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述要

《伤寒论》述要
《伤寒论》述要

《伤寒论》作者简介及成书

首都医科大学高连印

《伤寒论》是我国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辉煌成就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一千多

来一直对临床各科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近年来对《伤寒论》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发掘出多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医疗思想、治疗

方法以及方药的新用,因此研究《伤寒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外感病的专著,作者东汉张仲景,提出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其特点包括:

1 、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

2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

辨证论治基础;

3 、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学术地位,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

圣书”。

张仲景不仅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推动中医药学出现创造性的发展。简而言之,他极大提高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水平。虽然辨证论治在张仲景之前即已出现,但是水

平有限。《伤寒杂病论》针对临床各种疾病,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病意指急

性的、传染性的、发热性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杂病是指伤寒以外多种慢性病患。如

若不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那么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无法想象的。例如,《伤寒论》的六经分

证方法来源于《素问·热论》,但又不局限于热证和实证,而是兼顾虚证和寒证,同时客

观反映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情况,概括了上述病变与症候,六经分证则

全面且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巨大贡献。张仲景所用药物与汤液也十分丰富,《伤寒论》有 113 个方子,包括 91 味药物,这样则使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切合临床。

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确实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著作,发展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直到现在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公元 150-219 年),南阳郡(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后人称为“医圣”。

三、《伤寒论》成书

原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约公元 205 年(建安 10 年):依据自序中言“建安纪年(公元 196 年)以来,犹来十年……。”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一)成书的历史背景

1 、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疫病流行。

当时正处封建割据年代,战争频繁,据《后汉书》记载,自汉灵帝建宁四年( 171 年)至初平元年( 190 年)之间发生过五次大疫。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集?序》中也提到,不到十年间,他的家族死去三分之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由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战争连年不断,加之传染病广泛流行,以致民不聊生。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张仲景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是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直接原因,即张仲景的家族之前有两百余口人,但是建安元年后不到十年,就死亡一百二十多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达一百余人。从上述死亡数字显示当时疾疫的猖獗,因此,作为一个有报负的医学家,张仲景立志与疾病斗争,治病救人,得以完成这部巨著。

序言中“建安纪年以来”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历史考察情况来看,与张仲

景所述的疾疫流行情况不大相符。史书记载,仅在建安四年发生过瘟疫,但规模较小,也

并非严重。因此,建安可能是建宁的误写。建宁是汉灵帝的年号,在建安之前。据《后汉书》记载,自汉灵帝建宁四年到光和二年,时间大致 9 年,即有三次大疫流行,而且规模巨大,死亡众多。推测张仲景是在建安之时,回忆建宁年间大疫流行的死亡情况,这个基

本与史实相符。

2 、荆州刘表重视文教。

张仲景荆州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据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记载: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荆州地区自汉献帝初平元年

(公元 190 年),刘表任荆州刺史二十年( 190-210 年),期间局部得到稳定发展。刘

表重视文教,“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当地的学术空气浓厚。

3 、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

前期中医指导思想、预防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针灸推拿学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 216 卷,经方 11 家 274 卷。张仲景在原序里即列举了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参考的丰富医书,包括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张仲景在这

些参考书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成就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巨著。《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

齐备,被称为“方书之祖”,关键是具备了这一先决条件,一些出土文物也可以证明这一

观点。

4 、唯物主义的进步思想已经形成。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医药学巨著,而且书中包含着秦汉时代的进步思想。主要继承

了《黄帝内经》的唯物主义与辨证法思想,具体而言,包括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阴

阳二气对立平衡的辨证法观点,三阴三阳辨证即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二)《伤寒论》章节设置

1 、《伤寒论》的章节分布围绕六经辨证展开,注重理发方药的运用。

(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 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7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 8 )辨阴阳易差后劳服病脉证并治法。

2 、六经提纲证:在每一经开篇,均有一条提纲证,统领本经。学伤寒最该明白提纲,否则一提具体疾病,则不知所指:

(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三)学习要求与方法

1 、切勿拘泥于外感病专书之说;

2 、熟读背诵重点条文;

3 、弄清原文的涵义,在文字上下功夫;

4 、掌握六经辨证基本规律及具体理法方药;

5 、四大经典互参,在运用上下功夫。

《伤寒论》历史沿革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目前流行的《伤寒论》版本

《伤寒杂病论》原书共 16 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是论述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即公元 200 年到 219 年。但成书后因各种原因导致这本书未能广泛流传。目前通行的《伤寒论》版本主要有三个:

