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领导干部政绩观探析(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领导干部政绩观探析(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领导干部政绩观探析(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

领导干部政绩观探析

摘要

政绩和政绩观,是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建政绩中出现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急功近利的异化政绩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造假政绩观、“一届政绩百年还”的借债开发政绩观等一系列歪曲的政绩观。如不及时纠正,轻者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重者阻碍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和执行,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关键词:政绩观根源科学发展观

一、领导干部与政绩观

(一)政绩与政绩观

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干部在履行职责中取得成绩和贡献的总和,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讲,也就是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工作成果。政绩可以从实验的意义上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对领导干部来讲,政绩是个人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组织和群众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领导班子来讲,政绩是领导班子领导能力的整体展示,是检验搭配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志。

而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为政的

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政绩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而正确的政绩观,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政绩观。正确政绩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落实是求是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关注整体与局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硬实力与软实力、现实实力与与潜在实力的内在联系;着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主张民主法制与公平正义;注重社会诚信与发展潜能的培养;鼓励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在这种政绩观的导向下,领导者所创造和取得的成绩往往是既有显绩又有潜绩;既利国又利民;既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又服从全局需要;既利在当代又恩泽子孙,方便后任、造福将来。

(二)领导干部与政绩观

领导干部直接掌握着公共权力资源,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直接产生影响,事关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怎样树立政绩观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使政绩观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则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是执政党执政能力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

(三)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科学发展观内含着正确政绩观,正确政绩观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政绩观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要求。政绩就是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和贡献,是领导干部执政业绩的综合反映。科学政绩观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宗旨、执政过程、执政追求的综合反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引领中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就必须教育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创建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因

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政绩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

现存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现存突出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职务公务员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理解为GDP决定一切。一些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存在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非理性行为,甚至导致他们视公共权力为个人资源,视经济绩效为维护自身地位和升官的资本,进而在实践中盲目追求经济指标、滥用公共权力,树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的现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虚假政绩观。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有些领导职务公务员在“政绩热”的影响下,开展工作不注重脚踏实地,不认真解决实际问题,而喜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这种形式化的“政绩”,是专给上级领导看的,很少顾及实际的效益。为了追求 GDP 的增长,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主要经历大都放在如何招商引资上,增加的财政收入过多的用在“形象工程”上,对群众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卫生、治安、司法、环保等问题解决的不够,以致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严重短缺与落后。形式主义、虚报浮夸,都是弄虚作假的表现,这种风气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会打乱国家预算、决策计划,扰乱党的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影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2、短视政绩观。为了在工作中突出“政绩”,有些领导职务公务员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在决策中采取短期行为。有的领导职务公务员为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顾客观条件和本地区、本单位自身的实力,不进行实质性的论证,不讲科学决策,而盲目制定一些措施,出台一些项目,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高额度的资源消耗、大剂量的环境污染。缺乏长远观念,只注重眼前利益。如有的地方不注意保护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有的地方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擅自毁林开荒;有的地方对土地资源不加珍惜,随意出让土地使用权。

3、片面政绩观。忽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片面的强调GDP的发展,导致了长期以来一些领导职务公务员认为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让一些领导职务公务员,甚至公众本身都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政府的绩效就好,因此传统的绩效观是以GDP为核心的一套目标体系,将GDP指标作为衡量各地区甚至整个社会发展,考核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的唯一综合指标。在这种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科学、不协调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4、狭隘政绩观。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有的领导职务公务员只计较个人利益,漠视人民利益;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上级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己有利就雷厉风行,于己无利就束之高阁。有些领导职务公务员为了树立自己的政绩,凡事只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出发打算,不重视更大范围和领域内的协调发展,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狭隘政绩观势必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经济结构的不协调。

