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摘要】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出于各种目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向外界传递关于公司经营情况的虚假会计信息。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特点不一,因此探究对上市公司权衡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鉴别。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分析整理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空间较大。对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较为孤立。因此未来研究应多关注真实盈余管理或将二者相结合。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会计信息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迫于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出于各种目的,如配股和增发新股来避免被“摘牌”、抬高股价以避税等,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情况的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利益诉求。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特点不一,例如:应计盈余管理操控空间明确,但易受到市场的监督;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影响企业未来的业绩,但操作隐蔽等。因此,比较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特点、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投资者更进一步了解会计信息。

二、盈余管理方式和类型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例如经理人通过构造交易以及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整盈余,修饰报表,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盈余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估计,影响其决策结果。现今对于盈余管理方法的分类主要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一)应计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是指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有目的选择来掩盖企业真实运营情况(Dechow and Skinner,2000),管理者在财务报告中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关键点,有目的的放大人为影响,旨在误导或者影响以公司报表中经济业绩为依据作出决策的

利益关系人与以会计报告数据为衡量的契约后果。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从理论上看并不改变公司价值,而只是通过会计手法对各期的应计利润进行调整,并不产生实际业务。管理者在财务报告中进行职业判断的口径有很多种,如递延税款、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估计等;还包括对某些经济业务会计方法的选择,如计提折旧方法、成本分摊方法和研发费用资本化等。

(二)真实盈余管理

早在1989年,Schipper就对“真实盈余管理”涵义的做了界定"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投资或筹资决策的时间来改变报告盈余或者盈余的某些子项目来达到(真实盈余管理)”。而早期研究中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关注主要表现为研究管理层通过减少研发支出以减少报表费用的机会主义行为。

之后,Healy 和 Wahlen(1999)同样认为,管理当局不仅可以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而且还可以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可以看出,夏普和希利理解的盈余管理包含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Gunny(2005)、Roychowdhury(2006)正式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概念,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实现增加报告盈余而采取真实的交易行为,尽管这项交易行为偏离了企业最佳目标。Zang(2007)进一步发现,管理层通过改变交易的时间或有目的地安排投资、融资及经营活动,使报告盈余按照一个特定的方向进行改变。

三、影响应计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促进因素

1.明确的操控目标

Roychowdhury (2006)认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此时管理者可以准确的知道实际盈余与盈余目标的差距,操纵空间和范围明确,因此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盲目性;而真实盈余管理发生在年度期间,操控有很大的盲目性,并不能准确知道操控的空间。

应计盈余管理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并不影响真实的现金流(Roychowdhury,2006);相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是对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通常是偏离最佳的经济

决策,消耗经济资源,仅仅为实现特定财务报告标而构造的交易往往缺乏现实的商业目的和必要的经济实质(陈波等,2010),具有真实的经济后果,并且对公司未来的绩效有潜在的负的影响。

当公司所要达成的盈余目标与实际盈余相差不是很大时,公司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进行调控,避免对公司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2. 预期税率下降

上市公司会依据其预期税率的变动方向来选择相应的盈余管理方式。

李增福等(2011)以 2007 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预期税率下降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3.高管变更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2013)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负向盈余管理可“一举多得”,如果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其造成的损失通常并不会在将来“反转”,将会“损公不利己”。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如果总经理变更当年,董事长也发生变更,那么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大。

(二)抑制因素

1. 操控范围和会计弹性限制

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基于酌量性会计选择的操纵,并且应计项目都有转回的特性,因此当期应计操控范围还受到以前期间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和应计项目转回率的影响(Roychowclhury,2006)。范经华等(2013)提出应计盈余管理的操控具有转回的性质,其以前期间会计调整的转回限制当期应计调整的范围或程度。企业在应计项目上操控的弹性有限,如果在会计期末通过应计盈余管理不能实现既定盈余目标,或者被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查出来要求整改,就很难再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报告利润将低于盈余目标。

2.监管力度上升

随着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趋严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潜

