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亨利·摩尔及他的雕塑作品

解读亨利·摩尔及他的雕塑作品
解读亨利·摩尔及他的雕塑作品

1969年的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这一姿态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美术中的经典造型。摩尔采用这个形象作为表达各种寓意、探索雕塑语言以及研究各种材料性能的依托。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除了作品的寓意表达之外,从学艺之始,摩尔就对“适合于他观念”的题材、材料和技巧等课题极其重视。正如现代画坛所流行的那句口头禅———“画什么并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现代雕塑家,摩尔的艺术观念也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流并行不悖。

像布朗库西、阿尔基本科等现代雕塑先驱一样,摩尔在其早期创作中也采用了“直接雕刻法”。实际上,摩尔对原始雕刻的兴趣主要归因于它的材料与形体的完美结合所生发的魅力的吸引。1941年,摩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一发现墨西哥雕刻时,在我看来它正是既切合又对头。……它有石感———我的意思是指:它切合于材料,它有巨大的力量而无损于它的敏感性,在形的创造上它的花样繁多而孕育力强大,我认为这些使它不可能为任何时期的雕刻所超越。”除了石雕之外,摩尔的早期作品中还有许多树种的木雕。虽然这些用“直接雕刻法”创作的石雕和木雕作品的尺寸不大,但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表达出各种象征意象的同时,亦充分发挥了各种材料的固有特性。

摩尔是超现实主义的同代人,二、三十年代对巴黎的多次访问以及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接触,使他的艺术风格受到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摩尔参与了“英国超现实主义集团”的建立,并且作为组委会成员参加了1936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毫无疑问,超现实主义给了摩尔有益的营养,对他的个性化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但因此将摩尔划入超现实主义阵营却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艺术那种非理性的狂乱错位的造形处理及其对潜意识的死亡恶构的揭示始终是摩尔所拒绝的。说到底,摩尔只是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抽象变形手法,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

他是把孔洞技术运用得最成功最完美的雕塑家30年代是摩尔进行多种探索并使自己的艺术和思想走向成熟、开始获得声望的时期。1932年,摩尔首次在自己的人像雕刻中采用了打洞形式。给人像打洞虽然并不是摩尔的首创,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上有阿尔基本科、利普奇茨、杜尚一维雍和扎德金等雕塑家在他前后运用了孔洞技术,但摩尔是把这项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技术运用得最为成功最为完美的雕塑家。孔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摩尔本人宣称,人像身上的孔洞具有神秘的力量,“空间的神秘性与那些在山背和悬崖上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岩洞是一样的”。而按神学家的解释,这种带孔洞的人像却另有深义。神学家认为“上帝是人的完整性的唯一保证”,摩尔的带有孔洞而不完整的人像正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生命的写照。从空虚角度来看,摩尔的人体雕刻与毕加索的支离破碎的人体绘画在精神含义上是完全相同的。无论如何,孔洞已经变成了摩尔的商标,是他的雕塑生发出奇异魅力的重要因素。

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确立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从1935年开始,摩尔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让雕塑从架上走到架下,从人造空间走向自然环境是摩尔最伟大的创造,正是由于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才确立了摩尔在现代雕塑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摩尔不仅考虑到雕塑的造形与环境包括山坡、田野、森林和建筑物的协调,而且将水色天光、蓝天白云也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他的那些安置在大自然中的斜倚的人体不仅与山峦沟壑有着外形上的相似,而且有着大山般沉雄巍峨的气势和力量。不仅如此,摩尔还将色彩引入到他的雕塑中,也就是说,摩尔的雕塑是有色彩的。他考虑到了阳光的存在及其方向因素。那些打磨得光滑圆润的青铜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

光,尤其是在层林尽染的秋天的森林和原野上,迸发出强烈的动人心魂的美。

为了达到与环境色彩的协调和谐,摩尔还曾采用化学腐蚀剂为他的一些安置在常绿森林的雕像披上一件由绿锈构成的外衣。他的那些白色、红色和绿色大理石雕像,其材料的质地和色彩也都是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和谐呼应的。

他的作品比具象作品更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生气摩尔说:“对我而言,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动性,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也不是指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摩尔倾心于抽象造形,但他始终与几何抽象保持着距离。他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生物态抽象。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形的依据。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却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动物的生气。摩尔那些安置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雕塑作品,就像是自己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生物,洋溢着与整个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气息。

