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强NLP教练技术讲义(下)

62

经验元素

回忆、思考和学习是我们脑里同一运作的三个方面,都必须有内感官的参与。把三种内感官的运作做深入的分析,我们会察觉到每个内感官都有各自的构成特质。这些特质,正是储留脑里的经验的构成元素,故此叫做经验元素。(学术上正确的名称是「次感元」,英文是Sub-Modalities)。

内视觉的经验元素有﹕光亮度、大小(形状)、颜色、距离、清晰度、位置、对比、动或静画、全画面或有框架(如电视机)、速度、跳动或连续、光的角度等。

内听觉的经验元素有﹕来源方向、距离、速度、音量、声调、清晰度、位置、拍子、对比、持续或间断等。

内感觉的经验元素有﹕压力、位置、范围、强度、温度、频率、期间、形状、粗/滑、重量等。 我们脑里所储存的所有记忆,都是由经验元素构成。事情发生了我们不能改变,但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效应、我们可以凭改变构成记忆的经验元素而改变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去证明这个道理。

1. 回想一件使你愤怒的事情,把当时的情景在脑中重现,注意这幅脑中景象的一些特质﹕ 颜色﹕是黑白抑或彩色﹖若是彩色,注意是暗色、粉彩色、淡色,抑或鲜明的颜色。 光暗﹕ 光线光亮或暗淡的程度。

距离﹕ 景象中的事物距离你多远或近﹖ 清晰﹕ 景象中的事物是清晰的抑或模糊﹖ 大小﹕ 景象中的事物的大小﹖

画面﹕ 景象是360度包围着你,抑或像电视银幕般有框边的﹖ 动静﹕ 景象是静止抑或是活动(像电影)的﹖

位置﹕ 景象(像照片)中心的事物,在你脑中的甚么位置(左、右、正中、上或下)

63

把上述的特质记下,然后想一些其它事,再﹕

2. 回想一次使你感到愉快的经验,把景象在脑中重现,检查一下上述的8项特质这次是怎样的,

亦把它们记下。

3. 回想第一件使你愤怒的事情,逐项特质转为第二件事的特质模式。做完后,检查一下内心情绪感受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事情(回忆)的经验元素,事情依然与前一样没变但感觉便已不同。我们亦没有改变事情对你的意义,即是你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BVR)。(改变BVR 亦可以使事情给你的情绪有所改变。)

内感官与孩童成长

经验元素的完满掌握,使到很多NLP 的技巧能够充份发挥。一个脑里看到的景象不清晰,听到的说话和声音模糊,同时内心的情绪感觉纷乱一团糟的人,不是正处于很大的困境中,就是人生的经验少,控制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低。由此可见,发展次感元的能力很重要。

从脑神经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脑神经连接网络多与少决定一个人的聪明和智能,在效率上说在三岁的时候这个网络达到一生的最高峰。故此,幼儿在能够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便应开始接受VAK 次感元的训练。家长应经常引导孩子注意和增加视、听、感觉三方面的次感元运用。这个在说故事及引导孩子做任何思考时都可以做到。就算在说故事的时候,多用点视、听、感三方面的经验元素作描述,整个故事便已经变得十分吸引了。

孩子在六岁前用右脑学习,所谓感性学习,我认为这也是证明我上述的看法。在感性学习过程中,孩子很喜欢幻想、听故事,甚至天天听同一故事也津津有味,其实,孩子是把故事的情节在脑中制造出种种景象、声音、说话和感受。重复这样做也乐此不疲,就是为了发展出全面的思考能力(右脑主掌大局观,左脑主掌事情细节)和充份体验对事情感受的能力(右脑主掌感觉,左脑主掌逻辑)。而全面的思考能力和充份体验对事情感受的能力,正是处理人生挑战的重要条件。今天的社会上很多人就是由于这两种能力不足,以致未能达到所追求的成功快乐。

重要经验元素

所有经验元素,都可以由本人随意改变。改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使该经验带来的情绪效应加强,另一个方向则是使之减弱。

