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第25卷第8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25 No.8 Apr. 2005

2005年4月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5 Chin.Soc.for Elec.Eng. 文章编号:0258-8013 (2005) 08-0001-06 中图分类号:TM614; TM714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号:470?40

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

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陈树勇1,申洪1,张洋2,卜广全1,印永华1

(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85;2. 东北电力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2)

RESEARCHES ON THE COMPENSATION AND CONTROL OF REACTIVE POWER FOR WIND FARM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CHEN Shu-yong1, SHEN Hong1, ZHANG Yang2, BU Guang-quan1, YIN Yong-hua1

(1.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5, China;

2. Northeast China Institute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Jilin 132012, Jili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voltage stability which exits in wind farms, a computing method that applying Genetic Algorithm (GA) to determine the grouping and control method of capacitors that locate on the parallel point with power systems is given. This method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wind speed and load on active power output and reactive power output of wind farms. The processing of the wind farm node reflects its character accurately. The calculation result that using this comput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grouping and control method of capacitors for an actual wind power plant indicated that this method can realize the global optimization, the terminate rule of iteration reduced the calculation work. With the computing result, the voltage of wind farms can be restricted within regular range, ensu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wind farms,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the action times of capacitors to be minimum.

KEY WORDS:Power systems;Wind power generation;Power flow calculation;Reactive compensation;Genetic Algorithm

摘要:为了解决风电场并网运行存在的电压稳定问题,提出了应用遗传算法确定风电场并网点处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分组和控制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风速和负荷变化对风电场输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影响,对风电场节点的处理较准确地反映了其无功和电压特性。对某实际风电场的无功补偿优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算法求解电容器的分组和控制规则,可实现全局寻优,减少计算量,且计算量减少,无功补偿的总容量和分组容量计算准确,在求得的无功补偿值下,可使风电场母线电压在允许范围内,保证风电场正常运行,并且电容器动作次数最少。关键词:电力系统;风力发电;潮流计算;无功补偿;遗传算法(GA)

1 引言

风电机组分为固定转速和变速两种形式,固定转速风电机组一般采用异步发电机,发出有功功率的同时吸收无功功率,易引起并网点的电压降落[1-2]。我国风电场大多使用固定转速风电机组,所以电压稳定是其并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4]。随着风电场并网容量的增加,电压稳定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风电场随风速增加导致母线电压崩溃的现象和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导致母线电压波动致使风电机组停机的情况。

目前解决电网电压稳定问题的方法主要有[5]无功补偿和无功的合理分布、带负荷调压变压器调压、无功补偿和调压变压器综合调压、适当增大导线线径和装设并联电抗器等。对风电并网所引起的电压稳定问题,通常采用在风电场母线上安装电容器组以补偿风电机组无功需求的方法[1,6]。但当风速变化或系统运行方式变化时,风电场母线电压会出现较大的波动,简单地对固定电容器组的投切不能使电压维持在允许范围之内。采用快速投切电容器组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此时需要确定电容器组的总容量、分组容量以及投切规则。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可在风电场并网点处加装电容器组的阶段,并未给出具体的补偿容量计算方法和投切控制方案[1,6]。近年来,对风电并网的研究多集中

2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5卷

在对风电场穿透功率极限的计算[7]、风力发电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8]、风电场的发电可靠性模型[9]、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计算[10-11] 、风电场风能资源特性参数的计算、风速和风力发电功率的预测[12]等方面,对风电并网引起的电压稳定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本文对风电场安装快速投切电容器组的容量及投切规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及风速和负荷变化对风电场输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影响的电容器总容量计算方法及应用遗传算法确定风电场并网点处电容器的分组容量及其控制规则。对某实际风电场进行的无功补偿优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可实现全局寻优,且计算量减少,无功补偿的总容量和分组容量计算准确,可使风电场母线电压保持在允许范围内运行,并且电容器动作次数最少,保证了风电场并网运行电压稳定。

2 潮流计算中风电场的处理方法

无功补偿容量主要根据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来确定,并以潮流计算作为分析工具。因为固定转速风电机组具有特有的功率特性,因而在潮流计算中需对风电场节点进行一定的处理[6]

感应发电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分布于一个圆上,当有功功率已知时,其吸收的无功功率是机端电压的函数,其解析式为[13]

0M Q Q =+ (1)

式中 2

22202022(())/[()]2(())m s t s m s t s s m s m s t s m s x x x r V r x x x P V r r x x x x x x Q V r x x x ′+??=?′++?

?

′=?++??′++?=?′?++?

其中 M P 和M Q 分别为感应发电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0P 、0Q 和0r 分别表示有功和无功所在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均为感应发电机参数和端电压的函

数;/()s m r m r x x x x x x ′=++,m x 为激磁支路电阻,

s x 和s r 分别为定子电阻和电抗,r x 为转子阻抗。

已知风电场的风速分布,可以求出每台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假设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共有N 个节点,其中,1N 为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起始编号,

2N 为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终止编号,且121N N N ≤≤≤。则风电场的功率等于所有风电机

组的功率之和,其表达式为

1

1()(,)N f i i i N

f i i f

i P P v Q Q P V ==?

=????=??∑∑ (2) 式中 f P 、f Q 为风电场总的有功和无功功率;i v 为第i 台风电机组处的风速;f V 为风电场母线电压;

i P 为第i 台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i Q 为由式(1)表示的第i 台风电机组的无功功率。

在牛顿?拉夫逊潮流计算方法中,风电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按式(2)计算。在潮流雅可比矩阵中,风电场节点的无功增量对电压的偏导数的修正为

(/)(/)ff r f f f f f L Q V V Q V V =???=???

