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 心肌应变率显像-超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技术

SRI 心肌应变率显像-超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技术
SRI 心肌应变率显像-超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技术

心肌应变率显像-超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技术

黄国倩,舒先红,潘翠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echocardiography that provides a powerful and noninvasive tool for analysis of regional myocardial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by quantifying myocardial deformation. It represents a promising technique which can differentiate between active contraction and passive tethering of the segment, and is proved to be more reliable and sensitive than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parameters in diagnosis ischemia-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 at earlier stage with improved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Key words: echocardiography, imaging, strain

心肌应变率成像(Strain rate imaging,简称SRI)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超声技术。除继承了超声心动图所特有的无创安全、快速简便、可床旁操作、可反复随访等优点外,许多动物和人体试验证实,该技术在检测急慢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功能异常,在定量评价负荷超声等方面的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研究价值。本文对其原理、临床初步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

一、原理及方法

心肌应变力(strain,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Mirsky 和Parmley提出137。应变力反映了心肌在张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常用心肌长度的变化值占心肌原长度(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百分数表示。负值代表心肌纤维缩短或变薄,正值代表心肌组织延长或增厚。对于正常的心脏,收缩期轴向(如心尖四腔心切面)应变力为负,反映了心肌向心尖方向缩短,而径向(如胸骨旁短轴切面)收缩期应变力为正,反映了心肌在收缩期增厚;同样在舒张期,轴向应变力为正,反映了心肌延长,径向应变力为负,反映了心肌舒张期变薄。

应变率(strain rate, SR)是应变力的时间导数,反映了心肌发生变形的速度,单位为1/s。应变率也等同于心肌运动速度在沿声束方向上的空间梯度,这是心肌发生变形的前提,也是超声测量应变率的基础。超声仪器同时测量两个取样容积的速度,这两点的间距一般设为1cm,也可是5-12mm之间的距离。应变率即为局部两点之间的速度差除以两点之间的距离。

尽管应变率和应变力都是衡量心肌变形的指标,但是两者之间仍存有细微的差别,对心率以及正性肌力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2,333,34。应变力反映了心肌变形的程度以及心室几何形态的改变,与每搏输出量(SV)以及LVEF呈线性相关(r=0.87),并且受到心率的影响。而应变力则反映了局部心肌的收缩能力,与心肌收缩指数(contractility index, CI,为收缩末期应变力与收缩末期室壁张力的比值)密切相关,且相对不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心肌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应变力。

应变率/力可以以二维、M型或应变率-时间曲线的形式得到。可以进一步对二维和M型应变率图像进行彩色编码,使观察更加直观敏感。随着负的应变率(即缩短)的值递增,彩色色调从黄色过渡为红色,随正的应变率(即伸长)的值递增,色调

由蓝绿色过渡为蓝色,应变率值接近0时,显示为绿色。正常的应变率-时间曲线包含3个波型,而应变力曲线则呈正弦波型。以轴向应变力为例,收缩期心肌应变率和应变力为基线下方波形(S),提示收缩期心肌缩短,应变率/力为负值。舒张期应变率和应变力位于基线上方(D),提示心肌延长,应变率/力为正值。应变率曲线舒张期呈现出两个正向波,舒张期E峰和A峰,代表早期心室充盈和心房收缩(图1)。目前最常用的定量指标为上述各波型的峰值,例如收缩期应变率/力的峰值等。但也有研究发现,应变率曲线上各波型的时间速度积分(Time-velocity integral, TVI),应变率在室壁各节段的空间传播速度,以及心肌变形的发生时相对于评价心肌功能同样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目前,超声医学已经实现了应变力/应变率的实时显像,并将其用于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许多动物试验和人体研究表明,SRI技术与以往的各种技术相比,在评价心肌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主要是通过目测局部心内膜的位移和心肌增厚率对室壁运动进行半定量评分来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尽管心内膜位移是最常用的指标,但它不能鉴别心肌主动收缩产生的位移和心肌被动受到周围节段牵拉而产生的位移。而心内膜增厚率的估测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十分困难。此外,目测法对观察者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较长的学习过程和专业训练,主观性大,存在观察者之间的变异。当存在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导管时,心肌激动顺序发生改变,心肌运动不同步,会干扰对室壁运动的分析。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虽然能够定量测量局部心肌的运动速度,但却无法区分心肌速度的产生是由于主动收缩还是受到周围节段的被动牵拉,抑或仅仅是室壁的单纯旋转扭动,这就限制了该技术对局部心肌功能的评价。此外,心肌速度检测的准确性还受到心脏本身的运动,呼吸时胸廓运动以及探头移位等因素的影响。磁共振可以无创地定量分析心肌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变形,但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检查耗时等限制了它在临床的推广普及。应变力/应变率成像为无创性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定量工具。它通过定量分析局部心肌的变形,更直接地反映了心肌的局部功能,不受到周围节段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局部心肌的实际运动情况,以及它是否真正地参与了收缩过程。由于应变率反应的是两点之间速度阶差的空间分布,因此相对地不受呼吸以及心脏搏动的影响。此外,由于应变率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很高,它可以精确地反映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局部心肌收缩舒张活动的发生,识别不同节段之间心肌变形在空间和时相分布上的细微差别。这些优势使其对心肌功能的评价更加客观可靠,减少了观测者之间的变异性。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在各种临床环境下,应变率成像技术均能敏感准确地识别心肌局部功能的细微变化4,5,41,42。动物试验表明,在不同心率以及正性肌力药物诱导的不同的负荷状态下,应变率与导管测得的左室dP/dt的最大值呈线性相关3(r=0.82)34,与收缩末期压力-容积关系曲线所衍生的elastance峰值密切相关(峰值应变率r=0.94,平均应变率r=0.88),大大优于收缩期心肌速度6(r=0.75)35。Edvardsen T732等报道,SR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局部心肌的变形功能,不论是健康人还是心梗患者,静息状态还是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轴向还是径向的应变率,其测值均与tagged磁共振(MRI)法密切相关(轴向r=0.89;径向r=0.96)。

二、临床初步应用

(一)正常心肌的应变率/力

不少学者应变率/力成像技术对健康个体心肌变形的特性进行了研究8-115,6,7,8。结果发现,在健康个体中,不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应变力/率在整个心室的分

布和传播都是有序而协调的。心肌径向应变率/力的值高于轴向,右室纵向的应变率/力值高于左室。对于室间隔及左室的各个室壁,轴向的应变率/力在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部的各个节段上大小均衡,并不象心肌速度那样从瓣环水平向心尖逐渐递减。与左室不同,右室的应变率/力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即心尖部各节段的应变率/力的值较高。

心肌的应变率/力是由基底段向心尖部顺序传播,这反映了心肌各节段收缩和舒张运动的发生在空间和时相上存在一定的顺序,即心尖部较基底段延迟发生。通过对舒张期左室各节段心肌延伸的发生时相进行定量分析96,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力在左室的传播速度分别为91±31cm/s(舒张早期E波)和203±11cm/s(舒张晚期A波),对应于时间延迟分别为104±29ms(E波)和56±24ms(A波)。抬腿增加心脏前负荷时,心肌应变率/力的传播速度将显著增加(E 波增至101±27cm/s,A波增至283±17cm/s)。除应变率/力的数值外,心肌应变率/力的传播速度对于评价心肌功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变率/力成像技术在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运用:

1.评价缺血时心肌局部功能的异常

用应变力/应变率评价局部心肌的变形功能可以评价冠心病心肌节段运动异常,精确地识别功能异常的心肌部位和范围,提高对灌注异常节段的检测。心肌缺血时,心肌运动的速度和时相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包括收缩起始的延迟,心肌增厚或缩短的程度及速度降低,以及收缩期后的收缩(Post-systolic shortening, PSS)。什么是收缩期后室壁收缩呢?它是指心肌缺血时,心肌收缩出现在主动脉瓣关闭之后,或在左室压力明显下降时。缺血心肌收缩期后异常收缩与心肌损害息息相关,是心肌活性的指征。上述局部心肌功能的异常在应变率显像上表现为,运动异常的心肌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的应变率/力明显降低,消失,或出现倒置,提示矛盾运动12-1429,31,40;如有存活心肌,还可以在ECG的T波后检测到异常升高的收缩期后应变率,提示收缩期后的室壁收缩1526。SRI技术中另一项用于定量评价心肌运动功能,识别心肌缺血的指标为局部心肌舒张起始时间(Time to onset of regional relaxation, ),定义为心电图上的R波与心肌节段运动从收缩转变为舒张的转折点之间的时间T

