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地方史参考文献

清代云南地方史参考文献
清代云南地方史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清史稿》卷288 《鄂尔泰传》

2、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6年

3、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2003年

4、(清)倪蜕辑、李埏校:《滇云历年传校点》,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英]戴维斯著、李安泰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法]亨利奥尔良著、龙云译:《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论文类:

1、刘本军:鄂尔泰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杨永福:对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再认识,《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9月第17卷第3期

3、马丽娟:杜文秀政权的外贸特征及其意义,《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4、周琼:从血的改革到绿的发展——高其倬与昭通屯垦,《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5、陈辽:朝鲜吏文与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 期

6、古永继: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7、黄家信:从被怀疑到受重用——云南回民起义时期的岑毓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8、秦树才:蔡毓荣与清初云南治乱,《云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2卷第1期

9、余定邦:1583年中缅姚关之战——读《恤忠祠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3月15卷第1期

10、王叔武:《南夷书》笺注并考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8卷第3期

11、江燕:《滇系·赋产》的史料特点及价值,《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2、王建平: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及儒学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王建平: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的比较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曹吟葵:清代云南昭通地区开发情况述论,《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

15、春雨:清代云南彝族地区的银矿开发,《当代矿工》2003年第7期

16、陈征平: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17、陈征平:清代云南矿业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8、吕昭义,吴彦勤,李志农:清代云南矿厂的帮派组织剖析——以大理府云龙州白羊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4期

19、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0、李强:清代云南广西府铸运京钱始末,《中国钱币》2003年04期

21、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2、王明东:清代彝族农业刍议,《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

23、龙晓燕:清代落籍滇东北的汉族士兵,《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24、陶应昌:清代后期的云南文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25、吴强: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官印,《云南档案》2002年03期

26、赵小平:清代滇盐的流通与销盐市场的拓展,《盐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7、蓝勇: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8、李和:清代滇东南壮区移民开发与民族交融述论,《百色学院学报》第19卷第5期

29、李和:清代滇东南经营与农业开发简论,《甘肃农业》2006年第7期

30、孙宏年:清代的中越边境事件及其影响略论(1644—1885),《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31、邹建达:清初治滇述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32、陶应昌:清初的云南文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3月第2期

33、方铁: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

34、李凤珍:清朝对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行政分界的勘定《西藏研究》2001年01期

35、陈曦:清朝对明代云南卫所屯田的处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36、陈怡:评雍正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37、李建军:南明永历朝廷与云南沐氏家族关系考,《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

38、蔡雁:沐英治滇十年,《保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v

39、余海波:木氏土司的改流及其影响,《学术探索》2002年第5期

40、李建军,谭莲秀:沐氏家族与云南官民关系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1、侯峰,罗朝新:明清云南人才的地理分布,《学术探索》2002年第1期

42、杨永福,邱学云:明清云南地区治理思想与治策及其比较,《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43、任均尚:明清西南传统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4、李晓斌:明清时期云南蒙古族与回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

45、罗朝新,侯峰:明清时期影响云南人才分布不平衡因素探析,《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46、周琼:明清滇志体例类目与云南社会环境变迁初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47、普永贵:明末云南的“沙普之乱”,《学术探索》2001年01期

48、古永继:明代驻滇宦官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

49、蓝东兴:明代中央王朝统治贵州的策略,《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50、沈海梅:明代云南文化教育中的私学,《思想战线》1999年第3期

51、林涓:明代云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地域差异——兼论各类学校与人才数量的相关关系,《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

52、李建军:明代云南沐氏与思氏家族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3、陆韧: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

54、陆韧: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

55、丁柏峰:明代移民入滇与中国西南边疆的巩固,《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6、黄明光:明代南方五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述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

57、毕廷村:明代景东儒学教育初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58、徐夷:明代洪武年间入滇汉民后裔的南京渊源,《档案与建设》2002年12期

59、陆韧:明代汉族移民与云南城镇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60、秦树才,田志勇:移民社会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1、秦树才:绿营兵与清代的西南边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62、秦树才:论雍正、乾隆时期汛塘制度在云南的发展及变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3、袁洪,王欣:论清代昭通地区的交通和商业,《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4、陈曦:论清代云南屯田,《学术探索》2006年第5期

