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_蔡振忠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_蔡振忠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_蔡振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7卷, 第4期, 2011年7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47, No. 4 (July 2011)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

蔡振忠1,2黄少英2王月然2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库尔勒841000; ? E-mail: caizz@https://www.360docs.net/doc/e39075975.html,

摘要通过对断层转折褶皱Suppe模型角度关系的深入分析, 提出一种应用圆周和三角形来进行褶皱变形的几何图解方法, 论证了该几何作图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分别就实际应用中4种主要常见情况, 即已知半翼间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已知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前翼倾角β 以及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断层转折角φ情况下的几何构图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应用实例和结果对比分析, 表明该方法具有成图过程简单而结果准确的特点, 可提高建模的准确性, 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断层转折褶皱; 地质模型; 几何图解; 角度

中图分类号P542

A Simple Geometry Method for Analyzing Angle Relationship

of Fault-Bend Fold Model

CAI Zhenzhong1,2,?, HUANG Shaoying2, WANG Yueran2

1. School of Earth and Planet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im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Korla 841000; ? E-mail: caizz@https://www.360docs.net/doc/e39075975.html,

Abstract By analyzing on the geometry of fault-bend fold and the quantitative, a new geometry method is put forword for analyzing the angle relationship of fault-bend fold with circle and triangle. Considering on four common situations, including case of γ and θ are known, case of γ and β are known, case of θ and β are known, and case of θ and φ are known,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eir corresponding geometric construction method. Being used in an example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of other methods, it shows that our geometry method i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sy construction and getting more accurate result, and this geometry method can help in advancing the accuracy of modeling and getting better result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fault-bend fold; geologic model; geometric model; angle

断层相关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广泛发育的构造样式, 在国外的冲断带中已被广泛的发现和解释, 如阿巴拉契亚山[1?2]和比利牛斯山[3], 此外在其他地方, 如墨西哥湾[4]也得到了应用。随着断层相关褶皱解析方法的逐渐引入, 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也相继发现有断层相关褶皱发育并对其构造样式进行了解析, 如库车前陆盆地[5]、鄂尔多斯盆地[6]、准噶尔盆地南缘[7]、龙门山山前[8]和海拉尔盆地[9]等。目前, 在库车前陆冲断带中,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应用最为广泛, 并且随着库车前陆盆地勘探的深入, 对断层相关褶皱的认识也逐步得到深化, 已经建立起了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滑脱褶皱为基本端元构造模型和由它们叠加发育的多种派生构造模型, 并在库车前陆等前陆盆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0]。

断层转折褶皱是库车前陆冲断带中普遍发育断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201106)资助

收稿日期: 2010-04-19;修回日期: 2010-11-16;网络出版日期: 2011-04-2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e39075975.html,/kcms/detail/11.2442.N.20110427.1447.023.html DOI:10.13209/j.0479-8023.2011.096

684

第4期 蔡振忠等: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

685

层相关褶皱类型之一, 在盐下层构造层中尤为多见。对这些断层转折褶皱的准确解释对落实和评价盐下层的圈闭至关重要。Suppe [11]对断层转折褶皱进行了精细的研究, 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定义, 分析了断层转折褶皱的模型几何关系, 并给出了断层转折褶皱的角度关系图版, 为应用断层转折褶皱的模型来指导建模工作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此后, 对断层转折褶皱的研究从未间断, 一方面利用Suppe 的模型和图版进行对实际地质模型进行解释和分析, 另一方面对断层转折褶皱的模型进行深化和扩展, 如从二维模型扩展到三维模型。国内对断层转折褶皱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前者[12?15]。

随着对Suppe 断层转折褶皱模型和图版的应用, 发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 其一是该方法和图版要求应用人员要对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模型推导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其二是解释人员要随时带有断层转折褶皱的图版, 以便查询和测量角度关系。这些都给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学分析方法, 从而实现了该模型在实际构造建模和解释中更加简单而有效的应用。

1 研究思路和方法

Suppe

[11]

在建立断层转褶皱基本模型的时候指

出, 其几何形态由4个参数控制, 即断层切层角(θ )、断层转折角(? )、褶皱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 ), 4个角度之间满足如下的定量几何关系:

sin()[sin(2)sin ]arctan cos()[sin(2)sin ]sin γθγθθ?γθγθθγ?

