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答案集合整理版

1.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全面深化改革的目

标和任务是什么?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是改革,深化改革是要攻坚

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关系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随着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异常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2、如何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合作共赢是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收益。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合作应该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中国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

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呃上届人民的共同心愿。

2)新型合作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吧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

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3)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面对挑战,

没有一国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同舟共济。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

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5)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

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6)推动建立已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7)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8)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

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政治上,我们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经济上,我们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我们主张,各国应真正树立起利益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安全上,我们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文化上,我们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

3、如何更好的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

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要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扩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3.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严格执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证做到公正司法。

4.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人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使人们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

5.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要围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公开、行政权力监督、行政化解矛盾纠纷等主要环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规范政府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6.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要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

法公正和司法公开。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4、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简政放权与政府监管职能之

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和政治中的一对核心关系,需要二者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在这背景下“简政放权”应孕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向市场放权,减少微观经济干预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向市场放权,把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打破行政垄断,削减政府的部门利益,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向社会移权,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第一,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第二,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3)向地方分权,增强地方自主性

适时、动态调整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在坚持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向地方分权,给地方更多自主施展本领的空间,发挥地方的首创精神。

(4)抓住政府本职,加强三个领域职能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政府的服务并规范政府的权力,才能保证政府不失职。

当然,简政放权不是不要政府。简政放权必然要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审批型改革为监管服务型。政府职需要在取消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此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要更加透明、规范、高效,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简政放权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以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5、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下的增长除了速度,质量也更重要。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城乡区域差距逐渐减小:

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

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新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新常态我们需要做到: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改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区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构,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民生保障。

(6)保护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政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6、怎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振兴中华之急需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文化解决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软硬同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2)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5)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及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身后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

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7、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毛泽东思想更是指引着中国不断前进,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毛泽东思想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中,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它是党和人民宝贵的财富。

但毛泽东晚年犯有严重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历史决议指出: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外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为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它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的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8、在新形势下,为什么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①从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上看,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不断成熟的法宝,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确保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更好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②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看,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考验。以改革创新

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当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③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在新形势下,党要面临新任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④从党员队伍状况,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党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者“四大危险”。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⑤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宗旨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使命意识,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6、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看,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领导力量和领导水平的竞争,集中体现为执政党的竞争。我们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特色是指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

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③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体现在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

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④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体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⑤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体现在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

样性发展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行动的理论指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是三者统一于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