65、秦树才:论清初云南汛塘制度的形成及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 期

云南省2017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机密★考试结束前【考试时间:2017年7月10日,上午8:30-10:0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7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世纪西方人评价中国某一制度:“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两汉隋唐宋朝明代清朝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3.《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由此可知唐代三省长官() A.皆为皇族,分散君权 B.皆为宰相,分散相权 C.直辖地方,提高效率 D.共议国政,民主决策 4.“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此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简论清代云南_放本收铜_政策的实施

2003年6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une ,2003 第23卷第3期 J our nal of Tianshui N or mal U niversity V ol.23N o.3 简论清代云南“放本收铜”政策的实施 王德泰 (天水师范学院政史系,甘肃天水741001) 摘 要:清代云南“放本收铜”政策的实施,从云南地方来说,是为了牟取铜利,解决云南财政入不敷出问题;从中央政府来说,是为了保证铸钱原料,降低铜的价格及铸钱成本,解决商品货币流通领域中钱价高昂的问题。 关键词:康熙朝;放本收铜;铜利;钱价 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3)03-0045-03 收稿日期:2002-10-18 作者简介:王德泰(1954-),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 清代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为了便于流通,白银需要铸成不同重量的银锭,各地官私银炉均可自由铸造,政府不加干预;铜钱作为政府的法定铸币,则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私铸、私毁当按律治罪。铜钱铸造在清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铜是铸钱的主要原料,清政府关于云南“放本收铜”政策的实施,对保障清代铸钱工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就清代云南“放本收铜”政策的实施作一初步考察。 清代云南实行“放本收铜”政策,开始于康熙四十四年 (1705)。这一年,云贵总督贝和诺奏称,厂民采铜,“于额例 抽纳外,预发工本,收买余铜”。 [1] (卷14P 4977)根据这一政策,矿民入山,官府可以“发给工本,及煎炼成铜”,官府在“厂地抽课,税铜仍是百分之二十,不过剩下那百分之八十的产量”,全部归官府收买,谓之“官铜”。“每百斤作价三四两以至五六两不等”。官府“就以这个作价来扣还工本”。省城“设立官铜店,卖给官商,以供各省承办京局额铜之用,每百斤定价九两二钱”。“除归还铜本及由厂运省脚费等项外,所获余息,尽数归充公用。”矿民要是不领工本,官府“也一样抽税铜,买官铜;厂民且要自备脚费,把课铜官铜运到省城去缴纳。”官府定价是“每百斤五两银子”。总之,“不论领与不领工本,产铜一概不许私自出卖,私买的叫做‘私铜’,查获了, 其铜没官,其人罚役。”[2] (P 7)这就是清代云南“放本收铜”政 策的内容。 清代云南实施“放本收铜”政策的目的何在?由于原奏折已不得见,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迄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政府通过对铜斤“贱价勒买,高价出卖,”从中牟取铜利;[2] (P 7)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控制铜料的生产和流通;[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垄断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货币的主要源料———铜。[4] 以上观点不无道理,但也存在不足。其实,云南实行“放本收铜”政策的真正目的来自对地方、中央两方面利益的考虑。就云南地方而言,是为了牟取铜利,增加收入,解决财政困难;就中央而言,是为了保证铸钱原料,降低铸钱成 本,解决商品货币流通领域中钱价高昂问题。 从云南地方来看,“放本收铜”是对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滇之利,养滇之民”方针指导下,“听民开采”矿藏政策的调整。清政府历来严禁开采矿藏,即使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铸钱用铜的开采,也毫不例外。但是云南“僻处边荒,生产甚少,惟矿厂甲于天下,”尤其铜矿贮藏丰富,“治滇者自以铜政为先。”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云南铜矿得以开采的有利条件。另外,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耗费了大量物力、财力,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叛乱平定后,云南需要驻扎大量军队,军费开支很大。而云南又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很少,为国家补贴省,且补贴数额较大。根据《云南赋役全书》记载,康熙中期云南各级文职衙门官俸工食银为三十四万二千四百六十九两,各级武职衙门的官俸兵饷为八十万三千零八十三两,即当时云南省主要支出大约在一百一十四两五千五百五十二两左右。而根据康熙《云南通志》、《田赋》记载,当时云南通省的田赋、丁银、杂税为二十一万四千四百一十九两,加上盐课十五万二百三十九两和矿课八万一千八百九十两,全省每年的主要收入大约在四十四万六千五百四十八两左 右。[4] 收入和支出两相比较,云南省每年经费不足六十九万 九千余两。也就是说,当时云南省每年需要其他省协济七十 万两左右。[4]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解决驻滇军饷 问题,云贵总督蔡毓荣奏请“因滇之利,养滇之兵,”实行“听民开采”矿藏开采政策,并得到清廷允准。 然而,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理想。据《滇省历年传》卷十一记载,“康熙四十五年丙戍,总督贝和诺奏称,征云南金银铜铁各场岁课以银八万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为率。”这一税额远不能补云南每年短缺财政收入七十万两之不足。“听民开采”矿藏政策收额甚微。于是,有必要对云南“听民开采”矿藏政策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正基于此,云贵总督贝和诺根据云南地方铜矿贮藏丰富的实际情况,把调整的重点放在对铜矿的开采上,于康熙四十四年奏请改“听民开采”为“放本收铜”政策。贝和诺奏请实行“放本收铜”的 5 4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下图说明() A .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2. (2分) (2016高一上·杭州期末) 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这一机构体现了()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3. (2分) (2016高一上·双峰月考)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③二府三司制④元朝的一省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 4. (2分) (2017高三上·林芝月考) 观察漫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 该漫画描绘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 .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 .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5. (2分)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③②④ 6. (2分) (2017高一上·成都期中) 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标志着()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 .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 . 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7. (2分)(2020·宁波模拟)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②枣宜会战 ③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④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①②④

