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专题讲座: “收入与分配”教学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专题讲座: “收入与分配”教学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专题讲座: “收入与分配”教学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专题讲座:“收入与分配”教学研究

一、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第三单元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位置及内部结构

1.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经济生活就其活动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在前两个单元分别阐述“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问题的基础上,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引导学生关注分配,进一步阐述“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引向财富分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生活领域。与前两个单元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从知识体系来说,本单元从分配环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性认识社会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财政、税收相关知识。

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财政赤字的辩证思维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为如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如何更加注重公平、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等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准确了解我们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了解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领悟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树立起纳税光荣、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观念。

因此,本单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进一步阐述。2.本单元的内部结构

本单元的基本生活主题是:财富分配,要回答的经济学基本问题:为谁生产。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对财富分配问题的阐述是不断递进深入的。首先分析我们国家的收入是如何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或者说,个人是通过哪些主要的渠道、途径、方式获得收入的;然后进一步阐述国家是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的。

本单元的基本逻辑脉络:个人收入分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征税与纳税。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七课)──财政与税收(第八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综合探究)。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确理性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实践能力。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介绍有关我国财政收支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介

绍税收的特征、种类及作用,从而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树立起纳税光荣、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观念,提高公民意识和能力。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这一部分进一步围绕效率、公平及二者关系,阐述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效率意识,讲求效率,培养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为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提合理性建议。

(二)第三单元的知识更新说明

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这些要素不是无偿的,对每一种要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在分配上也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是经济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国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以造福于人民。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效率和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

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在讲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不要像过去那样拘泥于二者谁先谁兼顾的提法。

(三)第三单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

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长期持续下降,目前处于最低水平。1978——2007年间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978——1984年间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从49%上升到54%,但之后则持续下降,尤其是最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加速。2007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仅为42%,比顶峰时期的1984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超过20%。

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的方式,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规划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在了具体的数字上,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还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个人所得税调整

个税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税种之一,与国民直接相关。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整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已超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由于公众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对进一步提高个税免征额呼声强烈,最终通过的个税修改决定将工薪所得免征额由目前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一级税率为3%,于2011年9月1日施行。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静态测算,个人所得税收入全年减收1600亿左右。

3.“三公经费”公开

政府运行离不开经费保障,但花钱必须办事,必须讲求效率。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度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情况,地方比照中央公开经费。从近年来民众迫切要求公开“三公”消费以增加财政透明度,到中央为公开“三公”消费确定时间表,再到中央及地方公开“三公”经费,这种契合民意的政府行政公开,不仅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更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需之举。是建设廉洁、节俭政府,遏制权力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是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保障。

(四)第三单元相关知识的扩展说明

1.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二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将一些人的财产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8。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基尼系数升高,主要表现在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过大。

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为计划经济阶段。国家实施“高积累、高速度、低消费”政策,在落后的民族经济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但高积累导致了国民生活水平的低下。第二阶段(1978—1991)为改革开放前期阶段。国民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体制,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了1.12倍和2.17倍,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第三阶段(1992—2006)为市场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国家实行分税制,较为广泛地推进包括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在内的市场化改革,鼓励要素参与分配,且其比重不断提高并逐渐在初次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国民社会福利待遇降低,消费预期下降,储蓄倾向趋于加强。

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一次关乎上亿民众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本次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通过规范秩序,遏制收入分配的混乱,逐步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统筹兼顾,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五个方面。

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它既包括政府购买开展行政事业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及支付的工资费用,也包括政府投资性活动对物质资料的购买和工资性支出,因为它们对产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形成购买需求。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以及行政国防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这类财政支出是否形成市场的购买力,则要看获得这类支出补助或补贴的企业和个人是否再将获得的货币使用出去。从财政角度看,它并未形成市场需求,而只是以财政为中介,通过财政收入取得所需的财力,再经过财政支出转手给企业和个人的一种转移行为,不同于购买性支出对市场所形成的购买行为。这类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5.财政税收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形成的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就财政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而言,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直接形成社会的总需求,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直接形成社会的总供给。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二、教学策略

(一)重点、难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属生产关系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正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为产品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成果的多少,而这又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在一起。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

对产品的分配方式具有决定作用;反之,分配方式则是所有制的体现。因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这时,不仅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且形成了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行。发展市场经济,是要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只有让不同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主体的积极性。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

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考标准。如,我国规定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以公有制企业主确保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而制定的。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使用这些要素不是无偿的,对每一种要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尤其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国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以造福于人民。

4.关于公平问题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口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平均主义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强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而言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与公平存在对立的一面,效率与公平存在冲突,根源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7.国家财政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就其本质而言,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财政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长,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多少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8.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采取哪种财政政策,都必须依据客观的经济运行状况。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向应当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反,即逆风向调节。经济增长迟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

