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崔保国《传播学原理》讲义.doc

清华崔保国《传播学原理》讲义.doc
清华崔保国《传播学原理》讲义.doc

传播学原理

主讲:崔保国

第7讲传播的受众研究

第一节受众的概念与类别

1、受众的概念

?受众,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受众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受众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受众概念的变化:电影的观众——大众媒介的读者、受众——新媒介的接受者——媒介消费者

2、大众社会论的“大众”

?“大众”mass,意味着孤立的、分散的、同质化的、原子式的存在。“大众”的主要特征有:

一、大众是大量的。

二、同质化的、分散的。

三、大众是流动的。

四、大众是匿名的。

五、在时间和空间上,传者与受者是分隔的。

3、大众社会论的演变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对法西斯的批判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论

4、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

?各类传播都有不同的受众,人际传播的受众有:谈话的对象、听课的学生、会议的出席者等。

?最复杂最引人注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报纸、杂志、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也包括越来越多的网众等。

?特定媒介的受众。

?产生效果的受众。

5、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人口统计意义上的群体

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家庭、单位、团体、党派、经济、文化

6、受众类别与传播行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受众因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和居住地区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集合体”。那些性质、特征、地位相类似的集合体,便具有相似的人格,抱有比较一致的社会观、价值观和看法。这样,他们大体上会选择相同的传播工具,接触相同的内容,对于媒介的信息也会产生大致相近的反应。

第二节受众行为分析

1、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主要研究受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规律,研究受众与传播媒介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等。一般通过专业机构对受众状况、收听率、收视率和受众结构的调查分析来进行。

2、受众调查

?社会是由有意识、有诉求的社会成员的无数个“力”的冲撞、磨合、妥协推动的。民意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受众调查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给受众一个量化的描述。包括:?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视听率调查

?媒介市场调查

?传播效果调查

3、受众的个人差异

?个人差异论是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提出来的。

?人们对信息的不同反应来源于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千差万别。这也就是我国古谚语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理论高度来分析的话,“个人差异”论强调每个人的人格特征虽同先天有关,但主要还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

4、个人差异的具体表现:

?每个人的心理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人们的先天禀赋和后天习性也会形成个人之间的差异。

?每个人立场、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同。

?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

5、受众的选择心理

?受传者在接触媒介和接收讯息时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对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解答这样一些问题:

一、受众根据什么对什么信息产生注意?

二、受众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信息?

三、受众怎样理解他们接受的信息?

6、受众的信息选择和接受

?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分一般为四个具体环节: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这四个环节可以看作是受众心理的四层“防卫”圈。

7、受众接受信息的规律

记忆选择内容选择板块选择媒介选择

第三节受众与社会文化

1、群体作用对传播的影响

1. 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县选举调查

2. IPP指数分配

3.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2、社会关系与受众群体

?这个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人差异论和社会类别论都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受众之间的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受众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属于各种社会团体,而且还和别的团体的成员打交道。这种社会关系自然构成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过滤器”。

社会关系经常起到加强或削弱媒介力量的作用。

3、社会关系的意义

?团体规范、人际网络、参加的社会组织和身边的意见领袖等。社会关系论重视人际网络和团体压力等对大众传播效果的作用,是传播理论不断深化的标志。

?社会关系论是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发现。在这以前,研究者往往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硬性分开,认为人际的社会关系与大众传播无关。

4、文化规范论

文化规范论从传播媒介出发,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可以为社会树立文化规范。受传者会从媒介中获得新见解,也可能加强原有的价值观,也可能改变原先的态度。个人会在大众传播的影响下发生观念的变化。

文化规范论认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并非微弱不堪。

第四节作为市场的受众

1、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1. 麦奎尔的观点:受众作为消费者

2.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传播的经营性、商品性、竞争性。

3. 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

2、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起源于40年代,这一研究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看做是基于某种需求而“使用”媒介,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3、卡兹的研究

?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媒介接触行为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理念

?“使用与满足”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框架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未来课题

5、从社会出发还是从受众出发

?从社会出发:

社会集团、社会关系、受众层次、品位

?从受众出发:

狂迷组织、星迷、球迷、影迷、忠实受众

6、受众的权利

1. 传播权:表现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权利。

2. 知晓权:社会成员有权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信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7、传媒接近权的内容:

?巴隆:《接近媒介》,1967年

?反论权。

?“意见广告”权。

?“开放频道”政策。

第五节今天的受众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3595个电视频道,是世界上拥有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

?观众选择电视频道的选择频率已经从平均停留12秒下降到了7秒。

?如此多的受众,如此多的电视频道,如此多的电视频道,如此短暂的选择频率,

1、如何看待今天的受众

1. 人口构成引发受众的自然分化

2. 生活秩序变化带来工作日与节假日的收视需求分化

3. 收入和消费分化带来受众收视层次分化

4. 频道资源的充裕加剧了受众的分化

5.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新的受众群体

2、电视发展的趋势

?短短十几年,中国电视经历了“节目时代”、“栏目时代”,然后转入现在的“频道时代”。要在几十个、几百个频道的激烈竟争中脱颖而出,基本办法就是实行频道专业化。媒介开始既要关注大众的需求,也要满足细分化受众的各种需求。

?美国的电视频道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既有新闻又有娱乐的综合性频道。几家大的广播电视公司便是如此。二是侧重于某一大类内容。新闻频道如CNN、FOX News,娱乐频道,如ESPN、MTV等。三是全部播映某一专门内容的专门性频道。

3、电视频道专业化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指电视媒体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容规律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

?电视频道专业化实施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目标受众的分析、选择及定位。

4、频道专业化与“受众细分”

?频道专业化的核心问题是受众偏好与频道特长的组合,在这种组合中创造出压倒其他对手的竞争优势。它需要在两组细分变量中找出两个关键因素。首先,通过观众细分找出观众偏好。其次,通过电视功能与传播领域细分找出频道特长。

?目前国内的专业化频道并非是根据非常细化的目标观众群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节目内容。从发展看,还是要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受众的构成、分布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的需求来划分频道、设置节目。

第8讲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理解传播效果

?人类的传播都希望是有效果的传播。整个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媒介具有重大效果这一前提之上的。但是这些前提假定效果却很难达成一致。

?传播效果肯定是在发生,但媒介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关键是哪些效果取决于媒介,哪些效果取决于别的因素。

?良好的传播效果怎样取得。

?传播效果研究无论是对传播学者,还是对媒介本身或是普通民众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

