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还是田野工作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5)0120020204杜亚雄、邸晓嫣

“采风”还是“田野工作”?

摘 要:我国古代“采风”是有其特定的涵义。20世纪以来,我国到基层发掘和研究民间音乐的人,也有一些打着“采风”的旗号、抱着“采风”的态度进行工作。“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化人类学术语,英文为“fieldwork”,是指文化人类学者在特定区域中进行的调查工作。“采风”和“田野工作”有共同之处,也有诸多差异。该文建议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用“田野工作”替代“采风”的提法。

关键词:采风;田野工作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民歌称为“风”,因此搜集民歌便称为“采风”。虽然有学者认为“采风”一词是从“采诗”演变而来的,后者又源于《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之句[1],但实际上周代已经有“采风”的制度[2]。关于“采风”的目的,《汉书?艺文志》上说的非常明白,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3],即通过收集来的民歌来观察人民的反映,检讨统治者的得失,修订相应的政策。此外,从史料上看,采风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将所采得的“风”加工整理和改编,其将融入“主流文化”,使其能够为统治者所用。

周代,由宫廷音乐机构派出的“采诗之官”,在每年冬、春农闲时,摇着一种内有木舌、叮当作响的铜铃,到各地去“采风”。这些人是“大人”或“君子”,而提供“风”的人则是“平头百姓”,是他们所看不起的“小人”或“女子”。因此,“采风”者居高临下,以“官员”的身份和名义去体察“民情”,天子授予了他们判断“风”质量高低的权力,他们也自认为比“小人”高明,具有“指导”“芸芸众生”的资格。在政治上,他们代表统治者,在专业方面,他们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更理所当然地站在“高雅”文化的立场上,对所“采”之“风”进行加工、整理、改编,使之符合他们的愿望、利益和审美标准。

根据史料记载,在周代,采来的“风”被集中之后,要经过加工整理方能献给天子[4]。因此,官员和文人对“采”来之“风”进行加工、整理,并对民歌、民间乐曲内容进行改造,是“采风”工作的继续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太史公在《史记》中说孔夫子将诗三百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不管《诗经》是不是由孔夫子整理的,要使从十五个诸侯国“采”来的160首民歌全都合“韶、武、雅、颂之音”,不经过大刀阔斧的加工改造,恐怕做不到。《诗经》中源自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国风”在风格上如此统一,也说明了它们经过了全面、彻底地改造和整理,绝不是“原汁原味”的“国风”。汉乐府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而且要把经过改造的民间音乐用在宫廷音乐“郊祀歌”和“房中乐”里[5]。

官员和儒者对民歌的诠释有不少错误之处,对采来之“风”进行的改编也常驴唇不对马嘴。这里只举两个人人皆知的例子:一,孔子赞美《诗经》首篇《关雎》是“乐而不淫”,后来的儒家学者说它歌咏“后妃之德”,都有问题。“雎鸠”是鸟名,“鸟”就是“鸟”(diao),是男根的象征,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鱼”则是女阴的象征[6]。“雎鸠”为什么“在河之洲”?“鸟”又为何“关关”而鸣?为了求“鱼”。这样解释,

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男,哲学博士,现任杭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邸晓嫣(1974~),女,文学硕士,现任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教师(杭州 310012)。

收稿日期:2004205220

我们才能明白下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含义。至于讲它是歌咏“后妃之德”,更加荒唐。应当指出,儒家大师们胡乱诠释的不仅仅是《关雎》,三百篇中的情歌,几乎全被他们曲解过。他们不一定看不懂情歌中的含义,要使这些民歌符合孔夫子“恶郑声之乱雅乐”的思想,才是乱加诠释的真正原因。二,张博望通西域,从那里“采”回来了一首《摩诃兜勒》,在乐府供职的国舅、“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它“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把它改编为在军队里用的“武乐”[7]。当时的西域,佛教盛行,“摩诃兜勒”是一首佛曲,描写兜勒归依佛教的故事。佛教反对杀生,将佛曲改编成伴奏军队打仗和杀伐的“武乐”,令人啼笑皆非。

先贤们对民歌进行改造,后人也就以先辈为榜样,承担起对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作品改造的任务。于是,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小河淌水》、

