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9597932.html,

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作者:陈得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年第03期

摘要:教学中为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关键词:动手操作;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因为这样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以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有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切土豆。切一切、摸一摸,认识了顶点,最后把土豆切成了一个长方体。我看到了学生们把切成的长方体放在手上,翻来覆去地欣赏着,此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那种成功的喜悦。我认为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又在操作中有所发现,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生们操作、探索、发现的兴趣,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数、形及其空间结构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践、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和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第二课堂时,由于没有现成的学具,我就给学生选择了人人都熟悉的火柴盒做学具。这样的学具即易寻求,学生又不陌生,不会因觉得这个火柴盒太陌生、好奇而分散精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的;第一步,拿出火柴盒外壳,观察有哪几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