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珏1,张彬1,谭支良2,3,王敏2,3

(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湖南长沙410125;

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广西环江547100)

摘要: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刈割方式;牧草;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629(2009)022*******

 刈割是一种人为干扰栽培利用技术,也是草地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从牧草生长期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情况来看,幼嫩期的牧草体内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高。但随着牧草地生长、叶面积逐渐增加和碳水化合物合成能力逐渐增强,牧草体内结构性多糖(纤维素、木质素等)含量也会逐渐增多,牧草饲用价值降低。而在农业生产中,往往需要获得产量高且品质好的牧草。利用刈割技术可以通过牧草的补偿性生长作用和均衡性生长特性(f unctional equilibri2 um)[1]很好地获得产量高且品质好的牧草。由于牧草品种的生长特性不同,同样的刈割对不同牧草品种的生物量及品质影响差异很大。如何适当的利用刈割是充分发挥草地生态系统的再生性能、草地群落生产潜力、提高牧草品质及保证草地稳定的关键所在。全面综述国内外关于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在生产实践中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1 刈割频次对牧草产量及营养的影响

1.1对牧草产草量的影响 不同牧草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有些牧草再生性能好,通过频繁刈割能提高产量,例如:对苜蓿M edicago sati v a刈割4次的产草量较刈割3次和2次的高30%和63.2%,并且使得来年的产草量提高了

2.5~

3.0倍[2]。而有些牧草再生性能较差,不宜频繁刈割。例如:年刈割4次的混播苜蓿和无芒雀麦B rom us i nermis的草地年总产量比年刈割2、3次的降低

6.76%和11.13%[3]。1年内刈割2次的燕麦

A rena sati v a巴燕3号的干草产量比刈割1次的显著降低67.65%[4]。对紫花苜蓿年刈割3、4和5次,可使翌年的干草产量下降10.6%、9.7%和20.2%[5]。另外,也有些牧草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刈割频次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1次刈割健宝S org hum bicolor×S.s u danens干草产量分别是2次刈割、3次刈割干草产量的1.38和1.87倍,而2次刈割健宝鲜草产量分别是1次刈割、3次刈割干草产量的1.20和1.16倍[6]。干草产量会逐渐减少是因为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健宝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适当的刈割可以相应的增加自由水在健宝体内的沉积量,从而提高鲜草产量。刈割频次除了对牧草地上部分的生产量有影响外,对其地下根部的生长也有影响。有试验表明[7],一年刈割1次的苜蓿和雀麦根干质量比一年刈割3次的分别高48.69%和48.50%。

适当刈割频次提高牧草生产力的途径主要包

80-85 2/2009

草 业 科 学

PRA TACUL TU RAL SCIENCE

26卷2期

Vol.26.No.2

3收稿日期:200820321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重要方向项目“西南喀

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

究”(KZCX22XB2208);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

项目“喀斯特区域农牧复合资源配置及其生态效

应研究”(075101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30671516)

作者简介:朱珏(19832),女,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区牧草营养与生理生态。

E_mail:erinusejuno@hot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243249.html,

通信作者:张彬 E_mail:zhb8236@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243249.html,

括:1)通过改变牧草的有效分蘖数、茎叶比、鲜干比、分枝数量、分枝角度、粗壮度、能量分配、构件密度及根的生长方向(纵向生长和横向生长)、根干质量、根数和根体积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来改变牧草群落地上生产量[6211];2)通过提高有效种子产量[12214],来提高来年牧草的生产量[15217];3)通过间接影响牧草的地下生产量(刈割后,虽然牧草地上留茬部分仅能进行少量光合作用而不能满足牧草的再生,但是可以通过牧草根部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向上运输营养物质的补偿性作用满足其地上部分再生)来影响其地上生产量。由于不同牧草之间的生长特性存在差异[18],不同的牧草的适宜刈割频次也就不同。只有对不同牧草进行适宜刈割频次才能维持草地正常的生产力水平。

1.2对牧草营养物质的影响 刈割频次是指在植物生长周期内,人工收割牧草的频率和次数。适当的刈割频次能通过提高牧草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和根部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以及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来改善牧草品质[6,15,19221]。由于不同牧草的生长具有差异性,不同刈割频次对地上部分的牧草品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年刈割3次苏丹草S.su danens的粗蛋白含量是年刈割1次和2次的1.07和1.04倍[15]。年刈割1次的燕麦巴燕3号比刈割2次的单位面积粗蛋白含量提高57.57%,而年刈割2次的燕麦4632的粗蛋白含量比刈割1次的高53.68%。年刈割2次的燕麦巴燕3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比刈割1次的低11.34%[4]。年刈割3次的健宝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是刈割1次、刈割2次的1.73倍和1.17倍[6]。杂交狼尾草Penniset um p ur p ureum×P.t y p hoi2 deum植株在第3、4、5次刈割的镁含量平均值分别比第2次刈割高18.19%、37.78%和64.49%;钙含量平均值分别高9.25%、23.00%和54.25%;第2次刈割植株磷含量平均值比第3、4次刈割的分别提高9.42%和28.27%,而比第5次刈割植株磷含量平均值降低

2.74%[22]。对生长季的白三叶T ri f oli um repens进行刈割2、4和7次后发现,白三叶匍匐茎的能量分配呈现递增规律,分别为42.8%、44.9%和47.7%。而单位长度的茎所含能量递减,分别为1

3.0、12.2和11.1 kJ/m[8]。刈割频次除了对牧草地上部分影响大外,其对牧草地下部分某些营养物质含量也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仅凭借牧草地上部分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不能满足牧草再生的,但可以通过根部积累更多的还原糖得以实现。其后,随着再生草再生、分生次数增多,根部储存的营养物质积累总量又将用于牧草地上部分再生而逐渐减少,因此根部总糖含量逐渐减小。年刈割3次的苜蓿和雀麦根部还原糖含量比年刈割1次的分别提高了12.66%和62.26%。而根部总糖含量分别降低了19.64%和26.49%[23]。

随着刈割频次过度增加,牧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会显著减慢。这主要是因为:刈割造成光合器官过分损失,不仅影响光合产物向根部的运输和分配,而且再生时会因消耗大量根部贮藏的养分而减少菌根利用的养分,进而影响牧草地下部分的生长。所以,只有适当的刈割频次,才能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和根系营养物质的含量。

