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案例分析(原创)

三一重工VS中联重科谁才是工程机械领头羊

摘要: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同为诞生于长沙的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头羊,在过去20年里,均由小作坊起家的两家企业从割据群雄中脱颖而出,虽发展模式迥异,却互为砥砺、交替领先,直至成为业内两大巨头。它们一个出身国企、一个出身草根,但这两家重工业企业的恩怨由来已久,本文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这两个企业的财务决策、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财务分析股权结构企业战略

0 相关背景介绍

一篇《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的报道将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两家企业的矛盾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2012年11月23日,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宣布将公司总部迁离长沙,远赴北京。是的据媒体报道称,原因是三一重工在“间谍”、“绑架”、“受贿”等阴谋论的威逼下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对于背后的主谋,三一直指老对手中联重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一轮又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大潮,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工程机械两大巨头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同处长沙,隔湘江而望,历经近20年的角逐,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成长史与变革史。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有太多相似之处:两家企业的诞生,只相差两年;两家掌门人的年龄,仅相差一岁。同城、同行业,同为翘楚,产品重合度高,连重要的经济数据都非常接近。但他们的气质又是那样的迥然不同。前者张扬,后者内敛;前者草根,后者出身名门。

他们的发展更是形成了集群效应,带动湖南本省的上下游产业链,令这个农业大省的省城敢于期待“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桂冠。经过多年发展竞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占据了混凝土泵车市场约90%的市场份额。

“既生瑜何生亮”,数年来,两家公司市场你争我夺、舆论口诛笔伐乃至人才互相流动,都是见怪不怪。双雄争霸之下,各自上演无间道,从双方互相指控对方派遣销售人员混入客户队伍打探本方商业情报进化为常规性的情报战。

1 公司简介

1.1三一重工简介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于1994年,总部坐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7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自公司成立以来,三一重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第六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500强、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最强企业、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中

国最具成长力自主品牌、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0强。

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桩工机械、筑路机械,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旋挖钻机、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等。目前,三一混凝土机械、挖掘机、履带起重机、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

目前,三一重工在全国已建有十二家6S中心。未来几年内,三一重工计划在全国三十一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二百多个二级城市开设6S中心。在全球拥有一百六十九家销售分公司、二千多个服务中心、七千五百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近年,三一重工相继在德、美、印、巴建有工程机械研发中心。三一重工自主经营的机制、独有的经营理念和完善的服务网络,将优质服务和创新服务贯穿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三一重工2005年6月成为国内首家股权分置改革企业,并成功实现全流通,三一重工因此也载入国内资本市场史册。而梁稳根作为三一集团的主要创始人,则当选为福布斯杂志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并获得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

1.2中联重科简介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2010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注册资本77.06亿元,员工3万余人。2011年,公司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销售收入近850亿元,利税过120亿元,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七位。

中联重科技术实力雄厚,拥有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五位一体的高端创新体系。中联重科已经负责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三百多项,被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为混凝土机械等两个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建筑施工机械等3个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公司累计申请国内专利七百多项,申请国际专利一百多项,以及非专利创新技术六百多项,计算机软件登记十七件。在"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联重科完成的国家重大装备幵发项目、国家级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项目近百项,研发资金占年销售额的5%以上。近几年来,中联重科平均每年产生三百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其中新产品贡献率超过销售收入的50%。

中联重科的发展采取外延式发展与内源式发展并重的策略。先后收购了湖南机床厂、浦沅集团、英国保路捷、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中标公司、意大利CIFA、常德信诚液压,于2007年整体收购母公司建机院的经营性资产,实现了整体上市。目前,中联重科在中国湖南、上海、陕西、广东以及意大利米兰等地同时生产经营。除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外,中联重科还拥有非常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比较强大的服务体系。

2 财务对比分析

2.1主要会计数据分析对比

2.1.1资产负债权益分析

表2-1-1 总资产、总负债、权益总额

年份

总资产(万元)

