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在五四时期和当下社会的侧重差异探讨

“平等”在五四时期和当下社会的侧重差异探讨
“平等”在五四时期和当下社会的侧重差异探讨

“平等”在五四时期和当下社会的侧重差异探讨

法政学院刘姝琳12102822080

摘要:平等观念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普世价值观,但受制于历史时代条件和人民思维认知,平等在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内涵侧重点便被深深地赋上时代色彩,从而也就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五四时期的重男女性别平等和家庭伦理平等到当今时下“屌丝”文化对阶层固化不平等的嘲讽便是强有力的明证。

关键词:平等;性别伦理;“屌丝”现象;阶层固化

引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 《礼记·礼运篇》里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描述曾激励和鼓舞着历代仁人志士,其中隐约传达的平等思想观念更是令世人陶醉景仰。“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2]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激情演讲更是饱含深情地表达了美国人民尤其广大黑人对于平等权利的渴望和殷羡。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古代贤哲所描述的“大同”蓝图还是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家所极力颂扬的平等理论,都充分地说明平等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诉求,和民主、自由等不容置疑地成为世人的普世价值观。平等始终萦绕在人类的脑海,无形之中牵引着人类社会创造一个个文明奇迹。

一、平等的内涵探讨

既然平等对于世人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平等究竟是何物,该怎样界定其内涵呢?平等,顾名思义,就是公平等齐,它涉及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生活等等方面,包罗万象,无远弗届,而且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科学家以其作为科学家的立场,面对这样的陈述不是斥之为无意义,便是以其经验上错误而拒绝之,如杰弗逊曾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和独立……”。而数学家认为equality这个字是表示某种

与恒等关系或相关性有关的稍微复杂的概念,却不具有道德意涵。对比之下,社会科学家则更多倾向于道德论证,平等是指涉人类社会所应该而且可能立基之原则描述。社会科学所尝试的就是探索这些宣言的经验上的有效性,问题在于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之平等是否可能,以及在何种意义之下才可能。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私有观念,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可谓百家争鸣,各得其所,平等正是由于其复杂精深的内涵和众贤独树一帜的见解而变得无限美好和富有魅力,并指引人们为之锲而不舍的努力付出和至死不渝。

就笔者而言,平等应是人和人、人和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以延伸为人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与物质层面相比较,更倾向于精神领域的彼此平等。从这个平等意义出发,众生皆平等,无人类灵长之说,无贵贱优劣之别,人与身边的人和其他生物都共生于一方天地,尊重彼此存在。谁也没有权利任意去剥夺、轻视或侮蔑任何别人和其他生物的合理的天赋的权利,在平等的共识上,和谐共荣。

二、五四时期平等旋风的具体表现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仁人志士面对亡国灭种的境况,自觉承担起救亡图存,独立自强的历史重任,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充分勾勒出国难当前社会各阶层在历史演变的浪潮中积极地绽开属于自己的那朵浪花并扬波助澜,一步步地推进中国近代化乃至现代化进程。从这些社会阶层所发起的变革中不难窥见平等的气息,如太平天国运动所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以期构建天下太平、人人均等的乌托邦社会;洋务派和维新派变革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独立自强以期中华民族平等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更是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开花结果,中华国民首次沐浴到公民的春风,知道属于自己的权利,森严沉重的阶级枷锁开始松动了。随后的五四运动则以群众性的爱国政治启蒙形式,大兴平等民主之风,有力地加速了国民真正意义上的觉醒和重生。

历史的车轮蹒跚前进,平等的观念也散播传扬,相较前几次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在给国民精神上的冲击和颠覆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以前的社会变革也会触及到平等理念,然较之后者的光环,都是褪色和暗淡的。以“新青年”

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有其历史的特点,帝制的颠覆使平等从异端的政治诉求部分地变为法律条文,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比诸洛克的平等观念,“新青年”派通常在家庭伦理和男女平等要求上表现出更激进的面貌。

