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试题

200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试题
200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试题

200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试题

命题人:马其凤

姓名班级得分

本试卷共分2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答题时间为90分钟,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马恩河战役后,西线交战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对此,德国参谋总长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强

B、德国的海上优势被削弱

C、俄国在东线发动了进攻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2、一战中率先使用右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3、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

并派也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

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

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4、一战后,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种“独立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战后()

A、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B、美国、日本的迅速崛起

C、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5、某列强代表人物说:“在外交上,我们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事件,能体现这句话的含意的有()

①英法协约的签订②英俄协约的签订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参战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过程中或战后,召开了重要的国际会议,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答6—15题

6、“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定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最有可能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条约》

D、《四国条约》

7、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英、美的真实意图是()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8、把历史镜头回放到1919年,假如你作为一名当时的中国外交官出席巴黎和会,你应该不会看到的情景是()

A、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B、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斯大林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D、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①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②由少数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③暂时调整了列强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矛盾的种子④涉及中国问题,并损害中国的主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九国公约》的下列规定中最能反映出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A、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取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力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巩固之政府

D、使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图一)其中对台湾归属提供国际法律依据的会议地址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一)

1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召开多次会议,协调彼此的军事行动。图一中,哪次会议之后的盟军军事行动,使德军开始面临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A、①

B、②

C、③

D、④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4、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15、读右图。图中这些在红场上接受了大元帅斯大林检阅的坦克将直接开上前线作战,它们的对手将是

()

A.协约国干涉军 B.叛乱的白匪军

C.德国法西斯军队 D.日本关东军

16、“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

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17、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

B、抗击苏联发动的“全球性战争”

C、防止朝鲜内战的扩大

D、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18、阿以冲突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造成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是()

A、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

B、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同一块土地提出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C、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在该地区十分猖獗

D、美、苏两国在中东地区的激烈角逐

19、针对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国首相艾登向内阁成员喊道:“如果我们帝国注定要离开世界舞台,就让它发生在苏伊士河河畔。”这说明英国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阻止埃及收顺苏伊士运河

B、恢复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C、维持英国的殖民霸权地位

D、阻止苏联向中东地区渗透

20、1967年6月,“六日战争”爆发,约旦最初没有参战,但埃及总统纳赛尔设计将约旦拖入战争,最终约旦失去了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约旦国王侯赛因为此后悔了一辈子。下列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确切的说()

A、在对抗以色列的战略上,阿拉伯国家缺乏团结与协作

B、阿拉伯军队缺乏武器

C、侯赛因国王主张以土地换和平

D、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21、“以色列与埃及将在三个月内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将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个规定应该出自()

A、英国“贝尔福宣言”

B、阿以“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C、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D、埃以“戴维营协议”

22、下列属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有()

①人权至上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④尊重会员国主权平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南非记者凯文·卡特于1993年在战乱的苏丹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位即将饿死的苏丹女童跑倒在地,一只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从这幅图片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和平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B、人口过多而粮食紧缺

C、兀鹰过多而影响人类生存

D、苏丹重男轻女观念严重

24、中国开展穿梭外交,积极斡旋协调,为最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这一外交努力()

①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③说明中国实行外交实行结盟政策④表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决定紧急地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与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段宣言发表,主要是针对()

A、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其作为称霸世界的工具的现象。

B、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造成世界紧张的局势。

C、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贸易的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D、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造成其政局混乱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基本上接受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声明对“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决议……要求日本退出中国东北,恢复中国对日占区的主权,要求在该地成立具有广泛自治权的新政府机构,并承认日本在该地的“特殊利益”。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联合国之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

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材料四

请回答:

(1)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是哪位政治家在哪份文件中提出的?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4分)

(2)材料二中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妥协纵容?国际联盟对日本妥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毫不费力地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5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联合国宗旨与国际联盟的异同。(6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霍布斯鲍姆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6分)

材料二……然而1914~1918年大战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消耗如此众多参战者的总资源,覆盖地球上如此广阔的土地。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国家被卷入战争。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不分青经皂白的大屠杀。参战国从来没有为如此渺小的利益投下如此巨大的赌注。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与以前战争相比,一战有何特点?(4分)

材料二一战后经过了短暂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3)有人认为,二战之所以爆发,完全是由下列图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7分)

材料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思,并努力做了许多尝试。这些反思和努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弥足珍贵。

(4)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的反思。试分别举出一战后、二战后国际社会有关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举措。(6分)

(5)人类渴望和平,国际社会不断探索防止战争和消除战争的方法。二战后,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有哪些?(6分)

200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答题卷

姓名班级得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

26、(1)答:

(2)答:

(3)答:

(4)答:

27、(1)答:

(2)答:

(3)答:

(4)答:

(5)答:

参考答案:

27(1)表现: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原因: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斗争;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成果被用于军事领域。

(3)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其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4)一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推动非殖民化;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各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等。

(5)因素:联合国在维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高涨;美苏在冷战和争霸中相互牵制;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新科技革命遏止世界大战发生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贵州省2020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2020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满分:30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3 P 31 S 32 Mn 55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 A.脂质、RNA B.氨基酸、蛋白质 C.RNA、DNA D.DNA、蛋白质 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3.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5.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① B.④ C.①③ D.②④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7.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钠可用作潜艇里氧气的来源 B.单质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 C.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D.铝罐可久盛食醋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原理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该装置可制取少量蒸馏水 B.配制100ml 0.10mol/L NaCl溶液时转移溶液 C.通过焰色反应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K+ D.蒸发NH4Cl溶液得到NH4Cl晶体 9.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a+、Mg2+、ClO-、NO3- B.Al3+、 NH4+、 Br-、Cl- C.K+、Cr2O72-、CH3CHO、 SO42- D.Na+、K+、SiO32-、Cl- 10.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关于该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 B.一个分子中含有12个H原子 C.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广东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