(二)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现存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官本位”意识对领导职务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在社会心理上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治传统、欠缺规则意识与法治精神,几千年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注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一直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形成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的身份世界,数千年一贯制的帝制结构和官僚政治,使得缺乏宗教感的中国人忘记了官职本是人为之物,却赋予其超凡的权威意义,表现出某种类似宗教般的虔诚和敬仰,对官职官位等充满了过度的畏惧、服从、追求、羡慕和嫉妒。这些环境条件和因素对中国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1)中国现行法律不够完善,没有对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起到规范作用。几千年来由高度集权行政、宗法血缘亲情等滋生出来的官僚主义、人治思想、任人唯亲的用人观念等,依然成为行政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阻力。(2)中国现行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对领导职务公

务员政绩观起到正确引导。1998年中组部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2002年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5年的《公务员法》都确定了德、能、勤、绩、廉五项考核内容。“实绩”为考核公务员提供了一个指标, 但以往的实绩脱离了科学发展的要求, 使政绩考核出现了诸多问题。

3、中国目前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对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观的突出问题起到及时的监控。党和政府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公众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长期缺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社会建设的被动参与者甚至旁观者,是党和政府发动的对象,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很低。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建设,更切实的维护公众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仅仅依靠党和政府是不够的,还迫切需要普遍、积极、主动、有序的公众参与。对领导职务公务员施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另外,中国目前还缺乏严格的事前决策和事后追究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对制造政绩腐败的决策过程没有事前的监督制约,对因制造政绩腐败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职务公务员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法律监督相对乏力,尤其是缺乏立法支撑的问题应尽快加以解决,提高依法协调多元利益的执政能力与法治水平。

三、确立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政绩观的对策(一)加强行政伦理道德建设

要仅仅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公务员及群众的头脑之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领导职务公务员对政绩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政绩的能力。要认真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任务,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端正领导职务公务员对待政绩的态度。针对一些领导职务公务员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培训,使领导职务公务员掌握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领导职务公务员教育培训必须放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围绕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加强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能力培养。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除了靠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外,更要靠健全公务员责任机制和制度规范来培育其职业素养,加强权力与责任的对应,促进领导职务公务员转变施政方式、管理办法和办事作风。通过立法形式,使重要的道德要求规范化、法制化,有效限定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行动范围。以《公务员法》的有效施行来强化公务员法律思维能力,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运用法律思维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强化已有的行政法体系的法律力量。

2、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应建立激励奖赏机制,激发领导职务公务员内在动力,为领导职务公务员从事长期行为优化制度环境。用制度的安排来增加领导职务公务员重视隐性政绩的收益。继续推进制度改革,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制度保证。在坚持现有公务员制度总体框架的前提条件,重点从完善制度设计着手,使之更符合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精神。加强对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的监控,并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套最大程度保证公务员队伍优化组合、廉洁高效的制度规范,要把整个公务员政绩考核制度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制定并完善公务员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任免、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具体制度及操作规范。改进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职务公务员政绩考核体系。

(三)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1、加强内部行政监督机制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授予机关党内监督机构咨询和听证的权力,通过咨询或听证,对机关党员权力行使过程形成每时每刻的监督。改革机关党的纪检机构的监督职能。明确机关党的纪检机构的地位、职能,尽可能使机关党的纪检机构部门工作人员独立于监督客体之外;适当扩大机关纪检部门监督权限。

2、加强外部行政监督机制,特别是鼓励群众参与监督。以制度保证不同层面群众成为政绩考评的主体外,还要在制度上明确规定政绩创造过程必须公开与透明,规定群众有参与决策权,使群众在这些“政绩工程”最初决策时就能发挥监督作用。要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关键在加强行政监督系统各监督主体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产生最佳监督合力。