64

「优良状态」及「借力」等技巧正是运用第一个方向,使对自己有助的经验(因而情绪感觉,因而

能力)加强,亦有很多NLP 技巧,例如辅导类的技巧,属第二个方向,帮助受导者更易回复平静,取回对人生的有效控制权。

每一个人都有两三项经验元素比其它的更具效果。这是说,改变一件事情中这两三项经验元素,感受的改变来得特别迅速,而其它的经验元素也会因为这两三项的改变而随着改变。我们称这两三项经验元素为「重要经验元素」(Critical Submodalities)。跟着的「经验元素探索表」,就是帮助你去找出自己的重要经验元素。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628871.html, 电话:

020******** 传真:020********

66

理解层次

我们的脑有六个不同层次去处理事情及问题,称为理解层次:

精神 : 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身份 : 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过我这一生) 信念 : 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怎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能力 : 我可以有那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能力,还需要那些能力

(如何做,懂不懂)

行为 : 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环境 : 外界条件和障碍。(时、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67

一般的情况里,我们只会用到较低的五个层次:

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我们若能够找出困难在那一个层次的话,便能更快,更有效地助他找出解

决办法。

例(1):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

? 环境: 老师说:「这不是他的错,课室里的噪声很多,而学校总有些使学生分神的事情发生!」。

(对孩子的影响力最细)

? 行为: 老师说:「他这次准备得不好」。(把责任交给孩子了)

? 能力: 老师说:「他对数学一向都领悟得很慢」。(不只是这次的问题,而是一般的能力、

意义的范围大了)

? 信念: 老师说:「考试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学习有兴趣」。(意义的范围更大,涉及价

值观了)

? 身份: 老师说:「他不适合学数学,他太蠢了」。(这个层次比刚才四个更高,是因为所说

的指向他的人的本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通常的问题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

层次时,解决便会困难得多。

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其为低的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会有效果。

除了用它来理解问题的解决可能之外,理解层次尚可以被应用在以下的地方:

? 手上有一个重要计划,可以跟着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逐层作一次检讨。

? 自己被一件事情困扰时,可以跟着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搜索问题的根源,进而思想解

决方案。

? 引导朋友或属下处理困难时,亦可以运用理解层次,去找出问题所在。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628871.html, 电话:020********

传真:020********

传播NLP 文化 成就美妙人生

时间线(Timeline)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思想的内容大部分会和“时间”有关系。这是我们头脑的奇妙功能之一。我们可以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想着“过去”比较困难的时候,想着“现在”的舒适,同时想着“未来”要买一栋更好的房子。而我们以前可能都没有察觉到,原来当我们在想着不同的时间点,我们的眼睛很自然的会转向不同的方向,甚至我们的手势,也会在讲着不同的时间点“指”向不同的方向。在NLP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对于“时间”的思考模式有以下特征:

●每一个时间在我们的身体内或外都有一个空间位置。(前、后、左、右、高、低)

●每一个人的时间位置都有所不同。

●把不同的时间点连起来,就是我们的时间线模式。

●时间位置和时间线是可以调动、改变的。

●改变时间线可能会改变我们内在的情绪或外在的行为模式。

●时间线也有它自己的经验元素。

●综合运用或改变时间线和它自己的经验元素,可以达到潜意识深层次的改变。

所以,时间线不但可以是独立的NLP技巧,它更是许多重要的NLP技巧中主要的“成分”。美国著

(Timeline 名的NLP培训师Tad James更以时间线的观念创出了一套以时间线为主的技巧“时间线疗法”。Therapy)

时间线练习:

本练习会帮助你确定你的时间线的位置。使你更明确你的现况与你的目标的关系。教练可以把这个练习作为初次约谈的一部分,也可以放在进行教练的某个时间。

时间线不一定是以技巧的方式来运用。你也可以向当事人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10年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或当你90岁时,你回忆起这件事会是怎样的?

1.确定你的时间线的方向和位置:先确定一个“现在”的位置。然后再找出那里代表过去?那里代表未来?(左边或右边?)

