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设计本质论

设计从生活中来,再运用到生活中去。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从衣食、商标、城建到航母、宇宙飞船都与设计息息相关,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类的生活充满着设计的成果。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了人、社会、环境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需要设计先行,各类艺术设计、各类产品的外型与包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左右着你的选择,设计艺术之美无所不在。设计推动、创造着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建筑环境、工业产品、装潢广告、影视动漫、服装服饰、企业形象等等,无一不因设计的成功而赋予生命与创新精神。

图1-1(1、2) - 中国旅游标志图

设计分为: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

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在人造物系统中,广泛的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就如我们平常所说“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设计就是计划、规划、设想、运筹,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图1-2辽宁号航母

艺术设计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设计就是为了让物更适合于人。

第一节汉语里对设计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词语解释为: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在辞典里设计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设计; 构思:绘制,2. 打算将……用作3. 计划; 谋划。设计一词兼做名词与动词。

在古代中国,设计一词虽然是西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但其西语词源学上的

含义,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图1- 3 唐长安城示意图

追溯中国古代有关设计的词源有春秋末年《周礼·考工记》:“设色之工,画、缋、锺、筐、幌。”此处“设”字的词义应为“制图、计划”。“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考工记》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与都城设计制度。这部手工业专著是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也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此“计”字也当与用以解释“Design”的“plan”一致。《三国志·魏志》“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鸠毒,重相设计”此设计就是设下计谋,南齐谢赫的“经营,位置是也 "( 《古画品录》 ) ,北宋郭熙、郭思所谓“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林泉高致·画诀》 ) ,清代邹一桂的“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 ( 《小山画谱·六法前后》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说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 ) 张彦远通过对谢赫“六法”中最技术性的一法的再阐述显示了中国艺术中有关设计的含义。“经营”在古代文论、书论和画论中与“布局”、“结体”和“构图”形成互指关系、其所指在涵义上与现代汉语中的“设计”类似。元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中的“设计”也即计谋之意,唐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中的“意匠”指(曹霸)绘画开始时的设计构思。意匠与设计、建造同义的还有如清赵翼游苏州网师园后赋诗赠园主“想当意匠经营时,多少黄金付一掷”中的“意匠”。

“design”这个外来词传入中国是上个世纪初被当做“图案”、“工艺美术”解释。自从上个世纪以来,汉语的“设计”的名称发生了至少三次变化:既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三个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不同时期对“设计”的理解的不同,俞剑华《最新图案法》(中国第一本设计技法专著)“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究,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杂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这里的“图案”一词明显侧重于指平面的纹饰、立体的设计图样、模型方案。

图1-4 俞剑华画像愈成辉画图1-5 蔡元培画像周峻画

我国最早倡导“美育”的人物蔡元培也是最早提出“工艺美术”一词的人物。他在《美术的起源》中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这里的“工艺美术”一词反应着时代思想,又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它侧重于研究人类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史,工艺美术重在研究生产制造的过程,强调材料、技术、制作的重要作用。在上个世纪30年代柳林就呼吁“欧美日本等国工业产品大量倾销我国,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注重设计,即注重产品的形式与质量,价格低效用大,而我国产品则形式丑陋。这明显完全是由于我国制造家、实业家忽视工艺美术之重要,不以工艺美术为商品竞争之必要工具的结果。”

第二节外文对设计的解释

“Design”作为外来词源于拉丁文“designave”、法语“desseein”、意大利语“disegno”等,其词义较复杂。古罗马老普林尼(Plini the Elder)的《博物志》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1786年版的《大不列颠版的百科辞典》把“design”解释为:“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色彩、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在此意义上“设计”被赋予了美学意义,并于带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意味“图案”相提并论,这个时期的设计含义还是被限定在相对狭窄的“艺术作品”的范围之类。后来随着大机器工业化的到来,“design”的概念及语义才从“艺术作品”纯艺术范围走出来,而趋于广泛。Design一词主要指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脑子里的构思,用图形、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design,仅指计划和方案。Design的一般意义指为产生有效的整体而对局部的调整,对有关结构和细部的确定,这就是指广义的设计概念。