?

????=????????,

(1)

β = θ +180°?2γ ?? 。

(2)

从式(1)和(2)可以看出, 只要知道了4个角度中的任意两个, 就可以求得另外两个参数, 从而可以构造出相应的断层转折褶皱模型。选定两个参数, 在取值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间距取值, 求出另外两个参数的值, 然后将计算结果投到坐标图上就可以得到文献[11]给出的图版1。

在分析上述几何关系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简单的几何学分析方法。

首先建立与断层转折褶皱地质模型(图1(a))相对应的几何模型。我们建立了以圆为界的几何模型(图1(b))。几何模型和地质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三角形ABC 为变形前的形态, 多边形FOBCD 为变形后的形态; 折线CDE 相当于断层线, D 点为断层转折点; ∠DAO 为断层切层角, ∠OED 为前翼倾角, ∠EOD =∠DOB 为半翼间角, ∠EDF 为断层转折角。

假设初始未变形的地层为AOD , 变形后为EOD , 由于OA 和OE 都是圆的半径, 二者相等, 表明变形前后的层长是守恒的。我们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证明, 它是满足面积守恒的, 具体推导如下。

△AOD 的面积为

S OAD =1/2OA ·OD sin(∠AOD ) , (3) △EOD 的面积为

S EOD =1/2OE ·OD sin(∠EOD ) 。

(4)

由于OA =OE =R (圆的半径), 且∠AOD =180° ? 2γ + γ = 180° ? γ 和∠EOD = γ, 所以有

S △AOD =S △EOD =1/2R ·OD sin(γ) ,

(5)

从图1(b)可以看出, 4个角度参数之间满足

β +? =θ +180° ? 2γ。 (6) 式(6)和式(2)是一样的。通过以上推导, 可见建立的几何模型满足断层转折褶皱“层长守恒、

面积守

图1 断层转折褶皱的地质模型和几何模型

Fig. 1 Geological and geometrical model of fault-bend fold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7卷

686 恒和厚度守恒”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我们的定量数值关系是根据更加简单的几何学模型得到, 而且无须进行复杂的几何关系推导过程, 就可以根据已知的角度参数很容易地建立起相应的模型。

从图1(b)中还可以得到, 如果连接线段BD 和BE , 则三角形OED 和OBD 是全等的, 因此∠OBD=

∠AED=β, 且线段DE 和DB 的长度相等。 而且由于∠EOD=∠BOD=γ, 则OG 为∠BOE 的角平分线, 所以线段OG 与线段BE 垂直。理清这些几何关系是下面几何模型建立的基础。

2 几何学分析和成图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 应用已知的两个角度来建立合理的断层转折褶皱构造模型有6种情况: 1) 已知半

翼间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 2)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 ; 3)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前翼倾角β ; 4)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断层转折角? ; 5) 已知前翼倾角

β 和断层转折角? ; 6)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断层转折角?。以下将分别对不同已知条件下的几何作图方法和相应的构造模型进行探讨。

2.1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图2(a)对应已知褶皱半翼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的情况, 即知道的转折后的地层情况和断层的发育样式, 要求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位置和褶皱前翼倾角。其几何作图方法如下。

1)构造圆周及水平直径AB ; 2)构造线段AC ,

使得∠BAC =θ ; 3)构造线段OE , 使得∠BOE =2γ ; 4)连接线段BE , 过BE 中点F 构造线段OG , 则OG 为∠BOE 的平分线, OG 与AC 交点为D ; 5)连接ED , 则∠OED =β , ∠ADE =? ; 6) △OAD 为变形前的形态, △OED 为变形后的形态, 其中线段CD 相当于

切层断层, 线段DE 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

可以看出, 通过简单的几何作图方法, 就可根据褶皱半翼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 求出断层转折角(φ)和前翼倾角(β ), 从而得到准确的模型(图2(b))。