总负债(万元)

权益总额(万元)

三一 中联 倍数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倍数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倍数

(三一

/中联)

2000 60,665 95,044 0.64 43,706 13,625 3.21 16,959 80,967 0.21 2001 67,796 105,994 0.64 41,709 18,067 2.31 26,087 87,490 0.30 2002 115,343 147,217 0.78 67,904 43,276 1.57 47,128 100,610 0.47 2003 268,148 259,808 1.03 97,795 133,699 0.73 170,043 122,711 1.39 2004 432,353 358,108 1.21 236,484 192,200 1.23 190,631 162,049 1.18 2005 475,781 417,338 1.14 261,082 240,346 1.09 207,492 173,175 1.20 2006 591,705 534,814 1.11 316,401 301,052 1.05 264,756 229,762 1.15 2007 1,117,913 853,216

1.31 613,190

478,140

1.28

473,153 362,914 1.30 2008 1,396,734 2,312,199 0.60 778,247 1,777,847 0.44 583,806 508,242 1.15 2009 1,583,700 3,400,575 0.47 755,232 2,632,280 0.29 752,711

738,976

1.02

2010 3,134,077 6,299,528 0.50 1,942,224 3,552,083 0.55 1,135,032 2,741,521 0.41 2011 5,130,672 7,158,177 0.72 3,055,311 3,594,701 0.85 1,966,271 3,544,645 0.55 2012

6,446,140

8,897,446 0.72 3,984,794

4,778,550 0.83

2,301,941 4,080,214 0.56

图2-1-1总资产

从表2-1可知,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家企业的总资产在2000~2012均处于快速增长期,2008年之前,三一的资产总额与中联相比略高,但在2008年之后则落后于中联重科;从总负债方面进行比较可知,从2008开始中联重科的负债急速上升,07~08年间其债务增长了270%,而同期三一的债务只增长了27%;比较两者的权益总额可知2010年后,三一的权益总额只相当于中联的50%,但这也与中联在2010年成功登陆H 股密切相关。

结论:从总资产和权益总额两方面来看,中联重科的规模均大于三一重工。但中联负债较高,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2.1.2主营业务收入

表2-1-2 主营业务收入

年份三一(万元)中联(万元)

2000 39,261 24,485

2001 55,035 38,833

2002 98,456 66,544

2003 208,801 117,333

2004 265,623 338,046

2005 253,740 327,889

2006 457,446 462,534

2007 914,495 897,356

2008 1,374,526 1,354,878

2009 1,649,588 2,076,216

2010 3,395,494 3,219,267

2011 5,077,630 4,632,258

2012 4,683,054 4,807,117

图2-1-2 主营业务收入

从上图可知,2000~2012年三一和中联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基本处于同步增长趋势,2012年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2011年均有所回落。

结论:三一、中联主营业务收入基本相同。

2.1.3净利润

表2-1-3 净利润

年份三一(万元)中联(万元)

2000 5,995 5,256

2001 9,125 10,523

2002 20,986 15,371

2003 32,480 23,076

2004 32,730 38,285

2005 21,627 31,048

2006 55,734 48,090

2007 160,616 133,359

2008 123,223 156,938

2009 196,258 237,240

2010 561,546 466,559

2011 864,890 806,564

2012 568,610 733,005

图2-1-3 净利润

两家公司的净利润总体上均处在快速上升期。但相较而言,2011年以前三一的净利润基本超过中联,但在2012年两公司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三一骤降约34%,说明企业的盈利情况出现了恶化。

结论:三一、中联的净利润规模相当,但2012年三一净利润出现了大幅滑坡,说明近期企业经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2.2偿债能力分析

2.2.1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表2-2-1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图2-2-1-1流动比率

图2-2-1-2速动比率

年份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比率(%)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2007 2.06 1.42 1.49 0.83 64.08 26.47 2008 2.2 1.08 1.54 0.68 64.22 32.19 2009 1.94 1.05 1.41 0.73 55.75 39.68 2010 1.17 1.71 0.84 1.37 34.06 103.6 2011 1.46 1.84 1.11 1.48 44.3 93.18 2012