1 、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复刻的治平本,简称“赵本”;

2 、明嘉靖年间汪济川复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论本,简称“汪校本”;

3 、《金匮玉函经》。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后流传不广的原因

1 、书籍为竹简,传抄难度高;

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恰逢东汉未年,封建割据、内战频繁;

3 、《伤寒杂病论》难逃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

三、《伤寒论》的形成及演进

(一)西晋

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始名《伤寒论》。《伤寒论》的研究主要是搜集、整理、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后世,并开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任太医令,他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并使之得以流传后世。

(二)唐代

唐代孙思邈收撰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他创立了方证相类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千金翼方》第九、第十卷,为《伤寒论》的最早版本。

(三)宋金时期

宋本《伤寒论》是后世的通行版本。宋金时期《伤寒论》得到广泛传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不断问世,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伤寒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促使了伤寒学派的形成。

1 、林亿对《伤寒论》进行校刊,使《伤寒论》有了标准本,为《伤寒论》的刊行、流传奠定了基础。

2 、韩祗和所著《伤寒微旨论》是第一本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平脉辨证精神的著作。

3 、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是第一本以伤寒医案为主的著作,《伤寒发微论》是第一本阐发伤寒 72 个证候病机的著作。

4 、成无已撰写《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他是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位医家。

目前宋版本国内已无原刻本,仅余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赵开美是明代庐山人,按照宋版《伤寒论》在万历 27 年,即 1599 年,予以影刻。他保留了《伤寒论》的真面目,又称为赵刻本《伤寒论》。目前共有 6 本,分别存于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文库、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及其著作大大超过了以住任何一个时期,形成了《伤寒论》研究的第二个高潮。

1 、对六经本质的探讨:提出了脏腑经络说、六气说、经界说、形层说、治法分以说等学说。

2 、对《伤寒论》原文的编次: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为核心的“错简重订”派;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是按方分类法,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治法分类法,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症状分类法等对《伤寒论》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陈念祖《伤寒论浅注》起到了普及与推广的作用。

3 、温病学派趋于成熟,离不开《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与《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并巧妙应用《伤寒论》的方与法便是明证。

(五)近代

近代对《伤寒论》的研究除了受以往伤寒学诸多医家的影响外 , 还受到现代医学哲学渗透和日本伤寒学派的影响。研究的重点和内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讨及辨证论治的阐发。据不完全统计,自宋金以来,研究、整理、阐发《伤寒论》的著作不下500 余种,学者 400 多家,伤寒学说成为中医学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历代医家受到《伤寒论》的启迪和影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围绕着对六经本质的探讨、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纲领的提挈、治法方药的扩展等内容展开了研究和阐述,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使《伤寒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亦使伤寒学本身得以发展。

《伤寒论》的伟大成就(上)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伤寒论》的学术价值

1 、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2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 、确立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理用一致的中医学术体系。

4 、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拓了发展的途径;

5 、本书所载的方剂,特别是许多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卓著。宋以后的方书无不以仲景方为骨干。仲景方被尊为“经方”:包括温病学派、《本草纲目》、《方剂学》(共 227 首内科方,伤寒方 40 首,金匮方 21 首)。

二、伤寒的含义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风寒外感,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

三、《伤寒论》六经

(一)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

(二)三阴三阳的来源

1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

2 、阳明: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两份,量不如太阳阳气大,但其阳气亦是充足的。

3 、少阳:少,小也,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为一阳。

4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最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

5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6 、厥阴:厥者,尽也,极也。其阴气量是一阴。

(三)三阴三阳的病理

1 、太阳病病位涉及足太阳经、足太阳府、膀胱、体表,是阳证的初起;

2 、阳明病涉及手足阳明经府,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3 、少阳病涉及胆经、胆府、三焦,是阳证的后期;

4 、太阴病涉及脾经、脾脏,未涉及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则常

表现出来。它是阴证,仅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5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属于阴证,是阴证的危重期;

