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一图表题50道

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一图表题50道
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一图表题50道

2010届高考历史复习图表题集锦(必修一)

1,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

2,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观察右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右边这幅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照片,

最有可能拍摄于()

A.1924年,广州

B.1927年,上海

C.1936年,西安

D.1945年,重庆

4,2005年春夏之交“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和胡锦涛的历史性握手。这次握手距历史上国共两

党最高领导人的最后一次握手约

A.45年

B.50年

C.55年

D.60年

5,右图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

的合影,它最有可能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6,右图提示的历史事件是

A .大跃进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运动

D .真理标准大讨论

7,右图的建设场面主要得益于

A .英国确立了代议制政治制度

B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C .英国殖民地帝国的建立

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式

8,下图两部文献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A 、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但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都无法真正的落实

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

9

A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 .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 .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0,以下漫画形象反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第三世界力量弱小

B .联合国作用软弱

C .美苏力量均势

D .多极化逐步发展

南昌起义 旧的国际格局

11,右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 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

A .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 .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 .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 .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12,观察右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扶持控制西欧 ②援助欧洲发展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遏制苏联力量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3,能够同时反映太平天国领袖即受西方文化、又受中国传统皇权思想影响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4,图8是20世纪

80年代中英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场景,邓小平谈话中阐述的主题是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C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互借签

D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5,图一这张历史照片拍摄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照片反映乐各国代表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休息时他们纷纷找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周恩来在这次发言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求同存异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

16,图二是一枚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攻打冬宫》。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有:

①它建立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它开辟乐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④它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图四为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左)、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这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笑声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交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图四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

18,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

A、《人民日报》

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民报》

19,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会议?

A.万隆亚非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20,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有关这张图片的解释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B 、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C 、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 、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21,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

A .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 .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 .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 .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2,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出现这种发展情况的原因有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②一化三改造的进行

③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 ④苏联的帮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3,某旅行社组团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游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 ③ ① ② ④

B . ③ ② ① ④

C . ③ ④ ① ②

D . ① ② ③ ④ 24,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25,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6,下表是1750年一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此表格提供的信息证明了下列哪一选项的事实?

A .中国在此时间段中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B .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 .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D .美国后来居上,在1900年占了相当大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 27,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 .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 .出现于19世纪末期

28,以下两张图片是 1860 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火烧圆明园”和中国南方的“洋枪队协助清军作战”。图中所反映的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说明外国侵略者 ①要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 ②要利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③要保护他们的既得侵华利益 ④要攫取更多的侵华权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下表是1750年一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

A .中国在此时间段中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B .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 .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D .美国后来居上,在1900年占了相当大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

30,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样势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

C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下面交接仪式反映了祖国统一大业史上的光辉瞬间,这些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爱国统一战线

C .和平与发展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1,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B .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C .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2,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上表说明: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联合的政府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33,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34,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 .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 .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35,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1956年国民收入(%) 1956年工业总产值(%) 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 公私合营经济7.3 个体经济7.4

社会主义工业67.5 公私合营工业32.5 资本主义工业0

A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合作社经济为主体

B 多种经济在分并存,已经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制经济已基本上不存在

D 由四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两种经济并存,个体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36,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

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

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7,下列各图反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是

①秦铜权图②半两钱③宜侯夨铜簋④虎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8,如果参观故宫你会看到右图的建筑,下列有关右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39,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

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

酸”的主要原因是

A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39,如图为《1937年8月上海先施公司被炸后的惨景》,该图蕴含的主要

历史信息是

A 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B 列强侵华战火直接摧残民族工业

C 限制中国进口机器

D 民族企业以各种形式坚持反抗斗争

40,下列几幅图反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毛泽东会见尼克松③毛泽东、周恩来会见田中角荣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41,如图所示,1929~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纠正“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C、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

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2,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43,下图是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①第一手资料②第二手资料③文献资料④实物资料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4,“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

的历史性握手。下列关于国共两党合作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B.1935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C.1945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三次合作

D .1924—1949年国共两党一直在合作,没有分裂过 45,下图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是

图一 列宁 图二 阿芙乐尔号进攻冬宫 A .列宁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 .列宁亲自指挥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D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6,“陶片放逐法(Ostracism )”,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

的政治法律制度。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12月),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下面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B.把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C.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D.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政治措施

47

上表说明: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联合的政府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8,右图是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报纸里的“中共二中全会”指的是中共哪次会议?并决定工作重心如何转移?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B .新政府一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D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49,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到的共同信息是:

A.两国的君主实行专制 B.两国的民主发展到最高峰

C.两国的君主复辟遭到失败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50,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欲访华,回顾中日关系,从下图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A.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了

B.为两国发展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C.中日文化同出一脉 D.美国与中国关系改善带动中日关系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单项选择题

