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逐渐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轿子是一种靠人扛、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入。为求醒目,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留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无轨电车则开通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汽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到1912年,上海汽车已有1400辆。全国各地汽车亦逐渐增多。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

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2、水陆交通

中国是一个江河湖泊众多的国度。尤其南方更是湖泊成群,水网密布,顺河设街,邻水建房,依水成市,这种自然条件,便使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近代中国水路交通,除传统的各类舟楫外,轮船也开始出现和使用。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经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人最先看的西方近代交通工具是漂洋过海到东方来的轮船,这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侵占我国航运权益。受其刺激,中国人也办起了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创招商局,它是最早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渐渐地轮船取代木帆船成为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轮船的通行使木船运输市场萎缩,许多船民事业该行,幸存者为弥补其驶行迟缓的缺陷,往往以小轮船曳之驶行,有的一艘小火轮拖带一只木船,有的一艘轮船拖带好几只木船,成一船队。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水路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3、航空交通

民国初年,飞机用作民用交通工具提上了当局的议事日程。北洋政府建立民航管理机构——航空署,于1920年前后开辟了京津等两三条航线,但营运很不正常,最后无形停顿。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欧亚航空公司(后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西南五省当局联合开办了西南航空公司。乘坐这些公司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更多的是货运。因此,飞机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远逊于火车、轮船。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4、交通变迁的总体特点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适应、渐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可分析的众多特点。

1、同时性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地域性

交通变迁因地而异并不同步,南方多水路相应的可以发展水路交通,北方多旱路当然以陆路交通为主;还有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3、阶级性

有些交通工具是属于大众的,有些交通工具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例如,用人抬行的轿子,主要是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的享受工具,一般平民,只是婚嫁丧葬时才用它;开始乘坐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20世纪30年代小汽车盛行时,西式马车则变成阔人不要做,穷人坐不起的东西了

4、其它

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年间大量存在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说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之缓慢和社会生活变化之迟钝;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5交通变迁的积极影响

以传统交通路线的衰落为代价,近代交通路线迅速繁荣起来。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岗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大江小河沿岸城镇工商业之繁荣也得益于轮船、火车的水陆转运。交通近代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短途交通线,促进城市格局的变迁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重心由旧城周围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跨地区建立起来的较大范围的区域交通网络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内外市场对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需求量的增长,使靠近近代交通线的农村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同时进口洋货和国产工业品通过这种交通网大量销往农村,这些都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超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区域交通网络在促进地区间商品流通,经济交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城市一般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崛起,清末在近代交通线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城镇。如,石家庄因正太与京汉两路交汇,郑县(今郑州)因京汉、汴洛两线交汇而成集镇,民国时期分别发展为华北和中原重要经济中心。

交通近代化还引起了社会的开化和风尚的转移。几千年来沿袭不变得“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在马车、电车、汽车兴起以后开始崩溃。

在我看来,有一句口号喊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沿着我国交通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国的发展历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繁荣富强。交通的发展不仅仅的只表现在交通的发展上,他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2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我们宿舍一个舍友上个假期回家,结果在学校外面一点点的路上堵了很长时间,让她很是烦闷。我想,这和我多年前认识的常熟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且路上也多了许多电瓶车之类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就特别挑了这个题目,来研究一下改革开放36年以来常熟的交通工具变迁。 三、数据分析与感悟 自改革开放起,人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提高。三四年的时间,常熟市区包括的自行车就多起来了,但主要还是旧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你或身边大多数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这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行车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几乎有18%的人都选择了自行车,而另外58%的人几乎都没有交通工具。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了自行车。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是个稀罕物,要是能骑在街上可帅气了。父亲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_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

中国民生变迁调查报告

以一衣而知中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装专题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⑺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去掉腰带。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都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合理的,不合理的浪急潮涌。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坦胸露背,长靠短打,新旧土洋,千奇百怪,真正开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 学习课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年后,条条宽敞的公 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同时,快捷方便的 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 ?建国初期一一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 么发达的。 2 . 70年代一一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1.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2.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 “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1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选题背景--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研究目的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访谈法:我们在街上进行随几访问,采访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交通变迁的不同感受。行动研究法:组织本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交流自己对其的切身的体会。问卷调查法:面向本校师生发放问卷。 统计法: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研究,总结结论。 研究的基本思路 先上网调查我国现今的交通状况,再进行实地考察 研究的基本过程 拟定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整理调查问卷→制作讨论→得到研究结果 各成员在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策划总负责;访谈;写作;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总结报告: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的变迁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

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 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 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研究目的--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访谈法:我们在街上进行随几访问,采访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交通变迁的不同感受。 行动研究法:组织本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交流自己对其的切身的体会。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看社会的变迁2

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看社会的变迁 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1、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 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2、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

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 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 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 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 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 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 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 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 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看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的美好。通过我国交通工具的不断现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