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张忠谋

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张忠谋他是华人企业界履历最丰富,经历最饱满的人。

18岁以前,他一边随家人辗转南北,逃难四方,一边饱读诗书名著,受尽东方文化熏陶。18岁以后,他求学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尽享西方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盛晏,并在世界半导体业建功立业,为华人在美国大企业和高科技界找到世界级荣耀。

54岁时,他从头开始创办台积电,问鼎世界第一,不但把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从荒原变成绿洲,也一改半导体业产业发展格局,创造出两个世界级新产业,树起半导体业的一座里程碑。他那满头银发,目光深邃,叼着烟斗的招牌形象,也成为一个产业的化身。

1

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记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张忠谋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

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张忠谋

成长于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清晨八点,一辆黑色的宾士轿车,从台北缓缓驰向新竹。车里的张忠谋,穿著黄绿格子交织的衬衣、米色西裤。车里出奇的静,没有音乐,古典的、现代的都没有;没有新闻,车上的大哥大,仅供紧急时用,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当他点燃烟斗时发出的嗤嗤声。?”

这是1998年出版的《谁是最好的管理者》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当年,宾士车里的张忠谋博士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佳管理者之一。当时,这个20世纪70年代就被形容为“掀起全球半导体大战,让竞争对手发抖的人”,已经赢得人生中又一场世界级的半导体战争。

张忠谋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他出生时,父亲张蔚观先生正担任宁波县财政局长。“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小的官,但当时的宁波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小地方,有志的人大多希望在上海、南京或北平等大都市做事。”张蔚观先生正是有志之人,即使炮火纷飞,也没能阻挡他追求理想的人生。所以,在张忠谋1岁的时候,他就离职去到南京一个银行担任副经理,带着全家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奔波旅程。

张忠谋也在这颠簸的岁月中,穿越战线,经历炮火,长大成人。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动荡的时代留在张忠谋心里的有远离家园,不知归期的悲哀,但更多的则是慷慨激昂,报国报民的大情怀。几十年后,他还在感叹:“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在那个多么不同的抗战时代里,张忠谋居住过6个城市,在10个学校念过书。先是6岁时从内地逃到香港,在培英和培正小学学成小学课程,10岁前就读完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内的“儿童文库”的全部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贯穿终生。

香港沦陷(被日本占据)后的第二年(1942),他又和父母亲一起,坐着三轮车、黄包车、火车、轮船与大卡车,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经历50多天艰难跋涉后,达到当时最安全的地方——重庆。进入被公认为最好的中学沙平坝南开中学就读,还与同学一起创办墙报,不但自己写文章,主持文艺栏目,还访问过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没有一点架子,谆谆不倦地对我讲许多事。”

抗战胜利后,父亲带着全家到上海买了房子,准备长期定居。张忠谋又先后到圣约翰大学附中和南洋模范中学就读,期间,他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也越发浓厚,还做起了作家梦。父亲一句“你做作家,可能会饿肚子”的话,很有技巧地打消了野心,让他在用功读书、学习小提琴、打网球、看电影中,安安静静地享受了几年中上层阶级的舒适与安定。内战爆发导致的人心惶惶中,张忠谋完成了中学学业,在父亲建议下,报考了沪江大学银行系和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而且同时榜上有名。因为父亲的缘故,他最终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是第一流文商科学校,同时也是父亲母校的沪江大学。

至今他还清楚记得当时的一番情景:“高中毕业的那晚我和几个相熟同学庆祝,大家喝了不少酒,尽情地叫喊,尽情地欢乐。夜已阑,我们漫步到黄埔江畔,大家凑了点钱,租了一条帆船到黄

2

浦江上游江。满天繁星下,远远的上海如痴如醉如梦,是我们醉了,还是上海醉了,同游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头大喊:‘黄浦江,我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张忠谋说:“这样的豪情,以前、以后都不曾再有。”

沪江大学银行系只读了两个月,因为国共内战许多人又开始逃难。张忠谋也回到了曾经住过5年的香港。“17岁的我,竟油然生起饱历沧桑之感觉。”因为形势的急剧变化,父亲给张忠谋一个新的打算:要去读理工,这样谋生才容易。而且做出送张忠谋到美国念书的决定。