四、结束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民族要想更快地发展自己,就必须确定科学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观。领导职务公务员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该群体的世界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领导职务公务员要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领导职务公务员正确的政绩观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但是,发展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3]王岗峰.社会和谐发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张锋.国家公务员制度新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闫相国.“政绩工程”及其治理[J].党建纵横.综合论坛.2005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领导干部关键是要要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举才之德、护才之魄。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沟通协调分三个层... 我在参加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在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讲课上,讲得很实在,很具体,作为领导干部,如果都按照老师讲的这样来实践操作,那肯定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领导干部能力不强、感情办事、关系用人的问题,所以,我有必要把老师的讲课作为提纲式的整理出来,分享给朋友们:当领导,一定要当个好领导。关键就是要提高六个能力: 一、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关键要会处理四个关系:1、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即全局与局部;2、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即一般与重点;3、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即部署与落实;4、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即急事与难事。会处理这些关系就叫统筹兼顾,也是一种能力。 二、提高识人用人的能力。这个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个难题,很多人在讲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用要做到适人适位,但多只是说的到而难以做到。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德才兼备者:重用; 有才无德者:巧用; 有德无才者: 小用。 在生活中,要求领导在任用干部时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老师讲了,懂艺术的领导 页脚内容1

也要会“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样,还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用人方面,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李鸿章带三个人去找曾国藩,要他任用这三个人,这三个人站成一排,曾国藩出来一看,马上表态:左边那个“小用”,安排在后勤岗位比较适合。中间那个“不用”,叫他回去。右边那个要“重用”。李鸿章奇怪了,问曾国藩是怎么回事?曾答:左边那个,憨厚老实,做事认真,但成不了大气,因为在看他时,头始终是低着的,眼睛不敢看我。中间那个,奸猾,有野心,这种人不可用,因为他的眼神古怪,眼睛乱看,我在看他时么他不看我,我不看他时么他又偷看我,眼睛转轱辘转。右边那个沉着、严肃、忠诚,这种人有前途,因为他眼光平视,姿势不变。 当然这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表现。在古时候,识人有11种方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8、远使之而观其忠。 9、近使之而观其敬。 10、烦使之而观其能。 11、杂之以处(相处的处)而观其色。意思就是把他放进男男女女人多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页脚内容2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地方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打造一个具有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证。 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 掌握知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要健全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学习培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强化、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的制度和办法。 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按需所学、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途径,提高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改革发展难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要求,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发展意识,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发展本领。要紧密围绕党政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各项经营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当前领导班子中存在的思想不够解放、思路缺乏创新、工作缺乏激情等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

增强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班子领导力的重要体现,要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着眼于企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努力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要解放思想,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要进一步规范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要强化收费考核和管理,严格实行资金审批制度、大额资金运作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实行责任追究。要制定政策,完善机制,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闲置资产、废旧场地的增收创效能力。 领导班子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协同机制,班子成员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负责精神和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增强班子的整体创造力、战斗力。要建立总结反思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弥补不足、完善标准、规范程序。 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的能力,是提高班子领导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收到好的效果,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它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建构原则、特征和意义的界定。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源起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处理人的目的、活动、存在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性良性关系问题。“马克思认识到人们在…感官方面?是与自然界镶嵌在一起的,人的实践总是在人的创造目的与非人的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的。马克思以强调外化总是发生在物质的自然界当中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因此解放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另一基本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含有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取向,解放自然即是自然不再作为被人剥夺和利用的对象,自然不再作为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得到了和人一样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和沿存。

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以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问题,它至多只是关于人自身持续的生产问题。自13—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之后,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工业扩张趋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推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前沿。人类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多和这样严重的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灾害、居住条件恶化、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等,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由人违背自然规律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灾难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于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一种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都发展了起来,比如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面,就表述了她对工业废液和农药广泛污染生物环境,导致生物灭迹和人类疾病的事实的愤慨;这样的思想者很多。然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在自己的着作中深刻地提出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明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从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它首先是体现人自身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最后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涵盖整体的历史性持续性发展和个体的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行进的正确理论轨道

个人政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2021新版)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个人政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总 结(2021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vious work,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the next work, and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个人政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2021新 版) 政绩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体现。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政绩,怎样树政绩,是衡量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当前,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重任,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对他们的政绩观进行初浅探讨和剖析,对如何树立科学政绩观提出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对农村工作认识存在片面观点,求稳不求活,造成农村发展滞缓。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稳定压倒一切,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