2.2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

实际地质情况如图3(a)所示, 即要根据已知的变形后的地层情况, 来推断变形前的断层发育情况。其几何作图方法如下。

1) 构造圆周及水平直径AB ; 2)构造线段OE , 使得∠BOE =2γ ; 3)构造线段BH , 使得∠OEH =β ; 4)连接线段EB , 过EB 中点M 构造线段OM 的延长线与圆周相交于点G , 则线段OG 为∠BOE 的平分线, 线段OG 与线段EH 交点为D ; 5)连接AD , 并将AD 延长与圆周相交于点C , 则∠OAC =θ, ∠ADE =φ。

最终得到图3b)的几何模型, △OAD 为变形前的形态, △OED 为变形后的形态, 其中CD 为切层断层, DE 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

2.3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前翼倾角β

图4(a)为实际的地质情况, 几何成图方法如图4(b)所示。

1)构造圆周及水平直径AB ; 2)构造线段AC , 使得∠OAC =θ; 3)构造线段BH , 使得∠OBH =β

,

图2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的模型

Fig. 2 Geometric model set up by γ and θ

图3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 的模型 Fig.

3 Geometric model

set up by

γ and β 图4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前翼倾角β 的模型 Fig. 4 Geometric model set up by θ and β

第4期 蔡振忠等: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

687

则线段AC 与线段BH 相交于点D ; 4)连接线段OD 并延长至于圆周相交于G 点, 则∠BOD =γ, 且OG 为所求∠BOE 的平分线; 5)过B 点做线段OG 的垂线与圆交于E 点, 连接OE 和ED , ∠ADE =φ。

最终得到图4(b)的几何模型, △OAD 为变形前的形态, △OED 为变形后的形态, 其中CD 为切层断层, DE 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

2.4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断层转折角φ

当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断层转折角φ时, 根据实际情况又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来进行几何成图。 2.4.1 θ = φ的情况

该种情况在库车坳陷盐下层的变形中普遍存在, 由于盐层的存在, 盐下断裂向上扩展到盐层后一般沿着盐层底部向前滑脱, 断层上盘逆冲推覆地层的变形形成图5(a)所示的构造样式。

在θ = ? 的情况下, 由图1可知, 线段DE 和线段AB 平行, 则∠AOE =∠OED =β, 而且可以得到 ∠AOE +∠EOB =β +2γ =180°。由于∠OBD =∠OED =

β, 而且∠BOD =γ, 所以在三角形OBD 中, ∠ODB

=∠BOD =γ, 即三角形OBD 为等腰三角形, 线段BD =线段BO 等于圆的半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 在 θ =? 的情况下成图方法(图5(b))为: 1)构造圆周及水平直径AB ; 2)构造直线AC , 使得∠BAC =θ ; 3)过B 点以BO 长度为半径构造另一圆与AC 线段相交于D 点; 4)连接直线OD , 则∠BOD =γ, 延长OD 于圆周相交于点G , 则OG 为所求∠BOE 的平分线; 5)过D 点做AB 的平行线与圆交于点E , 连接OE , 则∠OED =β。

最终得到图5(b)所示的几何模型, 从图5(b)可以看出, 由于线段ED 与线段AB 平行, 所以θ =?。△OAD 为变形前的形态, △OED 为变形后的形态,

其中CD 为切层断层, DE 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

从图5(b)中还可以看出, 当θ =φ时, 可以从B 点顺时针变换C 点的位置, 从而得到不同断层切层角θ 情况下的构造样式, 此时交点D 则沿O 点在右侧圆周上做逆时针移动。当点D 移动到点H 时, 线段AH 与右侧圆周相切, 此时θ达到最大值。连接线段OH , 可以知道△OBH 为等边三角形(边长都等于圆的半径), 从而得到∠OED =60°, ∠OAH =30°, 即θ 的最大值为30°。这和文献[11]中图版1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2.4.2 θ≠φ情况

