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威宁六中学校高二年级11班生物科导学案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有通透性,外流

(1)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刺激时,该部位膜主要对通透性增加,内流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传导(填“左侧”、“右侧”、“两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填“单向传导”、“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功能。 2、说出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离子基础。 3、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认识神经元 任务一:阅读课本观察图片展示的神经元模式完成下列内容: 1、结构: 2、功能: 目标二: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离子基 础 任务二: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交流 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神经元生活的环境: (1)神经元生活的环境中分布有等离子 (2)神经元细胞膜外离子浓度比膜内高 (3)神经元细胞膜内离子浓度比膜外高 2、探讨神经元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分布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目标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称 任务三: 1、说出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并概述其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课本及同桌间交流完成相关任务) 膜电位: 原因: 2、说出兴奋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并概述其形成原因 (自己独立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相关问题) 膜电位: 原因: 3、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生小组讨论整理思路,概述传导过程) 膜外: (1)局部电流方向 膜内: (2 电荷移动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 (3)方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 三、学习小结: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离子基础: 离子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以 的形式由 传导至 部位 四、习题检测: 1、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与Na+和K+的分布不均匀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兴奋部位的特点是( ) A .对K+的通透性增加 B .K +迅速外流 C .对Na+的通透性增加 D .Na+迅速外流 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设计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是神经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核心内容,包含了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两部分内容。也是与后面的知识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通常以老师讲解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分化、分解,结合“345”高效课堂理念,设计了问题——讨论分析——教师补充点拨——解决问题——自我总结的教学模式,结合CAI动画,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背景 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与其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如果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变为同化、顺化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感知、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这是什么”到主动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探究、总结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所学习的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本质是什么?(局部电流)。紧接着提出在我们受到刺激后兴奋是如何产生的?兴奋是怎么传导的?这节课就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探究 1、我们体内的细胞一直处在内环境当中,神经细胞也不例外,想一想在细胞内外都有一些什么物质? (参考答案:在细胞内外有着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在这些物质当中,无机物通常以什么形式存在? (答案:离子) 3、我们知道离子都是带电荷的,比如说Na+、K+那我们正常的细胞中为什么都不带电呢? (参考答案:细胞中的Na+、K+,带有正电荷,细胞内还有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如某些蛋白质和某些有机的磷酸化合物——这部分知识老师可以及时补充) 4、在神经细胞中通常含有大量的K+,而在细胞外则含有大量的Na+,但由于带负电荷物质的存在,细胞内正负电荷是相等的,细胞外的内环境也不例外,如果这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K+可以自由通过,而Na+不能通过会出现什么情况? (参考答案:由于浓度差的存在,K+会大量的外流,因为带有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会造成细胞膜外多了正电荷,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 案 周至中学生物组 王聪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思路 新温故知新,复学生思考回答:

课导入习反射弧的构成部 分,提问:只要反射 弧完整,就一定能有 产生反射活动吗? 提问:那刺激到底是 什么呢? 教师总结:其实在反 射弧上传导的是兴 奋。提问:那么什么 是兴奋呢? 提问:兴奋的本质是 什么呢?如何产 生?又是如何传导 的呢?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 不能,还需要刺 激 思考回答:刺激其 实就是兴奋 先让学生说出自 己的认识,然后让 学生阅读教材。 创 设情 境,学 生探 究,温 故知 新,学 以致 用,循 序渐 进。 探究实 按照探究实验思 路,设计问题串,启 引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分析实验培 养学 生探 究实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课程教学设计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稳态与调节模块。其具体标准为“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传导”。而本节中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科交叉多,不太容易理解。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纤维上的传导的过程。逻辑比较清楚,但学生还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电荷如何移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怎样的?”“局部电流流过以后,细胞是怎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等问题。所以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增加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整体观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大概念的理解却很局限。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也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但如何调节却不知道。学生此时的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为欠缺。而本节课是从微观和抽象的角度来体现神经调节的过程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素养目标: 本节课为了实现“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概念建构的“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问题,我打算通过以下核心素养的实现来达到为大概念建构服务的目的。 生命观念:通过对神经细胞膜运输蛋白、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等资料的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以“河豚毒素引起中毒的实例”为线索,展开一系列活动,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中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分析科学家实验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通过活动一“探讨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增强阅读、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活动三“模拟局部电流的流动”增强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活动二探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增强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拓展一讨论对河豚毒素中毒的救治和拓展二讨论如何利用河豚毒素为人类造福,来体现关注生活,重视实践和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的传导

