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诗歌单元中的一篇。一般认为《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

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但是,思乡这种情感又是较为抽象的,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

真切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诗中,主人公因日日枕戈待旦而产生的思念安居生活

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紧张劳作的一般经验即能有真切体悟,而不能获悉家中景况

为什么使得主人公忧心如焚、久久的思念后终于得以回家时主人公为何未见欢

欣鼓舞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这两点则往往为中学生所费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般文学作品的

阅读皆须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之后完成,以抒情为主体的诗歌阅读尤其如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领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诗人共鸣,那么再怎么丰厚的情

感对他们而言都可能只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如此,教学目的是否充分达成,就

有待考证了。

因此笔者授课中拟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授课重点,结合初中相关古诗文的

解读,帮助学生在充分触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领悟本诗厚重的情感。

思乡是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诗经》到余光中的《乡愁》,涌动其中的莫不是浓浓的乡思。假若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本诗中的思乡之情,则

以后再读抒写乡愁的作品,当更可体味个中神韵而不流于概念。学生读懂了一篇,当可相引申而读懂多篇,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效果。同时,初高中课程相互阐发,具有一贯性和发展性,当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讨论法

3. 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诵读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听录音,读诗歌1-3章,思考: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明确:采薇。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季节更迁

而主人公“采薇”的动作不变。

2.“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让主人公如此眷恋反复采集?

明确: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

野菜充饥。古人闹饥荒时就经常采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3.我们从哪里得到征战连年的信息?

明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前3章后6句讲述的都是因为战争而久久不能归家。

4.此情此境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极度思归。诗人反复咏叹“曰归曰归”,但从“岁亦莫止”到“岁

亦阳止”(从年末再到久久的某个阴历十月),诗人始终未得归家,忧心如焚。

5.“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征人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①明确:常年鞍马劳顿,精神和肉体高度紧张。尤其在粮食补给不足的情

况下,身体已不堪负荷。

②读诗歌第4、5章,从“岂敢安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语句中当可获得对紧急战情的体悟。征人一般会渴盼早日获胜以得安居。

三、难点突破

1.枕戈待旦的人必定思念安居生活,这点比较好理解。现在请大家读第2段,思考、讨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对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何影响?

明确:诗句的意思是因为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

的消息。

提示:此时主人公家里可能会有谁呢?他会想知道家里哪些方面的消息?(扎根于生活的实处,则情感方能有真正的体悟)

明确:可能有妻,有儿,有年迈的双亲。

思考:这些人有什么好让他牵挂担忧的呢?他们大抵可以互相照料着的啊。

2.多媒体展示初中学过的课文《观刈麦》及杜甫《兵车行》相关诗句,引

导学生诵读并从中得到启发。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由《观

刈麦》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耕田的主要任务交由丁

壮来完成。而下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

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告诉我们那位家里没有

丁壮的妇人,为了交朝廷摊派的赋税无奈地把田地卖尽,只得依靠捡拾别人遗

落的麦穗养活她嗷嗷待哺的幼儿。

那么,假若大部分丁壮皆已去服兵役,妇孺们又将如何生活呢?是否可有

充足的麦穗可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杜甫《兵车行》我们可知,那些体力羸弱的女子勉

为其难地进行耕种,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禾生陇亩无东西”“千村万落生

荆杞”。贫瘠的黄土地上,投入大而产出不多,终其一年老百姓基本要“面朝

黄土背朝天”却仍然未能保证一年的粮食收入。假如碰上个天灾人祸,青黄不

接就是常有的事了。征战之时,碍于体力及各方面因素,大部分良田荒废,杂

草丛生。收入本没有保证,而朝廷为保证提供前线军粮征收的确要经常比平时

还多。试想,这样的情形下,一家老小的粮食又怎么有保证呢?自古以来战争

中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儿童比例更高。战争背景下,一般会先保证前线战士的粮饷。此刻,那正饿着肚肠采集薇菜的士兵,又怎能不牵挂,连他们

的补给都没有保证了,家中妻小的情况如何呢?

假若,在出征之前妻子刚好有孕在身,他又怎能不牵挂,妻子是否平安生产,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否已经会叫“爹爹”乃至

端茶送水了?他又怎能不牵挂,他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喂养安然长大抑或

者已挡不过饥饿的侵袭而藏身黄土中?还有他的年老的双亲在与饥饿的对阵中

是否胜出,是否依然健在?假若连他们也倒下了,家里一应大小事谁来操持呢?

一个自身经受着饥饿折磨的人,想起比他更脆弱的妻子时内心的种种煎熬,恐非已“忧心烈烈”四个字所能完全传达了!愈是无法托人去打听家中音讯,

则其归思愈切。

应该说,“靡使归聘”使得主人公的思归之情愈发的浓烈,也愈显沧桑与

沉重。思乡之苦在此可以包含三点:食物匮乏之苦,不得安居之苦,而最让人

难以承受的是不知家中的音讯之苦。对家中景象的牵挂,实则为士兵人性美的

体现。此刻,他心里想的不尽是家人可以为自己提供舒适的食宿体贴的问候,

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是否安康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男儿的担当,人性的良善,生命的艰辛都悄然流淌其中而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了解重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请大家诵读前三章,思考: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中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

“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迭,主人公的炽热的思乡情怀也通过

这漫长的等待过程让我们深刻感知。同时,这一唱三叹式的表达,也使得诗歌

呈现回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明确:他们极度渴望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对于战斗却又是毫不懈怠的。他

们意识到正是因为“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

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

战情态的关键词语。

“翼翼”意为“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而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

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试想,假若兵士消极以待日日想着“弃甲曳

兵而走”,阵容将如何谈得上整齐?他们的战马又何以能动作熟练?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已经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

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想着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

幸福生活,所以他不轻言离阵;而愈是不能轻言离阵,则愈是家中了他对家中

景况的牵挂。前线艰苦地征战,最终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可惜,此刻他

连家人之生死都未可知,又怎知“保护”之责是否真正尽到?

(乡思何以美?美在责任,美在担当。若弃阵离家,则无思乡之苦。可是,家园是否得保,则又成了问题。)

生活的苦难中,两种情感执拗地厮缠在一起,将士兵的心房毫不犹豫地刻

满沧桑。

二、难点突破

1.读最后1章,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

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

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呢?这

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

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悟一

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

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冢与杂草相伴而生

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呢?“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

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叫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呢?

三、总结拓展

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

触摸。情感的东西,一向比较抽象,领会诗人战争中征人有关思乡等情感,需

要在触摸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空了“生活”这一土壤,我们对情感的体悟将

无所皈依。一般认为读诗可以发展人的性灵,使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趋于丰厚,而这些都建立在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当生活的苦痛具体展现在眼

前时,情感的体认也就有章可循了。假如我们目前的生活阅历较浅,无以让我

们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那就请大家留意我们学过的相关诗句,在间接的经验里觅得灵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已经传为千古绝唱。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让我们在情与景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去充分体会主人公此刻内心的伤悲。

四、布置作业

熟读杜甫《兵车行》,在充分领悟《采薇》《观刈麦》《十五从军征》所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战争中士兵思乡之情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为何采薇?载渴载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战争情势如何?(持续时间长)

一月三捷岂不日戒

(每日枕戈待旦征战次数多)

载饥载渴

士兵之苦不遑启居

靡使归聘

【注】:①韦凤娟《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