在风险增加。一方面,对应计项目的操控比对价格和生产等真实决策的操控更可能引起审计师或监管者的详细审查,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诉讼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将会使管理层承担更大的风险(蔡春,朱荣,谢柳芳,2011)。

Roychowdhury (2006)提出,由于时下大部分会计丑闻源于应计项目操纵导致的盈余质量下降,为了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质量,监管者,审计师和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的会计选择,因此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调查。Dechow et.al、DeFond 和 Subramanyam (1998)、Heninger (2001)也都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会存在管理审查和股东法律诉讼的风险。Cohen等(2005)发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在实施SOX 后下降,而同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其原因也包括随着SOX的颁布,管理生产和诉讼风险的增加,公司部分地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刘启亮等(2011)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减少,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明显地增加。

3.高质量的内部控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掌握着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用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能增加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有效抑制管理者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陈俊等,2010)。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2013)研究内部控制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较小。杨七中等(2014)以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应计项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却起到相反作用,即内控质量越高的企业,越倾向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四、影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因素的相关研究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操控交易时间、结构来影响利润,其不受准则、监督环境、操控程度的约束,具有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因其产生实际成本,而受到治理因素的影响。对可能影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相关研究如下: (一)促进因素

1.会计准则的趋严和监管力度的加强

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进行真实的经济活动完成的,其报表数据看似基于真实交易,会计处理方式也符会计准则的要求,它与不具有任何操控目的的交易行为很难区分,很难被监管机构、分析师以及投资者发现,更加隐蔽(Roychowclhury, 2006; Wang,2006)。周娟(2014)认为随着会计准则的趋严及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强,公司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也相应地增加,监管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公司管理层转而采用成本更高,但风险相对较低的真实盈余管理。

DeFond 等(1993)、Becker 等(1998)、蔡春等(2005)和吴水渗等(2006)的研究都表明审计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操控水平越低。他们发现“六大”事务所或国内“大所”可以明显减少财务报表中高估当期盈余的错误。相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有隐蔽性,审计师缺乏判断和衡量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依据,往往无法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陈波等,2010)。即若其他条件相同,当企业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审计质量越高,其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约束”越大,使上市公司用应计盈余管理实现操控目的可能性越小,因此管理层更加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2. 时间上的安排

周娟(2014)认为,由于会出现年底未操纵的实际盈余与超出能够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调控的盈余的可能,公司出于为减少这方面风险的考虑,常常在会计年度期中安排真实盈余管理来代替应计盈余管理,以到达所希望的盈余目标。

3.股权激励

在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激励收益最大化,经理人会通过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由于应计利润的操控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因此经理人有可能更愿意采用真实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肖淑芳(2013)实证分析得出股权激励强度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强度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权力对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其中,两职合一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4.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尽管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环境随着可比性增加而变得更加透明,但对于管理者构建的以操纵盈余为目的真实交易活动而言,由于会计转换系统相似的两个公司能够转换成相同的会计产出 ( 如相似的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等) ,可比性的提高并不能提高信息使用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甄别能力。此外,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审计师或监管者的审查成本,增加了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但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在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继续被压缩、管理者利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变低了(Zang,2011)。

胥朝阳,刘睿智(2014)实证研究显示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可比性的提高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诱导了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当公司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可比性提高时,真实盈余管理现象显著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高薪酬环境下,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

5.媒体关注度

媒体关注是通过带来资本市场的压力而发挥公司治理功能,主要是指对管理者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市场压力。于忠泊,田高良和齐保垒等人 (2011) 提出了传统监督假设和市场压力假设。根据传统监督假设,媒体关注增加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被发现的可能性和被处罚的程度,因此在媒体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应该较低;而隐蔽性较强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高。但根据市场压力假设,在企业经营业绩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者会进行更多的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他们的实证结果最终支持了市场压力假设,即较高的媒体关注度会导致管理者采用更多的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少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提高了管理者投资对股价的敏感度。

