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剪刀、钉子、: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

2.学生准备:矿泉水瓶、气球

说教学法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1、找声音,谈感受: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

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口答。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

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

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今天啊!

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

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并猜一猜这些声

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电脑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鸡叫声、鸟

叫声、婴儿哭声,电话铃声,鼓掌声)

2、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来的?(听)

讲述:听也是认识物体的一种方法。在下

面的科学探究学习中欢迎你用更多的方法

来研究声音。

学生边回想

边说

学生观看

ppt第二页,

并说出是什

么物体发的

声。

学生回答:

听。

一是将学生带入

到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声音中,从

而不知不觉地进

入学习状态;二

是学生认识到听

也是认识物体的

重要学法,为在

后面的学习中启

发学生运用更多

的方法观察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作

铺垫。

3、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二、定向引导,明晰新知识。(一)制造声音

1.提问:你能想出办法使一只塑料袋发出

声音吗?

2.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塑料袋发声

的?

3.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

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

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

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

吹、放个小零件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二)作出假设

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

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吗?

(三)实验验证

1.提问: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吗?

2.教师提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

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学生自行制

造声音,把

制造声音的

方法写在72

页的活动记

录上。

学生作出自

己的假设,

并汇报假

设。

1.学生自选

材料,制造

声音。(分组

实验,轮流

操作,认真

感受)

2.学生汇报

制造声音的

1、明确学习目

标,通过自己动

手实验,增加学

习的趣味性,从

而激发学习兴

趣。

2、整个实验大胆

放手,把自主权

充分交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去

想、去做,给学

生留有充分的思

考空间。

3.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4.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四)得出结论

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过程。

3.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三、巩固应用1、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

振动,那会怎样?

2、你能模仿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声音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不错,通过自己

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至

于其它关于声音的问题,我们以后还将继

续研究。

思考并回答

问题。

学生观看

ppt9

联系现实生活,

使学生牢固掌握

所学知识,并把

知识转化为技

能,培养学生用

所学知识去改变

生活的意识。

说板书:

课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是:课题和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流动、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说教学体会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然后亲自实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讨论、设计、画图、实践,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空气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的层面,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发出的阵阵惊呼和慨叹,可以想到这么多办法,可以制造出这么多工具。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空间,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以提高。

《玩气球》说课稿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玩气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玩气球》是鄂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3课,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课中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分派科学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我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空气,与人协作深入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方针: 探究: 1、引领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识: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2、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和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5、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知与同学之间交流分享。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确定为: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正确的解释。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经过让学生对自然物质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空气的认识。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我提倡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具学具准备: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易准备。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教师:“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 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如学生松开吹大气球,空气冒出气球“飞跑了。) 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2、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图例(教材第44页下图)展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种方法“逮住空气。 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你准备用那些感官来进行观察?教师在此可提学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师演示砖快放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5、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风的形成》的说课稿

《风的形成》的说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以教材为本兼顾本地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 课本里的“观察上升的空气”环节采用了螺旋纸圈作为实验材料学生观察后大多数会得出空气受热后会旋转的结论不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因此我把螺旋纸圈改成了质轻易得的羽毛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学生在观察后能立马得出“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结论鉴于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向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经验所以我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 三、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力度 当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得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结论后我继续发问: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一般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我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地猜想:被加热的空气上升后会留下一个空位这个位置会一直空着并以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比学生也一致认可空气和水一样是可以流动的从而孩子们会得出“空位会被周围的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小学一年级学生常规训练要求

小学一年级学生常规训练要求 一、我是小学生了 1.我是什么学校一年级的学生。 2.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爱好。 3.讲讲自己想当怎样一个小学的愿望。 延伸: 开学的几天里,教师可以每天点一下名,让学生起立应答“到”,以帮助学生互相认识。 二、在升国旗仪式上 1.尊敬国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知道学校在每星期一早晨以及重大的节日、纪念日要举行升旗仪式。 3.升国旗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姿势要正确。 儿歌:升国旗,要肃立,头要正,胸要挺,小手小脚放端正。小眼睛看国旗,一点一点往上升。爱祖国,敬国旗,人人争当好学生。 延伸: 教师在每次升国旗仪式前要提醒学生,在升旗仪式后要及时小结,表扬认真参加升旗仪式的小朋友和典型事例。 三、按时上学,按时回家 1.小学生应当遵守作息时间。 2.睡觉前要整理好书包,按时睡觉。

3.按时起床,按时到校。 4.上学路上,放学路上不玩耍。 5.上学时、放学后应当主动运用礼貌用语 延伸: 1.请每个学生估计好时间,按时上学,按时回家。与家长联系,配合学校督促孩子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2.进行到校、离校、离家、到家的礼貌用语训练,并请家长协助进行训练,养成习惯。 四、做好课前准备 1.下课了,下面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再去玩。 2.学习用品应当按规定的位置放好,动作要快。 3.预备铃声响,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进教室,等候老师上课延伸: 1.开展课前准备竞赛活动。 2.小组从第一人开始轮流担任课前准备检查员。 3.上课铃响,请值日生检查进教室和坐等老师来上课的情况。 4.教师要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精力抓好此项训练,形成常规,养成习惯。 五、上课专心听讲,发言先举手。 1.上课学会用眼,用“听”老师指挥。 2.上课时耳朵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不懂要问,双手不搞小动作。用眼:老师讲话,眼睛看着