(一)家庭伦理上的平等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曾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最后的觉悟”,就是将“平等”一类现代意识的觉醒当作政治觉悟的基础和根本。所以,平等和解放、人格意识和独立,都有强烈的工具意义,即它可以满足实行社会动员的要求。针对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政治冷漠,陈独秀认为,如果没有人民的高度政治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人民没有高度的平等独立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独立和与世界各国的平等处境。正因为陈独秀从伦理的角度提倡平等,并且像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中国是家庭本位的文化,故其着手点首在家庭伦理。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周作人等大多如此,以平等的观念来抨击“孝顺”、“贞节”等单方面的封建伦理家庭道德。康有为曾经为孔子辩护, 认为中国古代有“鳏寡孤独有所养”,“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表明孔子早已经具备个人独立的思想。而这遭到了陈独秀的严厉批评:“夫不欲人我相加,虽为群己间平等之精义,然有孝悌之说以相消,则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家庭。人格之独立既不完全,财产之个人独立更不相涉。鳏寡孤独有所养之说,适与个人独立之义相违。西洋个人独立主义,乃兼伦理经济二者而言,尤以经济上个人独立主义为之根本也。”[3]从中不难看出陈对个人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独立出来以求一己之真正独立平等是非常重视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便是这种时代理论下的典型作品,荡气回肠地反映了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封建大家庭的精神决裂历程。

(二)男女性别的平等

把平等当作一个基本的伦理价值,在当时尤其是表现在男女平等的诉求中。“新青年”派对此发动了持续的批判和进攻,《新青年》一创刊,就对妇女地位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男子纳妾、女子贞节、女子教育、结婚问题、职业问题等等。如鲁迅批评流俗用阳尊阴卑来论证男尊女卑的观念,又说::“况且社会国家,又非单是男子造成。所以只好相信真理,说是一

律平等。既然平等,男女便都有一律应守的契约。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能遵守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4]所以更凸显了男子的多妻主义与强求女性贞节一样的不合人性。而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平等的,并没有必须要牺牲儿辈来报答的恩典。再如陈独秀撰文的《妇女观》、胡适发表的《伊卜生主义》以及鲁迅的名作《我之节烈观》等无一不对男女性别平等问题作出了极大的关注。在“新青年”同人中间,周作人更是对妇女问题有特别深入的见解并颇具高远现代眼光。周作人的特异之处在于不仅强调现代文明之人的发现,而且强调文明的进步需要女性的发现。他当然是赞成平等作为普遍的价值,但是平等并不表示简单地以男性的眼光或标准来看待妇女问题,因为这可能抹杀了女性生来与男性不同的特点。因此, 社会平等不应该取消性别的自然不平等。真正意义的正义应该不仅把女人当人看, 更要把女人当女人看。这里体现了对性别问题上自然不平等的否定中的肯定。由此可见,这时期平等的内涵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男女性别,是那个激情燃烧年代所特有的历史色彩。

三、新时期的“屌丝”文化现象

时代的车轮继续向前,裹挟着各种社会存在问题浩浩荡荡地向新时期涌来。平等的观念当然随着具体历史环境和人民思维认知的变化也在逐步调整它的侧重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持续腾飞奇迹,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期的当今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盘根错节,社会突发情况千变万化,衍生出众多的新问题新现象。如“屌丝”文化现象的横空出世便是典型的集中表现。

(一)“屌丝”的指意和狂飙

“屌丝”一词作为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于2012年初开始在青年当中广泛流行。其本身具有“秽语”的特征,通常指称“矮矬穷”的男生,与“高富帅”相对,如今却成为一个非常受青年欢迎的自嘲称谓。“屌丝”在网络上首先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会员的恶搞,没想到被对方笑纳,经过互联网的持续发酵,终于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2012年,凤凰网专题报道《屌丝:一个字头的诞生》,紧随其后,腾讯网发表《屌丝:庶民文化的胜利》,“屌丝”文化被发扬光大。2012年11月,“屌丝”一词在百度的搜索结果达到大约1亿条,在