2 刈割时间对牧草产量及营养的影响2.1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适宜的刈割时间是影响和保持草地单位面积产量、牧草总产量和再生产量的重要因素[24225]。一年内刈割间隔为30d的高羊茅Fest uca el ata地上生物量比刈割间隔为15d的高956g/m2[26]。光叶紫花苕V i2 ci a villosa在播种后105d刈割的产草量比播种后90d刈割的提高了16.13%,种子产量提高13.8%,比不刈割种子产量提高71.9%[27]。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 p al um at rat um cv.间隔75d 刈割的鲜草产量最高(135.8kg/hm2),而间隔120d刈割的干草产量最高(38.6t/hm2)[28]。不适宜的刈割时间,对牧草的生产量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极早期地刈割对苜蓿再生性能影响较大,苜蓿产量比适时刈割降低57.1%[29]。在孕蕾期刈割紫花苜蓿的种子产量比未刈割处理的种子产量低186.2kg/hm2[30]。刈割时间不仅对牧草地上部分生产量有影响,而且对牧草地下部分的生产量也有影响。例如:苜蓿在盛花期进行刈割比在现蕾期进行刈割的根干质量低2.78g[7]。刈割时间对牧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能产生影响,只不过是首先表现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反映较慢[31]。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牧草的最佳刈割时间是不相同的[13,30,32236]。确定适当刈割时间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是否影响牧草再生;在牧草的生

18

2/2009草 业 科 学(第26卷2期)

长初期就进行刈割,只能获得低的牧草产量;2)是否有利于种子的形成,并且不影响其产量;3)是否利于牧草越冬。过晚的刈割,如在晚秋刈割,往往会影响牧草体内的淀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游离脯氨酸等抗寒调节物质的沉积,降低牧草越冬率,从而影响牧草来年的产量;4)是否影响牧草群落的产草量。有试验证明[9,37]:从牧草群落主要种到整个草群,其处理当年及返青后的高度、盖度、植株数量等指标基本上随刈割时间推迟而降低,而整个草地群落生物量呈上升趋势。

2.2对牧草营养价值的影响 刈割时间主要包括刈割时期和刈割间隔。刈割时期主要是根据牧草的生长阶段来划分,即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10%植株开花)、中花期(50%植株开花)、盛花期(80%植株开花)和结实期。不同品种牧草适宜的刈割时期不同:豆科(紫花苜蓿、红豆草Ono2 brychis vici aef oli a、草木樨Melilot us of f ici nalis 等)牧草以现蕾期至初花期刈割为宜;禾本科(披碱草、老芒麦等)牧草在孕穗期至抽穗初期刈割为宜。所以刈割时期的选择,对牧草品质影响很大。无芒雀麦在孕穗期刈割的还原糖含量比其在抽穗期刈割的高19.92mg/g,而在孕穗期刈割的总糖比在盛花末期总糖含量高10

3.72mg/g[7]。无芒雀麦、鸭茅H i p pop hae rham noi des在抽穗期进行刈割的粗蛋白含量比开花期的高13.08%;无芒雀麦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抽穗期和开花期要比拔节期和结实期分别高63.89%和73.43%;鸭茅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抽穗期和开花期要比拔节期和结实期分别高20.56%和50.74%。沙打旺A st ragal us ads ur gens在现蕾期进行刈割的粗蛋白含量比初花期的高9.01%[38],初花期刈割的粗蛋白含量比盛花期和结实期的分别高3.14%和5.13%,粗纤维含量低2.79%和12.89%[39]。紫花苜蓿在现蕾期进行刈割的粗蛋白含量比初花期的高8.55%[38]。苜蓿在现蕾期进行刈割比在盛花期进行刈割的还原糖高10.08mg/g,总糖高46.03mg/g。

此外,牧草品质还受刈割间隔的影响。刈割间隔是指:收获牧草时,确定一定的时间间隔来收割。刈割间隔为28d的杂交狼尾草的粗蛋白含量平均值比刈割间隔35、21和42d粗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高1.97%、2.00%和2.78%[40]。热研11号黑籽雀稗间隔90d刈割粗蛋白产量最高(3 879kg/hm2),粗蛋白含量最高(13.13%),而粗纤维含量最低(25.79%)[28]。另外,有研究表明[41],苜蓿随着刈割间隔的加大,虽然产草量增加了,但粗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致使干草品质下降。因此,只有通过利用适当的刈割时期及刈割间隔,才可获得较高品质的牧草。

适宜的刈割时间是影响和保持草地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牧草各自适宜的时间内进行刈割表明:它们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是相似的———粗蛋白含量较高、牧草中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的含量较低[19,28246]、牧草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有所提高[7]。因此,在确定牧草的最适刈割时间时,应选择在单位面积上产草量和营养物质积累较高、各种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分布较均匀及家畜喜食的时期进行刈割,来获得较高品质的牧草[47]。

3 刈割方式对牧草产量及营养的影响

3.1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由于不同刈割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处理当年及返青后牧草高度、盖度、植株数量、无性繁殖的净增蘖数、分蘖芽数、根茎长度、根茎节数、根茎芽数和根茎生物量等来影响牧草产量[5,13,16,48253],因此刈割方式是影响牧草品质、当次收获量和再生产量的重要因素。对牧草进行低强度(高留茬高度)刈割,随着牧草的生长,会使营养价值高的叶和基层叶留于地面时间过长,降低牧草的营养价值及消化利用率,且仅能收获较少的牧草产量;对牧草进行高强度(低留茬高度)的刈割,虽可以增加当次牧草收获产量,但是由于牧草基部的叶被大部分割去(特别是叶片量丰富和着叶均匀的牧草几乎被割去全部叶片),使得牧草剩余部分光合作用下降,进而影响牧草割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以致影响以后各年的产草量。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适当的刈割方式,才能提高牧草的生产量。例如:牧草留茬高度为4cm时的产草量比留茬高度为6、8cm的高13.02%和16.3%[33]。轻度刈割的柱花草S t y loant hes qui d nensis的生产量比不刈割的高19

4.9g/m2[54]。在留茬8cm处刈割的苏丹草的鲜草产量是不留茬刈割的1.15倍,其干草产量是留茬18cm刈割的1.27倍[15]。此外,不同的切口方式(平口和斜口刈割)和刈割周期,也能够影

28

PRA TACUL TU RAL SCIENCE(Vol.26.No.2)2/2009

响牧草的产量[55256]。

适宜的刈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牧草的生产性能和延长其利用期[57]。由于不同牧草的生育期不同,所以不同牧草的刈割方式也存在差异[35,58259]。例如:从分蘖节、根茎处再生形成的再生牧草,刈割高度可低些;而由内叶腋再生枝所形成的再生草,刈割留茬可高些[60]。