6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是阴证的末期,也是阴尽阳生之意。

四、六经辨证体系

(一)六经辨证体系含义

首先当六经出现问题时,即从三阴三阳变成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

病和厥阴病。三阳之病是正盛邪实,邪渐深入,以祛邪为主三阳之病预后较好。《伤寒论》的三阴病是正衰或兼邪仍盛,脏器受损,要扶正为主或者供扶兼施,三阴病预后较差。

1 、(幻灯 11 )说明了太阳病与阳明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太

阳病主要是外感病初期,其病机是正能抗邪,邪遏肌表;其病位主要在营卫;病人主要表

现为发热、恶寒、脉浮;治法主要以解表为主。太阳病未愈,则继续发展成为阳明病。阳

明病是外感热盛期,其病机主要是邪正剧争,热盛周身;病位深入在胃肠;病症为高热或

痞满燥实;治法主要是清下,与太阳病解表治法相对应。

2 、(幻灯 12 )说明了少阳病与太阴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少

阳病是外感病的一个亚热期,主要病机是邪正交争,正气略虚,病位在胆胃;在胆则就出

现口苦咽干脉弦等症状;治法主要以和解为主。而太阴病是阳虚轻证,其病机是内生寒湿,正气不足,病位主要在脾胃;病症是下利、腹满、脉弱;治法是以温中健脾为主。

3 、(幻灯 13 )说明了少阴病与厥阴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少

阴病表示进入阳衰重证,主要病机阳气虚衰,抗邪无力;其病位在心肾;主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治法则需温阳滋阴。而外感病的终末期,则是厥阴病,其主要病机是正气衰竭,寒热错杂;病位在肝肾;主症是肢厥寒热胜复错杂;治法则需回阳救逆、清热泻火、

寒温并施。

(二)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特点

1 、承传前人医学成就;

2 、创立辨证理论体系;

3 、确立“辨证论治”法则。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六经中的每一经均分别络属于相关的脏腑,经脉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

(四)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

1 、辨阴阳,分疾病的属性:总而言之,六经是以阴阳为总纲,以三阴三阳名之,即

以阴阳统领六经之意。三阳经病即阳证,三阴经病即阴证。

2 、分表里、定病变的部位。六经病也不外乎表里而已:太阳病即表证,少阳病即半

表半里证,其余四经皆为里证。

3 、别寒热,论疾病的病情。太阳即表寒证,少阳、阳明即里热证,三阴即为里寒证。

4 、明虚实、辨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转机。三阳病为实证,三阴病则为虚证。

《伤寒论》的伟大成就(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六经的传变

(一)传变的含义

传:循一定秩序传逆。如由表入里、有实转虚等。

变:在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转变。如寒证因误治变成热证。往往有传就有变,一发生传逆,性质就发生改变,故传变二字往往并提,如太阳传阳明,性质同时发生了改变,由表寒变成了里热。

(二)影响六经传变的原因

1 、邪正力量的消长对比;

2 、治疗是否及时、恰当;

3 、疾病自身发展的规律;

4 、取决于体质因素。

(三)传变的形式(包含发病)

1 、传经

( 1 )循经传:外邪循六经的秩序进行传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2 )越经传:病在太阳后,跳跃一经或两经向内传逆。

( 3 )表里传:相表里的两经传逆,越经传的特殊形式。

( 4 )首尾传:指太阳传入厥阴,一头一尾传逆。

( 5 )后三种都属于越经传。

2 、本经自病: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3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同时发病),称合病。

4 、并病:先有一经病证,然后逐步出现另一经病证,从而两经病证同时存在,即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5 、两感:初起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称两感。

6 、直中:病情严重,外邪不经三阳,初起即为三阴病的称为直中。

7 、阳病入阴:自阳病传入阴病,表示病情加重。

8 、阴病出阳:由阴病好转,转为阳病。

二、六经病证

(一)治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二)六经治则概要

1 、总则: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保胃气,存津液。

2 、治法:三阳病多为表、热、实,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为里、虚、寒,以扶正为主。

( 1 )太阳病:汗之(大、中、小、微四方)。

( 2 )阳明病:热证清之(三虎汤);实证下之(三承气汤: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

( 3 )少阳病:和之(小柴胡汤)。

( 4 )太阴病:温之(理中丸)。

( 5 )少阴病:虚寒(真武汤、四逆汤);虚热(黄连阿胶汤)。

( 6 )厥阴病:杂,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乌梅丸)。

三、伟大成就之二: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1 、确立理法方药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而“辨证论治”必在六经辨证

理论指导下,掌握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论其辨证,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真假证候、主证兼证,从而判明脏腑经络病变所在及其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辨证

的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观、恒动观的特长。论其施治,必在辨证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

定方,因方选药,严守法度,选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则与治法,为外

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确立了科学实用的论治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了理法方