新浪微博上有7700万条。不论是表面符合“屌丝”定义的人,还是和“屌丝”毫不相关的人,都争相领取这一标签。

(二)“屌丝”现象的探讨和浅析

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屌丝标签得到如此多的国民之认同并欣然自诩,这是个令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而且他们也研究分析出各种结论,如多元思潮的汹涌泛滥、社会矛盾凸显的消极后果、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等等,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剖。但笔者认为,“屌丝”现象的出现和热销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新时期下平等观念的沦丧和扭曲。自称“屌丝”的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虽然改革开放在国家层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相对而言大部分民众却并没有及时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尤其是所谓的80后青年,也就是“屌丝”的主力军,他们绝大部分人自我感觉在财富、感情和前途上无法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外化表现为追求理想和改变现实的强烈无奈与无助感。就连权威官方媒介《人民日报》都刊文指出,“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5]霎时间让举国为之振聋发聩,感慨满怀。人们不经要追问正值盛年华茂的青年理应意气风发,谈笑风生,何以至此境地?“屌丝”的自我标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在当下社会里抑郁闷躁的心理气氛,看不到出路,摸不清方向,付出没有回报,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这个词已不新鲜,“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全家几代人都在国有垄断企业)的概念日渐清晰并频频见诸于媒体报端便是阶层的雄辩例证,“二代”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之为“阶层固化”,也就是父母的阶层地位决定了子女的阶层地位,社会阶层结构实现了接近原样的代际复制,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住了。所谓“阶层结构”本来就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结构,开放的阶层意味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在个体层面上解决不平等问题,而阶层固化则表明个人奋斗意义不大,不平等在代际被固定化了。所以导致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似乎由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以及

更上阶层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阶层鸿沟难以逾越。正如谚语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指出,“近年来由于利益集团的逐渐形成和巩固,特权者彼此勾结,外面的人很难进入。某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一倍,外面的人是进不去的,只有靠特殊关系才能够获得这种非市场的待遇。”这种阶层固化是催生“屌丝”人群、心态、文化的助力器,正由于阶层固化而导致机会平等的不可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不问出身,努力就会成功”已变得那么遥不可及。就业的不平等,升职的不平等,上学的不平等,看病的不平等……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平等公正对于每个人来说显得如此珍贵和奢侈。

相较于五四知识分子宣扬倡导的伦理平等和男女平等,新时期的国民更期待和渴望权利及制度的平等,在有序合理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汗水去浇筑属于自己应得的那片天空。“屌丝”文化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平等的扭曲折射,是对社会平等的无奈控诉,更是敲响了社会平等实现的暗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则必须要求社会平等,尤其是个体权利、机会的平等,唯有如此,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大繁荣,社会主义政治才能真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体现主人翁地位。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篇》

[2]《马丁·路德·金演讲稿I have a dream》

[3]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5]《人民日报:80后暮气沉沉精神“早衰”值得警惕》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刘占祥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张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一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 樊华《传承》2009年第3期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尽管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可以限制、克服当前社会道德中存在的消极、落后现象。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关系等状况道德状况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但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的有关理论,正确认识我国当社会的道德现象和本质,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当前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状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道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道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入手。 (一)我国当前社会的经济关系状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这一国情相适应,我们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关系中,不仅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性质的共有制经济,还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不可或缺的非公有制经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总的来说是公有制的,我们的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也是健康、积极的。当然,对于我国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轻视。 (二)我国当前社会的政治制度状况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它是对人民民主、对敌对分子专政的统一,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也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当然,由于历史上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存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状况 我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它适应了我国当前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的根本要求,有力地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当然,

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意义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 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 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

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是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从读书看性格

在美国纽约,有一个名叫?希尔塞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机构。它的主任霍夫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发现,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可以通过读者业余时间喜爱阅读的图书报刊种类的不同,来了解他们在个性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在情绪方面的某些变化。 霍夫曼博士归纳出了喜欢阅读下面15类图书报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征。 1. 如果爱阅读罗曼蒂克一类的小说——你肯定感情较为丰富充实,对直觉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满七彩阳光。难能可贵的是,在陷于困境或者面临失败时,你能顽强抗争,不会萎靡不振。 2. 倘若喜欢看传记体裁的书籍——你必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谦虑好问是你最大的特点,在作出某项决定之前会思考再三,从来不轻率冒险从事。 3. 要是对小型报纸爱不释手——你的性格显得乐观快活,感情也较为外露。特别爱聊天,并以此作为一大乐事。在一起谈话的几个人当中,你必定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中心发言人?。 4. 如果很欣赏喜剧性的书籍——忧愁、痛苦和烦恼一定和你无缘,因为你是一个乐天派。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具有潇洒的风度和风趣的性格,任何困难或阻力都无法使你为难。! 5. 倘若常读报纸和新闻性刊物——足以说明你关心国内外大事,眼观世界风云变幻,时时处处使自己的言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愿当一名落伍者。你思维敏捷,对新事物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社会行动的结构读书笔记

