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每年的总结、分析

临床路径每年的总结、分析
临床路径每年的总结、分析

近年来,我们针对挠远骨折的分类,??、、等进行了从技术要求,医辅运用,夹托板和骨位垫、固定时间与功能训练等进行了修订,从而维护了技术操作的严肃和医疗风格的严谨,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每年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余人。急诊处置以“?、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诊治???人次,其中??人次,整复病例??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中医药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正骨手法、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0年度,难点体现在: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5、当骨折稳定后,去除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发现患者患侧腕、肘、肩关节功能较差。针对这些难点,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

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0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人次,整复?、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10年度有所提高。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临床路径的建立。运用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正骨手法、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在2010年度,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2012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余人。急诊处置以“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2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1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2012年度急诊???人次,其中初诊???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较上年均不同程度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针对目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我们科室已设计出一种带牵引功能的改良中立板,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也得到专家的认可,不久将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改良中立板的临床运用,结合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2年度,难点体现在: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5、当骨折稳定后,去除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发现患者患侧腕、肘、肩关节功能较差。针对这些难点,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在2012年度,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

的肿胀程度也减轻。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2012年度,针对目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我们科室已设计出一种带牵引功能的改良中立板,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也得到专家的认可,不久将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现在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外固定后出现皮肤瘙痒及因继续肿胀出现束带过紧的难点还在解决中,通过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局部瘙痒,密切观察指端的循环、感觉,若出现指端发麻、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调整外固定。

2009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09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09年度急诊33926人次,其中初诊20423人次,复诊13503人次,整复病例2785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在2009年度,我科室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这三点,通过在临床上的不断实践,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

况。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对比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35443人次,整复3358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09年度均有所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严格掌握适应症,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正确、合理地运用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及临床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在2010年度,全科室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

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0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1年度急诊37395人次,其中初诊23258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4243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均有所提高。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的同时,严格掌握掌握适应症、熟悉解剖、钻研骨伤科正骨12法,解决复位困难的难题。经过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在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在2009年度,我科室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这三点,通过在临床上的不断实践,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在2010年度,全科室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在2011年度,外固定不牢固、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已基本解决,手法复位仍是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适应症、熟悉解剖、钻研骨伤科正骨12法。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解决这一难题。

2009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

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09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09年度急诊33926人次,其中初诊20423人次,复诊13503人次,整复病例2785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拇指外展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难点主要是固定困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远折端内收,折端向桡、背侧成角畸形,最后致虎口变窄,拇指外展。背伸功能受阻,力量减弱。固定不稳定时,可与手法复位后采用短臂石膏管固定,第一掌骨皮牵引或者拇指远节指骨骨牵引,以防止再移位。在2009年度,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桡、背侧放置压垫,可以减少远折端内收后引起的虎口变窄。为减少拇指外展板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内侧可垫棉垫。第一掌骨基底部背、桡侧放置压垫,若骨折移位大时,会出现压迫性溃疡。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