政府可以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时,政府可以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9.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财政赤字,是指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是由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所致。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经济增长过热、重复建设严重等导致的。

对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的出现,要考虑量上的差别。略有赤字,应当视为平衡或者基本平衡。如果财政赤字出现了比较大的数额,那就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财政赤字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0.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纳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根据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有纳税意识,应自觉诚信纳税,反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行为。同时,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11.全面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形式的显著特点。税收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税收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税收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于税法来说的,而不是绝对的。税收的固定性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教学指导意见

1.社会问卷调查——“我爱我家”

2.关注现实问题,引发心灵共鸣和思考

3.其他教学方式——如辩论讨论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生产决定分配方式

(提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内劳动者的福利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3.区分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4.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提示: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口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5.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提示:国民收入再分配)

6.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致的

(提示:也存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7.国家预算和决算就是财政

(提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8.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提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

9.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政策属于财政政策

(提示:货币政策)

10.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原因是分配政策

(提示:经济发展水平)

11.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提示:财政本质是国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12.我国税收是用之于民,国家需要把税收收入返还给纳税人

(提示:无偿性)

13.我国公民取得的一切收入都应上缴个人所得税

(提示:起征点)

14.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建设

(提示:在一定程度将降低财政收入,但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5.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提示:增值额)

16.伪造、变造账簿和记账凭证是骗税行为

(提示:偷税)

17.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只是税务机关的职责

(提示:要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四、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1.某镇居民张某在闹市口租用李某的两间房子,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小饭店,自己掌厨,妻子购货、理财,儿子女儿当服务员。每年缴纳费税后净收入6万多元。房主李某每月收取租金600元。张某一家人的收入和李某收取的房租分别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C.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和福利性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2.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这一观点对处理好我国分配关系的有益启示是

①要高度重视分配公平问题

②要提高分配的效率,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③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④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

2019中考政治专题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6)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复习一:改革开放40年,深化改革正当时(7)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4.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能说明什么?谈谈你的感受:(8)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请你为增加农民收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农村政策。 (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 (4)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3)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主要原因: 4.近年来党和政府“三农"问题采取了那些主要措施?(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免除农业税。 (2)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2)帮助农民工再就业。 (3)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3)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保障制度。 (4)坚持和落实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农村义务育阶段学生发放营养餐。 (5)坚持和落实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实行“家电下乡”政策。 (6)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6)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生保障制度。 (7)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专题复习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8)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金制度。 1.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提出大力实施农村5.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中学生如何做? 振兴战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说明了什么?得出哪些结论?)(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投身到农村建设中。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积极向农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为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4)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5)关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做好为农村服务的准备。 (5)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6)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1)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2.我国为什么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1)“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4)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5)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解析版)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5分) 1.张明在网上结识了一个新网友,虽未见面但两个人非常谈得来。一天网友对张明说,自己要搞一项社会调查,希望张明能把家庭详细住址告诉他。这时张明应该() A.相信网友,直接告诉他 B.问明白调查原因后再告诉他 C.约他见面后再告诉他 D.严词拒绝,坚决不告诉他 答案:B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部委联合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我国政府出台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 B.中国要发展只有靠高层次创新人才 C.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D.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无数全面发展的人才,A项正确;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国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普通人才,B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D两项错误。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右面漫画寓意的是() A.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B.人人讲诚信,社会才能文明进步 C.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从点滴做起 D.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答案:A 解析:分析漫画可知,诚信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与欢迎,A项为对漫画的正确理解;B、C、D三项本身正确,但不能体现漫画主旨,不选。(2016山东聊城中考)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病逝。据此完成4~5题。4.杨绛先生曾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

【2019-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

教学资料范本 【2019- 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标要求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及按劳分配的地位(b);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难点)3.通过合作探究正确区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重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F。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①必然性: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意义: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三) 美丽中国

中考专题复习(三) 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 【热点聚焦】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 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为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省政府2012年9月10日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规划》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材料三:进入,中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以北京为例, 1月,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专家指出,大气污染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30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积累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和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量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油品质量不高,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 材料四:2012年12月5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全国涉及近14%国土面积的47个城市到2015年前,完成PM 2.5下降5%的指标;对于空气污染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必须编制空气污染达标规划。但有学者指出:“按照近期颁布的国家规划,中国大部分超标城市需要至少20年把空气质量治理到国家二级标准。这意味着下一代人要继续时刻暴露在高度威胁健康的污染中,而中国的公众等不起20年。” 材料五: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 家。有官方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有 70%的人饮用地下水,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 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饮用水污 染”的警钟,已被“地下水污染”拉响:地质 调查专家公开表示,全国有97%的地下水都遭 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 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 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材料六:从今年3月5日以来,黄浦江上游的松江水域出现大量死猪,死猪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浙江省嘉兴地区被指是死猪源头。上海市政府已明确要求各主管部门全力做好应对处置工作,确保饮用水源地取水安全及自来水厂供水符合国家标准。 材料七:“你家喝什么水?”成了最近人们见面寒暄时的一句流行语。简单六个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通民众对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视及隐忧。最近,一张由公益人士制作的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初中九年级:2020年中考政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2020年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view of the political topics of the 2020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2020年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教材说明: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会如何成长与做人,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XX年中考思想品德重点中学内部讲义第九讲相亲相爱一家人 考点梳理 一、对应考点 (二)1.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二)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知识网络图 家庭关系的建立 我知我家 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大人讲我小时候 爱在屋檐下我爱我家无悔的奉献 相感受家庭温暖 亲爱洒心间 相难报三春晖