板书设计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电位情况: (1)静息时:内负外正 (2)兴奋时:内正外负 3、方向:双向 教学过程及内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5min) 早在1771年,意大利的解剖学家伽尔瓦尼就发现了兴奋的传导是一种生物电 现象,但是由于神经纤维比较细,而且当时技术比较落后,非常难提取。直 到20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乌贼粗大的神经,后来又发现了蛙的坐骨神经 非常粗大,非常适合做研究的材料。于是,有人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蛙 的坐骨神经的两端接上两个电极,再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如图所示,这黄 色的条带就代表神经,而蓝色的圆形就代表电流表。在静息时,也就是没给 予刺激时,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指在0的位置,这说明什么呢?——各处 电位相等。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端给予一定的刺激时,这是出现什么现象呢? ——指针向左偏转。这说明什么了?——有电流产生,a端电位出现变化。根 据指针偏转的方向判断,哪端电位为正,哪段为负?——a端为负,b端为正。 也就说明之前神经纤维外的电位是正还是负呢?正的。 接着指针又向右偏转,这时候的电位情况是什么样的呢?A正b负。最后, 电流表又回到了0的状态。既然刺激后,指针发生了偏转,也就是产生了电 流。这说明什么呢?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我们将这种电信号又称为神经冲动。 那么神经冲动到底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呢? 【阅读】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本18页的小字部分认真阅读图2-2 神 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时间为3分钟。 在阅读时,请大家思考ppt上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在静息时和兴奋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电位情况如何? 问题2.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PPT展示实验 结果 时间控制在3 分钟左右。 PPT展示问题

专项突破兴奋传导、传递方向及特点的实验探究

专项突破兴奋传导、传递方向及特点的实 验探究 1.基本思路 选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有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导方向。 2.实验设计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刺激右图中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 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a处,测量图中c处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图中c处,然后测量图中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

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例题](2017·岳阳二模)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电流计M、N连接在神经元表面。请据图回答: (1)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和______________两种常见类型。 (2)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若N的指针不能偏转,则此时 ①的膜外电位为________。 (3)若图中的神经元在兴奋时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的指针将偏转________(填写“一次”“两次”“多次”)。 (4)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简要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和轴突—胞体两种常见类型。 (2)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A 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若N的指针不能偏转,只能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因此此时①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神经系统的功能思考题一兴奋在同一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何特征

神经系统的功能 思考题一 1.兴奋在同一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何特征? 2.何谓轴浆运输?包括哪两类?各有何特点和作用? 3.何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如何证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4.神经胶质细胞有哪些功能?(自学) 5.何谓突触?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6.比较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和特点有何 异同? 7.比较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和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特征的差异。 8.何谓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是怎样产生的? 9.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有哪些? 10.突触后神经元如何产生动作电位? 思考题二 1.何谓神经递质?如何证明神经递质是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物质基础? 2.外周主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作用的受体。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哪些? 4.中枢兴奋(突触)传递的特征如何?比较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和神经纤维上兴 奋传导的特征的差异。 5.突触后抑制有哪两种形式?各有何特点? 6.突触前抑制是如何产生的? 思考题三 1.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 2.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 3.产生痛觉的感受器、致痛物质以及传入神经。 4. 牵涉痛的概念、产生机制。 思考题四 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 2.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 3.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 4.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或等长收缩时,肌梭和腱器官的传入冲动有何变化?5.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 6.何谓去大脑僵直?是如何发生的? 7.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8.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及分布特点。 9.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医学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医学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我们在学习整本生理学中,会遇到多个传导,他们的传导特征是考察的重点,但是考生在学习时,容易把这些知识点弄混,这里中公卫生人才网就帮大家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最常考的三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总结: (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基本互不干扰。 3.双向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沿着纤维向两端传播。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始终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突触传递容易疲劳,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二)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2.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播时需要较长时间,这是因为化学性突触传递需经历前膜释放递质,递质在间隙内扩散并作用于后膜受体,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 3.兴奋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需有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或几乎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可能产生传出效应。 4.兴奋节律的改变: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接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突触后神经元自身功能状态不同,反射中枢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接替等原因。 5.易疲劳:对比神经纤维的传导,突触传递相对容易疲劳。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因为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想通,因此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都能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 7.后发放与反馈:在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后发放现象可见于环式联系的反射通路中,也可见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兴奋和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易疲劳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例题】下列不属于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的是( )。 A.双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的改变 D.后发放 【正确答案】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 案 周至中学生物组 王聪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按照探究实验思路,设计问题串, 启引学生主动思考。 结论。 (1)提供兴奋传导图片,创设问题串, 启因学生思考。 (2)结合教材,阐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3)结合教材,阐述动作息电位产生机理。 (1)学生结合图片思考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膜内外电位变化。 膜内外电位变化。 分析回答: 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绘图总结传导特点

