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知识点

眼屈光知识点
眼屈光知识点

第一章光学基础

自然光

按光产生的条件撒开光

人工光集合光

光源分类光束分类平行光

热光源像散光

按能量转换分类冷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一束平行光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当光线射到两种媒介分界面上时,一部分光线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返回原来的媒介里继续传播

光的折射:光由一介质射入另一不同介质时,在两介质交界处,一部分被射回到第一介质中,另一部分射回到第二部分,在两介质交界处改变方

光路可逆:沿着一定线路传播的光线,可以沿着原路从相反方向返回,通过发光点

光的独立传播:两束光在传播途径时互不干扰,其传播方向及其他性质都不发生改变,在交会点上,光强度为各光束简单叠加

三棱镜

(1)光学作用:1)有屈折光线的能力,无聚焦能力2)使光向基底偏斜,虚像,向尖端移位

(2)标注基底方向:1)BU BD BI BO

2)360°底向标示法:5 △(底向37°)

3)直角坐标底向标示法:底向X方向:4 △

底向Y方向:3 △

透镜

1、球面透镜:各子午线弯曲度相同,屈光力相等

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正透镜或会聚透镜;+表示;对光起会聚作用。相当于很多基底向中心的三棱镜组成

(2)凹透镜:负透镜或发散透镜;-表示;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相当于很多尖端向中心的三棱镜

(3)球面透镜特性:即改变光线方向,又改变光线聚散度

(4)常用名词:

1)主焦点:平行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与主轴交点2)主轴:通过透镜两球面相应球心的直线

3)光心:主轴与两球面的交点。4)光轴:通过光心的直线,包括主光轴和副光轴

5)曲率:球面的弯曲程度

面镜度:F=(n2-n1)/r

屈光度:透镜的折射能力

1)屈光力:以F表示2)单位:1D ;D=1/f

3)球镜的表示形式:对于凸\凹透镜:F f 4)决定透镜屈光力大小的因素:F=n2-n1

(7)凸透镜成像

1)物体位于主焦点处,无像形成2)物体位于主焦点稍微远处,像大

于物,且为倒立实像

3)物体位于两倍焦距处,像与物等大,且为倒立实像,4)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之外,但未到无限远,像小于物,且为倒立实像

5)物体位于焦距以内,因折后光像散开,要将它向后延长相交,则像为直立虚像

(8)凹透镜成像:所成的像总是直立的,虚的,且小于物

柱面透镜

(1)柱镜的光学特性:1)弯曲的表面是圆柱面,有屈光作用。2)在轴方向上,表面不弯曲,无屈光力。

3)经正柱镜,光线会聚4)柱镜同样可以看成由无数三棱镜组成。

(2)轴向标示法:TABO法:观察者右侧水平方向为0;逆时针递增至180.。太阳穴标示法

鼻端轴向标示法

(3)表示形式:Dc 矫正单纯散光例如:+2.00Dc*90

(4)光学十字图:能表示屈光力和轴位置的十字图

+2.00D -1.00DC*90 +3.00DC*180

球面圆柱透镜(1)定义:既有球镜镜度又有柱镜镜度的透镜

(2)特性1)两个主子午线均有屈光力,但大小不等2)用于矫正复性散光

(3)斯氏光锥

眼睛要能看清外界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透明成像完整且功能正常

光进入眼球后的路程变化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它们的各个屈光界面组成的屈光系统

房水和玻璃体的折射率为1.333 房水屈光率为1.336 眼的全部屈光力量为58.64D,来自角膜和晶体

1、角膜(1)角膜屈光力强大的原因

1)空气与房水之间折射率差别大

2)角膜表面弯曲度

(2)角膜特性:周边部与中央部平坦

2、晶状体结构特点:从外向内逐渐增加屈光介质的密度及其表面的弯曲程度,因而是晶体形成一个周边向中央逐渐增加其屈光力的凸透镜

模型眼与简化眼

1、模型眼

(1)三对基点:一对焦点、一对主点、一对结点

第一焦点:角膜前15.7mm 第二焦点:角膜后24.38mm

第一主点:角膜后1.348mm 第二主点:角膜后1.602mm

第一焦距:15.7+1.348=-17.05mm 第二焦距:24.38-1.602=22.78mm

第一结点:7.078mm 第二结点:7.332mm

(2)共同轴:通过眼球前极、结点、回旋点、后极回旋点位于角膜顶点后13.5mm处

(3)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眼轴长:24.387mm ;眼总屈光力:58.64D (静态时)