清代云南17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附件2 作者姓名:杨煜达 论文题目: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作者简介:杨煜达,男,1968年9月出生,2002年9月师从于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于2005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多种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气候的演变,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气候进行研究,讨论其气候变化的特点和机制,对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档案、方志和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恢复重建高分辨率的清代(1711-191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强弱和冬季平均气温序列为中心,并进行相关方法上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和结论如下: 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相关史料,并利用ACCESS 数据库软件,建立了目前最完备的云南历史气候史料数据库。其中包含近4000条档案中的史料,6000余条方志和文集中的史料,合计总数超过了1万条。这不仅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资料平台。 初步探索了清代气象情况奏报制度的形成,并通过对清代档案中官员奏报的降水、灾害和收成资料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出影响其奏报精度的因子和变化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系统偏差,即降水资料对于降水偏少敏感度偏低,前后资料的内容也有明显差别。灾害记录中,对旱灾的记载明显偏少。同时,在光绪朝以前灾害记录较少,但光绪朝开始,灾害记录则明显增多。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历史天气资料系统偏差的检验方法。 雨季来临和云南夏季风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现代雨季开始情况的分析,具体找出科学可行的利用文献资料进行雨季复原的方法,对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进行了复原,并利用多种资料对复原结果进行了检验。对近300年雨季早晚序列的初步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波动都较为剧烈,在长时段上也有明显的变化,从18世纪初雨季开始期逐渐转向偏早,在19世纪初,雨季开始期逐渐转向偏后,到1911年以后雨季开始期又开始转向偏早,并存在明显的准3年和11年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夏季风的变迁。同时发现,El Nino事件对云南雨季的开始期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减弱的时期。可能意味着ENSO事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存在某种震荡。 结合历史资料的情况,探索精度介于降水量复原和旱涝等级间的雨季降水等级的复原方法。并采取了旨在纠正资料中系统偏差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问题。重建了1711-1911年间昆明的雨季降水序列,并利用多种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1711-1911年200年间昆明雨季降水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即1711-1770年左右的偏少期,1771-1800年左右的偏多期,1810-1850年左右的偏多期,然后是1851-1911年间偏多期。总的说来,18世纪的雨季降水略少于19世纪。和其它地区的印度季风降水序列的比较表明,其变迁皆有所不同。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可能影响到昆明的雨季降水。 建立冬季降雪和干季降水的双因子回归方程,恢复了1721-1855年间昆明的冬季平均气温序列,这是目前重建的低纬度地区第一个高分辨率的历史气温序列。并利用物候资料补出了1856-1900年间的10年冬季平均温度序列。分析表明,18-19世纪昆明处于偏冷的时期,