爱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一成长也会有烦恼 家严也是一种爱 人我与父母逆反心理有危害 交朋友架起理解的桥梁 两代人的对话 交往讲艺术 三、常见考点问答 1.如何看待父母的严要求? 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是一种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2.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 (1)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父母更新观念,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2)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是既惩罚了自己,又伤害了父母。因此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3.如何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孝敬父母,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八课) 【知识结构】 【考点解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知识拓展】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但不能认为凡是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一定是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而股息、红利、专利补贴、专有技术补贴、管理岗位奖励则属于非按劳分配。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考点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A )(1)生产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 地和信息要素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拓展】①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③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如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⑥信息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2)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阶段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班级 _ __高二 ( ) _ ___姓名 _ _________________学 号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考政治专题复习》的内容,具体内容:中考政治的到来同学们要如何准备专题复习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取... 中考政治的到来同学们要如何准备专题复习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起来,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②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③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只有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 ①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其他原因: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初步显示。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e.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 4.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让"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高歌向前,必须如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考政治 热点专题 屠呦呦

屠呦呦 一、热点材料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5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势利导,奋起直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发展的主动权,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国家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

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某村防止富贵病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 情境一: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 答) 教师小结: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材料中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 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或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 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 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 公平。 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 成果?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收入分配与 社会公平》。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2.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具体措施。[重点+难点] 3.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1)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教材P 60“探究问题” 提示 (1)这里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方面,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另一方面,它又允许差别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别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①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1.(1)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先实现共同富裕。() 提示(1)×(2)× 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教材P 61“探究问题” 提示 (1)从材料看,该公司未处理好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公司得到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1)兼顾效率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公平的实现。()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

2019中考政治专题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 专题复习一:改革开放40年,深化改革正当时 4.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能说明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 (3)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4)坚持和落实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坚持和落实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 (7)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专题复习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1.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提出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说明了什么?得出哪些结论?)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6)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我国为什么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 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4)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 (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6)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8)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请你为增加农民收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农村政策。 (2)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 (3)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 (4)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6)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近年来党和政府“三农"问题采取了那些主要措施? (1)免除农业税。 (2)帮助农民工再就业。 (3)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保障制度。 (4)农村义务育阶段学生发放营养餐。 (5)实行“家电下乡”政策。 (6)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生保障制度。 (6)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金制度。 5.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中学生如何做? (1)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投身到农村建设中。 (3)积极向农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4)为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5)关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做好为农村服务的准备。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 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7.请你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1)党和政府要加强对“三农”的资金、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

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彰显榜样力量

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 彰显榜样力量 材料一:2015年10月13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圆梦中国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表彰汇演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 材料二:“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 2015年9月25日,中央宣 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的先进 事迹。李文祥同志50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党和人民再 立新功,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同志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 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 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 100多亿元,被誉为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材料三:唯有英雄,逆火而行天津爆炸发生以后,大量救援人员 第一时间开赴现场进行救援③。距离天津更近的北京通州消防支队,在事故发生后,其官方微博写到“忠诚和职责是我的铠甲……唯有英雄,逆火而行!” 材料四:“时代楷模”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和黄志强2015年7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和黄志强先进事迹。黄志强同志生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他从医77年,将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国家和军队医学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铸就了大医为民、德技双馨的人生丰碑。 材料五:“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评选2015年7月20日,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二季度网络人物评选。包括付树根、申文堂、刘征、王峰、官东、黄生红、王明升、李华明、王志斌和吉林市公安局等。2015年10月15日,第三季评选结果揭晓,包括“大爱妈妈”冉存英;“好男人”张忠祥;“留守儿童”的母亲汪付珍;“轮椅天使”丁玉坤;“逆行消防员”魏振远;“勇抗肝癌的工作狂”袁野;“幸福傻子”叶德奕;“阳光指引者”王金云等。 设问 1. 从李文祥和李登海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到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1)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3)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2. 你从“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感受到了什么? (1)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以祖国、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怀。 (3)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4)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 3. 学习、宣传、表彰“时代楷模”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水准。效率提升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 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 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升效率,促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 效率,防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 发展观。所以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升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 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升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 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准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