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语赏析 ——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

70

《华商》下半月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著名的进步现实主义作品。本文从其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英汉对照互译本入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语义、反讽、语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译本语言各自的特点及其中的得失。

【关键词】比较;语义;反讽;语境对翻译的理解,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因此,翻译过程可以理解为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形象和艺术形象,通过译者的理解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为了让读者能准确把握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就要求译文必须准确无误的再现原著传达的信息和内容。

简?奥斯丁以亲切、细腻的笔触,展现其作品中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构筑起一道现实乐观、趣味横生的独特文学风景。《傲慢与偏见》是其第一部作品,也流传得最广最久。本文拟对两个译本(A1:王科一译,A2:张小余译)的译语比较,着重赏析两个版本在保留原著语言艺术效果上的不同处理,来说明两个译本的优劣得失之处。

(一) 语义准确性

在翻译时,译者既需要达到翻译标准的要求,即讲究尽量用词准确,忠实于原文,还要求在充分领会原文精神的基础上,尽量摆脱字面意思和表层句式结构的束缚,经过反复锤炼,运用通顺优美且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词句来精确地创造译文。这就要求译文的语义准确性必须最满足原文的表达,即译文的遣词造句须选用得当,符合原文语境和人物性格。

原文的第十九章结尾,克林斯先生向班奈特家二女儿即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他为自己遭遇的尴尬而开脱,伊丽莎白面对他的狼狈相而产生了一段心理活动:

To such perseverance in wilful self-deception, Elizabethwould make no reply, and immediately and in silence withdrew;determined, that if he persisted in considering her repeatedrefusals as flattering encouragement, to apply to her father,whose negative might be uttered in such a manner as must bedecisive, and whose behaviour at least could not be mistakenfor the affectation and coquetry of an elegant female.

A1:他再三要存心自欺欺人,伊丽莎白可懒得再去理他,马上不声不响地走开了。她打定了主意:倘若他一定要把她几次三番的拒绝看作是有意讨他的好,有意鼓励他,那么她就只得去求助于她父亲,叫他斩钉截铁地回绝他。柯林斯总不见得再把她父亲的拒绝,看作一个高贵女性的装腔作势和卖弄风情了吧。

A2:伊丽莎白不想再理他,让他在那里自我欺骗。她走出客厅以后就在心里打定了主意:我得去找父亲,让父亲去拒绝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他把我的拒绝当作是卖弄风情,但是他肯定不会把一个老头子的拒绝也看做是一个高贵女性的装腔作势了。

从整体语义来说,两个版本都表达出了原文所反映的伊丽莎白对柯林斯先生求婚之举的反感和断然回绝,但从译文的遣词来看,王科一的译文表现得更为贴切及准确。“To such persever-ance in wilful self-deception”,王译在抓住每个词的要义基础上,遵从了汉语语用习惯,与张译的“自我欺骗”相比,避免了生硬的词译,且精确到位,“再三要存心自欺欺人”如实反映了语境,生动体现出柯林斯先生殷勤献媚、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而

译 语 赏 析

——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

陆慧,刘文强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相对来说,建立一种制度是容易的,但相应的观念转变、更新却可能非常困难。因为如果没有解决好观念更新的问题,建立的新制度就不可能是完善的,实施过程也会变得被动化、形式化。因此,高职学院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各个阶段,首先应尽量使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成为学院上下的共识,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使新制度得以有效、顺利实施。因此,高职学院首先应学习和建立以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观。通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建立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观念以及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思想,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开发和管理。

(二)教师任用实行聘用制,由身份管理向职位管理转变教师聘用制是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用人制度,它是指学校和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确认教师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它把人当作一种资源,其目的是科学、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激发人的潜能。教师聘用制总的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强化严格设岗、岗位聘任和聘后考核,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即学院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提出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明

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学院对外公开招聘、教师平等竞争,学校择优聘任,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期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师选留和淘汰政策,确立竞争、淘汰机制,保证人才流动性。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1.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型教师薪酬体系

从形式上看,教师的个人需求不外乎两种形式: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根据教师需求层次不同,学院应针对不同特点合理使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首先要构成合理的薪酬体系,即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型教师薪酬体系。按照公平、竞争、动态、系统原则来强化管理。

2.加强文化激励

对于教师的激励不仅仅是物质利益,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其他激励因素同样有效。高职院校人才资源高度密集,教师知识层次高,个性特点鲜明,需要的层次及内容也各不相同,他们对精神和事业的追求往往超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高职学院应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广大教师一同建立共同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加强师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使教师谋求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71

《华商》下半月刊

对于张译“一个老头子的拒绝”,明显可反映出作者对人物性格分

析的偏差,在汉语里如果晚辈称呼长辈“老头子”,大多都带不敬

之意,而伊丽莎白是很爱她父亲的,在张译里,伊丽莎白是以第

一人称进行心理活动的,那么把自己的父亲称为老头子自然不合

适,也背离了小说主人公的情感,是张译的一大败笔。

又在第三十四章中,达西无法再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开始向伊

丽莎白吐露自己的真情,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This he considered sufficient encouragement, and the

avowal of all that he felt and had long felt for her imme-

diately followed.