2(sin cos )2f

j fj fj fj fj f ff j f j f

V V G B V B εθθ≠?+∑ (3)

式中 V f 为风电场母线电压幅值;下标带i 的参数分别为第i 台风电机组的参数; 21

2

0201030()()2

i N f i i i i i i i i f f i N f

i i

Q Q Q a P P a r a V V V Q Q ==??+?+=

??∑

,

其中 21/[()]i si si mi si i a r r x x x ′=?++;

22()/[2(())]i mi si i si mi si i a x x x r x x x ′′=?++++; 23()/[2(())]i mi si i si mi si i a x x x r x x x ′′=+?++。

3 风电场无功补偿容量计算方法

3.1 风电机组无功电压特性

风电机组本身安装有无功补偿设备,根据风电机组的容量和型号的不同,风电机组无功补偿设备的容量和投切规则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根据风电机组的有功出力确定投切的无功补偿容量。图1所示为一600kW 风电机组的功率特性,其无功补偿设备为5组容量各为50kvar 的电容器组,其投切规则为当有功功率小于额定容量的40%时,投入4组,当有功功率大于额定容量的40%时,5组全部投入。从图1可以看出,当风电机组有功

功率比较小时,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变化较大,但因为此时有功功率比较小,所以风电机组的无功功率相对变化比较平缓。当风电机组有功功率增加到一定值时,无功补偿设备全部投入,此时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近似为一恒定值,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

第8期 陈树勇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3

风电场并网运行时,随着风速的波动,风电场

母线电压将不断变化。其变化不是随着有功出力的变化而单调变化的,图2所示为某一额定容量为30MW 的风电场母线电压随有功功率变化情况。图2说明:当风速变化时,电压可能在风速较大或较小时符合要求,而在中间值时越限。因而需要考虑风速从最小到最大的所有情况。

0 200 400 600 P /MW

-140

-100

-60 -20 V =1.1pu

功率因数

无功功率

V =0.9pu V =1.0pu V =1.1pu

V =1.0pu

V =0.9pu

Q /kvar 功率因数

图1 异步风电机组的功率特性曲线

Fig. 1 The curve of power characteristic of

asynchronous wind power generator

V

图2 功率因数为?0.98时算例系统PV 曲线

(功率基值为100MW)

Fig. 2 The PV curve of the sample system as the

power factor is ?0.98

3.2 系统运行方式对风电场无功补偿的影响

3.2.1 基本方法

风电场并网运行时,随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风电场母线电压将不断变化。考虑风速和负荷变化的影响,通过分组投切电容器组,可使各台风电机组机端电压在合格的范围内变化。 3.2.2 总容量的确定

由于风电场线路较短,可忽略风电场中感应发电机定子损耗、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考虑风速和负荷的各种变化情况,令并网点处电压从0.9pu 变化至1.1pu ,步长取为0.01pu(即各台风电机组机端电压也从0.90pu 变化至1.10pu),应用上述潮流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在不同风速、不同负荷水平、不同电压值时所需补偿的无功功率。图3为并网点电压保持在1.0pu ,风速从4m/s 变化至25m/s ,负荷从一半负荷变化至满负荷时所需补偿的无功功率曲面图。图中的负荷因子为表征负荷变化的系数,

负荷各节点最大负荷值乘以该系数即为实际负荷值。当电压从0.9pu 变至1.1pu 时,沿图3所示的无功轴,由下至上就形成了一系列曲面,这些曲面就围成了无功补偿的补偿空间,其上、下限就是无功补偿容量的上、下限,由此可以确定总的补偿容量。

4

8

12

16

20

24

0.50.90 -0.04

0.040.080.12无功

风速/(m ?s ?1) 负荷因子

图3 无功补偿值与风速和负荷的关系

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ctive power and wind

speed and load

3.2.3分组容量以及投切规则的确定

(1)无功补偿优化的数学模型

无功补偿优化的数学模型包括目标函数、潮流约束方程和变量约束条件[14-15]。

1)目标函数

max

min

0000|1|,max 1,|1|

k k k n U v v F v v U =?

??≠??

=??=???

∑ (4)

式中 v 和0v 分别表示风速和概率最大的风速;Q C 为无功补偿值,min max [,]C C C Q Q Q ∈;k 为负荷因子,

min max [,]k k k ∈。U 0和n 为由Q C 和k 决定的并网点电压和合格电压的个数,表示成函数关系即

0(,)(,)C U n f Q k =,f 即后文中的潮流约束关系。

式(4)中,当风速不为概率最大的风速时,目标函数的前一项表示补偿无功值为Q C 时使并网点电压合格的负荷水平数最大,后一项表示若Q C 值不唯一,则取使并网点电压最接近1的Q C 值。由于前一项比后一项高出几个数量级,故当风速不为0v 时的目标函数表示补偿某一无功值Q C 时,应尽可能多地使并网点电压合格,以减少电容器的动作次数[16-17];式(4)中风速等于概率最大的风速时,目标函数表示使并网点电压接近1pu 。

4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5卷

2)潮流约束方程

11(cos sin )

(sin cos )

N Gi Li i j ij ij ij ij j N

Gi

C Li i j ij ij ij ij j P P V V G B Q Q Q V V G B δδδδ==?

?=+??

??+?=???

∑∑(5) 式中 [1,]i N ∈;Gi P 、Gi Q 分别为发电机i 的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Li P 、Li Q 分别为负荷节点i 的有功负荷功率和无功负荷功率;C Q 为并网点的无功补偿量;ij G 、ij B 、ij δ分别为节点i 、j 之间的电导、电纳和电压相角差;N 为节点总数。

3)变量约束

控制变量的约束为 min max C C C Q Q Q ≤≤ 状态变量的约束为 min max

min

max i i i Gi Gi Gi V V V Q Q Q ≤≤??

≤≤? 不采用优化算法时,一般可通过潮流计算得出在所有可能的风速、负荷、补偿无功值下的并网点电压,以形成一个电压表。通过处理该表,可找到对应于不同风速的合适的无功补偿值。但这种处理实质上是对前面提到的确定总补偿容量的重复计算,计算量大。故应采用优化方法求解此问题。

目前求解此类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18-20],如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混合整数规划法等传统的数学规划法,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某些假设条件,且只能获得局部最优点,但若采用遗传算法却能以较大概率找到全局最优[21]。在某风速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某一补偿无功值时,如果在各个负荷水平下,都使并网点电压合格,就无需再计算此风速下补偿其它无功值时的情况,因此减少了计算量。故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最优化问题。

(2)应用遗传算法求解无功补偿优化问题 1)编码与解码

应用遗传算法求解无功补偿优化问题[9,14-15]时,采用二进制整数编码。取无功的补偿量作为控制变量,用整数表示。其染色体表示为[]C X Q =,若控制变量C Q 用m 位二进制数b 来表示,则有

()min max min (/21)m C C C C Q Q b Q Q =+?? (6) 2)遗传操作

遗传操作采用基于排名的选择策略、二进制单点交叉、二进制变异算法,采用合格电压个数最多和最大迭代代数相结合作为迭代终止条件。基于排名的选择策略可以避免算法过早收敛到局部最优点,实现全局寻优,迭代终止条件可很快地找到最

优无功补偿值,结束计算。该方法与不采用优化方法相比,减少了计算量。应用遗传算法求解风电场无功补偿优化问题的步骤为:

① 输入GA 参数,随机产生初值; ② 修改网络参数,进行潮流计算;

③ 计算个体适应度(即式(4)的目标函数值),进行个体排序;