终其一生,摩尔一直没有偏离对生命的关注,通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形体,摩尔谱写了一曲曲人类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颂歌。

雕塑名称:卧像

雕塑名称:立像

雕塑名称:立动力

雕塑名称:母与子坐像

雕塑名称:大型纺锤件

雕塑名称:卧像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Moore Henry ,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在现代雕塑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超越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际声誉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响亮的艺术家名字之一。他之所以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于他的艺术紧紧地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气息相连着。有史以来,雕塑的对象总是以塑造神圣的英雄、贤者、政治领袖或运动员为主。在20世纪以前,塑造一个既无实际目标,也不具备具体内容的形象的雕塑,是闻所未闻的。亨利·摩尔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1898年07月30日亨利·摩尔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一个多子女的矿工家庭。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收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这些丰富的营养,使摩尔始终未曾让自己的艺术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身为战时艺术家,创作并描绘了战时防空洞的许多素描。1948年,获威尼斯国际雕刻奖。从此,他的雕塑声誉蜚声海内外。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

亨利·摩尔及雕塑作品

1969年的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这一姿态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美术中的经典造型。摩尔采用这个形象作为表达各种寓意、探索雕塑语言以及研究各种材料性能的依托。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一、授课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我国古今优秀雕塑作品,漫步历史,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 1、了解祖国悠久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一些雕塑基本知识,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并认 识和区分圆雕与浮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机。 2、挂图、圆雕、浮雕原作一两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精美的雕塑作品,(圆雕、浮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 油泥)或可雕刻的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 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板书 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重点欣赏《说唱俑》《艰苦岁月》。

2、教师介绍《说唱俑》是四川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引 导学生讲出唱俑的特点 ⑴.设问:作品表现了这艺人什么动作?教师归纳学生讨论进行小节:这件生动的《说唱俑》将古代说书艺人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一副谐趣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古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陶技巧,给我们带来形象美的享受。 ⑵赏折《艰苦岁月》。 教师简述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老一少的两位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精神,他们衣衫破烂,双足赤裸,面容消瘦,老战士悠然自得革命战士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雕塑作品。 设问:①为什么红军战士穿得那么破烂? ②老战士和小战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归纳:衣衫褴褛、面容消瘦的老战士和小战士形象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环境的艰苦,他们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坚定而乐观地经受艰苦岁月的考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悠扬的笛声,沿着他们斗争的道理奋勇前进。 3.欣赏反映近代革命斗争的雕塑。教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 《虎门销烟》是浮雕作品,刻画了广州虎门人民销毁鸦片, 进行反英斗争的伟大壮举。 收租院》是泥塑作品,刻画了一位不满地主剥削,百愤 交集地怒视着地主的农民的形象。 《武昌起义》是雕塑作品,着重刻画革命战士手握步抢向前冲锋的英

五年级下册美术作品赏析

五年级下册美术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着衣母婴卧像》 亨利?摩尔(1898年—1986年)是英国现代雕塑家,他在矿区里度过童年时代,中学时受一位教师的影响,走上艺术之路。 母与子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人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强化了母亲敦实起伏的身体,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 亨利?摩尔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现代气息,掀开了雕塑艺术史上新的一页。 《常春藤与花》赏析 常春藤,是一种很顽强的植物,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绿的;花,它也是经久不衰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常春藤与花》。《常春藤与花》是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一幅剪纸作品。这幅作品分为九块,用大大小小的绿、蓝、红色纸片拼贴而成。这幅作品的背景是橘色的,好像是一缕阳光照在绿叶、红花之间,衬托出了常春藤和花的鲜明颜色,也表明了马蒂斯一生不懈的追求,永远像常春藤和花一样。 《金鱼》 这幅画作于1912年,在画面结构和色彩的运用上明显地受到东