云南省2020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云南省2020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4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 褒姒乃大笑。”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 2.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3. “抬棺入疆”,率领清军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名将是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李鸿章 D.曾国藩 4. 某校历史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主要收集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 5. 《中国全史》:“……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6.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白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分离的部分。”与材料相关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方案-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摘要:从 生产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 和城乡市场 体系三个方面考察清代云南 的发展和特点。从整体上看,云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变化重组的过程。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地形复杂,山地众多。除滇池、洱海附近以外的广大周边地区,四处丛山密布,峡谷纵横,交通状况十分不便, 生产的发展颇受限制,直至17世纪的康熙年间,云南还是一个半开发地区,大片可耕地尚未开垦。但随着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实行,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以适应生产关系变化的需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云南经济发展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乾、嘉、道三朝期间,云南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号称“盛世”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云南人口为341.3万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首次突破600万,而咸丰元年(1851)就达到了740.3万人。在外来的汉族移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山区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雍正二年(1724)全省有农屯田地72,176顷,雍正十年增至88,389顷,乾隆元年增至90,638顷,乾隆三十一年又增进到92,537顷,嘉庆十七年达到全省田地最高额,即93,151顷。嘉庆十七年全省田地数额是雍正二年的1.3倍,是明万历六年(1578)田地数17,993顷的5倍多。从明万历六年到清嘉庆十七年的200多年间,共增加田地将近8万顷。从这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云南农业在量上的进步。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明代在云南实施屯田,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和耕作技术,使明清云南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耕作方法上由原来的“二牛三夫”改为一牛或二牛牵引,由一人或二人驱犁耕作。此后,内地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在云南被推广种植,内地的先进工具也被广泛 ,根据季节实行小春、大春两季轮种,每年可收小春旱季作物和大春水稻两熟,这种生产技术已和中原无异。 云南省传统的农作物种类很多,这在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云南府以稻、麦、粱、稷为主,包谷、黑豆、红豆、菜豆、蚕豆、豌豆等次之,“谷凡百余种,以香糯稻为最;蚕豆熟最早,滇人尤重以为粉,豌豆亦洗粉,并食其蔓,名豌豆菜。”永北直隶厅有“香谷米、白粘谷、红粘谷、玉谷米、乌脚粘、麻粘谷、半边粘等”,糯米有“鱼眼糯、虎皮糯、鼠牙糯、柳条糯”,豆类有“蚕豆、黄豆、青豆、白豆、黑豆、绿豆、扁豆、豌豆、架豆、饭豆、四季豆”等十八种。昆明冬吊米、广南八宝米、西双版纳紫米、景东香稻都是有名的品种。尽管稻谷种类多,但由于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4%的省份,因此总产量很低,不能满足全省几百万人口食用,在这种情况下,玉米和马铃薯的广泛引种就显得意义重大。 玉米和马铃薯都属高产作物,耐旱耐涝,性喜沙土,最适宜于山区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在明代由美洲传入我国,先在沿海地区引种,以后传入内地各省。明末清初,又由内地的汉民传入了西南地区,康熙时在云南各地得到普遍种植,并逐渐取代了低产的山地传统粮食作物燕麦、荞子等,而成为偏僻山区农民的“终岁之粮”。玉米、马铃薯的引种使得“云南农业经

清代云南地方史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清史稿》卷288 《鄂尔泰传》 2、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6年 3、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2003年 4、(清)倪蜕辑、李埏校:《滇云历年传校点》,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英]戴维斯著、李安泰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法]亨利奥尔良著、龙云译:《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论文类: 1、刘本军:鄂尔泰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杨永福:对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再认识,《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9月第17卷第3期 3、马丽娟:杜文秀政权的外贸特征及其意义,《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4、周琼:从血的改革到绿的发展——高其倬与昭通屯垦,《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5、陈辽:朝鲜吏文与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 期 6、古永继: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7、黄家信:从被怀疑到受重用——云南回民起义时期的岑毓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8、秦树才:蔡毓荣与清初云南治乱,《云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2卷第1期 9、余定邦:1583年中缅姚关之战——读《恤忠祠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3月15卷第1期 10、王叔武:《南夷书》笺注并考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8卷第3期 11、江燕:《滇系·赋产》的史料特点及价值,《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2、王建平: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及儒学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王建平: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的比较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曹吟葵:清代云南昭通地区开发情况述论,《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 15、春雨:清代云南彝族地区的银矿开发,《当代矿工》2003年第7期 16、陈征平: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17、陈征平:清代云南矿业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8、吕昭义,吴彦勤,李志农:清代云南矿厂的帮派组织剖析——以大理府云龙州白羊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4期 19、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云南地方史考试资料