药一贯性的学术体系。

2 、承创研制效验名方。

《伤寒论》创载了诸多经典方剂,《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故称为“经方”。经方概括为三大特长:( 1 )经方为母,化裁多端;( 2 )经方之长,效价佳良;( 3 )首立合方,创新法则。

3 、研发药物多种剂型。

仲景对药物的应用,采取依病证所需,注重炮制并选择相应的剂型,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含咽剂、煎膏剂、醋剂、洗剂、浴剂、熏洗剂、外用散剂、肛门栓剂、灌肠剂等。上述仲景用药剂型的丰富经验,经实验证明,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为医药界所采纳,并取得优良效果,为药物制剂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四、《伤寒论》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一)性质

1 、以伤寒发生发展为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和掌握规律的方法。

2 、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理用一致的辨证论治的专书。

(二)作用:“见病知源,思过半矣”。

(三)特点:变、辨、严、活、简。

1 、“变”:《伤寒论》中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如太阳病篇论述的并非都是太阳病,太阳病本身的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太阳病兼证,大部分是误治变证,还有一部分是类似证,如瓜蒂散证、十枣汤证,风湿证等。

2 、“辨”:《伤寒论》每个病篇均以“辨”字冠首,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全书贯穿一个“辨”字,突出了“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情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八纲辨证)。不仅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证候。

3 、“严”:方药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二味药的变动,或仅是一二味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著不同,而且皆有一定的规律,药味少而功效高,而且对药物的炮制、剂型、煎服法均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经方的优越和特点。

4 、“活”:辨证上极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疗上不刻板呆顿,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变化。方药:创立 113 方,配合严谨、化裁灵活。

5 、“简”:《伤寒论》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 398 条条文,只有13404 个字(赵开美的复刻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或举主略次,或举变略常,或举脉略证,或举证略脉。

《伤寒论》学习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伤寒论》的实用性

《伤寒论》被奉为“医门之圭臬”;仲景被称为医圣,仲景方被称为经方,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在经方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如在临床上治疗郁病,经常会用到《景岳全书》里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就是《伤寒论》里四逆散,加上陈皮,川芎,香附,如果懂得四逆散,自然就会使用疏肝散。这就是经方对后世的影响。在《丹溪心法》里有胃苓汤,胃苓汤是五苓散和平胃散的一个合方。再如《伤寒论》里的理中汤,它通过加减,就可以溶为附子理中汤,连理汤等一系列的方剂。

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十分推崇,有康平本《伤寒论》与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的《伤寒论》是日本康平三年( 1060 年)国医丹波雅忠藏本。康平本它的编次是宋的,全书一共是 13 篇。康治本《伤寒论》是唐朝贞元。康治本《伤寒论》是日本康治二年( 1143 年)沙门了纯抄本。

二、《伤寒论》知识有迁延性,技能有嫁接性

(一)知识有迁延性

1 、学好《伤寒论》对下一步学习《金匮要略》极有帮助;

2 、《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后世发展形成了温病学派,弥补了《伤寒论》之不足,使二者形成互补;

3 、《伤寒论》中有杂病。

(二)技能嫁接性

1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但目前一般中医院校只选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经典著作。分析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古籍的学习。

2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可用于内科疾病,对妇、儿、外、五官诸科同样适用。

三、如何学好《伤寒论》

(一)掌握古汉语知识

《伤寒论》作为东汉时期的古典医籍,其语言、文字有自身的特点,造成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困难,若不明其文法特点,势必难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首先要在文字上下一点工夫。学习《伤寒论》,文法上主要需要注意:自注句、省文法,插笔法、倒装句,假借字,古今字义的区别,句读等几个方面。

(二)分清古今计量单位

“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1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 112 首,每首皆详载剂量。( 2 )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如半夏止呕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3 )剂量影响方剂功效。经方用药有主次,剂量有所轻重不同,功效也大相径庭。( 4 )《伤寒论》剂量计量单位有标准度量衡制和非标准度量衡制的计量两大类。重量单位如“铢、两、斤”;容量计量单位如“合、升、斗、斛”;长度单位如“尺”。特别是重量多用“两”,容量多用“升”。

(三)运用分类归纳法

鉴于《伤寒论》写作经常前详后略,或此详彼略,或详证略方,或有方略证,故应善于运用综合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异同,从而发现并掌握它辨证论治的规律。

1 、前后对比

本论有些条文是省文,或是举宾略主,也有的是错简,所以必须前后对比,才能全面

理解。如第 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是少阴病主方,可是少阴病篇里对本汤证的记载是如此简略。如果把“少阴病”三字看作是主证的省文,并与353 条联系起来,问题即可解决。又如第 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