方艺术的影响,他致力于追求富有力度的线条与鲜明色彩的协调。 画面以俯视角度布满构图,物象的配置、安排,线条的变化,色块的分布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画家不是在抄袭自然而是在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仍然可见他对自然的细节观察和表现入微。他画出了鱼缸中红色金鱼漂游的感觉,透明的玻璃鱼缸由于光线的折射,从水面观察时与透过玻璃缸所见到的鱼画法是迥然不同的。 《蓝衣女人》 这幅作品的整个画面,都充满着浓郁的装饰味道。画中一个盛装的女子,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一件蓝色的长裙显得温文而雅,很有修养。红、黑、黄色相间的背景使画面很醒目,在大面积湖蓝的映衬下,却不显浮躁。蓝衣女人在对比强烈的背景下,显得很突出;整体画面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和笔触。 我们再仔细看,画中的女人呢,手里拿着念珠在沉思,她戴着黄色含羞草编成的头冠,犹如火圈萦绕在头上,与其左侧的黄色图像相呼应。颜色平整而明亮。 整个画面的风格比较协调,具有色彩冲击力和表现力。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十分单纯,而且具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成分,对艺术形式——线条、色彩、构图的追求,远远胜过对人物神态的刻画。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学设计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学设计

本课第1 课时累计15节 课题《如何欣赏雕塑作 品》 学 习 领 域 综合.探索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能标 过程 与方 法目 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阶段的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知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目标 使学生掌握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①了解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 ②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教学 难点 对具有代表意义雕塑作品的概括分析。

媒体用具准备教师:教科书、课件、图片 学生:教科书、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意图时间一、组织 教学 师生问好1分二、复习 提问 雕塑的种类?圆雕、浮雕复习旧知1分 三、导入新课1、什么是雕塑 首先提问在生活 中见到的雕塑以 及他们的名字,接 着播放学生熟悉 的兵马俑记录片 段,而后提出问 题, 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 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 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 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 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 个艺术门类。进而对如 何欣赏雕塑的鲜明形 象有更新认识,同时也 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 同学们对兵 马俑的感 受,通过情 创设,激发 学生强烈的 求知欲,产 生强烈的学 习动机,以 此引出主 题,把学生 带入下一环 2分

节。 四、讲授新课2讲授新课: ①图片展示,探 求新知:沿着历史 轨迹,展示各个时 期具有代表意义 的雕塑作品,简单 介绍各时期雕塑 的特点,让学生初 步了解雕塑的形 态。重点的把秦代 兵马俑和西汉霍 去病雕刻以及唐 代莫高窟彩塑的 图片进行比较展 示。 通过各组之间的 交流, ②分析思考,加深 理解:在次给学生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找出不同点,从而分析 出秦汉唐这三个时代 的雕塑风格,然后教师 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 进行总结。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 的雕塑的形体美,材质 美等艺术特点。 学生概括分析雕塑创 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 深刻的认 识,从而突 出本课重 点。 交流能力 18分

关于‘亨利 迪肯’一个来自于利物摩尔(Livermore)的物理学家的访谈

关于‘亨利迪肯’一个来自于利物摩尔 (Livermore)的物理学家的访谈 开始访谈 请告诉我们有关于你自己的一点信息——尽量说出你感觉能说出的部分。 我目前是以下三个秘密机构中其中一个的雇员(他给我们玩了一个小文字游戏,直到我们能正确猜出哪个是他工作的秘密机构,随后也得到了他的确认)我或许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向你们说出这些,尽管我不打算向你们说出,任何在我的判断中认为既是机密也是有关于国家安全细节的事。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涉及了很多秘密机构组织的很多项目。我相信我大约处于第八国家安全保密级别。我有来自另一个星球的记忆,这些记忆都与我少年时代的记忆相互混合。这很不可思议,但是很难解释对于这种记忆的感觉。我能仅凭直觉就能得出一个复杂的科学的信息,我也经常发现我自己,不经过任何训练就能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我本质上就是一个工作的系统。我并不是傲慢,但是我知道大量的高级信息有关于

科学及其他等等。我仅仅是知道相关的信息。我现在不能多说些有关于那些信息的内容。 你能给我们有关于你所工作的机构的任何线索吗? 不,没有任何公共的记录。我不能提供这些线索。 你认为什么信息,这个世界有必要知道? 这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知道该从那里开始。我在911事件两年前就知道会发生这个事件。例如在一次非正式会谈中,谈论了相关的话题,有关于改变世界格局的。我们能把你称为物理学家吗? 是的。我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但是是的,我是物理学家。我的专长是系统。利物摩尔是一个很好的科研场所,每个人在那里工作的都是非常专业的。他们从来不在那里做游戏,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你对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自己的物理学现状作何评价? 军工复合体的物理学要比主流的,在报刊上发表的公众领域的物理学先进许多年。这些机密项目的研究课题比起公众领域的物理学所难以置信与想象的。 你能给我们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分析-共10页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 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