R

间期,单位为ms。由于局部心肌活动由收缩向舒张转变的起始时相随局部心肌的病理生理状态而改变,因此局部舒张活动的起始时间反应了局部心肌的功能状态。Belohlavek M等在对猪的心肌缺血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当阻断左前降支(LAD)后,缺血的节段该指标明显延长,(由基础状态下43.9±48.6ms至110.8±73.8ms),其异常范围与灌注缺损在空间分布上完全一致1630。

Stoylen A等对15名心梗患者的236个心肌节段同时运用SRI技术和标准二维超声进行心肌节段运动评分,发现这两种技术高度一致1727。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在检测心梗的相关血管方面,两者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828。

用SRI技术检测灌注异常优于心肌速度及位移,它有助于鉴别心肌的运动是源自主动收缩舒张还是被动运动。梗死的心肌由于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有时组织多普勒也会记录到被动运动所产生的运动速度,但由于心梗坏死的心肌不产生变形,主动收缩和舒张早期运动消失,因此应变率为0。Jamal F等1910对40名急性心梗的患者进行了心肌速度,应变率/力的测定,并与冠脉造影以及二维超声评价室壁节段运动的结果进行了对照。研究表明,尽管心梗部位的心肌运动速度明显降低,单凭心肌速度并不能准确的识别收缩异常的节段,而应变率/力的降低可以精确地识别心梗受累节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明显优于速度指标。同样,Kukulski T等2011对PTCA术中球囊阻断冠脉的前后进行了心肌速度,应变率/力的测定。结果发现,收缩期应变率/力能够更精确地诊断球囊阻断冠脉血流所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其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应变率75%和80%;应变力80%和82%),而收缩期心肌速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65%。

心肌变形功能的异常是局部心肌灌注异常的反映。Garot P 等219在猪的试验模型中同时运用心肌声学造影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对冠脉血流降低时心肌灌注和心肌变形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基础状态和缺血时,心肌收缩期应变率的峰值与跨壁视觉强度阶差(transmural video-intensity gradient)密切相关(r=0.93)。

心梗后的疤痕组织范围决定了局部心肌的变形能力2239。在非透壁心梗中,疤痕范围与静息状态下收缩期的应变力密切相关(r=0.88)。此外,SRI可以清楚的区分慢性透壁性心梗和非透壁性心梗。在非透壁心梗中,静息状态应变率/力均较正常明显降低,滴注多巴酚丁胺后,应变率在小剂量时(5mg/kg/min)轻微升高,在更高灌注速率时下降,而应变力不随多巴酚丁胺滴注改变。对于透壁心梗静息状态下收缩期应变率明显降低,应变力几乎不能测及,两者均不随多巴酚丁胺的滴注而改变。

2.定量评价负荷超声

传统的负荷超声主要依靠目测室壁增厚率、心内膜的位移和收缩的同步性来对节段室壁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必须受到专门的训练,同时受到成像条件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应变率/力成像技术的应用为负荷超声提供了定量工具,两者结合能够更敏感地诊断早期心肌缺血,使结果分析更加客观准确,提高观测者间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心肌的应变率/力等进行彩色编码,运动异常的部位显示得更加清楚直观,大大增加了检查效率,缩短了检查时间。

Kowalski M1等对在标准的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中应用应变率/力成像技术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6名CAD患者和 4名正常者总共1936个心肌节段在负荷超声检查中进行应变率成像,结果发现,97.2%节段图像质量良好,而且图像质量不受心率增快(>150bpm)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成像扇角,15°(帧频>150帧/秒)和45°(帧频>115帧/秒)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大应变率/力的数值密切相关,但后者的时间分辨率不如前者。该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资料采集方法和后处理技术,应变率/力成像完全可以用于定量评价负荷超声。当然,如何使数据的后处理更加合理,减少资料分析的时间,提高其临床实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在DSE中,应变率/力成像技术可以定性和定量的区分缺血和非缺血心肌节段对多巴酚丁胺负荷的反应,为诊断诱导的心肌缺血提供客观证据。正常的心肌组织对多巴酚丁胺负荷的反应表现为:心肌最大收缩期应变率值从基础状态随多巴酚丁胺剂量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在最高剂量时达到高峰;而心肌应变力对负荷的反应与应变率有所不同,它在开始的小剂量多巴酚丁胺(5-10mg/kg/min)阶段轻度升高,但随着多巴酚丁胺剂量的逐渐加大,其数值不再继续升高,甚至因为心率增加而有所降低2,3,23,24。1,24,33,34

缺血的心肌节段对负荷超声的反应为:收缩期心肌应变率和应变力的增加幅度的减少,收缩期室壁缩短的延迟或延长,或发生了收缩期后收缩(Post-systolic shortening, PSS)。V oigt JU252等应用SRI技术对44名明确诊断或临床可疑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定量DSE,并以同位素心肌灌注扫描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研究表明,对于不缺血的节段,收缩期应变率峰值随负荷水平增高而显著增加,但应变力仅在早期阶段有轻微的改变。对于47个诱导出缺血的心肌节段,应变率/力的增加的幅度明显降低。所有的缺血节段均可发现收缩期后收缩,PSS与该节段的最大应变力之比是诊断DSE诱导心肌缺血最佳的定量指标。与传统的负荷超声相比,应用SRI技术将负荷试验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由原来的81%和82%提高到了86%和90%。Cain P 等264在对104名CAD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的研究中发现,

心肌应变率值在运动正常的节段与运动异常的节段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此相类似,应变率的显著差异还见于冠脉造影正常的血管所供应的节段和病变血管所供应的节段之间,提示心肌应变率反映了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局部心肌的病理生理特征,因此可以客观而且定量地评价负荷时的局部室壁运动功能。与组织速度显像技术比较,应变率成像与负荷超声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检测灌注异常或运动异常的节段。

另一项用于定量评价DSE的SRI指标为局部心肌舒张起始时间。研究表明273,该指标测量简便,重复性高,即使在多巴酚丁胺负荷的高峰阶段,也可在90%以上的心肌节段得到满意的测量,观察者之间的和观察者内的变异分别为6%和9%。在

较静息状态下明显缩短,其缩短程度明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中,正常的心肌节段T

R

缩短的百分比在正常节段和缺血节段分别为34%±10%和12%高于缺血的节段,T

R

±18%。以20%作为截点可以识别DSE诱导的心肌缺血,其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75%。

3评价心肌存活性及心肌的收缩功能储备

SRI的另一个临床应用是对心肌活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存活心肌指的是受到损害的心肌,或者为顿抑心肌,或者为冬眠心肌。顿抑指的是心肌经过短暂缺血后再灌注,收缩功能异常;冬眠心肌的收缩功能也是减退的,由心肌血供减少而引起,心肌因而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等待更好的血供条件。尽管很多诊断技术都试图提供“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的证据,但是影响因素太多而不能精确地预测。评价心肌收缩功能对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的反应可以有效地识别“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存活的心肌具有一定的收缩储备,尽管静息状态下心肌功能异常,在正性肌力药物的刺激下,心肌的功能可以发生改善;而梗死的心肌没有收缩功能储备,收缩期应变率/力的异常不随多巴酚丁胺的滴注而改善,与存活心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Jamal F2424等对猪的心肌缺血模型的研究发现,缺血后局部心肌的收缩期应变率峰值和应变力均显著降低,再灌注60分钟后由于心肌顿抑,上述指标仍不能恢复。继续给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滴注,心肌应变力在5mg/kg/min时开始增加,在20mg/kg/min时达到并超过静息状态,提示该处的心肌具有一定的功能储备,为存活心肌;而应变力只有在高剂量下才开始升高,并且始终低于基础水平,提示在评价心肌收缩储备方面,应变率较应变力更加敏感。Hoffmann R2825等以PET作为金标准,对192个运动异常节段在小剂量DSE(10mg/kg/min)的前后测定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以及收缩期速度峰值,发现收缩期应变率峰值升高≥-0.23秒-1可以准确识别存活心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84%,大大优于速度指标。收缩期后收缩是另一项预测心肌存活性的有效参数。收缩期后异常增高的应变率只存在于慢性缺血心肌,但不存在于陈旧性心梗,是无创性检测存活心肌的重要标志;运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中检测异常的收缩期后收缩是一种无创伤性评价心肌存活性,评价心肌肌力储备的新方法。以MRI为金标准,没有存活心肌就不会有收缩期后收缩;如果心肌部分受损,有50%的存活心肌,那么心肌的收缩期后收缩最显著。联合运用心肌声学造影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区分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功能异常219。通过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评价可以发现,存活的心肌由于微循环基本正常,再灌注后心肌声学造影的各项指标可以恢复到基础水平(reflow),但局部心肌的应变率依然降低,提示心肌顿抑。

应用SRI,可以为临床PTCA、CABG术前病例的选择和术后心功能的随访提供可靠依据,对择期进行心血管或非心血管大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可以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心脏事件。