是有政绩。开拓性地做农村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既然如此,不如不干,捂住摊子,得过且过,守住一时,保全一生,寻机脱身。他们将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生硬地割裂开来,抓住了稳定,丢掉了发展,没能看出农村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发展是稳定中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迟缓,甚至停滞不前。 2、不尊重农村客观现实条件,急功近利,损害农村长远发展利益。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为在任期内出政绩、受表彰、获提拔,就不尊重农村发展客观规律,不顾农村现实条件,不管农村资源的承受力,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眼前的政绩。同时,极端地喜欢“看得见的”政绩,蔑视“潜在的”政绩,重视近期效果,轻视长远利益。一切为自己个人创造政绩,绝不为他人工作打基础。为在短期出效果、出成绩,宁可过量地牺牲资源,追求经济增长数字,造成“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 3、对农村发展存在盲目性,依个人好恶,人为地割裂农村发展链。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到了新的地方工作,不愿深入基层群众搞调查研究,对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

新时期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新时期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那么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工作实际,谈些粗浅看法。 首先要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大政方针的决策者、指挥者,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既决定领导者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是社会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上,还是在领导干部的培养中,都要把加强领导干部理论修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学习,使他们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和掌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在复杂的管理事务工作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

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强化领导干部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公仆意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领导干部过程中,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选拔任用的准则,真正把那些能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冷暖的领导干部遴选到重要岗位。 三是要强化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的思想道德水平。领导干部由于所处职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行为直接地对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中,要始终站在党性立场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刻用“两个务必”来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采取集中教育,正反典型警示等方式,经常引导领导干部反省自己当官为什么?在位时做什么?退休后留下什么?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公道办事,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领导干部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

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如果说,这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所启示的话,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就是要有政绩。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绩?概括地讲,政绩就是执政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通俗地说,它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实绩。 追求政绩,古今中外皆受重视,但社会制度不同,其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吏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重视政绩,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我们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本要求。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深切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我们党取得的这些政绩,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具体创造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党和人民把你放在领导岗位上,你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一流的政绩。 毋庸置疑,追求政绩很重要,但追求政绩为了谁,对于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来说更为重要。“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官吏还有一点悲民情怀,那么对我们党来说,追求政绩则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福利。

提升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这为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构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手握权力,引领发展方向的各级领导干部。济阳县积极落实党的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和影响力这五种能力,使他们在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学以兴业,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 惟学方能广明德慧。济阳县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 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把学习作为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第一要求来落实,作为履行职责使命的第一能力来锻造,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第一兴趣来培养; 营造领导干部领学之风,强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率作用; 紧贴现实问题作为实际教材,突出前瞻性和针对性,积极研究济阳县在济南市“北跨”战略中如何把握历史机遇问题,切实做到知行统一; 建立了一套激励学习的长效机制,使县委学习小组模式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

切实把学习内化为一种人格,外化为一种形象。在这次学习落实四项监督制度活动中,济阳县通过培训、分散教育、集中学习、以考促学等一系列学习形式,使四项监督制度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个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 二、善做甄别,努力培养领导干部的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人皆有之,作为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坚强的自信心,还需要勤于思考和善于调查研究,这对于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把调查研究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做出判断的第一参考和根据; 同时要学会正确判断事务和甄别真假的科学方法,认真分析事件的外在表现和实际内涵,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济阳县领导干部把对知识的涉猎和制度的深挖作为提高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坚持制度深挖,始终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为依据,严格按实际政绩和“四德”表现提拔和使用干部。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为领导干部做出判断提供了参考。通过党校培训、现场模拟等方式逐步加大对科级以下基层干部判断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基层干部能够看清认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避免出现暴力执法,影响社会和谐。 三、科学务实,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

干部能力建设手册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总体目标 提高五种能力: 把握大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和谐能力 合作共事能力 增强五种意识: 政治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 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提升五种素质: 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 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出色的工作能力素质 坦然的健康心理素质 四项行为准则: 凝聚众力、开拓创新、科学决策、高效廉洁

