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学对武陵桃源的静穆追寻——以“海左七贤”之李仁老汉诗《游智异山》为例

朝鲜文学对武陵桃源的静穆追寻——以“海左七贤”之李仁老汉诗《游智异山》为例
朝鲜文学对武陵桃源的静穆追寻——以“海左七贤”之李仁老汉诗《游智异山》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 B.抑本其成败之迹迹:事迹,事情的始. 末。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 67.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B.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头叫“少牢”。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68.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庄宗前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情景,与后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文章最后引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中,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道理,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66.A 67.B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王戎 四.王戎: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智慧是个宝,早慧更是稀世之宝。 王戎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典型的吝啬鬼,变成了“算盘精”。他的算盘在官场上拨得噼里啪啦响,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算计。但算来算去,王戎居然没从算盘上跌落下来,他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成了一个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两眼如电的“神童”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最小。他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比山涛小近30岁,比阮籍小20多岁,比嵇康小10多岁。王戎的父亲王浑,在洛阳任尚书郎。王戎15岁那年,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阮籍。 阮籍与王浑相处得不错,但彼此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阮籍每次去找王浑,总是说不上几句话就走了。自从见到王戎后,阮籍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阮籍感慨地对王浑说:“和你聊天不如和你儿子聊天有趣。”如此聊来聊去,王戎就加入到“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之中了。 在洛阳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看来,如果说王戎有趣,倒不如说他有智,而且他的智慧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还被人称为“神童”。

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大路边玩耍。一群人玩了一会儿后,都感到非常口渴,这时大家才发现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个大皮红,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小伙伴们争着上树摘李子,王戎却一动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这么大的李子,在大路边却没有人摘,明摆着这些李子很苦嘛!”大家一尝,果然不出王戎所料。 王戎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还是个小帅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难怪一个名叫裴楷的人见到王戎后说:“这小子两眼闪闪发亮,好像有电!” 两眼如电的王戎,小时候还很有胆量。在他六七岁时,魏明帝曹把去掉爪牙的老虎放在广场上,让众人观看。王戎也去看稀奇。忽然,笼中的老虎猛地大吼一声,震得大地似乎也抖动起来,围观的人吓得四散而逃,王戎却一动不动,神态自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魏明帝曹在阁楼上看到这一幕后,也为这个小娃娃的胆量所折服。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非凡胆量,使王戎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遣兵布阵、攻城略地,后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为安丰侯,在他的人生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生不逢时的吝啬鬼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世说新语》点评魏晋时期的吝啬鬼的文章共9

读高丽文学有感 张洋(??) 0903120090956 在阅读完三本有关高丽文学的参考书籍之后,我对高丽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高丽文学为后来朝鲜文学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文学作品也对高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还了解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历史现象,下面就由我一一详细说明吧。 首先,高丽文化崇尚“唐风”。可以通过大约五个方面来体现: 一、很多高丽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原型源自于中国唐宋时期的文人作品,但这些作品有些本土化,有些则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如:《首插石楠》的原型就来自于中国的《幽明路》中的《庞阿》和《卖胡椒女子》,但是巧妙地将两则故事揉入一个故事中,而《崔志远》从内容到形式直接受到《游仙窟》的影响和启迪,但是将“仙窟”变成了“坟墓”。 二、推崇佛教,佛教类型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如:《心火烧塔》不仅反应当时高丽上层阶级最高统治者的女王信仰佛教,而且故事本身就是受佛经《大智度论》中的故事影响,又如,出现“美女与高僧”主题的故事,宣扬佛教要想修道成佛就得遵守佛家清规戒律的思想,再如,《善律还生》包含了佛教积善行德的思想和因果报应论,还出现了僧侣的传记----《海东高僧传》; 三、由于崔志远本身的特殊身份,出现大量关于他的作品。高丽时期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向中国派遣了大批遣唐“留学生”(由于不清楚留学生这个词汇是否在当时就产生,所以用引号将其标识),而其中著名的就是崔志远,他在中国参加了科举并且一举及第,也结识了不少中国的文人雅士,他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高丽文学中出现崔致远的人物形象并讲述他在唐朝发生的奇闻异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儒家文化思想的渗入。出现了“孝女”“孝子”题材的故事,且这些故事往往与中国的同类故事有着渊源。如:《向的舍知割股供亲》中的“割股供亲”故事母题就是来源于“介之推传说”,而《孙顺埋儿》也是直接受《郭巨》的影响等等。 五、文章中大量应用中国名人名事。尤其是假传中大量使用中国典籍。文体上也是仿效中国使用骈文,也采用“引诗入小说”,韵散相间。 其次,高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本土民间故事。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名人列传,主要记述名人轶事、名人的丰功伟业,如《温达传》,另一部分则是有关平民老百姓的传(韩国大多文学作品书名均以“传”结尾,但仔细打量的话与中国“传”的概念有差别),这类作品则大多是宣扬封建社会道德,如《都弥传》是宣扬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道德观念。还有一类特别的文学类型------寓言,我个人对这部分最有兴趣,故事也许简短了些,可是内涵确实可以无限延伸拓展的。 最后,有一些好奇不解之处,希望老师可能帮忙解答一下。 一、高丽时期出现了“王”如善德女王、真德女王等,为什么会有女王诞生?与欧美国家女王有差异?有的话,是什么? 二、通过《居陀知》我了解到之前韩国并不知道“龙”,既然中国的图腾是龙,难么韩国呢?还有那时期君主的朝服上是不是就没有龙的图案?在电视剧中发现进入朝鲜后,君主的朝服上就有龙的图案,那么是由于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附带一个小问题,王朝服上的龙是几爪? 三、《三国史记》是由高丽时期官方主导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主要是借鉴司马迁的《史记》,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采用编年体编撰而是采用纪传体? 四、《三国史记》中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记录新罗的历史,对百济和高句丽的则相对较少。会不会是由于最后由新罗统一三国建立高丽,所以在编撰三国史书是略有偏颇,不客观公正之嫌?

