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

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

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

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

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

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

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

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

2.代表城市及特点:

①乌尔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分区明显;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

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③爱克巴塔纳:其城市规划布局反映宇宙观

④帕塞波里斯:雄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平面组和井井有序

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

2.古印度代表城市及特点:

①达罗城: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②哈拉巴城:西城中央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计划性周密

③华氏城:古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首都;具有商业及战略上的重要性

3.古代美洲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及代表城市:①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都市、宗教中心;②古代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③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城):保留大量印加庙。

4.古代美洲城市特点:从选址来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等。

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重)

1.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②唯物主义思想;③城邦,

社区精神;④人本主义;⑤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⑥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

2.古希腊文化经历的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文明达到高峰)、希腊化时期

3.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市建设演变的显著特点:城墙的发展)

4.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卫城圣地建筑群氏族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宗教纪念性场所

防御性为主公共活动为主

位于高地或山顶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空间构图比较活泼,考虑观赏需要

总结:①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②位于高处的神圣之地

③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以防御为目的总结:①利用地形灵活构图

②以神庙为构图中心

③考虑从视线变化

5.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6.古典时期城邦四大发展动因:①唯物论;②奴隶制民主;③科技发展;④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

7.古典时期的雅典规划特点:希波战争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划,无轴线关系;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社会功能齐全;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道。

8.雅典卫城:①空间序列效果;②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③历经40年建成;④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⑤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⑥设施平民化。

9.对比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雅典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的同时照顾到山上山下的观赏,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1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11.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

1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意义: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①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型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

②确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①使规划从“杂乱”,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

②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

1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变化及特点:①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②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③城市广场去边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④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突出建筑主体性(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⑤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14.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及建设特点:

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①城市面积小;

②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

③城市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进行建设,由单纯棋盘式发展为注重道路与建筑与环境协调①古代世界最大最美的城市;

②古代最大的藏书机构;

③法洛斯岛上的灯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塔

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重)

1.罗马城市规划思想:①强烈的使用主义:不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②开敞空间和秩序感:罗马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创造,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和创造和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后世的典范;

③大比例模数手法:超人的空间尺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2.罗马病:指重视城市在享乐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功能,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空虚

3.古罗马经历的三个时期:伊达拉利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鼎盛时期)

4.伊达拉利亚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②城市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③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

5.城市的奠基仪式: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6.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特点:

罗马营寨城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庞贝城

①方正的城墙

②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③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

④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⑤典型:北非城市提姆加德①自发形成

②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

③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

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

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乱

④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

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

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

①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

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

城市,整个城市以火山为中心统一

构图

②城市平面不规则,略似椭圆形,

工程设备很好,道路坚固

③广场边缘建造一圈两层高柱廊,

使广场总体完整

7.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Ⅱ罗马帝国广场:①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②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③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④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Ⅲ阿德良离宫: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围,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Ⅳ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军队短时期内建成的,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方格形城市路网,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Ⅴ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除道路外,古罗马在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

Ⅵ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点):本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统一了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理想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①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或者河道通向城市。

②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③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和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④提出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的距离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击攻击者。城市的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剧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⑤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理性原则、有比例关系、城市要有直接的美感、军事防御原则)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

2.三种类型城市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①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②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

城市受城墙的束缚,往往规模很小,人口少;③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

3.城市选址与发展:①易守难攻之地;②后期突破城墙发展

4.城市空间特色:①封闭、防御性强;②密度高、街道狭窄;③中心感强;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5.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规划思想(重点):

Ⅰ以教堂为中心:教堂座位这个欧洲时期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成为唯一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建筑,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

Ⅱ自然主义和非干预行为: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毫无逻辑,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

Ⅲ丰富的景观和亲和宜人的特质:中世纪的城市尺度比罗马要小得多,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反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Ⅳ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事实上是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

6.意大利中世纪城市(广场)及特点:将西罗马防御性据点转变为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锡耶纳(坎波广场)

城市:①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②城市最初仅在阿诺河的一边,后来越过河向四周放射,成为自由布局;

广场:①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②市民举行庆祝仪式用的;③从街道望入广场总是封闭的。城市:①城市水系作枝节状分布,

一条大河从城中弯曲而过,形成以

舟代车的水上交通;②城市建筑造

型活泼,色彩艳丽,美丽的水上街

景;

广场:①拜占庭式教堂;②与总督

府毗邻相协调;③钟塔造型别具一

格,显示当时海上强国的雄姿。

城市与广场:①由几个行政区组

成,每一区有自己各别的地形的小

广场;②市中心坎波广场是几个区

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③城市

街道均在坎波广场上汇合,经过窄

小的街道进入开阔的广场,使广场

具有异常的吸引力并产生戏剧性

的美学效果。

7.法兰西中世纪城市及特点:王权和封建领主的斗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巴黎卡卡松(13世纪法国典型城市)圣密启尔山城

①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次扩建城墙;

②街道狭窄而又曲折;

③市民房屋大多为木构,沿街建造,十分拥挤。①水陆交叉点;

②城市平面近椭圆形,道路系统为

蛛网状的放射环形系统;

③城市建设的自发性,防御的需

要。

①典型的城堡型城市;

②建立在一座小山上,防御性很

强;

③山顶的主要建筑是教堂,成为这

个城堡强烈的中心。

8.德意志中世纪城市及特点:城市靠近边境,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与王权无紧密联系

纽伦堡卢卑克诺林根(典型城市)

①城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有一个很高的堡垒;

②最早的居民点位于山丘和河流之间,有堡垒和市场,之后发展到河的另一岸。①海上商业城市,位于两条河的交

点上;

②地形略似丘陵,四周有水环绕;

③入口处建有一座堡垒,中心有市

场,四周有圣玛丽教堂、市政厅及

行会。教堂建于最高点。

①城市平面以教堂广场为核心,并向外放射;

②道路呈蛛网状不规则形,转折较多,且较

狭窄;

③古城景色优美,城市机体和环境景观协调

统一。有完整的城墙,不仅是防御的需要,

也是建立新的城市体制和新的秩序的象征;