④ 判断是否式(4)中的n >6,或者遗传算法中的世代数m >10,若是,得到最佳个体,输出计算结果;否则进行编码、选择、交叉、变异和解码,转步骤②进行下一世代的计算。

(3)电容器的投切控制规则

应用遗传算法确定无功补偿分组容量的同时即得出了电容器的投切控制规则。理论上应监测风速和负荷的变化,给出控制方案,但因负荷的变化不可就地测量,故采取将负荷的变化映射成并网点电压的变化,这样,风速和电压都可就地测量。

对于从4m/s~25m/s 这22个风速,分别按此规则计算,可得随风速和负荷的变化,风电场并网点处电容器的投切控制规则。这种控制方法可同时监测电压和风速,使控制较为精确,优化的目标函数可减少电容器的动作次数。

4 算例分析

为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算例系统为我国某实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6]。该系统存在着风电场并网运行时随风速和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导致风电场母线电压越限的典型情况,其接线如图4所示,系统中有3个发电厂,其中,节点1为风电场,装有单机容量为600kW 的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31台,算例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总补偿容量。此时采用前面给出的潮流计算方法,按3.2.2节的步骤计算并网点处所需要的无功值Q C ,[0pu,C Q ∈ 0.15pu]。

(2)计算电容器分组容量,给出投切规则。当

风速11m/s v =时,

遗传算法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表2为第2代到第3代的群体进化统计结果。

(3)第2代统计。最小适应度为0.97553;最大适应度为3.77488;平均适应度为2.86747。

若最佳个体≥所在代数为2,适应度为3.77488, 染色体为0010,对应的变量值为0.04pu ,此时负荷率(0.5,0.8)k ∈;再令负荷率从0.9变化至1.0,重置遗传算法参数进行计算,可得表3所示的计算结果。表中,补偿值Q=0.04和Q=0.08分别为负荷率

第8期 陈树勇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风电场无功补偿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5

(0.5,0.8)k ∈和(0.9,1.0)k ∈时,由遗传算法计算出

的无功补偿值。表3给出了这2个补偿值下并网点电压的变化情况。由表3可给出风速为11m/s 时电容器的投切控制规则为

000.04,

0.95 1.090.08,

0.97 1.04

C U Q U ?<

<

式中 0U 为并网点电压。

当Q=0.04,且并网点电压0(0.95,1.09)U ∈时,电容器不动作;若00.95U <,则补偿值变为Q=0.08;若0 1.09U >,则切除电容器,即补偿值变为0。当补偿值为0.08,且并网点电压0(0.97,1.04)U ∈时,电

注: 变电站; 变电站;

图4 算例系统地理接线简图

Fig. 4 The geographic diagram of sample system

表1 基本遗传算法参数 Tab. 1 The parameter of GA

参 数 数 值 遗传算法执行次数

1 群体大小 4 染色体长度

4 是否输出染色体编码(Y/N )

Y 最大世代数 10 交叉率 0.85 变异率 0.1 随机种子

0.4

表2 模拟计算统计报告(2-3代)

Tab. 2 The statistic report of analog computation

个体 2代 适应度 父体 交叉点 3代 适应度

1 1000 1.94159 (1,3) 1 1000 1.94159

2 0010 3.77488 (1,3) 1 1001 1.92234

3 1100 2.87262 (2,4) 1 0100 2.88080

4 0100 2.88080 (2,4) 1 0000 0.97553表3 风速为11m/s 时并网点的电压 Tab. 3 The voltage of parallel point when wind

speed is 11m/s

负荷率/pu U 0 补偿值/pu

0.5 1.09 -- 0.04

0.6 1.06 -- 0.04 0.7 1.02 -- 0.04 0.8 0.95 -- 0.04

0.9 -- 1.04 0.08

1.0 -- 0.97 0.08 注:表中--为电压越限。

容器不动作;若0 1.04U >,则补偿值变为Q=0.04。

依此类推,可得电容器的分组容量为0.01pu 、0.02pu 、0.04pu 、0.08pu 。将这4组容量值进行适当组合,可以控制并网点电压在合格范围内。

图5表示当风速从4m/s 变化至25m/s 、负荷从满负荷变化至50%负荷这种最恶劣的运行情况时电容器的投切控制方案。此时并网点电压的变化如图6所示:固定投切电容器组时,并网点电压越限;

按图5给出的投切方案分组投切电容器时,可使并

图5 电容器投切控制曲线

Fig. 5 The control curve of the input-output of condenser

5 9 13 17 21 25

0.6

0.8

1.2

1.4并网点电压/p u

风速/(m/s)

1.0

分组投切电容器(总容量15Mvar)

固定投切电容器(总容量15Mvar) 未补偿无功

电压上限(1.1pu)

电压下限(0.9pu)

图6 并网点电压的变化曲线

Fig. 6 The curve of the change of voltage on the

connected point

5 结论

针对风电场并入电力系统运行时存在的电压稳

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根据风速、负荷的变化,在三

维空间内确定风电场并网点处无功补偿容量的方法,并应用遗传算法求解电容器优化分组和投切的问题。对某实际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计算结果表明:

(1)在潮流计算中对风电场节点进行一定的处理,根据感应电机的有功功率和参数求解其无功功

率,较准确地反映了其无功和电压特性;

(2)在计算无功补偿总容量时,考虑了风速和

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总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简单,结果准确; (3)应用遗传算法求解电容器的分组和投切方案,其基于排名的选择策略可以避免算法过早收敛到局部最优点,实现全局寻优;其迭代终止条件可

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5卷

很快地找到最优无功补偿值,结束计算。该方法比不采用优化方法时减少了计算量。在计算求得的无功补偿值下,可使风电场母线电压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并且电容器动作次数最少,以保证风电场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涛,王伟胜,戴慧珠, 等. 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J]. 电

网技术, 2003,27(12):62-66.

Sun Tao, Wang Weisheng, Dai Huizhu et al. V 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caused by wind power generation[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27(12):62-66.

[2] 吴俊玲, 周双喜, 孙建锋, 等. 并网风力发电厂的最大注入功率分

析[J]. 电网技术,2004,28(20):28-32.

Wu Junling, Zhou Shuangxi, Sun Jianfeng et al. Analysis on maximum power injection of wind farm connected to power system[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4,28(20):28-32.

[3] Carolina Vilar Moreno, Hortensia Amaris Duarte, Julio Vsaola

Garcia.Propagation of flicker in electric power networks due to wind energy conversions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2, 17(2):273-278.

[4] Giuseppe Saccomando, Jan Svensson,,Ambra Sannino. Improving

voltage disturbance rejection for variable-speed wind turbines[J]. IEEE Transa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2,17(3):422-427.