上海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语言文化、波斯文化)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 一、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第二外国语 朝鲜语言文学文化方向 (240 英、241 俄、242 法、243 德、244 日、245 西、246 阿、247 意、248 葡)任选一门 波斯文化方向 (240 英、241 俄、242 法、243 德、244 日、245 西、246 阿、247 意、248 葡、249 朝)任选一门 ③630 朝鲜语综合(朝鲜语实践) 631 波斯语综合(波斯语实践) ④830 朝鲜国情概况与汉朝互译 831 波斯国情概况与汉波互译 二、参考书目 朝鲜语语言文学文化方向: 1.朝鲜语综合 考察学生的朝鲜语综合能力(朝鲜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朝鲜语基础:朝鲜语语音(语 音体系和语音变化等)、词汇(词汇体系和构词法、熟语等)、语法(助

词和语尾、词法和句法)、正字法 知识及其应用。命题作文:800 字左右。 2.朝鲜国情概况及翻译 考察学生对韩国基本国情的掌握程度和韩国语翻译能力。韩国的基本国情(韩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 基本知识)。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定义和标准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直译和意译、减译和 增译、分译和合译等);翻译实践(包括汉译韩和韩译汉)。 波斯文化方向: 1.波斯语综合 考察学生的波斯语综合能力,即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读写译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波斯语语音体 系、基础词汇、基本词法(词的种类,词性变化方式、动词的综合运用等)、基本句法(句子的人称与时 态、句子的种类、各类从句的掌握与综合运用),以及波斯语文学常识。 2.伊朗国情概况及波斯语翻译 考察学生对伊朗基本国情的掌握程度和波斯语翻译能力。伊朗的基本国情包括伊朗历史文化和现当 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基本知识。波斯语翻译包括翻译基础理论、波斯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波斯语翻 译实践(汉译波和波译汉,题材以文学作品和时事新闻为主)。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一、山涛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

