省级的天然湖保护区(20km2左右),无重点动植物;在湖的周围划分了一个保护地带(50km2 左右,具体数据没记清);这个保护地带没有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油气田的东南角有个国家级的古墓葬群,经文物专家认定不宜发掘。 问题: 1.列出主要环境敏感目标,说明其中一个的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2.对古墓群采取的保护措施(文物专家已建议保持原状暂不保护挖掘) 3.运行期间环境风险 4.集气管线运营期环境影响 5.自然保护区还未分区,是否可以在其内布设开采井,说明理由 第四题煤矿 煤矿的建设,开发含硫1.5 的矿井,煤矿会占用部分耕地(已获批准),矿 井水处理后60%回用矿井。配套建设矸石电厂,矸石电厂用水取用地表水。环评工环境:黄土高原,耕地,基本农田,有村庄72户人,有小河A流经矿区中部,有一明长城遗址。

2018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2018年中考 化学试题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认识不合理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C、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键康提供保障 D、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支撑 【答案】B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配制2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配制2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20g×10%=2g。A、称氯化钠固体时将氯化钠从试剂瓶中取出时,瓶塞倒放,称量时,使用2g的砝码,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干净纸片,正确;B、量取18mL水的体积应使用能一次量取最小规格的量筒,应选用20mL量筒进行量取,错误;C、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正确;D、装瓶时,瓶塞倒放,用玻璃棒引流,慢慢将配置好的氯化钠溶液注入试剂瓶中,正确。故选B。 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答案】D 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图①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图②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图②④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D、若图③中x的值为8,则其粒子符号为O2- 【答案】C 【解析】A、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硅元素是第14号元素,硅原子中含有14个质子,14个电子,图①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B、由粒子结构图可知,该元素是第11号元素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C、图②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图④对应元素是氯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错误;D、图③是第8号元素,氧元素,若x的值为8,则其粒子符号为O2-,正确。故选C。 点睛:掌握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是解题关键。 5、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中考命题特点分析

化学 初中化学中考命题特点分析 富有浓厚的化学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命题科学、规范、梯度合理、区分度鲜明,是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的特点。2009年中考命题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依据课程标准,突出基础性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特点,考虑到既要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又要结合初高中的衔接的实际,2009年中考化学学科考查的指导原则是:创设情景、注重探究、联系实际、发展潜能。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化学核心观念和主干知识,体现选拔性和终结性。选题范围以教科书为蓝本,原创部分题目。试题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重视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注意主干知识的考查,兼顾学科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运用的考查,严格控制了试卷的难度,确保试题活而不难。试题力求做到能力要求不超课程标准,识记性知识的内容考查不超课本,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狠抓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 2009年中考化学试题素材选取更加注重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融合STS教育理念,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深入挖掘符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试题背景,寻找切入点,从多角度关注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让同学在答题中体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等基本理念。 试题中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的联系,体现了化学与人文知识的密切联系,“关注健康、关注环境、关注能源、联系社会”是此次中考命题的鲜明特点。题目中涉及到“人体健康”、“环境保护”、“能源问题”、“材料科学”等问题,强化化学在解决各类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自编改编相结合,设置情境问题 2009年的化学试卷在关注双基的同时,还着重考查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反思,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创设的情景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力求贯彻“知识在课内,问题在课外”的基本思想与理念。主要体现在:创设了新颖情境,考查学生快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情景的素材与初中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四、注重科学探究,考查多种能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可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009年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都特别重视基本操作的考查,同时还考查了物质鉴别、物质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尤其要求学生注意细致观察和全面准确描述,注意常规试验和操作的细部特征,力求区分“做实验”和“讲实验”的差距,促进学校学生实验的正常化。涉及到的内容有三大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检验、收集、除杂、干燥、性质实验;一氧化碳、金属铁的性质实验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步骤,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得出的让考生像科学家那样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思考,培养考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探究题以课本中重要信息出现,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五、注重综合能力,注意学科渗透

2007年监理工程师案例试题

2007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真题无答案 一、某城市建设项日,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承担施工阶段的监理任务,并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甲施工单位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实施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1:桩基工程开始后,专业监理工程师发现,甲施工单位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将桩基工程分包给乙施工单位,为此,项目监理机构要求暂停桩基施工。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分包后,甲施工单位将乙施工单位的相关材料报项目监理机构审查,经审查乙施工单位的资质条件符合要求,可进行桩基施工。 事件2: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断桩事故。经调查分析,此次断桩事故是因为乙施工单位抢进度,擅自改变施工方案引起。对此,原设计单位提供的事故处理方案为:断桩清除,原位重新施工。乙施工单位按处理方案实施。 事件3:为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指派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原监理实施细则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监理实施细则经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审查批准后实施。 事件4: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发文要求监理单位和甲施工单位各自邀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工程档案的验收并直接办理档案移交事宜,同时要求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档案质量进行检查。甲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单位发文后将该文转发给乙施工单位。 事件5:项目监理机构在检查甲施工单位的工程档案时发现,缺少乙施工单位的工程档案,甲施工单位的解释是:按建设单位要求,乙施工单位自行办理工程档案的验收及移交;在检查乙施工单位的工程档案时发现,缺少断桩处理的相关资料,乙施工单位的解释是:断桩清除后原位重新施工,不需列入这部分资料。 问题: 1. 事件1中,项目监理机构对乙施工单位资质审查的程序和内容是什么? 2. 项目监理机构应如何处理事件2中的断桩事故? 3. 事件3中,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4. 指出事件4中建设单位做法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 5. 分别说明事件5中甲施工单位和乙施工单位的解释有何不妥?对甲施工单位和乙施工单位工程档案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监理机构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1)审查甲施工单位报送的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符合有关规定后,由总监理工程师予以签认。