(4)模型眼分类:调节静止状态,极度调节状态

2、简化眼

(1)曲率半径为5.73mm (2)n=1.336,(3)总屈光力:58.64D (4)一个主点:该曲面位于角膜后1.35mm

(5)一个结点(光学中心):角膜后7.08mm (6)前焦点:角膜前15.7mm 前焦距:-17.05mm

(7)后焦点:角膜后24.13mm 后焦距:+22.78mm

光瞳

1、光阑概念:起限制成像光束作用的透光孔,是一个中心与光轴重合且垂直于光轴放置的通光孔屏。

2、孔径光阑:是光阑中的一种限制光轴上成像光束边缘光线最大倾角的光阑

3、人眼屈光系统中,瞳孔为孔(镜)径光阑

4、入射光瞳:瞳孔发出的光线被角膜折射后所形成的像

5、出射光瞳:瞳孔发出的光线被晶状体折射所形成的像

眼的轴和角

1、光轴:通过角膜表面中央部、眼的结点、回旋点的直线,可由瞳孔线代替

2、视轴:眼外注视点通过结点与黄斑的连线

3、固定轴:眼外注视点与回旋点的连线

4、Alpha角:视轴与光轴在结点处的夹角

5、Gamma角:固定轴与光轴夹角

6、Kappa角:眼外注视点和角膜前极连线与光轴所成的角

视网膜成像

1、视网膜成像大小

计算公式:物∶像=物距∶像距

以简化眼数据计算:像大小=(物体大小×17.05)/(物体与眼距离+7.08)

等于物体到结点的距离

2、视角:外界物体两端在眼内结点处所形成的夹角

视角增大则视网膜像增大

3、视网膜成像因素总结:

(1)视网膜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及物距有关

(2)调节作用,使结点前移,视角增大

(3)视角相同则视网膜像相同

视网膜与结点位置

4、影响视网膜像的因素

1、人眼的像差:像差↑→清晰度

2、瞳孔的形状和大小:

(1)作用:调节入眼的光量,减少像差。

(2)大小:一般状况3—4mm,变动1.5—8mm

(3)环境暗

(4)环境亮

3、视网膜照度

(1)光流量:单位:流明

(2)照度:LX

(3)亮度:cd/m2

(4)视网膜照度:照度增加则像清晰度增加,视力较好

五、眼的景深与焦深

1、景深:视野深度:在不变调节情况下,眼明视的空间深度范围。

2、焦深:与景深相共轭的视网膜像位间距离即为焦深.