1、传播效果的定义

一、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

二、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了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

否达到为判断标准。

三、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什么叫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入发生影响。

?传播学中反馈的含义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传播者根据反应来检测传播的效果,并据此调节后继的传播(包括传播内容、符号和排除干扰等)。

传播的交互性

?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所谓单向流动的传播,一般是指信息发送者发出信息后而没有信息反馈的传播流程,是一种缺乏反馈联系的传播系统。双向流动,就是有去有回,凭借反馈联系形成了一个由两条线路组成的,运行方向相反的封闭传播线路。

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过程和类型

一、传播效果的过程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

?态度层面:认识、观念、爱憎、立场

?行为层面:支持、反对、行动

心理动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等人认为传播媒介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心理动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来讨论。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两者相辅相承,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此,我国台湾传播学者李金铨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作过深入的阐述。

心理动力模式(微观的)

?传播效果的心理动力模式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这种模式建立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认为说服传播旨在改变个人的心理结构(如态度、动机、学习、认知),从而改变其行为,以达到传播者的目标。

?说服的信息→改变或触发心理过程→实现与心理过程相关的外在行为

社会文化模式(宏观的)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传播媒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效果,是因它发出的信息构成一个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人们日积月累地依靠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传播媒介的长期性效果。

?劝服的信息→形成社会文化→解释什么是社会接纳的行为→导致行为的改变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一般分为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显在的和潜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效果研究。

?短期的预期的:宣传、收视率、发行量

?短期的非预期的: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

?预期的长期的:创新普及、精神文明、议程设置、社会发展

?非预期的长期的:涵化理论、知识沟理论

?新闻知识:在大众媒介新闻影响下的短期认知效果,通过对受众的回忆、认识和理解的测试可以检验。

?个人回复:个人对媒介刺激的非预期的效果。主要效果是模仿和学习。相关的效果类型包括强烈的情感反应,以其它活动来取代,样式或时尚的模仿,对明星或英雄的崇拜,性的唤起,恐惧或焦急的产生。

?集体的回复:导致共同的集体行动,而且通常是超越管理或机构之外的。恐惧,焦急和愤怒是最常见的回复,能导致恐慌和动乱。

?发展中的扩散:为了长期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革新扩散计划,使用一系列的运动和其他方式,特别是建构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网络和权威结构。

?新闻扩散:特别(新闻)事件通过一定时间对稳定的人口的传播,研究渗透的程度(最终所知的比例)和获取信息的方法。

?革新的扩散:最普遍是在一个特定的人口中接受技术革新的过程,通常是建立在广告或普遍宣传基础上的。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独特的S曲线型的模式。

?知识的分配:在社会群体之间知识的分配,媒介的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效果。

?社会化:媒介的社会角色定位,对社会期待行为的推行的贡献。

?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成员遵守已建立的秩序或行为模式。主要的效果是通过意识形态和“意识产业”

的方式支持现存政权的合法性,这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化的延伸。

?事件结果:指的是媒介在缓解社会压力过程中和关键性事件的解决中所起的作用。事例包括革命、国内政治巨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等。重大选举也可算在内。

?现实的解释和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与社会控制相似,与认知结构和解释框架有关,而与行为没有太多联系。

?机构的变化:现存的结构对媒介发展的适应,特别是那些影响媒介自身传播功能的机构。

?文化变化:在价值、观念、行为和象征的形式及社会的总体模式的转换。这种转变成为社会的“离心力”或“向心力”这一点是关键。文化认同的加强或削弱是这种效果一个例子。

长期的、潜在的传播效果:

?潜在效果?传播的社会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德弗勒:决定传播效果的因素有:社会系统的特点,媒介的地位与作用和受众的特点。

潜在的社会效果研究的案例

?从社会问题去研究传播的潜在效果。如电视暴力节目对儿童的影响,结论是:美国电视是个充满暴力的世界,电视看得多的人比电视看得少的人更易觉得世界是卑鄙的,可怕的,不安全的。传播与政治选举,传播与知识沟等等。

?从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去探讨潜在效果的。如电视的出现是占有了人们1/3的非睡眠时间,媒介提供的知识、报道和评论,给受众带来了对世界的观点的根本性变化。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

1、控制实验的方法

2、受众调查与市场调查的方法

3、社会调查的方法

4、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传播学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一样长,从20年代开始,已经有大约80年的历史,其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媒介万能论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十年内,传播学者一般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这些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

?一次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30年代,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直接向美国人民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

?德国希特勒为了征服全球对广播的操纵。

?1938年10月美国“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典型事例。很能说明在当时普遍存在着认为大众传播威力无穷的思想。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从全凭观察过渡到实验调查,“有限效果”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中和战后。美国传播学多半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效果重新认识

?从70年代以来,转向传播“适度效力”论并趋向于新的“强效力”论。

?传播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使用与满足”论到“议题设置功能研究”以及文化规范论等,都表现为强调大众传播仍然具有相当显著的效力。不但如此,西欧和美国的一些传播学者已形成新的传播效力论。

第四节主要的效果理论研究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说服效果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培养理论或涵化理论”

?“知沟”理论

1、“枪弹论”的问题所在

?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力量和影响。大众传播的弱点和不足,只能和人际传播并存和相辅相承,而取而代之。

?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自行解释,自行决定取舍。

?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大众传播的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2、有限效果论

?美国传播学者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克拉帕:大众传播不是通常作为媒介效果的一个足够的原因,而是在协调各种因素方面起作用。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成果

?哥伦比亚学派:《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等书中提出了“传播流”、“两级传播”和传播中存在“意见领袖”的观点。

?霍夫兰的研究也表明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罗杰斯的“N级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的学生约瑟夫?克拉珀于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力》的著作中作了总结,提出了传播的“中介因素”问题。

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发生作用。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环境的制约。

3、说服效果的研究

?说服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宣传和广告是说服行为的主要代表。

?定义:说服是企图利用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产生影响,导致人们的某种改变的行为。

?宣传可能赢得人民的热情,也可能压倒他们的理智。

说服效果的研究案例

?二次大战中霍夫兰的态度改变的陆军研究。2000多人。

?《我们为何打仗》、《英国之战》

?赖斯和威利的研究,对1923年布莱恩在达特茅斯学院所做的关于进化论演说的效果的调查。175人。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常用通则

?信息来源的信誉特征: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接近性等。

?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

?一面理和两面理

?反宣传方法

?防疫论:抗御说服和态度改变的方法。

?重复传播,加强刺激,逆反心理。

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的发展

?说服的技巧

?图象、幽默、性感、重复

?说服理论的新模式

4、创新扩散论:

?这一理论是研究新技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扩散的过程。从研究传播媒介、农业推广和新药传播等三个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代表人物是埃弗雷特?罗杰斯。扩散的五个步骤: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传播的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是对多级传播模式的具体运用。它表明在创新?决策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在提供有关知识方面最为有力,而人际传播则在劝服方面作用显著。罗杰斯等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利用此项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

创新扩散传播的“S”形曲线: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是呈“S”形曲线的。开头人数很少,进展很慢,当它扩大到居民的一半时就很快,而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S”形曲线的理论在市场营销、产品更新和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9讲传播的社会效果研究

第一节议程设置理论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经过对选举调查的分析发现,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议题或某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方法:选民调查与对媒介的内容分析结合

?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是一个例子。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第一:“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具有“环境再构成”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的细致化和明确化

?出发点:人们经常感到面对复杂的现实需要为他们指出方向。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的必不可少的把关人。把关人要帮助受众考虑和决定那些是值得关注的事件和问题。

?报纸的这一作用比电视的大。可是现场报道时电视本身就成为公众决定议程的把关人了。

议程设置的三种机制:

?“0/1”效果或称“知觉模式”: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0/1/2”或称“显著性模式”:媒介突出强调某些议题,公众就会突出重视这些议题。

?“0/1/2……N”效果或称“优先顺序模式”: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做出的判断。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按其重要程序度排出“优先顺序”。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媒介在议程设置上的特点也不相同。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spot-lighting effect)比较突出;

?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议程设置的“议题”:

?《焦点访谈》、《实话实说》:

?什么是“议题”?什么是“焦点”?

?个人议题

?公众议题

?谈话议题

?韦弗1976:公众的议题从本质上是受传媒议题影响的。

受众属性对议程效果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议程设置的背后

?资本主义社会的“议程设置”从本质上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团体进行信息操作的过程,手段有: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私下放风,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接点。我国的大众传媒是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课题:

?“议程设置功能”与有限效果论。

?媒介议程设置的立场问题。是受众还是团体。

?“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与舆论导向问题。

?“议程设置功能”无效的时候。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关于德国1965年的社会民主党对基民盟和基社盟的选举研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1、“沉默的螺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是害怕孤独的。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可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过程。

2、“舆论”是个什么东西?

?卢梭:公共意见

?库利: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

?行为科学:多数人的意见

?舆论的形成即社会合意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是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可以操纵的。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三者作用的结果。

?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会带来压力或安全感。导致“多数意见”的诞生——舆论。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它是由诺伊曼提出的。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此起社会解体。

3、“沉默的螺旋”观点的意义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研究,表明了她的两种观点:一是舆论观,一是效果观。

?舆论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效果观: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意义:谁能操纵媒介谁就能操纵舆论,谁能操纵舆论谁就能操纵社会。

第三节、“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训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该理论主要研究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究竟具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怎样发生的?格伯纳是其代表人物。该理论旨在分析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着眼点:

?一是研究暴力片与犯罪的关系。二是研究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格伯纳等认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

李普曼的“象征性现实”: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

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象征性现实”的中介。象征性现象是媒介提供的。

“培养”理论的研究方法

?主要分析电视剧,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接触时间最长

2)不需要接触印剧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电视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别开

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电视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

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

第四节、“知沟”理论:

?大众传播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有助于缩小社会各界层之间的差距,真是这样吗?

?1970年,蒂奇诺提出的“知沟”理论说:不。

1、“知沟”理论的中心内容:

?现代社会虽然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造成社会“知沟”的因素并没有消除,这主要因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变大。信息沟也与知识沟一样。

对“知沟”理论的否定:

?与“知沟”理论持相反意见的是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需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饱和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差距就接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窄、变小。

?知识沟与信息沟的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知识沟的关系研究。

2、N·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

1、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2、新技术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3、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沟—知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

应用:新媒介的普及研究,社会发展研究。

第五节、大众媒介与信息社会

一、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信息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文明论的观点:托夫勒、亨廷顿

?长谷川的观点

二、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信息社会

?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劳动

?社会的政治结构:制度、体制

?社会的文化结构:单一的、多元的、开放的

?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生活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模式:原发式、后发式、跨越式

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的信息社会

?英特网

?虚拟社会、虚拟社区

?信息化城市、二元化城市

?网络化生存

?虚拟社会的社会化

第10讲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研究的方法论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传播观

?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学术领域

?研究的视角和实施的路线

?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方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

?研究:一个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过程(the proces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ld around you and getting answers to those questions.)

?研究的种类和性质

?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科学研究的四阶段过程(a four-stage process)

?观察(observations),

?理论解释(theoretical explanation),

?解释的可操作化设计(operationalize),

?检验(verify). (通常导致对解释的修正,因此上述过程循环往复)

?科学研究是实证的而非伦理的

?(Science is positive): It deals with questions about what is and why it is, rather than what ought to be 研究的分类

?个案性研究(single instance):idiographic studies:

?只针对或解释一个特定的人或事(exploring a single person or event or situation in detail) ?规律性研究(general patterns): nomothetic-deductive studies:

?有关人和事规律的研究(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social regularities)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访谈法(intensive interview);

?实地观察法(field observation, participate observation);

?个案分析法(case study).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文献分析法(如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实验设计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问卷调查法(survey study).

?综合研究法:triangulation:将量化和质化方法相结合。

质化研究:传媒批评(文本分析)

?传媒批评的研究角度

?符号学分析;

?叙事学分析(结构主义分析);

?后结构主义分析;

?意识形态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

?政治经济学分析;

?公共领域分析;

?文化工业分析;

?流行文化分析。

量化研究的步骤

?研究的背景或由来:问题的提出;

?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意义的阐述;

?文献调研:相关研究述评;

?研究方法设计;

?资料和数据收集;

?资料整理、分析,并回答研究问题;

?研究结果的讨论。

量化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的阐述:概念、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feasibility

?概念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

?研究问题或假设: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借用理论进行分析架构设计。

研究逻辑

?两种基本的研究逻辑(two approaches of research):

?归纳(inductive):从数据到理论(data-to-theory);

?推理(deductive):从理论到数据(theory-to-data).