(4)启引学生运用图形和物理知识,阐述局部电流产生机理,从而形成电信号的过程。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运用能力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1、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2、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独立思考,也可讨论争辩巩固提高六、板书设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K +外流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Na +内流

2018年高考生物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专项检测(附答案)-文档资料

高考生物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专项检测(附答案)改变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的电位,使其形成动作电位而不断由兴奋部位向非兴奋部位传递兴奋。以下是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专项检测,请考生及时练习。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 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所以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

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答案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解题指导】欲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及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选刺激点两侧必须均能测到电位变化,如上题中若选择左侧作刺激点,则无法检测到刺激点左侧神经纤维是否有电位变化。 [对点强化] (山东日照一模)右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 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电极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B.d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c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解析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流能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并能引起骨骼肌收缩;d表示神经-肌肉连接区域,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第二章第1节 一、课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说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的不同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兴奋的传导”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作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兴奋的传导,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活动变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间综合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细胞间的传导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以及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有: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了:脑、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了脑神经、脊神经)。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体组成,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 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效应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体) 2、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在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面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又是如何传导的呢?希望大家带着疑问进行我们今天的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板书)兴奋的定义:指动物和人体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的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兴奋的传递

神经纤维兴奋的传递 : 不是每一个兴奋都是可以传到效应器的 当一个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时 这个神经元会整合其他树突接受到的兴奋 如果整合之后可以达到动作电位的阈值那么继续传递 否则就传递不下去了 这个神经系统应该是一个网络 而不应该理解成一条线性的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组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都有生物电表现。医学上记录到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就是心脏、大脑皮层、骨骼肌等活动时生物电的表现。为了从细胞水平分析生物电的变化和产生机制,需采用微电极进行细胞内电位记录方法来加以研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现象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图4-1显示测定静息电位的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 (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如表4-1所示,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在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 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於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外交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K+净通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其具体数值可按Nernst公式计算。式中E+即K+平衡电位,R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Z 是离子价,F是法拉第常数;只有[K+]0和[K+]i是变数,分别代表膜外和膜内的K+浓度。如实验条件下温度为27℃,再把自然对数换算成常用对数,则上式可简化为: 由上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与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很接近,提示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当浓度降低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增大,其变化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预期值基本一致。但是,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总是比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小,这是由于膜对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们的经膜扩散(主要指Na+的内移),可以抵销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新人教版必修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刺激点的膜电位变化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 C.③→②D.④→①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由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故D 正确。 学霸推荐 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B.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总是伴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2.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C.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3.当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所产生的兴奋能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所产生的兴奋能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C.未兴奋部位神经细胞膜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

D.兴奋部位神经细胞膜内的Na+浓度明显高于膜外 答案 1.【答案】B 【解析】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不是零电位,B错误。 【名师点睛】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②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③细胞内K+浓 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因此静息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 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 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阻碍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K+外移的浓度 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相对稳定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 电位,它就是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 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 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 入2个K+。 2.【答案】A 二者相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能理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纤维膜上电流方向的关系,切记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 3.【答案】D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新模型

动作电位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一种新模型建立及讨论 PB14203227 辛琦物理学院 论文正文请见下一页,本页为非学术方面的对于小论文的几点解释,您可以阅读完我的论文全文再看这一页内容 高中学生物时我就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这个过程从物理角度出发的电磁学机制很感兴趣,因为我一直都认为物理是相对生物和化学来讲更根本的学科,一切事物都无条件在物理规律下存在、运动、变化、相互发生关系着。然而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知识不是高考的考点,高中生物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太过简略,对这个过程的讲解仅是一句话带过,让我们记住结论而已;高中时我查阅大学普通生物学教材也同样没有得到尽如人意的解释。这个问题拖到现在已经两三年了,于是我打算借着这次电磁学小论文的机会搞清楚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我的研究目的就是尽可能保留轴突的空间特征的动作电位传导模型,并计算传导速度来检查模型的合理性。这个新模型是我独立提出的,受知识与能力所限,且时间仓促,提出的模型仍然简化得比我预想中多很多,没有达到我开始做课题时的预期。不过我确实在这个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这个看似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模型的每一步,都是我尝试了很多种其他方式之后才确定的。有些我设想的模型需要的数学、电磁学甚至热学知识太过复杂,我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有些我设想的模型看似有一些道理但简单推导后便发现与事实相违背。同时,我保证这篇小论文中除非特殊声明的地方,每一句话都是我理解了知识后自己表述出来的,没有直接从书上或者网上抄。总而言之,做出一个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远远多于这个新东西表面看起来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虽然我提出的模型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这次的小论文的确让我的能力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