A1: 他看这情形,便认为她是在怂恿他讲下去,于是立刻把

目前和以往对她的种种好感全都和盘托出。

A2:达西看到她的样子,认为这样正是鼓励他说下去。于是

他就倾吐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并说这种感情已经埋在心里很久了。很明显,这两种不同翻译的焦点在“encouragement”上,

王译成“怂恿”,而张译“鼓励”,两者都有劝说某人做某事的意

思,在原文中也确实体现了同样的意义。但原文是从达西的角度

出发,从他的眼光看伊丽莎白一系列举动让他产生的自以为是的

猜想。他自以为伊丽莎白也早已倾慕于他,所以也期盼着他对她

的告白,那么依他来看,伊丽莎白的种种表情动作自然是在鼓励他,而非怂恿。同时,“怂恿”一词在劝说的基础上,更包含了

对方的煽动、鼓动之意,因此用在聪敏机智的主人公伊丽莎白身

上自然不贴切。所以,在这一例中,张译反而更忠实于原文意思,选词更为恰当。

从整体把握看,尽管王科一的译文在选词上出现了失误,但

其对原文的理解是准确的,与张译读起来的不顺畅相比,更自然

更完整的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二) 反讽的运用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

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它字面意义上遵循着礼貌原则而言外之

意却威胁对方或第三方的积极面子。反讽可以说一种“戴了面纱

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它能让说话人委婉、间接地攻击对方而

又不引起冲突,从而也就保住了双方的面子。然而反讽却是文学翻

译中一块巨大的挡路石,它考察了译者是否具有扎实的翻译技能和

丰富的原语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思往往只取决于

个别词语的细微差别,以至话说是一回事,而实际所指又是另外一

回事,直接翻译便会显得生硬,不易理解,所以译者必须首先仔细

识别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运用自己的目标语驾驭能力将原作者

的反讽意图和实际效果表达出来。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

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下面是

对两个版本的翻译体现反讽艺术效果的分析比较:

在全文的开篇,原作者就运用反讽来奠定整个小说幽默诙谐

的语言基调: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A1: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

世公认的真理。

A2: 谁都知道,单身汉有了钱,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娶个媳妇。原句中原作者通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让人产生联想这条真理必然是绝对的,正确的,而后面一句的语调

却急转直下,“in want of a wife”使之变得平淡无奇,却具有独

特的反讽效果。王译“凡是”同样产生与原文异曲同工的效果,体

现客观绝对性,加重了反讽语气,也达到了原文的幽默效果。相对

地,张译的语言较通俗,“谁都知道”也反映了一定的真理性绝对

性,却欠缺了原文浓重的反讽意味。从句意分析,王译遵从原文的

词句进行再创作,张译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表达了

相同的内容。韵味方面,前者比后者更贴近原文,反讽意味更浓。

还有一个片段的反讽特色更加显而易见。伊丽莎白最小的妹

妹丽迪雅与不负责任的威汉姆私奔,在达西的帮助下,以新婚夫妇的身份回到班奈特家,而丽迪雅却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可耻,反而开始炫耀起她的新婚生活:"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husband? Is not he acharming man? I am sure my sisters must all envy me. Ionly hope they may have half my good luck. They must allgo to Brighton. That is the place to get husbands. What apity it is, mamma, we did not all go.""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 you may leave one ortwo of my sisters behind you; 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伊丽莎白忍无可忍:"I thank you for my share of thefavou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yourway of getting husbands."

A1:谢谢你的关怀,可惜你这种找丈夫的方式,我不太欣赏。A2:多谢你的关心,我可不太欣赏你这种找丈夫的方法。原句伊丽莎白对其妹妹的讥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生动刻画出这种语气也具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王译与张译的最大区别就在强调的句子成分不同,王译将欣赏的内容提前,从而加强了“这种找丈夫的方式”的讥讽语气,而伊丽莎白在表达“谢意”时

挖苦的口吻和轻视的表情也不难想象了。张译则没有这样的强烈的效果,它的直陈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也起到一定反讽作用,却不够深刻形象。因此张译此次失在用语程度上。

(三) 语境联系语境,即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在翻译中,把握原文特定的语境,对领会原文的意义、选择得当的表达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略了具体语境,就会产生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She was busily searching through the neighbourhoodfor a "proper situation" for her daughter, and, withoutknowing or considering what their income might be, re-jected many as deficient in size and importance.A1:她并且在附近一带到处奔波,要给女儿找一所适当的住宅;她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收入,也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她看了多少处房子都看不中,不是为了开间太小,就是嫌不够气派。A2:她还在附近到处找,想找到一间合适的住宅给她女儿住;其实她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钱,也从不考虑这一点。她看了好多房子都不满意,不是嫌太小,就是觉得不气派。这一例中,两个版本都忽略了具体语境,造成了同样的误译。根据上下文,班奈特太太知道小女儿和别人私奔之后,一下子病倒在床,得知两人结婚后喜不自禁开始考虑他们两人的住所问题。但她并未痊愈,两个译文都说她“到处奔波”“四处寻找”,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原文的“search”可以说是躺在病床上的冥思苦想,而非四处奔走寻找。译文脱离了班奈特太太生病卧床这个语境,使表达失真,令人误解。(四) 结语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王译不拘泥于原文的篇章结构,能灵活调动改变,译文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张译通俗易懂,在保留原文精髓基础上避免了牵强附加的痕迹。两

者有其独到之处,也各有优劣。整体而言,王科一的译文更深入的把握原文风格,使译文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创造性地重建了《傲慢与偏见》这部现实乐观主义著作,值得我们多加学习研究。【参考文献】[1]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3]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小余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