4.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病理机制的研究

以往认为心梗后二尖瓣反流主要由乳头肌功能不全导致,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

心梗后左室扩张,变形,导致乳头肌移位,牵拉二尖瓣瓣叶是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主要机制。乳头肌的收缩与二尖瓣受到牵拉的方向平行,因此乳头肌功能不全导致的乳头肌收缩功能异常事实上可以部分抵消左室下壁基底段扭转变形所引起的二尖瓣反流。Messas E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2912。他们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羊的心梗模型中后内乳头肌顶端到二尖瓣前叶瓣环的距离进行了测定,同时运用SRI技术对乳头肌的收缩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乳头肌功能不全不是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原因,相反,乳头肌应变率的降低可以减小二尖瓣受牵拉的程度,改善瓣叶的对合,从而降低下壁基底段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

(三)在心肌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心衰中的应用

应用双心室起搏使心肌再同步化来改善心衰病人的心功能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极有前途的新技术。利用SRI成像技术对左室应变率/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并理解双室起搏器如何起作用来改善病人的心功能,从而帮助我们优化起搏程序,选择病人,评价并随访疗效。

对双室起搏状态关闭状态,RV起搏,LV起搏以及双室起搏状态分别进行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应变力/应变力变化率成像可以发现,当双室起搏关闭时,心肌应变率图像出现许多噪音,说明关闭起搏时心肌几乎没有同步的运动。在RV及LV起搏时,运动仍然不协调,而在双室起搏状态下时心肌收缩十分协调一致,产生很高的平均应变率,同时伴随良好的左室功能。使用应变力成像时不同起搏模式之间的差别显示得更加清楚。在起搏关闭和RV起搏时, LV应变力低下,而LV起搏和双室起搏时LV平均应变力却有明显的改善,产生更协调同步的运动图型,反映了在LV起搏和双室起搏状态下,LV收缩更加协调一致,各个节段收缩同步进行,从而产生更好的平均应变率和应变力。左室收缩越协调一致,双心室之间差异越小,整个心脏的变形越同步,应变率越高。因此,评价心肌应变力/应变率有助于优化双室起搏的设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基础状态下检测到的左室纵向收缩延迟的程度可以预测心肌再同步化治疗的长期疗效,因此在双心室起搏器植入之前进行SRI检查有助于识别那些最有可能获益的病人。

(四)对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

Stoylen A30等19将26名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二尖瓣血流图提示左室充盈异常的高血压患者的应变率指标与28名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在SRI上不仅表现为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应变率值的降低,同时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心肌发生变形在左室的传播速度也显著降低。SRI为研究心脏舒张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Yuda S等运用心肌变形功能的指标对老年人3117和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患者3218进行了舒张功能的评价,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病理生理情况下出现的左室充盈异常反映了心肌微小结构的异常改变,常伴有心肌声学密度的异常改变。在67名老年患者中,36人(54%)存在左室充盈异常,与左室充盈正常者相比,左室心肌质量无显著差异,但年龄,心肌声学密度指标(cyclic variation,CV),应变率,收缩期应变力峰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年龄和CV是左室充盈异常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高血压左室肥厚不论有无左室充盈异常,应变率和IBS 参数均有显著改变。高血压左室肥厚者中左室充盈异常的发生比例为65/85(76.5%),与充盈正常者相比,两者的血压、心率、LV收缩功能无明显差异,而年龄、LV心肌重量、糖尿病的发生率、心肌密度指标以及应变率有显著差异,其中年龄,LV心肌重量以及心肌密度是左室充盈异常的独立决定因素。

(五)在其他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1.原发性心肌淀粉样变性

Koyama J3313等运用组织速度成像,应变力/率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不受累者,心脏受累但无心衰,以及心脏受累合并心衰的患者的心肌轴向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心肌淀粉样变性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心肌收缩功能的损害,这时二维超声中短轴缩短率尚属正常,患者临床上无心衰症状。应变率/力成像技术检测心肌收缩功能异常较组织速度更为敏感,可以在心衰发生之前组织速度尚正常时,检测出心肌功能的异常。而组织速度的异常改变仅见于心衰患者。

2.肥厚型心肌病

Weidemann F34等20报道了一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速度和心肌应变率的检测结果。该患者的二维超声显示室间隔的中段呈不对称性的肥厚。局部轴向的心肌功能检测结果表明,应变率/力的异常仅见于异常增厚的室间隔中段,室间隔基底段和心尖段心肌的功能正常,提示心肌应变率的异常可能是局部心肌或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的反应,通过SRI技术有望对异常排列的心肌进行定位,并对受累心肌的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Abraham TP等3521进一步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无水酒精灌注消融后局部的心肌功能进行了研究。经过成功的介入治疗,消融部位的心肌应变率与同一部位消融之前、与其他部位比较均明显降低。而心肌运动速度在消融前后,在消融部位与其他部位之间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提示心肌应变率指标在评价心肌功能方面较组织速度指标更加敏感,可以精确地反映出局部细微的心肌坏死,SRI可以用于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介入治疗的疗效。

3.糖尿病早期心肌损害

Fang ZY3616等对186名无基础心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应变率/力的测定,并和心肌声学密度(背散射IBS)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不论有无心肌的肥厚,糖尿病患者的应变率/力峰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心肌声学密度明显升高,提示早期糖尿病患者即使不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心肌组织也存在变形功能和微小结构的异常,尽管这些异常改变类似于心肌肥厚的表现,但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损害与是否存在心肌肥厚无关。

4.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肌功能进行评价

随着现代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体外循环,麻醉技术的提高,大多数的先天性的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和血液动力学异常能够通过手术得到纠正,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但其长期预后仍然受到心脏功能的影响。因此,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心肌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先心,特别是复杂先心患者由于常存在左、右心室的发育异常,或由于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的长期影响,心脏的形态结构十分复杂,常规的二维超声指标难以准确地对左右心室的功能进行评价。SRI技术为无创性评价心肌功能提供了新的定量工具。

Weidemann F3714等用应变率/应变力指数对30名无症状的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患者的右室及左室局部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尽管临床上没有症状,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患者右室游离壁、室间隔、以及左室径向和轴向的应变率/力明显低于健康个体。其中,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与心电图中的QRS波间期密切相关,右室心肌功能的异常在跨瓣环补片者较单纯圆锥部补片的患者表现得更加突出。Kiraly P3815等对24名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的左室进行了心肌速度和心肌应变率的测定,其中6人有左室肥厚。所有患者左室心肌缩短率正常,但是心肌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的运动速度以及应变率均明显降低,以应变率的改变最为显著。

5.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

Anthracycline的心脏毒性通常作用于心肌的心内膜下层。SRI为无创定量评价Anthracycline的心脏毒性提供了客观的方法。据Takenaka K等人3922报道,不同

剂量下,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心肌应变率时间速度积分(TVI SR)的比值是反映Anthracycline心脏毒性的最佳指标,而左室射血分数在正常人与患者之间并无显著

差异。

6.鉴别缩窄性心包炎和限制性心肌病4023

7.术中检测心肌功能

最近,Simmons LA4136等对术中运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应变率/力成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2名手术患者在胸骨切开之前,之后,以及心包切开之后,所有的心肌节段均能得到满意的图像,认为该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用于术中评价左室功能,监测术中出现的心肌缺血。

三、局限性

由于应变率和应变力是从5-12mm的空间范围内计算得出,这就限制了它的空间

分辨率。但是如果使用更小的距离来进行计算,噪声相对来说就会更加明显。因此

必须在高空间分辨率与高信噪比两种需要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得到满意的图像或曲线。相对而言,应变率-时间曲线的噪声比应变力更加明显。

应变率成像的一个重要的局限性在于明显的角度依赖性。由于心肌不可压缩,一

个方向上的变形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方向上的变形,即心肌长度延长(长轴方向应变

力为正)时,心肌的厚度也相应变薄(短轴应变力为负),因此在垂直正交的两个方

向上,心肌的应变力呈负性相关。而当角度处于中间值约45o时,测得的应变力接近零,因此不能反映心肌功能。这一限制使得校正声束的方向对于该成像方法的应用

显得尤为重要。

四、发展方向

SRI是一项新的技术, 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心肌的变形实际上是在三

维空间上的形态改变,而目前的应变率成像技术主要是一维应变率/力显像,即测定

心肌纤维在沿声束方向上发生的变形。要了解其他方向上的变形必须通过移动探头

位置,改变切面来完成。最新的研究进展已经使实时二维应变率/力显像成为可能,

它反映了在完整心脏横截面上应变率/力的方向和大小,使得对心肌运动功能的评价

更加完整4238。实时三维应变率/力显像目前正在研究之中,为得到更多应变力的成分,可以对运动模式进行空间描记,通过对各个方向上的应变率/力进行三维重建,

可以全面实时地反映出应变率/力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大小,并可计算出任意方向上

的应变率/力数值。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评价整个心脏三维空间各个方向上的应

变力从而得到多重的应力成分,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不同径线来得到剪切应变力图,

以及他们的空间关系,以便更好的评价心脏。

另一个研究的热点在于评价心室的张力。由于应变率/力代表的是心肌组织对作

用于它的张力的反应,张力-应变力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组织的特性,在生物组织中这

种关系通常为非线性的。要想真正了解心室如何来对抗张力,就必须对张力进行测定。通过测定局部心肌的压力和应变率,可以根据外力-速度关系来推算出心室局部

和平均的张力,这是当前超声医学领域面临的一项挑战。

作为结论,心肌应变率成像是一项无创伤性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方法,与多普勒组织成像相比,它较少受到周围节段牵拉作用的影响,因而也更加客观准确。相信随着对成像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应变率成像必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病的诊断,进一步丰富临床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37 Mirsky I, Parmley WW. Assessment of passive elastic stiffness for isolated heart

muscle and the intact heart. Circ Res. 1973 ; 33: 233-43.