执行七个不准 不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同业经营或关联交易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 不准相互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不准在企业资产整合、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过程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不准擅自抵押、担保、委托理财; 不准利用企业上市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过程中的内幕信息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 不准授意、指使、强令财会人员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不准违规自定薪酬、兼职取酬、滥发补贴和奖金。 坚持八项要求 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 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 要依法行使权利,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 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 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 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 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领导干部承诺 思想方面: 学习方面: 工作方面: 承诺人:

目录 农场的愿景 (1) 农场的愿景 (3) 川东农场战略目标 (4) 农场经济发展目标 (4) 联系服务群众 (4) 联系服务群众 (6) 参加捐赠情况 (7) 参加慰问情况 (7) 责任区活动记录(1) (8) 责任区活动记录(2) (8) 责任区活动记录(3) (9) 责任区活动记录(4) (9) 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记录(60小时) (10) 学习体会(1) (11) 学习体会(2) (12) 学习体会(3) (13) 学习体会(4) (14) 学习体会(5) (15) 学习体会(6) (16) 学习体会(7) (17) 学习体会(8) (18) 实践活动体会(1) (19) 实践活动体会(2) (20) 实践活动体会(3) (21) 实践活动体会(4) (22) 参与民主建设情况 (23) 农场“三重一大”参与情况 (24) 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记录 (25)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小结(上半年) (26)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小结(上半年) (27)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小结(全年) (28)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小结(全年) (29)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小结(全年) (30) 对农场科学发展的思考 (31) 年度单位组织鉴定表 (32) 农场的愿景 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对标高效生态农业和行业优势企业,着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完备、社区繁荣和谐、上海在域外的战略发展基地。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发表时间:2011-11-15T10:37:28.530Z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5期作者:法玉琦 [导读]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法玉琦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位一体的新要求,显示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及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完成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非常必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了几点心得,以资讨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构建;思考体会 收稿日期:2011-05-15 作者简介:法玉琦,男,南阳师范学院人事处综合科长、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南阳/473061) 一、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准确定位,共创和谐 1、尊重差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教授们才能够安心、舒畅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而潜移默化至每个学员,辐射到社会。 尊重差异的理念同样也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提倡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升华,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北大倡导“兼容并包”[],包容本身就含有尊重差异的意思。唐·韩愈在《进学解》、宋·朱熹在《己酉拟上封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都说“兼收并蓄”[]。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固有的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管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统一管理的政策不仅涵盖共性,更需要包容差异,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 2、准确定位是共创校园和谐的基础 高校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应引导组织成员确立准确的定位,明确定位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为师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既是传授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教学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行政工作必须从属、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保持一种对学术的尊崇之情,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 人人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构建校内的和谐气氛。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仅是教授、学者之间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内部相互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要使人们认识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补充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才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实现和谐校园主体构建 1、准确处理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 实现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和谐,首先要努力营造出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二要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系师生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三要坚持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行政事务都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展开。要注意吸纳学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术权威,防止行政权力压倒学术权力。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管理工作中要让师生的才能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校园氛围。 2、妥善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发展的和谐 实施“教学为本,学术领先”战略,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差异化管理。根据学科的特点及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状况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给老师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使他们既能教好学又能做好研究。二是探索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解决好研究成果“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坚决摒弃以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避免因定量高而导致质量低,杜绝学术低水平重复。三是研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置换,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把科研引入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在高等学校中,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体。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在19世纪初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原则。德国著名哲学家斯贝尔斯亦主张“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老师。”[]科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分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师参与科研,能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围绕教学搞研究,搞