1.76

1.93

1.29

1.59

42.44

93.2

图2-2-1-3现金比率

通过对两家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进行分析可知:以2010年为界,2010年之前三一的三项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均大于中联,偿债能力强;2010年后,中联的短期偿债能力迅速超越三一,偿债能力强。

结论:近年来,中联的短期偿债能力迅速超越三一,短期流动性较好。

2.2.2长期偿债能力比率

2.2.2.1总负债率

表2-2-2-1 总负债率

年份三一(%)中联(%)

2007 54.85 56.04

2008 55.72 76.89

2009 47.69 77.41

2010 61.97 56.39

2011 59.55 50.22

2012 61.82 53.71

图2-2-2-1 总负债率

比较图2-2-2-1中三一和中联的总负债率可知,2010年前,中联的负债率接近80%的高位,这与其所实行的“核裂变式发展”密不可分:大举的兼并收购使得公司财务压力非常之大。而三一的总负债率明显低于中联,但在中联2010年再次赴港融资后两者的总负债率关系便发生了变化,三一的负债率逐步上升但中联负债率却骤降。

结论:三一重工总负债率略高于中联重科,偿债能力相对较弱。

2.3 资产周转率分析

表2-3 资产周转率

图2-3-1 存货周转率

图2-3-2 应收账款周转率

年份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三一(次) 中联(次) 三一(次) 中联(次) 三一(次) 中联(次) 2007 3.04 3.1 6.38 6.87 1.05 1.29 2008 3.6 2.52 5.32 5.05 1.09 0.86 2009 3.75 2.7 4.74 4.74 1.11 0.73 2010 4.97 3 7.09 5.36 1.44 0.66 2011 4.67 3.42 5.96 4.98 1.23 0.69 2012

3.43

3.04

3.56

3.15

0.81

0.6

图2-3-3 总资产周转率

如图:

(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存货平均值

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存货数量过低,会影响销售,进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存货数量过高,占用资金就多,影响总资产周转率,也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存货水平。存货周转率体现的是企业的销售水平。

由图2-3-1可知,2010年后两家企业的存货周转率都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企业存货占用资金正在不断增大,企业产品销售难度增加。但三一的存货周转率始终高于中联,说明其存货管理水平优于中联。

(2)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均值

该指标表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的效率大小。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可利用的资金越多,经营效率越高,同时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的组成部分,该指标越高也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高。

由图2-3-2可知,2010年后两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都处于急速下降的趋势,说明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正在不断增大,企业产品销售难度增加。这与两家企业之前为了竞争而争相进行的“零首付”销售不无关系,白热化的竞争侵蚀了双方的资金链,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三一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中联,意味着其资金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3)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值

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投资产生收入的能力,也反映企业总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

从图4-19可2-3-3可以看出,三一重工的总资产周转率高于中联重科的。

结论:通过对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重资产周转率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自2010年以来,三一、中联两家企业的资产利用率都在不断下降,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恶化,这是双方进行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后果。但相对而言,三一的周转率都优于中联,说明其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相对于中联要好。

2.4获利能力分析

表2-4 资产周转率

图2-4-1 ROE

图2-4-1 ROA

ROE 、ROA 分别代表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分别由净利润与权益总额和资产总额相除得到,用于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由图2-4-1和图2-4-2可知,三一的ROE 与ROA 均远远高于中联,2010年其报酬率是中联的两倍到三倍,足以说明三一经营业绩出色。

结论:三一的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均超过中联,说明其经营业绩高于中联。

年份 ROE

ROA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2007 45.92 44.83 20.73 19.71 2008 33.23 51.56 14.71 11.92 2009 38.47 49.3 20.13 11.14 2010 63.61 22.51 24.19 9.82 2011 54.68 28.16 22.12 14.02 2012