读《社会行动的结构》 二、帕森斯对前人的分析和评价 (一)个人主义的实证主义 这里的个人主义实证主义主要是一些极度强调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帕森斯批判了霍布斯的秩序理论、洛克的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尔萨斯的功利主义理论、马克思的阶级对抗理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 为这些理论倾向容易导致激进实证主义。(如:强调遗传和本能的生物学还原论和强调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他们都极度强调客观的因素,而把主观观点完全抛弃。)他们的理论缺陷在于把人原子化,对人的主 观性在社会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行动者的“目的-手段”被忽视,难以研究包含着丰富情感和大 量非逻辑行为的社会行动。 (二)马歇尔 他有着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 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 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 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也就是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 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 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更加空虚,不可靠,远离真理。他提出的著名的“效用”理论,以边际效用和生产率、消费者的过剩、替代原则和最大限度满足学说等概念加以阐述,构 成了一个严格的功利主义成分,其基本假设是个人在使手段适合于目的是具有合理性。这是他经济学理论 的逻辑中心。他的理论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财富的研究”和“关于人的研究”。然而这两个成分不可 能单独存在,后者是一种关于活动与生产和获取财富过程之间关系的理论。马歇尔把经济学设想为一种关 于具体经济活动的完整认识的科学。他认为不应当仅仅用功利主义的“需求满足”的模式来具体认识个人 主义社会,因为个人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某些共同价值,如道德规范或自由。正是由于这种观点,使马歇尔 的部分理论被纳入帕森斯的“行动的自由意志理论”体系中。 (三)帕累托 他与马歇尔走了不同的道路,试图把经济学界定为关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关于社会生活中一组成分的 抽象科学。他针对马歇尔的理论说明了即使在个人主义的经济秩序中,共同价值的成分在经验上也是重要的。提出了与经济学有关的这一价值成分在方法论方面的地位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有关经济学范围的问题。帕累托与马歇尔截然相反,他在逻辑上把经济成分从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离析出来,并以一种社会学对 之加以补充,在这种社会学中他系统的解释了某些非经济成分,并将之与经济成分综合在一起。(经济学 研究逻辑性行为,社会学研究非逻辑行为)而非逻辑行动则是一种剩余性范畴。他把非逻辑行动理论从作 用的方面加以分析,区分了相对持久起作用的成分和作用相对较为不稳定的成分,分别被称为剩余物和衍 生物。但对剩余物和衍生物的分析以及帕累托对它们做的分类,都没有明确的解释一条已被发现对行动理 论十分重要的分析上的区分,即规范性成分与非规范性成分之间的区分。而帕森斯认为这条区分线向着帕 累托本人没有研究到底的方向延伸。 与行动相关的非科学的理论的范畴包括两类成分:1.行动的终极目的;2.在解释为什么追求这些目的时所诉诸的那些非经验实体以及在据以对那些非科学的手段(如仪式)做出选择的标准中的某些成分。 帕累托把“手段-目的”关系链分为三个部分:终极目的、终极手段与条件、中介部分。(中介部分既是 手段也是目的)社会行动系统是一个由若干条关系链错综复杂地相交形成的“网络”,每一个具体行动都 是一个交汇点。 帕累托的研究证明了非逻辑行动(行动中带有价值成分的元素)对于行动的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 使得“帕累托的发展初看与实证主义有非常相似之处,却是明确的朝着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方向发展的。” (四)涂尔干 涂尔干也是从批判的态度出发的。不过他不是在经济学层面上批判功利主义的,而是通过提出如何解是个 人主义社会秩序的问题既一般化又经验化地来批判功利主义。他的重要著作《自杀论》的一个重要成果, 就是在经验上证明了自杀中的“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他用“失范”的概念解释自杀,强调了约束性规范 在社会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社会分工论》中得出了与马歇尔相同的一般结论,即在契约中包含一些 成分是功利主义未能说明的。他称之为“契约中的非契约性成分”。(他所强调的社会共有价值或道德) 涂尔干的初期理论只是半超脱的经验主义理论体系,而他脱离刻板的实证主义体系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唐诗宋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曾国藩家书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观察