庄蹻入滇: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扩展影响的一次行动。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黔中郡原曾为楚地,后被秦一度攻占,前277年秦派蜀郡守张若再度攻取黔中郡和巫郡。翌年,楚不甘心失败,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以对付秦国。因黔中郡的反复争夺,庄蹻归路不畅,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融入了当地民族中。关于庄蹻入滇的时间,史载有异说,《史记》和《汉书》的《西南夷列传》列为楚威王时事,《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说是楚顷襄王时事。 “庄蹻入滇”传说一直被视为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增进了西南与内地的民族感情。 在教材中说:《华阳国志.南中志》与《史记》、《汉书》所记载的时间相同,并以“楚顷襄王时,楚国的势力衰落,无余力向西部的夜郎和滇国拓展”为由,主张庄蹻于楚庄王时期入滇。 但这其中有诸多不妥之处。首先,《华阳国志.南中志》在传抄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据《华校补图注》中所述《华阳国志》原文中乃“顷襄王”。其次,“楚顷襄王时,楚国的势力衰落,无余力向西部的夜郎和滇国拓展”的说法更是牵强,便无说服力。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蜀黔中郡……”可知,要查出庄蹻入滇的时间可根据秦攻夺黔中郡的时间来推断。 在《华阳国志.蜀中志》中有记载:“(周赧王)七年(前308)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而在《史记秦本纪》则记有:“(奏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巴蜀楚黔中,拔之。”出现了两种记载时间,而据两人所统治的时期: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可看出:公元前308年既不是楚庄王统治时期,也不是顷襄王统治时期,而公元前280年却是顷襄王统治时期。由此可以看出,秦攻夺黔中郡的时间应为顷襄王统治时期。所以基本上可以将庄蹻入滇的时期定在顷襄王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280年。 常璩:常璩,字道将,晋代蜀郡江原县人(江源常氏为巨族,颇多治学艺,善文辞,喜著述者)。公元4世纪,西北流民占据蜀建立成汉政权。常璩进入成汉朝廷中担任文官,撰写了《梁益宁三州地志》、《蜀汉书》。李势当政时,常璩担任散骑常侍。永和三年,桓温伐蜀,成汉灭亡,常璩被迁往建康,在建康修改旧作,撰写成为《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作为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为以后历代地方志所取法。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该书记叙了包括巴、蜀、汉中、南中等西南地区的神话传说、地理沿革、人文史事等。时间跨度自上古至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该书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方面结合的方式,开创了后世地方志的体例。 汉习楼船: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为此,汉武帝早在公元前138年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武帝见后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去寻求道路。 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滇池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汉军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后来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非常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气魄和功绩,把北京西湖更名为“昆明湖”以表纪念。“汉

第八讲 清朝前期的云南

第八讲清朝前期的云南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清朝初期,吴三桂由于平定云南有功而镇守云南,逐渐把云南作为其分裂割据的基地,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其在云南的统治随即崩溃。了解清朝对云南进行的设置和经营,进一步开发了云南,并通过在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云南的有效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疆。 第一节吴三桂在云南的统治 吴三桂原是明宁远总兵,统率部队驻守山海关。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其拒绝农民革命政权的招降,而是代表明末大地主阶级民族投降派的利益,打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并率所部军事力量,为满清统治集体充当先锋,围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南明政权。清顺帝封他为平西王,镇守云南。与他同时叛明降清,以镇压农民起义军而得封王的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子耿精忠袭爵),称为“三藩”,其中吴三桂的力量最为强大。 一、经济上的垄断 吴三桂在云南发展自己的势力进而割据云南。经济上的垄断,是吴三桂进行割据的基础。 圈占庄田:他不仅把明代封于云南的沐氏家族的庄田全部转为自己的私产,而且大规模地圈占土地作为“平西官庄”,使他一变而为云南最大的庄园主加重赋税:另外,吴三桂全部恢复了明代后期的繁重的赋税,而且增立名目,加重征敛,仅盐课一项,三年之内就提高到明代万历年的的四倍以上;对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吴三桂则是维护农奴制、奴隶制残余和土司制度。 勒索土司:1660年,吴三桂向清王朝提出“请准土司世袭,悉给印札”,然后借此勒索土司的金银财货。他还利用封王的特权,把地方经济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制造钱币:又操纵钱币的制造,强行在全国通用,以套购全国各地的物资,当时被称为“西钱”。 垄断矿产:他还将金、银、铜矿的开采、销售,变为自己的专利,强行民夫运往湖南、广东推销。吴三桂集中了巨大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他扩建五华山朱由榔的皇宫作为藩王府,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安阜园和莲花池别墅。为利用宗教维护统治,又于昆明东郊修建道观,以数百吨铜铸造“金殿”。 二、军事上的扩张