《牛津辞典》将“design”分为动词与名词,作为名词主要指心里计划,指思维中形成意图并准备实现的计划乃至设计;另一方面也指意味着艺术中的计划,尤指绘画制作准备中的草图。1974年第十五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对“design”这样解释:美术方面设计常指拟定计划的过程又特指记在心里或制成草图或模式的具体计划。产品的设计首先指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要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各部件的紧密配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与使用者或受其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产品设计图案就是应用艺术作品。在美术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在建筑过程中设计则仅是体现适当观念与经验的简明记录。在建筑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艺术性与工艺性有融合为一的趋势,这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工艺工人、制图员或工艺美术设计师既不能仅仅根据公式进行设计,又不能如同画家、诗人、或音乐家那样自由发挥。在各种艺术以及艺术教学方面,设计一词含义广泛,常是相对于构图、风格和装潢而言。用作构图解时,设计指物件所具有的各种内在关系的体系。

在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esign”解释更加明确,更加具有现代性,更加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以产品设计为例,对“设计”的理解更多界定为对产品外观设计的要求、内部结构安排等,在此强调了产品的色彩、肌理、形态等形式因素,注重对产品材料的开发、研究,追求产品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由此“design”逐渐与艺术(美术)分家,发展了内涵,不仅指艺术上的物的美化和装饰,而且还包含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象情形,为目标而构思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

1563年,西方美术史之父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瓦萨利(Giorgio Vasari , 15ll 一1574 年 )在柯西莫(Cosimo)大公的赞许和支持下为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Accademia delDisegno,这是举世公认的现代美术(艺术)学院的滥觞。人们通常称其为第一所“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然而,实际上在16世纪下半叶这所学院成立的时候,“美术”这一概念尚未形成,至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在研究西方艺术史论中,在“美术”和“艺术”概念出现之前,disegno是西方视觉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对于瓦萨里来说,disegno是内在观念的某种视觉表现和陈述,是那种在观念中被赋形之物的外在表达,当disegno通过判断而得出任何事物的一个内在图像时,它所要求的,便是人的双手通过多年学习与实践,而可以自由灵巧地准确表达自然的任何造化。Disegn,作为理念、普遍判断或创意的含从外在的表达的这层含义上是指“素描”。Disegno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古代“艺术”观的解体,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美术”(或“美的艺术”fineart)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的基础。瓦萨利创建disegno学院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艺术观和实践这一全新的艺术理论,而学院的名称本身也揭示出这个学院是建立在disegno的原则基础之上的。

图1-6 2012年7月25日,德国超模米凯拉?舍费尔(Micaela Schaefer)手持火炬化身奥运女神在伦敦桥。

概念范围指一切创造性的、为相关目的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所有人造物物质生产领域,不仅包含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而且包括经济规划、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国家重大方针等方面的决策与方案。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计划、规划、策划、安排、布置、筹划的都可划入“设计”范畴。真正现代设计意义的设计观念由此产生了,这就赋予了“设计”新的含义。

第三节设计的本质

设计是基于人的一种生命经营。

劳动创造一切,人类的造物活动改变人类自身,设计是人类自身的主动生存性质的自我装饰,设计这种造物是设计艺术家以已成型的样貌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借助着视觉艺术图像资源进行传达,设计本身的图像性就很好地突出了其特殊的传达方式,也能较快地受到读图时代的青睐。

瓦萨利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说道:设计是三项艺术 ( 建筑、绘画、雕塑 ) 的父亲。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设计的对象是产品,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设计的为人服务自古就有双重含义,既为生物的人与社会的人服务。设计运用科学与艺术创造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物与境,且使人与天地、社会相互和谐,