2.33 Weidemann F, Jamal F, Sutherland GR, Claus P, Kowalski M, Hatle L, De

Scheerder I, Bijnens B, Rademakers FE. Myocardial function defined by strain rate and strain during alterations in inotropic states and heart rate.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2; 283:H792-9

3.34 Weidemann F, Jamal F, Kowalski M, Kukulski T, D'Hooge J, Bijnens B, Hatle L,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R. Can strain rate and strain quantify changes in regional systolic function during dobutamine infusion, B-blockade, and atrial pacing--implications for quantitativ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416-24

4.41Urheim S, Edvardsen T, Torp H, et al. Myocardial strain by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Validation of a new method to quantify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Circulation 2000; 102(5): 1158

5.42 Belohavek M, Bartleson VB, Zobitz ME. Real-time strain rate imaging: Validation

of peak compression and expansion rates by a tissue-mimicking phantom.

Echocardiography 2001; 18(7): 565

6.35 Greenberg NL, Firstenberg MS, Castro PL, Main M, Travaglini A, Odabashian JA,

Drinko JK, Rodriguez LL, Thomas JD, Garcia MJ. Doppler-derived myocardial systolic strain rate is a strong index of left ventricular contractility. Circulation 2002;

105:99-105

7.32 Edvardsen T, Gerber BL, Garot J, Bluemke DA, Lima JA, Smiseth O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intrinsic regional myocardial deformation by Doppler strain rate echocardiography in humans: validation against three-dimensional tagg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irculation 2002; 106:50-6

8. 5 Kowalski M, Kukulski T, Jamal F, D'hooge J, Weidemann F, Rademakers F,

BijnensB, Hatle L, Sutherland GR. Can natural strain and strain rate quantify regional myocardial deformation? A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 Ultrasound Med Biol 2001;

27:1087-97

9.6。Voigt JU, Lindenmeier G, Werner D, Flachskampf FA, Nixdorff U, Hatle L,

Sutherland GR, Daniel WG. Strain rate imag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eload-dependent changes in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longitudinal function.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13-9

10.7.Weidemann F, Eyskens B, Jamal F, Mertens L, Kowalski M, D'Hooge J, Bijnens B,

Gewillig M, Rademakers F, Hatle L, Sutherland GR. Quantification of regional left and right ventricular radial and longitudinal function in healthy children using ultrasound-based strain rate and strain imaging.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20-8

11.8 Stoylen A, Slordahl S, Skjelvan GK, Heimdal A, Skjaerpe T Strain rate imaging in

normal and reduced diastolic function: comparison with pulsed Doppler tissue imaging of the mitral annulus.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1; 14:264-74

12.29 Voigt JU, Arnold MF, Karlsson M, Hubbert L, Kukulski T, Hatle L, Sutherland

G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ongitudinal myocardial strain rate derived from 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 indexes in normal and infarcted myocardium.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0; 13:588-98

13.31 Jamal F, Kukulski T, Strotmann J, Szilard M, D'hooge J, Bijnens B, Rademakers F,

Hatle L,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R. Quantification of the spectrum of changes in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during acute ischemia in closed chest pigs: an ultrasonic strain rate and strain stud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1; 14:874-84

14.40Heimdal A, St?ylen A, Torp H, et al. Real-time strain rate imaging of the left

ventricle by ultrasound. J Am Soc Echocardiogr 1998; 11(11): 1013

15.26 Jamal F, Kukulski T, D'hooge J,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 Abnormal

postsystolic thickening in acutely ischemic myocardium during coronary angioplasty:

a velocity, strain, and strain rate 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 study. J Am Soc

Echocardiogr 1999; 12:994-6

16.30 Belohlavek M, Pislaru C, Bae RY, Greenleaf JF, Seward JB. Real-time strain rate

echocardiographic imag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postsystolic compression in acutely ischemic myocardium.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1; 14:360-9

17.27 Stoylen A, Heimdal A, Bjornstad K, Torp HG, Skjaerpe T. Strain Rate Imaging by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Regional Dysfunc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

Echocardiography 1999; 16:321-329

18.28 Stoylen A, Heimdal A, Bjornstad K, Wiseth R, Vik-Mo H, Torp H, Angelsen B,

Skjaerpe T.Strain rate imaging by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0 ; 13:1053-64

19.10。Jamal F, Kukulski T, Sutherland GR, Weidemann F, D'hooge J, Bijnens B,

Derumeaux G. Can changes in systolic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quantify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after an acute infarction? An ultrasonic strain rate and strain stud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 723-30

20.11 Kukulski T, Jamal F, D'Hooge J, Bijnens B,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R. Acute changes i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events during clinic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 comparison of regional velocity, strain rate, and strain measurement.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1-12

21.9.Garot P, Pascal O, Simon M, El Amine S, Benacerraf S, Champagne S, Benaiem N,

Mazoit JX, Hittinger L, Garot J, Dubois-Rande JL, Gueret P, Teiger E. Usefulness of combine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velocities by myocardial contrast and doppler tissue echocardiography during coronary blood flow reduction.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3; 16:1-8

22.39 Weidemann F, Dommke C, Bijnens B, Claus P, D'hooge J, Mertens P, Verbeken E,

Maes A, Van de Werf F,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R. Defining the transmurality of a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ultrasonic strain-rate imaging: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intramural viability: an experimental study. Circulation 2003; 107:883-8 23.1 Kowalski M, Herregods MC, Herbots L, Weidemann F, Simmons L, Strotmann J,

Dommke C, D'hooge J, Claus P, Bijnens B, Hatle L, Sutherland GR. The feasibility of ultrasonic regional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in quantifying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Eur J Echocardiogr 2003; 4:81-91

24.24 Jamal F, Strotmann J, Weidemann F, Kukulski T, D'hooge J, Bijnens B, Van de

Werf F, De Scheerder I, Sutherland GR. 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contractile reserve of stunned myocardium by ultrasonic strain rate and strain. Circulation 2001;

104:1059-65

25.2.Voigt JU, Exner B, Schmiedehausen K, Huchzermeyer C, Reulbach U, Nixdorff U,

Platsch G, Kuwert T, Daniel WG, Flachskampf FA. Strain-rate imaging during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provides objective evidence of inducible ischemia. Circulation 2003; 107(16):2120-6

26.4 Cain P, Marwick TH, Case C, Baglin T, Dart J, Short L, Olstad B.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ong-axis function during dobutamine echocardiography. Clin Sci (Lond) 2001; 100:423-32

27.3.Abraham TP, Belohlavek M, Thomson HL, Pislaru C, Khandheria B, Seward JB,

Pellikka PA. Time to onset of regional relaxation: feasibility, variability and utility of

a novel index of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by strain rate imaging. 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1531-7

28.25 Hoffmann R, Altiok E, Nowak B, Heussen N, Kuhl H, Kaiser HJ, Bull U, Hanrath

P.Strain rate measurement by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llows improved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inpatients with depress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443-9

29.12 Messas E, Guerrero JL, Handschumacher MD, Chow CM, Sullivan S,

Schwammenthal E, Levine RA. Paradoxic decrease in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with papillary muscle dysfunction: insights from three-dimensional and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with strain rate measurement. Circulation 2001; 104:1952-7

30.19 Stoylen A, Slordahl S, Skjelvan GK, Heimdal A, Skjaerpe T. Strain rate imaging

in normal and reduced diastolic function: comparison with pulsed Doppler tissue imaging of the mitral annulus.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1; 14:264-74

31.17 Yuda S, Short L, Leano R, Marwick TH. Ab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with

increasing age reflects abnormal myocardial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t of ischemia or hypertrophy. Am J Cardiol 2003;91:63-7