3.2对牧草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刈割方式主要是通过刈割强度(留茬高度或刈割高度)和刈割方法来影响牧草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刈割强度直接决定着刈割对草地的影响程度[45,61]。有研究表明[48]:刈割方式对牧草叶片、茎基部和根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但不同品种牧草适宜的刈割方式是不相同的。例如:Donaghy和Fulkerson在对多年生3叶龄黑麦草L oli um perenne进行刈割时,留茬50mm的植株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是留茬20mm植株的3.1倍[62]。羊草L ey m us chi nensis留茬高度在10cm处刈割的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留茬2cm的高2.96%,而刈割留茬2cm的羊草茎基部和根茎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却比不刈割的分别低1.08%和3.13%[48]。留茬8cm的苏丹草粗蛋白产量是留茬18cm的1.26倍[15]。而对于刈割方法的研究相对于刈割强度的研究较少。利用压扁刈割后烘干的苜蓿草粉的粗蛋白含量损失、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较未压扁刈割的分别低33.4、0.8和40.9 g/kg。而苜蓿草粉中的灰分和钙的含量较未压扁刈割的分别高7.5和3.2g/kg[63]。这是由于压扁苜蓿茎叶,使其内部能迅速地暴露空气中,加速干燥速度,从而降低苜蓿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所消耗营养物质的量。

由于不同牧草具有生长差异性,所以在选择刈割方式时,应根据牧草品种选择不同的刈割方式。否则,不适当的刈割方式,不仅影响牧草的质量,而且会通过影响再生草生长速度,导致来年的牧草品质下降。

4 小结

由于牧草品种及生长特性存在差异,刈割对不同牧草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正确利用刈割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适宜刈割(包括适当的刈割频次、适合的刈割时间及合理的刈割方式),不但能充分发挥牧草的均衡性生长和超补偿性生长作用,还能通过改变营养物质在牧草体内沉积与分配方向(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生理指标(如分蘖数、株高、光合作用等)来促进牧草生长,进而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大勇,姜新华,赵松岭.再论生长的冗余[J].草业

学报,1995,4(3):17222.

[2] 欧阳延生,于徐根,徐桂花,等.播种量与刈割对紫

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简报)[J].草地学报,2007,

15(2):1962198.

[3] 赵海新,黄晓群,杨丽敏,等.刈割频率对无芒雀麦、

苜蓿混播草层产量竞争及翌年叶片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90293.

[4] 刘刚,赵桂琴.刈割对燕麦产草量及品质影响的初

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6,23(11):41245.

[5] 孙德智,李凤山,杨恒山,等.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

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5,27

(5):33237.

[6] 杨恒山,曹敏建,范富,等.刈割次数对健宝(健宝)

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3,25(3):

28231.

[7] 赵海新,黄晓群,朱占林,等.刈割对无芒雀麦、苜蓿

混播草层根体积根重及含糖量的影响[J].草原与草

坪,2007(4):50257.

[8] 包国章,李向林,沈万斌,等.刈割频次对白三叶能

量分配及构型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

(2):2152218.

[9] 鲍雅静,李政海,包青海,等.多年割草对羊草草原

群落生物量及羊草和洽草种群重要值的影响[J].内

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3):3092313. [10] 张明忠,朱红业,冯光恒,等.刈割频度对王草再生

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

(19):2222224.

[11] 郭正刚,刘慧霞,王彦荣.刈割对紫花苜蓿根系生

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

(2):2152220.

[12] Marshall A H,Hollington P A,Hides D H.Spring

defoliation of white clover seed crops.Potential

harvestable seed yield and seed yield components of

contrasting white clover cuhivars[J].Grass and

Forage Science,1993,48(3):3102316.

[13] Marshall A H,Hides D H,Borin M,et al.Influ2

ence of spring management on white clover(T ri f o2

li um re pens L.)seed crops[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Agrono2

38

2/2009草 业 科 学(第26卷2期)

my,Padova University[C].Italy:Abano-Padova,

1994.1802182.

[14] Pasumarty S V,Higuchi S,Mumta T,et al.Seed

production in white clover(T ri f oli um re pens I)II.

Effect of autumn on potential seed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J].Grass and Forage Science,1995,50

(2):1472154.

[15] 刘景辉,赵宝平,焦立新,等.刈割次数与留茬高度

对内农1号苏丹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地

学报,2005,13(2):932110.

[16] 吴进东.刈割频度和强度对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

草地生产力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1,17

(4):96297.

[17] G arcia R,Cani P C,Obeid J A,et al.E ffect of nitro2

gen,cutting and harvesting date on seed yield of Bra2

chiaria decumbens Stapf[J].Revista da S ociedade

Brasileira de Z ootecnia,1989,18(6):4822490. [18] 何峰,李向林,白静仁,等.环境因子和刈割方式对

两种冷季型牧草冬季生长速率的影响[J].中国草

地,2005,27(5):38262.

[19] 多立安,赵树兰.生长季羊草割草场刈割胁迫响应

[J].草地学报,2001,9(1):25233.

[20] 林洁荣.刈割强度对闽牧42饲用杂交甘蔗的影响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

(4):5142517.

[21] 王静,漾持,王铁娟,等.不同刈割强度下冷蒿再生

生长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2):1772182. [22] 钟小仙,江海东,曹卫星,等.施肥和刈割日期对杂

交狼尾草钙、磷、镁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家畜需要的

关系[J].草业学报,2005,14(5):87291.

[23] 赵海新,黄晓群,朱占林,等.刈割对无芒雀麦、苜

蓿混播草层根体积根重及含糖量的影响[J].草原

与草坪,2007(4):50257.

[24] 田新会,杜文华,曹致中.猫尾草不同品种的最佳

刈割时期[J].草业科学,2003,20(9):12215. [25] 张勤.牧草的刈割与放牧[J].河南畜牧兽医,

2004,25(12):30231.

[26] 李明,郭孝.高羊茅在不同刈割组合下生产力的研

究[J].草业科学,2005,22(12):37239.

[27] 苟文龙,张新跃,何光武,等.刈割时期对光叶紫花

苕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

(3):35237.

[28] 虞道耿,刘国道,白昌军,等.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

11号黑籽雀稗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

通报,2007,23(7):5642567.[29] 符昕,魏臻武,耿小丽,等.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

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24(3):56261.