其核心是为“人”。

图1-7《欧洲野牛、马和犀牛》,肖韦洞壁画,法国南部阿尔克桥的瓦隆地区,约公元前28000年。

图1-7 这些岩画是距今3万年前远古欧洲人的作品,如今这个洞穴被命名为肖韦洞,里面的岩画是目前已知人类最早的洞穴岩画作品之一。我们的古人类祖先在4万到3万年前,曾经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爆发”的时期进行抽象的思考,创造岩画艺术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日常记录的随笔,很可能是有精神层面的含义。如这些壁画可能是古人类希望与超自然力联系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古人类向自己崇拜的神灵所要讲的话。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设计意识,也即贝尔(Cliv Bell,1881~1964年) 在《艺术》(Art,London:Chatto & Windus,1914)里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与个人视觉经验及情感经验相联系程式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贝尔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艺术品的色彩、线条和形体,并暗示“有意味的形式”才是作品的内在价值。艺术批评家弗赖伊(Roger Fry,1866~1934年)和贝尔属于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他们所举的也是纯设计的旗帜。弗赖伊在《视觉与设计》(Vision and Design,London:Chatto & Windus,1920)一书中便提出艺术品的形式是艺术中最本质的特点,他着重于视觉艺术中“纯形式”的逻辑性、相关性与和谐性。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人类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预见性,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问题求解活动,设计过程就是以问题求解,寻找问题答案为核心,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精心寻找和选择理想被选方案的活动;是一种智能文化创造形态,设计表现为某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而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

设计的时空性特征,给设计成果打上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烙印,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设计的目的、

内容、手段以及整体的设计思想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与之对应的人的生活方

式。农业社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缓慢、低效的生活方式,设计以多样化、个性化、

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孕育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工业社会以机器化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快速、高效、开放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机器批量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信息社会的社会生产和运作方式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我们需要的设计。尽管信息社会设计的对象、手段、形式以及设计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设计为人服务”这一设计的终极目的依然不会改变。信息社会人的需要不但有物质层面的,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此外人的需要多样化、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促使我们需要的设计也是多元化。

“设计”概念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熟于德国的包豪斯年代,可以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设计”(disegno)这一概念是作为艺术批评的术语发展起来的。作为艺术批评的术语,这时候的“设计”所指的是合理安排艺术的视觉元素以及这种合理安排的基本原则。这些视觉元素包括:线条、形体、色调、色彩、肌理、光线和空间,而合理安

排就是指构图或布局。

设计需要研究的人首先是作为物质的人的生理特点,如人机工程学、人体计量学、解剖学、行为学这些都是设计所学要研究的,同时设计要需研究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材料学、环保学、构造学等怎样才能使物与环境构成和谐,符合人类生存需求。另外设计还需研究物的流通方式,如广告陈列、展示设计、包装装潢等。

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身上不带大量现金,各种银行卡越来越多。交流用电脑、手机。只有当“物”与“人”发生关系时,此时的“物”才能称之为“机”。我们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最终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认真地研究和具体的分析相应的人机关系,设计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从发生人机关系的人和物所涉及到的人机关系分析入手,逐渐过渡到“人”的不同部位、不同层面与“物”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分析,人机关系的指向性越具体,就越有助于我们的设计分析,在设计分析时能正确地找到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和着手点。在对人机关系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环境也是人机工程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设计因人而生、为人服务,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达到设计与人关系的合理化,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来源于人的具体需求,它包括高效、健康、舒适和安全等诸多方面。要达到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处理好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的关系、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第四节设计的意义

一、设计用艺术创造新的物质,改变人的生活

设计对社会的影响既表现为物质影响,又表现为精神文明的影响。设计它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实现了设计师的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人格趣味通过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表现着设计师的一切。就设计生产来

说,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生产,而且生产了设计师的主体和欣赏感受艺术的大众这个主体。设计是种大众化的行为,它的大众化是远大于其它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看来,设计美学所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是多元的整体。设计亦有精神影响,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设计师与大众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传达设计师的审美观念,促进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设计是一种利用知识、智慧密集型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