④城市空间主要采用封闭形式,城内多狭隘

和向上的空间。

第八章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它对埃及和西亚等东方文化兼收并蓄,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在中古前半期,罗斯人从拜占庭吸取了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拜占庭文化影响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发扬了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2.拜占庭的建设活动:①首都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②拜占庭宗教建筑用若干个集合在一起的大小穹隆顶覆盖下部的巨大室内空间;③圣索菲亚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④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御城墙,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⑤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3.俄罗斯的建设活动:①公元10~13世纪,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并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商业中心;②封建主义的发展促使许多小城市的建立(世袭城市);③俄国人从蒙古人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分裂的罗斯逐渐以莫斯科为中心团结起来;④克里姆林建筑群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御设施组成。

第九章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伊斯兰城市建设特点:①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地划分为若干城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②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封闭式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③道路类型分两种,一种是弯曲的盘街,时而转变走向,另一种是死胡同,只到某些住户门前就截断。

2.城市巴格达建设特点:①城市平面为圆形,是太阳的象征,有四座城门;②宫殿布局复杂、规模很大;③巴扎——经商场所、市场;④城的主轴线与子午线或对角线的关系,仿早期城镇的传统方位。

3.其他伊斯兰教国家:

撒马拉伊斯法罕土耳其城市撒马尔罕哥多瓦和格兰纳达

沿河左岸采取带状的布局,规模十分宏大。城市平面为圆形,有

4座城门;宫殿和宏

伟的大道和桥梁,显

示了几何的规则性;

皇家广场——新心

脏;商业街道曲折有

致,划分为连绵不断

的正方形的空间。

传统格局,城市无

轴线构图,城市分

区是任意的,有几

何整齐的空间透

漏的建筑景观,城

市中心区十分绮

丽壮观。

当时的政治中心、宗教

中心和通商大邑;正中

主要建筑物是什尔督

尔神学院;简单的几何

形体、明确的轴线、稳

定的体积,使这种立面

很严肃,具有强烈的纪

念性。

哥多瓦宫殿式但是世界上

最宏大的建筑之一,其大清

真寺也是伊斯兰世界最大

的清真寺之一;但是世界上

最大的哥多瓦大学及藏书

非常丰富;市政建设方面也

较先进。

4.印度城市及特点:

曲女城德里毗阇耶那伽阿格拉

深沟高垒,城防坚实,商业发达,城市宏伟美观,堪称帝都,直到11世纪初,始终是许多王朝的中心。有一条主要大街,是全市

最宽直的街道,从这条主

要街道分出许多弯弯曲

曲的街巷。

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一

个封建国家的首都;一半

环山,城墙一直筑到山上

并包围了下面的山谷。

阿格拉城堡坚固高大,附

近有一所离宫,十分精

致、华丽;泰姬陵是莫卧

儿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物,

号称“印度的珍珠”。

5.日本封建城市及特点:

平城京平安京天守阁

城市全仿隋唐的长安城,城市面积约为长安的1/4;整齐的方格形(称为条坊制)的城市。直到19世纪末,它一直是日本政治

和文化中心;采用方格形的布局;

京里和近郊还有一些离宫别馆。

前身是领主们在卫城府邸的屋顶

上建造的望楼。

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重)

1.文艺复兴的产生: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即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城市对人本主义的追求;②城市的人性化主义;③城市对理想主义的追求;④高雅精英主义营造思维;⑤对前人文化的尊重,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⑥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最终演变成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4.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设活动特点:①科学合理的设想,实施少;②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③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

(出现:方格网道路、矩形城市)

5.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理论及观点:

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

①便利与美观;

②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

④整个城市有各种几何形体组合。①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

想的城市;

②较完整按费拉瑞特设想建造的是威尼斯

玩过的帕尔曼-诺伐城;

③该城是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城市,中心为

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结,

在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①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

集会广场;

②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

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

广场;

③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

穿;

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及特点:

Ⅰ两个时期的改建特点及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①拓宽调直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设施与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

②城市突破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象。强调运动感、景深,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整体环境。

Ⅱ各代表城市及改建特点:

佛罗伦萨佛佛拉威尼斯罗马

①建筑活动主要是城市公共建筑物和作为城市市民自豪标志的教堂;

②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亦放在边沿。①展宽了道路,开拓

了亚里奥斯梯亚广

场,改造了旧城,建

造了豪华的宫殿府邸

和城市建筑群,并改

善了城墙的防御设

施;

②城市的道路都和一

些重要的视点连接。

①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中心;

②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

邸,建造商业和集会的各种设

施;

③修建了不少码头和没力的石

拱桥,整顿大街小巷和迂回曲

折的河道;

④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欧

洲客厅)

①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教养

入口广场由梯形与椭圆形

平面组合而成,十分雄伟;

②巴洛克时期,修直道路,

建造广场和喷泉,道路中轴

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

场上相交;

③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建设许多反映文艺复兴面向生活的新精神和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广场。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

安农齐阿广场(佛罗伦萨)罗马市政广场圣马可广场(威尼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前广场

罗马纳伏那广

①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的广场,采用古典的严谨构图;

②平面为矩形,广场三面均是开阔的敞廊,尺度宜人;

③广场中央有一对喷泉和一座骑马铜像突出中央轴线。①文艺复兴时期比

较早的按轴线对称

布置的广场之一;

②广场平面成对称

梯形,锐角梯形透

视;

③雕像设置巧妙;

④建筑立面分段式

处理。

①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

之一;

②广场平面呈曲尺形,

在空间组合方面,由三

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一

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

场;

③广场是封闭式梯形

的,在透视上有很好的

艺术效果。

①巴洛克时期最重

要的广场;

②广场气势宏伟,以

方尖碑为中心;

③强调走向和城市

入口、强调喷泉、方

尖碑和单体量教堂

的景观设计、放射式

道路广场,强调纪念

性与强权感。

①巴洛克封闭

式广场中的代

表;

②广场平面呈

长圆形,立面

体形弯曲,同

广场形状配合

默契。

8.园林建设类型:①文艺复兴早期(美第奇式);②中期(台地式);③晚期(巴洛克式)

9.园林建设特点:①绿化与装饰为主,建筑较少;②雕塑多;③喷泉、瀑布多;④几何性强,人工性强;⑤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

第十一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1.古典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理性、永恒、高贵、有秩序;是对君主的颂扬。

2.法国城市:区域性、轴线式规划

Ⅰ巴黎城市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①修建了很多广场,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和协和广场;②街道的建设巴黎中轴线;③对宫殿的修建与改造;④对城区的扩张和整改。