[30] 王显国,韩建国,刘富渊,等.刈割对紫花苜蓿生殖

生育期的调控及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

[J].草地学报,2005,13(4):2742277.

[31] 李存焕,王红霞.不同利用方式对短花针茅荒漠草

原生产量及根系植物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1991

(5):33238.

[32] 李连香,张彪年.不同刈割时间、高度及频率对草

地产草量的影响[J].青海畜牧业,2001(4):38239.

[33] 赵世锋,田长叶,陈淑萍,等.草用燕麦品种适宜刈

割期的确定[J].华北农业学报,2005(20):1322134.

[34] 张国利.寒湿区红豆草末次刈割期对越冬率的影

响[J].甘肃畜牧兽医,2005(4):14215.

[35] 耿文诚,张英俊,邵学芬,等.刈割对白三叶种子及

草产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7,15(3):2482

253.

[36] 杨义成,龙忠富,卢敏.火烧、刈割处理下百喜草种

子产量的相关通径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25(5):4122417.

[38] 裴彩霞,董宽虎,范华.不同刈割期和干燥方法对

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2,24

(1):32237.

[39] 王建刚.不同刈割期和晒制方法对沙打旺青干草

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

学,2006(5):50251.

[40] 钟小仙,江海东,顾洪如,等.氮肥水平和刈割间隔

对杂交狼尾草根系活力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草业学报,2004,13(6):60264.

[41] 王金梅,李运起,张凤明,等.刈割间隔时间对苜蓿

产量、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

报,2006,29(3):86290.

[42] 赵彩霞,何文清,胡跃高,等.低氮环境下燕麦与箭

筈间混作与刈割时间对饲草产量特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5):529.

[43] 马春珲,韩建国,毛培胜.一年生饲用燕麦与豌豆

混种最佳刈割期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1,

10(4):76279.

[44] 田玉民,何丽涛.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

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24(1):38240.

[45] 霍成君,韩建国,洪绂曾,等.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

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1,9(4):2572264.

[46] 余汝华,莫放,赵丽华,等.刈割时间对青贮玉米秸

秆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6):10213.

48

PRA TACUL TU RAL SCIENCE(Vol.26.No.2)2/2009

[47] Binnie R C,Chestnutt D M B.Effect of regrowth

interval on the productivity of swards defoliated by

cutting and grazing[J].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1991,46(4):3432350.

[48] 王国良,李向林,万里强,等.刈割强度对羊草可溶

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根茎构件的影响[J].中国草

地学报,2007,29(4):74280.

[49] 王明玖,李青丰,青秀玲,等.刈割处理对贝加尔针

茅草原植物生长与繁殖状况的影响之当年处理的

效果及对返青状况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2002,23(1):20228.

[50] Stur W W,Humphreys L R.Burning,cutt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seed yield in brochiaria decumbens

[A].Proceeding of the XV.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C].Stur W W,1985,17(5):3032304. [51] 王明玖,李青丰,青秀玲,等.刈割处理对贝加尔针

茅草原植物生长与繁殖状况的影响之对生殖状况

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24(2):402

46.

[52] 姜义宝,王成章,李振田.高丹草不同刈割高度对

产量、品质及青贮效果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5(3):78279.

[53] 汪诗平,万长贵,Ronald E S.不同光照质量和刈割

强度对小糠草无性繁殖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

学报,2001,12(2):2452248.

[54] 章家恩,刘文高,陈景青,等.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

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

学报,2005,16(9):174021744.

[55] 刘敬阳,陈凤生,牟建梅.刈割方式对杂交狼尾草

产草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

9572958,973.

[56] 郭连云,公保才让,张旭萍,等.不同密度、不同刈

割高度下老芒麦种群生物量的变化[J].草业与畜

牧,2007(3):16232.

[57] 莫本田,罗天琼,莫志萍,等.不同刈割方式对苇状

羊茅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J].四川草原,2001

(1):24227.

[58] 许岳飞,毕玉芬,涂旭川,等.王草不同刈割次数、

留茬高度与生理性状和产量关系的研究[J].四川

草原,2006(1):23227.

[59] 韩永芬,李辰琼,陈培燕.普那菊苣不同刈割利用

方式的研究[J].四川草原,2004(11):14215. [60] 兰兴平.退耕草地的刈割利用技术[J].畜牧市场,

2005(8):1742175.

[61] 陈红,王海洋,杜国桢.刈割时间、刈割强度与施肥

处理对燕麦补偿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6):9692975.

[62] Donaghy D J.Fulkerson W J.Priority for allocation

of water2soluble carbohydrate reserves during re2

growth of Lolium perenne[J].Grass and Forage

science,1998,53:2112218.

[63] 王常慧.不同刈割方式对苜蓿草粉营养价值的影响

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402142.

R esearch progress of clipping effect on qu ality and biomass of grazing

ZHU J ue1,ZHAN G Bin1,TAN Zhi2liang2,3,WAN G Min2,3

(1.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unan Agricult ural U 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128,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 ute of Subt ropical Agricult ure,Changsha,Hunan410125,China;3.Huanj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Karst Eco system,CAS,municipality of Maonan clan,Huanjiang,Guangxi547100,China) Abstract:Clipping is one of common ways in using and management of grassland.It can affect t he bio2 mass and quality of grazing by two approaches.Firstly,clipping can accelerate t he growt h speed and enhance t he biomass of grazing by using t he compensation growt h of plant.Secondly,clipping can change t he aggradatio ns of nutrition and direction of dist ribution of grazing by t he f unctional equilibri2 um of plant,and t hen affect t he quality of grazing.The hackneyed met hods of clipping include t he f re2 quency of clipping,t he time of clipping and t he mode of clipping.This paper was expounded t he influ2 ences and mechanism for t he biomass and quality of grazing in order to offer t he consult for t he suit2 able clipping.