2.看着分别代表你一年前,三年前,十年前,孩童时代及出生的位置。看看它们是在什么位置?3.回到“现在”

4.现在看看那里代表你的未来。看未来一年,十年,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确定在每一个未来的时间段里都有你所希望创造的画面。

5.从时间线抽离出来到一个“旁观者”的位置。

6.想象未来的一个时间位置上。从旁观者的位置观察这个人。他/她看起来怎么样?周围的环境怎样?她/他的穿着如何?他/她在做着什么?

7.现在进入到未来的那个你自己。步入那个自己感觉你的身体。意识到周围的声音和影像。关注你的想法和感觉。

8.依然在未来的那个你自己的位置,转过来,向那个在教练课程中的自己传递一个信息,确保信息传递到。

9.现在移动至你死后二十年的位置。你意识到你活得充实多彩。关注你留给后人的影响是什么?10.回到在时间线上的未来的那个你自己。慢慢的移动回到现在的位置,移动时注意留心你所经过的时间的变化。领会你在这些年中的选择,行动和领悟。

11.返回现在,回到课堂来。

12.记录下未来的你自己所给你的信息,你留给后人的影响,你做出的选择和所采取的行动。

感知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

当我们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感知位置(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会丰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同时丰富我们处理这件事情的创意。我们也称它为“换位思考”。感知位置一般可以分为:自己、对方、他人三个位置或角度。

例子:生产部无法准时出货。

自己:生产部门怎样看这件事情?生产部门认为做些什么就可以准时出货?

对方:客户如何看这件事情?如果你是客户,你会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你会有什么好的建议?

他人:如果你是供应商,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如果你是同行A公司,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研发部,你会有什么建议?

例子:同事之间意见不合。

自己:你自己怎样看这件事情?你觉得怎样处理会比较好?

对方:如果你是对方,你希望事情怎样处理?你希望同事怎样对你?

他人: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事情怎样处理?

如果你是其他同事,你会怎样处理?

清醒人生

你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的行为会带给你怎样的未来? 你要怎样的人生,你可以主动的做些什么使你拥有这样的人生?你不想你的人生中缺少的是什么?你现在每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否在“创建”你所要的人生吗?可能不是很多人曾经想过的问题。

教练的目的是引导当事人拿回人生的主动权,帮助当事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有所行动,使他/她所要的生活更快的出现。所以,首先当事人要知道他/她所要的生活是什么。然后,他/她才会知道该做些什么使他/她所要的实现。

练习:

1.当事人先列出他生活中所要的事项。这些事项可能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很具体的。例如:家人、某品牌产品、家附近的某间商店、某培训公司、某个特定的人(作家、牧师、大师)把每一个事项写在卡片上。

2.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十个事项。在卡片的后面写下你会以怎样的行动来支持你的生活中继续拥有这个事项。

3.把卡片“凭直觉”排列在地上。

4.教练针对排列出来的卡片问教练问题。

教练问题:

你注意到什么?

你想做些什么改变?

改变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你会如何调整你的生活和行动?

你怎样知道你的行动会带来你要的生活?

你的人生会因此有什么不同?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布生(Tony Buzan)在70年代所创。思维导图是根据我们脑的记忆和思考模式,用有系统的画图方法作以下两方面的应用:

(一)演绎法

a)在一张纸的中央画一个园圈,把主题写下。

b)依时钟方向,从园圈用线带出脑中对这主题所有的内容要点及重要词语,用线显示出它们的关系。

c)多用符号、简图,自己明白便可。

d)从园圈往外,越靠近中央园圈,越是属于比较重要的大点,越远离中央园圈,越是属于细节部份。

e)每一层用不同的颜色笔,更而显出不同关系及组合。

(二)归纳法

依照(一)的方法,把听课或读书的资料用图记法记录。因为我们的脑就好象大树一般,不同类别的资料,就会储存在不同的分枝,而脑细胞紧密的网络,只要有主要的关键资料或主要的词语,就能连想起其他细节。图记法能够节省大量的文字,而把所听或所看到的,准确信息留下来。在重温时也因为无须消化大量的文字,因而能够快速的把内容重温,并且记忆持久。(图记法只须写上6%至10%的文字内容)