《康定情歌》、

《马车夫之歌》这样的“民歌”问世,50、60年代又出现了《乌苏里船歌》、

《摇篮曲》、

《阿诗玛》等经过“加工、提高”的民歌。

先贤们改造民歌,是嫌民歌本身不雅,水平太低,、提高”后,才能“合韶、武、雅、颂之音”。20世纪下乡采风的音乐家们,有些也嫌他们所“采”到的“风”“粗糙”、“原始”、“落后”,于是着手“加工、提高”。如王洛宾先生1939年在兰州采集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时,就曾认为这首歌的歌词“粗俗”,从而对它进行了改造[8],把“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你嫁给我,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塞进了歌词。原民歌中没有这样的词句,维吾尔族也没有这样的风俗,王先生“改编”后的歌词使维吾尔族人士非常反感。

音乐家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常用欧洲音乐文化的标准衡量一首歌曲的优劣,也用这种标准对在采风中听到的民歌进行“加工、提高”。在一些音乐家记录的“民歌”中,“摇声”不见了,微分音被改成了全音、半音,甚至节拍、节奏也被改得面貌全非,以适应他们的标准和水平。众所周知,演唱不带腔的音比演唱摇声容易,微分音比全音和半音更难掌握,至于像散板、二又二分之一拍、四又二分之一拍和民间流行的弹性节拍,更比欧洲音乐中的二拍子、四拍子复杂。因此,许多在采风中进行过所谓“加工、提高”后发表出来的“民歌”,实际上不仅破坏了其风格,还压低了原有民歌的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水准。

这些水平被压低,风格被破坏的民歌,在外表上继续装扮成正宗的民歌出现,让人们误以为这些民

歌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原来就是这样唱的,给音乐学家带来了许多麻烦,使他们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错误。如《小河淌水》是尹宜公根据两首云南民歌的音调整理、改编的,根本不是民歌[9],由于它装扮成“民歌”出现,一些专家便用它和云南花灯曲牌《十大姐》比较,得出《十大姐》是在《小河淌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以此为论据,试图证明民间歌舞音乐是从民歌发展来的,得出“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这样一个结论[10]。许多维吾尔族民歌,在记谱时其中的微分音被改成了平均律中的音,不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人以记谱为根据,便用这些民歌来证明“同均三宫”的理论[11]。经过“加工、提高”后的“民歌”,不仅为音乐学研究带来了麻烦,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作品的署名权也成了问题,1994年音乐学界有关“王洛宾作品”版权的讨论、近年来关于《乌苏里江船歌》的官司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20世纪50、60年代被“采”来的“风”,也有许多在采风时做到了忠实记录,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也经过了“专业化”即学院式的“加工”,今天我们在舞台上所听到的“民族声乐”、所看到的“民间歌舞”,就是经历过这样改造的所谓的“民间艺术”。

这些被改造过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虽然保留了一点原有的风貌,但它们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生活在山里的人们不会唱这些经过改造了的“民间歌曲”,边疆的少数民族也不会跳被这些被改编过的“民间舞蹈”。从这些“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中,我们不能体察到人民的情感与心灵的感受,根据它们进行“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的学术研究,更免不了要误入歧途。尽管如此,音乐界却没有人对“采风”和对被“采”来之“风”进行改造的做法提出疑义,对历朝历代把“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异化成为主体意识下的“伪民间音乐”和“伪民间艺术”的实践也没有任何批判。实际上,不断地制造出“伪民间音乐”和“伪民间艺术”是“采风”的主要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当时许多人去“采风”,就是为了对“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进行“推陈出新”的艺术改造,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才能成为“艺术品”,好像民歌和民间歌舞原来根本不是艺术品。在这方面,生活在现代的一些中国音乐家不但因袭了乐府的作法,也继承了古代官员和知识份子的思想和传统。

由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和其他民间音乐集成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大规模的“采风”已经告一段落。

12

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谓“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风行起来。各地修建了许多仿真的旅游景点,开发了大批“文化旅游”项目,民歌、歌舞和民俗活动被“开发“出来,当成一种文化商品在景点里进行表演。在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被商品化的过程中,那些原本为当地民众真实拥有的生活已经不再具有完整性,它们成了被加上“文化”橱窗的供展览的稀罕物,其性质事实上已经被改变。[12]”我们2004年3月便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均村看到一场畲族婚礼表演,进行表演的青年们都不是本地人,他们只是按照旅游项目开发者的设计表演几十年前畲族婚礼的场面,还跳了几个由专业舞蹈家编创的畲族舞蹈。而这一切都是在“采风”的旗号下进行的,因为这里是浙江省民间文艺学协会定的浙江省畲族文化风情采风基地。这种脱离了生活的民俗表演,是历史上“采风”的继续和发展,它给经营者带来了不少的利润,也为表演者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但这已经不是真正的民俗活动,也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因为它已经不是人民生活中的自然存在,剩下的只是民间艺术的残骸。