40.77

23.47

15.57

10.87

2.5 成长能力分析

表2-5 成长能力分析

图2-5-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图2-5-2 净利润增长率

从图2-5-1和图2-5-2比较来看,中联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较为平缓、稳定,基本分别维持在50%和80%左右。而三一则是大起大落,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2010年达到了惊人的105.84%,但在2012年又迅速跌落为-7.77%;其净利润增长率

年份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三一(%) 中联(%) 三一(%) 中联(%) 2007 75.52 92.67 157.12 175.1 2008 50.3 50.99 -22.64 19.73 2009 20.01 53.24 60.74 51.77 2010 105.84 55.05 160.09 89.68 2011 49.54 43.89 51.87 78.15 2012

-7.77

3.77

-35.79

-7.88

在2008和2012年分别处于-22.64%和-35.9%的历史低点,而2010年则是160%。究其原因还是我国总体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不稳定所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各国经济,我国的房地产业也由过热变为萧条,是的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寒冬。但随着2009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造就了一场基础设施投资“盛宴”,这也使得各大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业绩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但随后的经济不景气又使得整个行业陷入寒冬。

结论:三一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很不稳定,而中联则较为平和。

2.6分红配股对比分析

表2-6-1 三一重工历年分红配股情况

公告日期分红年度

分红方案(每10股)

送股转增派息

2012/8/2 2011 0 0 3 2011/4/18 2010 5 0 0.6 2010/10/18 2010 11 0 1.3 2010/6/18 2009 2 3 1.6 2009/6/22 2008 0 0 1.8 2008/7/4 2007 2 3 0.5 2007/4/17 2006 0 10 2 2005/6/24 2004 0 10 2 2004/4/27 2003 0 0 5

表2-6-2 中联重科历年分红配股情况

公告日期分红年度

分红方案(每10股)

送股转增派息

2012/7/26 2011 0 0 2.5 2011/7/8 2010 0 3 2.6 2010/8/23 2010 15 0 1.7 2010/6/9 2009 0 0 2.5 2009/7/3 2008 1 0 1 2008/5/28 2007 7 3 1 2007/4/6 2006 0 5 0.4 2006/5/18 2005 0 0 0.4 2005/5/18 2004 0 0 4 2004/3/11 2003 0 3 0.25 2002/10/30 2002 3 0 0.75 2002/5/15 2001 0 0 1 2001/9/19 2001 2 8 0.5 2001/6/1 2000 0 0 1

由表2-6-1及表2-6-2可知,三一和中联从上市至今几乎每年都会进行现金分红。

三一重工2003年7月IPO时募集资金9.3亿元,随后于2007年8月通过非公开发

行募集10.6亿元,共在股票市场融资19.6亿元。其上市后除2005年外,每年都进行

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已达37.3亿元,分红占股票融资额的比例高达190%。

中联重科2000年10月IPO时募集资金6.37亿元之后,2010年2月以非公开发行

股票募集55.7亿元,在A股市场累计募资62亿元。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发

行H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募资额达150亿港元。除2002年外每年都进行现金

分红,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8.2亿元。若单独计算A股部分,其现金分红占融资额

比例也有70%。

结论: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都比较重视回报投资者,其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政策在

A股市场上比较突出。

3 股权结构分析

表3-1 三一重工前十大股东

十大流通股东本期持有股(万股)持有比例股东性质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428,131.10 56.21% 境内非国有法人梁稳根28,657.55 3.76% 个人

唐修国4,728.41 0.62% 个人

毛中吾4,323.12 0.57% 个人

向文波4,323.12 0.57% 个人

中国银行-嘉实主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3,830.06 0.50% 基金

翟纯3,743.33 0.49% 个人

中国建设银行-富国天博创新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3,360.18 0.44% 基金

郭良保2,818.08 0.37% 个人

袁金华2,584.63 0.34% 个人

表3-2 中联重科前十大股东

十大流通股东持有比例本期持有股

(万股)