这是张忠谋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香港以前,我和千百万与我相似年纪的青年一样,一心预备在国内求学、做事;香港以后,我走上长居国外的第一步。香港以前,我想从商;香港以后,开始一生的科技生涯。香港以前,父母亲是我的天地,我事事都倚赖他们;香港以后,我发现父母亲已不能帮助我,我只能倚赖自己了。”在从香港到美国的飞机上,张忠谋深刻地感到:旧世界已经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须鼓足勇气。

决定去美国后,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任教授的三叔张思侯先生考虑到侄子从小兴趣广泛,认为应该给他时间渐渐建立自己真正的兴趣,就暂停了读理工的想法,为张忠谋申请到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

当时的美国,以占全世界5%的人口创造着全世界40%的国民生产总值,正是最黄金的时代。虽然接机的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处理,连话都不多讲,但很快,张忠谋就被美国社会中“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头”的理想感染,增添出无穷的力量和憧憬。

哈佛的条件自然是国内不能想象,单是住宿,就让他很开眼界:既可以住单人间,也可以是两人间。为省钱,交朋友,张忠谋选择了两人间。住两人间一是自己找室友搭配,另外是由校方安排。张忠谋无人可找,只能被安排。报到时,室友还未出现,但他已在学校结识了一位美国朋友,相谈甚欢。之后,那位也不知自己室友是谁的美国朋友向他发出了临时申请成为室友的邀请,但张忠谋拒绝了好意:“因为我不愿意得罪尚未见面的室友,也觉得他的邀请相当唐突。”

刚到哈佛,张忠谋选修了5门学科。其中,进步最大,他也最痴迷的当数英文和以西洋文化为主的人文学。但哈佛带给他的远不是这些学科这么局限。同学的优秀与多元化,开启智能与心灵的多姿多彩,至今仍是他的最难忘怀,也让他很快就消除障碍将自己“西化”。他听歌剧,看戏剧,参加国会大人物和名流大师的演讲与辩论会,耕读西方经典,全方位沈入西方文明,享受着生活的新奇与思维盛宴。即使学游泳,也别有一番趣味:哈佛规定大一学生必须在学年结束前通过游泳考试。张忠谋及格时,游泳班已只剩下一个还没合格的人。“当我对哈佛游泳池做最后一瞥时,只见他手舞足蹈地在水中挣扎。”

一年过去,张忠谋的物理、数学和英文得了A,化学和人文学得了B。因为那时学校给分完全是竞争制,每班只有10%的学生得A,25%的学生得B,所以,3A和2B让他进入了全年级的10%之内。

第二年夏天,国内的旧世界彻底土崩瓦解了,父母亲也从香港到了美国。即使依然对学工程没有兴趣,但此时已由不得他自己了。国内回不去了,他必须为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考虑。学工程,麻省理工学院是第一选择。于是,在哈佛结束一年学业后,张忠谋走进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开始了工程和科技之旅。随后,壮志未酬的父亲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企管所就读,并在47岁获得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950年代的麻省机械系也是一个黄金时代,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大师。但张忠谋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除了治学严谨之外,生活十分乏味。而且还要因经济压力出去做零工。先是帮人打字,之后,又替教授作计算工作,枯燥无比。这也让张忠谋对麻省“虽有十分的敬,却只有五分的爱。”远不像对哈佛那样,爱得深沉。

3年时间里,虽然成绩优异,但张忠谋对工程的热情始终没被激起。更不利的是,195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刚刚结婚的他,连续两次博士考试都是落第:“呆呆地望着没有我名字的榜,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灭。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嘎然中断,下一步做什么都还没有想到,我何以对父母?对我新婚不久的妻?”

现在,这个当年最大的打击,被张忠谋视为一生的最大幸运。他说:“假如我通过考试,我一定会继续读博士,几年以后,也一定会读成。那以后做什么呢?最可能就是去工业界做研究工作,或留学校做教授,总之这会是一条学术研究之路。以我对工程的平平兴趣,我相信这条路不会走得太远。我

3

也绝不会进入半导体业,因为那时半导体界根本不雇佣机械博士。我也不会进入企业管理,因为这也不是博士常走的路。我的人生会完全两样。”

博士落榜后,张忠谋还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到别的学校读博士,有麻省的地位和水准,做到很容易。另外就是找工作。

找工作是个大难题,因为当时没有中国人成功打入美国大公司的先例,而做研究或教学,他又显得资历不够。想来想去,张忠谋毅然决定选择去找工作:“有谁说我不能做个先锋,开辟出另一条路?”