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

朝鲜文学 一.文学成就 1.统一的新罗时期(7-9c) 汉文学兴盛。代表是汉文诗人作家崔志远,文学鼻祖,有文学记载的第一个诗人。 著有《桂苑笔耕》,被收入中国《四库全书》。其五言诗《江南女》批判社会贫富悬殊现象。 2.高句丽王朝时期(10-14c) 1).朝鲜国语文学得到发展 “时调”作为一种成熟的国语诗歌出现,它发芽于诗歌,但比诗歌短,自由灵活。 2).汉字诗作。高句文坛“双壁” a.李奎报出身贵族,官至宰相,受到排挤后归隐,主创作。 长诗《东明王》——朝鲜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短诗《代农夫吟》揭露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新谷行》《苦寒吟》 b.李齐贤出身书香门第,赴中国28年 《京州悼钟》《山中雪夜》,首个把词引入朝鲜的人,朝鲜首位优秀词人。 3).国语文学 民间歌谣:高丽歌谣 传记文学:金富轼的《三国史记》 传说:《三国轶事》 小品文:杂录、诗话 文人诗歌:翰林别曲、时调 3.李朝时期文学 背景:“训音正民” 1)、国语诗歌 时调:高丽末期产生,李朝定型 尹善道《山中新曲》《渔夫四时词》 歌辞:形式自由,长短随内容而定 郑澈,歌辞初期代表,《关东别曲》《思美人曲》 朴仁老,内容与战争有关、爱国精神《太平词》《船上叹》2)、国语小说 《壬辰录》在战后大量出现,《倡义录》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取材于日本 侵略战争 《洪吉童》,农民起义领袖洪吉童组织贫党惩办贪官,在海岛建立理想国。 3)、说唱文学 诞生于朝鲜本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类似于传奇 二.《春香传》 1.思想内容 分上下两卷,上卷以爱情为主,下卷以反暴政为主。以青年男女爱情为主线,表达对等级制度的反抗,对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残暴的揭露。 二人间的等级差别,内外部矛盾,推动情节的升华。 2.人物形象 1)、春香:国色天香、针凿超群、文才出众、女中魁首 自幼刚强过人,气量过人,梦想“共结同心”的爱情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复试时间及复试流程 复试时间:共五天,大约4.08-4.12 复试流程:专业笔试 外语听说口试 体检 专业面试 政审 公布拟录取名单 拟录取考生开会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复试科目介绍 1、专业笔试,100分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和初试的题型相似,题量很大,考试之前讲准备初试的书再看一遍即可。 2、外语听说口试,10分 上外对二外的要求不高,听完文章后回答5个小问题即可。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复试科目介绍 3、专业面试,190分 面试过程:每位同学十几分钟准备时间十几分钟面试时间,进入考场后会先要求阅读抽到的题目,然后是10个惯用语解释,老师根据某个词或者句子再提问,当然也会问一些和专业无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考上外”“看过什么作品”“为什么读研究生”等等。 TIPS:面试时口语要流畅,语音语调要标准(不要从头到尾都一个音调,要有起伏),最好提前准备一些问题,先想一下可能会用到的短语和表达方式。

关于体检和政审 ?体检:交回体检表时各项检测都做完并且有医师的签字盖章即可。 ?政审:在领复试流程单的时候就会发一张政审表,抽空填好,在前面复试完成后的最后一天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政审。通常就是老师会问几个关于个人的问题,比如:政治面貌、爱好、家庭、为什么考上外等等。提前稍微准备一下即可。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录取按总分排名 总分=初试技术分*53.9%+复试总分*46.1% 初试技术分=业务一+业务二+初试总分*10% 复试总分=笔试+面试+ 外语口试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复试后总分的排名

《伶官传序》练习 一、积累·整合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岂非人事.. 哉 古义: 。今义: 。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 。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 而前驱 3、及. 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 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 7、举. 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 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 驱 2、函. 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 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 B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 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 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 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失之者 4、与其所以 ..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五)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六)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

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的性格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神童就不少,而王戎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他也是在因为年少时期就才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⑤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⑥靡(mǐ):没有。⑦暧(ài):遮蔽。⑧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⑨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 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 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在括号内填上加点字词的含义 《伶官传序》挖空练习 呜呼!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哉!原. (推其根 本)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介词,拿)三矢赐庄宗而. (连词,表承接 )告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连词,表转折)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无忘乃. (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句式:省略句 )。其.(代词,代赐三矢之事)后用兵,则遣从事.. (一般属官)以一少牢..(旧时祭祀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介词,用)锦囊(句式:状语 后置),负而前.(名作状语,在前面)驱,及凯旋而纳. (收藏)之。 方.(当)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函.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意志、气概)之盛. (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 已定,一夫夜.(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名作状语,向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相对而视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多么)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 ).本. ( 推究)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 )国,逸豫可以亡. (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 所有的)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被 )天下笑(句式: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被动句)岂独伶人也哉! 2、翻译文中划“ ”的句子: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二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政治腐败,财政枯竭, 社会秩序紊乱,人民遭受涂炭。特别是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水灾、旱灾和虫灾,民不聊生。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的暴政,遭受连续不断的自然 灾害,清朝戌边力量的薄弱等原因,濒于死亡线上的朝鲜边民为谋求生路,“不惜冒犯重禁,渡江越境’,。[a1因此加剧了朝鲜北部边民越境的浪潮。 2. 1. 2移民实边时期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政府逐渐缓和对东北地区的封禁,开始采取开 发东北的放荒政策,不仅废除“封禁令”以外,到19世纪80年代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由此以来,朝鲜族的移民行为呈现急邃增加之势。清朝政府的这种变 化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原地区的人口急逮增加,社会动乱因此时而发生。在明朝,中国 的人口只有六七千万。到了清朝,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便随之减少,并出现了粮食不足的现象。151 第二,为了摆脱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需赔款2.3亿万两纹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之 外,清朝政府由于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而借的外债达12亿两纹银。国家的财政,此时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枯竭。[61 第三,为了抵制俄国的南下政策和沿海的殖民开拓。因为,根据1E6。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朝与俄国的国境己确定为从瑚布图河口沿浑春河到图 们江人口处。延边地区,因而成了清、朝、俄三国的接壤地区。然而,俄国却经常派军队在图们江河口地区挑衅,不断制造国境纠纷 清廷认识到国境问题的深刻性之后,于1881年,清廷将挥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同时完全废除了对延边地区〔南荒围场)的封禁,决定依照《盛京东边 间旷地开垦条例》,全面开放延边地区。由此可见,当时清廷想通过对延边地区的移民实边,既防范俄国的南下,又开拓边境地区,以期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政府一开始在延边地区实行的“以汉实边”政策, 141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第4章,奉天学务公所.1907年版(151马汝沂、马正大,《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658e 161何清涟,要清末中国的大量外债及其分析》,《财政研究》1998年第12期,P26 由于交通条件恶劣和汉族老百姓的不适应而无法如愿以偿与此相反,在这一时期仍被作为禁越对象的朝鲜垦民从i9世纪\n价值内容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意识又