二、设计是先进的生产力

设计是一种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可批量生产,它满足商品的价值规律,反映着设计的市场性,映射着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水平,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是其它艺术不具有的特点。设计是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这样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她甚至强调:“工业设计对于英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为重要。”设计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为英国工业注入了大量活力。有经济人士认为“日本经济=设计力”,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其战后30年间平均每年国民经济达到10%的增长率,这是人类6000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对纳粹的恐怖,不少欧洲国家艺术家与设计家逃往美国,使美国在二战后艺术与设计日益发达,领先于世界。人类历史证明设计已被视作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战略与有效途径。

三、设计创造商品高附加价值

高附加价值将功能(Function)、材料(Material)与感性(Sensitivity)三者统一考虑,一般来说,F.M.S.值越高则附加价值越高。企业的CI设计也可以创造高附加价值,设计的艺术内涵是创造高附加值永远的保证。在二次石油危机后出现的省能源、省材料、多功能、轻薄短小等现代产品都是高附加价值商品创造,高附加价值的商品竞争主要依靠设计竞争世界的经济正由“物的经济”向“知的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时代意味着附加价值的时代。

四、设计是进行生产管理手段,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设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影响整个社会。设计是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设计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设计能有效促销商品。

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实用、经济、美观”,当然在另一方面设计还能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不少商品由于设计不好或未经设计,不但消耗人力、物力,而且成本高又不适宜,就会不受欢迎,造成滞销。设计涉及到国家经济计划的调配,设计涉及到工、农、商及第三产业教育、服务等的关系。企业设计应处理好市场调研,设计定位,科学管理,生产与销售和服务,品牌意识等多项关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作者:零零八时间:2006-12-24 18:43:00 点击:1168 评论:0 条来源:原创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对“模仿观”的不同理解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关注的是自然哲学。然而他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对模仿观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㈠、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盟会组织。这个学派通过对数学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学习来完成对神性的体悟,其方法就是模仿宇宙万物的神性知识。他们认为:数相对于万物,是“更高一级的实在”,数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支配世界的数的认识。万物与数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万物由数派生,数是万物的基本范型,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因此也可以说,万物是对数的模仿,是对形式的模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万物是由各种对立的数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他们特别注意到了这种数的和谐关系在音乐中的体现,并由此推定,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大体。由于对音乐的研究,以及自身的神秘性质,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探讨了音乐对灵魂的“净化”作用。这个古老学派的模仿观,从一开始就显出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的强调万物基始的模仿观与灵魂转世、灵肉分离等宗教神秘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来的柏拉图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导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艺术也是对数的模仿,而数是一种形式,所以也可以得出:艺术是对形式的模仿。 ㈡、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比较晦涩,但是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一直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的“火”本源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而火是一种物质而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万物的本源是数(形式)。但是他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说法,经常被误解为艺术就是对个别孤立事物的简单复制(我最初接触时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原初思想是这样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各种对立事物的结合,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最初的和谐。比如,自然把雌与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与雌配,雄与雄配。而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比如,在绘画中,混合着白色、黑色、黄色和红色; 在音乐中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正是