Ⅱ凡尔赛的建设:(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纪念碑)

①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②巨大的体量,全部宫殿建筑可同时容纳两万人;③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④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自然森林,精美雕塑小品。

Ⅲ法国广场建设:(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

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巴黎协和广场南锡的市中心广场

①平面长方形,四角抹去;

②短边的正中连接着一条短街;

③广场上的建筑师三层的,底层是卷廊,廊里设店铺。①纪念路易十五而建造的;

②横轴与爱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③主要特征是开敞。

①半开半闭的广场;

②由三个不同形状的广场组成,广场

群联接采用了不同的开闭变化,其空

间和境界变化很丰富又完整统一。

Ⅳ法国园林建设:

①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宫园:无强烈轴线对称,具有法国风格的御园;

②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

③凡尔赛宫:无处不体现王权之上和唯理(物)主义的思想。(效仿凡尔赛宫:俄国夏宫、普鲁士无愁宫、奥地利维也纳夏宫)

3.俄罗斯城市(彼得堡):受法国古典主义的明显影响,有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和中心主体建筑物;中心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水平高超。

4.德意志城市(卡尔斯鲁):①君权专制时代的产物,受巴黎凡尔赛的影响;②城市以同心圆组成,中心为王宫,32条以王宫为中心的放射路,全对着王宫的尖顶;③其规划思想是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的支配力量。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著名广场(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广场中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埠。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市改建

1.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以及产生:旧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城市的需要——旧城改造。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从此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政治军事中心而真正成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生活的中心。而城市规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一种解决手段,成为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力工具。近代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的。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2.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城市建设的矛盾: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低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②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③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⑤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⑥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解决方案:城市分散、城市集中)

3.英国的旧城改建:

Ⅰ伦敦改建:①无规划结构上的根本变化,仍是沿袭古典主义手法,而且把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用于城市;

②规划鲜明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增长;③城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的特征;④城市的中心不是教堂和宫殿,而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活设施,反映了资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国王和教会。

Ⅱ巴斯的建设:①疗养城市,以温泉著称;②圆形广场舍葛斯;③月牙状居住建筑群皇家克莱逊特;④建筑群兰斯道恩·克莱逊特,这个建筑群设计成蛇形,位于城市高处,以三个折曲顺地形高差组成了蛇形住宅群,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开敞和动态的手法。

Ⅲ英国的园林:①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园林设计革命,开创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②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英华庭园;③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蔽和田园的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地保存自然起伏地形。

4.法国的旧城改建(巴黎改建):

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②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增添街灯;③吧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并在市内广泛进行绿化;④这一时期建设追求表现感情,表现性格、情绪,在建筑上追求体形简单的圆柱体、方锥形、平行六面体和球体,平整的墙面很少有装饰,平面大都有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以反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像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Ⅱ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①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弘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②多层公寓逐渐成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③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在市中心区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风貌;④烧毁丢勒里宫改建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建设雄狮凯旋门,两个凯旋门遥遥相对,奠定巴黎市中心的轴线;⑤协和广场中心路易十五雕像代之以拿破仑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⑥由于交通堵塞,在雄狮凯旋门广场周围开拓圆形广场,即明星广场;⑦旺道姆广场正中的旺道姆纪念柱。

Ⅲ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奥斯曼主持)特点及影响(重点):

①特点:分离贵族和贫民区;完成大十字和两个环路的建设(环形放射道路系统);重视绿化与公园的建设;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改善城市排水、供水、电力等市政设施。

②影响(评价):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也未解决交通问题。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其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5.俄国的旧城改建:①凯旋的激情成了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内容;②建造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③修建两条大街,与原有涅瓦大街形成对称的、放射形的三条大街;④建造了一所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为了纪念与拿破仑作战的胜利,在中央做了凯旋门式的构图,这凯旋门是冬宫广场的南面入口。

6.阿姆斯特丹(荷兰)的旧城改建:①城墙不断向外扩大,并建造碉堡;②市内房屋密集,市区作马蹄状向河口两岸发展,旋成扇形,房屋多沿运河分布;③市内运河纵横交错,层层环绕城市,状似蛛网,不断开凿新的环城运河;④建设方格网式的居住区;⑤阿姆斯特丹是运河之城,运河两旁还存留这古老建筑,房屋一般为四五层,高度统一,色调明艳,富有民族特色。

第十三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1.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建设特点:

①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形路网,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如拉丁美洲的若干殖民城市(墨西哥),有宽阔的道路与宏伟的广场,除市中心局部地区建设有条理外,其他地区房屋层数低,建设松散,无规划秩序。

②殖民统治者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无科学预测。为便于城市从小到大,易于发展,采用棋盘方格形道路骨架系统。如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采用这种方格形道路系统,普遍地应用于中美与南美各新建的殖民地城市(墨西哥的喀士柯、阿根廷的孟多札),英法殖民主义者应用于北美殖民地(费城、萨伐纳),在19世纪被应用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城市(越南西贡、埃及赛德港),葡萄牙占领的印度郭亚仍维持原来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弯曲转折的道路系统。

2.美国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Ⅰ美国的方格形城市:①采用放射和方格形道路布局;②人口暴增(纽约:优点——城市环境整齐、商业价值高;缺点——功能分区不明确、停车难)。

Ⅱ华盛顿的朗方规划:①方格网+放射路;②中心为三角形放射布局:国会、白宫、最高法院;③朗方对华盛顿规划的人口规模预计为80万,这是一项英明的预测,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是收到他生活过的巴黎和凡尔赛的影响。

第十四章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重)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Ⅰ代表人物:

①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摩尔(乌托邦)、安德雷亚(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太阳城)

(进步性: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公用;保守性:代表封建小生产者反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已露头的生产方式。)

②后期空想社会主义:欧文(新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

Ⅱ内涵:提倡绝对平均的社会理论,消灭剥削提倡财产公用。

Ⅲ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它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这些进步的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及其理论渊源。

2.田园城市: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Ⅰ代表人物: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Ⅱ内涵:基于城市和乡村的优缺点,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停止增长,过量的部分应该由邻近的城市来接纳。最终形成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态。他把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Ⅲ城市形态:中央花园、公共设施、6条主干道向外辐射(三级网路:中心城-母城-子城)

Ⅳ辩证:

①花园城市:单纯的注重景观设计。(城郊居住区)

②田园城市: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社会管理的内涵。(第一座:莱奇华斯,第二座:韦林)

③卫星城(恩温):与田园城市形似,主张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推进大城市的进展。

Ⅴ评价:

①摆脱了传统规划的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和张扬规划师审美的旧模式,以人文为中心,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②针对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与理想居住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和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从城乡结合的新角度来解决问题。

③设想了先驱性的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和实践起了重要启蒙作用。

④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

3.工业城市

Ⅰ代表人物:戈涅

Ⅱ内涵:按照使用要求和环境要求,把城市各功能要素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且严格按照某种秩序运行。各区间有绿带隔离,先进的城市交通和设施。并为各功能留有发展余地。

Ⅲ评价:戈涅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全脱离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4.带形城市

Ⅰ代表人物:索里亚·伊·马塔

Ⅱ内涵: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座位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Ⅲ评价:城市与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而又不受规模影响,但是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考虑。对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5.城市美化运动:①美国人马尔什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地合作;②在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奥姆斯特,撰写《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胃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③欧洲大陆广泛接受奥姆斯特的理论,推广了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工作。

6.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

①除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外,其余对今后发展均考虑不足;

②这些理论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对缓解社会矛盾都有一定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③对解决城市环境、面貌、布局、绿化、交通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现代城市

第十五章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面临的城市问题:①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19世纪之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②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变革。

2.城市建设三个阶段:①1917~1923年,新建筑运动思潮产生;②1924~1929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建设活动随之兴盛起来;③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建设活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

3.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Ⅰ20世纪初城市规划立法工作:(认识到城市规划师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

①1909年,英国通过了城市规划法、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②1916年,纽约制定了第一次区划法规(区划法的开端),后又制定基地管理法。(这两个法对城市新辟地段的开发也起到控制作用)

Ⅱ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①田园城市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②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翁温和帕克建设)是一个城郊居住区,在撰写的《拥挤无益》中论证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通行的密度,指出公共绿地的需要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事,为节约土地而采取较高的密度是严重的失误。

Ⅲ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综合研究:(重点)

①城市研究的综合观:把城市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

②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建立区域规划的第一人,城市已更改和外部(其他城市)相互依存;

③勤奋务实的实践观:调查——分析——规划的程序;

④深切的人文关怀观:重视人文和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芒福德所著《城市的文化》支持盖迪斯的理论)

Ⅳ沙里宁德有机疏散理论:(重点)

①目的: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找出一种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

②理论:城市不应顺其自然凝成一块,应该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分散布置。

③评价:有机疏散对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卫星城理论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Ⅴ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①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内蒂—未来派创始人、意大利作家):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②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桑·伊利亚—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

Ⅵ格里芬的堪培拉(澳大利亚)规划特点:(中心政府区+卫星城)

①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既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魅力;

②南部以首都山为轴心,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一条条道路向四周伸展,同一层层街道交织成蛛网;

③城市布局合理,能适应其后的发展与规划调整,今日仍享有“田园城市”的盛誉。

4.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Ⅰ新建筑运动主要设计思想:①重视使用功能;②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③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④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⑤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⑥强调建筑空间;

⑦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⑧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Ⅱ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明日的城市》&《光明城》(重点)

①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出现功能的老朽,但中心地区对各种事业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应该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②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提高密度,提供充足的绿地、阳光和空间;

③调整整个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的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

⑤中心思想: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⑥评价:柯布西耶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相比人文关怀,对技术手段更加关心。着重于改造大城市内部空间,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庞大而理性的城市空间并不能满足心理功能的需要。过分追求平面上超凡的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城市没有人情味,空洞,缺乏渊源和生气。

5.卫星城市理论:雷蒙·恩温——《卫星城市的建设》

①概念:卫星城市就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②实践:英国威顿肖维田园城市、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6.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Ⅰ社区运动: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出美国城市规划理论。主张应抛弃预先布置好街道和用地形式的外框,然后填入住宅的习惯做法,建议采用组织住宅公司和寻求长期投资的办法,建设由住宅群围成大小空间和拥有绿地的完整的社区。

Ⅱ大街坊与雷德伯恩体系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Ⅲ邻里单位:佩里

①概念:城市中一个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

②内涵: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其中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建筑自由布置。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感情,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③评价:邻里单位对后来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Ⅳ划区:屈普《城市规划与交通》

①内涵: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家具交通事故、功能混乱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新的系统是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地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这种高容量、高速度的干道决定了城市的大街坊形式。

②实践:战后英国考文垂中心区重建,体现了划区的原理

7.区域规划:(有效地城市规划必须从超越城市的范围着手)

Ⅰ目的: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改变旧有城市封闭式布局的空间结构形式,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Ⅱ思想奠基:盖迪斯和芒福德的理论

Ⅲ实践:大伦敦规划——西方规划史上第一个大都市区域规划

8.雅典宪章(CIAM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1933提出):(重点)

Ⅰ内涵:①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②物质空间;③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④制定城市规划;⑤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Ⅱ核心: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Ⅱ评价:功能分区的思想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可以缓解和改善城市问题。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突破了形式主义局限。然而,理性主义缺少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动态演进和人的需求。

9.广亩城市(赖特):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

Ⅰ内涵:赖特的广亩城市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主张居住单位分离,是没有城市的城市。

Ⅱ评价:赖特所期望的社会的不存在的,规划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但广亩城市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的稀疏的住宅以及居民点分布的离奇的图景的写照。

10.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①带形城市(苏里亚·伊·马塔):城市功能平行发展,即功能上连续的布置,使居住区与工业区均能沿交通干路平行发展和获得进一步扩展的可能。

②指状城市:城市呈指状发展是带状形式的一种变种。

11.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伪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秩序规划”)由于法西斯国家要求设计方案具有纪念性和权威性而使这种显示政治制度或统治者的伟大的传统更加突出。

12.苏联社会主义城市:(新古典城市规划思想)必须从保存历史上已存的城市的基础出发,用整顿城市街道和广场系统的方法,进行改造规划。

第十六章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战后欧洲与日本面临的任务:①回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②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

2.英国战后重建工作:(新城选址、利用地形、妆点自然景色、塑造建筑群空间造型)