[5] 苑舜,韩水. 配电网无功优化及无功补偿装置[M]. 北京:中国电力

出版社,2003,8.

[6] 王伟胜,申洪.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风电场节点的考虑方法[J]. 华

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2, 29(96):150-153.

Wang Weisheng, Shen Hong. The method of treating wind farm node in load flow calculation in power systems[J]. 2002, 29(96):150-153. [7] 郑国强, 鲍海, 陈树勇. 基于近似线性规划的风电场穿透功率极限

优化的改进算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10):68-71.

Zheng Guoqiang, Bao Hai, Chen Shuyong. Amending algorithm for wind farm penetration optimization based on approximate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4, 24(10):

68-71.

[8] 申洪, 梁军, 戴慧珠. 基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风电场穿透功

率极限计算[J]. 电网技术, 2002, 26(8):8-11.

Shen Hong, Liang Jun, Dai Huizhu. Calculation of wind farm penetration based on power system transient stability analysi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2, 26(8):8-11.

[9] 陈树勇, 戴慧珠, 白晓民, 等. 风电场的发电可靠性模型及其应用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3):26-29.

Chen Shuyong, Dai Huizhu, Bai Xiaomin et al. Reliability model of wind power p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0, 20(3):26-29.

[10] Torbjorn Thiringer, Jan-Ake Dahlberg. Periodic pulsations from a

three-bladed wind turbin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1, 11(2):128-133.

[11] Shuhui Li, Donald C Wunsch, Edgar A.O’Hair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d49502265.html,ing neural

networks to estimate wind turbine power gen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1,16(3):276-282. [12] Cristian Nichita,Dragos Luca,Brayima Dakyo et al. Large band

simulation of the wind speed for real time wind turbine simulat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0,17(4):523-529. [13] Barkle J E, Ferguson R W. Induction generator theory and application[J].

AIEE Trans. 1954, PAS (2):12-19.

[14] 张武军,叶剑锋,梁伟杰,等.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无功优

化[J]. 电网技术,2004,28(11):67-71.

Zhang Wujun, Yie Jian Feng, Liang Weijie et al. Multiple-objective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based o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4,28(11):67-71.

[15] 谭涛亮, 张尧. 基于遗传禁忌混合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J].电

网技术,2003,(6):57-61.

Tan Taoliang, Zhang Rao.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based on genetic/tabu search hybrid algorithm[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6):57-61.

[16] 吴文传,张伯明. 电容器实时优化投切的最优匹配注入流法[J].中国

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1):35-39.

Wu Wenchuan Zhang Boming. Optimal matching injected flow for optimal sizing of capacitor[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4, 24(1):

35-39.

[17] 吴文传,张伯明. 能量损耗最小的无功补偿动态优化算法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4):68-73.

Wu Wenchuan Zhang Boming. Study on the alogorithm of dynamic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for minimal energy los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 2004, 24(4):68-73.

[18] 王志华,尹项根, 李光熹. 伪并行遗传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 2003,(27)8:33-35.

Wang Zhihua, Yin Xianggen, Li Guangxi. Application of pseudo- parallel genetic algorithm in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27)8:33-35.

[19] 张勇军,任震,钟红梅,等. 实时无功优化高度中的邻域搜索改进

遗传算法[J]. 电网技术,2003,27(1):22-25.

Zhang Yongjun, Ren Zhen, Zhong Hongmei et al. An in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with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real time optimal reative power dispatch[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3,27(1):

22-25.

[20] 王建学,王锡凡,陈皓勇,等. 基于协同进化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

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24(9):124-129.

Wang Jianxue, Wang Xifan , Chen Haoyong et al.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based on cooperative coevolutionary approach[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4,24(9):124-129.

[21] 耿光飞,杨仁刚. 基于定向变异遗传算法的地区电网无功功率优化

[J].电网技术,2004,28(10):42-44.

Geng Guangfei, Yang Rengang.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power network by directed mutation based genetic algorithm[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4,28(10):42-44.

收稿日期:2004-10-08。

作者简介:

陈树勇(196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新能源规划;

申洪(1971-),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及风力发电并网技术;

张洋(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电场无功补偿优化问题。

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性能分析与比较

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性能分析与比较 牛若涛 (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接入电网规模的逐步扩大,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的补偿能力和响应时间等参数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同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于风电无功补偿装置的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文章简要介绍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目前常用的各种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对各种补偿装置的运行特性、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SVC;T CR;SVG 中图分类号:T 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95—03 2011年是我国陆上风电产业继续发展的一年,仅内蒙古地区就增加吊装容量3736.4M W,累计容量17594.4M W。随着区域性风电场开发容量的逐渐扩大,风电机组并网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目前的风电场大多采用感应式异步发电机,并入电网运行时需要吸收系统的无功功率。在风电场集电线路母线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则可以提供异步发电机所需的无功功率,降低电网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改善电网的运行条件。 本文结合目前风电场广泛使用的不同类型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维护经验,从无功补偿装置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风电场最优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 1 无功补偿装置发展 风力发电机组多数是异步发电机组,输出有功功率的同时,需要从电网吸收一定的无功功率,容易引起并网点的电压波动,通常采用在风电场集电线路母线上安装静止型无功补偿装置SVC(Static V ar Compensator)的方式进行治理。SVC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并联电容器组静态补偿装置,用电容器补偿容性无功。后来的磁阀式可控电抗器(M CR),采用直流助磁原理,利用附加直流励磁磁化铁心(自耦电抗器),改变铁心磁导率,实现电抗值的阶段性连续调整。这两种补偿方式调节能力差,目前已经基本淘汰。 第二阶段: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Thy ristor Co ntro lled Reactor)与固定电容器(FC——Fixed Capacitor)配合使用的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TCR+FC),是目前风电场广泛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无功补偿方式,能够跟踪负荷变化,实现实时补偿。 第三阶段:基于电压源型逆变器原理的静止型动态无功发生器SVG(Static v ar g enerato r),国际上又称STAT COM(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 Sy nchr ono us Compensato r,简称ST ATCOM),是近年推出的新型无功补偿装置,关键部件采用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 lar T ransistor)可实现双向补偿,既能输出感性无功又能输出容性无功。 2 各种无功补偿装置原理简介 2.1 TCR型SVC 原理 图1 T CR型SVC原理图与波形图 如图1所示,U为负荷侧交流电压,Th1、T h2为两个反并联可控硅,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其导通,则可控制电抗器流过的电流i。 i= 2 V (cos -cos t) 为Th1和Th2的触发角。 i的基波电流有效值为: 95  2012年第23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风电场无功补偿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转载]风电场无功补偿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一般来说,风电场的无功功率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风机与变压器。其中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又分为正常运行时的绕组损耗和空载运行时的铁心损耗。无论是否运行,只要变压器与主网联接,铁心的励磁无功损耗总是存在的。 1.风力发电系统简介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唯一经济的发电方式,由于其清洁无污染、施工周期短、投资灵活、占地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政策上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视,我国风力发电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风资源较丰富,但适合大规模开发风电的地区一般都处于电网末端,由于此处电网网架结构较薄弱,因此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后可能会出现电网电压水平下降、线路传输功率超出热极限、系统短路容量增加和系统暂态稳定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风电场规模的增大,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而系统对风力发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风电系统主要的两个要求是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无功功率控制和故障状态下的穿越能力。 一般来说,风电场的无功功率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风机与变压器。其中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又分为正常运行时的绕组损耗和空载运行时的铁心损耗。无论是否运行,只要变压器与主网联接,铁心的励磁无功损耗总是存在的。 风力发电系统中,风力发电机是能量转换的核心部分,风力发电机系统按照发电机运行的方式来分,主要有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两种。 对于恒速恒频发电机组,普遍采用普通异步发电机,这种发电机正常运行在超同步状态,转差率s 为负值,电机工作在发电机状态,且转差率的可变范围很小(s<5%),风速变化时发电机转速基本不变。在正常运行时无法对电压进行控制,不能象同步发电机一样提供电压支撑能力,不利于电网故障时系统电压的恢复和系统稳;发出的电能也随风速波动而敏感波动,若风速急剧变化,感应电机消耗的无功功率随着转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恒速恒频发电机组自身不能控制无功交换并且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因此通常在机组出口端并联电容器组,但是单纯地依赖常规的补偿电容器是无法满足无功功率补偿要求,可能会引起风电机组发出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闪变、无功波动以及故障条件下的穿越能力。因此,恒速恒频发电机组需要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来优化其在正常条件和故障状态下的运行。在工程中通常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或STATCOM来进行无功调节,采用软起动来减小起动时发电机的电流。恒速恒频发电机组适合用于小功率,通常不高于600 kW的系统。