通常,建立或提出理论采用归纳法;验证或评价理论用推理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流派和传统

?两大研究传统

?传统学派: 美国, 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研究:

?批判学派: 欧洲, 文化研究

欧洲:批判学派/文化研究

?欧洲历史上存在一个持续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一个深刻和全面批判现存资本主义体制的学术传统:社会问题源自一个不公平的权力机制,而传媒是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在霸权体制运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文本意义的生产如何受制于现行的权力体制?

?传媒如何将统治阶级的利益再现为“普遍的利益”?

?主流媒体如何排斥、压抑非主流的声音?

?从属阶级如何可以利用传媒来建构自己的文化?

美国:传统学派,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研究:

?产生于19世纪末,视社会为一个有机生物体,有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机能。

?研究理论的功能主义倾向;

?研究方法的行为主义趋向;

?研究体制的行政导向。

特点:没有首先考虑现存社会机体的合法性,而是考虑现存社会机体的功能。换言之,多在建制内考虑问题,目的是稳定和改善现行的权力体制。因此,是保守的研究传统。

传播学的专题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大众传播研究?组织传播研究?人际传播研究?人内传播研究传播学专题研究?国际传播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实地调查,

?内容分析,

?控制实验,

?个案研究等。

内容分析方法

?是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也于1952年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

?内容分析法适用于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而又有传播价值的讯息内容。

内容分析的步骤

?建立假设命题,并据此确定研究范围。如果符合这个范围的研究对象数量过多时,则可根据与调查研究法相同的随机抽样原则,从中抽取一部分供研究。

?制定一个“分类表”,作为观察和测量讯息内容的统一尺度。一是将研究内容划分为若干大类。如研究新闻报道,可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几类;二是在各大类内,再确定若干个“分析单元”。

?分类表制订后,计算出它们在各种类别中所占的比例。算出各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根据分析结果去验证原先的假设,写成研究报告。

案例研究的方法

?MBA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写作的框架

?案例调查的方法

第四节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研究的过程

?调查的抽样方法

传播学史上成果显著的调查

?传播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1. 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2. 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使美国恐慌;

3. 人民的选择:媒介

在选举中的作用;4. 大众传播实验:二次大战中劝服士兵;5. 传播与劝服:寻找魔术般的关键;6. 个人的影响:二级传播理论;7. 具体化形象崇拜的宣传:传播途径;8. 天真无暇的扭力:漫画书刊的恐怖;9. 儿童生活中的;10. 业60年代;11. 电视和社会行为:卫生局长的报告;12. 报纸的议题设置功能;13. 电视与人类行为,十年的进步。

如何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集体随机抽样

?多段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

?任意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随机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

2)系统抽样,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按一定间隔加以随机抽样即可。

3)分层抽样,将对象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4)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一般分为三级抽样。

抽样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

?分析单位(unit of analysis);

?人口;

?抽样母体;

?样本与个案;

?统计量和参量

?抽样样本大小要求:一个变量有至少20个左右个案;

?抽样误差。

量化分析的基本种类

?差别分析;

?相关分析;

?归类分析;

?回归分析;

?路径分析。

第五节研究设计

?明确研究的问题;

?清晰陈述研究问题和有关假设(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研究的分析框架(research framework);

?对各变量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

?对各变量的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 or conceptualization):把一个概念含义的主要方面界定出来。

?从概念到变量

?概念是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的;

?变量是可以直接观察或具体测量的。

?“病”与“病症”的关系。智力和智商

?暴力(violent)电影:

?Violent movies are movies in which there are scenes of kicking, stabbing, clubbing, choking, hitting,

slapping, shooting, and smashing.

?Violent movies show scenes in which one person injures, maims, or causes pain to another.

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

?信息化水平的测量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

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研究结果反映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程度。信度检验测量工具的稳定性。信度可以用信度系数来表示。如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时,尽量消除编码员的主观偏见的影响,使标准一致。

?效度(validity):方法和结果的运用和说明是否恰当,合适。

?信度主要回答研究结果一致性、稳定性问题;效度主要回答研究结果的正确性问题。

调查研究的类型

1、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者调查、受众调查

2、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3、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田野调查

4、基于调查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5、基于调查空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6、基于调查时间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7、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系列调查

8、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地调查

9、基于调查对象数或无量化操作的分类:统计调查、案例研究

10、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类:指示性面接、详询棉访、自由访谈

12、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调查等

13、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分类:媒体接触调查、认知调查、知觉实验、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

14、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分类:广告调查、节目调查、明星调查

投资学讲义.doc

投资学讲义 第一章財務管理概論 恐龍蛋遊戲軟體設計公司,前一陣子推出「水滸傳」網路遊戲軟體。這個公司成立迄今已有三年,已推出四個頗受市場歡迎的遊戲軟體,公司預計本年度的營收將達2億元。目前,這家公司資本額為2千萬元,此外,為了籌措營運所需資金,公司準備將自有的廠房及倉庫抵押給銀行以取得4千萬元擔保放款。這家公司還計畫進一步將營業項目擴展到商用以及教育應用軟體的開發設計。為因應這些擴充計劃,公司財務副總經理發現現有的資金籌措方式將不足以應付未來公司對資金的需求。更嚴重的是,公司將立即面臨短期營運現金不足的問題。 這家公司所面臨的幾個問題也正是財務管理這門課所關注的課題: (1)這家公司的未來投資策略應是什麼?(即,這家公司為何要進入商用及教育應用軟體的開發與生產?)如何評估並選擇最佳的投資計劃?(即,錢怎麼投資?) (2)一旦選定投資計畫,公司如何籌措投資計畫所需的資金?(即,錢從那裡來?)(3)這家公司日常營運需要多少週轉金?(即,如何管理現金?) 企業選擇最適的投資策略前,必須先確立企業的經營目標。選定後,經營目標的達成須借助投資計畫的評估,選擇以及執行。投資計畫的評估,選擇就是投資決策的範疇。投資決策(或稱資本預算決策,capital budgeting decisions),就是將公司資本支出預算用於購置公司營運所需的固定資產(如:廠房、機器設備)以及無形資產(如:商譽、商標及專利權),而公司經營目標就是追求所購置的資產創造最大的價值且必須大於資本支出。亦即,若企業投資決策的目標是追求所購置的資產所創造的淨價值最大,則企業經營績效勢必取決於各項投資計畫能為股東創造多少的價值?故企業營運最終的目標就應是追求企業所有人所增加的財富極大。 1. 何謂財務管理? 假設朱一決定自行創業成立公司生產CPU專用的散熱風扇。公司設立前,朱一必須聘請會計、財務以及採購管理人員負責採購生產原物料以及財務、人事管理,找到合適的廠房、機器設備,並招募到足夠的工人從事生產。 依財務管理的用語,朱一這些決策已涉及了廠房、機器設備的購置或租賃、存貨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與運用等投資行為。這些投資所需支出等於公司應籌措的金額。假如CPU 散熱專用風扇的銷售狀況如事前的預期,扣除各項成本支出後,所剩餘的就是公司投資所創造的價值。當初朱一所以願意成立公司生產CPU散熱用風扇,無非就是預期到這些投資的活動能為朱一及公司其他股東在未來創造最大的價值。購買廠房、機器、土地或累積存貨或保有現金等於公司資產的增加,這些資產投入公司與營運會為公司未來各期創造收益,這些收益若大於購置資產的支出,就表示投資計畫是值得的。由於未來的收益分屬不同期間,如何將這些收益轉換為同一單位來衡量是評估投資計畫的首要步驟。也就是說,財務管理第一要處理就是時間要素,如此才能給何謂「價值」找答案!為籌措執行投資計劃所需的資金,朱一可借款或發行債券或發行新股,此屬於融資決策(financing decisions)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宏观经济学讲稿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DP与GNP的关系是: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或GDP减折旧;等于—— 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 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 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讲义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资源得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与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得经济资源得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得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得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就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得竞争程度决定资源得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得实质 微观经济学就是实证经济学,它得绝大多数理论与模型都就是对微观活动得客观描述,或者就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得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就是经济理论得实质。不同得理论实际上就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得不同得抽离与解释。 理论模型(model) 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得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得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得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得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得方法来解释与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得问题简单化而不就是将简单得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瞧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得应用,奠定必要得数学基础。熟练得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就是对理论模型得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得模型只能有唯一得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得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得科学性,而假设得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得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就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就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得讨论。争论得核心在于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完善得市场经济得基础上得,而中国得市场经济就是不完善得,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得理论体系与方法来研究与解决中得问题。两种观点:

清华大学 微观经济学-习题三 含答案

习题三 一个爱好音乐的大学生用他的收入购买CD和其他商品,这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学生每月有300美元可供消费。他所在的城市里一张CD卖20美元。(A)如果他每月买10张CD,请画出他的预算线,并指出他的偏好选择。(B)一家CD公司推出一项新的举措:如果一个学生每月缴纳100美元的会费,他可以10美元/张的价格买所有的CD。请画出这种举措的预算线。(C)如果这个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那么他的钱会有剩余吗?为什么? 答案:(A)如下图所示,令C=CD的数量,Y=其它商品的数量,且P Y=1,则此时预算线为20C+Y=300。如果C=10,则Y=100。(B)新举措下,其预算线变为10C+Y=300-100=200,如下图所示。前后两条预算线交于C=10。(C)该学生参加这一活动,情况会更好些。在(A)情况的切点上,他的MRS=P C/P Y=20(C=10,Y=100),大于(B)情况下其预算线的斜率(P C/P Y=10),所以在(B)情况下,他不在切点上,他将购买更多的CD从而移动到更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位置。 Y 300 (A) 200 (B) 100 U2 U1 5 10 15 20 C 肯特有一份每小时$15的工作,如果他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他将得到50%的超时奖金,即工资上升到$22.50/小时。他只偏好单一商品消费和娱乐,而且他每周可以利用80小时(另外88小时用于睡觉和路途)。假定单一商品的价格是$6/单位,请画出他的预算线。另外,肯特每周会正好工作40小时吗?为什么? 答案:依题意,两种商品为娱乐和消费,且假定肯特的收入都花光。肯特的收入最多可达到I=15(40)+22.5(40)=1500。预算线等式取决于他是否超时工作,令H=工作时间,L=娱乐时间,C=消费,那么,如果H<40,预算线15(L-40)+6C=600;如果H>40,娱乐的价格变为$22.50,则预算线变为22.50L+6C=1500。如下图所示。H<40时,P L/P C=15/6=2.5; H>40时,P L/P C=22.5/6=3.75。所以肯特是否超时工作,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曲线在H=40时发生弯折,他不会正好工作40小时。 消费 200 100 娱乐 80 (H=40) (H=0)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终审稿)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三、分析篇 一、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一)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因素 1、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期限、票面利率、提前赎回规定、税收待遇、流动性、信用级别。 2、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利率及其它因素。 (二)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 Pn 为从现在开始n 个时期后的终值,P0为现值,r 为每期的利率,n 为时期数,M 为面值。 1、货币的终值和现值 ●终值是指今天的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个时点上的价值。 用复利计算: 用单利计算: ●现值是将未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折现。 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单利贴现:(i 为每期利率,r 为必要收益率)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若按复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3、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一年付息一次,按复利贴现(C 为每年支付的利息): ●一年付息一次,按单利贴现: n p P r =n 0 (1+)(1)1M i n P r n +?=+?(1)(1)n n M i P r += +

(三)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收益理论) 对收益率曲线不同形状的解释,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能影响到对未来远期利率的预期。根据是否承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完全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集中偏好理论。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着,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③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券市场上存在不同的投资群体、投资习惯和投资需求,利率水平本来就不应该相同,不同市场的利率水平完全是由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三)债券定价定理(参看学校教材) 定理一: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宏观经济学讲义全

第六章消费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第二节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随机游走消费理论/随机游走股票价格理论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1.1两个基本模型 我们的理论出发点是两个基本的模型,拉姆齐模型和迭代模型,他们提供了宏观经济学大多数优化模型的框架。 1.1.1拉姆齐模型 ●拉姆齐1(1928)提出,卡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发展。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第一个基本模型,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储蓄率。 ●大量相同的竞争性厂商租用资本雇佣劳动以生产并销售产品,大量相同的长生不老家庭 供给劳动、持有资本、消费并储蓄。 ●不考虑市场的不完美性以及由异质家庭和代际关系造成的所有问题。 1Ramsey Frank P.(1928),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Economic Journal 38, No.152 (Dec), Pp543-559.

