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第6章 资本注意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第6章 资本注意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第6章 资本注意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

第6章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不仅生产商品和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不断地创造出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简单再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概念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资本积累的原因

①资本家对财富的欲望在整体上说是不可能满足的;虽然对个别资本家而言,也许有到一定规模而退出商界的可能,但对资本总体而言,永远不可能有停止积累的事情发生。因为如果那样,资本主义经济就停止运动了。

②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推动资本积累的巨大压力,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有效强化自身的企业难免面临终被淘汰的命运。

2.资本扩大的形式

(1)资本积聚的概念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

(2)资本集中的概念

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资本集中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鱼吃小鱼,大资本并吞小资本。第二种方式是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包括社会闲散资金)集合成为一个大资本,那就是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

(3)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区别

通过资本积聚的方式来扩大个别资本,速度很慢,很难适应组织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需要,而资本集中,特别是股份公司形式的那种资本集中,则很能适合这种需要。资本主义各国兴筑铁路,就是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创办起来的。

3.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1)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①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量的增大,在旧工厂之外增建新工厂,资本的总量增加了,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

②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它是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构成的变化为前提的。

(2)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取决于技术条件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3)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

(4)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它的公式是c∶v。

(5)资本有机构成的发展趋势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家在竞争中不断采用新技术,资本的技术构成趋向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提高的趋向。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1)社会总资本的概念

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①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是由这样三个部分组成的: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

②从实物形态方面看,可以分为两大类:用于满足生产消费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

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2.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以下三个:

(1)基本条件:Ⅰ(v+m)=Ⅱc,这个条件说明了两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派生条件一: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补偿。

(3)派生条件二:Ⅱ(c+v+m)=Ⅰ(v+m)+Ⅱ(v+m),这个条件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实现。

3.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①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总量必须大于第一、第二两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量。用符号表示,即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②进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添雇工人,那就还必须要有追加的生活资料。第二部类的产品,在满足两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以外,还要有余剩余。这个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在这个公式中,m x

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基本条件:

(Δc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

这个公式表明了第一、第二两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②派生条件一:

Ⅰ(c+v+m )=Ⅰ(c+Δc )+Ⅱ(c+Δc ),这个公式表明了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现。 ③派生条件二:

,这个公式表明了第二部类产品的实

现。

4.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要求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两大部类按比例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会表现为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二部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2)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表明在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不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将趋于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将趋于缩小。不变资本的物质内容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物质内容是劳动力。不变资本比重的增大和可变资本比重的缩小,意味着同等数量的资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将比对于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消费资料的需求更大,也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劳动力将推动日益增多的生产资料,因而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5.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总量平衡条件的含义

总量平衡条件或宏观平衡条件是指社会年产品的供求总和的平衡关系。

(2)潜在的总供给与现实的总供给的含义

潜在的总供给是指一国拥有的物质资源、技术和劳动者数量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现实总供给是指该国实际上生产出的年产品。

(3)总供给公式

AS 为社会总产值即总供给,v+Δv+m x 表示社会总产值中将要用于消费的部分,称为消费基金,记为E 。而式中c 与Δc ,一则是折旧基金的货币积累,一则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货币)积累或净积累,c+Δc 表示社会总产值中将不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以货币资本形式存在的储蓄基金,记为S 。

(4)总需求的概念

总需求是指对于年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工人阶级的工资收入和资本家剩余价值中的m x ,形成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5)总需求公式

AD=E+Ⅰ

AD为总需求,Ⅰ为投资需求。

(6)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平衡条件:储蓄等于投资

社会年产品的总供求相等时,则为:AS=AD,或E+S=E+Ⅰ,即S=Ⅰ。

①如果这两个量相等,即S=Ⅰ,就意味着社会总产品的全部实现;

②若S>Ⅰ,则年产品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意味着发生生产过剩;

③若S<Ⅰ,则年产品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而将通过普遍的价格上涨或对外贸易等其他途径来恢复平衡。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1.再生产矛盾的具体表现

(1)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的具体体现

①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矛盾。

②生产无限增大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或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2)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取决于生产与分配的矛盾

国民收入分割为工资与利润的比率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由这个分割率形成的工资水平,决定着社会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在这个分割比率下形成的利润率高度决定着资本家的投资需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找不到这样一个国民收入分配比率,按此比率形成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恰好能够保证剩余价值的实现。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取决于生产与分配的矛盾。而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又取决于生产过程内部的矛盾,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一生产目的和无限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手段之间的矛盾。

3.比例失调的两种类型

①局部比例失调

局部比例失调是指一些商品生产过多与另一些商品生产不足同时存在的比例失调。局部比例失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但又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加以纠正,由局部比例失调产生的是局部危机。

②宏观比例失调

宏观比例失调是指主要经济部门同时供大于求,即普遍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目的决定再生产中经常存在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宏观比例失调引起的是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普遍性生产过剩的危机。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就其实质来说,它是资本的积累过剩,即资本积累相对于它所企求的利润率的过剩。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润率的变化已不足以驱使再生产持续不断地扩大了。

