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教案

声乐教案

第一章歌唱的发声原理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应包括气息的运动轨迹、发声咬字部位的重心以及共鸣腔体的正确打开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正确呼吸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的咬字状态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确如何找到歌唱呼吸的对抗力与咬字的重心所形成的歌唱平衡的协调,并形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歌唱习惯。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

六、教学过程:

(一)简单扼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

(二)实际操作训练

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

(1)5 4 ︱3 2 ︱1 —‖

U……………………

(2)1 2 ︱3 2 ︱1 —‖

U……………………

(3) 1 2 3 4 ︱5 4 3 2 ︱1 —‖

U……………………

(4)5 5·︱3 3 ·︱ 1 1 ·‖

U O U O U O

训练要求:

(1)练习速度:中速稍慢。

(2)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叹气时的感觉使气息支持发声。

(3)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4)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5)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得稍大些。

训练方法:

(1)老师示范,提出要求,讲解练习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2.初学程度歌曲的运用,例如《花非花》等

(1)作品分析:《花非花》曲调优美,形式短小,连前奏在内,只有10小节。白居易的诗给人以朦胧感,黄自的音调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意境。白居易的《花非花》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而黄自的音调则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意蕴,该曲不愧一首短小而精美的艺术歌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歌曲承继了诗的意境,节奏平衡,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述的音调,具有谜的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向低趋于平衡,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地结束,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2)歌曲演唱:学生演唱一遍,老师指出学生演唱时存在的问题,并纠正。

(3)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一遍。

(三)小结:明确声音的发声理念,并尽可能地在今后的声乐技能实训课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准确

真挚地表达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布置作业:

第二章歌唱的呼吸训练

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的呼吸训练及声乐作品辅导,让学生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即没有呼吸的支持就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吸气、呼气、巧用气。

教学重点:

1.歌唱的呼吸方法。

2.歌唱的呼吸技巧运用。

3.会用科学的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4.寻找到歌唱时呼吸的对抗力和内口咽喉状态的反向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

深吸气,将气完全吸到肺的底部,使横膈膜下降,两肋往外扩张,小腹微收的歌唱气息及运用。

教学用具:钢琴、电脑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介绍本课内容:

1.歌唱的呼吸训练:体会叹气时的感觉,腹部及腰部四周的受力点,练习几种呼吸的方式即:快吸慢呼;快吸快呼;

2.初学程度的相对应歌曲,例如《嘎达梅林》

二、发声训练:

54 32∣1—‖

u

53 42∣1—‖

a o u

1234 5432∣1—‖

1.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协调地演唱;

(2)在哼鸣位置上进行开口音的训练,上下牙打开,舌头平放,稳定喉头,寻找叹气的感觉;

(3)在横膈膜的支持下,轻柔地深吸气,喉头保持在吸气时的歌唱状态;

(4)韵母轻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2.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教学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回放上课时发声训练,师生共同研讨声乐发声中的科学方法;

三、讲授歌曲例如《嘎达梅林》

1.学生演唱一遍歌曲。

2.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作歌曲处理。《嘎达梅林》是一首蒙族长篇叙事歌,歌唱的是一位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与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该作品抒发了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和尊敬,歌曲是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的一首短小的民歌,全曲的节奏舒展从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字一拍一言,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突出英雄高大的形象。在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注意气息的支持力,声音的高低位置统一,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寻找到最优美动听的头腔共鸣。

3.歌曲演唱时对难点、重点的训练与突破。

4.学生完整演唱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的训练。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使学生对歌曲呼吸科学的发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支持下的歌唱状态,训练时,还需加强和老师的配合,努力寻找到最优美动听的头腔共鸣。

五、布置作业:

第三章歌唱的共鸣训练(一)

一、教学目的

在正确的气息支撑下,以中低声区为基础,做到正确的相对稳定的喉头位置进行发声并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及歌曲艺术性处理。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示范法、引导法、启发法、指导并运用微格技术直观地进行教学反馈。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积极、自然地打开喉咙的训练。

2.打开牙关、放松下巴、稳定喉头的高位置声音共鸣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

1.演唱中的统一位置。

2.装饰音的演唱准确性。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摄像机

六、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内容

(1)自然声区的共鸣训练:歌唱声音的训练都是从自然声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自然声区,就是不用任何强制力量

就能唱出接近说话音高的声。这段音域的声音,呼吸自然,喉头稳定,声音流畅动听,最富于人声的自然色彩。我们把这段声音作为训练发声的起点。

(2)初学程度相对应的歌曲,例如《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

2.发声训练

每堂课要进行二十分钟的发声训练。

3 2 | 1----||

m

54 32∣1 —‖

u

5 3 | 4 2∣1 —‖

Lu

54 32∣1 —‖54 32∣1 —‖

u wo

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积极地、放松地、协调地演唱;每条练声曲都用中速进行练习。