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

黑龙江公司研发基于WAMS系统风电调峰控制系统 加强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 发布时间:2010-04-20 点击次数: 黑龙江公司在6座风电场完成WAMS系统风电调峰控制系统改进和完善,并成功进行了远方控制风电场有功功率试验。据了解,黑龙江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在4月19日召开的风电控制技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有关风电机组频率保护、电压保护、低电压穿越、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电能质量监测、无功补偿装置的技术要求,而WAMS系统风电调峰控制系统即针对其中的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的实际应用。 《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中要求风电场应具备有功功率调节能力,能根据电网调度部门指令控制其有功功率输出,为了实现对有功功率的控制,风电场需配置有功功率控制系统,接收并自动执行调度部门远方发送的有功功率控制信号,确保风电场最大有功功率值及有功功率变化值不超过电网调度部门的给定值。 2008年黑龙江公司通讯调度中心研究开发了基于WAMS系统风电调峰控制系统,通过WAMS和EMS系统获取风电、水电、火电机组出力、联络线运行计划、线路潮流电压等电网运行信息,按照调峰量公平公正分配、风电电量损失最小、风电机组无损伤控制三个原则对风电场实施调峰控制。该系统通过在风电场PMU装置增设控制单元,实时接收省调风电调峰控制主站下发的调峰控制指令,从而智能判断风场的运行工况,并将最终的风机控制指令通过协议传递给风电场本地后台监控系统,利用监控系统完成风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方式需要风机生产厂家开放后台监控系统控制协议,并对监控系统进行改进,目前华锐风电公司、金风科技公司配合黑龙江公司已经在6座风电场完成监控系统改进,并成功进行了远方控制风电场有功功率试验。 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电网风电调峰控制系统作用,解决人工调度的控制不精确、调整速率慢、工作量大等问题,各风电场、风机生产厂家与黑龙江公司密切配合,逐步完善后台监控系统控制协议开放和改进工作,实现风电场功率优化控制功能。(桑学勇)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电力公司 EMS -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环境监测系统

风电场无功补偿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风电场无功补偿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1. 风力发电系统简介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唯一经济的发电方式,由于其清洁无污染、施工周期短、投资灵活、占地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政策上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视,我国风力发电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风资源较丰富,但适合大规模开发风电的地区一般都处于电网末端,由于此处电网网架结构较薄弱,因此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后可能会出现电网电压水平下降、线路传输功率超出热极限、系统短路容量增加和系统暂态稳定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风电场规模的增大,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而系统对风力发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风电系统主要的两个要求是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无功功率控制和故障状态下的穿越能力。 一般来说,风电场的无功功率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风机与变压器。其中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又分为正常运行时的绕组损耗和空载运行时的铁心损耗。无论是否运行,只要变压器与主网联接,铁心的励磁无功损耗总是存在的。 风力发电系统中,风力发电机是能量转换的核心部分,风力发电机系统按照发电机运行的方式来分,主要有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两种。 对于恒速恒频发电机组,普遍采用普通异步发电机,这种发电机正常运行在超同步状态,转差率s 为负值,电机工作在发电机状态,且转差率的可变范围很小(s<5%),风速变化时发电机转速基本不变。在正常运行时无法对电压进行控制,不能象同步发电机一样提供电压支撑能力,不利于电网故障时系统电压的恢复和系统稳;发出的电能也随风速波动而敏感波动,若风速急剧变化,感应电机消耗的无功功率随着转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恒速恒频发电机组自身不能控制无功交换并且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因此通常在机组出口端并联电容器组,但是单纯地依赖常规的补偿电容器是无法满足无功功率补偿要求,可能会引起风电机组发出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闪变、无功波动以及故障条件下的穿越能力。因此,恒速恒频发电机组需要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来优化其在正常条件和故障状态下的运行。在工程中通常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或STATCOM来进行无功调节,采用软起动来减小起动时发电机的电流。恒速恒频发电机组适合用于小功率,通常不高于600 kW的系统。

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

2017年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答辩论文 题目: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 作者姓名:李亮 单位: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申报职称:高级工程师 专业:电气 二Ο一七年六月十二日