雕塑作品赏析

雕塑作品《中国梦牛精神》 雕塑家蒲爱兵为了弘扬《中国梦·牛精神》,照此画铸铜牛。重3吨,高2.3米,长5米。以作县标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 蒲爱兵(艺名林子),2006年创办深圳古园雕塑艺术中心,属于现代新锐的雕塑家。他以写实的手法使作品风格硬朗、明快、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张力。2013年在深圳接手制作《中国梦·牛精神》作品源于著名漫画家陈与李(陈跛子、李青艾夫妇合用名)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一画,表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 蒲爱兵- 代表作品:蒲爱兵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 深圳雕塑家蒲爱兵以邱县著名漫画家陈与李夫妇设计的《中国梦·牛精神》公益广告作品原型创作。铜塑牛高2.3米、长5米、底宽1.8米、重达3吨。纵观铜塑,以邱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实干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展示,并用洗练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俯首向前的“孺子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 蒲爱兵- 创作背景:

自201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中国梦牛精神》这幅漫画作品以来,中国牛勤劳善良、踏实前进的拼搏精神,让十三亿中华儿女产生了共鸣,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深受欢迎。全国124个城市争相展出和播放。11月8日,这幅佳作由平面图变成立体的啦!这尊“中国牛”铜雕由雕塑家蒲爱兵完全以原型设计打造,制作精良,表现出俯首向前的“中国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 《中国牛》铜雕重3吨,高2.3米,长5米。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该发扬老黄牛的开拓精神,勇于开拓,奋力创新,无论面前是荆棘,是坎坷;是慢慢长路,还是千斤重负,都负重奋进,义无反顾,勤奋耕耘,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来赢得共和国的和谐富强。 蒲爱兵- 作品赏析:中国梦牛精神 一头奋蹄拉犁、俯首向前的“中国牛”,从农耕文化中走来,在现代化的街头、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上频频亮相,抖擞冲天的牛气,透出一股子牛劲。 在“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中,这幅《中国梦,牛精神》十分抢眼,令人难忘。这头以中国画手法创作的“中国牛”,从一个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厚实诚、勤劳奉献的象征。它埋头耕耘,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早已成为人们景仰、敬重、学习的榜样。 中国人身上,颇有“牛精神”。比如,一些城市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创建和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始终保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脚印上写的,台阶上留的,都是一种“牛精神”。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来创造。”用劳动来创造,其实就是一种“牛精神”。正因

外国雕塑欣赏《现代雕塑》教案

《现代雕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和感受现代雕塑的形式美;了解现代雕塑的造型特征;体会现代雕塑在环境中的应用关系和象征性。 能力目标:运用插接等各种手法进行纸雕塑造型,表现自己心中的现代雕塑。 情意目标:体验造型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创新思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提高审美与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欣赏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用插接等手法进行现代雕塑立体造型尝试。 【教学难点】: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赏析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和近代雕塑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局面,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型标志,而是形成了风格多样、构思新奇、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风貌。我们把这一时期的雕塑称为现代雕塑。 二.讲授新课 1.现代派美术的介绍 A.西方现代派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现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美术流派的总称。它的流派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就使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B.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范标志,而是风格各样、观念繁复、手法新奇。 C.雕塑家的艺术心态与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以新的审美理想重新思考传统雕塑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语言。特别是在造型

观念、新材料和综合媒体的开拓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上,都有巨大的突破与进展,从而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现象。 2.介绍几位雕塑家的作品(结合幻灯欣赏) A.国王与王后——亨利-摩尔 a 作品介绍: 这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这件现代雕塑,以其夸张、变形而 又近乎于抽象的造型语言,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摩尔摈弃虚假的浮饰与赘语,抽取客观物象最为本真的内在精神。他还利用镂空的艺术手法处理了眼睛和腹部,使得实体结构与内在空间融合穿插,概括了物象存在的本质。又因雕像坐落在苏格兰一片贫瘠而荒芜的自然空间中,更使得雕像有一种原始的永恒感和自然的生命力。 b 雕像的风格: 现代雕像对现实的表现,是主观的精神把握,它呈现出一种内心视像,它寻找与提炼的是一种人类自身的内在本质的美。 B.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穆希娜 这件高24米多的大型雕塑耸立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的顶部,给人以极其鲜明有力的运动感,它的造型呈现出一种向前和向上的总趋势,给人一种十分激越与豪迈的情绪。作品使用了具有现代感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光洁而坚实的的质感,特别在阳光下,呈现出异常的色光,与雕像的现代精神同出一辄。体现了当时苏联人民的坚定意志与旺盛的时代精神。 C.塞纳河——马约尔 这是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作品。马约尔的作品多以健壮、丰满而强劲有力的女人体表现主题精神。他表现自然情境、生命状态、精神意识,都是以人体的某种运动和姿态进行暗喻或象征,使作品在精神表现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D.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波丘尼 这是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的作品,波丘尼是一个未来派雕塑家,他强调雕塑应当表现一种运动感,一种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形象运动,绝对和完全的废除确定的形体线条和精致的表面刻画。他认为雕塑家应该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肢解和变形,可以采用各种材料来创造。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他对人物形象在不断运动