(二)抑制因素

1.公司治理

Bushee (1998)发现公司所有权制度会影响管理层削减研发支出以避免盈余下降

的动机;Bange和De Bondt(1998)证明,CEO持股和大机构投资者会减少机会主义的削减研发支出的行为。Cheng (2004)研究了管理层薪酬委员会对机会主义削减研发支出行为的反应,她发现研发支出的变化和CEO年度报酬之间存在显著地正相关,这种报酬体系不鼓励CEO在接近退休时或公司面临小的损失或盈余下降时来减少研发支出。Roychowdhmy ( 2006 )也证明了机构投资者会减少管理层对经营活动的操纵。

与国外研究结论相同,孙刚(2012)发现,监督动机较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幅度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林芳等(2012)研究表明股权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在产品成本方面和可操纵性费用方面的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和整体调节利润的操纵程度。

2.公司伤害

过度的销售折扣会降低消费者对公司未来产品的价格预期、提供过度的商业信用会增加公司的潜在坏账损失、过度生产会增加公司的存货管理成本、而削减研发广告费用则是以牺牲公司未来持续增长性为代价。诚然,企业所处环境不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影响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旦其对未来业绩的影响超出企业承受能力,避免未来业绩损失便成为盈余管理选择的“约束”。也就是说,当上市公司承担这种“未来业绩损失”能力较差、或者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影响严重时,企业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可能性降低,未达到操控目的,企业会更多的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操控盈余。

Bens等(2002)的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当局将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资源转移用于公司股票回购,用以缓解员工持股计划对每股收益所造成的稀释,此举导致了公司在随后几年中经营业绩下滑;Gunny(2005)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无真实活动操控行为的公司而言,具有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公司未来三年的财务业绩明显下降。

3.高管素质

Jiang等(2013)的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CEO具有财务、会计相关经验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明显较低,这类上市公司会尽可能避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趋势

(一)研究局限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操纵盈余的现象由来已久。从现有对盈余管理选择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均开始较早,研究结果成熟,分歧较少。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完善会计制度,加大会计监管力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而在公司治理、外部审计和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压力下,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操控盈余的需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成为一种新方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其研究的深入程度、范围,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还有很大差距。现有研究中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界定虽然较为明确,但对影响真实盈余管理选择的因素依然不甚明晰。例如上文提到的高质量内控能有效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而其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则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此外,现有研究多孤立研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忽视不同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并且侧重于从会计准则、外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水平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公司管理当局盈余管理行为,而忽视企业内部制约因素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未来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研究的热点正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1.在研究内容方面,真实盈余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研究空间,如不同制度背景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管理层是否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等等。

2. 由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某些特点上呈现出互补,在另外一些特点上呈现出替代关系,因此可从两种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着手,研究上市公司对不同盈余管理方法的权衡。

3.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从研究外部环境要素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转变为应计操控的会计弹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损害企业价值等内在制约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由此探究适度抑制盈余管理的政策方案。

参考文献

[1]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 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5):81—88.

[2]杨德明,胡婷. 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 审计研究. 2010(5)

[3]方红星,金玉娜. 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1(8):81—88.

[4]雷英,吴建友,孙红. 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3(11):75-81

[5]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1(1):

121-133

[6]陈武朝.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性与盈余管理程度[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6-35

[7]于忠泊,田高良,张咏梅. 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J].会计研究,2012(9):

40-51

[8]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35-41

[9]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中国管理科学,2013

(4):49-56

[10]周娟,郭汝婷.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分析[J].财会管理,2014(2):36-39

[11]肖淑芳,刘颖,刘洋. 股票期权实施中经理人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40-46

[12]杨志强,王华. 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14(6):

57-65

[13]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14

[14]蔡春,李明,和辉. 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J].会计研究,2013(10):35-42

[15]蔡春,朱荣,谢柳芳.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12):125-130

[16]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 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J].会计

研究,2012(9):31-39

[17]王福胜,程富,吉姗姗.阈值处的盈余分布断层:盈余管理解释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

2013(5):159-160

[18]臧向锋.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6:13-27

[19]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中国软科学,2013(3):

120-131

[21]杨七中,马蓓丽.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5):80-91

[22]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7):50-57

[23]王克敏,廉鹏.首发上市盈利预测制度变迁与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2(3):

72-77

[24]陈小林,林昕.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J].会计研究. 2011(6):77-85

[25]姜英兵,严婷. 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69—78.