他的这个决定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在他之后,无数的华人在通往美国大公司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作为开路先锋的张忠谋,当时的这个选择,也成为加载史册的大创举。

“学业生涯就在此告一段落。没有博士学位,一个阳春的工程师,50年代在美国的中国人,要去闯出自己的新天地。”带着这个使命,张忠谋开始向美国白人构筑的坚强堡垒,步步逼近,直到登顶。

奋斗于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两月内,张忠谋就获得了4家公司的面试邀聘函。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车成了他最满意的对象。一是工资待遇好,另外也对从事的行业有把握。另一家叫“希凡尼亚”,正计划开创以半导体为材料的晶体管的公司,待遇也很好,但因自己对半导体一无所知,所以没做考虑。

然而“希凡尼亚”的工资比福特还要高出一美金,所以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为此,他决定和福特“讲价”:“我恭敬地说,我很想来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请他们考虑提高起薪?电话线上的人事经理,是面试我的同一个人,但现在的神气与面试时的谈笑风生很不相同。他很冷漠,也很不客气:‘我们不讨价还价。公司已决定雇佣你的月薪。你要来就来,不要,就请便。’”

善变的经理人惹怒了年轻气盛的张先生。“我对福特有把握,但是难道我不肯冒险去‘希凡尼亚’做我没有把握的事情吗?”

1955年5月,张忠谋一气之下去了自己不熟悉的“希凡尼亚”,开始为他风光无限大半生的半导体事业奠基。这也不得不让他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为在半导体业立足,作为外行者,张忠谋加快步伐,学习向前。几星期内就完成一项晶体管生产的模焊接技术改良,并向全公司推广。这让他很受鼓励:“学校外面的世界,并非那么充满荆棘。”

他找到晶体管发明人之一,诺贝尔奖得主夏克雷的经典著作——《半导体之电子与洞》,“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读了想,想了读仍然不懂的,就去请教一个几乎夜夜喝酒,但技术高深的高人,“每天吃晚餐时就和他坐在一起。”同时,还大量学习和了解行业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论文或信息。

一年左右,张忠谋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而且被提升为公司研发部科长,手下带有4个小兵。正当他计划再上层楼时,公司却连连亏损。新来的外行上司要求他辞退科室里两个没犯错误的年轻下属,他不服,也没能说服新上司,很果断的收拾东西,挥袖而去。

1958年是张忠谋人生的又一个大转折,当年,离开“希凡尼亚”的他,去到了正在创造一个多么不同的半导体时代的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当时只是一间小公司,但已是半导体业不可抵挡的新势力。在张忠谋进入之前,就已通过发明硅晶体管,改写了半导体市场版图。一到那里,张忠谋就感到震撼:“‘疲倦’简直是听不到的形容词。加班是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甚至同情。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

张忠谋也立即成了邻居眼里“疯狂的工作者”。一进去,就成功克服大难题,IBM将几个自己发展的产品交给德仪生产,张忠谋负责了其中最难的一项,在“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7点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又回厂看夜班的成绩,直到半夜第三班开始后才回家”的努力下,他领着一个3人团队,不到一年就取得成功,良率超过IBM本身。赢得了“27岁人生中最喜悦的一天。”也让当时的德仪半导体制程部门执行长道森对他另眼相看,并亲自送他1000块美金花红的意外之喜。

1961年春天,已被提升为锗晶体管研发经理的

4

张忠谋,再次赢得新机会。“总经理召见我,夸了我一番,说我有足够潜力角逐未来全公司研发副总裁之职。”走出总经理办公室,他得到一个公司从未给过别人的机会,支全薪去读博士,而且公司负担一切学杂费。