3、前景深:远于注视物的部分

4、后景深:近于注视物的部分

5、景深影响因素:瞳孔大小、注视物距离、最小视角

6、焦深的作用:焦深增加,视力会提高

第三章眼的生理性光学缺陷

色像差

不同波长的光经过屈光介质,短波光进行比较缓慢,所以短波中的蓝光要在长波中的红光之前先集合成焦点,这种现象称为色像差

1、原因及特点:折射率不同,轻微降低成像清晰度,随瞳孔增大而增大

2、、鉴定屈光不正

(1)正视眼:黄光在视网膜上

黄光:视网膜上红光:视网膜后蓝光:视网膜前

(2)正视眼对红光来说:若红光在视网膜上,则为:远视眼

(3)正视眼对蓝光来说:若蓝光在视网膜上,则为:近视眼

球面像差

周边部的屈光力比中央部得强,因此,经过周边部的光要比中央部形成焦点早一点,此现象称为球面像差

1、消球面像差透镜:新月型透镜、无色差透镜

透镜偏离光心

为在视网膜上形成理想的像,各屈光表面中心应排列在光轴上

1、定义:眼屈光系统中的屈光表面未准确对准光学中心,成为透镜偏离中心。

2、原因:(1)角膜弯曲中心:位于透镜光轴下方0.25mm左右

(2)中心凹:光轴颞侧下方1.25mm

周边像差

由于眼受到某些光学因素,使视网膜周边部的像总是不如中心凹出的像清楚,这种现象称为周边像差

原因:彗形像差、散光、像的变形

弥散光环

1、原因:色像差、球面像差

球面像差:光斑

2、定义:即使是正视眼,也不能使外界的一个物点在视网膜上形成锐利的点状焦点,仅形成一个轻度迷糊的光环,

3、成像情况:点:视网膜上两个光环重叠线:有无数个点组成

物体:有许多线组成矫正屈光不正:弥散蜷缩先到最小限度瞳孔大小

1、瞳孔缩小的积极效应

2、瞳孔↓→球面像差↓色像差↓

3、瞳孔↓→弥散环↓→视物更清晰。如果将瞳孔缩小只允许一条光纤通过,那么所有的屈光不正都可以矫正。

4、瞳孔缩小的消极效应:瞳孔↓→进入眼内光量↓→视网膜照度↓→视力↓

瞳孔↓→过小产生衍射→视力↓(增加照明来补偿)

5、最适瞳孔直径:瞳孔↓→{↓眼光学缺陷→像清晰} {↓入眼光量→像不清晰}中和二者

要↑视力{强光下→缩瞳{暗光下→扩散

一般情况下,最佳瞳孔径为2mm

波前像差

1、定义:衡量该像点优劣的指标

2、波阵面(波前):发光体向四周辐射光波,在某一时刻光波所到达的位置。

对比敏感度函数(CSF)

1、对比度:视标与背景之间的光强度之比。

2、空间频率:单位空间上黑白光栅的周期性

3、对比敏感阈值:一定空间频率上分辨的最低对比度。

4、对比敏感度:是对比敏感阈值的倒数。

5、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以不同的空间频率为横坐标,各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为纵坐标

第四章眼的屈光不正

眼屈光不正

1、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的屈光作用,能够在视网膜中心凹处会聚成焦点的眼睛。

2、非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够在视网膜中心凹处会聚成焦点者。

3、正视的范围:视功能正常,有轻微屈光异常-0.25D—+0.50D正视眼的临床标准

影响屈光不正的因素

眼的屈光状态取决于两大因素:眼球的轴长,屈光系统中各屈光力之

间的相互关系

决定眼屈光力的屈光成分有角膜、前房深度和晶状体的屈光力

1、各屈光成分的代偿关系

(1)眼轴的变化是决定因素、角膜与晶体的随之变化

(2)晶体对于眼轴增长的代偿作用大于角膜

(3)若补偿不足,造成比例失调,形成近视

屈光不正的光学基础分类

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

(1)屈光系统中组成成分的位置关系:轴性远视眼轴性近视眼晶状体异位

(2)屈光体表面不正常

曲率性远视眼:晶状体或角膜表面弯曲度过小曲率性近视眼:晶状体或角膜表面弯曲度过大

散光眼:复性近视散光规则散光

复性远视散光斜向散光

不规则散光

(3)屈光成分的偏斜

晶状体位置偏斜视网膜位置偏斜

(4)屈光成分的折射率不正常

房水、玻璃体的屈光率指数性近视

指数性远视

整个晶状体的屈光率↓→屈光指数性远视

晶体皮质折射率↑→晶体屈光力↓→房水折射率↓→玻璃体折射率

↑→指数性远视

晶体核折射率↑→晶体屈光力↑→房水折射率↑→玻璃体折射率↓→指数性近视

晶体各部分折射率不等→散光

(5)屈光成分缺失:晶状体的缺失

第五章远视眼

远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在视网膜后会聚成焦点的眼睛。

分类

1、轴性远视

(1)由于内在( 遗传) 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球轴长不能达到正视眼的长度。

要点:轴长变化1mm,远视眼很少超过+6.00D

1)病理原因:继发性轴性远视、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

球后新生物和球壁组织水肿、视网膜剥离

2、屈光性远视

(1)曲率性远视:表面弯曲度变小所形成

主要发生在角膜,其弯曲半径变化1 mm,可产生0.6D的远视

如先天性的平角膜、由外伤或角膜疾病引起

(2)指数性远视眼:由于眼各部分屈光指数异常引起

1)房水、玻璃体2)年老的生理性变化3)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引起

3、根据远视程度的分类:

轻度:3.00D以下

中度:3.50D-6.00D

高度:6.00D以上

远视眼屈光情况

1、光学效果:从无限远处发出的平行光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

2、成像大小:成像较正视眼小

原因:由于眼轴变短,相应的视网膜往结点靠近

3、远视眼清晰成像的方法:调节、配戴凸透镜

远视眼的调节

生理性调节:正视眼看近视的调节

1、调节:是眼睛为了看近处或看细微物体,晶状体屈光能力改变的现象。

2、近反射三联运动:视近时,受第三对脑神经支配的睫状肌、内直肌和瞳孔括约肌同时产生兴奋,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的联合运动,称为近反射。

非生理性调节:远视眼看远时的调节

3、按调节对远视眼所起的作用不同将远视眼分类

隐性远视:由于使用阿托品才能暴露的那部分调节力量,为1.0DS。

远视眼

随意性远视(可矫正远视,功能性远视):可用自身调节的办来代替的那部分远视度数显性远视:绝对远视与可矫正远视之和绝对性远视:只有通过镜片才可能提高视力的那部分远视度数

远视眼病理变化

1、眼球结构特点:眼球较小、角膜较小、晶状体相对正常

注意:眼轴与屈光系统的匹配程度

2、眼底镜观察:视网膜闪光丝、假性视神经、血管反光加强

血管走行和分支异常、黄斑部、中心凹发育异常

3、远视眼的a角大,则近视眼的α小,光轴偏向外侧——外斜视但实际上远视眼多伴有内斜视

远视眼临床表现

1、近视眼的人近视下降明显

2、视觉紧张和视疲劳

3、远视眼合并证(1)老视:调节力下降,远视度数增加,

原因:用的调节比别人多

(2)内斜视和外斜视:用的调节多,带来的集合多

是否发生内斜取决于负向融合力

(3)远视眼和青光眼

4、他绝症候

第六章近视眼

近视眼的概念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在视网膜前会聚成焦点的眼睛。

概述

1、近视眼的造成因素:眼球的前后轴过长,眼的屈光系统屈光力强

2、近视眼情况:单纯性近视:眼的屈光系统与视网膜两者不匹配

病理性近视:除屈光系统异常外,还合并眼的其他组织病理变化

3、近视眼原因: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形觉剥夺,年龄,长期靠近

总结: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纯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

近视眼屈光情况

1、透镜的有效屈光力:眼用透镜因其距离不同而产生不同屈光力光学效果,或不同的眼用透镜因其距离不同而产生相同屈光力的光学效果

F2=F/(1-dF)

近视眼的分类

1、按程度分类;轻度近视:-3.00D以内

中度近视:-3.25D—-6.0D

高度近视:-6.25D以上

2、按照屈光成分分类:曲率性近视眼:角膜和晶状体表面弯曲的过高

轴性近视眼: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张

指数性近视眼:屈光介质的曲折指数过高

3、按照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单纯性近视眼:多因子遗传,-6.00D以下,一般无明显眼底变化,矫正视力正常,进展较缓慢

病理性近视眼:由遗传因素所致,一般大于-6.00D,眼轴明显加长,眼部组织合并一系列变性病理变化,矫正多不理想,进行性加重

4、按照是否有动态屈光参与分类

假性近视:当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消失,呈现正视或轻度远视

真性近视:散瞳后,近视度未降低,或降低小于0.5D

混合性近视:散瞳后,近视度明显降低(≥0.50D),但是未恢复正视

5、按表现形式

单纯球性近视近视散光:单纯、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单纯、复性

近视眼临床表现

1、远视力下降

2、飞蚊症:玻璃体混浊

3、视疲劳:低度视力

4、眼位:外斜:交替性外斜:调节与集合功能的不协调,双眼视功能破坏

单眼外斜:发病早、视功能未发育成熟、度数高

高度近视眼病理

特点:大于-6.00D,眼轴长,眼球突出,前房深、瞳孔大、对光反射迟钝,睫状肌萎缩,虹膜震颤,玻璃体变性、液化脱离

1、特征性眼底变化:

(1)豹纹状眼底

眼轴长——后半部视网膜脉络膜变薄萎缩——血管变直变细——色素上皮细胞较少或消失——脉络膜血管外露

(2)近视弧:多发生在视乳头颞侧,最常见的眼底变化

(3)巩膜后葡萄肿:特点:在黄斑处,底部较周围屈光度深,中央视力下降,B超易发现

(4)福-富二氏斑:特点:黄斑区,大小,黑色圆形,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近视眼并发症

1、视网膜裂孔、出血、剥离表现: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

2、黄斑变性:近视眼性脉络膜视网膜表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最终中央视力丧失

3、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率高

4、晶体后极皮层混浊、晶体脱位

5、暗适应时间延长

6、玻璃体异常

7、其他:弱视、外斜视、散光等

近视眼矫正

1、原则:最小度数,最好视力

2、小于-6.00D 全矫、常戴作用:恢复调节——集合的关系

对不适者,可用双光、渐进,减少看近所用的调节

3、大于-6.00D

1)为保持舒适、持久,全矫度数降低-1.0D -- -3.0D

2)合并眼底病变者:复合望远镜

4、矫正方法:

1)框镜2)角膜接触镜:SCL、RGP、OK镜

优点:视野增大、减少像差、矫正不规则散光、美容、消除棱镜效应、维持双眼视觉功能

假性近视

1、看远时仍有部分调节作用参与

原因:看近看远,调节放松迟缓程度:与看近的时间和调节度有关

如何减轻:看远或调节放松时

2、种类

正视性假性近视,远视性假性近视,混合性近视

3、假性近视的度数

与固有的屈光状态有关不完全等于所用调节的度数

4、临床特点

1)远视力低于近视力2)视力不稳定

3)疗效不确缺4)多见于青少年

第七章散光眼

一、散光眼:

不用调节时,进入眼球的光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前后两条焦线的眼.

1、曲率性散光

1)部位:角膜2)分类:生理性,获得性

2、光心偏离性散光原因:晶状体,轻度偏斜,半脱位

3、指数性散光原因:晶体屈折率不均匀

散光眼光学情况

1、焦间距:两条焦线代替了一个焦点,两天焦线之间的间距。

2、柱镜矫正散光的基本原理:1)只使一个平面上的光发生偏折

2)只对散光眼一条子午线平面的光起作用散光眼的分类

1、按性质分:

1)生理性散光

2)病理性散光:视力下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散光

2、按程度分:

轻2.00D以下中2.00D-4.00D 高4.00D以上

3、按表现形式分:

1)规则散光:两条主经线互相成直角,能受镜片矫正的散光

2)不规则散光:一条子午线的弯曲度不规则,而在视网膜上不成线,不能用镜片矫正

4、按两眼柱镜轴情况分类:

1)对称散光:轴位之和180 2)不对称散光:轴位之和不等于180

3)同轴散光:轴位相同4)异轴散光:轴位垂直

5、按散光产生部位

1)角膜散光2)晶体散光3)总合散光

6、按两主径线的屈光状态:

1)单纯:单纯性远视散光:一条子午线为正视眼,另一天子午线落在视网膜后

单纯性近视散光:一条子午线为正视眼,另一条子午线落在视网膜前

2)复性:复性远视散光:两条子午线落在视网膜后

复性近视散光:两条子午线落在视网膜前

3)混合:混合性散光:一条子午线在视网膜前,一条子无线在视网膜后

7、按强主径线所在方位:

1)顺例:强主经线位于垂直方向+/-30°2)反例:水平屈光力较大

3)斜向散光:两条子午线不是互相垂直,但均不在是水平或垂直方向

4)双斜散光:两条子午线不是水平而是斜向交叉

临床表现

1、视力降低:视力下降程度与性质、度数、轴位有关

2、视觉疲劳:多见于度数低的、视力较好的散光

原因:1)改变调节2)睑裂变窄3)将物体移近4)头部倾斜散光眼的治疗

1、解决办法:考虑配镜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耐受程度

1)、减小镜眼距2)、角膜接触镜

3)、轴位转向水平或垂直方向4)、先欠矫,再足矫

2、球面等值换算

将最小弥散环移到视网膜上,折衷的办法。将柱镜所减去度数的一半加在球镜上。

不规则散光

1、概念:在同一条子午线上,或在同一条子午线的不同部位,屈光力量表现不同者,称之为不规则散光。

2、生理性散光:晶状体的屈光率性屈光不正,初期白内障

3、明显的不规则散光:外伤或炎症所引起的不规则愈合

4角膜圆锥:屈光作用是不规则的,镜片矫正困难

5、晶体圆锥:先天性异常,病因不祥,中央高度近视,周边相对远视,用检眼镜检查

6、治疗:角膜接触镜

第八章其他屈光不正

屈光参差

1、定义:如果两眼的屈光度数不相对称,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者称为屈光参差。

2、发病率:小于2.0D者占50%,轻度者较普遍

3、生理性:规定,低于1.5D的屈光参差

4、分类:

1)按屈光状态分

单纯远( 近) 视屈光参差:一眼正视,另一眼远视或近视

复性远( 近) 视屈光参差:两眼都远视或近视,其度数不等

混合性屈光参差:一眼远视,另一眼远视

单纯散光性屈光参差:一眼正视,另一眼散光

复性散光性屈光参差:两眼散光度数不等

注意:用进废退、废用性弱视、废用性外斜

2)按屈光参差的量分类

低度: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异≤2.00D 高度:2.25至6.00D 重度:大于6.00D

5、屈光参差的视力

(1)双眼视力降低

1)屈光参差导致像不等:两眼屈光相差0.25D ,视网膜成像大小相差0 .5 %,两眼之间的屈光参差最大耐受为2.5D

2)产生视疲劳:调节矛盾,双眼合像困难,严重者失去双眼合像能力

6、屈光参差的诊断和治疗

(1)诊断:客观、主观检查

(2)治疗:

1)眼镜矫正:

原则:全矫、常戴:最佳视力、双眼单视、无不适

若不能耐受,以3.00D为界,酌情降低

2)具体做法:

能耐受者:全矫

不能耐受者:低度数的眼全矫,高度数的眼欠矫

若有复视,可附加三棱镜/眼肌手术若有斜视,先眼肌手术再光学矫正

两眼像不等

两眼视网膜成像不等,或形状不等

1、原因

(1)生理性像不等:

特点:1)随物体左右分开、移近程度而变化2)集合导致像不等,可无症状

3)是立体视觉的基础4)水平子午线上,鼻侧小,颞侧大

2、非生理性像不等

原因:(1)光学原因(2)解剖学因素

3、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光学像不等:遗传性、获得性2)解剖学像不等: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布密度

(2)按像差所致畸变图形分类

1)对称性像不等(大小的差别):增大型,子午线性

2)非对称性像不等(形状差别):逐渐增大,从视轴向各方增大,从各方向视轴缩小,不规则畸变、扭曲

4、治疗:等像透镜,对视网膜像有放大作用,但又不引起屈光力的改变弱视

一般临床检查法证明眼部无明显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引起远近视力低于

0.9,且不能用镜片矫正者,均为弱视。

1、分类:

(1)按视力降低程度:

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 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 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

(2)按病因分类:

1)斜视性弱视:

原因:斜视——复视、视混淆——不适——抑制——弱视

其特点:

内斜比外斜的弱视发生率高,恒定性斜视比间歇性斜视弱视发生率高,斜视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其程度越深。

尽早矫正斜视,弱视眼视力可提高。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原因:双眼视网膜像不等,融像困难,主动抑制眼的结果。

此种弱视属功能性,早治疗,视力可恢复

3)屈光不正性弱视

原因: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敏感期

屈光不正没能及时正确矫正,戴合适眼镜之后辅予视觉训练,视力可提高。

4)形觉剥夺性弱视

原因:在婴幼儿期,导致眼部形成形觉剥夺预后较差,尤其在出生后3个月

5)先天性弱视

原因:器质性:眼球震颤

2、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2)拥挤现象(3)异常(4)VEP异常(5)双眼单视障碍

3、弱视的治疗

(1)目的:恢复双眼单视和建立立体视觉(2)敏感期:2-9岁

(3)治疗原则:

1)去除造成弱视的原因(病因治疗)

2)促进视觉的再发育和恢复,弱视本身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

(4)治疗

1)去除病因——屈光不正的治疗

去除形觉剥夺、斜视等干扰因素,充分矫正屈光不正,获得最佳视力

远视:散瞳、逐渐全矫

屈光参差:维持双眼单视,角膜接触镜,等像透镜

隐斜:三棱镜,AC/A高,可加凸透镜

2)弱视本身的治疗:

疗效:与年龄和注视性质有关,

按注视性质分:中心注视和旁心注视

方法:抑制优势眼,刺激弱视力,恢复功能

3)双眼视功能锻炼:待弱视眼的视力提高后,应用各种训练恢复双眼视功能。

第九章眼的调节

眼调节:再看近处时,眼睛的屈光能力改变的现象

晶状体弯曲的增加是调节主要特征,主要在晶体前表面

参与调节的组织:睫状体悬韧带

调节的神经支配

(1)看近:第三对脑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肌环形纤维收缩(Muller 肌),瞳孔收缩,调节增加,占优势

(2)看远:交感神经支配,睫状肌子午线状肌纤维(Brucke肌),瞳孔放大,调节缩小

调节作用完成的两个因素:晶状体的可塑性,睫状肌的收缩力量

分类:1)物理性的调节: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

2)生理性调节:用“肌度”表示,1肌度,晶状体的屈光力量增加1.0D的肌肉收缩

远点: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即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的物点称为调节远点

调节远点:人眼视物乃成像在视网膜黄斑部,调节静止时与之相共轭的视轴上物点即为调节远点

调节近点:当眼使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之间距离用线段表示,称调节范围,以距离表示

调节幅度:眼睛完全休息时注视远点,使用最大屈光力注视近点,这两种情况

下,屈光力的差别,称调节幅度。以屈光度(D)表示

计算:A=P+(+/-R) P:近点屈光力=1/近点距离R:屈光不正的度数=1/远点距离

各种屈光状态的的调节范围和调节幅度

(1)正视眼:近点在10cm (2)近视眼:-3.00D,近点8cm (3)远视眼:+5.00D,近点10cm

调节的联动现象

调节、集合与瞳孔缩小三者,再看近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

看远:两眼视轴指向正前方,调节放松,瞳孔放大

看近:瞳孔缩小,调节集合,

(1)解剖生理学基础

神经支配:第III对脑神经支配调节:睫状肌收缩集合:内直肌收缩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

(2)调节功能的测定

调节幅度推进法镜片法: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

调节,测得调节幅度。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查表法公式法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前

调节反应

相对调节调节滞后

阳性调节异常的种类

(1)调节痉挛:是一种非自主的肌强直,过度使用调节所引起——功能性,神经受刺激引起——为器质性,是对一定的刺激或调节要求产生比正常大的调节反应

(2)调节麻痹:由眼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的一种伴有临近器质性病因的调节机能失常

(3)调节疲劳:调节幅度在正常范围,但尽管用力维持,很快衰竭的情况。开始时:看近不能保持,努力可看清。进而:由间歇性变为高频率。最终:放弃视近

(4)调节功能不全::是指调节的幅度不足,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调节水平的下限,(5)调节反应时延长:发生在调

节从一个水平改变到另一个水平时表现得困难或迟缓的情形

第十章老视眼

老视的概念:

随着年龄增长,眼的调节力逐渐下降,在近距离工作中静态屈光已矫正的基础上,需加凸透镜才能有清晰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老视。

形成机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逐渐变坚硬,老化

睫状肌:力量减弱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调节不足、迟缓;近视力下降,视近不能持久;小字不清,阅读有困难;把阅读资料移远,头后仰

容易变得不耐烦,容易困

1/2调节储备原则:

原则:要获得舒适的近工作,只能使用全部调节力的一半,另外一半作为储备。

框架镜矫正

1)所加镜片类型:凸透镜

2)验配步骤

1、远屈光矫正,择定工作距离

2、测量调节幅度

3、计算调节需求和近附加

4、确认舒适的近附加:正负相对调节法

5、试戴调试:确认清晰近视觉范围,个性化调整

6、开处方

第十一章集合

当要看清近处物体时,眼睛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内侧,使两眼的视轴均向被注视的物体固视,这种作用称集合1)使物体所成的像正位于黄斑中心凹2)集合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物体距离有关