[26]李琦,罗炜,谷仕平. 企业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J].经济研究,2011(S2):88-99

[27]谢柳芳,朱荣,何苦.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

(1):95-102

[28]张晗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8-16

[29]谭跃,夏芳. 股价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J].会计研究,2011(8):30-39

[30]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J].会计研究,2011(3):19-26

[31]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4(2):95-105

[32]余昊,高雨.企业常见盈余管理手段与监管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3(6):53-54

[33]潘越,吴超鹏,史晓康.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0(5):

62-67

[34]黄琼宇,程敏英,黎文靖,魏明海. 上市方式$政治支持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14(7):

43-49

[35]朱小平,杨扬.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3(7):37

[36]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 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J].管理世界,2011(9):127-140

[37]陈波,王翠婷. 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 18-25

[38]邹燕,郭晓娟.会计准则改革,会计弹性与盈余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 (5):91-96.

[39]王福胜,程富,吉姗姗.阈值处的盈余分布断层:盈余管理解释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

2013(5):159-160

[40]刘启亮,刘晶莹,谈丽华.IFRS的强制趋同,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操纵[J].财会通讯,

2011(5):9-14

[41]蔡春,黄益建,赵莎. 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2):

3-10

[42]孙刚. 机构投资者持股动机的双重性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6:

13

[43]李彬. 盈余管理研究评述与展望:基于应计项目与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双维视角[J].管理

现代化,2013 (2): 111-113

[44]李增福,曾庆意,魏下海. 债务契约,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经济评论,2011 (6): 88-96.

[45]赵春光.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11-17

[46]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3): 335-370.

[47]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102

[48]Dechow P M, Skinner D J. Earnings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Accounting Horizons,2000, 14(2): 235-250.

[49]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13(4): 365-383. [50] Becker C L, DeFond M L, Jiambalvo J, et al.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5(1): 1-24.

[51] DeFond M, Jiambalvo J. Factors Related to Auditor - Client Disagreements over Income

-Increasing Accounting Methods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9(2): 415-431.

[52]Gunny K A.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5

[53] Zang AY.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 87(2):675-703

附录:外文文献核心内容翻译

Earnings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Patricia M. Dechow and Douglas J. Skinner

一、研究过程

相比会计学术界的乐观态度而言,外界和监管部门觉得盈余管理既普遍又很成问题需要立刻根除。本文对二者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本文首先从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目标和盈余管理定义入手探讨什么是盈余管理。其次,讨论了对外披露盈余管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重要。随后讨论了对为了达到利润目标管理层的一些激励以及如果管理层未完成目标的后果。最后讨论市场参与者对于不同质量的财务披露的反应以及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

学术界认为,持续关注激励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这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的假设之上的。相比之下,关注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的激励要重要的多。由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是建立在管理层意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检验盈余管理模型时,研究者需要运用这个定义来确定管理层到底对那些账户进行盈余管理以及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相反,监管部门将会夸大盈余管理带来的问题。首先,他们认为在市场中一定存在盈余管理,因为公司有迎合市场和预期的需要。由于权责发生制会计中存在着很多需要判断和选择的地方,公司便可以利用这些判断和选择来制造一种看起来比现金流量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认为消除会计选择的灵活性就可以消除盈余管理的空间。其次,如果公司的会计政策可以清楚的在附注中批露,那么一些像共同基金经理或分析师这样的成熟的市场参与者就可以理解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持有这些共同基金的更小的投资者就不太可能会因为公司的虚假报告而受到伤害。最后,虽然会计准则一直在修订,但是他们认为盈余管理依然和以前一样一直存在,它们和这些新准则齐头并进,也会出现一种新的方式。

那么,监管部门如果发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呢?第一,进行了较大幅度盈余管理

的公司,他们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会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有更大的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