实际地质模型如图6(a)所示, 这种情况下的构图方法如下。

1)构造圆周及水平直径AB ; 2)构造直线AC , 使得∠OAC =θ ; 3)过C 点构造一直线CH , 使得 ∠ACH =? ; 4)通过AC 上的任一点D 作CH 的平行线, 当线段DE 和线段DB 长度相等时, D 点就为所求的点; 5)连接OD 和OE , 则∠ADE =φ,∠OED =β。

最终得到图6(b)所示的几何模型, 从图6(b)可 以看出, 由于线段ED 与线段AB 平行, 所以θ =? 。△OAD 为变形前的形态, △OED 为变形后的形态, 其中CD 为切层断层, DE 为发生转折后的断层。

对于已知前翼倾角β 和断层转折角?和已知半翼间角γ和断层转折角?两种情况, 在实际资料解释中由于模型比较简单, 在此不进行详细表述, 但仍可用我们的成图方法加以实现。

3 应用实例

以库车前陆盆地的东秋背斜(图7(a))为例, 将上述成图方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从变换后

的地震深度剖面上可以测出θ =23.5°和γ =74°, 应用图2的作图方法, 可以很快得到图7(b)

的几何图

图5 θ =? 情况的模型

Fig. 5 Geometric model set up by θ =φ

图6 θ≠? 情况的模型

Fig. 6 Geometric model set up by θ ≠ φ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7卷

688

解, 从而可以量出: β =30°, ? =25.4°。前人[14]通过利用Suppe 的图版进行求解, 得到β =35°, ? =21°。利用式(1)和(2)进行计算, 结果为β =30.08°, ? =25.42°, 表明上述的几何成图方法可以快速得到相当准确的角度值, 从而建立的模型将更加准确而可靠。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Suppe 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的角度参数数值关系分析, 提出一种应用圆周和内部三角形之间变换的几何作图方法, 满足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基本假设条件和角度参数数值关系, 为应用几何学方法研究断层转折褶皱变形过程提供了一种方法。

就已知半翼间角γ 和断层切层角θ, 已知半翼间角γ 和前翼倾角β, 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前翼倾角β, 以及已知断层切层角θ 和断层转折角? 等常见情况下的相应几何构图方法进行了剖析, 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 选择合适的构图方法, 快速得到角度参数, 建立更为准确的构造模型。

应用一个简单的实例, 对相同参数下不同求解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我们的几何作图方法过程简单且结果较为准确, 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Mconnell D A, Kattenhorn S A, Benner L M.

Distribution of fault slip to outcrop-scale fault-related folds, Appalachian Mountai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 257-267

[2] Thorbjornsen K L, Dunne W M. Origin of

thrust-related fold: geometric vs. kinematic test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 303-319 [3] Suppe J, Sabat F, Munoz J A, et al. Bed-by-bed fold growth by kink-band migration: Sant Llorenc de Morunys, eastern Pyrene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 443-461

[4] Rowan M.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and evolution

of a segmented detachment fold, Missippi Fan foldbelt, Gulf of Mexico.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7, 19: 463-480

[5]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

形时间. 地学前缘, 1999, 6(4): 215-221

[6] 解国爱, 肖文霞, 张庆龙,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

缘断层相关褶皱与油气圈闭构造. 地质学报, 2001, 7(3): 272-277

[7] 吴建华, 向书政, 吴晓智, 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

部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3): 208-210

[8] 贾东, 陈竹新, 罗良, 等.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

与有限应变: 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17(2): 188-195

[9] 刘志宏, 柳行军, 王芃.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

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地学前缘, 2009, 16(4): 138-146

[10] 贾承造.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实践. 北京: 石油

工业出版社, 2004

[11] Suppe J.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bend

fol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3, 283: 684-721

[12] 陈剑, 卢华复, 王胜利. 库车断层相关褶皱的切角

检验. 地质论评, 2002, 48(1): 74-79

[13] 邵雨, 陈伟, 张伯友.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准噶尔

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研究的应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 27(1): 26-29

[14] 陈剑, 卢华复, 于景宗, 等. 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

学模型及其应用. 地球科学, 2005, 26(1): 89-92 [15] 何登发, Suppe J, 贾承造.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