摘要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与日俱增,实现大规模的风电并网是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风能是一种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极强的清洁能源,导致风电并网调度异于常规能源。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风电场层的有功功率分配开展工作,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1)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展开研究,分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特性、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风电场的控制策略。 (2)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风电场有功功率分配算法,可以合理利用各机组的有功容量,优化风电场内有功调度分配指令,减少机组控制系统动作次数,平滑风电机组出力波动。 (3)优化风机控制算法后,通过现场实际采集数据将所提方法与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风电机组、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AGC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wind power capacity, to achieve large-scale wind power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wind power development. However, since the wind is a volatile, random and intermittent strong clean energy, resulting in wind power dispatch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energy sources. And the wind farm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for a large number of wind turbines, wind farms under active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layer hair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grid scheduling section. Based on this, the activ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for grid scheduling side active layer wind farm work, the main work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Wind turbines and wind farms to expand researc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turbines, wind turbine control strategy, control strategies of wind farms. (2)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ind power active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can reasonable use each unit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wind farms in active dispatching command, decrease The Times of turbine control system action smooth wind power output fluctuation unit. (3)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fan control algorithm, through the practical field data collected will be presented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xisting metho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fied. Keywords:wind turbine, wind farm, active power control

风电场无功补偿计算

风电场无功补偿计算 摘要:电力系统的无功平衡和无功补偿是保证电压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风力发电在电力能源中所占比例增大,大规模风电场并网运行后,其无功补偿对局部电网的调教作用将更加明显。本文分析了影响风电场无功平衡的几个重要因素,虑影根据某风电场风机出力情况,计算风电场升压站的无功缺额,提出了无功配置建议。 关键词:风电场、无功补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风电已从过去的自发自用、独立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发展成为多机联合并网运行的大型风力发电场。然而,风能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决定了风电机组的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且风机大多为异步发电机,其运行特性与同步机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大风电接入系统和远距离输送,往往存在无功平衡、电压稳定、输电通道允许的送电容量问题,有时会制约风电的发展【1、2】。风机为异步机,需吸收无功来发出有功。现大风机多为交流励磁双馈电机,采用恒功率因素控制模式的双馈电机能够提供一定动态无功支持,但其无功调节能力有限【3】。交流励磁双馈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风力发电技术之一,已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此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减小了功率变换器的容量,降低了成本,且可以实现有功、无功的独立灵活控制。但其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制造商手中,出厂风机的功率因素固定,不易在运行中进行调整,现阶段风电场的功率因素调节一般都为机组停机后进行调节,因此有必要对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计算,以确定风电场的无功补偿配置。 2、无功配置容量计算 风电场的无功容量平衡一般考虑有,风机的发出无功、电缆的充电功率、升压变的无功损耗、需向主网提供的无功功率。 1)风机的无功出力 风力发电机在向系统送出有功的同时,一般也同时送出无功,由于风机类型的限制,功率因素不易在运行中进行调整,其中出厂功率因素一般整定在1,或者0.98。若发出的功率,风机的无功出力为,其值为:

风电场有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风电场有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王栋 (中能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风电在电力系统中装机量的增加,一个功率可控、在控的风电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套风电场有功自动控制系统(AGC);验证了双馈风电机组的安全有功可调范围及调节速率;提出了AGC的控制策略;开发了相应软件,并进行了整场有功实验。 关键词:风电场;有功;AGC 1.概述 对于相对稳定电力系统来说,输出负荷变化频繁的风电场在并网后给电力系统所带来的冲击影响,会随着风电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增加。为此,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国家电网公司风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明确规定[1]:风电场应具备有功功率控制系统,能够接受并自动执行电网调度的有功出力控制信号确保风电场最大输出功率及功率变化率不超过电网调度的给定值。 风电场有功控制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的目的是在风电场侧建立一个面对全风电场的有功功率自动控制系统。在电网没有要求时,每台风机按各自最大出力运行;在电网限负荷运行时,实时监测各风机状态,进行优化计算,分配每台风机出力,实现风电场自动、优化、稳定的运行,满足电网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研制了有功自动控制系统,目的是利用风电机组本身的可调节能力对风电场的输出有功进行控制,既能够提高风电场的可控性,也能够优化风电场的电能质量。 2.系统结构 风电场有功功率自动控制系统(AGC系统)采用分层模块化的结构,主要包含升压站数据采集模块、风电机组数据采集模块、风电机组控制模块和AGC决策模块。总体技术方案见下图。

图1 系统框图 升压站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风电场综合自动化采集数据或并网PCC点CT、PT数据的实时采集,经过处理后将升压站的状态信息传递到AGC决策模块。 风电机组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风机SCADA采集数据或直接与各风电机组的CCU(中央控制单元)实时进行通讯,采集其状态信息并上传到AGC决策模块。 AGC决策模块负责接收升压站数据采集模块、风电机组数据采集模块上传的升压站和风电机组的状态信息,生成风电机组有功调节方案并与风电机组控制模块进行通讯。 风电机组控制模块负责与AGC决策模块进行通讯,将AGC决策模块的风电机组有功调节命令传送至每一台需要进行有功调节的风电机组进行执行。 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分配按各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优化计算。根据电网调度要求负荷曲线、自动采集并网点上网出力、综合考虑厂用电情况,设计闭环自适应反馈控制,使并网点出力保持在调度要求,并使尽可能多的风机参加运行,有利于冬季设备维护。 3.系统通讯 风电场并网PCC点电网状态信息的采集,利用风电场变电站高压侧母线上已有的计量表计及电网状态监测传感器来实现,采集的参数为:风电场出口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并网点电压、频率。 风电机组的运行工况信息,通过和现场风机厂商的SCADA系统通讯获得。风机的控制指令由风电场有功功率自动控制系统产生,经过OPC接口和风机SCADA

风电场无功补偿的目的和技术措施

风电场无功补偿的目的和技术措施 班级:2014021班学号:20140204 姓名:薛钰 摘要: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风力发电凭借其独有的优势,成为非化石燃料发电的重要来源。目前在风电接入电力系统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随着风电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风电容量在电网中的比例的逐渐增加,风电并网运行给区域电网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暴露出来。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能是一种可再生且无污染的能源,对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与风电相关的技术和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文章分析了风电场中的无功补偿技术,总结了风电场无功补偿的特点,对无功补偿的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风电场中无功补偿的要点。 一.国内风力发电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能源利用方面结构又极不合理。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 年,尽管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92 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二。但其中以煤为主的火电机组占比高达80%,电源结构不合理[8]。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耗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这就加剧了能源的供求矛盾和对环境的污染。如 2008 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9.8%,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第二,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有关专家也已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深入,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压力将会更大,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一个最好的出路就是发展新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风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风起认为:“风电是目前最具有竞争力、最可能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品种。太阳能目前还太贵,生物质能的产业化还很落后。”此外,利用风力发电的优势还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还与天气有关.而风机却不受天气影响可以昼

