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精品教案学案教学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4.1.2《别了, “不列颠尼亚”》(新人教版必修1)

获奖精品教案学案教学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4.1.2《别了, “不列颠尼亚”》(新人教版必修1)
获奖精品教案学案教学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4.1.2《别了, “不列颠尼亚”》(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

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

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

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

上所罕见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

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

了,“不列颠尼亚”》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

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

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

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

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

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

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

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

陈迹:

瞩目:

十.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三.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6、特写了解。 文章的梳理已经结束,现在大家思考,这篇新闻与同学们以往所学过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即,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只截取了英方撤离前的几个镜头来描写,完全没有毛泽东新闻稿中的丰富感情和令人回肠荡气的磅礴气势。 这即是特写。特写性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1、学习课文,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悖、恪。 2、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顺流畅地进行表达。知道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双关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英国温泽市政大厅图片 师:这是坐落于英国的温泽市政大厅,它建于1690年。三百多年来,在里面工作的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就在前两年,当人们对大厅的天花板进行维修时,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天大的秘密。 2、出示课题:秘密 问:听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秘密: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大厅的秘密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的大厅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 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四根柱子是装样子的) 板书:一根柱子四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装装样子 2、根据板书,说说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师:四根柱子只是装装样子,是虚的,假的,这不是弄虚作假吗?板书:弄虚作假 三、再读课文,走近建筑师: 1、埋下这个秘密的是建筑师莱伊恩,莱伊恩是不是真的弄虚作假呢?对这个人,后人是怎么评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用划下来。 2、出示: 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在这段话中,说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因为(同时将他能始终抵达胜利转为红字) 3、为什么这样评价莱伊恩呢?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走近这位建筑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恪守(出示),什么是恪守?(严格遵守)莱伊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始终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呢?文中说他遭遇到了最大的阻力,让我们先来默读第1、2小节,想一想:莱伊恩遇到了哪些阻力?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市政府权威人士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市政官员的威胁)出示:固执问:固执是什么意思?(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他不肯改变自己的意见,他会怎样对市政官员说呢?市政官员又会怎样回绝他?课文里没有直接写,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语句中猜测出他们对话的内容。让我们静心地读一读第1、2小节,并结合有关的语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同桌试着说一说。 ● 我的设计是运用了工程力学的知识,又有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应该是不会有错的。自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闻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新闻,学生平时见到的、听到的新闻不少,但真正认真、系统地学习新闻却从来没有,缺乏阅读欣赏新闻的能力。综合以上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 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报道学会欣赏新闻,所以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这一目标是高考语文所要求的能力,但学生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赏析本篇新闻的艺术魅力,又与高考紧密连接,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完成问题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配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视频导入新课 二、新闻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永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2.理解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中准确、生动词语的语言特点2.理解本文中按时间顺序组织的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贡献祖国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 2。品味这篇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2)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方法,安排自主合作交流过程中的一次性教学过程1。为了引进新的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这篇文章是唯一一篇充分反映英国退出的报道。它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邮轮离开香港的最后一个历史时刻。1997年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新华社社会公益广告一等奖。这篇文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广义的新闻,也是报刊中常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个人交流和事件交流。交流不仅是新闻,也是图像。它经常采用文学的方法来聚焦和突出一个重大事件的场景或一些重要而精彩的场景,并将报道的事实生

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复习新闻知识,什么是新闻(news)? 新闻是对公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最新报道。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 ,母鸡:当2,这里:在哪里3,H:谁4,帽子:什么,H:为什么6,H:什么水果 3,消息的特征: 1 >真:消息的事实一定是真的 2 >短消息:需要短消息 3 >快速:及时性 4 >实时:新闻应该以生动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写 5 >强烈:强烈的新闻意味着强烈的思想内容和指导4、消息1的结构标题2 > lead 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两句话,通常称为lead3÷主题 是邮件内容的主要部分,在引导之后4 >背景 一般来说,背景材料是信息的从属部分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它通常被安排在主体中,并且有时可以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本文有许多背景材料。)在 消息的结尾,事实应该写得完整和有逻辑,结尾应该是明亮的、有力的、发人深省的和有启发性的。四、字旗(Q和ZH)映衬(N和NG)注意(ZH和NTU) 冉冉上升(R和NR和N)凝重(N和NG) 5,分析 ,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到中国,美国政府白皮书发表时,毛泽东主席写了一篇题为《再见,司徒雷登》的文章。本文灵活地使用了这个主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猫是老虎的先生 沪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34.猫是老虎的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谜、趾、搔、授、侥”等 10个生字,积累词语“猜谜、师傅、随声而下、眼睁睁、传授、侥幸”,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先生、芭蕉扇、随声而下、趾爪、侥幸”。 2、默读课文,理解“先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3、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4、了解猫教老虎学本领,因没教它爬树而保护了自己的故事,知道善良的人对坏人要小心防备。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4课,齐读课题。 2. 理解先生:先生在字典中有三个意项,在课题中是哪个意象?对呀,师傅。傅字单独读时是第四声,连成词语要读轻声,一起读。是呀,那猫就是老虎的——师傅。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教) 点评:我们可以理解你想知道猫教了老虎哪些本领?(随机板书:本领)噢,你想知道猫成为老虎的先生的原因。(随机板书:原因) 4.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第34课。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 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你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是课后注释。原来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的方式。齐读注释。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这篇文章就出自鲁迅的《狗鼠猫》,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文中的我指的就是——鲁迅。 2.是啊,鲁迅的祖母经常给他猜字谜、讲故事,瞧,今天祖母给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借助填空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老虎本来,猫教给它。学完本领后,老虎想要,猫赶忙,老虎不会,只能。 4、交流填空。 三、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过渡:这个故事是祖母告诉鲁迅的。 (一)学习第一节,了解祖母讲故事的原因 1.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躺在一株大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世人瞩目( ) 冉冉升起( ) 凝重( ) 掩映( ) 2.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3.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事件。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1997年6月30日开始的。4点30分,________,4点40分,__________,6点15分,__________,7点45分,__________,子夜十分,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__________,新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__________。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别了,“不列颠尼亚”。 ( ) (2)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 (3)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即将告终。”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掩映( ) 易帜( ) 3.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________。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_____________。 4.“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语言特点是什么?