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政绩和理解科学政绩观

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政绩和理解科学政绩观 (一)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蜓、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干部政续的重要尺度。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政绩建立在损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上。有的地方不顾自身条件,向群众摊派搞“形象工程”,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这样的“政绩”,我们还是不要的好。 (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充分认识到现实的政绩是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样,现任在创造现实政绩的同时,也要为下任工作打好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绩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绩”,即易见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一种是“潜绩”,即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却因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显绩”固然重要,而“潜绩”同样不可或缺,一定耍视“潜绩”为工作实绩。而那些热衰搞短期行为,~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做法,则不能视为政绩。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还要看到政绩是在不断发展的,不能停留在原有政绩的基础上,而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取得崭新的业绩。正像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

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三)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讲过:“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最力而行,尽力而为,盲目不行,急躁也不行。如果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只会劳民伤财;如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只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调,最终导致发展停滞。当前,有些地方急功近利,乱上污染严重的项目:有的地方为了加快发展.不顾需要和可能,建大广场,修大马路,造成群众不满。要按规律办事.让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现在有一些人不愿啃“硬骨头”.什么工作易出成绩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有轰动效应就做什么,至于这些工作能否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则根本不考虑。这样的政绩观,说到底是投机取巧。 如何当好一名副科级干部,是我们每一位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是指领导者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作用于客观对象去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社会行为。但是,领导与管理是不等同的,“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有方向、有目标,“管理”是将事做正确,只需要有方法和途径。领导者是单位的组织者,责任者和当权者,是领导活动中的决策者和指挥者,然而“副科级干部”处在特殊的领导位置上,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那么,怎样当好一名副科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四种能力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四种能力” 濮阳县白堽乡中心校校长潘洪亮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四种能力“理思路、用干部、带头干”的工作方法和“保持清醒头脑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工作标准的各项要求。着力提高四种能力。 一、要着力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提高素质,改进各项工作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 二、要着力提高驾驭能力 对工作、对队伍的驾驭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思想是否成熟,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工作方法是否科学,工作能力是否高强的重要体现。 教育、学校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压力大,群众关注度高。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 要突出认真 要突出具体 要突出持续 (一)、突出带头认真 要认真抓,抓认真,认真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抓班子、带队伍,难就难在认真,贵在认真,只要认真起来就不难,领导干部“较真”了,没有做不好的工作,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对于个人来说最怕保持

认真的生活态度,对于工作来说,最怕时刻保持认真的工作热情。中心校领导认真,各中小学领导就认真,中心校干部“大而化之”,各中小学领导就不认真了。 (二)、要抓具体、具体抓 把一项项决策,一件件工作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的着,可操作的具体行动,制定出具体方案,采取措施,认真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抓反复、反复抓 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基功于一役。对重点工作、难点工作、基础性工作要持之以恒的抓,周而复始的抓,才能见成效。比如安全工作,它是一种常态工作,经常讲会麻痹,不常讲,同志们会松懈。教学工作是一项攻坚工程,不常抓(比如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师是否缺课迟到,教师工作的激情与热情的调动等,这些去年十月份教育局下发的教学十一项常规工作都有安排),就会动摇基础,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基础没有抓牢,教学工作没夯实,教育质量就难以保障。 (四)、要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教学 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的的热点、难点,关注教师、学生的动态,针对教学、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共同商议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制定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各项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减少领导拍脑子、乱政策。 (五)、要带头抓、抓带头

领导干部应增强八种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968497.html, 领导干部应增强八种能力 作者:耿彦华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5年第06期 摘要:学习是共产党的宝贵经验,通常到事业发展的转折阶段或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 都强调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党水平,激发全党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党的事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建党兴党的重要方略。 关键词:维持;增强;素质 一、持续学习能力的增强 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更是政治责任。在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踏踏实实学习,并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完成我们党的执政使命。 二、增强战略思维的能力 战略思维作为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战略思维成熟与否,战略思维能力强弱与否,不仅时刻影响着领导干部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判断情况的准确度,而且直接制约着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当前部分领导干部谋划长远眼界欠缺、统筹协调观念欠缺、定性定量分析水平欠缺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战略思维能力欠缺。战略思维作为一门科学,只有牢牢把握其对象的全局性、空间的前瞻性、过程的规律性、方法的系统性,才能在工作实践、思维训练和沉思省悟中不断提高。 三、增强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古人认为:决策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领导干部在决策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审时夺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古人讲不谋合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第二,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断拓宽民主渠道,广泛掌握决策信息,决策行为依法进行,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凭经验决策,“拍脑袋”决策,很容易贻误时机,甚至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第三,善于决策、果断决策、及时决策。善于决策体现科学,果断决策体现魄力,及时决策体现效率。在决策中要权衡利弊,做到科学决策。 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