用研究新进展. 地学前缘, 2005, 12(4): 353-364

图7 东秋背斜及其几何图解模型

Fig. 7 Seismic prolile of Dongqiu Anticline and its geometric model

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载自:李传转载于:2010-11-26 12:18 |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1) 评论:(0)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褶皱与断层

(十八)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51.判断地层剖面示意图中出现的岩石按成因划分各自所 属的岩石种类,并简述其所属岩石种类的特征差异 52.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 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 海陆环境,并分析从A层到C层地层形成的过程中海平 面升降的变化 53.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⑤→ → → →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54.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0分) 55.C处为地形,其相对高度不低于米。 56.图示地区地质构造是。 57.甲地的地形是。从岩性判断,甲地可能为 地貌,地表可以见到、等地貌类型。 建设铁路时可能需要解决由于地下多而造 成的隐患问题。 58.该地区地质历史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新生代第三纪早期的地壳运动统称为运 动,新生代第四纪发生了和人类出现 两个重大事件。 (四)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51、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岩),(1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1分)侵入岩结晶充分,晶体颗粒较粗;(1分)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1分)含有化石。(1分) 52、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1分)A层到C层地层形成的过程中海平面下降。(1分) 53、⑤③②④①;(2分) 54、内力作用表现: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2分) 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侵蚀面的形成(2分) 化;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3分) (五)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0分)

地质常识-节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褶皱与断层

褶皱与断层 一、嵩山基本构造特征 中朝淮地台的南缘,嵩起台陆,相继的运动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因爱运动。以皱为主,总体呈近东西向,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契山大向斜,嵩山大背斜,断裂以北西、南动向为主,有两条大断裂:唐岳庙断裂、无指令断裂,将嵩山分为: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铝土、耐火粘土等)。 二、构造类型 1、褶皱 岩层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是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石原有状态,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种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褶皱构造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褶曲。褶曲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中岳庙后斜歪背斜 褶曲的要素:1、核:褶曲的中心部位。2、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象平面。4、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的交线。 5、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6、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的岩层

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核部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在中岳庙后的少顶山后沟由一个高约62米的斜歪背斜,属张性解理,向北倾斜。 1、断裂 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断裂构造。 A、节理 几乎在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称节理。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节理的长度、密度相差很悬疏。沿着节理劈开的面称节理面。节理面的产状和岩层的产状一样,用走向、倾角和倾向表示。 分类:按成因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根据节理的走向与所在褶曲枢纽关系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根据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剪节理。 B、断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识别断层的标志(1)断层滑面(2)断层擦痕(3)断层破碎带(4)断层角砾岩(5)断层中断(6)岩层重复和缺失(7)断层涯等。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 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①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②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③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片理 又称“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层理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裂隙 【crack;crevice;fracture】裂开的缝儿 地质地貌学: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种,通常把岩体中产生的无明显位移的裂缝叫做裂隙。 水文地质学:裂隙是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以裂隙率表示.fissure 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叫做构造裂隙或节理。由于构造应力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由构造应力形成的各种构造裂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排布方向是一定的。 编辑本段构造裂隙的分类 按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张裂隙和剪切裂隙两种。另外,对形态微细,分布密集,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裂隙,又称为[劈理]。 节理-岩体两侧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破裂; 裂隙-坚硬岩体呈裂缝状的间隙; 断层-岩层在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一种构造变动形迹;

