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

导论

【本章讲授内容】介绍课程体系

介绍授课方法及学习要求

推荐本课程参考书目

教学环节要求、课时安排及考试形式

【重点】掌握财政学理论、制度与政策

【难点】财政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从大的方面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经济行为的科学,具体点说是研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家庭如何决策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MBA的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范畴;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如何把握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的财政税收专业、金融、外贸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即使在这两大经济部门内部也是这样的。

例如:办一个企业。首先得到工商局去注册,然后要到银行去贷款,还要按时向税务部门交纳税款,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得符合国家财政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此外,财政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可能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或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所以说宏、微观部门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就是在宏观部门内部,如财政和银行两家,也要相互融通资金,以起到共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个经济院校的学生,无论你是学财税金融的,还是学会计、工商的,都要将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有关的经济学科进行衔接,尤其是应当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有所了解,这样将来当大家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才能够比较容易、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把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转化到实际中去。换句话说,将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得和财政、税务部门打交道。只不过你的工作性质不同,身份不同,打交道的角度也许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财政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哪个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地位?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科又是如何交叉和渗透的呢?

或者进一步讲,财政资金、财政杠杆、财政政策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内容。

具体包括五大部分:

1. 财政学基础理论。主要阐述处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财政与国家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财政的基本特征、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的职能。(导论、第一章)

2. 财政收入。主要阐述财政依据什么、采取什么形式、从哪些渠道和环节组织收入,这些收入又是如何取得的。具体包括: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构成,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以及每种收入形式的生成和运行。(6、7、8、12章)

3. 财政支出。主要向大家讲述财政筹集上来的资金是按照什么标准分配出去的,投向了哪些部门,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考察。具体包括:财政支出的结构与支出方式,财政支出量效分析以及每种支出项目的生成和运行。(3、4、5章)

4. 国债。主要向大家介绍财政如何运用有偿的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国债投资工具的种类与功能,国债制度以及政府债务的一、二级市场。(9、10章)

5. 国家预算与政府间财政关系。①财政收支如何通过国家预算组织实施以及国家预算的工作程序。②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制度。重点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之间如何划分财政收支。(11、13章)

6.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如何运用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补贴各种财政杠杆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保证一国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包括:财政赤字及其经济影响,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以及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14章)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把它叫做“政府经济学”(Public Sector of Economics)。大家熟悉的著名经济学家、2000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Stiglitz)就持这种观点。但财政又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实际上它是经济与政治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国内的一部分学者也认为它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改革以前),所以财政学是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揭示财政分配关系及其分配规律。这是财政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又由于财政是发生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国家为主导的一种分配,它既包含作为经济基础的财政关系,也包含作为上层建筑的财政关系和财政制度。现实的财政活动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体。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内容。这是财政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财政分配关系:国家凭借什么取得收入安排支出

财政制度:财政运行依据的法律、税法、政府采购法

财政政策: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刺激需求、扩张;减少需求、紧缩

(二)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科学的方法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体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研究事物,再由本质到现象、由抽象到具体地描述事物的方法论体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我们财政学的教学上就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统一。所谓实证分析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进一步讲就是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从财政收入直到财政支出全过程及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规范分析要回答“应当是什么”,按照一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如何调整。具体讲就是看看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否符合一定准则,如果不符合如何进行改革,并据以探讨财政改革问题。

实证分析——是什么positive economics

规范分析——应当是什么normative economics

这是财政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另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借鉴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参考资料

1. 教科书《财政学》东财大2001,以它为蓝本讲课。

2. 杂志《财政研究》——着重理论

《税收研究》——着重理论

《财贸经济》——着重理论

《财政与税务》——理论与实践

《中国财政》——着重实践

【本章思考题】

1. 学习财政学应具备哪些经济理论基础?

2. 如何才能学好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政府与市场

【本章讲授内容】财政的一般概念

政府与市场

公共产品理论

【重点】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公共产品理论

【难点】混合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划分界限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从财政现象谈起

(一)财政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甚至每个人都与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①一个国家要想安全稳定,必须得有国防、军队、公安、司法上的开支;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像规模宏大的水库、电站、港口、铁路等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还有非生产部门,像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医院主要靠财政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大家的贷学金和奖学金就是财政拨的款,我们学校也是靠财政投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②每年为了维持国家各项庞大的开支,政府就要依法向企业、单位和公民征税,国有企业还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当税收、利润不足以抵补开支时,国家还要向社会各界发行政府债券等等。以上这些都属财政现象。

(二)财政问题

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触及到一些财政问题:

比如:①改革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了,为什么财政却连年出现巨额赤字?

②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对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为了筹建建设资金和弥补赤字国家每年发行国债和向外国借款,这种状况将永远进行下去吗?公债的发行有没有数量的限制等等。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退休人员今后能不能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背景下,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入世以后的各种挑战:①如何依据WTO

的规则来规范现行的财税制度;②如何利用WTO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这些均属财政问题。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并把财政管理部门成为“大农会”、“大农司”。但财政一词的出现在中文词汇中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即1898年,在戊戍变法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中最初起用“财政”一词。当时“财政”一词的使用,是维新派在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的“Public Finance”一词。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宣传

三民主义,曾多次应用“财政”一词,强调财政改革。民国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命名为“财政部”。西方国家相应的机构英文为“Treasury”,其本意是金库或国库,在我国也译为“财政部”。

但要了解财政概念,还得从财政特征入手。

(二)财政的特征(三个方面)

1.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就没有财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后,要行使职能,就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而它本身并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为了满足需要就必须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分配和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这种特殊的分配行为就是财政。

2. 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而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消费掉了,没有剩余,只存在一般的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基础。这就使财政从一般产品分配中独立出来,专门为国家行使职能提供物质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财政分配既不是社会产品的全部,也不是剩余产品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中既包括剩余产品价值M,又包括劳动者报酬收入V部分,在我国(1985年以前)还包含一部分折旧基金C部分。

3. 财政分配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这里涉及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社会公共需要理论

(1)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

人类社会的需要尽管有多种多样,但从最终需要来看无非有两大类:私人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由代表政府的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呢?