整体平衡

“三赢” 指的是三方面都有良好的,满意的结果。简单概括地说,便是:

我好,你好,世界好。

这个三赢观念,可以用在任何人与人接触的情况,也因此可以改写为很多不同文字的组合,但是其含意则是清楚了然,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做到三赢,也是事事都可以做到。

过去曾经有人强调双赢,双赢不够,应该是三赢。

NLP强调每一句说话,做的每一件事,教的每一个技巧,都已经含有三赢的观念,无须道出。

NLP的学问强调“整体平衡” (Ecology),那便是三赢的意思。其实整体平衡,也有“外在的整体平衡”与“内在的整体平衡”之别。例如,你现在有移民加拿大的念头,你会想到这件事对一些你在乎的人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这便是“外在的整体平衡”;学会了NLP一些技巧之后,你也会走入内心问问自己:里面有没有一些部分不太愿意接受移民的行动?你或会涌起一些烦厌的感觉 (麻烦太多了),不舍的感觉 (这么多好友和同事),甚至担心的感觉 (金钱上,工作上的顾虑)。这便是“内在的整体平衡” 。

内外整体都达至平衡,我们才会有成功快乐的人生。

正面动机与深层需要

人类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他的正面动机。正面动机的目的是要拿到其内心的深层需要,或是内心所要的深层价值。这里包括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坏行为”。例如:

一个抢劫犯,他的正面动机是“用自己的方式拿到金钱。”;深层需要是“我要活下去。”这两者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只是伤害他人的行为却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当我们把动机/深层需要和行为分开,我们就可以接受其动机和深层需要而拒绝对方的行为。

我们发现,接受对方的动机和深层需要,我们才会接受对方这个人,这样我们才会身心合一的愿意帮助对方改变。这对教练或辅导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找出了当事人的正面动机和深层需要,也会提供了当事人“可以有其他行为”拿到他所要的价值的可能性。对一般人来说,有更好的选择,当事人就愿意改变。重要的是,那是当事人认为的“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教练所认为的。

教练可以如何找出当事人的深层需要呢?询问深层需要的问话如下:

●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这么重要?

●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带给你什么?

●可以让你拿到什么?

●会让你得到什么?

●对你来说是一份怎样的意义?

案例:

当事人:我的目标是把我的企业做到全行业第一。教练:做到全行业第一会带给你什么?

当事人:我会得到很多人的肯定。

教练:有那些人会肯定你?

当事人:同行,朋友,家人等。

教练:在同行,朋友和家人里面,你最想谁肯定你?当事人:家人。

教练:家人中你最想谁肯定你?

当事人:太太和父母。

教练:太太和父母之间呢?

当事人:父母。

教练:父亲和母亲之间呢?

当事人:父亲。(不禁潸然落泪)

状态管理

目的:达到在特定场合下你所希望达到的状态。约翰.格兰德(John Grinder)以前常提到“魔鬼状态。”他所指的是那种高度集中、没有矛盾冲突、全身投入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最佳境界。

描述你想达到某种特定状态的情景或场合。确定你是想上台表演(比如唱歌),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公司的某件工作),与他人相处(比如与上级一起),还是想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撰写一份项目计划书)。确定人物-内容-地点-时间以及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

1、你希望在怎样的情境下达到怎样的状态?(比如,轻松的,警觉的,灵机应变的,等等)

2、你如何判断自己已经进入了并保持着所期望的状态?(比如,呼吸自如,微笑,精神集中,等等)

3、你将如何达到并维持这样的状态?(比如,技巧,整理你的生理状态,改变次感元特征,确定意愿

等等)

4、哪些潜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你脱离你的状态?你将如何重新获得那种状态?