32.18 Yuda S, Short L, Leano R, Marwick TH. Myocardial abnormaliti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ab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a study of ultrasound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and strain. Clin Sci (Lond) 2002; 103:283-93

33.13 Koyama J, Ray-Sequin PA, Falk RH. Longitudinal myocardial function assessed

by tissue velocity, strain, and strain rate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L (primary) cardiac amyloidosis. Circulation 2003; 107:2446-52

34.20 Weidemann F, Mertens L, Gewillig M, Sutherland GR. Quantitation of localized

abnormal deformation in asymmetric non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 velocity, strain rate, and strain 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 study. Pediatr Cardiol 2001; 22:534-7

35.21 Abraham TP, Nishimura RA, Holmes DR Jr, Belohlavek M, Seward JB. Strain rate

imaging fo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results from a clinical model of septal ablation. Circulation 2002; 105:1403-6

36.16 Fang ZY, Yuda S, Anderson V, Short L, Case C, Marwick TH. Ech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of early diabetic myocardial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611-7 37.14 Weidemann F, Eyskens B, Mertens L, Dommke C, Kowalski M, Simmons L,

Claus P, Bijnens B, Gewillig M, Hatle L, Sutherland GR. Quantification of regional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by ultrasonic strain rate and strain indexes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Am J Cardiol 2002; 90:133-8

38.15 Kiraly P, Kapusta L, Thijssen JM, Daniels O.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function

in congenital valvar aortic stenosis assessed by ultrasound tissue velocity and strain-rate techniques. Ultrasound Med Biol 2003; 29:615-20

39.22 Takenaka K, Kuwada Y, Sonoda M, Uno K, Asakawa M, Sakurai S, Takahashi T,

Sasaki K, Matsuzaki M, Kikuchi A, Amagai R, Furudate N, Nagai R.

Anthracycline-induced cardiomyopathies evaluated by tissue Doppler tracking system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J Cardiol 2001;37 Suppl 1:129-32

40.23 Arnold MF, Voigt JU, Kukulski T, Wranne B, Sutherland GR, Hatle L. Does

atrioventricular ring motion always distinguish constriction from restriction? A 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 stud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1; 14:391-5

41.36 Simmons LA, Weidemann F, Sutherland GR, D'hooge J, Bijnens B, Sergeant P,

Wouters PF. Doppler tissue velocity,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with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operating room: a feasibility study.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2; 15:768-76

42.38 Warghese T, Zagzebski JA, Rahko P, et al. Ultrasonic imaging of myocardial strain

using cardiac elastography. Ultrason Imaging 2003; 25:1

心脏超声正常值范围(1)2DE检查正常值 1. L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收缩末期) 30±3mm (23~33mm) LA/AO=1.1 2. AOR: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 AVD(S) 19±2mm(17~26mm) AO28±3mm(高限33-35mm) AAO 26±3mm(高限30-33mm) 3. LV、RV: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 LVEDD 47±4mm (高限 M51mm, F48mm)LVESD33±5mm IVS/LVPW 高限12/11mm RV 17±4mm (高限21-23mm) LVOT ≥20mm 4. PA、RVOT: 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舒张末期) RVOT 25±4mm(高限30-33mm)

MPA18±3mm(高限23-25mm) PVD 16±2mm(14~22mm) RPA 12±2mm LPA11±2mm 5.RA、RV 心尖四腔心切面(收缩末期) RA上下径36±4mm(高限42mm) 左右径31±4mm(高限36mm) TVD(D) 23±3mm(20~30mm) RV左右径25±4mm(高限30mm)MVD(D)25±3mm(22~30mm) 6. A0 AAO远端26±3mm(高限30mm)ARCH 25±3mm(高限28mm) DAO近端25±3mm(高限28mm) 膈肌平面DAO 25±3mm(高限28mm)AdAO 20±3mm(高限25mm) 7. VEIN SVC 13±3mm(高限18mm) IVC 15±3mm(高限20mm) CS≤5mm

HV 5±3mm(高限10mm) IV 5±3mm (高限10mm) (2)M型检查正常值 5-11mm IVS搏幅 LVPW搏幅 7-12mm PW检查正常值 MV E峰0.5-1.3m/s (>1.5有意义) A峰0.3-1.0 m/s AV 0.8-1.7 m/s(>2.0有意义) PV 0.6-1.5 m/s (>1.8有意义) TV E峰0.4-0.9 m/s(>1.1有意义) A峰0.3-0.8 m/s SVC 0.4-1.1 m/s IVC 0.3-1.0 m/s AAO 1.0-1.7 m/s(>2.0有意义) DAO ≤2.0 m/s LVOT m/s(>1.5有意义) 0.6-1.2 (3) 其他正常值; 心脏大血管 心脏: 成人左室内径、室壁厚度、主动脉内径: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 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正常值 RVOT:24mm ——右室流出道正常值<30mm AO: 24mm ——主动脉内径正常值20~35mm LA:25mm ——左房内径正常值19~35mm LV: 42mm ——左室内径正常值35~50mm LVPW:8mm ——左室后壁厚度正常值6~11mm RV: 18mm ——右室内径正常值<20mm IVS: 9mm ——室间隔厚度正常值6~11mm PA: 20mm ——肺动脉内径正常值<22mm 多普勒测值: MV:0.6/0.7m/s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 0.3~0.9米/秒 TV:0.7m/s ——三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 0.3~0.7 AV:0.9m/s ——主动脉瓣口流速正常 1.0~1.7 PV:1.0m/s ——肺动脉瓣口流速正常 0.6~0.9 左心功能测值: EDV:81ml ——舒张末期容量正常值 108±24 ESV:35ml ——收缩末期容量正常 45±16 SV:45ml ——每分钟搏出量正常 65±17 EF:0.65 ——射血分数正常>0.6±0.1 FS:0.29 正常>0.26 E/A<1 ——E峰与A峰比值,正常<1 从报告单分析,除每分钟搏出量偏低外,其余数值均在在正常范围,但,EF=SV÷FDV 射血分数不低,而每搏量低,二者数值不符,可能数值有误,因此,B超检查属大致正常, 心脏彩超正常值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mm) 左房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AO 〈35 右室壁<3-4 主肺动脉PA 〈30 左室壁<9-12 右房RA 〈40×35 右室<25 左室流出道18-40 右室流出道18-35 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cm2 ) 最轻:≤2.5 轻度:2.0-2.4 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 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 摘录上海华山医院讲座 心功能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评价疗效、指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有很多重要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诊断方法,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同位素或其它染料,病人和医生不受放射性物质辐射,方法简便、可多次重复、可在床旁进行;第二,超声成像通过心内的解剖标志定位,即使心腔扩大、先天性畸形或心脏移位引起心脏位置改变,仍可识别成像平面,有利于反复随访;第三,通过多平面、多方位超声成像可对每个心腔检查,完整评价整个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第四,能区别心壁的内外膜和心腔,通过评价室壁的收缩期增厚率和内膜移动幅度,可估计心肌收缩力;最后,应用连续波多普勒可测定心室和心房之间、心室和心室之间、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压差,推算心内压力。 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心动图对心功能的评价内容已由过去单纯评价左室功能拓展到右室、心房等其他腔室的功能,由收缩功能拓展到舒张功能,由整体功能拓展到局部功能,由静息状态的功能评价发展到对负荷状态下的心肌灌注、心功能储备、冠脉储备、心肌存活性等功能进行评价。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测量心腔整体及各个节段的实时容积变化,还可以对心肌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位移、变形、以及运动的时相和顺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充分地了解心肌的运动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的测定 一、左室容积的测定 包括M性、二维、三维重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方法。前两者将左室假定为某一几何模型,或多种几何模型的复合体,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左室容积。 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的短轴径,此法采用单平面面积长度公式来判断左室的容积,通常简化为立方公式:V=D3。该方法评价左室容

九、心脏超声检查规范及成人参考值: 左心长轴切面 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探测水平与右胸锁关节至左乳头连线基本平行。在此切面适于评价以下结构的解剖、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 右心室前游离壁厚度、增厚率、活动幅度和右心室腔内径。 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环、主动脉窦、升主动脉起始部)各水平的形态、内径、血流;主动脉瓣的形态、活动、开合特点。 左心房内径及其腔内占位病变。 二尖瓣形态、活动、开合特点。 左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形态及占位病变。 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方向、幅度、舒缩期厚度变化。 心包腔有无积液或占位病变。 心底短轴切面 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底大血管的正前方,扫描平面与左心长轴相垂直。此切面适宜观察的结构: 主动脉瓣包括瓣叶形态、瓣叶数目、活动度、有无新生物附着等。 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窦及窦瘤、夹层动脉瘤等。 左心房横径、左心房肿瘤、左心房血栓等。 房间隔。 肺动脉及肺动脉瓣,左右肺动脉分支。 未闭的动脉导管与主肺动脉窗。