①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②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这种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不能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归某个人或集团消费。如国防、卫生防疫等,与私人产品相区别,衣服、粮食分割到某个人身体才能体现效用。

第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某个集团或某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并不排斥其他集团和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因此这种产品不付费或少付费。如航海中的灯塔、国道等。私人产品付费后他人不能消费,如某人买一瓶啤酒,排斥其他人消费这瓶酒。

第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取得方式上具有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总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产品增加一个多一份成本(如面包)(2)社会公共需要包括的范围和内容

第一,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政权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第二,半社会公共需要。即介于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也要由国家集中分配来满足。

例如:大学教育。这种需要并非全体成员都可以享用(名额的限制),进入大学学习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并且还要对享受人员索取一定的费用。从这点看,大学教育具有个人需要的特征,但由于大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所以在许多国家尤其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享受大学教育的人员,只需付一少部分费用,这种需要具有公共的性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立大学也是如此。另外,像抚恤、救济、社会保险、价格补贴等也属于这类需要。

第三,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需要。如邮电、通讯、民航、铁路以及市政建设,这些产品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不可能被单个企业独占,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建设由政府出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某个企业集团也负担不起,大部分仍然由政府投资兴建。

(3)社会公共需要是共同的、特殊的和历史的

“共同的”是指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社会公共需要,它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特殊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总是具体地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自己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如西方国家的一些福利是社会公共需要,但我们经济发展未达到,对我们来说就不是社会公共需要。像北欧一些国家,医疗、教育和养老(65岁以上)免费。“历史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如对农业、工业和社会教育投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

农业国——比重大后工业时代——西方国家对IT投资最大

工业国——比重小

三、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概念是对财政一般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根据以上分析: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可以简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和分配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而不是政府部门。由于我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因此,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仅仅是近20年的事。而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经济学最古老的信条之一就是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有其公平合理性,特别是它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倘若果真如此,为什么还需要政府部门?政府与市场在一国经济运行中是如何分工的?这一节我们将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因而研究财政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经济学把这种缺陷称之为“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经济运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这也是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

二、市场体系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体系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由家庭和企业进行的,其纽带是市场体系。

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集体做出如何赚取收入,如何把这些收入花费出去的决策。家庭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行为目标是效用水平最大化;

②初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数量有限;

③自由出售要素服务以获得收入;

④自由使用其收入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取得资产。

企业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单位。企业从家庭那里购买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过程转换成商品和服务,然后把它们卖给家庭以获得货币。它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①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②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生产一定的产出;

③自由出售其产品以获得收益;

④ 自由使用其收益以购买生产投入。

在没有政府的经济中,家庭和企业之间的流量关系可以用下图描述:

图1.1 市场体系

该图分上下两部分:① 在上半部分,货币与商品和服务构成一种流量,家庭为了获得商品和服务用货币与企业相交换。② 在下半部分,货币与生产要素构成一种流量,企业以货币同家庭换取要素服务。从企业流向家庭的货币是家庭的“收入”,其主要形式是劳动力的工资、资本服务的利息及土地服务的租金。

于是,整个经济体系就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家庭把收入花出去形成企业收益,企业用这些收益购买生产要素,形成家庭收入。我们看到:在没有政府的经济中,市场是“伟大的协调者”。在每一市场,都有两类参与者,买者和卖者。在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都公开他们愿意支付或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因此,市场是联结经济个部门的纽带。在市场中,交换得以实现,价格得以形成,收入、收益、成本得以确定。市场把买卖双方,家庭与企业联结起来,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在没有政府的经济运行中,市场体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然要有特定的环境,其中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充分的信息、不存在公用品及外部效应,以及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全面的收入分配机制,而这些恰恰是市场失效或失灵的领域。

(二)市场失灵及市场缺陷的表现

1.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指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2. 市场失灵的表现

(1)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竞争失灵)

为了保证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就必须有充分的竞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往往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这些都会增强个别厂商影响市场的能力,从而削弱市场的竞争性。

例如:像自来水、电话、供电等自然垄断行业,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即存在规模经济,一旦某个公司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实现了规模经营,就会阻碍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同为新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由于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会高于大公司。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 在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往往使产品价格和产出偏离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求。,其后果是剥夺了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既不公平也不效率。为此,各国都致力于削弱垄断的势力,如制定反垄断法或政府通过自己生产(公共生产)或公共定价办法,来达到更高效率的产出。西方国家法律认定为垄断就要制裁,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拆分。美国电报电话拆分为四;1999年微软被美国司法部起诉为垄断,如果罪名成立,这家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将面临解体。因美国经济不景气,这件事被搁浅。

(2)信息不充分

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生产者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以及需求的变化;消费者也知道产品的品种、性能和质量,生产者之间也需要相互了解。而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加工处理信息的成本也难以为决策者所接受,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非理性决策。例如:生活在一个大都市的人们,是不可能为买一件衬衫而跑遍所有商店的。这样他的选择很可能不是物美价廉的一种。这就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的供求状况、质量价格趋势以及前景预测资料。政府提供信息,弥补了市场缺陷,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