黄汤主之。”衄家不可发汗(见 88 条)这是原则,而这条为何致衄还可以用麻黄汤?联

系第 46 条即可知道这条是在阳气怫郁、热不得越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具有特殊性;致衄

是副证不是主证。这条是举宾略主。又如第 181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外热里寒不能用白虎汤,若与第 350 条连系起来,就可以说明第 181 条

有错简。

2 、类证对比

伤寒六经每一经病是由若干证候组合的,而许多证又可散见于六经病中,因此一个证

一个证交叉对照,可加深对《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理解。如下利可见于六经,不但三阳下

利与三阴下利不同,即太阳病因误下致利的即有邪传阳明、太阴、少阴三种转归和治疗原则,分别见第 34 、 93 、 163 条。太阳病误下致喘亦有三条:邪传大肠上扰于肺的喘,宜清大肠邪热,用葛根芩连汤;邪热迫肺的喘,宜清热平喘,用麻杏石甘汤;表邪未尽而

引动喘病宿疾的,宜解表兼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 、类方对比

有些汤方叙证简略,如半夏泻心汤、人参四逆汤、白通汤等。如若把五个泻心汤综合

对照,则能使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增补完整;把七个四逆汤类方综合分析,才能明确四逆汤、白虎汤的适应证。

(四)博览各家注释

学习《伤寒论》,尽可能多看一些注释,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博览旧注的同时

尤需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不断深化,透彻理解。

(五)贵在结合临床

学习《伤寒论》既要对文句及其内容进行探讨,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法、方、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加深理解。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五行生克(文稿)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 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 水执 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 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内容 (二)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 A.阴阳俱紧 B.阳浮而阴弱 C.阴阳俱浮 D.汗出与否 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 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 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 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C A.肾阳虚 B.气液亏损 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

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D A.心下痞 B.烦渴欲饮水 C.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 D.小便不利 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 A.若下后病不除者,即刻加服半钱 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 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 D.平旦温服之,强人一钱匕,瘦人半钱 7.太阳病的头痛是:A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两侧头痛 D.以上都不是 8.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C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10.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D A.脉浮滑 B.舌上燥而渴 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D.日晡所小有潮热: 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B A.温经扶阳 B.扶阳益阴 C.回阳益阴 D.助阳解表 12.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其中胸有寒是指:C A.胸中有寒饮 B.胸膈有寒痰 C.胸膈有痰饮 D.胸受寒邪 13.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B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春秋时期《老

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在此五个部分中,均有托名道家人物的医药著作。[1]两汉医药著作大多与道家有关,甚至直接托名道家推崇的上古人物,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黄老学派尊黄帝、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老子哲学。这一时期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期。[2]早在战国中期的齐国,取代姜氏政权的陈(又称“田”)氏,为强化其统治,以传说中的上古黄帝为远祖,由此兴起了“黄帝”思潮。这一思潮实为老子学说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发展,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伤寒论B作业答案

A型题:*1.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D.巅顶痛 *2.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D.半夏泻心汤证 *3.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D.茯苓甘草汤证 *4.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5.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6.“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D.牡蛎泽泻散 *7.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E.蒸蒸发热 *8.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9.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10.“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B.胸上有寒 *11.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12.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E.阴阳气不相顺接 *13.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E.炙甘草汤 *14.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D.下利清谷 *15.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C.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16.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17.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D.伤寒脉滑而厥 *18.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19.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E.茯苓甘草汤 *20.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21.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D.栀子柏皮汤 *22.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E.附子泻心汤 *23.寒格吐利的主方是: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24.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25.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D.甘澜水 *26.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27.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28.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29.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1.桂枝加芍药汤证病变部位:C.太阴脾经 *2.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D.行瘀止痛 *3.桂枝加大黄汤的药物组成:E.桂枝汤加重芍药再加大黄*4.不属于治疗少阴寒化证的方剂:B.四逆散 *5.少阴寒化证的口渴,其原因是:E.阳虚不能蒸化津液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369~381) 三六九、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伤寒,发热恶寒; 2、下利,日十余行; 3、脉实; 患者的下利清谷属里寒;汗出为外热,厥为四肢厥冷; 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七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发热; 2、利下重; 由于有热,尽管有热利后重,不属于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与葛根芩连汤相比,白头翁汤少了喘而胸满。 三七二、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腹胀满; 3、身体疼痛。 只有下利症,且没有下利清谷,一般不是死症。 疑似厥阴病;下利属里寒,先温里,用四逆汤;身体疼痛属表,后攻表,用桂枝汤。