“理念世界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论艺术的本质”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比起柏拉图关于美的学说来,他的艺术理论显得更为明确,也更为完整。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对艺术也有所论述,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便是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对于艺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还是集中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但是他较之以前的思想家更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的本质和作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艺术理论体系。柏拉图对于艺术本质的基本看法,就是把艺术看作一种摹仿。所以,他在《理想国》卷十里,便是从“研究模范的本质”来阐明艺术的本质。“摹仿说”是希腊早已有之的传统看法,如赫拉克利特就有过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这种看法把客观现实看作文艺的蓝本,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艺术观。但是,柏拉图却把“摹仿说”和他的“理念论”结合在一起,这就改变了“摹仿说”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内涵,使它变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艺术是由摹仿现实世界而来的,而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念世界而来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是真实体,它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就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了。在《理想国》卷十里,柏拉图以床为例阐明他的理论。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神制造的“本然的床”,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也就是床的真实体;第二种是由木匠制造的床,是床的理式的摹本;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床,是摹仿工匠的作品,而不是直接摹仿自然中的真实体。画家画床,所以要摹仿的知识工匠作品的外形,而不是它的本质。“所以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象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没见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柏拉图由此断定:“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知识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柏拉图认为艺术只能摹仿现实世界的外形,不能摹仿现实世界的本质,只能是在感性形式下对物质世界的摹仿,不可能向人们提供有关理念世界的真知识,因此也就达不到真理。这些看法取消了艺术真实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本质的可能性,完全否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柏拉图之所以对艺术的本质产生这种错误看法,当然首先是由于他对艺术的理解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存在,自然会轻视感性世界。认识理念世界只有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所以他崇尚理性认识,鄙视感性认识,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样,他就自然要抬高“理念”和哲学,而贬低作为物质感性世界的摹仿的艺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柏拉图是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他又是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维护规则奴隶主统治的思想制度为己任的,那么,他这种贬低艺术价值的观点和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斐德若篇》里,柏拉图把人分成九等,其中列在第一等的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这就是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而“诗人或是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则是列为第六等,其地位不仅低于战士和政治家,而且还在体育家、医生、预言家和宗教职业者下。在柏拉图看来,诗人或一切摹仿的艺术家,对于所摹仿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真知识。因为“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几年。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柏拉图认为荷马虽在诗中谈到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将略,政治,教育之类,但是他既不曾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也没有哪一国称他是立法者和恩人;既没有人提起他指挥哪一次战争,也没听说他生平做过哪些人的导师,这就证明荷马对这类事情并没有真知识,也不能真正使人得益。柏拉图肯定实际事物制造者和实际生活创造者,固然不无道理,但他借此否定艺术的价值,认为有了实际生活便可以取消艺术,却是非常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选自彭立勋、曾祖荫《理念世界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论艺术的本质》)7、下列关于柏拉图的“摹仿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柏拉图对于艺术本质的基本看法就是把艺术看作一种摹仿,这是他的艺术理论创新之处。B、赫拉克利特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表现出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柏拉图的“摹仿说”却改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的本质与室内设计关于建筑的本质意义,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此话语实证了“无”在器、建筑中的价值。现代建筑大师 F.L.wright也说,“建筑的本质(re-ality)不在于其四面墙与屋顶,而在于其内的空间。”(spacewithin)②所以,“建筑不唯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细部,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方面的意 义。”③从这个意义上讲,室内设计也是对建筑本质的诠释。二、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室内设计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因子。回眸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室内的空间形态、组织形式、陈设方式、设计风格,不仅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深受特定时代的风俗民情的浸染。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历史,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儒学主导的多元文化为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由弱转强并得到快速发展,商业(官方)、手工业、建筑技术都有较大的进步。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缩影的室内设计,其物质风貌和精神内涵也较前代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1.秦汉时期的建筑室内空间基本形态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形态已基本出现,其内容大体包括:⑴宫殿、礼制等主要建筑。这类土木混合结构的高台建筑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④其室内空间形态的特点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平面布局呈“前朝后寝”。 ⑵住宅。一般住宅为单体建筑,其平面形态为“一堂二内”。⑤宅第的建筑平面布局为前后多重院落。院落空间的形成是单体建筑的“堂”“门”分置的结果。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图像资料分析,当时厅堂的前檐对庭院是敞开的,且不设檐墙;遮阳避雨靠张设帘帷来实现,同时,帘帷也起到了界分室内室外的作用。从空间功能看,庭院与厅堂是内外互渗的。宅第的空间形态基本是“前堂后室”的平面布局。另外,楼、阁、阙等多层建筑也有新的发展,这种立体的空间关系丰富了该时期的空间形态,也使得室内的功能分区更为合理。⑶东汉时期,全木梁柱框架结构体系技术日臻成熟,单体建筑已有“墙倒屋不塌”的特性,以此结构体系而形成的室内空间形态,具有“高敞融 通”“自由分隔”的特征。 2.灵活多变,虚实相生:秦汉时期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建筑,“高敞”的室内空间与低型的家具在尺度上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室大则多阴”⑥。帷帐在室内的使用,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将灵活的“帷帐”置于固定的“房屋”内的做法,把两种形式的建筑由外而内进行,“空间复合”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室内空间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即便是同一室内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不同功能需求,也变成了可能。同时,它更弥补了固定建筑空间组织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最终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道家“虚实相生”的思想。秦汉以前,帷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5、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快。如通过阅读作品和观看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快感,是其审美娱乐的功能的体观。 6、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答:“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一说,首先是指相对于实施美育教育之不同途径而言的。其次是指由于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艺术美又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以及艺术教育又总是以艺术美为基础,从而艺术教育便被赋于了更为不广泛的内涵而言的。尽管“艺术教育”的一种狭义理解是培养各种艺术家以及艺术专业的艺术专门教育,但艺术教育的更为广泛的自然的意义总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为一般特点,以此培养、造就人的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熔铸完美人格等。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具有了与美育同质之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教育的这种广义的功能,可视为美育的核心。(答案可参阅教材63、64、65页。由韩修乾老师重新组织、整理、册改、补充)。 7.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