(2)哼鸣时,嘴轻闭,打开牙关,舌头平放,喉头自然放松下沉,鼻腔兴奋张开,寻找哭泣的感觉往眉心集中哼鸣。

(3)发声时在横膈膜的支持下,喉头稳定,喉部肌肉自然

放松,喉咙打开,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4)韵母转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注意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回放上课时发声训练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听到自己练声时的不足,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声乐发声中的科学方法。

3.歌曲演唱

《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

(1)歌曲简介

《百灵鸟》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加补充构成。歌曲每乐句的前半部分音调、节奏基本相同,以此统一了全曲纯朴的风格。第三乐句为了寻求对比,采用了离调的手法,并且在演唱上要求用“活泼的歌声”,同时强调了力度的变化。全曲纯朴而充满深情。

《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是电影《海霞》的插曲,由四体乐段加补充并重复一遍而构成。第一遍连贯流畅,体现出抒情性;第二遍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强调了革命性。歌曲的节奏自由多变,一字多音为主的词曲结合,装饰音的使用,衬腔的运用,使整首歌曲的曲调即优美委婉又具有民歌风味。歌曲结尾渐慢渐弱的衬

腔,韵味独特。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同时,回放上课时演唱歌曲的录像,让学生在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声乐教学中,从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回放四次),针对上课时存在的问题,逐一找到解决的办法。

(5)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做歌曲处理:

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性,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

(6)学生完整演唱作品:要求在自然声区内尽量将歌唱技术的控制与运用结合,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4.小结

自然声区的训练对今后歌唱能力的建立和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训练过程中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5.布置新作业

第三章歌唱的共鸣训练(二)—“面罩”

时间:具体按每学期教学安排而定

地点:南校区音乐实训楼多媒体教室或各声乐教师教学琴房上课老师:声乐教研室教师

学生:音乐系学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面罩”共鸣是结果而不是手段,不跟学生要面罩,要给学生得到“面罩”共鸣的方法: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当头的后部、头顶部都得到充分的共鸣后,自然就有了理想的“面罩”共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个别作品实践演唱﹑教师分析讲解、微格教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气息﹑发声和共鸣协调配合,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运用正确的歌唱技巧,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获得美好的共鸣效果的科学发声方法:即声音从声带发出,通过喉腔、喉口、咽腔,再穿过“口咽腔”之间与“鼻咽腔”部分达到鼻腔。此时如果声音是冲在软腭的背后而顺着软腭的背后冲上鼻腔,声音在鼻腔的后部回旋,得到共鸣,最后由口透出来,其音质已大大的改进,音量亦显著地增强,音

色也合乎理想。

2.训练学生获得歌唱共鸣的基本状态:吸气——喉结下降——小舌头、上口盖上提,这些动作一气呵成。

五、教学要求

1.熟悉歌曲的旋律,把练声时掌握的技术技巧运用到演唱作品中。

2.注意歌唱基本状态、气息﹑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运用微格教学技术通过录像的回放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在歌唱中的不足,同时缩短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材分析

《牧羊姑娘》:歌曲以带再现的二段式为基本结构重复构成。基本上每乐段都由上下句的双乐体乐段,每乐段的音调基本相同,使音乐形象集中、统一。它原以男女对唱形式演唱,因而歌词以问答形式进行,十分质朴;旋律基本上是由上而下进行,加之小调的色彩,使音调流畅而柔美,表达了牧羊姑娘的忧郁之情和人们对牧羊姑娘深切地同情。

《故乡的小路》:歌曲结构采用二段式。开始两小节的基本节奏贯穿全曲,从而统一风格,而3/4拍与4/4拍两种节拍的交替进行又独具特色。第一、二乐句构成平行式双句体乐段,第二乐段仍是平行式双句体乐段,但音区提高,情绪较为热烈,形成

高潮。全曲最后的加衬词补充乐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1.练声

(1)哼鸣练习: 3 2 - |

m m

(2)半开口练习: 1 3 2 4 | 3 5 4 2 | 1 - |

üü

5 4 3 2 1 2 3 4 | 5 4 3 2 1 |

üyo üyo (3)开口练习: 5 4 3 2 | 1 - |

0 O

5 3 4 2 | 3 1 2 7 | 1 - |

u o u o u 练习要领:

(1)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2)运用微格教学技术通过学生练习时的录像回放更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发声过程中错误。

2.演唱曲目

《牧羊姑娘》.《故乡的小路》

练习要求: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绪;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歌唱的基本状态、气息﹑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教师小结

歌唱中的面罩共鸣训练只是一种假设提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个提法所强调的过程和结果严格区分开来,避免概念混淆,导致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4.布置作业