处理抱怨和委屈—要求

当我们内心有一份委屈或抱怨,其实是有一份“要求”。而这份要求是有对象的。一般上,从小比较讨好他人的当事人内心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引导当事人做出“要求”是拿回他自己的力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求要有所行动,而行动的目的要有效。要求的行动因此需要设计,同时需要有多选择。引导者的责任是帮助当事人设计出他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至少三个方法。

1、你对谁有一份要求?

2、要求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已经达到了效果?有什么感观依据?

4、你会怎么做?什么时候开始?

5、当你的要求得到良好效果的时候,你的工作和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选择与习惯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那你简直就是疯了”。这样的论断确实值得某些人深思。好好想想,终究是你自己的生活。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你停止呼吸,由始至终你是你自己不离不弃的伴侣。为什么你要为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生活?那样生活的代价是什么?你想要选择自己的生活吗?你将用所有生命的力量去选择你的幸福吗?你会善待自己吗?你会从事一项让你觉得有意义的工作吗?

我曾听说,15岁的时候,你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你。到了45岁,你就不那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了,而到了85岁的时候,你将意识到别人从来就没有关注过你。哪怕是你的妈妈也没有时时刻刻在考虑你应该怎样生活,如果你不仅仅让别人替你选择诸如“今晚去哪儿吃饭”,或者“看什么电影”之类的事,而且容许他们为你做出更多选择,这是十分危险的。而且让别人替你选择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现在百分之百完全适合你的是什么?只有你知道。你对你生活中的哪些东西会说是?那些会说不?把你自己想象成你生活中的最大决策者吧。那些做法或决定可以使你的生活在未来得到蓬勃发展?

做了错误的决定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做决定却已经确定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了。

你的当事人有时会陷入了不采取行动的困境。很难对某件事说是,因为这样做断绝了其他的可能性。事实往往是当你对一件事说"是"的时候,也就是你对其他一些可能说"不"的时候。

我曾经看到贴在汽车保险杠上的一个标语写着,“生活在可能中”。如果过分沉溺,可能性也会变成陷阱。试着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选择,采取行动,创造生活。

语言的选择

必须should….不得不 have to….应该ought to….需要need to….

限制性语言(Pressure words)我们知道这些词在NLP中又被称为“能力限制语言模式”。留意你的当事人是否在使用这些限制性语言。这不是一个在生活充满选择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模式。

如果你的当事人意识到他们固有的限制性语言模式,且有意改变这种习惯,你可以请他们做一个练习。让他们尝试一下。留心一周内所使用的每一个限制性语言模式,逐个将他们转换成,“我想要”或者“我选择”的语言模式。

当你在头脑里具有这样的语言模式的时候,仔细衡量这些语言模式,你会获得一些有意思的领悟。对于我“我想要…”你可以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你可能会想:“是的,我很想要那么做!”或者,“不,我不想要那么做,但我不想让某个人失望,那对我来说更重要”……或者,“不,我不想要那么做,我有勇气这样说”。

我们绝大多数人有时会觉得做受害者要容易得多。我们可能习惯于通过赢得他人对我们处境的同情而拉近彼此的关系。类似的谈活将不会出现在教练和当事人的关系中。作为教练,你可以对当事人表示认同。你可以说,“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但你不能对他的问题表示认同,不能说:“是的,那很糟糕”。当你认同他的问题时,你就使自己和当事人处于同样的困境,你也就没什么可以帮他的了。一旦你困在问题的空间里,你就无法帮助当事人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了。

当你对当事人表示认同时,你已经在向当事人肯定“他让人觉得糟糕”。但同时你也认为当事人可以改变“它”,或者改变他们看待“它”的方式或者兼而有之。这时教练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与当事人之间的默契。这不是要正面对抗,而是采取一种立场,相信当事人完全凌驾于当时的情形之上,他/她可以有所选择。

回忆检定语言模式下针对:“必须,不得不,应该,须要”而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情?

2.如果当时你不做这些,结果会怎样?

3.谁说是应该的?

4.由谁来判断是否应该(须要,应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