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

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 作者: 摘要:设计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交互性其实就是用户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多媒体就是通过硬件、软件、设计师和用户的参与这四项来共同实现的高技术性艺术作品。由于世界实现不停变化的,所以这些设计资源相对的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不同时期它的设计资源是不同的。 正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用户需求、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被认为是新条件下设计创新的重要特征,用户成为创新2.0的关键词,用户体验也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模式的核心。设计不再是专业设计师的专利,以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词,Fab Lab、Living Lab等的创新设计模式的探索正在成为设计的创新2.0模式。但是无论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还是一个知识人士的自我探索的设计,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也是对人们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设计资源。资源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设计还是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它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依据就是与它相关的资源。诚然,因为各行各业的不同,所以它们的资源也是各有特色的,下面我就分几点来论述设计资源的特征。 一,交互性。我认为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交互性其实就是用户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多媒体就是通过硬件、软件、设计师和用户的参与这四项来共同实现的高技术性艺术作品。设计家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活动。设计大部份为商业性质、少部份为艺术性质。 根据工业设计师的定义,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更详细的定义如下: 第一步:理解用户的期望、需要、动机,并理解业务、技术和行业上的需求和限制; 第二步:将这些所知道的东西转化为对产品的规划(或者产品本身),使得产品的形式、内容和行为变得有用、能用,令人向往,并且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这是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所在) 这个定义可以适用于设计的所有领域,尽管不同领域的关注点从形式、内容到行为上均有所不同。比如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然而设计也是一种职业。例如在电影业中有场景设计一职,在印刷业中,有包装设计一职。 二,本质与目的,本质与目的:设计资源的本质是指人对物的认识而改变物的性质,通过造物的方法,形成物品为人所用。设计资源的目的是适应生活的具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构成历史性的文化积累,从而证明人类高度文明的具体所在。 设计资源的本质存在有其功能性,精神性,象征性的不同作用。 ①功能性:功能性是设计资源的主要意义,这是设计的一种本质特征。人类在设计活动中始终将功能性的作用放在首位,这是由于物品的出现是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衣、食、行、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物品是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因人的需要而出现。 ②精神性:精神性是指器具的使用不仅仅为人们在功能上提供方便,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感、舒适感、美感。如逛百货商场,也许最初并无明确的购物意向,但是看到琳琅满目,五彩缤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内容概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 一、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认为理性世界就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就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就是第三性的。 二、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就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就是康德,尼采。 三、“模仿说”或“再现说” 在西方文艺史上,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们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与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说,艺术生产本身就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其次,从艺术的性质与特点来瞧,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艺术就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第二方面艺术生产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愿望。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两方面通过艺术家作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审美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具有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揭示了,艺术作品与鉴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形象具有主体性。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就是真善美的结晶,就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 统一。