Ⅰ大伦敦规划:最早明确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①规划方案:以伦敦为中心的约48公里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内圈: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近郊圈: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严格控制建设;外圈:疏散伦敦群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②1946年“新城法”规划设置8个具有使居民就地工作的卫星城。

③规划结构: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④评价: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往后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影响。

Ⅱ哈罗新城:新城运动从英国开始,英国建设的第一批新城较多地体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特点: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确;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②问题:经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缺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的倾向。

Ⅲ市中心商业步行区(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车路与步行区划分得很清楚。

3.法国的战后重建:

Ⅰ勒·哈佛的重建(贝瑞):承认受戈涅的直接影响

①特色:工业化—模数制;古典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②问题:新市区的总体规划十分平淡,以不大的矩形街坊系统组成,主要都是周边式建筑,房屋建筑处理平淡重复。

Ⅱ勒·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所构成。(实践:马赛公寓—光明城)

第十七章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

Ⅰ城市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大,加速城市化进程,从整体看,中心城市产业仍在集中;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出现城市外围化,造成市区规模层层扩大,更带来交通困难和环境恶化。

Ⅱ郊区化: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

①人口与经济活动分布相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另一特征是向城市群发展。

2.50年代的新城建设:(思想:社区思想;模式:邻里单位模式)

Ⅰ英国新城:

①第一批新城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它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

生气和活力等。

②第二代新城(代表:坎伯诺尔德):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具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离;住宅区建于山坡,类型由善行位置决定。

Ⅱ瑞典新城:斯德哥摩尔郊区的新城规模较小,以若干新城组成一个区,在区内的一个新陈里,设置一个大的商业中心兼为邻近的新城服务,如魏林比市中心。

Ⅲ英国与瑞士新城差别:英国强调独立自足,须与母城有一定距离,而斯德哥摩尔的新城都是母城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完全依赖于母城的居住郊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新城。

Ⅳ日本新城:

①千里新城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日本从建设城市住宅区发展到开发新城;

②规划布局特点:邻里单位—居住区;分级中心;人车分流;方便交通;副中心;结合地形;保护自然;绿地较多。

Ⅴ苏联新城:提出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市即新城计划,泽列诺格勒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被誉为“绿色城市”。

3.50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Ⅰ新建筑运动创始人柯布西埃设想交通立体分流,解决人、车矛盾,恢复步行空间;

Ⅱ步行区、广场空间和人车分离设计;

①荷兰步行商业街(林巴恩步行商业街):临近主干道、平面设计、统一设计、简单、概念化、示范意义;

②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水平与垂直交通方式、人性化、丰富的室内外环境设施;

③日本地下商业街:促使城市向地下立体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

4.50年代典型新城:(重点)

Ⅰ印度昌迪加尔城:勒·柯布西埃修订城市规划方案

①特点: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规整而机械。

②问题: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其中心虽规模宏大,但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够亲切。

Ⅱ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的规划方案

①特点:强烈的象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设计简单化,缺少人情味。

②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与其说是个生活的城市,不如说是个机械的城市组合体,感觉空洞和缺乏渊源于生气,它的中心与昌迪加尔一样,在城市中显得过分高高在上。

5.朝鲜平壤的重建:

①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速度快,规模大。

②原则:强调城市的人民性;注意城市建筑的多样化;重视城市中的文化建设;控制城市规模。

6.50年代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①作用:有助于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模式: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大型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属于中小城市。

③原则:整个城市分区明确;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通安全的交通系统;尽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建立合乎要求的分级文化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结合地形和绿地;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7.50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①意大利(保护方法):原样重建,避古建新,随掘随护,不复保护,设立考古公园,分级分群保护,成片保护,包括环境,立法保护

②各国的成片保护:对于历史意义的市区成片城区保护起来,包括街道、作坊、住宅、店铺、教堂、寺庙和广场等,甚至连整个城市、村落、集镇当作文物保护。

8.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①特点:设计水平较高;与城市总体密切配合;每条街和每个广场都有各自特点,体现多样性与各自的独特个性;纪念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与建筑群背景互相映衬;街道与广场的光影效果、色彩效果理想。

②典型:瑞典的魏林比、发斯塔;芬兰的塔皮奥拉;英国的哈罗、斯蒂文内齐,坎伯诺德;苏联的泽列诺格勒、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南斯拉夫的新北尔格莱德中心等。

9.50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Ⅰ中心地学说:(重点)

①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②理论要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规模。

Ⅱ增长极核理论:(重点)

①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

②理论要点: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进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Ⅲ城市集聚区:

①荷兰兰斯塔德特点:把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这种城镇群称为“多中心型”大都市,通过积极的规划政策引导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布局形式,对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恶性膨胀,解决城市扩建和人口聚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联邦德国莱茵—鲁尔特点:从交通、人口、土地等方面与单一中心城市区域相比较为优秀。

10.环境学科的兴起:1959年荷兰提出整体设计和整体主义,把城市作为一个环境整体,全面地去解决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11.CIMA第十小组的建立:(重点)

Ⅰ规划思想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Ⅱ《杜恩宣言》: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结合”思想,并建议按照城市、村镇和住宅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

Ⅲ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生长的城市):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体现。

①关于流动: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应能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

②关于生长:认为用生长的思想改建旧城市,可保持旧城市生命的韵律,是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更新;

③关于变化:认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改变的周期较长,能起到统一作用的点,如市政厅和某些历史建筑等。

12.总结:理想、理性、实用三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断面,而是一个随时演进与人们认知变化的统一体。综观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烟花,是游走于理想、理性与现实之间而实现着不断地进步。

第十八章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建设概况:①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②城市化进程加速;③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④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⑤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⑥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⑦科学城建设

2.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3.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进入新阶段标志:①量大、面大、类型多;②把全国各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向整体化发展,开展了国土规划的工作;③在国土规划的区域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生活福利以及就业安排等社会问题的重视;④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制订保证了规划的实施;⑤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连绵区。

4.英国的区域规划(反磁力吸引体系):根据增长极核理论,认为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地区吸引范围,同时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然有相应的区域中心。

5.大城市连绵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①形态: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

②实例:美国三大城市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地亚哥—旧金山)

6.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Ⅰ英国新城建设(第二、三代):

①第二代新城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高;

②第二代新城郎科恩规划特点: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

③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特点: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突出景观效果。