(3)外部效应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一个厂商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的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如上游水库下游可以受益,这是正的外部效应;上游造纸厂对下游河流造成污染,这是负的外部效应。①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②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效益补偿,因而完全靠市场竞争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当出现外部效应时,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和财政补贴加以纠正。对正的外部效应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对负的外部效应加税缩小产量。还有另外两个办法:①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焦碳加眼镜,养蜂、种苹果树;②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

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无障碍(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最初产权归谁,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最终会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眼镜和焦碳(付费)。

以上三条属于资源配置失效。

(4)分配不公平

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按要素进行分配的,但人们拥有的初始要素是与人的天赋、遗传、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性别、种族有关,以及垄断和其他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且有失公平。这就需要政府按照合理的社会公平准则通过财政收支实施再分配政策。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社会保障。

(5)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由于各国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政府有必要启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后两条属于市场的缺陷,头三条属于市场失灵。

三、政府失效及其表现

(一)含义

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对于“市场失灵”的认识使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措施。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些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开始注意“政府失灵”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表现

1. 有限信息。信息不足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然而现实经济生活相当复杂,许多行为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私人经济部门难以完全掌握完全信息,事实上政府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即使抱着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政府也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政府“犯错误”并不少见,一再修改自己的决策甚至否定过去的做法也是常事。

2. 对私人市场反映的控制能力有限。政府采取某种政策后,它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映和对策往往无能为力。例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政策,都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上升;一些国家为了使收入分配更公平,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累进税,却把这些人赶到税率低的国家定居,随之失去了他们的资本和智慧。

3. 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这首先体现在政府做出一项决策要比私人部门决策慢得多,因为当中要经过这样几个时滞:

第一,认识时滞。这是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的这一段时间。如果是中央政府决策,那么还要加上地方政府反映、报告问题的时间。

第二,决策时滞。这是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那一段时间,当中可能要经过反复讨论、争论,政府做出决策决非易事。

第三,执行与生效时滞。这是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映的时间。

任何公共决策都不可避免上述时滞,在一些时候,当针对某一问题的政策真正起作用的时候,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它已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

除了时滞问题外,有时政策实施情况和最初政策意图可能不一致。因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在更多的时候,由于政策的执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效率和公正廉洁,而政府官员自己的利益或偏好与社会利益和偏好往往不一致,这会使政策执行的结果大打折扣。

4. 政府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政府的决策会影响到许多人,但真正做出决策的只是少数人,不管这少数人是由选举产生的还是其他方式指定的,他们在决策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而且一旦既得利益集团形成,这种格局就很难打破。

由于“政府失灵”的因素存在,不能过分夸大政府对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另外,政府干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税收是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在征税的过程中会产生征收成本,另外,由于税收干扰了私人部门的选择往往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即税收的超额负担。只有在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大于这些税收成本的情况下才需要政府干预。

总之,单纯的市场机制和单纯的政府机制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都有优越性,但又都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只有两种机制相互配合,才有助于实现理想的目标。

四、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分工

1. 从作用范围上看,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的领域。

2. 从作用的层次上看,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经济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

3. 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效率。

那么,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呢?政府弥补市场的失灵一般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

第三节公共产品理论

前面已经讲过,人类的需要虽然五花八门,但从最终需要看无非两大类:一是私人个别需要;二是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通过提供私人物品来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一)概念P22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

1.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共同消费的,其效用不能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分割。它包含两层意思:①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不为公共产品付费者;如国防。②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接受。如卫生防疫、绿化、环保

2. 非竞争性(Non-Rivalness):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边际生产成本为零(MC=0)。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不一致。

例如:海上灯塔是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增加一艘船经过邻近海域得到的指引并不需要增加任何生产成本。但要再造一座灯塔,则边际生产成本显然并不为零。

我们讨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时强调的是消费者增加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不是产量增加带来的MC)。

②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例如: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车厢,为饱和运转的计算机等。

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符合非竞争性。事实上,消费者增加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足以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如:公路和桥梁,对生产者来说,只要不到必须拓宽的程度,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从消费者角度看,因为消费者一般是不喜欢拥挤的,拥挤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本。虽然在一定消费量以下,并不存在拥挤,即拥挤成本为零。可是当消费者的人数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拥挤就会被明显地感受到。

严格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实际上是三个)的公共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

根据以上分析,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的区别可以通过表明个人消费和总消费的关系的方程来体现:

I)对私人产品来说,某一商品的消费总量等于每个消费者所消费的该种商品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II)对公共产品来说,每个消费者实际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就等于该公共产品的总量。即:它表明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公共产品是充分认识公共产品的各种经济价值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把握各类公共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公共产品的分类应本着以下原则:①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意义。即这种划分可以展示出公共产品的某种特点,能够引申出一些研究结论。②能够服务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政府部门能够根据不同类别的公共产品实施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据此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公共产品:

1. 从公共产品的特征上看,可把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可分为三类: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纯私人产品(Quasi-Public Good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产品(Mixed Goods)。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严格的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拥挤成本为零)。而纯私人产品是指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的产品。这两种产品构成了全部社会产品的两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产品的性质并非象理论描述的那样泾渭分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产品处在这两极之间,它们或者只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只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或者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混合产品”,或不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括由私人部门生产的公用品和由公共部门生产的私用品。

2. 从公共产品的层次上看,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由一国政府来提供,而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受益范围不受限制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等不受地区限制,只要是本国国民都能享受,其提供者只能是一国的中央政府,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而有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交通、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路灯等,只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受益者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限制,只能由当地政府来提供,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

进而言之,地方性和全国性公共产品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后者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因受益范围不同而得出的公共产品层次性的理论概括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一般中央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地方公共产品要根据谁受益睡负担的原则,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来提供。这是我们后面讲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

【本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3.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如何分工的?