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训练课程

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训练课程 一、导入新课程 1)教师活动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小学生。(出示带拼音的“小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跟老师读“我是小学生了”。当小学生高兴么?当了小学生,说明你们已经长大,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时自豪的。 学习儿歌: 我是小学生,上课小手放的好,小脚并并拢,身子坐得正。小眼睛仔细看,小耳朵专心听,说话先举手,才是好学生。 2)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要求:坐端正,抱臂正,眼睛看老师,不做小动作,用心记,嘴巴不说话。 二、认识校名、班级 1)教师活动 A、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所美丽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名谁知道? B、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校名。(政通路小学),教师按拼音正确地把校名念一遍,请学生跟老师念,请个别同学念。 C、谁知道我们学校在什么路上?(政通路)我们学校周围有什么工厂、商店、机关、公园? D、教师边画边讲年纪与班级。(提醒看门上班级牌) E、说一说:我是()小学()年纪()班的小学生XXX。看着黑板连起来大声、清楚地说一遍?(先请预先准备好的学生讲) F、认识男女厕所,不随地大小便。 G、上下楼梯靠右走,上厕所从墙壁左侧进右侧出,不相互追赶 H、下课先上厕所,再玩 2)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学生跟读。 第二课时介绍自己结交朋友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这个班有()个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互相认识一下。 2)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 二、自我介绍 1)教师活动 A、示范引路,要求介绍时做到:大声讲,站端正,说清楚。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教师评议) B、介绍爱好。小朋友都有许多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画画,有的爱讲故事,还有的爱下棋。谁能把自己的爱好大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C、连起来作介绍。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威远镇新民小学谢勇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新版)教科版正式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在教学时我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因此,我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重新安排:第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哪里”,并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可以流动的性质。第二课时,我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还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这一课时的安排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之前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是“占据”和“空间”。第三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应用等知识。今天,我重点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在学本课前,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几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科学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倾听和积极交流的习惯,以及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和验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说教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

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重在常规训练

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重在常规训练 中国有句古话:“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行为习惯的好坏将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小学低年级又是形成优良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这时,就需要一年级班主任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家庭步入学校、从幼儿成为学生的转化,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事了多年的低段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但使我更加难以忘怀的,是成功的喜悦以及甘为人师的幸福。下面,我结合多年来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一年级班级管理中重视常规训练的教育。 一、刚入学时,学生现状。 学生刚入学时,他们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经常在你上了大半节课时,咚、咚、咚敲开教室门,旁若无人地走进教室;他们没有严格的学习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什么时候翻开课本,翻到什么地方,作业交给谁,他们相互可能都不知道姓名;他们没有严格的课堂纪律观念,他们可能在你上课时突然走下座位,突然大叫一声,也或者突然说要上厕所,甚至要你准备好他上厕所的手纸;他们不知道课间怎样安全地活动,他们满学校地疯跑、追打又总是弄得全身是伤;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的纸片到处都是……

二、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从学前班到一年级的新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班主任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①预备铃声响要把下节课用的学习用具准备好,放在课桌的左上角。②上课不准随便说话,有问题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说。也不准随意下座位③上课坐直,专心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问题。④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⑤写字姿势要正确等等。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巩固和训练逐渐形成。为此,刚开学,我就用晨会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让学生知道,早上来了要读书。上课有事要举手报告。上下课要起立,敬礼。中午来校先看书,保持教室安静。出操、上下学排队做到快、静、齐。要求学生课下做有意义的活动,不追跑打闹,不打架不骂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见到师长主动问好。不往地上扔废弃物,保持校园的整洁。拾到东西主动交给老师。要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不损害花草树木等等。我会通过及时提醒,定时每周班会检查,不定时的小组评比,小干部监督等多种形式,促进好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

一年级常规训练儿歌

一年级常规训练儿歌 一二三四,坐好姿势。(同时要求坐好) 五六七八,闭上嘴巴。(要求不要说话) 小眼睛,看黑板。 身体,坐直 两手,放好 保持,安静 准备读书,拿起课本。(要求做到三个一并拿起课本)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YEAR! 安静课堂方法: 师(双手击掌3次,有节奏的X X X ) 生(跟着击掌2次,第三次双手放好,即节奏也是X X X ) 写字时: 1、提醒法。(生写生字前,师诵儿歌) 身坐挺,足摆平,头不歪,肩放平 生接:字写得好,老师夸我行! 2、写字歌。(师说,生做动作) 第一、闭眼 第二、身正 第三、肩平 第四、足安 第五、臂开 第六、睁开眼睛 第七、握笔,写字 拍拍手, 拍拍手, 上拍拍, 下拍拍, 左拍拍, 右拍拍, 伸伸我的左手, 伸伸我的右手, 扭扭我的小腰, 端端正正坐坐好! 常规教育:

铃声响,进教室。 书放好,坐端正。 老师讲,专心听。 要发言,先举手。 站起来,大声讲。 同学讲,仔细听。 有问题,要补充。 写字方面: 足放平,身子正。 头不歪,肩不耸。 课堂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得对又快。 集队上操: 昂着头,挺着胸,我们都是小士兵。 听音乐,做早操,天天锻炼身体好。 一年级常规训练儿歌 上课 1、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脚并拢,手放平,等待老师把课上。 2、铃声响,进课堂;小眼睛,看前方;个个挺起小胸膛,等待老师把课上。 握笔 大哥二哥在上头,三哥在下头,四哥五哥靠里头,笔尖露出头,露多少?一个手指头。 下课 1、下课铃,一响起,看课表,放好书。拿水杯,喝口水,交朋友,做游戏。 记得还要上厕所,脚步轻轻走过去。 2、课间走路文明 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3、下课了,别着急,书本摆好,再出去。不追不跑不打闹,上厕所,休息好,安全第一要记牢。 捧书 眼离书本要一尺,脚放平,背挺直。胸离桌子约—拳,书本稳稳手中拿,眼离书本要一尺,脚放平,背挺直。胸离桌子约—拳,书本稳稳手中拿,还要稍稍向外斜。 写字 头正身直肩要平,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有一寸,腿并拢脚放平,集中思想认真写。坐 1、坐如钟腰板挺腿并拢脚放平 2、左臂右手呈直角,抬起放下都要轻,座位事先调整好,发言声音最响亮。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毛石镇毛石小学伍祖飞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的说课分为四部分: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生分析;三是设计理念;四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部分。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新版教材把水和空气放在一个单元,第5、6、7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并把空气和水联系起来对比观察,这一课也是这样,而且内容丰富了不少。教材上的每个实验设计有水也有空气的观察,编者是独具匠心的。《水》在老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认识的,《空气》则是三年级下册来学习的,而在新教材中,水和空气合并在一个单元里,这样对于空气的认识更有帮助,且三年级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放在一起来探究更为系统。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空气是众所熟知的气体,学生在小学就对空气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b培养学生注意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3、重点、难点和关键: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二、说学情: 初三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动态变化中,学生在小学已经对空气有一些认识,并且经过初中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实验或学习小组,以期整体推进。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空气的直观深入的认识。 2、学法:

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3课《空气中有什么》。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三课,与《空气的性质》、《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三课一起组成了这个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说课。 二、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认真、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如何完美配合以保证实验成功,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现此现象原因。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知道空气具有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学习方式与习惯: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学习自觉性较强,对实验感兴趣。通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我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的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规律。同时综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想认识的过渡时期,关于空气的成分及各自的特性,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这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它的教材地位主要表现在是三年级科学的基础知识,后面的科学课内容需要它的铺垫,为整个科学课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科学课,初步接触了科学探究。 生活经验: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都有空气 学习需要: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初步建构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简单认识。 第二部分用合作自主探究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从身边实例强化空气存在这一目标。 第四部分从空气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了解空气是生物生命之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用一定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 过程和方法: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记录 四、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的性质,从而验证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证明空气的存在,从空气的性质、生活实例强化空气存在。 四、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二?实验器材 手机、支架、凹面镜、蜡烛、火柴、冰冻后的水或冰棒、黑色胶带 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 本课的实验教学创新采用纹影技术。纹影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的变化,转化成可以被看见的图像。这项技术最初被应用于风洞的气流研究,特别是高速激波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探测隐身飞机。所以本课实验教学将利用此项技术看见空气。 图1纹影系统组成 空气是不可见的,还有声音、力学也是一样,对于这些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物体,教学上通常采用辅助一些材料,通过实验让辅助材料“动”起来间接感受它们的存在。本课实验这里采用纹影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模式,可以让看不见的变成可以“看见”的空气,使间接观察提升到直观感受。 传统纹影技术所需的设备较多:透镜、点光源、刀片、成像设备,除此外还需调试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非专业的人员操作难度较大。为方便操作,改进后的纹影系统只需:手机一台(手机的手电筒做点光源、摄像头作为成像设备)、凹面镜一个,将二者距离调整至两倍焦距就可以进行操作。

图2改进后的纹影装置 四、实验原理 (一)纹影技术原理:纹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流场可视化手段,其作用原理师将被测对象置于光学及光学元件构成的平行光路中,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变化转变为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二)本课实验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五、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探究目标:能够利用纹影技术自主探究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激发学生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课主要由两大模块的实验构成,即热空气实验和冷空气实验,通过纹影技术,认识空气是流动的,空气在受热的情况下会上升,遇冷的情况下会下降。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探究热空气流动的方向 (1)提问:怎样让周围的空气热起来?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提出:利用点燃蜡烛的方式使周围的空气热起来。 (2)提问:空气受热后在流动吗,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3)测试: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纹影实验测试区,从拍摄到的画面中可以看到,受热的空气向上流动。 (4)结论:空气受热向上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