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林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新授

课件出示林海的图片。使用“手机”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二)讲读课文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三)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地形图,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2.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三省的大体特征概况。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所看视频,了解东北地区黑山白水、林海雪原的含义?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欣赏、景观欣赏等形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东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了解了东北三省自然、人文的总体概况,带着老师提出来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程1:东北印象 自主探究,阅读课本,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

形,“白山黑水”,“林海雪原”的含义 根据老师所标的东北三省的范围,知道东北三省的大致纬度范围,并在东北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出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 经度在120°E至130°E之间,纬度在40°N至50°N之间。东北三省指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 发现东北之美:我们游览的顺序是辽河平原、长白上、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松嫩平原。经过的河流主要有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 通过游览东北地区的大山大河,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山脉、平原、江河。从这些地形区的分布来看,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是一个怎么样的特征。 首先,山脉的排列主要有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这些山脉的排列,像一个马蹄形的存在。平原镶嵌其中,河流环绕四周。因此,我们可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同学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总体地形之后,下面我们走进东北,了解东北的气候特征,进入第二个学习过程: 过程2 走进东北 自主探究,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合作探究,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为湿冷的气候。其原因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与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小学道德与法治_1.《林海雪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林海雪原 教材分析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 教法和学法 联系实际、讨论思考、电教辅助。 教学过程 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聪明好学,踊跃发言,希望同学们发挥好你们的聪明才智,好好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我们共同度过这美好的时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东北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东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师:东北是不是同学们说的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图片,然后从中找到答案。(播放图片及音乐学生观赏。) 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或几句话说一下你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东北地区雪多、林多,我们用一个词语总结概括一下,(学生各抒己见,引出《林海雪原》),师:是啊,冬季漫天的飞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林海雪原(板书 ;林海雪原) 二、了解位置,明确范围: 东北这么美,你想不想去看一看?请同学们看一下中国地图: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吗?它包括那几个省市自治区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寻找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省会城市。 谁能在地图上帮老师指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东北位置是在雄鸡的哪一部位?是在鸡头、鸡尾、鸡腹、还是鸡胸?它包括那几个省市自治区?指导学生识图寻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潮阳区西胪竹岭小学 黄丽吟 《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 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初中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教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2 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 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并描述地形特征 2. 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 理解东北平原的开发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 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说出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难点: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趣法、图释导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学习效果评测】 表现评定、项目评定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东北三省包括哪三个省?下面我们将跟随航拍中国摄制组

来一场东北三省的航拍之旅,马上开启东北三省航拍旅程的第一站,在此次旅行结束后分享一下你印象最深的是?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旅程一:感受北境雪国气质——气候 展示微课,感受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问:本次旅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冰雪世界、雾凇等)这些景观济南能看到吗?(不能)这些景象只有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下面大家结合材料自主学习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资料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1、结合学案资料,自主学习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效果。 2、气候影响人们的生活,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适宜当地气候的住房。 (进行星级评定,其他同学的回答都能理解,请打五分)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案1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 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知道东三省农业发展现状。 3.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东三省的气候特点;东三省的工业、农业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东北“二人转”、东北大豆油、长白山人参、哈尔滨冰雕等。 二、新课讲授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东北印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东北三省的范围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东部为长白山地,山地的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空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3.东北三省的气候总体特征:气候冷湿 产生原因: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北部凉爽的冬季风源地 详尽体现: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暖;大兴安岭北部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储,以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 (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3)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简易发生低温冻害。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教学计划:陈孟群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安排 9.1-9.6 1、窃读记(2)机动(1) 9.7-9.13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1) 3、走遍天下书为侣(2) 4、*我的长生果(1)机动(1)△1黄果树听瀑(1) 9.14-9.20 口语·习作一(3)回顾·拓展一(2) 测试(1) 9.21-9.27 5、古诗词三首(2) 6、梅花魂(2) 7、*桂花雨(1)8、*小桥流水人家(1) 9.28-10.4 口语·习作二(3)国庆节放假 10.5-10.11 国庆节放假回顾·拓展二(2) 10.12-10.18 测试(1)9、鲸(2)10、*松鼠(1) 机动(1)△2斗笠(1) 10.19-10.25 11、新型玻璃(2)12、*假如没有尘土(1) 口语·习作三(3) 10.26-11.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让学生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理解 1.齐读课题。 2.“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给它加上引号? 3.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把书比做“长生果”,与莎士比亚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了解“阅读提示”的内容 1.默读“阅读提示”。 2.交流: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 3.“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什么帮助? 下面我们就结合提示中的问题来自学课文,理解感悟。 三、围绕提示问题,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浏览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文章主线,在细读深思中了解作者的感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四、全班交流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3.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建议: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的句子,体会她是怎样读书的,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4.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部分。 五、学习和借鉴读写方法 1.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2.作者在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3.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六、总结全文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 废寝忘食→ 囫囵吞枣→ 如醉如痴