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

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答辩论文 题目:风电场风电机组优化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 作者姓名:李亮 单位: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申报职称:高级工程师 专业:电气 二Ο一七年六月十二日

摘要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与日俱增,实现大规模的风电并网是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风能是一种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极强的清洁能源,导致风电并网调度异于常规能源。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风电场层的有功功率分配开展工作,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1)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展开研究,分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特性、风 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风电场的控制策略。 (2)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风电场有功功率分配算法,可以合理利用 各机组的有功容量,优化风电场内有功调度分配指令,减少机组控制系 统动作次数,平滑风电机组出力波动。 (3)优化风机控制算法后,通过现场实际采集数据将所提方法与现有 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风电机组、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AGC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wind power capacity, to achieve large-scale wind power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wind power development. However, since the wind is a volatile, random and intermittent strong clean energy, resulting in wind power dispatch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energy sources. And the wind farm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for a large number of wind turbines, wind farms under active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layer hair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grid scheduling section. Based on this, the activ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for grid scheduling side active layer wind farm work, the main work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Wind turbines and wind farms to expand researc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turbines, wind turbine control strategy, control strategies of wind farms. (2)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ind power active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can reasonable use each unit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wind farms in active dispatching command, decrease The Times of turbine control system action smooth wind power output fluctuation unit. (3)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fan control algorithm, through the practical field data collected will be presented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xisting metho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fied. Keywords:wind turbine, wind farm, active power control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word版)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word版)

ICS 备案号: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xxxx-200x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 Regulations for Wind Power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征求意见稿) 200x-xx-xx发布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DL/T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xxxx-2QQx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 Regulations for Wind Power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批准文号: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文件国能电力「2009]167号《国家能源局关于委托开展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编制风电并网技术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Z 19963- 2005于2005年发布实施,对接入我国电力系统的风电场提出了技术要求。该规定主要考虑了我国风电尚处于发展初期,风电机组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风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接入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对风电场的技术要求较低。根据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各地区风电装机规模和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风电在电网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原有规定已不能适应需要。为解决大规模风电的并网问题,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风电与电网的协调发展,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土要针对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提出技术要求,由风电场技术规定、风电机组技术规定组成。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小东宋漩坤张琳郭佳李炜李冰寒韩晓琪饶建业佘晓平

国家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国家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 1范围 本规定提出了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通过110(66)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与电网连接的新建或扩建风电场。 对于通过其他电压等级与电网连接的风电场,也可参照本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范围于本规定。 GB 12326-2000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2325-2003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 15945-1995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DL 755-200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SD 325-19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技术导则 国务院令第115号电网调度管理条例(1993) 3 电网接纳风电能力 (1)风电场宜以分散方式接入系统。在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之前,要根据地区风电发展规划,对该地区电网接纳风电能力进行专题研究,使风电开发与电网建设协调发展。 (2)在研究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时,必须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a)电网规模 b)电网中不同类型电源的比例及其调节特性 c)负荷水平及其变化特性 d)风电场的地域分布、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 (3)在进行风电场可行性研究和接入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电网接纳风电能力专题研究的结论。为便于运行管理和控制,简化系统接线,风电场到系统第一落点送出线路可不必满足“N-1”要求。 4 风电场有功功率 (1)基本要求 在下列特定情况下,风电场应根据电力调度部门的指令来控制其输出的有功功率。 1)电网故障或特殊运行方式下要求降低风电场有功功率,以防止输电线路发生过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性。 2)当电网频率过高时,如果常规调频电厂容量不足,可降低风电场有功功率。 (2)最大功率变化率 最大功率变化率包括1min功率变化率和10min功率变化率,具体限值可参

南方电网风电场无功补偿及电压控制技术规范QCSG1211004

.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南方电网风电场无功补偿及电压控制 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电压质量 (5) 4.1 电压偏差 (5) 4.2 电压波动与闪变 (5) 5 无功电源与容量配置 (5) 5.1 无功电源 (5) 5.2 无功容量配置 (5) 6 无功补偿装置 (5) 6.1 基本要求 (5) 6.2 运行电压适应性 (6) 7 电压调节 (6) 7.1 控制目标 (6) 7.2 控制模式 (6) 8 无功电压控制系统 (6) 8.1 基本要求 (6) 8.2 功能和性能 (6) 9 监测与考核 (7) 9.1 无功和电压考核点 (7) 9.2 无功和电压考核指标 (7) 9.3 无功和电压监测装置 (7) 10 无功补偿及电压控制并网测试 (7) 10.1 基本要求 (7) 10.2 检测内容 (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定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俊、曾杰、苏寅生、盛超、陈晓科、宋兴光、李金、杨林、刘正富、王钤、刘梦娜

南方电网风电场无功补偿及电压控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及电压控制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与电力系统连接的风电场,通过其他电压等级集中接入电网的风电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9963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T 20297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现场试验 GB/T 20298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功能特性 SD 325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 DL/T 1215.1 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第1部分:功能规范导则 DL/T 1215.4 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第4部分:现场试验 Q/CSG110008 南方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Q/CSG 110014 南方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Q/CSG 1101011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 TCOM)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风电机组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WTGS 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3.2 风电场wind farm;wind power plant 由一批风电机组或风电机组群(包括机组单元变压器)、汇集线路、主变压器及其他设备组成的发电站。 3.3 风电场并网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 of wind farm 风电场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 3.4 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风电场接入公用电网的连接处。