2018年秋云南地方文化试题

2018年秋云南地方文化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国家中没有和云南省接壤的国家是() A、越南 B、老挝 C、缅甸 D、泰国 2、下列湖泊不是云南省的是() A、滇池 B、抚仙湖 C、洱海 D、洪湖 3、云南的藏族主要居住的地州是() A、迪庆州 B、保山市 C、西双版纳州 D、丽江市 4、云南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 A、玉溪市 B、文山州 C、楚雄州 D、曲靖市 5、不属于云南省著名品牌的卷烟是() A、云烟 B、玉溪 C、小熊猫 D、中华 6、云南少数民族中属于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是() A、哈尼族 B、白族 C、彝族 D、瑶族 7、抗战期间有三所大学迁到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大,这三所大学是() A、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C、吉利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D、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 8、云南省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 A、金沙江澜沧江红河 B、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怒江 C、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D、红河怒江金沙江 9、下列歌曲不是云南民歌的是() A、《小河淌水》 B、《放马山歌》 C、《康定情歌》 D、《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0、云南省最深的湖泊是() A、泸沽湖 B、滇池 C、洱海 D、抚仙湖 11、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美誉,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的矿产资源是() A、铜银金 B、铂锡铅 C、锡铅锌 D、铝铅锌 12、昆明世博会于()年举行,拉动了昆明城市建设。A、1999年B、2000年C、2008年D、2010年 13、聂耳是《国歌》的曲作者,他在()溺水身亡。 A、前苏联 B、日本 C、美国 D、新加坡 14、云南大学城建在了昆明()。 A、五华区 B、盘龙区 C、西山区 D、呈贡区 15、()族舞剧《阿诗玛》是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曾获国家多项大奖。 A、白族 B、纳西族 C、彝族 D、哈尼族 16、我国第二深湖泊是( )。 A.洞庭湖B.泸沽湖C.抚仙湖D.西湖 17、云南最大的一种地貌类型是( )。 A.坝子B.高原C.山地D.丘陵 18、云南已经拥有的国家级旅游线路有( )。 A.9条B.22条C.5条D.11条 19、云南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有()。 A.15个B.25个C.26个D.16个 20、云南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是( )。 A.傣族B.白族C.彝族D.哈尼族 21、云南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37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由单一民族建立的自治州有()。 A.5个B.4个C.3个D.2个 22、20世纪90年代,云南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序已上升到()。A.13位B.14位C.15位D.16位 23、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是( )。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24、昆明大观楼的180字长联的作者是( )。 A.杨一清B.孙髯C.艾思奇D.郑和 25、滇藏茶马古道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是()

建筑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4.简述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答: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1.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2.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3.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4.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5.穿斗式构架优缺点: 答案(要点):优点:1)以竖向的木柱来代替横向的木梁,2)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了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了构架空间的整体性;6)增加了构架的灵活适用性。 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不能适应厚重的荷载。 6.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2)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3)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4)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5)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6)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7)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7、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1)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4)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6)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历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已有1800 多年历史,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从上世纪90 年代起,黄山市一大批古村落相继掀起了旅游开发热潮。呈坎和皖南大部分山村一样,人均耕地非常少,到上世纪末,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 元。经济不发达,也给古村落保护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并促进古村保护就成为当地的必然选择。2001 年5 月,镇政府开始在呈坎开发“乡村游”。他们意识到,呈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古貌。因此他们不急于建什么拆什么,而是先从整治环境入手,拂掉“灰尘”,“擦亮”呈坎。为此,镇村干部挨户上门做工作,谈卫生整治的必要性,谈发展旅游的必要性,最终,村民们都被感动了,乱搭乱建在公共场地的牛栏猪圈顺利地被拆除,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呈坎的“乡村游”迅速发展起来,收入也由2003年的1万元提高到2005 年的100 万元。今年仅“五一”黄金周首日,游客就达到2000人。