之后,张忠谋去到半导体业内的第一学府斯坦福大学,并顺利通过博士考试。“在麻省理工落第的耻辱终于洗刷,这又是人生中喜悦的一天!”放榜当晚,他和妻子以及2岁的女儿到旧金山中国城大吃一顿,然后去侨艺社打了决定读博士以来半年内的第一次桥牌。

1964年4月,取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张忠谋回到了德州仪器。那一年,他32岁,已经读了21年书,做了6年事,收入达到美国的中上阶级。拥有世界著名学府的学位,也受到世界最大半导体公司高级主管的信任和赏识。

“抱着满怀的希望和期待,未来的大地如同德州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限宽广。”之后,张忠谋不停地改写历史,缔造记录,赢得时代。

赢在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刚回公司,张忠谋就被任命为锗电晶体管部总经理,之后又到规模和营业额更大的硅电晶体管部担任总经理。以漂亮的姿态重新亮相在德仪人眼前。IBM需要一种晶体管组件,德仪一直没办法供应,张忠谋一上任,就凭借与IBM打交道的经验,督促部下火速推进。产品一出,就供不应求,营业额和利润一起倍增。

这一仗胜利后,张忠谋的职务和事业范围一路向上。到41岁的时候,他已升任为德州仪器集团主管全球半导体业务的资深集团副总裁,成为集团第三号人物和美国职位最高的华人经理人。带领着德仪分布在全世界的近3万名员工,捍卫着世界半导体业的霸主地位。

此时,业内的新秀英特尔等公司已迅速成长,个个对刚刚“登基”的张忠谋虎视眈眈,希望把他拉下马。明争暗斗中,张忠谋不但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反倒主动出击,穷追猛打。当时,英特尔的内存已经做到世界最大,许多公司都落荒而逃,张忠谋第一个就对准了它。

当时,内存市场的主力产品是1K,英特尔正是这个市场的世界第一。为了取胜,张忠谋大胆开发出4K产品去打仗。新品一出来,很快让英特尔风光不再,成了手下败将。此后,英特尔在内存市场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直到彻底退出市场,曾经在人们心中等同于内存的英特尔就这样被赶出了内存市场。虽然当时张忠谋已回台湾,但英特尔的领军人在痛下这个决心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逼着他们走到今天的那个朋友兼敌人:Morris?Chang(张忠谋英文名)。

20世纪70年代末的半导体市场,群雄四起,硝烟弥漫。一方面,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方面,整个行业还是新兴事物,处于混沌状态,一切都在不确定中飞速进行。稍不留神,今天的领先企业,明天就可能被视线之外的对手逼宫自尽。站在最高处的张忠谋无疑是最难受的人,无数人连做梦都把他当成敌人,他却只能自己挑战自己。

面对危机四伏的环境和无数看不见的“敌人”,张忠谋率先走出高科技不能讨价还价的老规矩,以不但要在技术和产品上领先,更要在价格上主动突破的新规则,在茫茫混战外开拓崭新的大战场,将暗中杀人的隐形对手一一逼到台前与自己明斗,然后以己之长,攻其所短。每当公司开发出新产品,他就和客户协议,每季降价10%,而且说到做到,即使一时亏本也要坚守承诺。那些暂时还只有野心,没有实力的对手,哪有本钱和他这个强悍的霸主一拼到底。所以,他的招数往往是一步就到位,一剑就封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带着雄心来,很快就带着伤痕归。在他的那个战局里,没有人可以凯旋,除了他自己,这是他出招前就已想好的结局。即使来势汹汹的英特尔、摩托罗拉也不例外,心中不服,想要报仇血恨,却又没有还手之力。

这样的规则现在已是众多科技企业的常规战术,但当时却是带有大突破的大创新,具有超强的杀伤力。在降价的诱惑下,客户纷纷转向德州仪器,和张忠谋“一起赌,一起赢”,他在此间推出的最新半导体制程,也迅速席卷全球,占有世界50%的市场,成为产业的标准。1974年5月号的《电子》杂志,因此将张忠谋形容为“掀起全球半导体大战,让竞争对手发抖的人。”

即使到今天,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43岁的张忠谋是如何“撼动产业界,改写游戏规则”,并让对手即使口不服,心也服。当年因为不降价被张忠谋击败过,并著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多年以后与张忠谋的会晤中,依然偏执地表示不接受降价的策略,但没过多久就违背