中国人道德观察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这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近20年来,党和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一条务实路线,逐渐由集权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多种所有制出现后,虽然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改善,但如其它专制社会一样,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使得统治权力很容易就介入了国家资源的配置。 与此同时,在社会商业化的趋势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做法得到鼓励和确认,各种职业观、义利观的变迁,使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日趋繁杂分离,人与人之间难有赤子之心相待,传统的“仁、义、忠、恕”之道更无可行之处 尽管文明的趋势是永远上升的,但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良心已经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这方面整体堕落的形势十分明显。在这当中,官德、吏德的败坏尤为突出。官场的糜费奢侈、不计后果的及时行乐风气,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俗。吏治的败坏更使它失去了以身示范和教育人民的作用。上行下效,在严酷而不公正的经济竞争下,面对广告化、千面人,粗俗低下的个人主义道德伦理观在民间的滋生漫延,许多人视道德为儿戏,出现怀疑、否定道德的倾向。职业道德的下降首当其冲。各行各业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金钱至上观念。从人们日常生活感受到各种大案、要案的出现。党、政、军、司法、工、商、无

不腐败。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教育二界,也只顾捞钱、见死不救、拒学门外。以往“悬壶济世”、“桃李满天下”的赞誉,早已被亵渎。这足以反映整个社会堕落之深。假药、假米、假烟酒、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 在现今的中国,很少有人关心社会和他人。品德正直、忠于自己的见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仗义直言的人逐渐消失。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言行不一、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毫无原则、见机行事的人,则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正在丧失对道德理念的关怀和追求。许多人不问世事、狂热淘金、甚至践踏国法。经济犯罪大有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大量例证可说明这一现象。 不良的道德情感所导致的堕落,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它降低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进步的障碍。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道德堕落使社会人际关系正陷入分崩离析的可怕状态中;目前的中国我们民族正失去面对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力量。 私德作为公德、乃至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础,它的理念及规范主要来自于传统。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都具有普遍的价值。这样的道德规范是能世代延续的。但公德部份内容的泛政治化,不仅冲击了有价值的传统道德,也直接破坏了社会监督功能。环境影响和人从众心理的作用,也不利于公德观念的形成。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几经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它的理念既有超功利性,又日益世俗化,理论也十分精致。但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经典研读报告(2020版)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工作技能,课程性质: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经典研读报告是一门通过阅读指定经典社科文献并撰写读书报告来拓展法科学生知识面和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实践课程,可作为法科学生核心课程的有益补充。 This course is a practical course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and writing and expression ability of law students by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ic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It can b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core courses of law student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提供阅读经典文献清单,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知识基础阅读指定经典文献,在阅读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任课教师对读书报告的写作加以点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是对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 (1)对经典社会科学文献有大致的了解; - 1 -

(2)养成对文献的精读习惯; (3)通过读书报告写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形成初步训练。 三、学习要求 学生应当认真阅读任课教师开列的经典文献,并通过多种形式与任课教师互动,了解写作要求,认真撰写研读报告。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主要阅读书目(不完全):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3. 霍布斯:《利维坦》; - 1 -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及原因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裂)与整合(统合、综合)两种态势交互更替的演变模式。 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之中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1)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2)宏观与微观的理论整合;(3)社会理论与历史的融合;(4)全球化成为重要理论议题;(5)社会理论中心的转移;(6)后现代思潮的冲击;(7)社会建构主义的勃兴;(8)女性主义的挑战;(9)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10)将身体带入社会学理论。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 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

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国内学者对 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多数以社会学家个人的思想体系或者各 个理论流派为主,缺乏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 笔者曾试图厘清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总结出六个主要的 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社会建 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全球化与身体纬度的 引人。 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可能 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直没有全然背弃其理论传统与思想渊源,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有所继承、有所扬弃。第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是在 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为核心的 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兴起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 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架构进行解释。以多 元化发展、理论趋于整合为特点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土壤是 西方社会进人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社会的多元化与复 杂化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第三,社会学理论的切入点不断 扩展,身体、时间与空间等以前没有被关注的纬度都逐步进人社 会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增加社会学视角的立体感。 实际上,中国的社会学家亦正在见证中国社会变迁最为急剧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作者:————————————————————————————————日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12月 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