股东性质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18.53% 142,785.05 H股上市股票合计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19% 124,738.00 国有法人

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5.02% 38,651.74 境内一般法人佳卓集团有限公司 4.72% 36,393.69 境外法人

智真国际有限公司 2.19% 16,863.56 境外法人

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2.12% 16,331.49 境内一般法人弘毅投资产业一期基金(天津)(有限合伙) 2.07% 15,942.85 境内一般法人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80% 13,881.46 国有法人

中国银行-嘉实主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0.83% 6,378.58 基金

中国银行-易方达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0.73% 5,641.74 基金

由表3-1和表3-2可知,三一重工的大股东为境内非国有法人的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其余前十大股东也都以基金和个人为主。而中联重科为A股H股同时上市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为国有法人——湖南省国资委,其余前十大股东也都是国有法人及一些境内外一般法人和基金。从两者的对比来看,三一重工是纯粹的民营企业,而中联重科有一定的国企背景。

结论:从股权结构上来看,三一是民营上市公司,而中联是国有参股上市公司。

4 企业战略分析--内生式发展VS核裂变式发展

4.1三一重工企业战略

1.实施内生式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以扩大产业规模为基础创造效益,以效益为基础树立品牌;打造基于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行业一流的管理、研发和营销骨干队伍;服务能力同时超越行业标准和客户期望,成为行业标杆。

2.国内市场上采取差异化战略。力争开发设计出国内领先的前沿产品,促进产品

换代和升级;在品种差异化方面,促使产品的成套化和大型化以及微型化,不参与处于中低端的国内产品的恶性竞争;在品质差异化上,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竞争不激烈技术壁垒

高的高端产品,以替代进口产品,同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在服务差异化上,对不同的产

品进行更为深入的客户需求分析以及市场的再次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模块。

3.国外市场上则采取成本领先的战略。以较低的销售价格将接近国外品质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依靠高性价比的产品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全面降低成本,以确保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

4.2中联重科企业战略

1.通过并购增强实力。中联重科经过二十年,从一个数名科研人员创立的小公司发展成"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联重科先后九次成功进行跨国界、跨地域的重组并购,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企业规模都快速壮大,逐步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到2012年,中联重科以6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里的排名达到第七位,比2011年上升1位。

2.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中联重科建立了跨国界、跨地域的新产品研发平台,该平台的新产品研发模式是以"技术集成、高位嫁接、全球合作、上下延伸",通过有效整合中联重科的全球资源,在产品研发、战略采购、工艺革新、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3.技术、人才、创新三位一体。中联重科拥有一支实力强劲的研发团队。中联重科通过围绕一流的研发基地,一流的基础技术、一流的行业人才、一流的验证平台以及一流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力争引领全球混凝土机械技术发展,为实现全球发展战略作好全

面技术支撑。

4.创新的客户服务模式。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5 结语

经过上述对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财务分析、股权结构、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从资产总额及其增长率角度上来看,近年来中联重科已经逐步超越三一重工。但两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不相上下,三一重工的营运效率高于中联重科。

2.从偿债能力方面来看,2010年中联重科在H股上市后,其偿债能力明显增强,短期偿债能力高于三只重工,而其总负债率也逐渐低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偿债能力强于三一重工。

3.从资产周转率角度分析,无论是存货、应收账款还是总资产周转率,三一重工都明显强于中联重科。体现出了民营企业在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

4.从获利能力角度来看,三一重工也明显强于中联重科,其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接近中联重科的两倍。

5.从成长能力方面看,三一重工发展速度不均衡,波动性强,易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中联重科业绩增长相对稳定。

6.从分红配股角度看,两家公司均重视对股东的分红。

7.从股权结构看,三一是民营上市公司,而中联是国有参股上市公司。

综合以上1-7点可知,中联重科在规模和抗风险能力上强于三一重工,但其资产营运效率和盈利能力上不如三一重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