5

了誓言,开始跳水。也正是这个格鲁夫,在1985年让英特尔的内存,永远的储存在英特尔人的记忆里。只不过,商业的战场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当张忠谋断言英特尔如果不降价,就不可能夺取高市场占有率时,已经不在德州仪器的他和已经不做内存,改做微处理器的格鲁夫又已成了好朋友。

主管德州仪器全球半导体业务的10余年里,张忠谋一直傲然挺立于世界半导体业的最高峰,将?“世界第一”冠冕紧紧握在手里。?

1978年,张忠谋被任命为德州仪器消费品集团总经理。德仪原本希望他在半导体之外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但这却是一错误的决定。因为张忠谋一直坚信半导体才更有发展前景,所以这个职务他做得认真,但并不愉快,也缺乏感觉。甚至身在消费品,却为德州仪器应该加大半导体投资而大声疾呼。他的这些思想和言行与集团重视消费电子的新总裁菲伯格格不入,但并不为所谓的晋升而妥协,“升迁不应是一个人的里程碑。”他说,“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几年后,在德仪越来越不再快乐的张忠谋,在董事长的再三挽留下,毅然离去,去到通用器材公司担任总裁一职。

通用器材也只是很短暂的里程,在他心中,他还需要新的开始。

创造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1985年,54岁的张忠谋以在美华人最高企业主管的身份,应邀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一到任就从实效出发,大刀阔斧地整治陈旧而无实效的研究计划,希望与工业界紧密结合,将工研院发展成台湾整体工业的研究部门。但是,工研院的环境、文化、传统都和美国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在建立新体系的同时,他感受到来自旧思维的压力。“我的努力——至少在短期中——不见得很成功。”

既然这样,从来都澎湃着大时代情怀的张忠谋,自然要去关注一些一定成功的事情:半导体公司大多把晶圆制造作为副业,因为主业不是晶圆制造,而是设计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所以他们替别人代工的服务很不好,不够专业。而台湾正好拥有日益进步的制造优势,技术人员的素质也大有提高的空间和可能,只要有人引路,就会大成功。

张忠谋看准这个机会。1986年,担任工研院院长的同时,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专业晶圆体制造

公司: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担任董事长。而且一开始,就设立大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这是张忠谋在半导体业迈出的又一大步,也是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一大步:从来都是副业的半导体代工,从此,变成了专业。

但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他必须一切从头开始。

一开始就充满艰辛。首先是人才难觅。张忠谋坚持,要做世界级就必须有世界级的总经理。台湾缺少这种人,他就到国际上去找。先是找到包括英特尔副总裁在内的几位前任部属,这些人看好张忠谋,却不看好台湾半导体“加上我这个做代工的馊主意。”(张忠谋语)。?终于说动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半导体部门总裁戴克加盟,不到一年,又因家人不能适应台湾而离职。?其次专业半导体代工是他自己创造出的新话题,台湾半导体业更是荒原一片,刚刚诞生的台积电即使拥有秘密武器,也一时敲不开市场的大门。?设在美国的一位业务代表,虽然四处奔波拜访客户,但一年多,没有带进什么客户,每次到台湾,都只能向张忠谋说一句,“我的方向正确。”然后再接再厉。最后是大环境,当时正是半导体业的萧条期,所以,开始一两年,台积电只能靠少量订单艰难维持,吃饱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

这当然动摇不了目标清晰的张忠谋,在“有挫折,有失望”的困难中,他坚信有挫折,才会有自我更新。“每个人都应设定目标,达到了,再设一个更高的目标,逼迫自我达到。”更是他坚持一生的追求。他告诉同事们:“产生新的勇气、新的信心,就能重新冲刺”。方向和方法都正确的情况下,坚持就是胜利。1988年,台积电迎来大转机。改任台湾工研院董事长的张忠谋和刚刚上任的总经理戴克一起,通过私人交情将老朋友格鲁夫请到台湾对台积电开展认证,并争取到为英特尔代工的机会。台积电要打世界大战,第一个难题就是得到世界的认可,当时还没有ISO9000,拿到英特尔的认证,就等于拿到世界的认证。但它背后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此。