第二章财政的职能

【本章讲授内容】混合经济体制与政府介入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稳定经济职能

【重点】财政三大职能的内容

【难点】财政三大职能在实践中的运用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财政职能是一国政府(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政府(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一节混合经济体制与政府介入

一、混合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从多种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现代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国家干预的结合,具体讲大致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2.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3. 在这种体制下,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这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

4.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与企业个人、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5. 在这种体制下,由于政府加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选择政府自由而得到补偿。

根据以上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的定义如下:

混合经济是当代国家以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政策,以政府调节补足市场调节的一种机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显然,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是于市场一致的干预,因为这种干预并不是对市场的否定,而是对市场运行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的纠正。

世界各国的混合经济体制呈现着不同的模式,一些国家主张市场因素多些,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计划多些;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另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可能小些。造成各国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

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②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

③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介入

从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领域,据此,可以推断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不过,在总结财政职能之前,我们首先把政府作为一个部门置于市场运行之中,以便弄清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实现财政职能的手段。在第二节中,借助一个高度简化的收支循环图,我们分析了在没有政府参与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作为一个部门无时无刻不参与着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在前面的图中加入政府部门,看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业供给

货币货币

图2.1 政府介入

从图中我们看到,家庭提供的要素和企业提供的产品不仅被非政府部门购买,也被政府部门分别在产品市场上和要素市场上所购买。除此之外,政府还向家庭和企业提供公用品,但并没有经过市场,亦即消费者并不直接付费,其资金来源只能靠征税或举债。具体讲它说明两点:

第一,政府部门作为买者同时出现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因此,政府部门的购买行为成为价格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表明,政府活动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机制,引导政府部门的行为。

第二,对于市场体系不予提供或提供的数量不足的公用品,政府部门将直接向非政府部门提供,并以征税的方式为这种活动融资。

上图表现的是封闭经济的运行,而且省略了资本市场。如果考虑资本市场的存在,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债为其活动融资。这样,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手段就包括支出(购买和转移)、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公债(内债和外债)。

综合以上所讲,在混合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恰恰是政府财政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职能一般被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的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社会可用来生产的资源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如何在各种需求之间最优配置的问题。应该用何种方式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正是财政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利用这个权力配置好资源。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效率准则(Pareto Efficiency)。它是指在既定的资源、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的格局下,倘若社会已不可能在减少一种物品的产出和不损害一个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种物品产出增加或使另一个人受益,则该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这是帕累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中首先提出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逆进的层次上去把握:

1. 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角度看A优于B。

2. 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这种好的资源配置的状态的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3. 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在这种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即帕累托改进为零,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种理想的状态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使现实的资源配置向这一状态无限地趋近。

(二)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的财税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调节投资结构(即增量调节),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存量结构,促使一些企业转产。在这两方面财政都发挥着作用:

首先,调整投资结构。①调整预算支出中的投资结构。例如,目前应加大能源、交通、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一般加工工业投资;②利用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通过不同的税率、不同的折旧率及不同的贷款利率来实现。

其次,调整产业存量结构。过去主要靠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行政手段,今后根据市场经济要求,除必须的行政手段外,主要通过兼并和企业产权重组来进行,针对不同产业实行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

(二)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集中了国家先进的工业,高精尖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全国产值GDP的3/4都出自东南沿海;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储备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据有关部门估算,东西部最大的差距达50年(相当于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二是由于纯粹的市场机制导致资源往往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流动,从而使滞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也更加发达。这就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均衡地发展。

因此需要运用财政支出、税收、公债、补贴、财政体制及政策等方面的手段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配置。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为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我国曾搞了一个“三线”建设,生产力布局开始向内地转移,损失浪费极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推行“梯度推移”的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倾斜式的财税政策作为一种“双刃剑”政策,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迅速崛起,同时却在另一方面拉大了东西地区的差距。

1999-2000年国家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根据主要是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比例。这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职能和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应当使政府部门支配和使用的资源与承担的责任相适应,政府支配的资源过多或过少都不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例如:过去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资源配置权大,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直接插手微观企业,资源配置权小,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政府行为既有补位也有退位:

补位:社保、福利、环境优化、就业。

退位:生产领域对企业直接管理。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一)收入分配的基本涵义

一般来说,收入分配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功能收入分配,二是规模收入分配:

功能收入分配又称要素收入分配,它研究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即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

规模收入分配(又称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它研究处于不同阶层的个人和家庭的得到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即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规模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显

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收入分配是指后一层意思,即规模收入分配。即处于不同阶层的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收入有多大差距。不过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大规模收入分配受功能收入分配的制约。这在私有制国家表现的特别明显。所以这就更需要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的差距表现的特别大时,通过调节规模收入分配以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

(二)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指标

为衡量不同阶层的个人或家庭所得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国际经济学界通常采用一个指标:基尼系数。它是根据一国的洛伦兹曲线计算得出的。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它表示的是收入所得者的百分比与所得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经济学家芬尼利用一个公式把洛伦兹曲线的思想比较精确地表示出来。

按照西方国家通行的标准:①0.2<基尼系数<0.3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②0.3<基尼系数<0.4 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合理

③0.4以上,收入分配差距大

我国基尼系数在1996-1998年间分别为0.424、0.425、0.456。

(三)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克服市场机制缺陷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按劳分配不能完全保证实现的财富分配不公,从而达到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又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规则公平)强调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的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这种公平与效率相一致。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是对以上(市场)分配的偏差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维持在各阶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财政学探讨的是社会公平,因为前一个公平(经济公平)已由市场在交换中解决。