2.危机的形成机制及其阶段性

(1)经济危机形成的机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两种作用相反的因素

①由于追逐超额利润,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和市场扩大的因素。

②由于购买力的增长落后于生产增长所引起的一系列限制生产和市场扩大的因素。

正是因为有对立的两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一方面使生产扩大,另一方面又破坏着再生产的条件,使扩大再生产发生中断,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扩张和萎缩的周期性。

(2)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

①危机(亦称衰退)

商品销售突然萎缩,生产猛烈下降,工商企业竞相削价抛售商品,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企业也不得不缩减生产甚至倒闭,失业工人急剧增加,整个社会岌岌可危。

②停滞(亦称萧条)

生产下降已经停止了,经过危机而幸未倒闭的那些企业,在缩小了的生产规模下苟延残喘,大量失业工人依旧找不到职业,但同时,堆积如山的存货却在陆续销售出去。

③恢复(亦称复苏)

经过一个时期的停滞以后,存货渐渐减少,物价开始上涨,生产有了转机。资本家开始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来迎接好转的市场。由于旧企业生产的恢复和新企业的建立,失业工人也逐渐减少,社会购买力开始增长。

④繁荣(亦称高涨)

生产的扩大从慢步转成快步,从快步转成跑步,整个社会生产超出危机前的水平迅速增长,再生产的周期已从恢复进入繁荣时期。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大规模地更新企业设备,是使资本主义经济逃出一个危机和进入另一个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3.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的经济危机的深刻和严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

(2)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和失业情况空前严重;

(3)这次是工业危机也是农业危机。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 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 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 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 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 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 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 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国际经济学(英文版)

Chapter 13 Balance of Payment 13.1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examination of the monetary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alance of Payment: a summary statement in which all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nation’s residents with the foreigners are recorded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Main purpose of BOP: inform the govern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the nation; to help it in its monetary, fiscal and trade policies. BOP traits: The BOP aggregates all the trades into a few categories Only the net balance of each type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is included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Exchange of a good, service or assets between the residents of two nations. Gifts and certain transfers +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People Concerning BOP: Diplomats, soldiers, tourists and workers belong to motherland Corporation: motherland/ foreign branches: local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nowhere 13.2 BOP Accounting Principles Credit transactions: involve the receipt of payments from foreigners + Exports, unilateral transfers and goods received, capital inflow Capital inflow: an increase in foreign assets in the nation/本国持有外国资产上升 a reduction in the nation’s assets abroad/本国在外资产减少 Debit transactions: involve the making of payments to the foreigners - Imports, unilateral transfers or gifts paid, capital outflow Capital Outflow: an increase in the nation’s assets abroad a reduction in foreign assets in the nation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each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is recorded twice, once as a credit and once as a debit of an equal amount. 5 Examples in Textbooks 13.3 Th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f the USA rounding. The official reserve assets: ?Gold holdings of monetary authorities黄金储备 ?Special Drawing Rights特别提款权(paper gold) International reserves created on the books of the IMF and distributed to member nations according to importan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reserve position in the IMF在IMF的头寸 The reserves paid in by the nation on joining the IMF, which the nation can then borrow automatically and without questions asked in case of need ?The official foreign currency holdings of monetary authorities外汇储备 Statistical Discrepancy: This is required to make the total credits equal to the total debits, as required by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13.4 Accounting Balances and Disequilibrium i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utonomous transactions: transactions in current account + capital account Take place for business or profit motives and independently of BOP considerations Items above the line Current account: All sales and purchases of currency produced goods and services, investment incomes, and unilateral transfers Link between the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nd its national incom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stimulates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incom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dampens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income. Capital account: The changes in US-owned assets abroad and foreign-owned assets in the US other than official reserve assets Change in reserves reflects government policy rather than the market force. 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 Transactions in official reserve assets Items below the line The accommodating items form the Official Reserve Account. The balance on the official reserve account is called the Official Settlements Balance. Deficit in the BOP: The excess of debits over credits in the current and capital accounts The excess of credits over debits in official reserve account Surplus in the BOP: The excess of debits over credits in official reserve account The excess of credits over debits in the current and capital accounts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 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 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 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 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 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 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 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 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 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 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4.开放经济 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 1.总量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5.经济模型方法 四、基本概念 1.四大市场 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 2.四个经济部门 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 3.宏观经济变量 外生变量:常数,系数 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4.存量和流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 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 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 3.当期生产 4.所有的 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6.物品与劳务 7.市场价值 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 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 1.用支出法核算GDP 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⑵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 ①消费C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注意购买新房算作投资 ②投资I 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 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II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库存货物要特别分析是否属于投资,详见P8】 III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③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就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④净出口NX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补充:内需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⑶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 GDP= C+I+G+NX =C+I+G+(X-M)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8章 失 业)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8章 失 业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劳动力(labor force ) 答:劳动力指一国或地区法定劳动年龄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召回的所有人。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一国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参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劳动力是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 答:失业率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失业率是劳工统计中用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失业程度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是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数再乘以100%,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率可以分别按性别、年龄、种族、产业和职业分组进行计算。西方各国失业者的统计标准并不相同,一般的标准是:凡是统计时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的4周以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此外,包括在失业者统计范围的还有:①暂时被解雇,正在等待召回的人。②正等待到新工作岗位报到,但等待时间达30天以上的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这一指标并不足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失业的严重程度,因为还有那些因为寻找工作太难而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非劳动力人口的“丧失信心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包括在失业者范围之内。 3.劳动力参工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答: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这一统计指标反映了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的比率。劳动力参工率用公式表示为: 100%劳动力劳动力参工率成年人口 =? 劳动力参工率的高低是家庭工作决策的结果,取决于工资率、失业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在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参工率方面,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已婚女性劳动力参工率的提高。这是性别歧视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实际工资的上升等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国男性的劳动力参工率略有下降。在有些国家(例如英国)或有些组织(例如国际劳工组织)也用活动率这个概念来替代劳动力参工率概念,但两者除名称外,计算方法及所包含的意义并没有区别。 4.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华南理工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最全版附答案)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oducts are not produced at 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ffee, tea, cocoa B. steel, copper, aluminum C. petroleum, coal, natural gas D. typewriters, computers, airplanes 2.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A. the United States *B. Switzerland C. Germany D. England 3. Over time,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s has: *A. grown B. diminished C. remained unchanged D. cannot say 4. A rough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a nation is given by: A. the size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B. the percentage of its population to its GDP *C. the percentage of a nation's imports and exports to its GDP D. all of the above 5.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s greater for: *A. small nations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1章导论 第七章政府部门 预算盈余(赤字):政府开支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它决定公共部门的借贷数量。 本章的问题:政府预算盈余(赤字)与国民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假定:古典学派观点,产出由供给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对总产出没影响。 1.政府收入与支出 政府收入:(1)税收:所得税,支出税,财产税。 (2)政府企业和机构的利润。 公共支出:(1)政府消费G;(2)政府投资I;(3)对私人部门的转移Tr;(4)公债利息rD 或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投资) 瓦格纳法则: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增长,因为政府服务是优质商品(即家庭对政府支出的需求弹性>1)。 2.政府储蓄,投资和借债 净金融资产:B=B-1+RB-1+T-(G+I) 净债务:D=D-1+rD-1+G+I-T 净债务的变化量=预算赤字=总支出—收入=D-D- 1=G+I+rD-1-T 政府储蓄S=(T-rD-1)-G 政府的预算赤字(DEF)=公共部门投资-储蓄=I-S 3.政府预算和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CA=S-I 引进公共部门:CA=(S-I)-DEF=私人盈余-预算赤字 If 私人盈余保持不变,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成反比关系。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克服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私人储蓄S=私人收入Yd-消费C Yd=Q+rB-1-T 国民总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Y-(C+G)=GNP-公共消费-私人消费 CA=S-I=Y-(C+G+I)=收入-吸收 CA=贸易余额TB+来自国外的经要素支付rB-1 Y=Q+rB-1 TB=Q-(C+G+I)