厉害的格鲁夫丝毫没因私交而对老朋友网开一面,他让部属发狠挑出200多个问题,要台积电立即改进。半导体有200多道制程,英特尔一站一站地检查,检查通过后,才到下一站。而且,不但看

6

眼前,还要管未来,一旦认证通过,以后操作要换机器、换制程,都得先经过他们的准许。因为看过了太多商业大战的残酷,为了打赢,张忠谋素以强悍作风,落实策略的执行。他追求完美、坚持原则、而且直言无讳,不容下属不思进取,也从不以更温和的方式指出你的错误,很多人因此给他一个外号“张大帅”,那可说是名符其实。他的部署曾经回忆:“跟他学到东西,不但斤两要足,而且能不怕他,这实在很难做到。”因此,台积电初创的时候,很多人都很难理解他坚持的高标

准、严格要求和绝对世界观。

很明显,刁钻的英特尔帮他

一个大忙。一年多的认证下

来,上上下下真正感受到了

什么是世界标准。也体会到

了“张大帅”的世界级苦心。

与此同时,张忠谋为台

积电建章立制,让一切有章

可循。?打破台湾企业存有

的弊病,坚持专业和制度管

人,将人治色彩减至最低;

争取董事会拨出利润的20%

作为员工的红利,确立客观

给薪方法,奖惩分明;虽然

员工99%是中国人,但坚持

要求将英语作为公司的绝对

主语,逼着大家要有世界观。

让台积电在世界级领导人,世界级愿景之外,拥有世界级的管理基础和运营环境。

半导体业的发展开始回暖后,张忠谋抓住机会火线出击,年年打胜仗,年年大成长。1994年,他辞去工研院董事长职务,全力投入企业经营,不但将台积电在台湾证交所上市,还同时创办另一家集成电路公司——世界先进。以此为起点,台积电的规模不断扩张,而且获利惊人,连连成为台湾最赚钱的公司。

1995年,台积电年营收超越10亿美元。1997年,张忠谋亲任总经理,将台积电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并于当年实现13亿美元营收,5.35亿美元盈利。1998年,张忠谋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97年度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之一,被美国Bank?of?America-Robertson?Steohens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最有贡献人之一,台积电也获得《亚洲商业周刊》最具成长潜力、最具长期获利潜力、最佳顾主以及台湾最佳公司等荣誉;1999年,台积电获颁全球无晶圆体厂半导体协会第一座模范地位奖以及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产业科技奖最高荣誉“特殊贡献奖”,并在10天内,从9·21地震灾害中恢复了90%以上的产能;2000年,台积电在美国《商业周刊》“全球100大最佳科技公司”中排列第5名,并获得两项大奖:旨在表彰其对全球微电子产业卓越贡献的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首座Robert?N.Noyce?Medal,以及《天下》杂志“最佳声望标竿企业”综合排行第一名。张忠谋也被《天下》杂志评为?“企业家最

佩服的企业家”,而且排行第一。

2001年,因为国际互联网络泡沫破裂,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再度遭遇恶运,台积电的发展受到影响,但依然是当年全世界最赚钱的半导体代工公司,张忠谋也因在逆境之中的强势表现,被美国《时代周刊》及CNN评选为全球最佳的25位CEO之一。这也是他开创的又一个先例,在企业业绩值此下滑之时,依然能赢得世界级的荣誉。

后来的事实证明《时代周刊》及CNN的眼光的确过人。2002年,半导体业刚刚走出低迷,台积电就以超过50亿美元的年营收,作为全球第一家,也是最大一家专业晶圆代工公司,进入半导体产业前10名。此后,台积电更一路狂飙,稳居世界第一。到2005年,公司年营收高达82.3亿美元,税后净利高达29.1亿美元。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体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台积电依然能以43.6%的毛利率,继续雄居台湾最赚钱公司之位。这让竞争对手,

十分不好意思。

台积电公司总部大楼

7

54岁从头开始的张忠谋,再次在世界半导体业顶天立地。如果说德州仪器时代,他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台积电时代的张忠谋,则是创造产业的人。在这里,他改变的不仅仅是规则。