2020-2021学年陕西省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最新陕西省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1.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所选试剂不合理的是( A ) A.CaO(CaCO3) 稀盐酸 B.NaOH溶液[Ca(OH)2溶液] 碳酸钠溶液 C.Cu(Fe) 硫酸铜溶液 D.CO(CO2) 氢氧化钠溶液 2.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中,正确的是( C ) 物质所含杂质除杂试剂 A 铁粉铜粉稀盐酸 B NaCl Na2CO3 稀H2SO4 C CO2 CO 灼热的CuO D KCl KNO3 H2O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B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操作方法 A CO2(CO) O2 点燃 B NaCl溶液(CaCl2) 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C NH3(H2O) 足量的浓H2SO4 洗气 D CuO(Cu) 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4.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试剂(在箭头右侧)错误的是( A ) A.CO2气体(H2O)→生石灰 B.C粉(CuO)→稀盐酸

C.CaCl2溶液(HCl)→碳酸钙粉末 D.CO气体(CO2)→氢氧化钠溶液 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A ) 序号物质杂质所用试剂 A 氢气氯化氢氢氧化钠溶液 B 二氧化硫水碱石灰 C 氧化钙碳酸钙适量的稀盐酸 D 氢氧化钠碳酸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6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C ) 物质杂质所用试剂 A CaO CaCO3 稀盐酸 B N2 O2 灼热CuO C FeCl2溶液CuCl2 铁粉 D CO2 H2O NaOH固体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A ) 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操作方法 A CuO C 足量空气在空气中燃烧 B CO2 HCl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依次通过两种试剂 C KCl K2SO4 蒸馏水和过量 BaCl2溶液溶解、蒸发 D FeCl3溶液CuCl2 过量铁粉过滤 8.要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方法不可行的是( C )

2018年化学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5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李 彦 平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 2015.3.24

2015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2015年3月21日——22日,我有幸被学校派遣来到西安唐城宾馆参加了2015年陕西省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聆听了西安市爱知中学马喜梅老师有关2014年中考化学命题情况的报告,听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庞学武老师有关2014年陕西省中考化学阅卷情况的报告,听了西安市第三中学秦艳艳老师关于中考备考经验介绍及复习策略研讨,最后又听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辛梅老师就2015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的一些政策变化及复习备考的报告,不得不承认四老师们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分析的很具体、到位,对备考复习颇具指导意义。下面对本次学习要点及收获整理如下: 一、马喜梅——2014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一)中考命题的流程及试题设计 1、命题的操作流程 2、试题的来源(源于教材的改编题和自编题) (二)试题的各项技术指标分析 1、试卷各部分知识比例分析 2、试题命题特点及背景取材分析 3、试题落实三维目标统计分析 4、试题难度分布比例分析 (三)2014年试题的特点评价 1、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兼顾教材 2、紧扣教材内容,突出对双基的考查。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热点,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视能力考查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5、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6、严把试题的质量关,改进命题的技术。 (四)具体试题特点的分析 (五)几点建议 1、以标定教,做到教有依据。 2、以学定教,做到学有收获。 3、关注学生,做到精讲精练。 4、梳理考点,做到全面俱到。 二、庞学武——2014年陕西省中考阅卷质量反馈 (一)中考学生考试结果分析 (二)具体分析反馈西安市阅卷情况 (三)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审题不细,答非所问。 2、计算题解题格式不规范。 3、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4、语言叙述不到位,错别字多。 (四)教学中的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科思想。 3、重视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色。 4、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学科能力培养。 5、关注生产与生活,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

(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06年安全工程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2007-5-15 11:51 2006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一、某民营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为日光油漆。其生产车间和库房中的主要原料和辅料有甲苯、二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生产车间与库房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二者间距为10m.原料和产品用机动车运输。另有冬季取暖的燃煤锅炉一台,锅炉房邻近库房一侧,与库房间距为4m,其耐火等级为三级。企业原有从业人员11人,今年初招聘从业人员甲,先有从业人员12人。企业未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由技术员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该企业应当对其生产、储存装置每()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A.半年B.一年C.两年D.三年E.四年 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87),该企业燃煤锅炉房的火灾危险性为()。 A.甲类B.乙类 C.丙类D.丁类E.戊类 3.该企业新招聘从业人员甲应该接受的岗前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A.16学时B.24学时C.32学时D.48学时E.72学时 4.该企业库房可能发生的事故有() A.甲苯火灾B.甲苯爆炸C.甲苯中毒D.甲苯窒息E.二甲苯中毒 5.根据该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该企业从业人员人数小于300人,所以可不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该企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C.该企业已满足了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具备的条件 D.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E.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发 6.如果该企业的甲苯储罐发生火灾,可用予灭火的灭火器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