解读亨利.摩尔

解读亨利·摩尔 在国人眼里,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作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的摩尔在任何一本西方现代的艺术史中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有关译文和图片也早已见诸国内报刊。 说陌生是由于摩尔的原作真迹我们绝大多数人未曾亲眼见过,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雕塑作品需要全方位地观察,而印刷品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平面的视觉印象,终究看图片只能是“镜中望月、雾里看花”,难谙其详。令人高兴的是,规模宏大的“亨利·摩尔雕塑大展”的来华举办,终于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这一姿态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美术中的经典造型。摩尔采用这个形象作为表达各种寓意、探索雕塑语言以及研究各种材料性能的依托。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除了作品的寓意表达之外,从学艺之始,摩尔就对“适合于他观念”的题材、材料和技巧等课题极其重视。正如现代画坛所流行的那句口头禅———“画什么并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现代雕塑家,摩尔的艺术观念也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流并行不悖。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

中国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 四大石窟及其特点。 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 (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 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 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 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

小学美术招教试题 作品分析(个人整理)

伦勃朗《夜巡》荷兰独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带有风俗题材性质的团体肖像画应运而生。2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形象,在白天执行一件紧急任务而即将出发前的情景。3画面整体处理得富有戏剧性,人物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明暗变化强烈。4打破了“巴洛克”风格的豪华与奢侈,建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在艺术性或思想性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米勒《拾穗》1848-1840年是法国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时代,人们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2)表现三位衣着俭朴的农妇,在收割过的田里寻找遗落的麦穗。 (3)主题鲜明,空间感强,色彩温暖而沉着,人物形象含蓄、概括,富有雕塑感。 (4)使普通劳动场面登堂入室,其艺术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达·芬奇《蒙娜丽莎》文艺复兴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2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3人物仪态安详、表情平静。金字塔形构图增加了人物的端庄和稳重。双手刻画精确、丰满、背景运用“空气透视法”使主题愈加鲜明。充分突出了人物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4体现了画家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 罗丹《思想者》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以自己的作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占政治地位的法国古典派风格分庭抗礼。2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塑造了一尊组装结实的裸体劳动者形象。3人物形象表现深刻,富于悲剧性和生命力,成为雕塑家复杂思想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4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真诚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给人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 古希腊米隆(断臂的维纳斯)希腊化时期,雕刻艺术在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上,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优美典雅的女性神话人物大量出现。2塑造了一尊全身直立的爱与美的女神雕像。3躯体富有转折的螺旋上升似的节奏感。表情宁静、温柔、端庄。集中了人间女性的一切美质,达到了古典理想美的高度。 (4)是古代人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颂。作品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年代,民主革命浪潮一度出现低潮,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感到失望,故借作品对现实进行影射和抨击。2取材于当时法国发生的一起海上遇难事件。 3画面取金字塔式构图,突出了主题,扩大了表现的空间。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海上的巨浪和沉重的云层,更加渲染了画面的悲剧性气氛。4主题已超越海难事件本身,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同时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最后的晚餐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也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有大在内的十二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善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到达了空前的高度。全画的构图也很完美。门徒们三人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透视法应用的非常熟练。 大卫《马拉之死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2以崇敬的心情表现了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3构图简洁单纯,人物造型追求纪念碑雕像效果,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色彩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马拉的形象。4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是画家一生中意义最大的肖像性历史画。毕加索《格尔尼卡》1本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法西斯疯狂轰炸的悲惨背景。3采用古典的三角形构图,以黑白相间造成强烈对比。大量运用夸张、变形及象征手法,深化了悲剧的主题。4作品似沉默的宣言,宣告了法西斯的罪行,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表达了人民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列宾《伏尔加纤夫》19世纪下半叶俄国美术在革命民主主义者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主流。2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的形象。3人物性格高度典型化,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炎热干燥的气候更加重了这组拉纤人物的悲剧性。4反映了深刻的民族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莫奈《日出·印象》19世纪下半叶科学尤其光学的进步,促使许多青年画家在油画新表现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索。2描绘了法国了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3表现了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笔触丰富、生动。4突破了官方学院派绘画的局限,在观察方法及色彩表现上进行了革新,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亨利