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起源于“模仿”,就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与亚里士多德。 2.起源于“游戏”,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与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起源于“巫术”,就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4、起源于“劳动”,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位的信》 5、起源于“表现”,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6.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1.准艺术 2.艺术的游戏说 3.简述艺术起源理论中的劳动说 4.艺术起源的巫术说 5.艺术起源的游戏说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与局限? 6.什么就是艺术的民族性?应该怎样处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由于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艺术现象的多变性。很难对艺术的本质予以充分而准确的界定。艺术的本质是离不开“形象”、“情感”和“审美”的。 概而论之,以艺术的本质论为理念,可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界定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艺术的表载型号性、艺术的转换情感性和艺术的变异创生性几个方面。 1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 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有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无异意的,即艺术是人之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整合转换外化存在。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生产行为,而是兼容着审美观、审艺观、人文精神与社会化观念指令的创生行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是价值观的指令和转换呈现的整合。艺术是人类特有本质与价值观对象化的凝结创生形态。如果去掉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特质,艺术将不再成其为艺术。正是因为艺术持拥着精神观念性的特质,才使艺术得以润泽人之心灵。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某个时空里集中性地将其“所思所想”予以努力转化创生的结果。艺术的精神观念性,也揭示出了艺术作品特有意图放置与展示的内涵。换言之,艺术行为,总是艺术创造者有必需而特别要表达的内容转换外化实现行为。“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物质性的内容,而主要是精神性的观念内容。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否定的。 2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 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等艺术形态,有一个共同性的内涵,那就是模糊性。 分析起来,行为主体所依据的既不是纯粹的所谓艺术形象,也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信号。从艺术传播学视点看,艺术的制码表现、展示与传播和艺术的译码接受与传播,都依赖于特有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行为成果所表载的信号内涵。所谓信号,是指行为主体用来传递信息或命令的光、色、波、声音、动作、形象、图示等符号性信息载体。艺术的表载信号性,就是指艺术的创生表现、传播与接受,具有制码与译码的信息实现特征。当然,特定艺术作品所呈现和传导的信号是指艺术化的信号,而非一般的如电闪雷鸣、风吹草动……那样的非人工性信号。 作为艺术表载的信号,都是人工制造的。而且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观和丰富艺术性的内涵。不论是音乐的声调、音响等象征性艺术信号,还是舞蹈的体姿动作、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光波连动画面、美术的图示等指代实义信号,都必须是艺术化的信号。即艺术的表载信号,是经过艺术创造者创造性组合而生的特定信号。艺术表载的信号,可以分为象征性和指称代用性或实义性信号两大类。总之,不论是创生传递听觉艺术,还是接受视觉性或视听综合性艺术,都离不开特定人工制造的艺术化信号。 我们之所以能有效感知音乐艺术的美丽,就在于我们对音乐之声与音信号的捕获与理解。对美术的表象图示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体姿动态……等信号的创生放置、捕捉、翻译、理解,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主体行为得意成功实现的依据与可能。认知艺术独具的艺术化表载信号性特征,既有助于克服艺术惯例带给人们对艺术的片面性认识,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艺术的内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艺术文化和拓展深化艺术创造实践。 3 艺术的转换情感性 无论是意识形态艺术,还是自在或本体形态艺术,其都具有突出的、鲜明的“转换情感特征”。即艺术永远是艺术家独有艺术情怀理解与调控的转换性宣泄的行为使然。艺术家也正是以此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才得以灵动地、积极地去进行始终充满幸福感的艺术实践活动,并提供了让他人去获得心灵上的艺术享受的可能性。艺术接受者也因在欣赏饱含艺术家理解转换性独创情怀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受到感染或启迪而创生新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艺术滋润之福。任何门类的艺术,如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题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理解转换性宣泄,整个艺术领域就只能是呈现充满了理智至上的呆若木鸡状。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却了让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P34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 (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P69、70、71 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