综上,“采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还要对“风”进行加工、整理和改造,使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和利益。在为旅游者提供的“采风”中,民间音乐更是被扭曲了。“采风者”是商品的消费者,被采风者则是商品的制造者,他们不过是按采风者的要求提供表演服务罢了。

“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如果把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和“采风”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它们的工作程序非常近似,都是专家到演唱和演奏的现场去搜集材料,但田野工作者的做法却和采风者却大相径庭。他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不同,二是搜集民间音乐的目的不同,三是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方式不同。

进行田野工作首先要求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持学习态度,不仅应学习当地的语言,而且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情况,仔细阅读有关当地文化的资料,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活动,听取不同方面的情况等。进行“田野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民族音乐学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他们接受被采访者提供的全部资料,而且遵

循“受访者永远是对的”这一原则[13]。

为了能做到“虚心学习”,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反对“民族中心主义音乐价值观”,因为持有这种价值观就不可能正确地了解调研对象、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民族音乐学要求在田野工作中持“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反对在研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时采用绝对的、唯一的标准。民族音乐学家在尊重民间音乐文化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因为民族音乐学不仅研究民间音乐作品本身,还重视其文化背景,所以专家们在田野工作中,除了搜集与音乐有关的资料外,还要了解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情况,才可能把文化背景和音乐更好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民族音乐学家进行田野工作,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而不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主流文化”。民族音乐学家是民间音乐作品的记录者,而不是改编者,他们在田野工作中十分注意第一手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要搞清民间音乐本身的内容,还要了解作品在何种场合演唱、演奏;记录演唱、演奏者的姓名、籍贯、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通讯地址、迁徙情况,以及这首歌(乐)曲的传承状况。他们还要记录与本曲有关的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

搜集资料不是田野工作唯一的目的,为了进行教育,为了发展双重音乐能力(bi2musicality)的理论和实践才是田野工作更重要的目的。近年来,由于提倡多元文化,双重音乐能力已经被多重音乐能力(multi2musicality)所取代,民族音乐学家学习到的音乐文化的知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多地被用到教育领域中去。民族音乐学家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平均律、美声唱法以及其他欧洲音乐的听觉偏见中解放出来,尽量在音乐表演原来的环境中进行欣赏,他们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学会演奏非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用全球多种音乐文化的财富来训练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也能更深地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学家在田野工作中搜集、整理的资料面向社会,使其对整个社会都有用。他们十分注意到把这种资料复制一份至数份留给当地,使它们回到歌手和演奏家手中。

笔者建议以后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废弃“采风”的提法,而用“田野工作”取而代之。如果我们把民族音乐学当成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果

22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我们认为民族音乐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我们就不应去“采风”,而去做“田野工作”。

[参 考 文 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p1683.

[2]唐跃.中国音乐舞蹈[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p15.

[3]辞源编委会.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p1710.[4]同[2].[5]同[2],p36.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p260.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p362.

[8]李桦.西部歌王-王洛宾大写真[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92,p66.

[9]尹宜公.《小河淌水》溯源[J ].黄钟,2004,(2):p67.[1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p13.

[11]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M ].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3,p62.

[12]傅谨.生活在别处[J ].读书,2003,(11):p28.

[1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p321.

责任编辑、校对:孙 凡

Collect Folk Songs Or Fieldw ork ?

DU Ya 2xiong &DI Xiao 2yan

Abstract :To collect folk songs (cai feng )has a certain meaning in ancient time in China.There have been some of t he persons who explore and research t he folk music wit h t he banner and attit ude of collecting folk songs since 20t h cent ury.The word of fieldwork ,also named field -research is a term of cult ural ant hropology from t he West ,it means t he cult ural ant hropologist doing t he investigation in specific location.Even t hat collecting folk songs and fieldwork share t he resemblance ,but t here are still vario us different.The article p ropo sed t hat to choo se t he fieldwork to instead of t he wording of collecting folk songs in et hnomusicology research.

K ey Words :collect folk songs ,fieldwork

我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4年12月11-17日,我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武汉音乐学院本

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12月13日上午,我院召开的“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开幕式”,赵德义院长宣读了我院的“自评报告”、“特色报告”。省委副书记邓道坤、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等领导出席会议。

在评估期间的12月12日下午,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领导会见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对评估专家组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几天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估采取现场考察、听取师生意见等方式,考察高校扩招后本科教学的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等内容。

12月17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敖昌群教授在反馈大会上宣读了对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反馈意见,对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希望与要求。

武汉音乐学院决心要以此次评估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湖北地区的音乐教育基地,华中地区的高雅艺术传播中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高等音乐学府。

田上

3

2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