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710727.html,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作者:顾东辉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5期

摘要:国家治理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治理。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且平等;国家可以是―大国家‖即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也可以是―小国家‖即作为民众所在场景中与市场和社会并列的系统;现代化就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国家治理,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从而有―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并涉及相应层面。在国家层面,治理与现代化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应该注重本土导向,即将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中国化,同时,对国家建设的中国实践进行规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角色特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均需内化治理理念。各方只有更好地自助和自我增能,才可以互动共进,共致目标。

关键词: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本土导向;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5-0012-0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特征的重要战略。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所面临挑战的回应。该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开始由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管理向多类主体平等参与的转变。这也显示了我们党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应该是中国再次崛起的重要制度基础。

一、治理、国家和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和能力则是其一体之两面。为此,我们可以首先对治理、国家和现代化三个概念进行初步梳理。

(一)治理

治理(governance)源于古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1980年代初开始,治理开始得到多方关注。对于治理,中外多个代表性的人物和机构基于各

自领悟而有所界定。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美]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是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一丶单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总书记2014年在(D),回答电视台记者访问的时候提到改革进入深水区。 A韩国 B英国 C美国 D俄罗斯 2.本次机构改革之前,大致有(D)次党政机构的改革。 A6 B5 C4 D7 3.(D)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1956 B1949 C1929 D1954 4“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C)同志提出。 A江泽民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周恩来 5.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军队,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是指(C)。 A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C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D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6.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国2000年到2050年的目标是(A)。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实现温饱 C达到小康水平 D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7.最高人民法院属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的(A)。 A国家治理体系 B政府治理体系 C党的领导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8.1982年6月28日,中央印发(A)。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9.政府的(A)职能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A环境保护 B法制建设 C民主监督 D干预市场 10.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C)年。 A2014 B2016 C2015 D2013 二丶判断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本次机构改革将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x)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3.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专门成立了社会建设委员会。(x) 4.2013年的机构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5.李克强总理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x) 6.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比前两步容易。(x)

[热点专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话题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6篇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 (6篇) 俞可平教授著作的《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分别从治理和善治的理论基础、全球化与治理变迁、社会自治与治理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等角度,深刻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于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本书强调了2个观念的转变。从“国家统治”走向“国家治理”,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对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冲破传统和教条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的实情,一切从中国出发,摸索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治理良策。

二要克艰攻难、敢闯新路。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可以吃的肉都已经吃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现存的不少治理体制机制不尽合理,有些违背了政治学的公理,有些则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机构只有权力而几乎不承担责任,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职能错位等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三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树立官民平等思想。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 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市、区关于依法治理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根据推进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目前还存在着学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宣传和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变现是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做的更好,省市区比镇村社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更好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领导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该工作是“软任务”,甚至认为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根本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高,认识还没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大力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基层治理工作可以和平时的党委会、职工大会、村社代表大会等会议结合,在会议上学习贯彻相关的文件会议精神,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基层干部可在街头集中宣传、大走访等活动中,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干部重视,群众参与的格局。 三、村(社区)党组织是村(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党支部的工作,抓好党支部的,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村(居)委会依照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面负责办理有关村民利益的各种事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村(居)民享有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享有对村级事务监督权以及法律法律规赋予的其他权力;村民有自觉接受、科技政策、、教育的义务、村民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义务、 、村民有服从村委会及建设规划、计划生育、治安管理等综合管理的义务、村民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的其它义务。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A改革开放 B转变职能 C理顺关系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正确答案:B, C, D, E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生育保险 E失业保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 E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正确 A抓统筹 B抓落实 C抓方案 D抓调研 正确答案:A, B, C, D

A1929 B1949 C1954 D1956 正确答案:C A实现温饱 B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达到小康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确答案:D A2030 B2040 C2050 D2060 正确答案:C

A全面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一致性 正确答案:A A党的领导体系 B国家治理体系 C政府治理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正确答案:B A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B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C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设机构

D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和落实党政职责分工,确保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 正确答案:A, B, C, D A改革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C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D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E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俞可平发布时间:13-12-09 12:51:56 6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制度具有根本性,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无论在哪一种 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少一些统治, 多一些治理” ,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 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 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强调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涵,努力使国家治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从而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 现代社会治理与古代社会管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古代社会国家管理不是以科学有效的制度为核心,只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方式或强制手段,具有随意性和任意性。而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也就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一样。管理重在管,有上对下的意思,强调的是官管民。而治理重在治,强调的是官民合作,是互动、协商。也就是说治理是双边关系,而不是单边关系。 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主要为: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政府和社会既是治理的主体,又是被治理的对象。二是权力来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民授权,人民对社会治理享有自治和共治的权力。三是运作模式不同。管理运