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 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成像方位自左心室长轴顺时针旋转90。此切面能充分显示二尖瓣的前后叶形态与活动,适于记录二尖瓣口面积;可记录到整个左心室基底部短轴的周界,适于评价左心室壁运动和增厚率。 心尖四腔心切面 探头置于心尖搏动最显著处,声束方位指向右侧胸锁关节。此切面是最重要的标准切面之一,此图能观察两侧心室与心房,可用于评价它们的相对大小、方位和结构的完整性;可评价室间隔、房间隔的连续性、心内膜垫缺损;可通过室间隔和房间隔的弯曲度比较两侧心腔的容量与压力负荷水平;还可了解二尖瓣、三尖瓣的附着位置及其结构的完整性;记录瓣口或流出道血流,了解肺静脉、腔静脉的回流情况。 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探头置于剑突下,声束向上倾斜,取冠状面的扫描图像。此图上所显示的房间隔与声束近于垂直,故回声失落现象很少,排除房间隔缺损假阳性的发生。 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与短轴切面 探头置于胸骨上窝,指向心脏,旋转探头直至平面大约处于身体的矢状切面与冠状切面之间。 M型超声心动图基本曲线 心室波群:声束顺序通过胸壁、右室前壁、右心室、室间隔、左心室、

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正常值 RVO:T 24mm ——右室流出道正常值V 30mm AO:24mm ——主动脉内径正常值20~35mm LA:25mm ——左房内径正常值19~35mm LV:42mm ——左室内径正常值35~50 mm LVPW: 8mm ——左室后壁厚 度 正常值6~11mm RV: 18mm ——右室内径 正常值V 20mm IVS:9mm ——室间隔厚度正常值6~11mm PA:20mm — —肺动脉内径正常值V 22mm 多普勒测值: MV:0.6/0.7m/s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0.3~0.9 米/ 秒TV: 0.7m/s—三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0.3~0.7 AV: 0.9m/s ——主动脉瓣口流速 正常 1.0~1.7 PV: 1.0m/s —肺动脉瓣口流速正常0.6~0.9 左心功能测值: EDV: 81ml ——舒张末期容量正常值 108士24 ESV: 35ml ——收缩末期容量正常45士16 SV:45ml ——每分钟搏出量正常65± 17 EF: 0.65 ——射血分数正常〉0.6 士0.1 FS: 0.29 正常〉0.26

钟搏出量偏低外,其余数值均在在正常范围,但,EF二S W FDV射血分数不低,而每搏量低,二者数值不符,可能数值有误,因此,B超检查属大致正常, 心脏彩超正常值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mm) 左房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AO 〈35 右室壁<3-4 主肺动脉PA 〈30 左室壁<9-12 右房RA <40X 35 右室<25 左室流出道18-40 右室流出道18-35 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cm2 ) 最轻:w 2.5 轻度:2.0-2.4 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 轻度:1.6-1.1 压 差: 20-50mmHg

CDFI上岗证考试《第十章正常心脏超声表现》试题及答案 1.心脏超声检查常用部位中,哪个部位用的较少?(E) A 胸骨左缘区 B心尖区 C 剑下区 D 胸骨上凹 E 胸骨右缘区 2.常规心脏扫查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哪一项?(A) A 胸骨左缘区和心尖区 B 胸骨左缘区和剑突下区 C 心尖区和剑突下区 D 心尖区和胸骨上凹区 E 胸骨左缘和胸骨右缘区 3.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所显示的心脏内部结构,哪一项是错误的?(E) A 左心室腔大小 B 主动脉内径情况 C 左房的大小 D 二尖瓣结构情况 E 三尖瓣隔瓣回声情况 4.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中,下列哪一项观察不到?(D) A 前半部室间隔 B 左心室后壁肌层 C 二尖瓣前后叶回声 D 主动脉右冠瓣及左冠瓣 E 升主动脉近端 5.在观察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脏结构方面,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D) A 观察右心室大小,形态 B 观察左室大小,形态 C 观察左心房大小,形态 D 观察心尖部心肌回声情况 E 观察主动脉及升主动脉结构 6.在观察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脏内部结构时,下列哪一项叙述不正确?(C) A 观察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连续性 B 了解二尖瓣与乳头肌之间的关系 C 观察右室流出道情况 D 观察主动脉右,无冠瓣启闭及回声情况 E 观察右心房内部回声情况 7.观察主动脉右冠瓣及无冠瓣结构时,常用检查切面中,哪一项是正确的?(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D A和B E A和C 8.二尖瓣病变,心脏检查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E A+B+C 9.检查三尖瓣环、瓣膜结构时,常用下列哪些切面?(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 E B+C+D 10.膜部室间隔缺损时,常用观察切面中,哪一项时错误的?(E) 27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 E A+B+C 11.观察房间隔时,下列所列切面,哪一项不包括在内?(E) A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B 剑突下区四腔心切面 C 胸骨旁四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E 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 12.观察左室前壁心肌运动时,下列所列切面,哪一项时不正确的?() A 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 B 心尖部左室短轴切面 C 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 D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E 心尖区左室两腔心切面 13.患者心电图显示:I , II ,aVF导联ST段低平,心脏超声观察心肌运动时,应观察下列哪些切面?()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右心室内径:10-20mm;肺动脉内径:18-22mm;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室间隔厚度:6-11mm;左室后壁厚度:7-11mm;右室前壁厚度:3-5mm;主动脉搏幅:8-12mm;室间隔搏幅:3-8mm;左室后壁:8-12mm;肺动脉a波深度:1.2-3;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二尖瓣斜率:80-200mm/s;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左房面积:9.0-19.3cm2;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右室流出道:19-22mm;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主肺动脉内径:24-30mm;左肺动脉内径:10-14mm;右肺动脉内径:8-16mm;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3、心尖四腔心切面: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右心房面积:11.3-16.7cm2;右心房左右径:32-45mm;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左室舒张期长径:70-84mm;左室舒张期横径:37-54mm;左室舒张面积:21.2-40.2cm2;右室内径(均为舒张期)右室舒张长径:55-78mm;右室舒张横径:33-43mm;右室舒张面积:5.4-14.6cm2;4、心尖左室二腔切面测量:左室舒张期长径:68-94mm;左室舒张期横径:38-61mm;左室舒张期面积:19.4-48cm2; 5、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内径:22-27mm;右肺动脉内径:18-24mm; 6、剑突下切面测量:下腔静脉内径(呼气末)近心端内径:12-23mm;远心端内径:11-25mm; 7、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切面:二尖瓣口面积:4-6cm2;频谱多普勒测量正常值:二尖瓣口血流:成人:60-130cm/s;儿童:80-140cm/s;三尖瓣口血流:成人:30-70cm/s;儿童:50-80cm/s;主动脉瓣口血流:成人:100-170cm/s;儿童:120-180cm/s;肺动脉口血流:成人:60-90cm;儿童:70-110cm/s;正常腔静脉血流速度:28-80cm/s;肺静脉血流速度:40-60cm/s;另外,提供一些其它常用数据:1、瓣膜关闭不全轻微、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标准:划分标准有几种,在此仅介绍最常用的面积法,一般认为,对于二尖瓣和三尖瓣:程度轻微轻度中度重度返流束面积(单位:cm2)<1 1-4 4-8 >8对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程度轻微轻度中度重度返流束面积(单位:cm2)<1 1-3 3-6 >6 2、超声心动图对于二尖瓣狭窄程度的评估:狭窄程度瓣口面积(cm2) 平均压差(mmHg) PHT(ms)轻度 1.5-2.0 <5 <150 中度 1.0-1.5 5-10 150-220 重度<1.0 >10 >220 3、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评估:狭窄程度瓣膜形态瓣口面积(cm2) 瓣口面积指数(cm2/ m2) 最大压差(mmHg) 平均压差(mmHg) 轻度瓣叶增厚,运动受限>1.0 0.9-1.1 16-50 <25 中度瓣叶增厚,运动减低 1.0-0.75 0.6-0.9 50-80 25-50 重度瓣膜明显增厚且瓣叶固定不动<0.75 <0.6 >80 >50 4、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狭窄程度的评估:狭窄程度瓣口面积(cm2) 峰值流速(m/s) 平均速度(m/s) 最大压差(mmHg) 平均压差(mmHg) 轻度>3.0 1-1.3 <1 4-6 2-3 中度 1.8-3.0 1.3-1.7 1-1.2 7-12 3-5 重度<1.7 >1.7 >1.2 >12 >5 5、右房压(RAP)的评估:右房压(mmHg) 右房大小下腔静脉内径(cm) (深)吸气时下腔静脉管腔塌陷率(%) 5 正常正常,<1.5 >50 5-10 轻度扩大临界,1.5-2.0 <50 10-15 中度扩大->50 15-20 明显扩大扩张,>2.0 <50 6、正常肺动脉压力、肺动脉高压的划分及分级标准:正常肺动脉压力(静息时):收缩压:18-25mmHg 舒张压:6-10mmHg 平均压:12-16mmHg 肺动脉高压:静息时收缩压:>30mmHg 静息