这也一般是规矩。 三七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欲饮水; 通过欲饮水判断患者的里热,故属热利;没有下利清谷,不属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三七五、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解读:患者属下利后,下利停止后的症状 三七六、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解读:寒重的症状 1、呕家; 2、有痈脓; 急症,属厥阴病。 接335条的热厥的解释,有脓尽自愈的病例。 三七七、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厥阴病,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于厥阴病。 发挥:把本条放在厥阴病篇,我怀疑是不是高血压容易出现

脑意外,也就是中风?吴茱萸难道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药?或者是心脏衰竭? 百度查知:有用吴茱萸打粉贴涌泉穴或神厥穴治疗高血压的。也有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的。 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呕 2、发热 单单呕吐不属于厥阴病。 小柴胡汤主之 三八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解读: 伤寒病患者在“大吐、大下复极汗”后,有可能导致厥阴病;本条是患者出现了“哕”的症状,故不为厥阴病。 三八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解读:患者的症状是伤寒引起 1、哕; 2、腹满; 以上症状不能判断为厥阴病。 治则:利之即愈。 厥阴篇小结

郝万山伤寒论28讲肾阳虚证

第28 讲肾阳虚证太阳变证,是指的大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後,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太阳变证。我们前面学了,太阳变证的一部分证候,我们首先谈到了变证的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由于变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举出了热证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热证的例子我们前面举了虚烦证的例子,举了葛根芩连汤〔证〕,里热又兼有表证发热的例子,举了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我们首先谈到了心阳虚的一组证候,那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还有桂枝加桂汤证。随後我们讲了水气病的例子,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出现脐下悸动,奔豚发作前兆的症状,用苓桂枣甘汤,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苓桂术甘汤。水气病还涉及到脾阳虚,脾虚水停,水邪停滞以後,阻遏大阳经气,阻遏太阳腑气,阻遏中焦气机,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这是我们上次课提到的关於水气病的〔证治〕,随後我们又提到了一组脾虚证,其中有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然後出现腹满的厚姜半甘参汤证,又有脾虚气血不足,心脏失养,出现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证。还有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寒湿下注,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证的桂枝人参汤证。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新课,就谈一组肾阳虚的证候。肾阳虚的证候,我们先谈61 条,“下之後,复 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的主症,《伤寒论》的原文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 。这是一个甚麽样的证候呢?应当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躁烦证它的临床特徵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它和烦躁不同,烦躁是因烦而躁,因为他有心烦才坐卧不宁,才辗转反侧出现了肢体的躁动。而这这种病人,他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严重的时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这是我们中医大家都熟悉的两个词,肢体躁动不宁,问他找甚麽?要干甚麽?也不会回答,他也不会回答心烦不心烦。是甚麽样的病机导致这样的症状?主要是肾阳虚衰,虚弱的阳气,其实这个病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和少阴阳虚的躁烦证相鉴别的时候,提到过,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但是争而不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出现了,肢体躁动不宁的一种躁扰的症状,为甚麽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呢?白天自然界阳气盛,所以肾阳在自然界的阳气资助下,还能够勉强和阴寒相争,所以白天出现躁动不宁,“夜而安静”,不是说夜间病好了,而是夜间自然界中的阴气盛,肾阳得不到阳气的资助,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就更加虚衰,夜间就无力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完全是阴寒邪气占据了优势,阳气没有力量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所以“夜而安静”不是病情减轻了,而是病情更加沉重了。虚弱的阳气连和阴寒邪气相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当然就不躁动了。这样的一个证候,见到了肢体躁动不宁,那必须进行鉴别。 下面第一个症状“不呕” ,病人没有呕吐,除外了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候,由於足少阳胆经的经别过於心,所以当少阳胆腑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烦。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就有心烦喜呕嘛,所以这里的不呕,就告诉你这不是少阳病,言外之意,这里的躁动不宁的证候,不是少阳病的胆热扰心的心烦。“不渴”就除外了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阳明的经别上通於心,所以当阳明里热里实,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常常有烦躁,严重的时候还有心中懊恼,现在有烦躁的证候,肢体躁动不宁,会不会是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所造成的烦躁呢?所以他在这里说不渴,那就说这不是阳明病,不是阳明之热、阳明之实热上扰心神所造成的心烦,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