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09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35443人次,整复3358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09年度各指标有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密切观察伤肢循环,减少并发症。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观察伤肢循环,减少并发症,通过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难点主要是固定困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远折端内收,折端向桡、背侧成角畸形,最后致虎口变窄,拇指外展。背伸功能受阻,力量减弱。固定不稳定时,可与手法复位后采用短臂石膏管固定,第一掌骨皮牵引或者拇指远节指骨骨牵引,以防止再移位。在2009年度,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桡、背侧放置压垫,可以减少远折端内收后引起的虎口变窄。为减少拇指外展板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内侧可垫棉垫。第一掌骨基底部背、桡侧放置压垫,若骨折移位大时,会出现压迫性溃疡。在2010年度,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密切观察伤肢的肿胀、疼痛、循环及皮肤情况,减少并发症。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上年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1年度急诊37395人次,其中初诊23258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4243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均有所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拇指外展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西医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该类治疗又增加了患者新的创伤,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除内固定,且多后遗有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时间长且费用高。我们更需要探索能避免手术改善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合并症的有效中医治疗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整个科室参与中医治疗新鲜闭合性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研究运用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难点主要是固定困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远折端内收,折端向桡、背侧成角畸形,最后致虎口变窄,拇指外展。背伸功能受阻,力量减弱。固定不稳定时,可与手法复位后采用短臂石膏管固定,第一掌骨皮牵引或者拇指远节指骨骨牵引,以防止再移位。在2009年度,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桡、背侧放置压垫,可以减少远折端内收后引起的虎口变窄。为减少拇指外展板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内侧可垫棉垫。第一掌骨基底部背、桡侧放置压垫,若骨折移位大时,会出现压迫性溃疡。在2010年度,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密切观察伤肢的肿胀、疼痛、循环及皮肤情况,减少并发症。西医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该类治疗又增加了患者新的创伤,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除内固定,且多后遗有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时间长且费用高。我们更需要探索能避免手术改善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合并症的有效中医治疗方法。在2011年度,为继续解决这一难题,整个科室参与中医治疗新鲜闭合性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评估报告 (20XX年、20XX年上半年)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公室、信息科、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精神卫生办公室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各试点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容 成员: 艺 萍 (二)相关职能科室工作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临床医师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护理部:负责组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党办:分别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工作; 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财务科:负责入出院管理、监审科:负责合理收费的实时监控工作; 医院办公室、精卫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 (三)实践小组 试点科室成立实践小组。组成人员包括:科室(治疗组)临床医生、护士。 临床辅助科室、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均应指定专人给予积极协作。 小组组长由各科室科主任担任。

我院20XX年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3个,开展病种数10个,20XX年增加4个病种,完成情况如下: 为的随意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自伤自杀或严重药物副反应等,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就可能发生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由于卫生部未制定精神科病种临床路径方案,我院是摸索中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因此,下一步会根据以往开展情况修订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篇一: 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

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试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

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四)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监管力度,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今年以来,除日常的数据统计监管外,定期和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督导,了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的管理程序和内容的运行,工作量较大,临床科室不习惯,我们进行认真讲解,对于每月的数据汇总填报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做的好的科室及时予以表扬,逐步规范了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室对临床路径病例管理质量和管理细节上有了较大提高。 (五)加大对临床路径病种的筛选,增加入径人数。针对个别科室入径人数少的问题,我们下科室了解科室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卫计委新增临床路径病种,筛选适合本科室的病种作为路径病种,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三个开展临床路径不好的科室分别新增了三个病种,4个月共完成***人。现内二科一月完成的路径人数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人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 径工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分析报告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2014年,我院不断深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现对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一、2013年与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效率分析评价 2014年与2013年临床路径病种平均住院日对比 102030405020142013 20147.5 5.75102718.2 3210.5 2013 9.5 5.3 10.8 39.5 社区获得性肺炎胃、十二指肠 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 肾性贫血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急性肾损伤 2014年与2013年临床路径病种平均住院日对比 123456720142013 20143 3.8 3.53 5.43 5.6 4.5 4.92013 4 5.5 3.2 5.5 5.8 5 3 输尿管结石 急性阑尾 炎 顺产计划性剖宫产支气管肺 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 热性惊厥

对比2013年,我院第一季度各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趋于稳定,除了肾性贫血的和急性阑尾炎的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他各病种基本没有大幅变化。其中平均住院日下降的病种有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肾性贫血、输尿管结石、急性阑尾炎、计划性剖宫产、支气管肺炎、轮状病毒肠炎。肾性贫血和急性阑尾炎变化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病种数较少,单个病例对统计学影像较大而导致。 在术前住院日方面,剖宫产的平均住院日为0.5日,输尿管结石术前平均住院日为1天,急性阑尾炎术前平均住院日为0天。 二、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治疗效果评价 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出院30 天内再 住院率 非预期 再手术 率 院内感 染率 社区获得性肺炎100%00000胃、十二指肠溃疡100%00000 急性肾盂肾炎100%00000 肾性贫血0100%0000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 透析治疗 0100%0000 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0100%0000 急性肾损伤0100%0000 输尿管结石100%00000 急性阑尾炎100%00000 顺产100%00000 计划性剖宫产10000000 支气管肺炎80%20%0000 轮状病毒性肠炎50%50%0000 热性惊厥86%14%0000入径病种实行效果总体较好,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与综合症,无出院14天及30天再住院案例,无非预期再手术案例,无院内感染病例。 三、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实施过程评价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二、已开展试点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三、临床路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中心卫生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心卫生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按照医院的整 体部署,自20xx年09月开始,我院成立了以肖培元院长为 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试点实施工作方案。首批入选 的慢性支气管炎病种临床路径.。 内科进行了认真的甄别、筛选,对于进入路径的患者和家属 进行了沟通和详实的告知工作,严格按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 表单规范诊疗和护理工作,减少变异。 截至20**年11月底,本院共完成5例,其中变异1例。从经管医生、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来看,都是非常满意或满意。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体会 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们体会到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 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 了医患关系。 1. 带动了全院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自20xx年09月份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医院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门诊平均 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 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我 院依据卫生部临床路径规范模板制定适合我院的临床路径