心肌病诊断标准

————————————————————————————————作者:————————————————————————————————日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通常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DCM 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分类:1特发性DCM.50% 2家族遗传性DCM 3 继发性DCM,继发于缺血性心肌病,感染免疫性,如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围产期 诊断标准: 1)临床常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女性)和>5.5(男性) 2) LVEF<45%和左心室缩短速率(FS)<25% 3) 更科学的是LVEDd>2.7cm/m2。 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X线胸片、心脏同位素、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诊断,磁共振检查对于一些心脏局限性肥厚的患者,具有确诊意义。 在进行DCM诊断时需要排除引起心肌损害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心病和神经肌肉性疾病等。 继发性心肌病诊断: 感染/免疫性DCM: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心肌炎而转变为DCM已有了充分的依据:有成功的动物模型、患者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随访到心肌炎自然进展到心肌病阶段等。 诊断依据:1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有心肌炎病史或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血清免疫标志物抗心肌抗体等。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DCM的诊断标准; 2长期过量饮酒(WHO标准:女性>40g/d,男性.>80g/d 2,饮酒5年以上); 3 既往无其他心脏病病史; 4 早期发现戒酒6个月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饮酒是导致心功能损害的独立原因,建议戒酒6个月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病。 心动过速性DCM的诊断: 1 符合DCM 的诊断标准; 2 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2%-15%以上,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率多在160次/分以上,少数可能只有110——120次/分,与个体差异有关。 治疗 1)在早期阶段,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在DCM早期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治疗更为重要。 2)在中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 降低并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进行治疗。 (1)液体潴留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和合理使用利尿剂: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mg 或氢氯噻嗪每日25mg,并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体重每日减轻0.5-1.0KG (2)所有无禁忌证者应积极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前应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3)所有病情稳定LVEF<40%的患者应使用B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证据用于心力衰竭的B受体阻滞剂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应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潴留、体重恒定),需从小剂量开始,患者能耐受则每2-4周将剂量加倍,以达到静息心率不小于55次/分为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表.)。 (4)在有中、重度心力衰竭表现又无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20mg/d、地高辛0.125mg/d (5)有心律失常导致心原性猝死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针对性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等)。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临床拟诊ARVC:(1)中青年患者出现心悸、晕厥症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2)无心脏病史而发生心室颤动的幸存者;(3)患者出现单纯性右心衰竭,排除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

第十章正常心脏超声表现 1.心脏超声检查常用部位中,哪个部位用的较少?(E) A 胸骨左缘区B心尖区 C 剑下区 D 胸骨上凹 E 胸骨右缘区2.常规心脏扫查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哪一项?(A) A 胸骨左缘区和心尖区 B 胸骨左缘区和剑突下区 C 心尖区和剑突下区 D 心尖区和胸骨上凹区 E 胸骨左缘和胸骨右缘区 3.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所显示的心脏内部结构,哪一项是错误的?(E)A 左心室腔大小 B 主动脉内径情况 C 左房的大小 D 二尖瓣结构情况 E 三尖瓣隔瓣回声情况 4.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中,下列哪一项观察不到?(D) A 前半部室间隔 B 左心室后壁肌层 C 二尖瓣前后叶回声 D 主动脉右冠瓣及左冠瓣 E 升主动脉近端 5.在观察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脏结构方面,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D)A 观察右心室大小,形态 B 观察左室大小,形态 C 观察左心房大小,形态 D 观察心尖部心肌回声情况E 观察主动脉及升主动脉结构6.在观察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脏内部结构时,下列哪一项叙述不正确?(C) A 观察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连续性 B 了解二尖瓣与乳头肌之间的关系 C 观察右室流出道情况 D 观察主动脉右,无冠瓣启闭及回声情况 E 观察右心房内部回声情况 7.观察主动脉右冠瓣及无冠瓣结构时,常用检查切面中,哪一项是正确的?(E)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C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D A和B E A和C 8.二尖瓣病变,心脏检查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E A+B+C 9.检查三尖瓣环、瓣膜结构时,常用下列哪些切面?(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 E B+C+D 10.膜部室间隔缺损时,常用观察切面中,哪一项时错误的?(E) A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 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切面 C 心尖区五腔心切面 D 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 E A+B+C 11.观察房间隔时,下列所列切面,哪一项不包括在内?(E) A 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B 剑突下区四腔心切面 C 胸骨旁四腔心切面 D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E 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 12.观察左室前壁心肌运动时,下列所列切面,哪一项时不正确的?()A 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B 心尖部左室短轴切面 C 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 D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E 心尖区左室两腔心切面

成人心脏超声检查正常参考值(本院所用,仅供参考) 主动脉根部内径(舒张末期)35mm 左室长轴或大动脉短轴切面; 左心房前后径(收缩末期)35mm左室长轴或大动脉短轴切面; 右心室前后经(舒张末期)25mm 左室长轴或心底短轴切面(病人左侧卧位); 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7~11mm左室长轴或心底短轴切面; 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50mm(男),48mm(女);左室长轴或心底短轴切面; 左室后壁同室间隔 右心房内径(收缩末期)左右径×前后径50mm×50mm; 主肺动脉内径(收缩末期)28mm 大动脉短轴切面 射血分数(EF)50%~75%; 二尖瓣狭窄分度(PHT法)轻度1.5~2.0 cm2 平均压力阶差>5mmHg 中度1.0~1.5 cm2 平均压力阶差>10mmHg 重度<1.0 cm2 平均压力阶差>25mmHg 主动脉瓣狭窄分度轻度<1.0 cm2 平均压力阶差>25mmHg 中度0.7~1.0 cm2 平均压力阶差>50mmHg 重度<0.7 cm2 平均压力阶差>75mmHg 肺动脉瓣狭窄分度轻度平均压力阶差>25mmHg 中度平均压力阶差>50mmHg 重度平均压力阶差>75mmHg 本人认为以上所谓正常参考值,也只能仅供参考。任何结果的评估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还要考虑一些相关因素。比如,患者的身高体重,也就是体表面积;心室内各结构的比例关系,正常情况下主动脉跟左心房大致相等、主肺动脉小于主动脉、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横径大于右心室等。 各瓣膜血流速度 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90(60~130)cm/s 三尖瓣血流峰值速度50(30~70)cm/s 肺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75(60~90)cm/s 主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135(100~170)cm/s 心功能 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正常值 SV (每搏量) 35~90ml CO(每分心输出量)3~6L/min CI (心脏指数) 2~3L/(min?m2) EF (射血分数) 50%~75% FS (左室短轴缩短率) 27%~35% ΔT% (室壁收缩期增厚率) >30% 冠状动脉 左、右冠状动脉内径 3.0~6.0 mm 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舒张期30~80 收缩期12~20 正常心包:厚度一般不超过2mm

应 用 型 超 声 测 定 左 心 室 功 能 时 , 首 先 由 胸 骨 旁 左 侧 取 得 规 范 的 二 维 超 声 心 动 图 左 心 室 长 轴 切 面 。  主 动 脉  左 心 室  后 乳 头 肌  右 心 室 前 壁 : 二 尖 瓣 前 叶 左 心 房 室 间 隔 : 二 尖 瓣 后 叶 左 心 室 后 壁  图 左 心 室 长 轴 常 用 切 面 示 意 图  一 、  型 超 声 心 动 图 测 量 技 术