Ⅱ法国新城建设规划特点:城市的性质都是综合性的;充分利用原有城镇基础;内部规划结构较英国紧凑;占地广,乡村气息浓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低密度的住宅布置在居住区边缘。

Ⅲ美国新城建设:

①具体要求:新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新城必须对不同收入、不同种族的居民提供居住和就业的机会,以避免两极分化;新城必须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和城市建筑及景观质量;新城还应是个从事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方面进行革新的实验室。

②新城类型:大城市周围新建的新城;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市区内改建或新建的“城中之城”;远离大城市,完全独立的新城。

7.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Ⅰ主要问题: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的容纳能力超过极限以及由于郊区化而引起的内城衰退。

Ⅱ日本新宿副中心:①步行与机动交通分开;②增加停车能力;③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减少大气污染。

Ⅲ法国巴黎德方斯:分散巴黎市中心的经济与行政职能,打破巴黎城的聚焦式结构。

Ⅳ罗斯福岛(美国)基本特点:①为不同收入和不同种族的居民建造各种类型的新型住宅;②创造了不受车辆交通影响和不受污染的环境;③有良好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社区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④有良好的城市景观。

Ⅴ巴比坎中心(伦敦):在景观上作精心设计;解决了居民就近工作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造内城,对附近商业街进行了规划;所花时间长,说明内城核心地带的更新与改建确实难度较大。

8.60年代以来的科学城和科学园区:

Ⅰ筑波科学城(日本):

①目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为缓解东京市人口过于拥挤的困境。

②作用:推动日本向科技高峰冲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缺陷:科研和产业联系不多,城市功能过于单一。

Ⅱ关西科学城规划特点:选址布点;网络观点;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环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与发展方式(组团式优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和有利于分期发展)

Ⅲ科学园:首创与美国,是美国为发展尖端技术,在世界科技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实例:美国硅谷、剑桥科学园——欧洲最著名的科学园)

9.60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Ⅰ法国巴黎(古城分区保护方法):①历史中心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持传统的职能活动;②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③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

Ⅱ瑞士伯尔尼:划区保护

Ⅲ南斯拉夫三种类型的古城:十分重视古城风貌的保护,保护期历史价值,展示其文化、历史进程。

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控制历史半岛上的建筑高度成功保护历史上形成的城市轮廓线。划区保护,将历史半岛划分为两个保护区。

10.60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p237(与50年代对比)

①特点:城市中最繁华最生气勃勃的地方,执行城市众多的不同功能,满足各自的要求,创造出最美丽的画面和富有变化的环境,是城市生活的焦点。从着重空间转为注重场所,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的综合内容。

②典型:费城市中心、美国波士顿政府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等

11.60年代以来的居住问题:居住区选点不合理;功能单一化;建筑形式千篇一律;难以识别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

12.居住环境研究:①注意研究住宅群体组合中各种空间的有机构成;②注意研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③注意创造良好的小气候;④注意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

13.工作居住综合区: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法国里莱科研中心、美国华盛顿的西南改建区、巴黎台方斯A 区、英国伦敦巴比坎文化中心。

14.整体式居住小区组成模式:①住宅连续布置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整体式小区;②住宅、公共建筑综合楼组成的整体式小区;③住宅坐落在公共设施上组成整体平台式小区;④整块用地建满综合性建筑的整体式小区;⑤一栋楼组成一个整体式小区。

15.行为研究:

Ⅰ罗伽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明确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Ⅱ凯文·林奇《城市的意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折用方法,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宗综合的社会场所。

Ⅲ社会使用方式:①研究人的认知;②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③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④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⑤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

Ⅳ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

①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

②与空间的区别: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16.采用社会目标的群众参与目的: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立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环境与空间结构的严重对抗和冲突。

17.马丘比丘宪章:(重点)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①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②城市增长:人口增长,生活质量下降;

③分区概念:批评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规划目的是为了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发展,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④住房问题: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时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要争取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⑤城市运输:批评雅典宪章把私人汽车看作交通的决定因素。住处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⑥城市土地使用:赞同雅典宪章提出的坚持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果地使用城市土地。

⑦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⑧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保护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并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⑨工业技术:提出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建筑设计应当是创造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

⑩设计与实践: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变化。

?城市与建筑设计:指出建筑师创造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批评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肯定雅典宪章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些发现和成就;强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18.现代科学方法论: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p272

19.新陈代谢派的理论:

Ⅰ代表人物:丹下健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

Ⅱ内涵: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精致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以便过时的建筑单体或设备可随时撤换而不影响其它单体。

Ⅲ实践:丹下健三的东京2000年规划设想,在这个规划中,改变了东京城市结构的基本骨架,把它从一个封闭型的中心放射系统转换为一个开发型的线型发展的城市,使城市的结构、交通运输及建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确立一个能反映现代社会自身机动性的城市空间法则。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08-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一、从《伊利亚特》第22章看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本章的、可以撤走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的建功的时机。这是主旋律。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 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支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二、《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 1、一个片断。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三、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四、如何认识但丁《神曲?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五、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P73)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六、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耸的怀疑。 七、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P80)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1.2创造 1.3创造学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 思维定势的类型 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 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 4.1 形象思维及特点 4.2 想象思维 4.3 联想思维 4.4 直觉思维 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 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 6.3 和田十二法 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 7.1 列举法概述 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 7.4 缺点列举法 7.5 成对列举法 7.6 综合列举法 第八章思维导图 8.1 思维导图概述 8.2 思维导图绘制 第九章组合分解法 9.1 组合法概述 9.2 常见的组合方法 9.3 形态分析法 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 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 10.1 水平思考法 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第十一章类比法 11.1 类比法概述 11.2 类比法的原理 11.3 类比法的类型 11.4 综摄法 11.5 引申方法 第十二章 TRIZ法 12.1 TRIZ的由来 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1.2创造 (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1.3创造学 赫曼全脑模型: A左上逻辑性B左下纪律型C右上空想型D右下表现性 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 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外国文学作品选 作品集