同沉积褶皱与断层的特点

同沉积褶皱(syndepositional fold)又称同生褶皱,是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褶皱。由于沉积时背斜顶部同沉积褶皱相对上升,因此岩层厚度和岩相有变化:背斜顶部厚度变小,颗粒较粗,甚至有沉积间断。组成褶皱的各个层的弯曲程度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形成顶薄褶皱。 同沉积背斜(syndepositional anticline)指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褶皱作用,使局部地层隆起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它具有上缓下陡的构造形态,上部与下部构造形态常不吻合,岩层厚度由构造轴部向两翼增厚,岩性由轴部向两翼变细等特点。指与沉积作用同时伴随缓慢地壳运动而隆起的背斜构造。 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 又称同沉积断层(synsedimentary fault)或同生断层(contemporaneous fault)。断层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时并持续进行的断层;往往是控制断陷盆地发育的边界断层,一般为正断层。生长断层的标志有:断层两盘的沉积厚度极不一致,下降盘沉积厚度大、层序全;边界断层的上升盘遭侵蚀破坏,成为沉积物补给区,因而在盆地边缘堆积物粗大,甚至有沿断层堆积的角砾岩和磨拉石建造分布。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是指与沉积作用同时活动的断层,一般发育于沉积盆地的边缘,具有正断层性质。盆地所在为断层的下降盘,其地层厚度明显大于断层的上升盘,且断距随深度而增大,即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在同沉积正断层控制下,沿断裂走向上在其下降盘常发育一系列逆牵引背斜(又叫滚动背斜),逆牵引背斜的成因主要与尚未完全固结的下降盘地层在断裂发育过程中在自重作用下的“回顾”,或和铲形断层在深部顺层滑动有关。该类油气聚集带一般均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如我国东部的渤海湾等盆地、墨西哥湾、尼日尔三角洲 其油气聚集的有利因素主要有:①其下倾方向即为油源区,能提供丰富的油气源; ②下降盘砂层数增多、厚度增大;③圈闭形成时间早,滚动背斜在沉积期间即开始发育;④断层可作为油气通道使深部的油向上运移,也可起封闭作用。

节理、构造、断层

地质构造常识,看了就不会迷路哦 分享 首次分享者:新睿取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褶皱节理断层

褶皱、节理、断层 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老朋友请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动图更多矿物、宝石、地学、矿 产信息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往期精彩-精彩原创、精彩好文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商务合作微信号: banyo615中小型构造行迹——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而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沉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千米,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平卧褶皱景观褶皱要素 (1)核,褶皱的中心岩层; (2)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岩层; (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4)轴面和轴迹,轴面为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任何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褶皱的要素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1、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 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 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 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 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 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 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2、根据形态分类 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 ①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 ②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于翼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层理(stratification)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 现出的岩石成 层构造。一般 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 成分上有明显 的不同。②斜层 理。又称交错层 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

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剖析

节理是割切岩石的一种小型裂隙,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断层,其规模比断层小。节理基本上是亲硬性变形,主要见于脆性岩石中;劈理基本上是亲软性变形,主要见于塑性岩石中。节理与劈理同为小型构造。 节理的特征 1、节理通常大多为平面,有时也可为弯曲的面。 2、常成群出现,构成体系,依一定方向延伸。 3、同一应力作用下生成同群节理常互相平行,构成一个节理组。如果两个不同方向的、互相交切的节理组是属同一应力系统的产物,则构成一个节理系。它们叫做“共轭节理”俗称“X”节理。 4、同属一组并互相平行的节理,无论沿它们的走向,还是沿它们的倾向,都作边幕式(也叫雁行斜列式)递错排列,即一条节理将要尖没,另一条已在它的旁边出现。因此,单个节理虽然不大,但节理群则可以延伸很长和很深。 剪节理:剪节理面较平直。一般闭合或为较窄的裂隙,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远。两壁岩石的裂面大都光滑,有时可见到磨光面、擦痕,以及微细的侧羽裂隙。可以切过砾石。这种节理每在较大范围内成群广布,形成区域性节理它们常由两组共轭节理交叉成对出现,作X型,构成节理系,将岩石切成菱格状,故也称X型节理或交叉节理。 张节理:其特点是裂面呈波状弯曲,少见有平直的。两壁张开较宽,但程度各部分不一,有宽有窄。大都延伸较短较浅,尖灭较快。裂面每粗糙不平,如未经后期改造,缺乏擦痕和侧羽裂隙。不能切过砾石。这种节理,通常只在局部成一组出现。