亨利.摩尔 雕塑集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斯宾赛·摩尔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斜倚的人形”(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 ?亨利·斯宾赛·摩尔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 7 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 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摩尔特点 ?他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女性形象。摩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体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线外形,被很多人认为是摩尔受到他的出生地约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启发。?“所有艺术都应该有神秘感并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给雕塑或绘画以显白的名称,那么神秘感就无从谈起了,观众的注意就会轻易的移开,而不会费力捉摸作品的内涵。人们都觉得他/她在观看,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观看。”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外国优秀雕塑作品赏析

外国优秀雕塑作品赏析 外国优秀雕塑作品赏析 一、雕塑的常识: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 雕塑:是运用可塑性(粘土、胶泥)、可雕性(金属、木、石)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因而雕塑艺术也被称作“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雕塑的种类:(1)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等。 (2)按形态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三种。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只能从一个面去欣赏, 通常有一个底为依托。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的部分。 二、讲授新课:了解了雕塑常识之后,我们从三方面来欣赏外国雕塑作品。 古代雕塑、欧洲古典雕塑、近现代雕塑

(一)、古代雕塑:同学们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 1、《维林多夫的裸女》是外国发现最早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整个雕像由若干个球体组成,女性特征十分突出,他被看作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 2、《人首翼牛像》是两河流域的代表作。它原是亚述帝国时期各地宫殿和城门口对称放置的一种装饰雕刻。表现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是宫殿和城门的守护神。从正面和侧面看时,有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从正面看两腿并着,从侧面看,牛变成四条腿。它的雕塑方法近乎圆雕。 3、古埃及雕塑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宏伟的皇陵建筑上,我们知道埃及拥有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门考拉),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哈夫拉金字塔附近,有一座世界著名雕像《狮身人面像》,也称《斯芬克斯像》,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个妖怪。 作品分析:这座雕像是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的,高20 多米,面部长5 米,宽 4.2 米,鼻长 1.7 米,嘴阔 2.3 米,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 2 米左右。雕像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身子则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着神权的鹰。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

关于亨利·摩尔的介绍

关于亨利·摩尔的介绍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 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 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品链接: 斜倚像(一) 斜倚像(二) 家庭群像 王与后亨利·摩尔艺术特点 早期艺术特点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后期艺术特点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题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尔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响而创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1952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此后,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的赞美。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修订稿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 析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

雕塑艺术赏析

雕塑艺术赏析 1.《马踏匈奴》 中国西汉圆雕石刻,立于陕西霍去病墓前,表现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霍在生前就是骑着这匹马征战厮杀,立下战功的。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艺术家用一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丰功伟绩。战马骠悍、雄壮、镇定自如,巍然挺立。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作品通过简要、准确地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实的战马跃然而出,又好像纪念碑一般持重圆浑。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2.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用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 主像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3.米隆《掷铁饼者》 米隆,古希腊著名雕刻家。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整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4.《维纳斯像》 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著名古希腊雕塑艺术,大理石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美术教案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美术教案 广西版美术教材第11册第2课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美术教案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伍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雕塑的种类,以及了解中国雕塑的发展史,从雕塑的外型、色彩、花纹等方面去了解每个朝代雕塑的发展变化。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雕塑的发展史。 2(能从色彩、外型、花纹去欣赏。 3(说说自己身边的雕塑作品,能用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雕塑的朝代发展史。 教学难点: 找找身边的雕塑作品,能从多方面去欣赏它们。 工具准备: 课件、范画、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师问:“雕塑材料有哪些种类,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 生:材料有很多种,有石雕、铜雕、木雕等。 师简介:雕塑是集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二、新授内容: 1(师:中国雕塑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它们。 1)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2)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