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在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上:①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适度。使政府税收既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财力需要,又要使企业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的能力。②企业的利润水平要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能力状况。

(二)调节居民收入水平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按劳、按资、按需分配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个人收入既要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手段,还有国家的一些收入分配政策。具体讲:

税:在取得收入时超过一定数额须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在收入存量环节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增予税”。

转移支付:对贫困阶层给予补贴,许多城市都有最低贫困线。社会保障支出、保险、救济。

收入分配政策:调工资(行政事业单位)

第四节稳定经济的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是从国民产出、就业、物价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构成了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增长

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成就最终是以国民产出水平和增长速度为标志的。实际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稳定增长是一国最高层次的目标。这一目标靠一国经济稳定来实现。2001年,GDP=95800亿元,增长率7.3%。

(二)充分就业

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这里“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可就业人口100%的就业,而是指就业率达到某一社会认可的标准。比如:95%、97%等。一般这一指标通常是从失业率的角度来衡量的。1-就业率=失业率

(三)物价稳定

它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政策的制定者并不关心价格水平本身,他们关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因为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并不是价格水平,而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发生的经济调整。即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过程,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过程。通胀率即物价上涨率,是某种商品价格指数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增长的百分数。

(四)国际收支平衡

它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内容

要实现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财政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关于结构平衡,实质上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前面已作讲述,这里着重对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的手段作一分析。

(一)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

这主要是通过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国家预算来进行的。

1.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结余政策

2.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预算收入赤字政策

3.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实行预算收入=支出中性政策与之配合

(二)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在经济中能自动地趋于部分抵消总需求变化的财政措施或手段。如累进所得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这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

1. 在收入方面,主要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这种税制条件下,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运用税率相应的提高,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和居民收入下降,运用税率相应降低,税收的降低幅度超过国民收入的降低幅度,从而可以刺激经济复苏。当然,上述作用是以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前提的。目前,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而个人所得税又微不足道,这种作用十分微小,但从长远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仍然有借鉴意义。

2. 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起刺激作用。

就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从1979-2001年这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1.1979-1996年,我国经济特征是一种“短缺经济”的卖方主宰市场。

2. 1996-2003年,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特征。1996年软着陆以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本章思考题】

1.掌握三大职能的含义。

2.三大职能作用在哪些领域?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本章讲授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财政收入的数量分析

【重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难点】财政收入的合理界限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一定的社会产品的过程,即财政收入阶段;二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政治经济原则,将占有的社会产品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即财政支出阶段。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阶段;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的价值。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为了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寻找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和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管理,需要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

财政收入分类的必要性导源于财政收入的复杂多样性,长期以来,各国财政学者都十分重视对财政收入的分类,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主张,如有的将财政收入分为直接收入、间接收入和预期收入;有的分为经常收入和临时收入;还有的分为强制收入和自由收入等。各种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应合乎两方面的要求:①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货币收入,其分类应体现这一点;②要同各国实际想适应。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结构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财政收入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分类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根据以上两点要求,把我国的财政收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按收入的形式分类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即来自各方面、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通过什么方式上交给国家。在世界各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都是税收,除此之外,其它非税收收入,视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财政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税收收入

税收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方式。目前在我国,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二)企业收入

这是指国有企业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租赁费、股金分红收入等。利改税后,利润收入在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经很少,今后,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改革和实行税利分流,这一比重必将不断提高。

(三)债务收入

这是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四)其他收入

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包括的项目多、政策性强,主要有:

1. 事业收入: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交纳的收入,组织有偿服务、办各种培训班,印刷材料。

2.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结婚证书费、护照费等。

3. 罚没收入:是指工商、税务、海关等国家机关依法处理的罚款收入。

4. 国家资源管理收入:指各单位经国家批准开采国家矿藏资源,按规定向国家交纳的管理费。

5. 公产收入:是指国管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和国家预算科目相一致,有利于编制国家预、决算。

二、按经济成分分类(所有制构成)

目前,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这必然反映到财政上来,即财政收入按经济成份分类有来自于国营、集体、个体、外资、中外合资企业收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同,财政收入的构成不同。解放初期,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财政来源于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有50%,来源于其他经济成份的收入近50%;1957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公有制经济收入,其他方面的收入大大减少。到了1979年改革前,财政收入基本上来源于公有制收入,占90%左右。改革以来,由于我们发展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来自于公有制经济成份以外的收入逐年增加。这两年,非国有经济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收入比重为40%,上交财政的收入才占20%多,穷其原因,主要是财政收入制度没有及时地随经济结构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从而出现在税负上国有重于集体、集体重于个体:

名义

国有55% 70%

集体8级55%(最高)

私营35%

合资33%

从1994年起,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

三、按经济部门分类

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结构,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二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互有交叉,但其涵义都不相同,产业结构的划分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出发点。一般认为:第一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最基本需要的食品,它类似(相当于)农业(包括牧、副、渔业等);第二产业提供其他更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相当于或类似于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提供人们物质需要以外的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包括除上述部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门。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两种划分方法谈一下经济部门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小农业指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都将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对财政的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以税收入的形式直接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

农业上缴财政的税收收入包括农业税和农村税收两部分。农业税是向种植业征收的税。建国以前,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业税占解放区整个税收收入的80%,是当时财政收入的支柱。建国后,为了使农业休养生息,国家采取了稳定农民负担的轻税政策。加工工业给国家提供的积累越来越多,所以到现在农业税只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左右。但它始终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农村税收是指向农村工商业征收的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除了向国家提供农业税之外,还向国家提供一定的流转税和所得税。