广东省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 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D.谏议制度的消亡 3.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 4.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威远中学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1.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应,下列关于细胞中能源物质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和ATP由相同种类的化学元素组成 B.构成ATP和DNA的五碳糖都是脱氧核糖 C.DNA可以通过控制相关酶的合成控制ATP的合成过程 D.线粒体内既有DNA的合成也有ATP的合成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 B.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有核糖体的细胞不一定有核仁 C.中心体存在于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仅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D.水生植物丽藻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积累K+,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用健那绿给活细胞染色时会杀死活细胞 B.用麦芽糖酶、麦芽糖、淀粉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 C.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水的作用原理不同 D.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应一直保持有水状态 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均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能催化肽键的形成。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rRNA能为肽键的形成过程提供活化能 B.rRNA催化的反应有水生成 C.酶在生物体外不能起到催化作用 D.酶的合成都在核糖体上进行 5.成熟植物液泡膜上有运输钙离子或氢离子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将钙离子或氢离子运进液泡时需消耗能量(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液泡膜两侧钙离子和氢离子的浓度都将趋于相等 B.钙离子进入液泡时,细胞内ATP含量会明显下降 C.该植物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均生成于原生质层内部 D.成熟植物细胞内膜蛋白的合成与无膜细胞器无关 6.不同的呼吸底物(葡萄糖、脂肪等)或不同的呼吸方式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与吸收的氧气量不同。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2019年11月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月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重庆市巴蜀中学 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月考 理综-物理试题 (解析版) 2019年11月 一、选择题 1.汽车在过凹凸路面时,都会做减速操作,如图,A、B分别是一段凹凸路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若把汽车视作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行驶到B点时,处于失重状态,如果采取减速操作会增加车胎与路面间的弹力,使得行驶更加稳定安全 B. 汽车行驶到A点时,处于失重状态,如果采取减速操作会增加车胎与路面间的弹力,使得行驶更加稳定安全 C. 汽车行驶到B点时,处于超重状态,如果采取加速操作会使汽车飞离路面 D. 汽车行驶到A点时,处于超重状态,如果采取加速操作会使车胎受到更大的压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AC.汽车在B点时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知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大于汽车的重力,汽车处于超重状态,如果采取加速操作会使车胎受到更大的压力;如果采取减速操作会减小车胎与路面间的弹力;故A错误,C错误. BD.汽车在A点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知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汽车处于失重状态,如果采取加速操作会使汽车飞离路面;如果采取减速操作会增加车胎与路面间的弹力,使得行驶更加稳定安全;故B正确,D错误 2.已知某星球的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的周期分别为T和8T,星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星球赤道上有一静止的质量为m的物体,若把星球视作一个质量均匀的球体,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星球的质量为23 2 4R GT π B. 星球的密度为23GT π C. 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4R D. 赤道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226364mR T π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题意知分析近地卫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2224Mm G m R R T π??= ??? 得星球质量为: 23 24=R M GT π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题意可知星球体积: 34=3 V R π 所以星球密度为: 23322433==4M R R V GT GT πππρ?=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设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 ,则有: 2 228Mm G m r r T π??= ??? 解得: 4r R ==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设赤道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F ,则有: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铜陵县一中09-10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命题人:王飞翔审题人:刘涛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共5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 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2、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思想教条 C.反对封建迷信D.抨击腐朽统治 6、下列哪一项不是智者学派的研究内容()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C.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 D.政治和法律问题 7、公元前5C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更好研究自然界 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9、下列关于韩非子与孟德斯鸠思想比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 C.墨子 B.韩非子 D.荀子 2.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3.《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5.“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 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增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 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 想 6.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能够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 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7.“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有之物都有自己 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个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8.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 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 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 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 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试题

会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级 第三次月考理综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a:40 Fe:56 Cu:64 第I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生物体吸收的氧气用于() A.在线粒体内形成CO2 B.部分参与生成CO2,一部分与[H]结合生成水 C.在细胞质基质中与[H]结合生成水 D.在线粒体内与[H]结合生成水 2.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他能量() A.储藏在葡萄糖中 B.存留于酒精中 C.存留在乳酸中 D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某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精子,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请推测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 ) A.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无法判断 D.位于一对或者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它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 结果遮光部位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吉安县二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和谐中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 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兼爱”、“非攻”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 D.重农抑商 3、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电力的火花”将取代“蒸汽大王”而统 治世界。促使这一“取代”实现的理论突破是 A.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C.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D.爱迪生发明电灯 4、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时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时就很厌恶孟子,亲 自对《孟子》一书进行删减。下列语句中最有可能被朱元璋删减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④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对他这种气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某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论文。下列选题不正确的是 A.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以发展实业为首务——康梁的维新思想 C.辛亥革命后的逆流——尊孔复古 D.有请“德赛”两先生——新文化运动 7、某班几个同学正在用文学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 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8、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 出现的是 9、“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举 动上多么文雅!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表明作者 A.赞扬了人的自然属性 B.讴歌了人的理性世界 C.肯定了人的尊贵 D.描写了人的潜在力量 10、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 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自然权利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说 11、《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 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12、在高二某班的一堂关于启蒙运动的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你认 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启蒙思想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②18世纪中叶,启 蒙运动进入了高潮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