1、行为人最优化 行为人的效用函数: 0'',0',)(0<>=∑∝ =u u C u U t t t β 其中,β代表主观贴现率,10<<β。 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 0'',0'),(<>=f f K f Y t t t t t K I K )1(1δ-+=+ 其中,δ代表资本折旧率,10<<δ。 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 t t t t I C K f Y +==)( 行为人的最优化:

t t t t t t t K K C K f t s C u )1()(..)(max 10δβ--+=+∝=∑ 转化为: } ])1()([])1()([max{])1()([max 121111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K K f u K K K f u K K K f u δβδβδβ C O F ..(对1+t K 求偏导) )]1()('[)(')('11δβ-+=++t t t K f C u C u 经济含义: (1)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行为人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 (2)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大于1,投资有利可图,减少现期消费。 典型的行为人代表整个经济,这个行为人既有家庭的性质,又有厂商的性质。所以行为人的最有选择等于整个经济的最有选择,也就是拉姆齐模型的社会最优解。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 1、需求规律告诉我们,随着某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将减少。(错) 应为需求量减少 2、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正向关系。(对) 3、收入效应是指消费者收入变化引起的商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错) 收入效应是指当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进而导致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下降)和减少(价格上升)。 4如果收入上升了,那么低档商品的销售量会下降而价格会上升。(错) 5、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错) 应为供给的增加 6、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错) 应为: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增加。 7、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价格的变化会进一步导致短缺数量的增加。(错) 应为:价格的下降会进一步导致短缺数量的增加。 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商品当前需求会增加。(对) 9、假定某商品价格下降2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具有单位弹性。(错) 单位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正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总支出没有变化。 10、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商品B的价格下降将造成商品A的需求曲线右移。(错)应为左移 商品B价格下降,将减少对替代品A的需求,因此,将造成商品A的需求曲线左移。 11、如果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4,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后,其销售量会下降,但消费支出会增加。(错) 解:价格上升1%,需求量下降1.4%。价格上升后,销售量会下降,但由于该商品富有弹性,销售量下降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消费支出会减少。 12、当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时,消费总支出与价格变动方向一致,而需求数量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对) 解:当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时,价格下降1%,需求量增加不到1%,消费总支出减少。 价格上升1%,需求量减少不到1%,消费总支出增加。 即消费总支出与价格变动方向一致,需求数量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13、沿直线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需求价格弹性将从无穷大逐渐变小,直至为零。(对) 见教材P47图2-11 14、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那么当收入上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 15、一般情况下,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值是不同的。(对)见教材P47图2-11 16、某种物品越是容易被替代,该物品的需求也就越缺乏弹性。(错) 应为:越富有弹性。 17、假定A、B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为-1.8,那么这两种商品一定是互补品。(对) A价格下降1%,B需求量增加1.8%,应为互补品。 18、如果对小麦的需求高度缺乏弹性,粮食丰收将减少农民的收入。(对) 粮食丰收,粮食价格下降,由于小麦需求高度缺乏弹性,价格下降,粮食需求量增加很少,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19、如果对食盐的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只占一个极小的比例,那么对食盐的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对)

2013清华大学五道口考研状元笔记-宏观经济学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IS—LM模型 凯恩斯的基本框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见书上P155) IS—LM模型 既然在产品市场上R最终能传导影响Y,而R由货币市场决定,那么把这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分析出当两个市场都均衡的时候的整个大市场的均衡情况。当然了把IS—LM结合也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是凯恩斯主义者们就是这样做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样的结合。 (如上图,IS与LM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R与Y,图中的A、B、C、D四点既不是产品市场上的均衡也不是货币市场上的均衡,他们会受到均衡力量的拉力,例如A、B两点,他们都是ESM,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该力量会拉着利率R下降。所以向下的受到向下的力量。而同时他们受到水平方向的调整力量,但是我们假定货币市场的均衡率先实现,因此他们会向下移动到LM曲线上,再逐步调整到两个曲线的交点。) 均衡点的分析以及两个乘数 当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我们得到: 联立IS曲线:Y=αA0—αbR LM曲线:M0/P=kY—hR

求解有: 现在由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到在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效力在其他教材上常见的几个错误说法(书P163、P164)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道义地劝告(详细内容参考书P169—P17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图形分析 数学推导 推导的逻辑基础:第一轮(初始效应): M/P→R→I→AD→Y 第二路(引致效应):消费路径:Y→T→Yd→C→AD→Y 投资路径:Y→L→R→I→AD→Y 结合图形具体分析: ①初始效应(从图中的E→E'→A)(逻辑基础: M/P→R→I→AD→Y) ?M0/P →?R=—?M0/(hP)→?I= b?M0/(hP)→?AD=b?M0/(hP)→?Y1=b?M0/(hP) ②引致效应 走消费路径(逻辑基础:Y→T→Yd→C→AD→Y) ?Y1 →?T = t?Y1 →?Yd = (1—t)?Y1 →?C= c(1—t)?Y1 →?AD=c(1—t)?Y1 →?Y c=c(1—t)?Y1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精修订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三、分析篇 一、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一)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因素 1、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期限、票面利率、提前赎回规定、税收待遇、流动性、信用级别。 2、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利率及其它因素。 (二)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 Pn 为从现在开始n 个时期后的终值,P0为现值,r 为每期的利率,n 为时期数,M 为面值。 1、货币的终值和现值 ●终值是指今天的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个时点上的价值。 用复利计算: 用单利计算: ●现值是将未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折现。 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单利贴现:(i 为每期利率,r 为必要收益率)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若按复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3、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一年付息一次,按复利贴现(C 为每年支付的利息): ●一年付息一次,按单利贴现: (三)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收益理论) 对收益率曲线不同形状的解释,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能影响到对未来远期利率的预期。根据是否承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完全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集中偏好理论。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着,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③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券市场上存在不同的投资群体、投资习惯和投资需求,利率水平本来就不应该相同,不同市场的利率水平完全是由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三)债券定价定理(参看学校教材) 定理一: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定理二:当债券的收益率不变,即债券的息票率和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固定不变时,债券的到期时间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即到期时间越长,价格波动幅度越大;反之,到期时间越短,价格波动幅度越小。即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具有更强的利率敏感性。 定理三:随着债券到期时间的临近,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减少,并且是以递增的速度减少;反之,到期时间越长,债券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并且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n p P r =n 0 (1+)(1)1M i n P r n +?=+?(1)(1)n n M i P r +=+

投资学讲义目录.doc

投资学(现代投资理论)前言 我们先考虑如下三个问题 1Finance是什么? 2Finance金融体系内容是什么? 3投资学(现代投资理论)是什么? Finance,在中文中有这么几个意思: 理财(对个人、家庭、企业、公司)、 财务(企业或公司)、 金融(投融资机构:基金公司,银行等)、 财政(国家)等意思 所以把Finance仅仅翻译成金融是不恰当的。 有三本著名的金融财务杂志 (1)JF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JF(Journal of Finance这是美国金融学会的) (3)RFS(Reviews of Financial Studies) 有三个国际性的证书考试: (1)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成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资格考试。CFA 协会主办的CFA课程和考试被认为全球投资专业里最为严格的考试,在投资知识、专业标准及道德操守方面制定了全球准则。CFA特许状持有人可以向其客户、雇主和同事表明他已经修读了一套严谨的专业课程,知