桃花源诗 魏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一作:斑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智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yān):埋没。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 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 靡(mǐ):没有。 暧(ài):遮蔽。 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 节和:节令和顺。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幽蔽:深暗。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 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 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 óu 契丹qì三矢shǐ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

上外考研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考研经验 上外朝鲜语考研初试试题专业课是两个科目:朝鲜语综合、朝鲜国情概况与汉朝互译。对于朝鲜语综合,一般常见的题型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助词填空,俗语惯用语成语以及作文。 上外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共有3个研究方向:朝鲜语言、朝鲜文学和朝鲜文化;这个学科的朝汉语言对比研究、中朝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朝鲜半岛文化研究等,因其较雄厚的学术底蕴和鲜明的特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朝鲜韵书与明清音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当代朝鲜半岛社会研究》、《中韩语法对比》等学术专著均为这一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学科点始终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先后与韩国外国语大学、庆熙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研究生在学期间均可以到韩国大学进行半年至一年的研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一、朝鲜语综合备考 可以看一下李得春主编的《韩国语语法教程》,这本书是上外本科的教材。这本书要看透吃透,每个知识点都要理解掌握,第一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弄懂;第二遍做笔记。之后就是看笔记,做真题,从这几年的真题里了解上外出题的方式和习惯。对于名词解释,两本书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大同小异,可以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记忆。至于发音,《韩国语语法教程》中有很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可以看懂看会,知道规律,并且可以记忆一些例子。 构词法、词类详论、句法论,这些每年都会考名词解释和简述题,以及对比题的简答,花时间把所有可能的对比都做一下整理,然后背诵记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上外会出词类的分类,如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词,混合词等,自己要有所把握,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然后就是助词和语尾,多做一些历年的topik真题,整理一下常用的。

查看文本 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 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 《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 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 1.1 概观 § 1.2 神话 § 1.3 原始歌谣

§ 1.4 古代歌谣 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 1.1 概观 § 1.2 汉文学的起源 § 1.3 说话 § 1.4 歌谣 § 1.5 乡歌的起源 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彗星歌》、《朱蒙神话》。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三国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三国时期文学代表作品的艺术创作特点与内容。三.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朝鲜三国时期乡歌的艺术形态特点。 第三章统一新罗文学(4学时) § 1.1 概观 § 1.2 乡歌创作与佛教文学 § 1.3 汉文学的发展 § 1.4 散文的分化 § 1.5 戏剧的生成 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倾向,崔致远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特点与艺术特征。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双女坟》、《花王诫》、《处容歌》。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文学特征。二.要求学生掌握崔致远诗歌创作特点。 三.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殊异体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高丽文学(6学时) § 1.1 概观 § 1.2 汉文学的成熟与文臣登场 § 1.3 散文的发展与稗说文学 § 1.4 景几体歌,时调的起源 § 1.5 高丽抒情歌谣 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海佐七贤派”文学的创作特点,高丽前后期的文学特征及时调的艺术形态特征。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送人》、《西京别曲》、《青山别曲》。教学要

(四)伶官传序 一本文背景复杂,内容纷繁。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精心安排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部分,即第2、3段,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其中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这一段以“晋王三矢” 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层写庄宗执行遗命。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 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从而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取得了相互的照应。第三部分,即第4段,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总结全文。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力,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二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参考答案 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1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