旅游业的发展,使呈坎人更意识到祖辈留下的这个古村落的巨大价值。在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面前,呈坎村采取了几项措施,既保护古村落,又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一是筹资140 多万元,帮助古民居里的农户改水改厕,清理穿村而过的小河,将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缆等全部铺设在地下。二是在古村落外重新规划、建设新村。三是对古村落里的一些与传统建筑特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改。材料二 我国经济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要实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这对各地政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否将地方经济搞上去,成为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争取发展地方经济。我国中部某省某市位于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随着一些发达地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开发区种植大树成为美化环境、招徕客户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该市山区的古树名木成为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竞相追逐的商品。一方揣着重金前来买树,一方除了这天赐的财富别无其他可以换钱的东西,两方面一拍即合。参天的古树被连根挖出,运往大城市,而该市很快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领导有了政绩,山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有一位常年研究该地森林植被的专家对此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说:“这些古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再生的价值不说,它们对该地的环境、水土更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卖树换钱。的确解决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却是短视的,无异于竭泽而渔。追求经济发展当然无可厚非,但首先要对自身的条件有清醒的、长远的认识。这里的森林其实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应该保护好这份

2020届云南省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17日9:00—11:30】 202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4.考古资料显示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很多来自渤海至南海海域,甚至还有产于印度洋的,一些刻写甲骨文的龟甲也被证实产于南海。这反映出 A.价值认可与跨地域交往相互促进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步奠定 C.我国辽阔疆域版图已经基本奠定D.中心政治权力有效控制较为广泛 25.汉武帝元光五年,汉朝疆域内共有侯国92个,王子侯国仅有5个。至汉武帝太初元年,王子侯国有76个,侯国数量达到118个,其中仅有8个侯国是元光年间留下来的。这一变化表明汉武帝旨在 A.推行削藩政策抑制侯国B.加强侯国势力抵御外患 C.制衡侯国扩大刺史权力D.削弱侯国防止威胁中央 26.两宋时期新建的书院分布情况表(单位:所) 地区朝代直 隶 河 南 陕 西 山 西 山 东 江 苏 浙 江 福 建 江 西 安 徽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四 川 广 西 贵 州 北宋 3 5 1 1 4 4 4 3 2 4 3 8 4 4

3 南宋1 6 6 4 7 9 4 1 2 4 2 6 1 7 1 5 7 1 A.经济实力旗鼓相当B.文化发展各有特色 C.教育制度差异明显D.书院性质根本改变 27.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 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28.右下图是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5期封面漫画“醒狮”,该漫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B.处于被列强瓜分危险境地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培训资料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 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云南省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

云南省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A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这条古商路以运送丝绸为主。19世纪叶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将这条古商路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下列哪一位人物功不可没 A.玄奘 B.鉴真 C.张骞 D.郑和 【答案】C 3.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答案】B 4.有一本史书,历时19年编撰,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亊,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答案】B 5.毒品问题为各国所关注,1987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中国近代历史上领导虎门销烟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左宗棠 D.邓世昌 【答案】A 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答案】D 7.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严复发表《天演论》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答案】B 8.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它是中国A.近代史的开端 B.近代化的起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答案】C 9.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追根溯源,与建军节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答案】A 10.与图1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2019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机密★考试结束前【考试时间:2019年1月9日,上午8:30-10:00,共90分钟】云南省2019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主管军事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2.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 A.行政官员B.监察官员C.军事官员D.财政官员 3.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A.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B.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4.图中《临时约法》的性质是 A.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B.中国第一部无产阶级宪法 C.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 5.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 时的法习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材料反映的事件确立 了民主共和政体。是 A.新文化运动B.国民革命运动 C.一二·九运动D.五四运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材料描述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1982年宪法B.1954年宪法 C.1999年宪法修正案D.《共同纲领》 8.图中体现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正如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中 国与苏联结盟有利于保障国防安全破帝国主义封锁、争取苏联 第8题图 对新中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已济建设的助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B.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 C.罗马有众多的法学家 D.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 10.马克思在评价近代某个国家时说:“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11.关键词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之一,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德意志统D.英国议会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