2. 农业以价格差价的形式间接向财政提供收入

这种间接的方式就是国家通过制定计划价格体系,使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于其价值,把农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给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再由这些部门以税收利润的形式上缴财政。这实际上是前面说过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农民创造的价值在农产品的收购时没有全部实现,在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得以完全实现。这样国家财政通过一种隐蔽的渠道以价格的形式再分配了一部分农民收入。这部分收入要远远超过农业税收收入。所以在衡量农业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时,不应光看到税收,还应把剪刀差这部分收入加进去,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目前还解决不了,原因是价格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虽然我们正在理顺这种不合理比价,但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化了。1978年改革时,有人说财政一年通过价格形式从农民手中拿走200亿元,这些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但支农工业品的价格也在涨,所以剪刀差并未缩小多少。

3. 在现行的价格制度下,农业丰歉对财政收入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影响

①从总体上看,农业丰收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②但由于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存在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其差价是由财政进行补贴,,补贴的办法或是对企业实行减税、免税,或是弥补企业亏损,或者是在提高零售价格的同时给职工以物价补贴,最后反映在财政上不是减少财政收入就是增加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越丰收,收购的农产品越多,财政补贴额越大,负担也越重,这是今后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与财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由于农业受自然力的影响大,所以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收入的状况。俗话说:“八月十五放光明”,即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就可以看出这一年农业的丰歉来。有些工业品是以上年的农产品为原料的,所以当年农业收入影响着下一年度的工业收入。

了解到农业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就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种植业一直按常年产量征税,常产是解放初核定的,50年来我们只调整过一次,且增产不增税,对开垦荒地三年免税;在工商税上对农机、化肥、农药等支农工业品实行低税政策。这些税收制度,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是受影响较大的产业。

新名词——新东北现象

最近两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相当于中国大豆年产量1500万吨,我国现在粮食库存5000亿斤。

加入WTO后,美国农产品还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还要下降。

东三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素有“粮食稳压器”的作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0%。我国加入WTO 后,对农业的冲击很大。如大豆进口增长快,原来东三省往南方运输销售,现在东北人讲我们的粮食进不了山海关了,怎么办?有人主张东北应打“绿色”牌。

(二)工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体系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建立起来的,“一五”时期(1953-1957)连续发了几年公债,为经济建设筹资,建成几个大钢厂(鞍钢、本钢、首钢、武钢,宝钢后来建),汽车行业,石油业。

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利用蒸汽机、动力机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而我国清政府闭关自守,使得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差1个世纪。今天改革开放20多年后,1994年西方国家实现了网络化,而我国1995年也实现了网络化,仅仅相差1年。现在internet、电子商务、国际互联网在各国迅速发展,改革之初,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世界排50位,1997年排6位,1998年排4位,在我国产业中,工业目前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

①工业的技术装备好,劳动生产率高。每个工人全年创造的产值相当于15个农民全年创造的产值。如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00元,而农民只有770元,1:15比例。

②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比农业快。比如199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农业只增长6%,目前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60-70%。

③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纯收入的较大部分要上缴财政。

关于如何管理好企业,我国商界的一些精英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1.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产业的)影响

2.汽车

3.造纸

4.钢铁

5.服务贸易(信息产业、金融)

(三)建筑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建筑业是一个特殊的工业部门。它也创造产品和价值,但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实现方式都不同于一般工业。住房商品化以前,从我国对建筑业产品的管理办法来看,其产品一般都不经过流通,其价格只包括成本和一定程度的利润(即是国家法定利润),在这样价格结构下,建筑业所创产品的价值在本部门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所以一直以来,财政来自建筑业的收入很少,不足1%。而国外(日本、美国)建筑业是其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制度和价格制度的改革,我们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建筑产品商品化。这也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程度。但建筑业实现的财政收入仍不多,房子闲置5000万平方米,大批安居工程闲置70%。原因是房价不合理。全国房价1700元/米2,大连3000元/米2,北京6000-7000元/米2。目前全国350万特困户,人均不足4米2(双人床那么大),房地产商手中空房5000多万米2。由于价格问题,供求无法相适应。

以上我们讨论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和制约,下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下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四)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第三产业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饮、物资供销、金融保险、旅游、文化教育、广播、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所有这些部门一个共同特点是从事服务或服务性活动。经过这一环节使社会产品最终完成再加工和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化。

按照传统的经济思想,只有工业和农业才是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部门和行业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一传统思想已被经济实践所否定。在这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60%以上,提供的财政收入也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但也显露出迅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模式的转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今后,第三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迅猛发展,并将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基础和主要来源。

第三产业部门在财政分配上的特点是财源比较分散,同时各部门盈利和上缴税利水平也不够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对第三产业的财务管理还不够严格,也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所以这些部门“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制定适应第三产业特点的财政分配制度,并严格以法治税,是今后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近两年我国国家税总在全国搞“金税工程”。核心就是实现税收征管网络化。

第二节财政收入的数量分析(界限)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行使职能范围的重要指标。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尤其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里,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是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如财政收入总额,或用相对数如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一国财政收入的规模有多大,并不仅仅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它要受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面我们就首先分析一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诸因素。

一、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总量制约因素: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几个指标来表示。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它们分别适用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及少数发展中国家。虽然统计口径和指标有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也就越多。在一般情况下,该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也越大。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来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的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数是如此,相对数也是如此。这恰恰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技术进步(Y增速加快,物耗降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上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为5.2%,到本世纪中叶占40%,1970年代60%以上。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5倍,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每百元可提供50元财政收入,其他因素仅为13元。