复合型节理(张剪复合型节理):这类节理同时具有张性和剪性两种节理的复合特征,一般地是一种性质的节理被后期改造成另一种性质的结果。 断层(不同的人对张、压性断层认识有差别) 张性(正)断层:断层面具有张性裂缝的特征,即往往是比较不那么平直的,而是较多弯曲的,有时甚至是波浪状的。构造岩石虽可破碎,但里面的原有结构、构造大多可保存。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相差悬殊,多呈棱角状,分布无序,胶结物以外来物为主,往往胶结差。 压性(逆)断层:断层面具有剪性裂缝的特征,往往比较平直和光滑,镜面特别发育。可见糜棱岩,角砾大小相差较小,大多数为中-细砾。角砾多变得比较浑圆。胶结物往往比角砾含量多,胶结较紧密。(以上为陈国达理论)。 压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裂面形态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该特征更明显。所谓舒缓波状是指裂面波动的幅度小,偏转的角度往往小于10°。 破裂面上常发育有逆冲擦痕,常有动力变质矿物形成的应力薄膜,出现“凸包”。如断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也可以使断面呈光滑的镜面。挤压破裂带常形成的构造岩发育,破碎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塑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使片状、板状、柱状、针状等矿物沿挤压区定向排列,常形成片理、页理等。 在空间上,破裂的岩块位移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原地挤压破碎的;两盘的围岩很少混杂,在平面上,片理、页理、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挤压面分布。在柱、剖面上,则与裂面斜交,组成的构造岩成分简单,胶结较紧密。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发展概要 自从Rich(1934)研究阿巴拉契亚前陆冲断褶皱带以来,在7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冲断推理构造及断层相关褶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地壳浅部的褶皱变形与下伏断层的滑移有关。Suppe(1983)发表的《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一文,详细地阐述了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特征,提出了上盘褶皱与下伏相关断层滑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奠定了基础。随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相继总结了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的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为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提供了理论依据(Suppe和Medwedeff,1990;Jamison,1987;Shaw等,2005)。 本次报告在课堂学习以及查阅前人文献的基础之上,概要的阐述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滑脱褶皱的几何学特征以及运动学特征,并简要的说明如何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角度参数关系图和滑移图来解译地震反射图中的断层相关褶皱。 二、断层相关褶皱的基础理论 1.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 我们将形成机制与断层活动有成生关系的褶皱称之为断层相关褶皱。根据断层性质可将断层相关褶皱分为与逆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和与正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在自然界中,断层相关褶皱按照形成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而且这三种类型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 ①断层转折褶皱:由于断层转折弯曲,断层上盘岩石在下伏断层转折部位发生运动时形成的褶皱。②断层传播褶皱:由于断层产状改变,逆冲断层由深部层位向浅部层位扩展时,由于应力的减弱,断裂变形被褶皱变形所取代,在其前锋断层端点处形成传播褶皱。③断层滑脱褶皱:也称为滑脱褶皱,与断层传播褶皱相似,形成于断层端点,但与断坡无关,是发育在平行层面的滑脱面或冲断层之上的褶皱。 2.断层转折褶皱 ⑴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模型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著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褶皱与断层识别

(1 )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 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 以上所说的褶皱形态,可以说是“小型”的褶皱,即站在褶皱岩层的面前,一眼看去,就清晰能辨。而实际上,还有“大型”的褶皱,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长剖面时才能辨认的,它们大多是“非单个”褶皱,而是由一系列褶皱复合组成。通过剖面示意图最能说明此种类型——基本上有两类。 一是复背斜和复向斜,也就是在它们的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或者说,大的褶皱轮廓是背斜,但在翼部尚包含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反过来,大的褶皱轮廓是向斜,而在其翼部则尚有次级的背斜和向斜。此类复式的背斜和向斜,常见于“地槽区”,如我国的秦岭、天山、内蒙中部、喜马拉雅山等地均有所见。 二是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一个平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褶皱,而向斜呈开阔平缓的褶皱,称为隔挡式褶皱,如四川东部的褶皱群。而隔槽式褶皱,则是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开阔背斜褶皱被一系列紧密向斜所隔开。 在褶皱形态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就是研究形成褶皱的机理,可在地质旅行告一段落以后作详细的解剖——如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压肩作用等,此处不作进一步论述。 ②怎样研究褶皱?在地质旅行或踏勘剖面时,认识褶皱以后,如何进一步作具体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褶皱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查明褶皱的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探讨褶皱形成的方式和形成的时代,了解褶皱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在这里,需要观察的要点有:查明地层的层序并追索标志层。根据地层内所含的化石特征以及岩石性质等标志,确定组成褶皱构造的层序关系。进而查明其层序是正常还是倒转。再观察这些地层的对称排列及其重复关系,确定背斜或向斜的所在位置。在观察地层层序及其排列关系时,必须抓住某个岩性特征显目、厚度不大、展布稳定的岩层作为了解褶皱的标志层。褶皱的产状也可根据标志层予以确定。这些产状,主要是测定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此两者是正确判断褶皱产状和真实形态的前提。 其次是观察褶皱出露的形态,也就是从褶皱在地面出露的形态作纵横方面的观察,经过多方分析,恢复其真实面貌。 再次,对褶皱内部的小构造研究也应注意。所谓小构造,指小褶皱、小断裂面、线理等等。它们分布于主褶皱的不同部位,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褶皱的某些特征,这些内部构造,由于规模较小,易于观察,