5.文中第8段中的“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子夜”而不用“半夜”? 快乐时光 修改的功效 约翰是一名教写作的老师,他发现很难使学生相信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对他们来说,草稿即是定稿。最后,约翰在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张大标语,通过这一方法使好多学生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标语上写的是: “哦,这很难,你知道。我决定不下是否自杀,你知道。”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场第一幕,草稿。 “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定稿。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选段中“刚刚”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本题要结合文章,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变化带来的主权意义的改变,在前一分钟他是香港的最高长官,而现在他已经不能在这里停留了。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刚刚”一词表现了没有停留,“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前一分钟还是香港的统治者,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 2.“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为什么要把过去的天数写得这么详细? 解析:这是用数字表现时间长,表现人们对这天的期盼久远,中国人屈辱的历史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 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理清本文主要内容; 2、体会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2、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 3、对新闻知识的了解不足。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4.1一个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百年耻辱,一朝得雪。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记录耻辱、印证自豪的新闻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2【讲授】讲授 一、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时刻,全世界为之瞩目,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名记者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婷、杨兴是一个四人组合,他们代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见证并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

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由五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历史背景: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

沪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4

4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 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最新《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 3.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学习目标: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学、校、老、师、一”5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认识笔画“横”,认识田字格,并在老师指导下描摹“一、二”。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基本做到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产生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自豪的情感。 3、在识字活动中认一认校名中的字。 重点和难点: 1、学习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指读课文。 2、了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能描摹笔画“一、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和哥哥姐姐站在校门口欢迎你,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2、小朋友心里的话儿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开学了。 3、板书课题:开学了 4、师读课题,指名读(4人)。 齐读。 指导:你们听过乐队演奏吗?如果演奏者只顾着自己出风头,不顾别人,那样演奏出来的乐曲一定不和谐、不好听。所以在一起读课文时,你们要听听别人的声音,轻轻的,读得像乐曲那样美! 二、听录音识字读文。 (一)感知课文。 1、第一遍听课文:开学了,有一位一年级新同学和你们一样,非常高兴,有许多话想告诉大家,想听吗? 2、交流:你听到他说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激发识字兴趣: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本领,识字本领可重要了。 2、出示五个生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生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的生字,它们很调皮,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仔细看课文,把他们找到。注意不要跳着看,一个一个字挨着看。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教学参考 1028 2042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自主学习案 一、了解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

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 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新闻的要素(5w 1h) 5W: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 1H:how(怎么样) 3、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 ②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③主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全册

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一、教材的教学要求: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335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认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字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315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关键词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地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说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熟记教材展示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落。 8、学习在方格中书写各种结构的字。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毛笔描红。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分4个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8首古诗 3、综合练习 8次 4、作文 14次 课文分8个单元,每单元5篇,共40篇课文。本册教材生字为335个,积累词语313个。课后练习分三个部分。第一是“阅读芳草地”,主要是提示阅读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第二是“词句活动室”,安排少而精的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文字。第三是“语言直播厅“,设计当堂的说话练习,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个单元前还编写了学习”导语“,主要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阅读训练的重点。各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为:一、二单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四单元,预习课文;五、六单元,理解词语; 七、八单元,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古诗诵读“安排在各单元中间,每单元1首,全册教材共8首。“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只要学生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即可,也不作考查要求。另外在每首古诗中,安排少量的识字任务。 “综合练习”安排在单元末尾。本册“综合练习”的编写,减少了单项训练,增加了训练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字词句,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确保“综合练习”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质量,本册教材为每个“综合练习”增加一个课时,教师要保证课文练习时间,力争当堂完成,要改变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不正常情况。 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分开编写,编排在阅读教材之后。本册作文教材的命题注意切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喜欢写的事,激发写作兴趣,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三、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 课文 60课时 古诗诵读 8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和学习新闻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点拔法、提问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

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能区分并运用多音字。 2.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3.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步了解寓情于事,寓人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海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生活中传播美。 教学难点:“金色”的除了指美丽的沙滩外,还代表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学准备:美丽大海沙滩的风景录象、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看过大海吗? 师:去年暑假老师也去过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椰树,踩到了柔软的沙滩,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浪阵阵、海涛汹涌的壮观场面。碧蓝的 海水一望无际,而金色沙滩上发生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想去看大海吗? 师:你想知道沙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a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多音字。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那几个片段。? c小姑娘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d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明学生提问,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片段(分角色朗读1-6段)师指导朗读 大意:画家去拾贝壳,小姑娘帮忙看衣服。 朗读:男-老伯伯(苍老慈祥亲切)女-小姑娘(细小甜美认真) (二)学习第二片段 大意:画家送贝壳,可是小姑娘不要贝壳。(找小伙伴合作、讨论) 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 “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丝,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通过描写贝壳的种类写出贝壳的美。 (三)学习第三片段 大意:画家故意丢贝壳,小姑娘捡还贝壳。 师:在黄昏的沙滩上,他们俩又是你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美丽的沙滩和大海的呢? 表演:(学生上台表演师指导动作和神态) 四:总结课文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 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