读书的意义

你读过的书,暴露了你的人生层次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叫: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有人说:背诵岳阳楼记全文,可以免费参观岳阳楼的时候。 有人说:看到所有人都在转“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文章,可以微笑拈花、庆幸自己不是脑残之一的时候。 还有人说:开始真实地感受到输出的每一句话都在暴露输入的时候。 读书的用处,并不仅止于此。 现代人总是在津津乐道卖煎饼的大妈月入三万、外卖小哥薪水比985毕业生高得多,读书无用矣。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真的已经没有用了吗? 读书的用处,不一定在于功成名就、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谈吐,拓展了眼界和见识,让你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获得内心的平静。01 英国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真实地展示了几个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轨迹。 7岁,富裕家庭出身的小孩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观察者》。 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出了规划。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贫民窟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 他们只希望能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当他们长大之后,当年那几个富裕阶层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成为了著名律师。 而当年出身底层的几个孩子,有的成为了泥瓦工,有的则当了出租车司机,甚至还有在大学辍学后成为了流浪汉的。 然而,影片拍摄到后面,却出现了一个成功实现阶层逆袭的例子:Nick。 Nick来自小学只有一个教室的偏远贫困乡村,却热爱读书。 21岁时,他顺利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当上教授,并娶了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成功晋级精英阶层。 因为读书,N克服了出身的局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作者作为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看作是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毕生致力于寻找重建社会道德的方法并希望成为法国社会的道德导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一同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作为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德所提出的实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认为实证主义精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本质的特殊看法,即认为社会现象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包括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都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事实;二是关于获得这些知识的手段的独特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超然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获得,迪尔凯姆认为收集实证材料的过程,就如同自然科学家所进行的化学或者物理实验研究一般。他还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两条基本原则:“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进而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的社会观是为他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自杀论》这本书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如:在这本书中,迪尔凯姆关注的视觉不是人们以为的个人因素,而是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自杀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太疏远(利己主义)或者太紧密(利他主义)都会导致自杀;而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太疏远的极端形式(关系的缺失),导致反常的自杀。再如:对于自杀是社会因素引起的这一命题,迪尔凯姆采用了实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我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自杀这一社会现象感兴趣,作为非社会学专业的我,想通过这本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学著作,对自杀这一现象深入了解。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本书的导言中,迪尔凯姆将其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特点是死者自己的有意识的行为,受害人是行为人本身。为了更好的研究自杀倾向,迪尔凯姆选择了被考察的社会所特有的“自杀率”这种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许多引起自杀的个别条件当中,大多还没有普遍到足以影响自愿死亡的总数与人口的关系。而自杀率却反映了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它本身就是一种先前存在的客观社会事实,强调整个社会,排除了个人行为和特殊情况,可以利用它顺利将自杀归结为社会事实来考察研究。 在《自杀论》一书中,作者沿着“问题的提出—含义的界定—研究假设的提出—假设的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思路对自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我将具体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以及体现的思想。本书大体上可以分为四

浅谈当今社会的护理现状

浅谈当今社会的护理现状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升,广大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例如,卫生部通过贯彻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继续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数量,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护理人才护理管理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地位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推崇和羡慕。 又不多。 所以出现了“就业火爆,招生冷清”的现象。 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健康保健的需求。 例如,在学历结构上,队伍呈老化趋势;在职称结构上,主管护师放以来,已有132所医学院校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究生,不少医学院校成立了护理学院,大力培养高层次护理学专业人才。 对于医院,他们也普遍喜欢招纳高学历的护理人才,广、容易同各种病人沟通外,其护理科研能力也比较强,在临床上,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较好的外语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国际先进护理经验的学习。 一些大医院出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学历层次的考虑,虑中专生或只进少量的中专生,饽饽”。 如今男生当护士却已不再是新闻,的观念有所改变。

在全国各类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需要男护士。 室、ICU病房等岗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患者。 他们认为男护士身体素质好,比柔弱的女护士更有优势,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男护士配合医生临危不乱,动作比女护士要快要稳。 所以,男护士是供不应求,正所谓是“须眉不让巾帼由于护士缺口大,供不应求,各国医学界出现了“护士荒”的现象。 在未来的十年,国外急需护理人才。 其间,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 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 随着高学历护理人员增多,护士整体行业薪酬也会相应的提高。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护士的待遇将被看好。 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广大护士在防病治病,抢救生命,促进康复和减轻痛苦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各地提高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和护士队伍质量作为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 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比例不断增长。 而且从患者方面来讲,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康复,另一方面,护士的职业素养、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以及对患者的(中级职称)以上比例尚不足70多所院校培养护理学专业硕士研他们反映高学历护士除了知识面宽大都只要大专生和本科生,成了众单位抢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