首先,他把晶圆代工厂变成一个依赖度很高的专业。其次,他让新进入半导体业的人,不再需要投资晶圆厂就能创办半导体公司。这两个转变推动的是两个产业的崛起。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为张忠谋总结过他在德仪之外,对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新贡献:不但创造了自己的行业,也创造了客户的行业。称赞他一口气创造了两个工业:第一个是晶圆代工业,第二个是无晶圆厂设计业。

而台湾人民最感谢张忠谋的是,他推动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登上了全球第四的宝座,并且赢回大把大把的钞票和无尽的荣誉。

老兵不死 精彩继续

很多人关注和研究张忠谋为什么赢得世界第一?

如果非要将企业家的成功按照谋略制胜和执行制胜分类,张忠谋一定是谋略制胜。“典型的谋略家”,“不但有谋略,而且要谋略超越今天”。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总而言之,喜欢改变规则的他,只要有一线机会,就不会去赚没有创意、拼得你死我活的辛苦钱。

虽然他也说:“策略订得正确,只保证60%的成功希望,其它40%是靠执行力。”但他的确与很多单纯迷信执行的企业领导人十分的不同。用大家常说的话来形容:他一直都是开天辟地的人。

张忠谋的谋略由策略汇集而成,策略又有大小之分。大策略是看趋势,从趋势上,在大“红海”之外创造大“蓝海”。小策略要看对手,要从繁杂的竞争中找到对手的软肋,在大“红海”之中创造小“蓝海”。

他认为,大策略要靠领导人的洞见。他说,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未来、规划未来,董事长应该花75%时间,总经理应该花50%时间,副总经理应该花25%时间去想、去规划未来,而且要不断给经理人出问题,逼他们也要想公司的未来。

张忠谋强调的未来并不是非常的长远。在一次大学演讲中,有学生问他对15年或20年以后的打算。“除了退休之后的住所,我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打算,不过这个问题必须严肃回答。在科技界,你不能不为将来想,但是你也不能够为太远的未来打算。如果为太远的将来着想,往往是徒劳无功,非但是徒劳无功,还常常白花很多钱、很多精力。”?他说,“所谓前瞻性,台积电顶多只做到未来五年。”

如何能有正确的洞见?张忠谋的办法是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他强调终生学习,但这个终生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活到老,学到老”。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太无目标,太无纪律,也太没有计划。”张忠谋的终生学习是有目标、有纪律、也有计划的学习。他将目标分成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目标是要在所处行业中订定自己学习及进步的目标,以随时跟上行业的发展。短期目标是可以在一、两年,或者再长时间中即可得到显著成效的学习。有纪律、有计划是要为达到目标拟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多花时间,持之以恒。”

张忠谋的终生学习范围广泛,并不局限于工作或事业之内,也不局限于对新知的求索。他强调通过终生学习提高生活的乐趣,以保持心态的永远年轻,也要求处理未来时,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以逆向思考谋划大策略,是张忠谋的习惯和特点。他认为,这样才容易有生存空间。台积电的成立,就是逆向思考的产物。台积电成功后,不少人担心发展会受局限,他继续逆向,大胆宣称,晶圆代工已迈向第二波:第一波是为无力设晶圆厂的设计公司代工,第二波是已有晶圆厂的半导体公司,也将因未来技术日渐复杂精密,晶圆厂投资过于庞大,委托专业代工厂商制造。他的一次次逆向,结论一次次成为现实:“只要掌握制造优势,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逆向思考的策略,遇到以顺向思考为主的人群,如何落实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张忠谋强调40%靠执行的原因。你必须先说服先他,拐大弯接受你的主义,然后才可以去贯彻。所以,说张忠谋是谋略家,并不代表他不重执行,相反,他的执行更有挑战,更加彻底。

张忠谋的小策略是从对手中找出漏洞,锁定目标,精确打击。台积电初创时的竞争者,是东芝、日立等日本企业。他们的产品及合格率和台积电不相上下,但有大弱点:以代工为副业,而且还要求客户技术授权,在市场上跟客户竞争。张忠谋据此定出两个小策略:对外,不和客户竞争,对内要有弹性,尽量配合客户需求。小策略下,还要有小小的策略,日本企业要6个星期才能交货,他们3个