技术进步所占因素(对GNP的贡献)

上世纪初 5.2%

中叶40%

70年代60% (美日80%)

(二)相对量制约因素:对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或GNP)的影响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又可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这一比重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① V与M的比例关系,或M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可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率;② M中财政集中部分与

非集中部分的比例关系,或者说,财政收入占M的比重,可称为财政集中率。

设:N = 国民收入, F = 财政收入,则:

F/N = 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集中率= M/N×F/M

假设= 50%×60% = 30%

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影响M/N和F/M的因素。

1. 影响剩余产品价值率M/N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者的劳动日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扩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扩大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重。决定一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技术装备程度、劳动者对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组织和管理水平等。

(2)劳动者再生产费用

劳动者再生产的费用,是一种客观需要,它受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社会的平均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道德因素与制约。通常情况下,V的最低限量是劳动者的平均消费水平不能低于过去,且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现实地看,V的提高程度,决定于国家的分配政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剩余产品价值率最终取决于V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A.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上升;

B.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下降;

C.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不变。

为提高M/N,必须做到“A”。

2. 影响财政集中率F/M的因素

(1)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国家集中的程度较高,对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国家集中的程度较低,因此,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财政集中率。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选择题题库

(A)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 财政 B. 货币政策 C. 税收 D. 国际贸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D) A. 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 B. 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 C. 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 D.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发展和稳定 正确答案:D 市场失灵的表现在(ABCD) A. 信息不完全 B. 公共产品 C. 市场垄断 D. 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A B C D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BCD)。 A. 强制手段 B. 立法和行政手段 C. 财政手段 D.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C D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正确答案:错误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正确答案:正确 高等教育是一种(B) A. 劣质品 B. 准公共物品 C. 私人物品 D. 纯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B

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是(A) A. 公共定价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收费 D. 征税 正确答案:A 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可采用的公共定价方法是(AB) A. 二部定价法 B. 负荷定价法 C. 平均成本定价法 D. 边际成本定价法 正确答案:A B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包括(BCD) A. 市场自由 B. 政府参股 C. 政府补贴 D. 政府授权经营 正确答案:B C D 若某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认为该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生产。 正确答案:错误 在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公共项目的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正确答案:正确 在公共支出结构中,消耗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保证社会安定的职能 C. 资源配置职能 D.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 正确答案:C 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A.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 B. 非均衡增长模型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D. 政府活动扩张 正确答案:C

财政学练习一

财政学练习一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练习一 单项选择 练习要求:在括号内填入所选项目的字母。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满足政府的需要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满足企业的需要 D.满足个人的需要 2.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高等教育 B.公共汽车 C.行政国防 D.高速公路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企业 B.银行 C.居民 D.政府 4.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典型的社会现象是( )。 A.应用科研 B.污染工业 C.卷烟企业 D.农业科研 5.以下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A.行政管理 B.国防设施 C.基础教育 D.高等教育 6.具备非排他性,但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的是( )。 A.道路 B.公园 C.国防 D.外交 7.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 A. C B.V C. M D. C十M 8.财政是一种( )的经济行为。 A.社会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9.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大的(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微观效益10.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经济增长 1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 C.政党 D.国家 1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产品 B.国民生产总值 C.社会总产值 D.商品价值 1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满足公共需要 B.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C.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D.国防需要 14.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是财政部长项怀诚首次在()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宣布的。 A.1993 B.1996 C.1998 D.2000 15.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财政类型,它起源于()。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社会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计划经济国家 16.奴隶社会财政的主要类型是()。 A.家计财政 B.生产财政 C.消费财政 D.公共财政 17.计划经济财政的主要类型是()。 A.家计财政 B.生产财政 C.消费财政 D.公共财政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财政学选择题含答案

2014年5月财政学作业(2)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C、在给定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当某个消费者的效用给定时其他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D、产出水平最大化且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2、产品组合效率要求满足()条件。 A、每一产品的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D、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生产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财政学练习一

财政学练习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练习一 单项选择 练习要求:在括号内填入所选项目的字母。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满足政府的需要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满足企业的需要 D.满足个人的需要 2.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高等教育 B.公共汽车 C.行政国防 D.高速公路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企业 B.银行 C.居民 D.政府 4.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典型的社会现象是( )。 A.应用科研 B.污染工业 C.卷烟企业 D.农业科研 5.以下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A.行政管理 B.国防设施 C.基础教育 D.高等教育 6.具备非排他性,但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的是( )。 A.道路 B.公园 C.国防 D.外交 7.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 A. C B.V C. M D. C十M 8.财政是一种( )的经济行为。 A.社会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9.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大的(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微观效益10.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经济增长 1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 C.政党 D.国家 1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产品 B.国民生产总值 C.社会总产值 D.商品价值 1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满足公共需要 B.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C.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D.国防需要 14.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是财政部长项怀诚首次在()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宣布的。 A.1993 B.1996 C.1998 D.2000 15.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财政类型,它起源于()。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社会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计划经济国家 16.奴隶社会财政的主要类型是()。 A.家计财政 B.生产财政 C.消费财政 D.公共财政 17.计划经济财政的主要类型是()。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最新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 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 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 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练习题1及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B)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 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财政提供一致性服务是为了(B)。 A弥补市场失灵B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C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D加强法制 3.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通过(D)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 A招标B贷款C引进外资D补贴 4.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A)。 A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6.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C)。A增加税收B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C增加支出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7.“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原则,是(B )提出来的。 A配第B斯密C瓦格纳D凯恩斯 8.一国政府制定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C)。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9.收费也是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具有(D)。 A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B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C特定性、福利性和随意性D自愿性、受益性和普遍性10.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A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1.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收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D)。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2.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B)。 A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从价税与从量税 13.国债作为特殊的财政范畴,其基本功能是(B)。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经济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选择题

