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评剧舞蹈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5362080.html,

浅论评剧舞蹈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作者:刘丽莉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9期

【摘要】评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发祥于冀东的滦南县,在华北、东北及其他

一些地区流行很广,一百多年的时间流行于全国,不但唱腔清丽圆润,委婉动听,而且戏剧表现形式丰富生动,深受大众的喜爱和青睐。评剧舞蹈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对口莲花落、拆出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和评剧阶段。

【关键词】评剧;舞蹈;形成;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59-01

评剧原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上个世纪初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三十年代中期改称现在的名字。评剧集我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舞蹈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普通人民的生活,因此拥有大量喜欢评剧的观众。纵观评剧舞蹈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朝嘉庆年间莲花落广泛流行于冀东农村,多为彩扮形式。滦县、宝坻、迁安等地农民每逢年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自发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对口”就是彩扮,演员演唱时分上、下装,上装为旦角,包半头,脑后留一条假辫,手持扇子或手帕;下装丑角担任演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清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风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了武戏。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就是东北二人转的“拉场戏”。将对口莲花落的唱、白拆开,按照故事情节分成场次演出,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这种形式称为“拆出”。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和《刘金定观星》等,这是对口莲花落向戏曲方面发展的节点。舞蹈表演动作中大量采用传统戏剧表演“圆与曲”的线条。出现了“两轴三面”的戏曲程式,演员以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