因此,我们认为要理解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于理解对管理层的激励因素。其一,如果经理人有很强的激励要超过一个盈利基准时,这就意味着他更有潜在的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其二,如果公司管理层有强烈的意愿发行股票,那么他们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求提高股票价格。

Factors Related to Auditor-Client Disagreements over

Income-Increasing Accounting Methods

Mark L. DeFond and Jambs Jiambalvo

一、研究过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在更换审计师前就要披露分歧。本文假设在负债和薪酬计划激励下,公司管理层会选择未来会遭到审计师反对的管理策略。这里假设中涉及的事务所定位为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一般认为国际六大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本文在开端重述了SEC对于披露反对意见的要求,接着阐述了影响反对意见的各因素。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选取了更改了会计师,并与会计师意见产生分歧的40家样本公司与仅更改了会计师而并未与会计师发生分歧的40家公司进行对比。运用近似随机检验得出,有分歧的企业更可能在违背债务契约。此外,披露了分歧的16家公司收到的影响比选择平滑利润的公司受到的影响更大。

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被出示反对意见的公司更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由于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这使得公司为了避免高额违约成本而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公司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层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公司管理层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因此管理层会选择使用盈余管理。实证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在违反债务条约的前一年和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证明违反债务条约会引发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同时,这些公司也更有可能有更高的杠杆,盈利的下降。因为财务杠杆比率较高可能意味着更高的违约风险,因此预期高杠杆企业的债券成本较高。此外,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偏低。对对照组违反契约情况的研究显示,这些公司违反契约的成本更高。这些结果与能够同时对客户和审计师有影响的激励相关。高的债务契约的违反成本和一个盈利增长的预期报告,将激励管理层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对于披露审计师反对意见将会影响到财报的公司而言,他们会选择对盈利进行平滑处理。

一般认为与负债和利润相关的因素将会促使公司进行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本文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也会使管理层选择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my Y. Zang

一、研究过程

本文基于管理层如何选择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了1987-2008期间的大量公司样本,来观察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本文考察了过度生产的库存和和可以削减的期间费用等。运用的模型为Roychowdhury(2006)的横断面模型,以真实交易的异常水平代表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考察在更一般的设定中更有可能为达到利润目标的样本公司的权衡行为。此处的证据不依赖于特定时期或者公司的某一个特定的事件。研究中,建立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相对成本函数,考察企业在不同的业务和会计环境下对不同盈余管理策略的偏好。最后建立实证模型,明确考虑两种方式在不同时间段的差异。

二、研究结论

管理层在权衡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后选择相应的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可以看作是管理层选择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能力与成本的函数。存在高质量的审计师、SOX法案后对会计实务的审查加强、公司的会计弹性和以前期间的会计选择,以及企业经营周期长短都会制约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此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会增加。而真实盈余管理则受到行业特征、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财务健康状况、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弹性、达到盈余阈值的动机、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真实盈余管理引起的直接税收后果等因素的制约。此时,公司会选择使用更多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有直接替代的关系。后者与真实盈余管理在会计年度终了取得的额外收益的水平负相关。真实盈余管理必须发生在年度内,而应计盈余管理发生在年度终了。这表明,本会计年度结束后,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活动操控的结果,调整应计项目。由此,二者之间有直接替代的关系,即如果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好,那么管理层就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本文运用Hausman检验

得出了一致结果。

对于管理者来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是相互替代的方案。这一发现将对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都产生影响。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一替代关系表明仅仅依赖应计盈余管理无法完全解释盈余管理活动。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这一发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审查和对会计选择的约束依然不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活动,除非消除只有改变管理者对收益管理策略的偏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 Katherine https://www.360docs.net/doc/ec8785998.html,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陆建桥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其实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p.m.healy和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并且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其实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会计选择的过程。刘峰和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主要是对盈余进行操纵。张祥建和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

为了自身利益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以下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而报酬契约动机是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利润相挂钩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手段或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一些操控,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收购而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以及影响公司的股价。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计盈余数据一直作为判断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st 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的硬性指标,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动机、增发配股动机、避免被st及终止上市动机、收购动机以及迎合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8785998.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