2、分类

自主性集合: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两眼内转

非自主性集合:又称反射性集合,通过大脑枕叶知觉中枢建立的条件反射,不由人的意愿控制,与调节紧密联系。

反射性集合的分类

张力性集合:眺望无限远处时,即不做任何有限距离的注视,单由眼外肌(主要是内直肌)的肌张力维持眼位的集合成分

融像性集合:调整两眼球的位置和视轴的角度,使物象保持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区(黄斑中心凹处)的集合成分,自主性集合较主要的组成部分

调节性集合:注视有限距离目标时,与所使用的调节伴随而来的集合成分,是非自主性集合又一重要部分

近感性集合:称接近性集合或精神性集合,由心理因素感觉目标距离较近所引起的集合,正常为+2 ~+3度

集合相光概念

1、集合远点:注视远处物体,不用集合作用,即集合作用完全静止时,物体所在的点

2、集合近点:在放弃集合之前,两眼所能保持集合的最近点,称集合近点。

1)物体移近,集合增加2)达到极限,形成复视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集合角:两眼视轴的夹角

单位:1 MA:当注视眼前1米处物体时,两眼视轴在两眼中心连线的中点垂线处所夹的角

2)三棱镜法:

A、阳性集合:双眼注视,在眼前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可使被检者增加集合

在仍可保持双眼单视时所使用的最强BO三棱镜度数,为最大集合力,即阳性集合。

B、阴性集合:加最强三棱镜

在仍可保持双眼单视时所使用的最强BI三棱镜度数,即阴性集合。

总结:集合力由双眼共同负担;阳性集合比阴性集合大得多

3)圆周度法:表示角度大小的单位。

集合角度=(两眼中心距/集合近点距) ×50+30 三种单位的相互关系:1MA=3Δ10 =1.75Δ

比较性调节概念

把集合固定不变,调节可以单独分开运动的力量,也称相对调节。

1、阳性(正)比较性调节:以正视眼为标准,超过集合固定点所使

用的调节

2、阴性(负)比较性调节:低于集合固定点所用的调节

比较性集合概念

如果把调节固定不动,也可使集合单独改变,可以超过或可以放松的集合力量

1、阳性比较性集合:基地向外所测结果

2、阴性比较性集合:基地向内所测结果

3、为了保持舒适的近距离工作,经常使用整个集合范围的中间1/3,称舒适区。若不能则需借助三棱镜,并接受肌力训练

AC/A

AC/A值即代表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即当调节变化1D时,调节性集合的变化量,单位为棱镜度/屈光度。AC/A正常值为3——5 △/D

1、测量方法

(1)隐斜法:以远距离隐斜和近距离隐斜的关系为基础。内斜用+表示,外斜用-表示,

(2)梯度法:用公式AC/A=△2-△1/D2-D1,D1为注视目标时动用的调节量,D2为附加镜片后所动用的调节量

(3)同视机法:计算公式: AC/A=(△2-△1)/3 内斜用+表示,外斜用-表示

集合功能异常

1、分类:

(1)集合功能不全:看远正位、看近为外隐斜,AC/A低于正常(2)集合痉挛:看远正位,看近内隐斜

(3)散开功能不全:看远目标为内隐斜(4)散开功能过度:看远两眼视轴过度散开,看近时为正位

(5)集合疲劳:看远时形成静止性外隐斜,AC/A升高

第二十章视疲劳

眼能看到外界物体的两方面决定因素:外界物体表面有足够的亮度视觉装置没有生理缺陷并处于正常状态

相关概念

视紧张:超量的有意识的机体活动必然导致视器官的紧张,称之为视紧张。

特点:虽以感到明显的眼部不适或已发生全身干扰症状,但视功能并无明显下降,仍可勉强继续工作。

视疲劳:视紧张已超过了它的努力极限,视装置就放弃其主观努力使视功能突然下降,因而视作业暂时中止,称之为视疲劳。

特点:视力模糊、流泪、头痛三大特点。

引起视疲劳的环境因素:

1、照明2、目标

引起视疲劳的眼部因素: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隐斜视,调节困难,集合困难,两眼(视网膜)像不等,合像功能不足

引起视疲劳的全身因素:

身体因素功能性因素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1、视觉症状

(1)视紧张:代偿功能阶段的视觉综合症状(2)视疲劳:代偿功能丧失后视觉功能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