识涵盖了广泛的投资领域,并且承诺遵守最高的职业道德准则。因此,CFA特许状被投资业看成一个“黄金标准”,投资者也希望找到那些持有CFA特许状的专业人士,因为这一资格被认为是投资业界中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承诺。)要上万美元的考试费。 特许金融分析师 (CFA) 报考条件:大四学生及以上。 取得资格所需时间(平均):3-4 年。 取得资格所需费用(不含培训):RMB18,000。 国际认可程度:高,全球投资领域通行证。 国内认可程度:高,是高端金融领域“王牌”认证,目前12000 名考生,800-1000 名持证人,2007 年考生增长57%。 薪酬水平:对投资行业薪酬状况的调查表明,雇主愿意提供高额奖金给拥有CFA特许资格认证的投资专业人士。在拥有10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中,拥有CFA认证的人比没有获得该认证的人收入多24%(中位数在24%,8万美元到20万美元之间)。如果不考虑工作经验,薪酬状况的差距更大,拥有CFA认证的人比没有该认证的人收入多54%(在18万美元到 11.685万美元之间)。 职业发展:金融、证券、投资。 注册会计师(CICPA) 报考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 取得资格所需时间(平均):3-4年 or forever。 取得资格所需费用(不含培训):RMB2,000。 国际认可程度:低,仅与HKICPA、ICAEW 有互免互认协议。 国内认可程度:非常高,协会成立于1998 年,目前在国内有近15 万名会员,学员人数众多; 薪酬水平:整体薪金水平可以达到每年5万到10万元人民币。 职业发展:最适合会计师事务所。 (2)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 FRM (Financial Risk Manager)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种国际资格认证,由美国“全球风险管理协会”(GARP)设立。2010年起,由全球风险管理协会举办的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考试将于每年5月和11月中下旬在全球四十多个城市同时举行。)只要几百美元的考试费。通过

宏观经济学-讲义课件

宏观经济学 CH1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挪威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R·费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大问题,即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或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如果从历史上看,最早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及其著作《国富论》,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了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学著作,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由凯恩斯奠定基础,并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发展起来的。 §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的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总就业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经济学说,它不同于考察以个人与企业为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总体”,是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直接或间接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体)。具体讲,宏观经济学即以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二、基本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产量的决定,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这一指标可以衡量整个经济的状况,并决定了总体经济中的其它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决定了经济中的就业状态。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与增长,只有在说明了GDP决定的基础之 实际GNP:以(当年)不变结构计算的产量

名义GNP :以(当年)可变结构计算的产量 2、失业问题 凯里斯主义提出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失业问 题。战后美国的失业率逐年增加,1952-1962:5.1%,1962-1972:4.7%,1972- 1982:7.0%,1981-1982:9.7%,1983-1985:8.0%。失业使经济增长缓慢,并带 来了许多社会与政治问题,固此,研究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以及解决方 法就是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3、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质水平的普遍上升。战后通货膨胀成为全球性的宏观经济问 题。无怪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部经济发展史也就是通货膨胀史。 从图中可以看出,60年代以前的通货膨胀较低,1973年以后的通货膨胀相当高, 其中1974年第四季度达到14.3%的最高点,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 委内瑞拉目前正处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危机中,而人民则面临严重的食物危机。 目前委内瑞拉的通胀率是全球最高的,一些经济学家预计到2017年底其国内通胀率将会飙 升至2200%。委内瑞拉货币玻利瓦尔也大幅贬值,使得政府及零售商店更难以购买食物,导致 国内食物严重短缺。目前在委内瑞拉有三种地方能够买到食物。其中之一就是国有商店,这种 商店出售的食品有政府补贴,因而价格相对较低。不过这些商店对购买食物有着严格的限制。 人们只能在一周中的固定日子购买食物,而且要排上数小时的队且不一定能够买到食物。另一 种选择就是私人超市,不过私人超市的物价昂贵而且同样面临食物短缺问题。最后一种选择就 是黑市,在黑市购买食物既违法又危险。而且食物价格巨贵无比,通常是国有商店价格的15倍 以上。委内瑞拉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为1507.58美元每月,但黑市的一袋意大利面就要300美 元以上,普通人完全无法承受该价格。 8 642失业率141210 8 642

微观经济学课堂讲义第一章引论

第一章导言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任何经济制度下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体制与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稀缺、选择和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 微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辩证地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教学内容: 1、1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问题实质上包括了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何谓生产呢?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投入又被称之为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将资源分为四种类型:①土地,又称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矿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狭义的土地则是指土地本身②劳动,它是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③资本,亦称资本货物(或资本品),它是指人类所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以上四种经济资源又被称为“生产四要素”。因此,投入、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学中都是等义的。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主要是有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生产的结果就是商品。商品被划分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品被分为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形的,如餐馆招待和教育。商品的价格一般大于零,价格为零的被称为“免费商品”,价格为负的为“有害品”。使用货物和劳务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便是消费。 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谁来生产;其二,用什么资源生产;其三,用什么技术生产;其四,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 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商品的分配取决于收入的分配。收入高的就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1.2 经济体制和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1.2.1 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traditional economy),亦称“习惯性经济”(customary ecomomy)是指生产方式、交换、收入分配都遵循其习惯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有可能是由世代相传的传统所决定的。 1.2.2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亦称“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是以计划

投资学分析报告及理论-讲义

三、分析篇 一、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一)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因素 1、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部因素:期限、票面利率、提前赎回规定、税收待遇、流动性、信用级别。 2、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利率及其它因素。 (二)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 Pn 为从现在开始n 个时期后的终值,P0为现值,r 为每期的利率,n 为时期数,M 为面值。 1、货币的终值和现值 ●终值是指今天的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个时点上的价值。 用复利计算: 用单利计算: ●现值是将未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折现。 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单利贴现:(i 为每期利率,r 为必要收益率)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若按复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3、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一年付息一次,按复利贴现(C 为每年支付的利息): ●一年付息一次,按单利贴现: n p P r =n 0(1+)p P nr =n 0(1+) 0(1)n n P r P += (1)1M i n P r n +?=+?(1)(1)n M i n P r +?=+(1)(1)n n M i P r +=+1(1) (1)n t n t C M P r r ==+++∑