模板,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平均住院天数。 3. 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了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全院更加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加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 4. 促进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临床路径管理体现的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要实现诊疗、护理及质量监控的全面管理。 5. 促使医院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大家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推行临床路径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护理、医技、后勤等各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住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促使医院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6. 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6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年1-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6人(其中外三科4人[胆囊结石2人、腹股沟疝2人],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内五科1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人:其中内科3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

住院号164669、164745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住院号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3人:其中产科12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164358、16477 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16507 4、16471 5、164714、164748、164849、164919),儿科3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 6、163903、164188),内二科16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 7、164572、165046、163853、164815、164507、164437、164489、164610、164640、164753、164755、164756、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例,变异率53.59%(其中产科24例,占77.42%;儿科18例,占56.25%;妇科2例,占50%;属患者因素69例(占71.13%),属医护因素4例(占4.12%),属系统因素19例(占19.59%),属出院因素5例(占5.15%)。 4、科室上报资料仍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生自由录入所致,请各科室按照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逐一核查。

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总结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霸州市第三医院 2013年临床路径小结 我院于2012年5月1日来对临床路径进行试运行,通过对部分病种的具体统计,对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确定病种: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左心衰竭、结核性胸膜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干骨折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下面就近3月来我院路径情况进行分析: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2 2012年第一季度,全院共入径病例130例,其中腹股沟疝24例、急性阑尾炎52例、下肢静脉曲张4例、卵巢囊肿2例、股骨干骨折6例、子宫平滑肌瘤2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变异8例。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我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病历内涵质量,医护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XX人民医院XX年临床路径 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我院于XX年X月开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从而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X月X日--X月X日我院将X个专业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共X个病种;同期出院病例总数XX例,病种数XX 例,入径病例数为XX例,已完成病例数XX例,中途途径病 以上数据显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完成率相对较好,符合相关要求,但变异率相对偏高,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有:

1、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初期,各科维护上没有将相关的药物进行备用维护,运行过程中不熟悉,出现操作不恰当等情况。 2、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延长住院时间,维护的路径时间不在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范围内,药物未维护在备用项目中,使用药物时发生变异。 3、部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因病情所需提前手术或推迟手术,未在路径维护范围内,部分患者住院后多科会诊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无法按路径维护进行,导致变异。 4、部分内科病人使用中药,出现变异。 5、患者因自身原因,提前要求出院,不在病情维护出院前后范围内。 6、患者需要使用的手术设备维修,无法进行手术等。 二、存在困难 1、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 2、能正常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对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一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

临床路径工作年度总结_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年度总结 一年接近尾声,我们该停下手中事情写一下工作总结了。下面是橙子搜集整理的临床路径工作年度总结,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年度工作总结栏目! 临床路径工作20xx年度总结 普儿科20xx年临床路径总结如下: 通过仔细学习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参照卫生部下发《临床路径管理汇编》、《临床路径管理汇编20xx-20xx增补版》,儿科已开展了3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 自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分病种完成例数列表如下: 一、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可控性强;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科室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临床路径规范执行。促进科室间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临床路径要整合相关检查、诊断、治疗、护理, 形成多方位、团队式诊疗方案, 涉及科室多、人员多, 无论制定还是实施, 都需要进行组织协调. 1 / 6