K ey w ords:t he f requency of clipping;t he time of clipping;t he mode of clipping;grazing;biomass; quality

58

2/2009草 业 科 学(第26卷2期)

海洋生物碱研究进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243249.html,
海洋生物碱研究进展1
那广水1 2,叶亮2,奚涛,姚子伟1

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2.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E-mail:gsna@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243249.html,
摘 要:本文概述了2000年以来海洋生物碱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 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绵和微生物中新发现的海洋生物碱及其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海洋生物碱,抗肿瘤,抗菌,抗病毒 生物碱是一类生物体中一种含氮化合物,它不仅存在于植物中,而且也存在于动物、微生 物和海洋生物中,人们已经发现很多的有活性的生物碱且用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 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生物碱类药物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海洋药物研究日益 受到专家学者关注。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由于生活在高盐、高压、低 温、缺氧等极端环境中,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结构独特而又有显著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 产物,其在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作用显著。 海洋生物碱作为海洋生物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同样具有以上的生物学活性,它们有很多 可能成为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有良好的药用前景。
1. 抗肿瘤生物碱
抗肿瘤是海洋生物碱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主要来自海绵,其次是海鞘、海洋微生物 等。 Aoki S等人[1]研究一种海绵中的五环胍类生物碱 crambescidin 800对慢性骨髓瘤细胞K562的 影响,发现它在细胞周期S期发挥作用,0.15-1μmol?ml-1时增加了 K562细胞血红素的量,当治 疗24小时时有p21蛋白表达,(p21蛋白是p53蛋白诱导的WAF1基因表达产物,与肿瘤增殖细胞 核抗原结合,阻抑DNA多聚酶delta的功能,从而抑制DNA复制;p21蛋白也抑制细胞周期素/细 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的底物磷酸化,阻止细胞周期从G1到S期,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 在48小时表达量增加,而对p27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27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 激酶抑制蛋白,在哺乳动物有丝分裂G1期转化到S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在恶性肿瘤中都存 在p27的降低)。 从Kuchinoerabu-jima岛附近捕获的海绵(Neopetrosia sp)中,Oku N等人提取出来一种新 的四氢异喹啉生物碱Renieramycin J,在86nmol?ml-1对3Y1细胞作用6小时发现细胞核萎缩或消 失,同时明显抑制伪足生长,当处理12小时时细胞界限模糊,细胞开始死亡,这种现象在用放 线菌素D(RNA合成抑制剂)和放线菌酮(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此细胞系时也观察到。另 外,Renieramycin J对宫颈癌细胞和P338癌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2]。 Warabi K等人从日本Nagashima岛采集的海绵(Dictyodendrilla verongiformis)中分离出5种 新的生物碱dictyodendrins A-E(图1),它们在50μg?ml-1时完全抑制端粒酶活性,这时首次从 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天然产物,因为90%的癌症病人都表现为端粒酶活性
1
本课题得到国家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2006)的资助。 -1-

生物力学

1、运动生物力学是干什么的?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要具体回答人体完成日常各种动作时是怎样运动和为什么会运动的原因,以及运动对于组成人体各种生物材料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外界条件与运动的关系。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人体形态、机能的特点,结合对运动场地、器材、器具的利用和改进,为运动员确定合理的动作技术,预防运动损伤,促进损伤恢复; 为患者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确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研究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健身和康复效果。 2、质点:具有质量,但可以忽略其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视为几何点的物体。系由实际物 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3、刚体: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支点组成的连续体,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 力学简化模型。 4、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参数:空间参数:轨迹、路程和位移时空参数:速率和速度、加速 度 5、力的作用效应:力的作用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和形变,这就是力的作用效应。前者称为 外效应,后者称为内效应。 6、人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外力:重力、摩擦力、弹性力、器械的其他阻力、支撑反作用力、 流体作用力 7、人体运动中肌力的作用:1、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这种力通过骨的附着点,根据力偶、 力矩、分力、合力等力学规律和杠杆原理产生相应的运动和维持人体姿势。2、各组织间的被动阻力。3、各内脏器官的摩擦力。4、血管淋巴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在分流时产生的湍流等。 8、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指任何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 9、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10、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状态变化规律的基本定理之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其动量的增量等于作用于物体上的元冲量。 11、动量守恒定律:任何物质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外力之和为0时,其总动量保持 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12、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1、省力:要用较小的力克服较大阻力,就要缩短 阻力臂或延长力臂。在人体杠杆中肌肉拉力的力臂一般都很短,人体有一些补偿机制可以使之增大。通过籽骨能增长力臂,如髌骨就延长了股四头肌的力臂。此外,通过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延长力臂,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小转子则延长了髂腰肌的力臂。2、获得速度:许多动作不要求阻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他动速度和幅度,如投掷物体、踢球、挥拍击球等。为使阻力点移动距离和速度增大,就要增长阻力臂和缩短力臂。3、防止损伤:根据杠杆原理,速度杠杆不利于负重和载荷,而人体肌肉杠杆大都属于速度杠杆,因而可以理解阻力过大容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的损伤,特别是其力点和支点,即肌腱系统和肌肉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为减少此类损伤,在运动训练及康复治疗中应特别强调增强肌肉锻炼,同时应适当控制阻力和阻力矩。此外,局部或全身休息可使肌力降低,避免易损组织劳损,这也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13、人体平衡的稳定因素:1、支撑面支撑面积愈大,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也愈大。2、 重心高低重心愈低,稳定性就愈大。3、稳定角稳定角愈大,物体的稳定程度愈大,即物体在某方位上平衡稳定性的储备能力愈大。4、平衡角平衡角等于某方位平面上稳

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简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概述了海洋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并进一步介绍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的一些概况。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海洋碳循环模式具有大量研究,据此,本文阐述了我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最后对海洋碳循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海洋、碳循环、贝藻养殖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CO2浓度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气CO2浓度还会不断增加。IPCC在2001年发布了第三次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42万年中,大气CO2浓度从未超过目前的大气CO2浓度,在20世纪中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估计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CO2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1倍。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该报告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温已增加了约0.6℃,这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人为温室气体(如CO2、CH4、N2O、CFCs)浓度增加所致,其中CO2的作用居首位。初步预测,21世纪全球增暖将超过过去10 ka来自然的温度变化速率。为了准确评价和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正确认识碳循环显得十分重要。 1、海洋碳循环简介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储存碳是大气的60倍,是陆地生物土壤层的20倍(IPCC, 2007);大约50%人为排放的碳被海洋和陆地吸收(Prentice etal., 2001)。 1.1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及包括植物和土壤的陆地生态系统3个主要贮存库之间的流动。海洋碳循环是碳在海洋中吸收、输送及释放的过程,主要包括CO2的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环流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其碳的储存形式有3