《历史》必修1选择题 1、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周王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是分封制实行的前提 B、分封对象仅限于同姓王 C、被封诸侯唯天子之命是从,完全没有独立性 D、楚王问鼎标志着分封制彻底崩溃 1、A. 此题考学生对分封制概念的全面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改错中提高认识,B项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项被分封诸侯在辖区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D项应为公开挑战 2、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B、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C、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D、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B. 考核对宗法制概念的理解,B项应为嫡长子继承制。 3、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于秦朝,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采用三公九卿制,推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D、中央到地方官员均为考核产生 3、D. 应改为皇帝任命产生。帮助学生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有关内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利于国家统一 B、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利于秦朝的强大及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4、C. 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并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汉朝的中外朝制 B、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5、D.

帮助学生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两对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6、中国古代多有专门的机构或官员掌管军事,下列并非仅专职军事的是 A、秦朝的太蔚 B、唐朝的兵部 C、宋元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6、D. 帮助学生归纳一些主要机构的职能,清朝的军机处设立之初确实与军事有关,但它后来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并非专职军事。 7、下列关于地方行政区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初实行郡国并用制 B、汉武帝时增加州作为地方行政区 C、宋时将唐朝的“路”改为“道”,在州县之上 D、宋朝以后,所有地方官皆为文臣 7、C. 归纳总结不同朝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宋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8、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不包括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 的高潮(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 中国历史经 济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 60、70年代在外资、洋务企 业刺激、诱导下,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 “断发易服”序幕。轮船、 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 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 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 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 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 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 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 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 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① 原因: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 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 器工业;群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 侵略,有客观有利条件。②表现: 纺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张謇等 著名实业家。2.社会生活:改阳 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 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 治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机,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 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 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 军和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 育,培养实用人才等。运动 没有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 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 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落 后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山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国 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 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912 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 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 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 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 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 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 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 化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 藩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强调以儒家纲常名 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 本,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 代科学技术,仿效其教育、 赋税等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 日下的清王朝。 2.同时,知识分子中产生早 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 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 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 阶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 地权)”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 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 既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无彻底的 土地纲领,注定其不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 义。2.对运动的评价。进步性: 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 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 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和科学 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 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对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 定否定的片面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时间表(完全版)

历史时间表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60年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甲骨文成熟。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地,并以能制造钢剑。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鲁国实行初税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孔子老子韩非子《诗经》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屈原《离骚》。 公元前475年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商鞅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前4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萌芽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代田法。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西汉(前202-9年)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欧洲,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汉赋 东汉(25-220年)东汉成熟青瓷、杜诗发明水排。蔡伦改进造纸术。 汉朝察举制(孝廉)实行。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三国(魏(220-266年)、蜀(221-263年)、吴(222-280年))、晋(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3世纪罗马法成为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门第)实行。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完成《兰亭序》。 5世纪西欧开始进入封建时期,欧洲文化的发展受到封建神学的钳制。 南北朝南朝(420-589年)、北朝(439-581年)(北朝白瓷)。使用灌钢法。 隋唐(581-907年) 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出现曲辕犁,创制了筒车。出现雕版印刷术。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 隋朝柜坊和飞钱。三教合一。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洲。 诗歌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发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五代十国(907-960年)、辽(907-1125年)、宋(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907-1368年)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理学兴起程颢程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

1.公元前480年左右,雅典有公民2.5~3万人,面积只有北京的七分之一大。雅典城邦的这一特点直接导致() A.城邦小国寡民B.公民参政素质较高 C.公民珍视个人自由D.公民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 2.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判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3.修昔底德曾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对修昔底德关于雅典社会的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雅典社会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②修昔底德不赞成所有人之间的平等③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④雅典社会是以消除不平等为目的 A.①②③B.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信服。”这段话表明古希腊() A.保护希腊人合法权利B.尊重希腊公民个人意志 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5.丹尼斯·舍曼等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这段话显然是在描述古希腊() A.不够完善的民主制度B.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C.粗糙暴烈的法律体系D.狂热殖民的经济生活 6.《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7.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中国古代哪个机构的职能与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最为相似() A.唐朝的刑部B.宋朝的枢密院C.元朝的中书省D.清朝的军机处 8.《希腊哲学史》中写道:“(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它又是城邦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这表明古希腊法律() A.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B.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C.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D.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9.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法律”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有误,应该修改() 10.下列历史现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 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 11.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12.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中国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华夏族(黄帝)--4000多年前 尧舜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046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046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补充:<辽朝—公元907~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 金—(1115年-1234年)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练习(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明成祖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

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 6.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 ④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9.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将兵权收归中 央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11.《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枢密使 C.实行三省制 D .实行行省制度 12.(2011年南昌检测)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代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管一切政务 15.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1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 a 18.军机处的设置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宋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1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2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 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4.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