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综述

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3-29T16:00:29.61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9期作者:龙玮[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大。 (上海上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大。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污染小、投资灵活等诸多优点。风电场的有功功率控制是风电场可控运行的一项关键技术,控制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风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快速性、跟随性等各项性能指标,所以发展风电场的有功功率控制技术能够保证更有效地利用风能,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风电场;风电机组;有功功率控制引言 由于风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高比例的风电并入电网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对风电场有功功率输出进行控制,减少风电功率的波动性,提高输出功率的平滑性。 1.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原理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系统一般主要由风电场功率控制层、机组群控制层、机组控制层组成图,各层功能及控制周期见表1。 表1风电场分层控制 风电场有功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使风电场能够根据调度指令调整其有功功率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常规电源相似的特性,从而参与系统的有功控制。然而,风电场有功控制能力不等同于风力发电机组控制能力的简单叠加。为此,利用风力发电机群的统计特性,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此目的:一是将风电场有功控制系统分为风电场控制层、各类机群控制层和机组控制层,依次下达调度指令,完成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的任务;二是电网调度中心将指令直接下达给风电机组,各机组调节有功出力,实现有功功率的控制。 2.风电场有功功率的控制 2.1最大出力模式 最大出力模式是指当风电场的预测功率小于电网对风电场的调度功率时,风电场处于最大出力状态向电网注入有功功率。最大出力控制模式就是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电网风电接纳能力计算各风场最大出力上限值,风电场输出功率变化率在满足电网要求的情况下处于自由发电状态。若超出本风电场的上限值时,可根据其他风场空闲程度占用其他风电场的系统资源,以达到出力最大化和风电场之间风资源优化利用的目的。在最大出力模式投入运行时,风电场内的各台达到切入风速但在额定风速以下的风机处于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MPPT)状态;风电场内处于额定风速以上的各台风电机组运行在满功率发电状态,从而保证风电场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尽可能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功率控制 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有功功率控制策略,通常先确定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目标优化的风电场模型。在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场站级有功功率控制策略中,基于小扰动分析方法分析了限功率运行下风电机组非线性模型的稳定特性,并综合了3个目标,分别是限功率运行状态均衡度、风电场功率目标偏差、总机组启停次数最少,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减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动作次数和平滑风电机组的功率输出为目标,通过超短期风功率预测数据确定风电机组出力趋势,来确定风电机组的出力加权系数,从而来优化风电场内有功调度指令,并与传统的固定比例分配算法以及变比例分配算法作比较,说明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2.3 功率增率控制模式 功率增率控制模式是对风电场输出有功功率的变化率进行限制,使风电场输出的有功功率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且能满足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关于有功功率变化率的相关规定。在功率增率控制模式投入运行时,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在每个控制周期的变化必须在给定的斜率范围之内,且风电场的整体输出功率应该在满足斜率的前提下尽量跟随风电场的预测功率。风电场的功率增率控制模式可以避免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变化过于频繁、变化率过大,从而保证功率输出的稳定性。该模式通常与风电场的其他控制模式组合使用,在保证输出功率斜率满足条件下,对风电场的其他方面进行控制。 2.4 分层控制策略 分层控制策略一般将风电场内的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层,从场站级控制层面到单机控制层面,逐层优化调度指令,从而实现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的准确度。在基于风电场场站级的分层控制策略中,综合运用分层递阶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含大规模风电场的电网有功调度控制方法。以风电场场站级有功控制为研究对象,将控制策略分为群间和群内优化调度2个层面,并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用于风电场内的机组分群,根据风电机组分群结果和分群调度思想,来实现风电场输出功率可控的目标,但本策略是在假设风电场预测功率准确的情况下进行控制的,并未深入研究风电场预测功率的准确性对调度的影响。风电场内有功调度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场站优化分配层、分群控制层、单机管理层,在分群控制层面,根据风电机组未来有功功率变化趋势以及负荷状态进行机组分类,值得借鉴的是,该系统加入了反馈校正环节,根据风电场实时有功功率的数据反馈,对功率组合预测模型系统进行误差反馈校正,整体提高了有功功率预测的精度。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造成风电场存在大量的弃风现象,由此风电场的控制模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MPPT模式向限功率控制模式转变,这对风电场以及风电机组的控制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考虑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在不同风速下的功率调节和机械特性,从电气性能,机械性能,运行维护状态3个准则层出发,提出风电场功率调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使用熵值法修正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机组调节性能进行评分,进而确定调控序列,建立风电场降功率优化分配模型。

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介绍

一、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介绍 风力发电系统的特点决定风电场必须需要加装无功补偿装置,目前常用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磁控式电抗器MCR、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三种补偿装置的基本功能相似,但其在技术原理、性能指标、实施效果上有较大区别。 MCR属于第二代无功补偿装置,其基本原理是调节磁控电抗器的磁通来调节其输出无功电流,仅采用少量的晶闸管器件。其优点是:由于仅采用少量的晶闸管,其成本相对较低;关键器件为磁控电抗器,可直挂35kV电网。其缺点是:响应速度较慢(通常为秒级),输出谐波含量较大且波动范围较大,实际损耗较大(一般大于2%)。MCR产品在国内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其电抗器制造难度较大、损耗大等缺点,在国内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SVC也属于第二代无功补偿装置,其基本原理是调节晶闸管的触发角度来调节串联电抗器的输出感性无功电流,其输出的容性无功电流需要通过并联电容器来解决。其优点是:技术稍先进,因采用晶闸管器件(半控型器件),响应速度较快,能够迅速连续调节系统无功功率,具有较强的动态无功补偿的能力。其缺点是:需要采用大量的晶闸管元件,成本较高;谐波含量大且波动范围大,因此需要加装不同次的滤波装置,易与系统发生谐振造成电容器爆炸或电抗器烧毁事件,大量应用易造成系统不稳定;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较长。 STATCOM属于国际上最新的第三代无功补偿装置,其基本原理是以电压型逆变器为核心的一个电压、相位和幅值均可调的三相交流电源,可发出感性或容性无功功率。其优点是:技术先进,因采用IGBT件(全控型器件)响应速度较快,能够迅速连续调节系统无功功率,能够抑制电压波动和闪变;对系统电压跌落不敏感,可在低电压下稳定运行,具有较强定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谐波含量很小,且不与系统发生谐振,不需要加装滤波装置;占地面积小且施工周期短;运行损耗小(1%左右)。其缺点是:需要采用大量的IGBT元件(其价格高于晶闸管),成本较高。 从系统稳定的角度来讲,对于SVC/MCR装置,其无功输出特性会随着电压的降低呈平方关系下降。在风机转速降低时,发电机需要从电力系统吸收更多的无功功率,这将导致发电机端部的电压水平继续降低。而安装在风电场的SVC/MCR装置,无功功率输出能力此时恰恰随着电压的降低大幅度减弱,导致对电网的无功功率需求继续增加。如果此时没有足够的电容器容量投入,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风电场的电压崩溃。与SVC/MCR相比,STATCOM 的无功控制能力不受系统电压影响,在暂态下的电压支撑能力强于SVC/MCR,因此更能满足风电场对无功补偿的需求。 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对于49.5M的风电场,以安装12Mvar左右的无功补偿装置为例。对于提高功率因数来讲,三种补偿装置都可以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满足系统并网要求,并且为用户减少大量的无功电费支出;在运行损耗方面,如考虑12M的补偿装置年运行小时数为6000小时,STATCOM的平均运行损耗比SVC/MCR低1%以上,则每年可减少损耗720MW.h,每年可节约运行电费36万。STATCOM占地面积小,在施工用地上可为用户节省投资。STATCOM的运行不会与系统发生谐振,补偿特性不受系统电压波动的影响,特别在系统电压突然变低时,可发挥其优越的补偿特性,对电网电压起到强有力地支撑,维持电网电压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