褶皱与断层模型的制作

褶皱与断层模型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褶皱和断层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多半是通过板图、板画的形式来加以描述的。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但运用二维空间的图形来表现三维空间的事物,其直观性显然不是很强,以致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模型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种立体教具,通过视觉、触觉传递信息,更容易促进学生形成地理表象概念。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褶皱与断层模型,并由自己向他人演示,描述,那么学生不仅会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还能够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褶皱与断层,都是内营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地貌,讲解的过程当中,自然要突出岩层的层理性。笔者要描述的这两个模型,就是要通过突出地表现岩石的层理性,来生动地再现在内营力的作用下,岩石的弯曲变形和拉伸断裂。 1、模型的制作 工具准备:适当尺寸的软质发泡塑料2块水彩笔若干切刀1个 制作步骤 (1)褶皱模型的制作 用切刀将软质发泡塑料切成一定大小的长方体。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在长轴两侧纵剖面上画几条表示水平岩层的直线。在塑料块顶端适当位置沿短轴方向切出一个平行切口。(如图1) 图1 褶皱的制作 (2)断层模型的制作

前两步同上述褶皱模型,在此基础上,在塑料块顶端沿短轴方向,向下切出一个斜面,将塑料块分开。(如图2) 这样,褶皱与断层的模型就做好了。 2、教学与演示 褶皱 演示者先向同学出示褶皱模型,描述发泡塑料两侧的水平线代表水平岩层。然后给模型一个相向的挤压力,使其发生弯曲变形,产生“向斜”和“背斜” (注意,要将平行切口置于背斜位置)。随着“岩层”向上突起,平面上的切口也随之张大,以此来模拟褶皱顶部岩层的张裂。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根据模型上的彩线来描述岩层的新老状况。(如图3) 图3 褶皱的演示

构造行迹:节理、断层、褶皱识别大全

“断裂构造节理” 节理,指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腾冲火山遗址柱状节理 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a.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 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b.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 造节理。 2、节理与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类 a.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b.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c.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d.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1.走向节理; 2.倾向节理; 3.斜向节理; 4.顺层节理 (2)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分类 a.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b.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c.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3、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根据形成节理时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这是相对重要的分类方案。 (1)剪节理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节理面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的交角一般为 10°~15°,相当于岩石内摩擦角的一半,其锐角指示本盘错动方向 共轭“X”型剪节理 (2)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b.节理缝宽,多被充填,脉宽。 c.绕过砾石和粗砂。 d.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 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雁列张节理 “断裂构造行迹断层”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3类。第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第三类为断层,断裂两盘的岩石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断层是最重要的一类断裂。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 层理(stratification )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 可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于 大多数沉积岩和 一些火山 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 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 则地与层间的分 隔面(主层理)呈 斜交的关系,上 部与主层理截 岩中,是研究地质 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 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 的位移。地壳上 部岩石中最广泛 发育的一种断裂 构造。通 ■■I"'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