我对政绩观的心得体会

我对政绩观的心得体会 党支部书记先进性教育心得体会 国税干部20XX整改心得体会 妇幼保健站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卷烟厂厂长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派出所长反腐倡廉专项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所谓政绩,我认为是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是领导能力的整体展示,是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组织和群众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关于政绩为谁创的问题,我认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办实事、好事,才是政绩。具体到税务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优化经济环境,

不断塑造服务型税务机关。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办了实事、好事,在工作中创出了政绩,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现在有些干部,创政绩不是为群众办实事,而是做给上级领导看,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于是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做文章,我认为应坚决杜绝。要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只挂在嘴上,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创造政绩,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绩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在如何创政绩的过程中,本人认为要牢固树立实干观念,既要肯干,又要会干,要力戒漂浮虚假之气,大兴勤政务实之风。创政绩,首先要肯干。凡是人民需要,组织交给的工作,都要积极去干,并努力干好。艰苦、贫困地区的工作,矛盾复杂单位的工作,棘手的工作,攻坚的工作,自己没干过的工作,为后人打基础、没名没利的工作等等,往往也是最能显示才干、最能出政绩的工作。其次是要会干。实干不等于蛮干。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创政绩的强烈愿望,还要有创政绩的真实本领,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本职岗位业务学习,边学边干。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xx春(秋)xx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姓名: 学号: 分校: 专业: 指导老师: 时间: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的含义与要求 (3) (一)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的含义 (3) (二)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 (4) 二、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现状 (7) 三、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8) (一)法律意识不强,依法行政能力欠缺 (8) (二)协调不很灵活 (8) (三)执行不很到位 (9) (四)创新不很突出 (9) 四、完善对策 (9) (一)强化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 (10) (二)提高学习意识 (10) (三)学会调整心态 (10)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11) (五)提高管理能力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内容摘要 基层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骨干力量,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素质高低,作风优劣,直接关系到基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体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就必须狠抓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目前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要求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素质要求;对策 Abstract Leading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direct executor and the backbone of the route, policy, polic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to directly face the masses, quality, their style is good or ba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image, reflects the party's cohesion and fighting capacity. Therefore,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make them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rassroots cadre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ading cadres. Key words Grassroots cadres; Quality requirements; Cause; Countermeasure

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 领导班子建设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可见,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班子建设的成败。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进一步强调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般而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应该包括四种基本能力,即领导部署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领导部署能力是指领导干部根据上级要求,站在时代前列,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把握全局,全面深入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指领导干部透过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概括、提炼,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和研判,最终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对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物质资源进行协调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工作人员的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就领导干部而言,公文写作能力是指指导、审阅、修改他人所撰写完成的的公文以及自己撰写完成各类公文的技能,包括公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理要素。公文写作能力也是领导部署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下面,就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领导干部四种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探索

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班级: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201010300009 姓名:曹帅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发展,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中外思想发展史上,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走过了从“循环论”、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曲折认识道路。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它也成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列宁曾经说过:“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1]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增减、是变量,否认质变;强调事物变化的原因不是其内在矛盾,而是外力作用。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仅是量变,而是质变,是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旧到新的上升过程;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矛盾,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可见,虽然两者说的都是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两者相比较,后者是一种符合于客观实际的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问题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和解答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就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阐释,是阐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是包括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要素的递进、成长、变革和完善。由于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实现的人和作为群体的人民群众,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以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发展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还有支撑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态环境的发展等,但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体现在和凝聚在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上。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唯物史观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包括了如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