型 测 量 的 数 值  常 规 测 量 数 据  主 动 脉 根 部 内 径 (  左 心 室 型 超 声 图 像  图 规 范 的 型 超 声 左 心 室 波 群 是 指 图 像 上 应 包 括 右 心 室 前 壁 、 右 心 室 腔 、 室 间 隔 、 左 心 室 腔 和 左 心 室 后 壁 , 室 壁 内 膜 面 清 晰 流 畅 , 左 心 室 腔 内 可 无 或 有 腱 索 反 射 , 但 不 应 有 二 尖 瓣 或 乳 头 肌 反 射 , 即 图 中 ② 的 位 置 。 左 心 室 腔 应 充 分 展 开 , 取 样 线 必 须 尽 可 能 与 室 间 隔 和 左 心 室 后 壁 呈 直 角 相 交 , 室 间 隔 和 左 心 室 后 壁 内 膜 清 晰 可 辨 。  , 左 心 房 前 后 径 ( 舒 张 期 末 内 径 ( , 左 心 室 收 缩 期 末 内 径 ( , 室 间 隔 收 缩 末 厚 度 (  , 左 心 室 , 室 间  , 左 心 隔 舒 张 末 厚 度 ( 室 后 壁 舒 张 末 厚 度 (  , 左 心 室 后 壁 收 缩 末 厚 度  。 右 室 前 后 径  取 样 线 ② 位 置 , 舒 张 末 期 , 主 动 脉 瓣 关 闭 时 测 量 ; 测 量 右 室 前 壁 心 内 膜 与 室 间 隔 右 室 面 之 间 距 离 。  取 样 线 ② 位 置 , 舒 张 末 期 测 量 ; 右  右 室 前 壁 厚 度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 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左室舒张期长径:70-84mm;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一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病,约占所有心肌病的70%。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扩大、右室扩大或全心扩大为特征,并伴有心力衰竭。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环也因而增大,常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特点为:“一大、二小、三薄、四弱”。“一大”指的是心腔偏大,其中以心室偏大更显著,心脏呈球形。“二小”指的是瓣膜变开放幅度变小。“三薄”指的是因为心腔变大,造成的室壁相对变薄,其室壁绝对厚度可能并没有减少。“四弱”指的是各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这种普遍减弱应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局部运动减弱相区别。 另外,由于心腔扩大、运动减弱、瓣膜反流等原因,血流容易在心腔滞留,引起附壁血栓,尤其是射血分数小于30%时,更应注意观察。 (2)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用于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较有意义。严重心力衰竭时,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加快,充盈时间缩短,A峰减低,表现为左室顺应性明显减低,收缩期可检出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CDFI 主要用于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瓣膜反流的状况。彩色反流束多以中心性反流为主,而原发性瓣膜病多为偏心性反流。

超声心动图不但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也有重要评估价值,其组织同步化显像技术(TSI)可用于评价CRT 左室同步程度,对CRT术中起搏导线位置的调整、术后左右心室起搏时间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室肌非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肥厚多见。肥厚型心肌病以流出道是否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1)二维超声心动图 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明显肥厚,肥厚常大于1.5 cm,肥厚部位的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左室腔较正常减小,左房增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比值>1.3是提示性指标,并非诊断性指标,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时不因为室间隔绝对厚度不足而漏诊。有研究提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0~22 mm,因此,以室间隔厚度绝对值超过15 mm考虑本病可能性大更为妥当。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不像既往认为得那么少见。该类型由于肥厚常常局限于心尖部而在常规的心脏切面上容易漏诊,同时该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常呈V1~V3导联ST段弓背上抬和广泛T波倒置,常常被误诊为心梗。因此,遇到这种心电图,如无心肌酶学变化和ST段动态改变,应注意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往心尖方向探查及左室短轴心尖切面探查,排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2)M型超声心动图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CD段反常前向运动(即“SAM征”),致使左室流出道内径变窄。室间隔肥厚,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大于1.3,左房增大,左室内径减小。

心脏超声诊断报告单如何书写 心脏超声诊断报告单的格式和内容 (1)病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和超声号。 (2)仪器及记录方式:使用仪器的品牌及机型,记录方式包括黑白打印、彩色打印、VCR 记录或光盘记录,工作站等。 (3)常规的检测和测量:①切面超声,必检内容包括主动脉、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左室后壁、肺动脉的舒张末内径、左房的收缩末内径。辅检内容包括右室流出道、右室壁舒张末厚度,左室收缩未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等。②M型超声与切面超声指标检测指标相近。功能指标还包括左室短轴缩短率。③多普勒超声,包括心内各瓣口及心室流出道的频谱多普勒血流速度,各瓣口返流或心内分流的速度及压差,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定量返流或分流程度。 (4)特殊检查和测量:如复杂先心病,经食道超声,负荷超声,三维超声,心肌造影等的相关检测指标。 (5)描述主要超声所见。 (6)结论。 (7)医生签名和日期。 如何描述超声所见 描述超声所见是报告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超声诊断的依据。我们建议以病变为中心进行系统描述。在多种病变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按病变的程度轻重依次描述。首先病变的描述以直接特征为主,依次为切面图像特征,频谱多普勒特征和彩色血流显像的特征。第二是间接特征和附加改变。第三是功能改变。 如何书写超声结论 ①病因诊断,如先心病、风心病等。如同时存在,以主要病变为主。 ②病理解剖诊断,如二尖瓣狭窄、室间隔缺损。 ③并发症诊断,如心包积液。附壁血栓、室壁瘤形成、左向右分流等。 ④功能诊断,如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等。 ⑤如无法明确病因及病理解剖诊断,只做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及功能诊断。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正常超声心动图 概述 心脏的超声解剖 左心在左,右心在右;心房在上,心室在下;左心靠后,右心靠前;心室靠前,心房靠后。主动脉位于心脏最中央,肺动脉位于左前方;静脉位于心房最后方。 超声心动图分类 1.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多声束加快扫描、探查心脏大血管获得的是断层图像,显示声像图与活体心脏大血管结构形态是直观的,实时的。常用的有三大系列切面:A:长轴系列(左室长轴:以左室为轴心从心脏前后及上下方向显示心内结构)B:短轴系列(大血管及左室短轴,从心脏前后及左右方向显示心内结构)C,四腔心及五腔心(从心脏上下及左右方向显示心内结构);通过这三系列前面就从前 型超声心动图;指单声束投射到心脏不同声阻抗界面以光点和辉度显示,在偏转系统的垂直方向加慢扫描电压,将光点的活动呈轨迹展开。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A:彩色血流显示该技术是在二维声像图基础上,通过彩色多普勒采样框对血流信息的多点采集,经本机内计算机进行频率分析和彩色编码,以不同颜色、亮度表示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流性质。B:频谱多普勒通过多普勒采样声束采集的血流信号,以频谱图展示,通过频谱图形可获得血流方向、血流时间、血流速度、血流性质,尤其是血流速度和时间可收集诸多心功能数据。 一、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及M型超声心动图 (一)左室长轴切面(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及M型超声心动图

1.胸骨旁左室长轴(LLV ):以左心室为轴心,完整显示左房、左室及二尖瓣解剖结构右室前壁 (右室流出道-右室) 主动脉前壁(主动脉:前、后瓣) 主动脉后壁-二尖瓣(前叶)左房后壁,二维超声引导下,取样线所取心内组织的运动轨迹图。常用左室长轴引导,从心底到心尖的有四、三、二、一区。解剖结构: 右室前壁 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壁主动脉瓣(六边形)主动脉后壁 左房内径左房后壁 四区:心底波群 ⑴⑵⑶⑷⑴ ⑵ ⑶ ⑷三区:二尖瓣前叶波群解剖结构右室前壁右室内径室间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左房左房后壁⑴⑵⑶⑷⑴⑵⑶⑷二尖瓣前叶双峰 ):二尖瓣叶波群 解剖结构右室前壁右室内径室间隔左室内径(二尖瓣前叶二尖瓣后叶左室后壁 ⑴ ⑵ ⑶ ⑷ ⑸二区(a ):心室波群3、常用波群与曲线特点:心底到心尖分为: ①四区,心底波群 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右室)、主动脉、左房、左室后壁 ②三区,二尖瓣前叶波群 右室前壁、右室、室间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左房、左房后壁 ③二区(a ),二尖瓣前叶波群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心脏彩超的各项指标正常值及其代表的意义 心脏彩超的各项指标及其代表的意义和正常值 RVOT:右室流出道正常值<30mm AO:主动脉内径正常值20~35mm LA:左房内径正常值19~35mm RV:右室内径正常值<20mm IVS:室间隔厚度正常值6~11mm LV:左室内径正常值35~50mm LVPW:左室后壁厚度正常值6~11mm PA:肺动脉内径正常值<22mm MV: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0.3~0.9米/秒 TV:三尖瓣口血流速度正常0.3~0.7 AV:主动脉瓣口流速正常1.0~1.7 PV:肺动脉瓣口流速正常0.6~0.9 EDV:舒张末期容量正常值108±24 ESV:收缩末期容量正常45±16 SV:每分钟搏出量正常65±17 EF:射血分数正常>0.6±0.1 FS:正常>0.26 E峰与A峰比值,正常<1

心脏彩超报告阅读指南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mm) 左房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AO 〈35 右室壁<3-4 主肺动脉PA 〈30 左室壁<9-12 右房RA 〈40×35 右室<25 左室流出道18-40 右室流出道18-35 部位分度瓣口面积(cm2 ) 二尖瓣狭窄最轻:≤2.5 轻度:2.0-2.4 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中度:1.0-0.75 压差:20-50mmHg 重度:<0.75 压差:50-150mmHg 肺动脉高压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中度:50-70mmHg 重度:>70mmHg 左室功能(LVEF)正常:>50%轻度降低:40%-50%中度降低:30%-40%重度降低:<30% 左室充盈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