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治理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四是效果不同。由于管理运作模式的行为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有效性难以保证;而治理运作模式的行为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其有效性往往大为增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步法。 要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对现实矛盾的积极应对。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方式。我们要通过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公正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努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原标题: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

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 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胜利召开,本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体现党中央对十八大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更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没有法治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打击国家分裂主义,还是打击恐怖主义,甚至对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须臾离不开法治。二是激发社会活力。激发社会活力,离不开对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保护,而法律历来是利益维护的强大武器。三是扩大人民民主。四是实现社会正义。而自由、民主与法治天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与人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分水岭。专制时代的特征就是人治,黄帝(官员)金口玉言,出口成“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家治理还有许多人治的痕迹,不仅成了西方社会攻击的口实,也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这些顽疾必须用法治的猛药根除。必须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标志。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从根本上体现治国理念。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级政府形式行政职能更直接地体现国家治理理念。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姓名:谢雪沁学号:1410023 专业:国际经济法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才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然后在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坎。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又能同依法治国的理念相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每一位有志于未来、有志于祖国而抱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一代大学生都要紧紧抓住祖国图富强、民族求发展这一良好机遇来充实自己,阅尽天下良书;充实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大学生责任 正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然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才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及实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有一些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等),它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而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特点,满足时代的要求。正如治理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所说:“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使别人服从。”它一定是一个复杂、复合的整体。 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体现时代要求的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无论是旧体制的改革,还是新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②领导和执政方式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④我国的政党制度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 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上)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上) 2013-12-04 0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俞可平 核心提示:化解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坚定地进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有不少亮点,在我看来,最大亮点,就是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 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 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 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 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 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 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治理: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一份周刊,该刊为我国首家以治理为主题的主流期刊。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实效的调查评价为主要内容,以民智市场调查公司和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突破传统纸媒的概念和内涵,成为具有全新办刊理念、全新商业模式的智库型现代全媒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从“四化”到“第五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 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我们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 “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这是具有创新性的提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达到了现代化的最高层次。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解构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两个主要方面,“四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硬实力;“第五化”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软实力。由此可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框架,“四化”和“第五化”是由浅入深地探索了现代化所包含的两大层次。如果只停留于“四化”是不够的,现在,随着“第五化”的提出和确立,使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认识臻于完善。 “第五化”:应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但是,如果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第五化”,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句面上看,无疑是两化,而不是一化,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治理体系是指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方法方式的现代化。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算作“第五化”,而应该做出进一步的归纳提炼。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UFE 学号:2015100580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 姓名:杨策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加快推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必须为止共同奋斗的事业。关键词: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概述 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 二、治理一词的历史由来 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一些学者认为,有关作为治理理论中的“治理”的探索,始于1983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该报告提出并讨论了如何应对行政管理变化与公共部门的责任; 而“治理”一词的使用,则最早见于1989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当时使用的是“治理危机”(governance crisis)。此后,治理被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并且演化出了不同的定义。 但是治理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独有的,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也蕴含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汉书·赵广汉传》: “壹切治理,威名远闻。”《孔子家语·贤君》: “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 “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虽然这里的治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帝王治理国家,但是这种思想,也可以提炼出对当今中国社会有益的积极因素。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710727.html,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解读 作者:田静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内涵;时代背景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 现代化运动发源于1500年前后的西欧,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事件:东罗马帝国灭亡、地理大发现以及宗教改革等等,这些事件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及一定历史过程中的事物,现代化表明了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它本身具有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价值维度,三个维度分别表明了现代化的三层含义:从中世纪结束到今天一直都是现代化,经历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代化发展的范畴与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也有生活方式、教育等各领域的内容,关系着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等等。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性与现代性做了一个基本的分野,经济上表现为: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发达,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政治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由专治向民主转变;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由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文化上表现为:从原来的迷信愚昧向科学理性转化发展。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现代化特征,这是产生在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与“统治”、“管理”等词汇在含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统治”含义描述为“像君主那样控制、管理国家”。这个词语的解释暗含着权力主体的单一性,人民对其发号施令只有服从与执行的义务,“管理”重点强调政府管控的强制性;而“治理”这个词汇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权力主体的多方化、治理主体间权力平等,治理过程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间的利益博弈;治理这个过程不是由某个人单独说了算,而是需要各方协商达成共识,从而建构其符合多方利益,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政策等,由此看来,“国家治理”是治理概念的扩充与延伸,“国家治理”的内涵也就相对丰富与开放。从全球历史发展与背景来看,一个国家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了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演变进程。怎样更好地治理国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思考与探寻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出现与解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稿三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稿三篇 范文一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来看,这个目标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问题。目标的提出是根据我们的任务提出来的,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要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35年的时候,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这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在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九大是这样表述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又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样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xx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候提出的目标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种目标。所以,它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细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文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 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XXxx、xx、XXxxxxxx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文章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