第四章歌唱的语言训练

一、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的发声训练及声乐作品辅导,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了解歌唱中语言的吐字、咬字、归韵与发声的辩证关系以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与演绎声乐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启发、指导并运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

掌握用科学的发声状态以清晰、贴切、夸张的语言演绎声乐作品,做到字头清晰,字腹通畅圆润,字尾归韵准确。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尽量找到歌唱中呼吸的对抗力与内口咽哈欠状态的反向平衡。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1.发声练习

教学要求:深呼吸叹气,找到叹气时气息的支点,即小腹部自然回收、腰部自然扩张的感觉,同时配以内口咽半打哈欠(外笑里抬)状态,牙关咬字后迅速松开,使声音往回吸在歌唱通道里唱。

(1)哼鸣练习:

(2)U母音与a母音的转换练习:

(3)i母音与a母音的转换练习:

(4)a母音与o母音的转换练习:

(5)母音综合换字练习:

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协调地演唱;

(2)哼鸣时,嘴轻闭,上下牙打开,舌头平移,喉头下沉,鼻孔兴奋张开,寻找叹气的感觉。

(3)在横膈膜的支持下,稳定喉头,抬起软腭,轻柔地深吸气,喉咙保持在吸气时的歌唱状态。

(4)韵母转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训练方法:

(1) 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注意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2.咬字吐字的发声练习在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运用

例如:民族风格浓郁的《火把节的火把》

附曲谱例:

演唱要点:

(1)熟悉了解这首歌的曲式结构:引子﹢A﹢B,曲调来源于云南彝族民间风格,6/8拍圆舞曲节奏流畅、明快,表现了彝家姑娘载歌载舞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

(2)强调语言的声母清晰,韵母通畅圆润。在共性发声的基础上,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特有的韵味。

(3)注意语言字头的夸张,声音的流畅,咬字时找准哈欠的部位,进入热情洋溢地演唱状态,避免声音发直发白。

3.小结

通过讲述和分析歌唱中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实施在具体的发声及作品演唱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尽量找到歌唱的最佳平衡状态,逐步将歌唱技能掌握和控制得自如,使学生建立用脑、用心才用声歌唱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用美妙的歌声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4.布置作业:

第五章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艺术处理方法

二、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启发、鉴赏

三、教学重点

1.在正确发声方法下的歌唱训练。

2.注意钢琴的伴奏作用,练唱时尽量使伴奏与曲调;演唱与内容溶为一体,推动影响学生的再创造。

3.除方法技巧外,倘需“投入”,即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并真切地表现出来。

四、教学难点

把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声音丰富的色彩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声情并茂。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内容:

(1)分析歌曲,例如《铁蹄下的歌女》。

(2)按照要求演唱歌曲。

2.发声训练:

5 3 4 2 ︱1 0 ‖

u

1 2 3 4 ︱5 4 3 2 ︱1 0 ‖

a o u

1 3 5 3 ︱1 3 5 3 ︱1 0 ‖

Mi ma

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协调地演唱;

(2)哼鸣时,嘴轻闭,上下牙打开,舌头平移,喉头下沉,鼻腔兴奋张开,寻找叹气的感觉。

(3)在横膈膜的支持下,稳定喉头,抬起软腭,轻柔地深吸气,喉咙保持在吸气时的歌唱状态。

(4)韵母转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注意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铁蹄下的歌女》作品分析:

(1)《铁蹄下的歌女》作于1935年,许幸之词,聂耳曲。歌曲采用三段式结构。

A段:表现歌女痛苦的心情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

B段:转入字字血泪的叙述,音调充满了辛酸与凄楚。

C段:综合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的因素,在音乐到达最高潮时更集中表达了歌曲的不可抑制、愤懑之情。

(2)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做歌曲处理:

A:打开“呜”通道,保证通道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把声音和字唱出来。这样,语言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B:在表达第二段时,注意把字头、字腹、字尾完成好,声进管,音能大,也能小,也能高,也能低,也能出现各种色彩,非常科学。

C:风格、韵味也很重要,本曲虽无明显地方风格,但却有中国曲式的风格,其韵味更多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这从歌曲的音调,语气和情绪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中体现出来。它是从弱拍开始的写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旧中国

低层歌女们的不平与呐喊。

4.学生演唱歌曲

5.歌曲演唱时对难点、重点的训练与突破。

6.小结

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是学生完整演唱作品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训练的必需过程。

7.布置作业

第六章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声乐表演中的钢琴伴奏是其整个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歌者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能积极地为歌唱烘托主导乐思、渲染气氛。通过对几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启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

1.钢琴伴奏对歌者的陪衬作用

2.钢琴伴奏对歌者的加强补充作用

3.钢琴伴奏对歌声的烘托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