8

星期就搞定,日本企业不愿意为客户修改制程,他们则愿意改,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都愿意配合。在以专业生产取得胜利,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后,他又“建立竞争优势,让竞争者永远赶不上来。”让台积电不但拥有半导体业最顶尖技术,而且拥有最优质的服务。他把台积电成为客户的虚拟晶圆厂,即台积电的工厂就是客户的工厂,客户可在自己办公室里和台积电计算机联网,产品做到什么程度,甚至连成本多少,都可以知道。每年,台积电还把自己未来5年会发展的技术提供客户,让客户知道自己设计的产品,他们有什么技术可配合。

创新是张忠谋制定策略的来源,也是他贯彻落实策略的法宝。他说,居安思危这句话不适用于科技业,因为对科技业来说,永远没有一个“安”的时间,必须时时刻刻都要思危。台积电的思危,思的就是创新。张忠谋说,创新必须具备两个要点:第一是要重赏,政府要对创业的创新者重赏,公司要对创新的员工重赏。第二是创新不要在乎失败。因为失败已经受到惩罚了,他的惩罚是没有成功。是否能够鼓励部属去创新,也是台积电评估一个主管最重要的标准。

同策略一样,张忠谋的创新也有大小之分。大创新是要开天辟地,就像他的大策略一样。小创新要循序渐进,就像他的小策略一样。他认为,小创新是“聪明但狭窄的选择”。要真正的开天辟地,领导人必须大创新,改变规则,颠覆过去。

张忠谋的个性魅力和处世方式,更独树一帜。他是“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但他从不把自己单纯归类在企业家或科技人行业里,走出企业和高新技术,他的生活依然精彩纷呈。他是实践者,更是思想者,他思考的不单是企业如何经营,高新技术如何更高更新。他不会去创造多么高深的理论,但常常一开口,就让理论家们睁大眼睛。他在商战上强悍无比,处世态度更原则坚定:既从来不会迎合别人改变自己,即使得罪人也在所不惜;也从来不用称兄道弟或者拉帮结派去赢得朋友或编织关系;更从来不走后门、不搞政商关系,不钻法律漏洞去争取任何特殊的机会。因为太原则,他常常知音难觅。他说:“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我”,但他丝毫不准备

改变自己。以至于有访问过他的记者感叹:这个被全社会仰望的男人,其实与社会格格不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也在为《张忠谋自传》所作的序言中写道:“他很少应酬,喜欢独处,做的是人仰马翻的热闹事业,过的是云淡风轻的安静生活。”对于金钱、权力和荣耀,张忠谋说:我并不轻视,但我也不把它们看得很重。“老实说,荣耀也是过眼烟云,鼓掌很快就会停止,这种情形,我看得很多。”有人问,他眼中优秀的企业家是怎么样的?他说:“首先要有道德观念。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第一要求的是诚信、道德,能力还是其次。能力当然也重要,没有能力的话,不会成功,但没有道德的话,就算成功也只会成为社会的祸害。”?

更多了解他的人则评论:当众人称赞他的科技成就,张忠谋只看到责任;当众人羡慕他的世纪荣耀,张忠谋只想到奉献。?

这不禁让人做起文字游戏:张忠谋,先忠,后谋。

2005年7月,74岁的张忠谋闪电式地辞去了担任18年之久的台积电总执行长职务。虽然此前,他已说过:“我会慢慢交棒,跟每天的正在发生的事情渐行渐远。”人们还是有些不适应。

但却不必失望。在此之后,他一定还有精彩。多年前,有人问他退休以后的安排时,张忠谋就以“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作为回答问题的结语。何况,74岁,在他看来,并不见得是高龄,是老。何况,工作对他而言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何况,只要他工作,他就会有精彩,这已是人们的公认。

“对我个人来讲,工作就是人生。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工作,假如没有工作,我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退休以后,我还是会继续工作,即使是没有报酬,但是只要花脑力、精力、时间、而且有目的,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我死的时候,或者到我的健康限制为止。”张忠谋说。

(有关数据、图片及原始素材由台积电公司提供)

2006年《华商韬略》

o

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