肌肉骨骼系统基础生物力学.doc

肌肉骨骼系统基础生物力学(第3版翻译版)【(美)Margareta Nordin 等著邝适存郭霞译 本书分3篇18章,深入讨论了肌肉骨骼系统的组织结构、关节力学及 临床应用,包括对肌肉骨骼的发育、组成结构、功能及功能评定、创伤 的力学机制、临床力学结构重建等相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同时也涉及肌 肉骨骼系统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郭霞 博土早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做过骨科临床医生,后在德国从事骨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多年。现任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康复医疗科学系,从事骨科康复研究及教学工作。她文通中英语,学贯骨科临床与基础,具备了编写这部词书的优越条件。本书编校人员本着治学严谨的原则,用六年时间参阅了中英文有关名词的权威性著作8部,相关的临床及科研期刊7种,专业网址4个编辑成此书。初稿完成后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推敲内容,最后定稿。序言 生物力学是了解人类肌肉骨骼系统的根基,用以协助医科和康复专业人士进行有效的评估,设计实证治疗方案,为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服务。 本书的英文原著深受学生、老师、研究员和临床医师的欢迎,是学习生物力学的热门教科书。课本内容按组织类型、结构和关节三大篇章依序编辑,大大方便了读者掌握不同课题的概念和原理;课本也收进了几篇有关生物力学应用的文章,以解决常见的临床问题。这样的内容编排迎合了医科和康复科学生及临床医师们的学习需求。本书内容丰富,附有详细图解,适合专业学习及深造研究之用,并且透过实例解析,加深读者对生物力学的概念。 这本教科书的中文译本由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副教授邝适存博士和郭霞博士领导编译。邝博士专攻生物工程,郭博士则专长研究骨骼成长与修复。出版中文译本的原意与本系的学术理念非常相符,同样着重可转化和以实证为本的临床研究。作为亚洲区内康复治疗科学领域的学术先锋,中文译本的出版,让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和临床医师们,能够学习和应用生物力不于医科和康复治疗领域,获益良多。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 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 而(11-8) 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 ①木材密度法 所谓木材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单位:g/cm3或kg/m3),习惯上以单位体积木材的重量表示木材密度。严格的说,质量与重量有着本质不同,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为物体惯性的尺度,系一恒量,单位为克;重量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为克。仅纬度45海平面处物体的质量与重量数值相等,若物体所处空间或地理位置变化,则重量也随着变化,但变化极少,在应用上一般可以忽略,而将质量和重量的数值视为相等。因此单位体积的质量和重量也视为相等(成俊卿,1985,木材学)。根据含水状况不同,木材密度通常分为四种: a.基本密度=绝干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 b.生材密度= 生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 c.气干密度= 气干材质量/气干材体积 d.绝干密度= 绝干材重/绝干材体积 以上四种木材密度以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两种最为常用。基本密度常常用于树干干重的计算,气干密度常泛指气干木材任意含水率时的计算,因所处地区木材平衡含水率或气干程度不同,并有一个范围,如通常含水率在8-20%时试验的木材密度,均称为气干密度。在我国常将木材气干密度作为材性比较和生产应用的基本依据。木材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直接量测法、水银测容器法、排水法、快速测定方和饱和含水率法,具体测定方法详见木材学(成俊卿,1985,木材学)。在木材密度已知的条件下,计算

碳汇渔业

碳汇渔业 唐启升: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碳汇”要扩增“碳源”要降低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1PCC)的解释,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而“碳源”就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仟何过程、活动和机制。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是要扩增“碳汇”,降低“碳源”。 生物碳汇扩增技术可行成本低效益高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含量,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依靠工业节能降耗、降低生物源排放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能降耗来实现;二是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可以通过工业手段,也可以通过生物固碳来实现。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

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此,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 海洋生物是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的主要完成者 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 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海洋植物的碳捕获能量极为强大和高效,虽然它们的总量只有陆生植物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循环量)却与陆生植物相当。海洋植物的生长区域还不到全球海底面积的0.5%,却有超过一半或高达70%的碳被海洋植物捕集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形成植物的蓝色碳捕集和移出通道。土壤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的生物碳可以储存上千年。 中国水产:唐院士,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碳汇”的含义,那什么是“碳汇渔业”?

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

第42卷第5期 2006年5月林业科学SCIE NTI A SI LVAE SI NIC AE V ol 142,N o 15May ,2006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 李伟成1 盛海燕2 潘伯荣3 常 杰4 (1.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杭州310012; 2.杭州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杭州310005; 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830011; 4.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310029) 摘 要: 应用自相似原理,分别研究极干旱地区塔克拉玛干腹地和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浇灌区柽柳、梭梭和沙拐枣植株的地上分形结构与各自地上部生物量的关系。通过分析3种植物的枝长、冠幅和体积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统计自相似性,发现在统计拟合精度上自相似模型不如BP 神经网络模型,但分析植株生长的地域性差异时,缺少像分形维数这样的定量化描述。 关键词: 沙漠植被;地上部生物量;分形;自相似;BP 神经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Q948;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6)05-0011-06 收稿日期:2004-08-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N o.90202019。 Self 2Similarity R elationship betw een Component of Shoot and Biomass of Three H ungriness Plants Li W eicheng 1 Sheng Haiyan 2 Pan Borong 3 Jie 4 (1.China National Bamboo Research Center Hangzhou 310012;2.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5; 3.Xinjiang Institute o f E cology and G 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Ulmuqi 830011; 4.College o f Lif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9) Abstract : Function y =ax b maybe can disclos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oot fractal structure and above 2ground biomass of hungriness plant in T aklamakan Desert com pared with Turpan Basin.Desertification and salinized soil ,the tw o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s ,annoyed human in willful persecution.Especially ,this phenomenon is m ore obvious in the second largest desert T aklamakan ,which lies in T arim Basin.This research note aims to use the theory of self 2sim ilar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oot fractal structure and each biomass of hungriness plant in T aklamakan Desert ,exert the fractal dimension (FD )to explain the capability of spatial occupation of these three plants.Three hungriness plants (Tamarix spp.,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Calligonum mongolicum )are chosen and the statistical self 2sim ilarity (SS M )characters am ong shoot ,branch and above 2ground biomass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statistical self 2sim ilarity between the length of branches ,crown width ,external v olume and shoot biomass ,a fractal m odel on calculating shoot biomass is built.When the source data are not uni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ve outcomes of SS M w orse than BP neural netw ork m odel (NNM )that the values of χ22test are not up the con fidence interval too.SS M can be used for one method in measuring the biomass with the data of small variance and im ply the capacity of spatial occupancy with the FD.It is practicable that this growth m odel using biomass of some segments of one whole plant to estimate the shoot biomass in the arid and sem iarid regions where vegetation is sparse ,ecosystem is flimsy and building the man 2made vegetation area is difficult.W e em phasize that the ecological scale in this paper is of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K ey w ords : hungriness plant ;above 2ground biomass ;fractal ;self 2sim ilarity ;BP neural netw ork m odel 目前,荒漠化与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2个环境问题,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表现得尤其突出(陶玲等,2001;李伟成等,2003)。塔克拉玛干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气候极度干旱,因此一些抗热、抗寒、抗强碱的优良固沙先锋植物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潘伯荣等,1994;陶玲等,2001)。柽柳(Tamarix spp.)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具有强大的固定流沙和耐盐碱能力;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是我国干旱荒漠区的优良固沙植物,是荒漠濒危类3级国家保护植物(陶玲等,2001);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以其独特的生活型、表型特征和薪柴、饲用、固沙、蜜源等经济特点,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上述3种植物具备了荒漠先锋种的生理、形态特征(潘伯荣等,1994;陶玲等,2001),是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自从Burrough (1981)将Mandelbort (1979)提出的分形和分维概念应用到自然生态和环境学科领域以来,