《林海雪原》精品教案

《林海雪原》

教学过程 资源宝库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出示东北虎、人参、鹿茸、貂的图片)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东北地区的几大宝贝,你能随着图片的出示,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介绍吗? 2.学生看图交流:它们是东北虎、人参、鹿茸、貂。 人参、鹿茸、貂被称为东北三宝。 3.教师谈话:同学们了解得真不少,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宝藏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寻宝小组再次走进东北地区寻找宝藏。 【设计意图:以东北三宝导入,把学生瞬间拉进了东北。并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快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资源宝库 活动一寻找宝藏 1.教师引领:课前同学们分组搜集了东北的宝藏。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资源宝库资料卡,按照我们以前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内交流。(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学生汇报时,适时出示图片) (1)森林小组汇报 教师过渡:东北地区有三大著名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森林覆盖率很高,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它的美誉是如何得来的呢?有什么样的宝呢?相信森林小组能给我们解惑。 森林小组学生汇报,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预设:大兴安岭的林地有730万公倾,森林覆盖率达74.1%,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

通过火车,大兴安岭的木材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大兴安岭的木材优良,优质林木有落叶松、红松、水曲柳、胡桃楸。其中红松有“木材之冠”的美称。(教师随机出示漫山遍野的森林、一节节火车装满木材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图片) 教师补充:同学们,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天然林区,是天然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东北地区之所以木质好,和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天气寒冷,树木长得缓慢,所以木质优良。 (2)动植物小组汇报 教师过渡:东北地区山多,森林覆盖面大,再加上独特的气候特点,为珍贵的动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许多名贵动植物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学生交流:东北的榛子、灵芝、不老草、猴头菇都非常有名。 学生具体介绍“东北三宝”鹿茸、貂皮、人参的具体资料。 教师引导补充欣赏:课件展示猴头菇、冬虫夏草、仙鹤等珍贵动植物的图片。 (3)工业小组 教师过渡:东北不仅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珍贵,在工业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生交流: 预设: 东北的石油很丰富,有著名的油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松原油田,这些都是国家级大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哈尔滨制药厂、沈阳飞机制造、长春一汽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大型企业。 沈阳飞机制造厂是我国最早的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军用机系列,制造的歼敌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阅读资料:课本57页有关石油的资料。。 教师补充:

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全册的教案

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全册的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

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汇总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 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 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

《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Lesson plan of "society"

《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造物体及人 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本教案 根据自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沿海版《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 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 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 冬季温度很低。) 3、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大 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 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落花生》教案 一、述说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蕰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分析学生情况: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在学习上,五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认为教学老师应该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三、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重点学难点。 1、教学目标: A、帮助学生们通过预习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B、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C、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注: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2、教学重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3、教学难点: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四、说教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

小学自然教案-其他教案《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

其他教案-《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沿海版《社会》课“东北的林海雪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3、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 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2)提问:这些优良树木主要有哪几种?板书:红松、落 地松、白桦 3、(1)提问、讨论:“一边采伐森林、一边栽上新苗”的 好处在哪里? (2)小结: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一边伐木,一 边栽上新苗,能使林木更新,青山常在,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思考:如果随意砍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a. 认识“窃、腋”等7 个生字,会写“窃、炒” 14 个等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 词语 b.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 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课前发 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 自学生字新词. 3.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 .整体感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 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 ,感受渴望 1. ____________________ 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描 写“我”是怎样“窃 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 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 却把自己比作“饿狼” ,那样“贪婪地读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

林海雪原教学设计

《林海雪原》 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第一课林海雪原 活动主题一:北国风光课时:一课时 作者张桂梅单位市中区永安镇黄庄中心小学 课题林海雪原年级五教材版本山东人民出版社课程内容“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分析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没有去过东北,但是,从影视中学生对东北有一定的了解。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无论是课程的调整,还是身心的成长、个性特点的塑造都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的去观察和发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 2、初步了解这里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难点1、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了解东北的自然资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研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理解生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本单元的教科书设计体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以问题引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由此获得认识和体验。 3、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 教学策略与 方法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活动和交流。 1、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指导。 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教学环境与 媒体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 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