(三)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收益理论) 对收益率曲线不同形状的解释,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能影响到对未来远期利率的预期。根据是否承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完全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集中偏好理论。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着,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③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券市场上存在不同的投资群体、投资习惯和投资需求,利率水平本来就不应该相同,不同市场的利率水平完全是由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三)债券定价定理(参看学校教材) 定理一: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定理二:当债券的收益率不变,即债券的息票率和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固定不变时,债券的到期时间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即到期时间越长,价格波动幅度越大;反之,到期时间越短,价格波动幅度越小。即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具有更强的利率敏感性。 定理三:随着债券到期时间的临近,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减少,并且是以递增的速度减少;反之,到期时间越长,债券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并且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这一定理说明: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债券价格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以递增的比率减少。即债券价格的利率敏感性的减少大于相应的债券期限的减少。这一定理也说明:当到期期限增加时,债券价格对收益变化的敏感性以递减的比率增加,即债券价格的利率敏感性的增加小于相应的债券期限的增加。 定理四:债券收益率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即由收益上升引起的价格下降幅度低于由收益的等规模(相同的基本点)下降引起的价格上升的幅度。 这一定理说明债券价格对市场利率下降的敏感度比利率上升更大。 即对于同等幅度的收益率变动,收益率下降给投资者带来的利润大于收益率上升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定理五:对于给定的收益率变动幅度,债券的息票率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债券的息票利率越高/低,由收益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越小/大。 也就是说,息票利率较高的债券,其价格的利率敏感性低于息票利率较低的债券。 1(1)(1) n t C M P r t n r ==++?+?∑

浙江大学微观经济学讲义

微观经济学主讲: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

目录 第一讲价格理论 (5) 一、需求及其属性 (5) 1.定义 (5) 2.需求函数 (5) 3.需求弹性 (6) 二、供给及其属性 (6) 1.定义 (6) 2.供给函数 (6) 3.供给弹性 (7) 三、均衡价格及其属性 (8) 1.均衡价格的形成 (8) 2.均衡价格定义 (8) 3.均衡价格的变动问题 (8) 四、均衡价格的实例 (9) 1.城市商品房 (9) 2.家电 (9) 3.价格管制与制衡价格 (10) 4.供求弹性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 (10) 5.珠网模型 (11) 第二讲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 (11) 一、效用及其属性 (11) 1.效用 (11) 2.属性 (12)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3) 二、消费者均衡与消费者的行为规范 (14) 1.消费者均衡的定义 (14) 2.每元边际效用均等规律 (14) 3.消费者的切点定律 (14) 第三讲生产者理论 (15) 一、生产理论 (15) 1.生产函数 (15) 2.短期生产函数 (16) 3.长期生产函数 (18) 二、成本及其属性 (19) 1.成本的分类 (19) 2.短期成本及其性质 (19) 3.短期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20) 4.长期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22) 三、收益与利润 (23) 1.收益、成本与利润 (23) 2.总收益(TR) (23)

3.平均收益(AR) (24) 4.边际收益(MR) (25) 5.利润最大化及其条件 (25) 第四讲市场理论 (27) 一、完全竞争市场 (27) 1.定义 (27) 2.需求特征 (27) 3.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27) 4.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28) 二、完全垄断市场 (29) 1.定义 (29) 2.原因 (29) 3.市场需求状况 (29) 4.短期均衡 (29) 5.长期均衡 (30) 三、垄断竞争市场 (31) 1.定义 (31) 2.需求状况 (31) 3.短期均衡 (31) 4.长期均衡 (32) 四、寡头垄断 (32) 1.定义 (32) 2.需求状况—拐折的需求曲线 (32) 3.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古尔诺模型 (33) 第五讲分配理论(生产要素理论) (34) 一、概述 (34)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34)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值VMP (34) 2.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 (35) 3.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VMP = w (35)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 (36) 1.生产要素的分割 (36) 2.要素供给的原则 (36) 四、要素供求的均衡 (36) 第六讲交换理论 (37) 一、最优交换及其实现条件 (37) 1.基本假定 (37) 二、帕累托最优 (38) 1.帕累托改进 (38) 2.帕累托最优 (38) 3.帕累托次优 (38)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38) 1.给定偏好状态 (38) 2.投票表决 (38)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1)定义: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而言(资源或物品不能满足欲望或需要) (2)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资源: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与否取决于时空的稀缺程度)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 物品:经济品(economic goods):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噪音、垃圾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3)“稀缺”是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并非绝对 2、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1)欲望的特点: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超前性(社会发展的动力) 某一欲望的实现总会产生新的欲望, (2)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 性的方面的要求)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 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需要(safety):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 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满足后就不再是激励因素 社会需要(social):友爱的需要-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 忠诚 归属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 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地位需要(esteem):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价值自我实现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 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 要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利用问题 1、生产什么(what):品种、数量(因时代、生产水平而定) 2、如何生产(how):生产者、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方法) 3、为谁生产(for whom):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决定(要素决定收入) 4、何时生产(when):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时机选择) 5、谁做决策(who):经济体制问题——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 混合经济(市场经济为主、政治干预为辅) 三、经济学的定义: 1、经济学是在一定制度下,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经 济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更多物品,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的资源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

投资学分析及理论讲义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三、分析篇 一、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一)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因素 1、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期限、票面利率、提前赎回规定、税收待遇、流动性、信用级别。 2、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利率及其它因素。 (二)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 Pn 为从现在开始n 个时期后的终值,P0为现值,r 为每期的利率,n 为时期数,M 为面值。 1、货币的终值和现值 ●终值是指今天的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个时点上的价值。 用复利计算: 用单利计算: ●现值是将未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折现。 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单利贴现:(i 为每期利率,r 为必要收益率) ●若按单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若按复利计息,并一次还本付息,但按复利贴现: 3、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一年付息一次,按复利贴现(C 为每年支付的利息): n p P r =n 0(1+)(1)1M i n P r n +?=+?(1)(1)n n M i P r +=+

●一年付息一次,按单利贴现: (三)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收益理论) 对收益率曲线不同形状的解释,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能影响到对未来远期利率的预期。根据是否承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完全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集中偏好理论。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着,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③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券市场上存在不同的投资群体、投资习惯和投资需求,利率水平本来就不应该相同,不同市场的利率水平完全是由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三)债券定价定理(参看学校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