中风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中风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信息时间:2009-1-9 阅读次数:) 中风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虹口区医学会齐瑞严隽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摘要 目的: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学规律,可以加深对偏瘫步态病理特点的认识,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有效指导患者的运动训练。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偏瘫步态,运动解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获得文章51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 Central 1990-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hemiplegic gait,gait analy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获得文章32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中风偏瘫步态运动学基础研究方面 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章29篇。其中RCT文章6篇,经验交流4篇。属于运动学或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文章19篇。 结果: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也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具有显著地运动变化特征。可从其与正常步态的对比、基本的时-空参数分析、步态的对称性、重心的变化、躯体和骨盆的运动、下肢关节运动、健侧下肢与正常下肢的运动比较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加深对偏瘫步态的认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分析,临床康复治疗中,常通过骨盆控制训练与下肢协调性训练等以达到改善偏瘫步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而分析并明确骨盆与下肢关节运动中何者为影响步行能力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明确训练中的侧重点。 结论: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规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可对功能恢复产生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偏瘫步态;运动解析;探讨 引言 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也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由于机体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的调控作用,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下中枢运动反射得以释放,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功能紊乱,肌张力异常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较之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稳定性差,耗能增加,行走不对称,行走路径倾斜。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恢复步行能力,从而为重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规律,明确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6-12和PubMed Central 1990-01/2006-12的相关文章,经归纳总结,分析如下。 1 正常步态 正常步态具有身体平稳、步长适当和耗能最少的特点[1]。正常成年人行走时,一般是抬头、挺胸、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的两侧,双下肢均匀的、有节奏的

海洋生物海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海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XX 11生本3班******** 摘要: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随着对海兔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海兔具有极大的药用与食用价值,现在海兔已经成为生物研究的一种模式生物,尤其是在神经节蛋白质组的研究上[1],除此之外,国内外对于海兔提取物的抗癌作用及其获取光合作用基因的机制研究也有报道。本文介绍了海兔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特征,并对海兔的药用与食用价值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海兔,神经,肿瘤,光合作用 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 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海兔种类有3,000多种,遍及全球海域,其中还包括热带和南极洲海域。海兔虽在中国沿海尤其东南沿海有分布,生活于热带海域,五彩斑斓的外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尚待开发。 1、形态特征 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头上有两对突出如兔耳的触角,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体表光滑,或有许多突起。其体外石灰质的外壳,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埋在背部外套膜下,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其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海兔雌雄同体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2、生活习性 2.1分布 海兔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底栖矽藻和沉积在海滩上的有机质、绿藻和底栖桡足类等为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它在我国福建、广东、山东等省的海域均有分布. 厦门最常见的海兔品种是蓝斑背肛海兔(N otarchus leachii cirrosusS ti mp son, NLCS)。[2] 2.2自我保护与防御

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 【摘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 【关键词】碳循环过程;浮游植物;固碳;渔业捕捞与海水养殖碳汇;中国近海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2]。碳汇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碳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实现的,称其为生物碳汇。生物体所产生和持有的碳称为生物碳( Biogenic carbon) ,其主体是颗粒有机碳( 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和溶解有机碳( DOC,Dissolvedorganic carbon) ,这两类碳的来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初级生产过程实现的。一般认为生物碳是最终可以分解并重新变成CO2的,只不过时间尺度不同,有些过程很快,如光合作用中的光呼吸过程,通常发生在几个毫秒内,而有些生物则通过沉积变成煤和石油,重新燃烧变成CO2,这个过程则要经过几百万年。由于没有定义碳汇的具体时间尺度,因此广义的来说,生物有机碳形成就是生物碳汇。但是通常意义上,人们还是认为将生物碳移入并保留在碳库的一段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才是真正的碳汇。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POC 一般保留在活的生物体或死亡的生物体和碎屑中,他们最终沉积在海底或地层中,这是狭义的碳汇过程。海洋底部是地球最主要的生物碳汇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POC,再通过各种食物网过程,最终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碎屑会通过重力作用沉降,一般称为生物泵过程。这其中主要有几条途径: ①浮游植物死亡沉降,大细胞的、群体的和链状的浮游植物死亡后快速沉降至海底; ②浮游植物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后,变成浮游动物粪便颗粒,快速沉降至海底; ③浮游植物产生的DOC,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似胶体的胞外 多糖( EPS,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最终吸附聚集各种有机或无机颗粒物碎屑形成大的有机颗粒物———海雪沉降至海底; ④浮游植物通过层级的捕食关系———食物链的打包最终变为大的海洋生物体,最终死亡后沉降至海底。 随着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碳的减排又一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少工业CO2排放量,二是增加自然界对人为产生的CO2的吸收。海水中的碳约为大气中碳的50倍,陆生植物碳库和大气碳库容量基本相当。虽然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含碳量不到陆生植物的1/200,但它们的固碳量基本相当,即陆生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约63~10 t(C)/a,海洋初级生产力为(37N45)~10 t(C)/a。可 见,海洋碳库在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过十余年的研究,认为海洋每年大约可从大气吸收人类排放CO2的1/3,近20x10 t碳。事实上这一结论是对大洋碳通量研究的结果,没有考虑陆架边缘海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近海生态系统与深海大洋相比,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8%,其海水中储藏的碳只有3.1×10,不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摘要: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含水率;生物量;多样性 abstract:therelationshipofsoilmoisturewithbiomassandspeciesdiversityofundergrowthvegetationinmountainousareaofchengdecity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oilmoistureinthe5forestst

andsrankedfromhightolowaslarixgmelinii(rupr.)rupr.-pinustabulaeformiscarr.mixedforest,middle-agedforestofl.gmelinii,youngforestofl.gmelinii,matureforestofp.tabulaeformis,youngforestofp.tabulaeformis.theabovegroundbiomassofunderstoryherbaceouslayer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was greaterthanthatinpurep.tabulaeformisforestorl.gmelliniforest.thebiomass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soilmoistureinpureforests.correlationanalysisonsoilmoistureand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showedthatsoilmoisturepromotetheincreaseof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