4.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假定政府预算平衡,税收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 (1)以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 C1将下降,幅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六版)的教师手册(含英文习题答案)imch19

CHAPTER 19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COORDINATION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Chapter Organization The Case Fo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Monetary Policy Autonomy Symmetry Exchange Rates as Automatic Stabilizers The Case Against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Discipline Destabilizing Speculation and Money Market Disturbances Injury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Un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cies The Illusion of Greater Autonomy Case Study: Exchange Rate Experience Between the Oil Shocks, 1973 - 1980 The First Oil Shock and Its Effects, 1973 - 1975 Revising the IMF's Charter, 1975 - 1976 The Weak Dollar, 1976 - 1979 The Second Oil Shock, 1979 - 1980 Macr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Under a Floating Rate Case Study: Disinflation, Growth, Crisis, and Recession 1980 - 2001 Disinflation and the 1981 - 1983 Recession Fiscal Policies, the Current Account, and the Resurgence of Protectionism From the Plaza to the Louvre and Beyond: Trying to Manage Exchange Rates Global Slump Once Again, Recovery, Crisis, and Slowdown What Has Been Learned Since 1973? Monetary Policy Autonomy Symmetry The Exchange Rate as an Automatic Stabilizer Discipline Destabilizing Specul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国际经济学英文第七版克鲁格曼英文经济名词翻译

Key Ter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hapter3 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生产可能性边界 Unit labor requirement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Relative price 相对价格 Relative demand curve相对需求曲线 Relative supply curve 相对供给曲线 Relative wage 相对工资 Relative quantity 相对产量 Ricardian model 李嘉图模型 Pauper labor argument 贫民劳动论 Nontraded goods 非贸易商品 Chapter 4 Resources and Trade: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Abundant factor 丰裕要素 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偏向性生产扩张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要素价格均等化 Factor abundance 要素丰裕度 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 Scarce factor 稀缺要素 Leontief paradox 里昂惕夫悖论 land-intensive 土地密集型 Labor-intensive劳动密集型 the ratio of 2 factor prices 要素价格比 Wage-rental ratio 工资-租金比 Land-labor ratio ,the ratio of land to labor 土地劳动比 Chapter 5 The standard Trade Model Biased growth 偏向性增长 Export-biased growth 出口偏向性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