萨福 《永生的阿芙洛狄《给所爱》《失去的友人》《相思》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埃阿斯》但丁 《神曲》《飨宴》《论俗语》《新生》薄伽丘 《十日谈》《但丁传》《异教诸神谱系》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查理三世》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合称四大悲剧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训诫小说集》莫里哀《悭吝人》《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思卡班的轨迹》歌德《浮士德》戏剧《埃格蒙特》《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托夸多·塔索》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浮士德》 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 诗集《东西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诗剧《浮士德》华兹华斯《致杜鹃》《咏水仙》《致杜鹃》《坎伯兰老乞丐》《孤独的收割人》《我们共七个》《丁登寺》 《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唐璜》诗集《闲暇的时光》 抒情诗《当初我俩分别》《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 叙事诗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希隆的囚徒》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塑造“拜伦式英雄”诗剧有《曼弗雷德》《该隐》等; 政治讽刺诗有《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济慈《秋颂》《无情的妖女》《圣尼亚节的前夕》 六首颂诗《怠惰颂》《塞吉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雨果《克洛德·格》《克伦威尔》序言 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剧本《欧那尼》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的正面冲突 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 诗集《晨暮曲》《凶年集》剧本《逍遥王》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九三年》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政治抒情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积极生活态度《我记得那美妙一瞬》《致凯恩》《给娜塔莎》《小花》《冬天的黄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纪念碑》叙事诗有12部《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青铜骑士》等 小说主要有《驿站长》《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和《杜勃罗夫斯基》等, 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第一步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上尉的女儿》成功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大连理工选修课选课指南

大连理工选修课选课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貌似是叫这个),马宽老师的课。上课绝对不会早下课的,偶尔交条。老师讲课挺有意思的,但是意识形态比较强,就是总夸党中央什么的。最后一个大作业,1500字手写,题目三选一,分数不低 《新中国外交战略》 魏晓文老师跟讲座式的,学不到多少东西; 平时偶尔走时让交条查出勤,最后有考试,开卷,一顿猛抄,分数都不算低. 《现代军事与局部战争》 介绍高新技术,武器,放战争纪录片等,喜欢军事的可以选,但老师的资料陈旧,不少课件 视频内容还是海湾战争时期得; 平时偶尔抽查交条,期末交大作业,直接复制,粘贴,打印了事。分数挺高,在下翘好几次课还95分。 《电影欣赏》 学不到任何电影技术方面的东西,想重温一下老电影的可以考虑; 电影都是经典老电影,一共点三次名,少去一次扣五分,三次点名不去,取消成绩,实际不会取消,我三次没去,最后交了个作业,也给了我80分 期末大作业写一个影评了事(要求必须手写),影评写好了,基本90+ 《电脑游戏设计》 蔡江胜老师的课,三个学期都有,相信很多人都选过;感觉上课学不到太多东西,感兴趣的话自学; 期末只要交大作业的话基本上都是85分。 《微机安装与调试》 庄海老师讲的,认真听的话能学不少东西,推荐! 平时认真听的话考核没问题(学长给打分)。

《环境工程概论》 必修课的标准——要求买一本书,大作业40+页ppt,可能被挑中课堂讲解15—20分钟; 期末开卷考试占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大作业20分,考勤20分。 《环境科学概论》 一个大作业,一个开卷考试 如果无缺勤的话期末基本90+ 《社会心理学》 平时点名,期末考试两道大题,考试前一周把考试题告诉大家,回去准备 期末基本90+ 《社会学》 平时点名,期末一张卷,结果60+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一):每堂课一个话题,两次电影,如果觉得本堂话题无聊可以走人,当然是下课后再走。考试,最后一堂课作文,会给几道题目任选 大学语文(二):每堂课一个话题,没有电影,考试同(一) 《音乐基础知识》 毕源红老师,人相当好。我考试忘去了,她都给补考机会,正常都能过80. 《美学》 据说老师不太好,考试情况马上揭晓。。。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邵慧峰(好像是这个名字),讲课很有趣,从欧洲埋汰到美国,最后再埋汰小日本。听过之后,感到心情十分舒畅。课间有小的视频挺搞笑的,考试是几道简答题,百度都能搜到较标准的答案。强力推荐!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概念: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 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社会调查的特征:首先,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 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与电话访问);调查目的或作 用——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 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抽 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可以比较 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 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o(╯□╰)o 2、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选题阶段)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准备阶段) c) 资料的收集(实施阶段)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分析阶段)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总结阶段) 选题阶段的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 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工具准备(对 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自考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含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具有浓郁的人本色彩;艺术手法浪漫夸张。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2、荷马史诗:含《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两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取材于古代的特洛伊战争,主题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歌颂英雄。它是人类历史童年时代的杰作。 3、《旧约》:犹太教的经典,又是希伯来人的文学作品总集。全书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反映了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基督教兴起后,将之收入《圣经》中,称之为《旧约》,以区别于基督教所编写的《新约》,对后世影响巨大。 4、《新约》:基督教的正典。摩西代犹太人与上帝立约,史称旧约。耶稣通过殉难,代上帝与人立约,史称“新约”。其主要内容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类。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5、教会文学:欧洲中世纪盛行的正统文学,作者多为僧侣,取材于圣经,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艺术手法以梦幻、象征、寓意为主。公式化、概念化严重,不代表进步文学的方向。 6、骑士文学:骑士制度的产物,分骑士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种,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在法国成就最高。 7、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采用讽刺手法来揭露封建主和教会的罪恶,赞颂市民的才智,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特点,如《列那狐的故事》。 8、《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通过但丁幻游三界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表达出人类在迷惘和错误中,只有通过信仰(贝亚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光明、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代表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又开启文艺复兴之先声。 9、文艺复兴: 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现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它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0、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内容是:用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思想来自于基督教精神。 11、七星诗社: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第一个文学团体。以龙沙为首的七位诗人组成而得名,具贵族倾向。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革新法国诗歌,是人文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12、流浪汉小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采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以城市下层人物为中心,并以其角度来观察、分析社会,广泛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是《小癞子》。 13、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形象。他是封建制度崩溃时期没落骑士典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具有资产阶级冒险家特色。作品通过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804-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及答案