第一章财政对象和财政职能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如何履行收入分配职能(CD)。 A、维护市场有效竞争 B、解决外部性 C、通过超额累进的所得税,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税收 D、对低收入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3、财政如何履行资源职能(ACD)。 A、提供公共品 B、对高收入人群征税调节收入差距 C、矫正外部性 D、维护市场有效竞争 4、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起到经济“自动”稳定功能,从收入制度角度看,主要是指(C)。 A、失业救济金制度 B、政府采购制度 C、税收制度 D、公债制度 5、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D)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6、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BCD)。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与手段。√ 8、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C)。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发行股票 C、企业购买公债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9、财政是一种(C)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企业 B、个人 C、国家或政府 D、市场 10、财政研究范围包括(ABCD)。 A、中央政府 B、省级政府 C、市级政府 D、县级政府 11、下列不属于财政现象的是(D)。 A、2013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推行 B、2015年财政部在香港分两次发行共280亿元人民币国债 C、2015年中国国防预算增加10% D、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12、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在于(C)。 A、税收 B、反托拉斯法 C、外部性 D、以上都是 13、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财政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是( C )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2.公共支出结构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B )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资源配置的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 保证社会安定 3.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 A ) A. 社会消费性支出 B. 积累性支出 C. 转移性支出 D. 生产性支出 4.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B ) A. 社会救济 B. 社会保险 C. 社会福利 D. 社会优抚 5.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A ) A. 税率 B. 附加和加成 C. 起征点 D. 减免税 6.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B ) A. 增值税 B. 公司所得税 C. 消费税 D. 营业税 7.消费税的征收环节是( A ) A. 生产环节 B. 流通环节 C. 交换环节 D. 消费环节 8.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了( B ) A. 比例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 B. 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C. 比例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D. 超额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9.我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A ) A. 1月1日—12月31日 B. 当年7月1日—次年6月30日 C. 当年4月1日—次年3月31日 D. 当年10月1日—次年9月30日 10.汲水政策是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这种政策的载体是(B ) A. 公共税收 B. 公共投资 C. 国债 D. 补贴 11.下述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的问题是( A ) A. 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 B. 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 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 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财政学试题(1)

财政学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填在题下表格的相应位 ①高等教育支出②基础工业投资 ③行政国防支出④更新改造支出 2.财政收入中的利润收入是属于 ①税收收入②企业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 ①农产品销售收入②农业收入③常年产量④单年产量 4. 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指 ① M ② V ③ M+V ④ C 5.在税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①税率②附加③加成④减免税 6.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①纳税人②课税对象③课税依据④税率 7.在公债的偿还方法中,有利于国家调节金融市场的偿还方法是 ①买销法②抽签法③一次偿还法④调换偿还法 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①国防支出②科教文卫支出③社会集团购买④财政补贴 9.我国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①固定资产的修理②更新改造③基本建设④外延再生产 10.在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是 ①动用财政结余②发行政府债券③向银行透支④增加税收 11. 我国国家预算的审批权属于 ①国务院②财政部③全国人大④最高法院 12.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测定,通常是用 ①批发物价指数②消费物价指数 ③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④居民生活费用指数 13.国际上习惯采用的衡量一国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是该国一个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同期外汇总收入的比率。通常认为这个比率不应高于 ①20% ②10% ③15% ④25% 14.目前,按照我国预算法规定,可以增列赤字的是 ①中央政府的公共预算②中央政府的建设预算 ③中央政府的公共预算④中央政府的建设预算 15.将财政补贴分为明补和暗补,是按下列哪种分类方法 ①补贴方法②补贴性质③补贴项目④接受主体 16.狭义的预算管理体制是指 ①税收预算管理②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③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④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 17.经费预算的收入主要是 ①税收收入②债务收入③利润收入④其他收入 18.宏观调控的目标最主要的是 ①社会总供求的平衡②经济稳定增长③充分就业④物价稳定 19.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①税收②规费③上缴利润④发行公债

财政学(陈共第六版)选择题(有答案)

第一章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财政 一,单选 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C) A 市场过程 B 现代生产 C 市场经济 D 社会经济 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 A 外部效应 B 外部作用 C 经济作用 D 经济活动 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B) A 要素市场 B 企业 C 商品市场 D 社会 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B) A 公共商品 B 公共产品 C 公共服务 D 社会产品 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D)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二,多选: 1,政府的经济作用表现在(ABD) A 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 B 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 C 强制干预微观经济立体的活动 D 实施宏观调控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ACD) A 内部性 B 外部性 C 垄断性 D 政治性 3,公共产品特征(BC) A 非盈利性 B 非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垄断性 4,财政的要素(ABCD) A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B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C 财政分配形式是实物形式,力役形式,价值形式 D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5,公共财政的特征(ABCD) A 公共性 B 非盈利性 C 法治性 D 民主性 6,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ABCD) A 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B 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通过市场转移 C 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D 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选题 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B)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 A 居民 B 市场 C 社会 D 税收 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C) A 福利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帕累托最优 D GDP最大化 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D) A 低失业 B 高就业 C 消灭失业 D 充分就业 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C) A 降低政府开支 B 提高经济建设资金 C 降低税收成本 D 加快资金循环 二,多选题 1,市场失灵可以分为(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