⒊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院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减少医患纠纷,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按临床路径培训新的医护人员, 使之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 避免处置失当。 5.严密监控医疗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医疗延误, 并可及时吸收医学科技新进展融于治疗计划,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6.缩短住院天数, 可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医疗浪费,增加经营效益。 6.随着经验的积累, 应制定更多的临床路径。 二、存在问题: 1.科室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施临床路径目的认识不清,导致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少。 2.在下医嘱时,出现较多的操作错误. 三、下一步工作: 1.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的宣教工作,研究并开发临床路径的应用,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高效运用医疗资源。 ⒉适期进行临床路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增加新的文本,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3.进行电脑操作培训,减少下医嘱时的操作错误. 2 / 6

2017年1-9月份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5年1-9月份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15年1-9月份,我院临床路径实施有50个病种,共有2931例入组临床路径,入组率54.12%,变异率19.58%,变异退出率15.05%,完成率84.95%。1-9月份我院总出院人数为30822人次,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人数占总出院人数为9.51%。比去年同期的8.46%有所增加。具体数据见下表: 2015年1-9月份开展临床路径情况 月份开展病 种例数 病例总 数 进入路径 例数 入组率 (%) 变异 数 变异率 退出 数 退出率 完成路径 例数 完成率 出院人 数 临床路径例数 占全院出院病例数 比例(%) 1月5058029951.55%20 6.69%17 5.69%28294.31%31669.44% 2月5050428756.94%3612.54%3512.20%25287.80%28819.96% 3月5071139255.13%8321.17%4310.97%34989.03%391310.02% 4月5060533855.87%9929.29%8324.56%25575.44%36639.23% 5月5055633660.43%8324.70%5315.77%28384.23%333210.08% 6月5061732552.67%7824%6720.62%25879.38%302610.74% 7月5066836053.89%9325.83%8122.50%27977.50%38049.46% 8月5060529648.93%299.80%217.09%27592.91%36248.17% 9月5057029852.28%5317.79%4113.76%25786.24%34138.73%合计505416293154.12%57419.58%44115.05%249084.95%308229.51% 2015年1-9月份临床路径入组人数及完成人数:

2019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9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 一、基本作法 1、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作为一种好的诊疗模式,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与推进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医院领导重视,医护人员要有主动参与的热情。医院于20xx年3月3日召开全院动员大会,使全体医护人员认识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由注重规模扩张、硬件建设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注重内涵建设、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精细化管理转变的必由之路;是规范服务,提高效率,控制成本,降低不合理费用,适应医改需要的有效手段,增强了全员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上,安排部署了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具体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了加强临床路径实施领导工作,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张建荣院长担任主任,胡贵仲、支小卫副院长担任副主任,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临床专家担任成员,明确了管理委员会职责。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临床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由业务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履行对临床路径文本的开发,实施技术指导,制订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及评价程序,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临床路径管理进行改进。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负责各科室路径病种的选择、路径文本的制订。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中设立由主治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负责汇总分析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变异分析。

3、合理选择病种,科学制订文本。在卫生部公布的76个病种中,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的疾病为原则,选择适合三级医院开展的37个病种,在卫生部公布的文本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际组织相关专家讨论,进一步明确诊疗时间、诊疗内容,根据本院基本用药目录明确治疗药物,以达到临床路径“本土化”。37个病种均制订了医师版临床路径、护理版临床路径文本、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 4、加强人员培训,促进工作开展。临床路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涉及诸多管理与技术要点,这就要求执行临床路径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熟悉临床路径的基础理论、管理方法和相关制度,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法及评价制度。20xx年3月15日我们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临床路径文本及有关管理要求,不仅做到培训工作的经常性,而且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关人员专题培训。为方便实施管理,我们将37个病种管理标准按专业在内网公布,有效指导医护人员按照标准规范操作。 5、制订评估方案,落实奖惩制度。对进入路径管理的病例,由主管医生对实施情况进行记录,填写临床路径表,对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每月统计相关指标,医院每月组织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对照临床路径标准,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