1804-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出自小说()(1分) A:《外套》 B:《穷人》 C:《驿站长》 D:《狂人日记》 2、“黑人性”是20世纪30年化初非洲大陆兴起的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黑人性”一词出自长诗()(1分) A:《埃塞俄比亚人》 B:《黑人牺牲品》 C:《夜歌》 D:《还乡笔记》 3、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腊拉”名字的名义是()(1分) A:被憎恨 B:被遗忘 C:被放逐 D:被谴责 4、在《伊利亚特》中代表着氏族英雄最高理想的人物是()(1分) A:阿基琉斯 B:赫克托尔 C:帕里斯 D:阿伽门农 5、在《骑煤桶的人》中主人公“我”被老板娘用围裙赶走后,飘去了()(1分) A:北极 B:雪地 C:冰山 D:高原 6、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是()(1分) A:欧里庇得斯 B:索福克勒斯 C:埃斯库罗斯 D:阿里斯托芬 7、在《神曲》中贝亚特丽采带领但丁游历了()(1分) A:地狱

C:天堂 D:人间 8、在《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在理葬了阿克西妮亚后,他前去投奔的人是()(1分) A:匪帮 B:逃兵 C:白军 D:村民 9、《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位男主是()(1分) A:安德 B:聂赫留道夫 C:列文 D:彼埃尔 10、马克·吐温讽刺美国“民主政治“虚伪的著名短篇小说是()(1分) A:《竞选州长》 B:《傻瓜威尔逊》 C:《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D:《镀金时代》 11、在《克洛德·格》中,克洛德杀死典狱长后准备自杀,他用来自杀的工具是()(1分) A:斧头 B:剪刀 C:匕首 D:锥子 12、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的妻子是()(1分) A:藤壶 B:葵姬 C:夕颜 D:桐壶 13、在《奥利弗·退斯特》中,奥利弗·退斯特在贫民习艺所遭到胖厨师欧打的原因是()(1分) A:大闹食堂 B:浪费食物 C:要求添粥 D:摔碎饭碗 14、《高老头》中伏脱冷的真实身份是()(1分) A:苦役犯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 一古代希腊文学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二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风笑天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 (顾书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技术)”补充) 一、导论 (一)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 人的特殊性;b)研究的干扰性;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二)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a.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b.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a.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 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b.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 准备)。 ③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阶段略。 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研究 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3.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a.由一组命题构成;b.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c.命题中的一部分可

《外国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外国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2006-7-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伊利亚特》第22卷所歌颂的特洛亚方面的主要英雄是( ) A.阿喀琉斯 B.赫克托耳 C.奥德修斯 D.阿伽门农 2.但丁的《神曲》采用了欧洲中世纪文学普遍使用的象征手法,诗中的贝雅特丽齐象征着( ) A.理性 B.信仰 C.道德 D.事业 3.《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其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 ) A.下意识和潜意识的展示极为细腻 B.具有恐怖和神秘的风格 C.心理描写极为出色和细腻 D.运用了高超的寓意和象征手法 4、.在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中有这样一个人物“菲菲小姐”,指的是(): A.威廉·德里克侯爵 B.布雷维尔伯爵夫人 C.鸟夫人 D.拉马东太太 5.“下巴颏朝前突出得挺厉害,因此,一开口他就得用手帕把它捂住,免得唾沫横飞;一双小眼睛还没有失去光泽,在翘得高高的眉毛底下骨溜溜地转动着,像是两只小老鼠从暗洞里探出它们尖尖的嘴脸……”。以上是《死魂灵》中对泼溜希金的一段描写,这段文字体现的艺术特征是( ) A.荒诞离奇 B.夸张讽刺 C.浪漫抒情 D.写实拟人 6.《国际歌》的首尾两节重复四句诗:“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其中“英特纳雄耐尔”一语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 ) A.全世界各国的大联合 B.全世界人民的大联合 C.国际无产阶级的大团结 D.国际共产主义理想 7、据教材节选的《旧约·创世纪》记载,当大洪水到来之前,上帝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制造方舟以躲避洪水。这个人是( )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2

一、古代文学 (1)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发展时期及主要成就? 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主要成就神话和史诗。 ②雅典奴隶制名主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③希腊化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2)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神的故事和半神的英雄的传说)和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奥德修纪》、《伊利亚特》。 (3)《荷马史诗》的突出成就? 首先,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精巧。前后共涉及了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史诗并没有平铺直叙、记流水帐似地记述其全过程,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九天间发生的事情;《奥德修纪》首先描写的是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 其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阿碦硫斯,非常骁勇并重视个人荣誉但同时有任性急躁,由于不甘心阿伽门农的欺负一怒而退出战场。赫克托耳,理智成熟,深明职责。奥德修斯,智慧勇敢,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第三,史诗中蕴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最后,史诗语言质朴,大量运用口语,丰富优美,运用荷马式的比喻。 (4)文艺理论方面,主要的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事物仅是对理念或一般事物的不完全模仿,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首先提出“悲剧”的概念。 (5)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史诗《伊尼德》是文人史诗的代表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 (6)贺拉斯是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代表作:《诗艺》 (7)奥维德的代表作:神话诗《变形记》——神谱的形成。 (8)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特洛伊妇女》。 (9)《荷马史诗》三大英雄:阿喀琉斯(愤怒),赫克托耳(),奥德修斯(智慧)。 二、中世纪文学 (1)四种主要文学类型:宗教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民谣、城市文学。 1)宗教文学:《圣经》 2)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3)骑士抒情诗以普罗旺斯的《破晓歌》最为有名。 4)骑士叙事诗以《特里斯丹和依瑟》流传最广。 5)《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6)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7)城市文学:《列那虎故事》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特别是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它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 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已经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基本形成 了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后来的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主要成就:神话和 史诗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 英雄传说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底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尽管有人批评希腊神话是“古老的谎言”,但我们仍能透过深化形式科学地理解其中蕴含 的深意: 第一,从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 第二,从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第三,从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第四,希腊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想象力极强。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了,而且入情入理,合 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如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等。二是故事性极强。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 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如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 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等。三是哲理性极强。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是古 希腊先民劳动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凝聚,也是早期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结晶,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思,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西绪福斯的故事, 安泰俄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影响:首先,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其次,它对古罗马的文化艺 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古罗马从政治、军军事上政府了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又征服了 古罗马,其中,希腊神话当居首位。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方面达到 成熟的水平,这说明荷马史诗的原始材料来自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口头神话传说和英雄故 事,是在一个早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荷马史诗之后,在公元前8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初,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叙事诗人赫西俄德,长篇叙事诗《工作与时日(又译《农作与日子》)和《神谱》。 (二)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源于民歌,它是伴着音乐歌唱的。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 诗等,其中琴歌成就最大。琴歌以竖琴为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独唱体代表有萨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