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世纪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景。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海洋生物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严重的限制。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搭建的平台,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海洋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应用于海洋生物领域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1]。 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2]。 (一)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生物药物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ro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3]。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与步态分析.doc

---------------------------------------------------------------最新资料推荐------------------------------------------------------ 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与步态分析.doc 人体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与步态分析摘要步行是人类运动最基本的方式,加强对步态的动作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人体运动规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人体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步态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和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对步态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步态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一、步态的生物力学原理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时的步行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却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以及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 其中任何环节的失调都有可能影响到步态。 步行是全身肌肉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使人体发生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性运动。 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形成 1 个步态周期。 对指定的下肢而言,1 个步态周期活动可分为支撑时相和摆动时 1 / 6

相。 支撑时相又分为脚跟着地、脚趾着地、支撑中期、脚跟离地、蹬离期和趾离地诸动作阶段。 摆动时相分为加速期、摆动期和减速期。 正常行走时,支撑时相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65%,因此,当一侧下肢进入支撑时相时,另侧下肢尚未离地,两下肢同时负重称为双肢负重期。 双肢负重期约占全周期的 28.8%,占支撑时相的 44.8%,支撑时相的其它时间为单肢负重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单、双支撑时相占步态周期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不同性别和身高的人,其支撑时相和摆动时相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二、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先进的传感器、高速摄像机、微型计算机等组成的综合步态分析系统,使步态分析方法得以在康复医学研究中越来越深入的开展,该系统可不受外界干扰,同时提供行走时人体的重心的空间位移、速度、加速度、地面支反力、肌肉及关节活动情况、关节内力及力距的变化等多种人体运动的信息,1 个人的步态将会像体温、血压那样,从 1 个侧面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态特征。

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综述?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赖卿1,2,曹学军1,2 [摘要]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接受腔/残肢界面应力测试,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有限元分析在假肢研究中的应用,假肢三维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假肢步态分析、足底受力系统等的应用,并对未来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的特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生物力学;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有限元;综述 E valu ation in Prostheses’Perform ance Using Biomechanical Method(review)L A I Qing,CA O X ue2j un.Ca pital Medical Universit y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B ei j ing Charit y Hos pital,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 re,B ei j i ng100068,China Abstract:The gradually developing study methods included the application of socket2limb interface stress test,socket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building of prosthesis3D2rigid body kinetic model,gait analysis,and the footplate force system. K ey w ords:biomechanics;prosthesis;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finite element method;review [中图分类号] R4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29771(2010)0120040202 [本文著录格式] 赖卿,曹学军.生物力学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40—41. 假肢接受腔是将假肢连接到残肢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假肢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在临床上,接受腔需要假肢矫形师针对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一个功能性、舒适性都满足要求的假肢往往要在使用者反馈其使用效果和使用后进行评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修改(有时要修改多次)才能得到。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残端和接受腔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是影响接受腔设计的关键因素[1]。自1954年以来,研究者们陆续建立了多种测量残端/接受腔接触面应力分布的实验方法,为了解残端和接受腔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实验方法必须针对已成型的接受腔模型;同时,测到的结果往往只是个别部位的应力分布,而无法得到整体的信息,因此无法用实验方法对个体化接受腔设计的效果进行直接预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omputer2 aided design/computer2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开始应用于接受腔的设计中,优化设计的接受腔并非简单地以残肢为模板,而必须根据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进行形状修正(socket rectification)。数字仿真可以较好地克服实验方法的局限,有限元法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分析方法[2]。但由于有限元建模是一个相对繁杂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停留在基础性的机理研究阶段,还难以直接应用于面向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CAD/ CAM中[324]。 1接受腔/残肢界面应力测试 接受腔/残肢界面应力测量数据的首次报道是在20世纪50年代,其测量方法是用装满空气的传感器采样相对较大的面积(25cm2)。虽然在人体/支撑面之间应力测量使用的传感器有很多种,关于接受腔应力分布的报道却很少,尤其对大腿残肢的应力分布更缺乏可参考的数据。在现有的资料中,Appoldt 和Bennett使用微小的压力传感器结合附有4个半导体应变片 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工程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作者简介:赖卿(19852),女,江西赣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康复工程学。通讯作者:曹学军。的压力敏感薄膜来测量大腿接受腔/残肢界面的应力分布。Lee等应用了一种嵌入接受腔壁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和接受腔内表面紧密结合,不会增加附加厚度,从资料显示来看,其测量精度相对较高,是一种新型的测量方法[5]。 2接受腔CAD/CAM 假肢接受腔的CAD/CAM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就已经提出了。然而,世界上第1个这样的系统一直到1983年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等大学的合作下面世[6]。研究残肢参数模型以及接受腔和残肢界面压力分布规律,建立假肢适配性评价准则,使接受腔CAD/ CAM能够完全不依赖于假肢技师经验自动修型,是假肢接受腔研究的热点和难点[7]。 CAD/CAM系统应用的优点首先在于提高了假肢矫形师们的效率,因为在传统的工艺中,修形必须在阳模完成之后;而在CAD/CAM系统中,一旦扫描得到残肢形状,即可进行修形。CAD/CAM系统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显著降低了成本,因为它省去了许多中间取模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假肢师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8]。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现有的CAD/CAM中增加一个判断系统,能在接受腔成型之前就预测它的合理性,并能对接受腔的修整提供指导性意见或更进一步的定量化参数[9]。这首先需要建立起评价接受腔合理性的方法。 尽管当前的CAD/CAM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残肢的外轮廓形状,但优化设计的接受腔绝不完全以残肢为模板,而是能以得到理想的表面应力分布模式为目标[10]。因此,首先必须了解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残肢表面的应力分布(包括压力和剪应力),软组织内部应力分布以及滑移、摩擦以及骨与接受腔之间的相对位移等,其中残肢表面的压力分布往往是假肢师们所最关心的。研究方法包括两大类:实验研究和数字仿真。 3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法是固体力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把连续系统转变为离散型的结构,即先将物体假想地分成(离散化)诸多子单元,各个单元是由结点联系在一起的;再对每个单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