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1)

高中地理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1)
高中地理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1)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教材P 6)

1.概念: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包括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

(2)大众化应用:包括GPS 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

?自主学习(教材P 6~P 8)

1.原理: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2.主要环节:

目标物――→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关键装置)――→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

错误! 3.特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合作探究

2010年11月8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这张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成像时间为10月28日18时25分,卫星距月面约18.7千米,分辨率约为1.3米。影像图中心位置为西经31度3分,北纬43度4分,对应月面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15.9公里。影像图显示,该区域表面较平坦,由玄武岩质的月壤覆盖,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环形坑和石块,其中最大的环形坑直径约2千米。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六个工程目标全部实现,四个科学目标也正在陆续实现,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获取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的技术是什么?这种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案:获取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的技术是遥感(RS)。遥感技术主要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和遥感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三部分组成。

2.遥感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遥感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2)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关键装置

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2.主要环节

3.应用

(3)遥感在林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

[难点解惑]

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

遥感是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获得物体反射或者放出的电磁波信息,即“远距离”的“感知”。电磁波包括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微波等,因此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夜晚或恶劣天气状况下,也能全天候工作,从一幅遥感图像可获得地物的静态分布,如森林、

区域地理环境

28、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答:工业污染控制模式: 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 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9、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只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2)再利用(Reuse)原则: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3)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减量化是首要原则。“3R”原则的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上由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减少废物的污染预防方向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 (1)部门层面(小循环)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测试题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测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填入题后的答题卡中。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3.“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不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降低土壤肥力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读下图回答4-5题 4. 若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某国的产业结构,则下列 叙述正确地是: A.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①→②→③ B.①属工业发达国家90年代的产业结构 C.②、③属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 D. ③国第一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50℅

5.若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比重(市场、动力和原材料因素比重)则①、②、 ③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是: A.①有色金属冶炼厂②糕点厂③棉纺织厂 B.①制糖厂②炼铝厂③面包厂 C.①钢铁厂②电子装配厂③服装厂 D.①水产加工厂②啤酒厂③石油加工厂 6、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A.光照较强B.风沙大C.冬季寒冷D.雨水多 7、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 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 8、有关地理区域的含义的正确的叙述是()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 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B.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分界线 C.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10、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优越性表现在() ①地理位置②气候条件③土地条件④矿产资源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读下图,回答11-12题: P 11.有关P所处地形区内自然资 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气候资源优越,区域组合好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金属矿产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完整版)区域地理美洲练习题含答案

1.(12分)读世界某地区略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哥斯达黎加的地理位置。(4分) (2)归纳尼加拉瓜运河相对于巴拿马运河的优势。(2分) (3)分析尼加拉瓜运河建设和开通对尼加拉瓜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6分) 2.读美国本土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中D湖泊名称是,是由作用形成的。 (2)A山脉是,其走向是,该区有丰富的 (矿产)资源。 (3)④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⑤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宇航研究中心 和,在该地区发展后者的主要原因是。 (4)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B及其以西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5)E处的农业带,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与下图哪个数码代表的气候类型相同()

(6)⑦城市附近电子工业的发展与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发展较快的特殊条件是:。 3.(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系安第斯山北段一断陷构造湖,面积达 1.34万平方千米。湖水北浅南深,盐度较低,但北咸南淡。石油资源丰富, 有石油湖之称,日产原油 200 万桶以上,大型油轮通过拓宽后的水道将原油输送出口,其原油出口占委内瑞拉原油出口一半以上。 材料二委内瑞拉人口3200 多万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其经济严重 依赖于原油出口。受 2014 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经济遭受重挫,国内通胀严重,粮食等物资短缺。 材料三下图为马拉开波湖位置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6 分) (2)政府计划将马拉开波市建成大型石油化工中心,试评价马拉开波市建成石化中心的条件。(8 分) (3)针对粮食短缺,有人建议委内瑞拉与中国加强合作,在马拉开波湖周围种植水稻,以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 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 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 2、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 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 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7.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8.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球卫星导航9.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巴西每年约有2万平方千米的热带草原被破坏。环保人士指出,必须严格制止破坏草原的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农业用地。读图,回答1~3题。 1.巴西热带草原的形成原因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交替控制 C.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控制D.受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2.调查并估算巴西热带草原的破坏面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A.RS和GPS B.GPS和RS C.RS和GIS D.GPS和GIS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第3~5题。 3.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③→④→②D.④→①→③ 4.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消费市场扩大B.原料供应充足 C.劳动力廉价D.技术水平较高 5.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B.就业压力增加 C.人口向内地集中D.产业升级加快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6~7题。

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8~9 题。 8.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A.GPS— 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9.“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 ..用于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0~12题。 10.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11.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的差异一、选择题: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 B.降水逐渐减少 C.人口密度依次增大 D.地势逐级升高 7、既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8~10题。 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9.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4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3.C 4.A 2014年2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D.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7~9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练习(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 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较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 工业化阶段 C. 衰落阶段 D.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小题1】A【小题2】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特点的原因。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较为薄弱。①②④正确,③错误。A对,BCD错。应选A。 此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结合材料,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目前该区域工业发展迅速,故处于工业化阶段。应选B。

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有 A.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快 B.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科技创新 C. 人地冲突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D. 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初起步 【小题1】B【小题2】D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几年前,该地开始〝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问题。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 食品工业 B. 高技术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耗能工业 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以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表达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 ④该模式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小题1】D【小题2】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采掘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以D正确,ABC错误。应选D。 此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该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表达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所以B正确,ACD错误。应选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产it no万吨)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 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 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一“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 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 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 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 “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 4 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C 4.A 2014年2 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 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 据此完成5?6题。 5. 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 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 6. 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 能源开发规模不大一一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 ------------------------------------------------ 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 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一一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 D. 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一一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 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发展转型阶段、再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也是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种而来,为此,区域需要通过转型以寻求新发展。那么一个区域是怎么发展的,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呢?每个阶段的特征怎么样呢?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了解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 板书课题: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区域的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