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政治 强化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 第三单元第四段

考研 政治 强化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 第三单元第四段
考研 政治 强化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 第三单元第四段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连接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共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①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②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注释:

①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不是两个真理

②把真理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就是被它反映的条件下,它的内容是如实反映的,它的内容是不可以推翻的,故它具有绝对性,但被它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故真理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具有相对性

真理九大特点:

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历史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相对真理是指:

A、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B、基本上正确,但还包含有错误成分的真理

C、真理是多元的

D、真理的条件性

答案:D

1993

[理]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答案:D

1993

[文]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ACE

2005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D

(三)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

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不能相互包含。

其次,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为谬误;

(2)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这个过程就变为谬误;

(3)真理是全面的,片面地对待真理就会变为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也有三种情况:

(1)一是由于真理超出一定条件和范围而变为谬误的,恢复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二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3)三是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1999

[文]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答案:D

2009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五)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实践的再检验。

注释:

①任何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只能够通过实践检验,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

②只存在着没有被实践检验的真理,不存在不能够被实践检验的真理,所以实践标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能够把所有的真理都证明完毕,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

④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人类认识的基本矛盾()

A.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

B.认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C.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D.认识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

答案:ABCD

2001

[文]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2006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答案要点: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2010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

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大师将舞台事故的错误变成经典之作,从认识论角度,是因为他的这种成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是由于梅兰芳大师的应对突发事故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使得错误变成经典之作。

从辩证法角度,梅兰芳大师将错误通过一定条件,即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了经典,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008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是,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

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一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七、价值观

1、价值及其特征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3、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价值及其特征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①价值必须以客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性。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1)价值选择: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

(2)价值选择的实现: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既不损害和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的客观性),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

2005

3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2009

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答案:AB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同点:

①二者最终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

②二者都是人类活动所作的目标

(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 中的作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上期习题回顾】 (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 错,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也是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知识点精讲】 ①个人与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最后,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 此知识点属于高频核心考点,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大家往往会掉入“历史人物作用”的圈套,一定要认真分析,重点掌握“历史人物可以对历史事件起决定作用,但是不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用,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习题演练】 (多选)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马哲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原最难得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政治初期复习收要攻克的阵地,如何开展复习?送大家四个战术,速度搞定马哲!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建议广大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2020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2020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2015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众所周知,考研政治中最难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中马哲部分的辩证法是难点中的难点,辩证法中考察最多的、也是 最难掌握的,当属“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2014年考研 政治第34题就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 盾分析法;2013年和2012年连续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 用;2011年考察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线索,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扬弃”(aufheben)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 的改造,形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之一。恩格斯在其著作《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 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作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 “三大规律”,初步形成了“矛盾”理论的原生形态。毛泽东在其 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阐述为“矛盾”, 并给出了矛盾的定义,比较准确地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 盾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科书体系中对矛 盾阐释的方式和呈现的面貌。提醒同学们在学习“矛盾”规律时一 定要首先紧扣概念,准确把握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本真内涵;其次要注意前后联系,尤其是与前面 的“联系”和“发展”的联系,以及与后面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 否定规律的联系;再次是注重联系实际,提高辨识材料关键词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规律解答分析题。学习“矛盾”规律,必须要把握的 重要考点有: 1.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马哲 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总共考查五门课程:马原,约 24%;毛概,约 30%;史纲,约 14%;思修与法律基础,约 16%;当代,约 16%。五门课程中,马原不是分值最高的, 但却是广大考生最头疼、最无奈的。 马原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在试卷中考查的方式又很灵活, 不容易得分。所以马原的学习必须加强理解, 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的过程中, 其逻辑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具体如下: 一、唯物论 唯物论部分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它包括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五大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考试的时候,经常命制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以理解为主。 二、辩证法 辩证法研究的是这个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它包括两大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经常以分 析题的方式出现, 难点在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也曾经以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三、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它包括四大概念——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两个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经常以分析题的方式出现、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论和辩证法构成了马哲的重点内容,考生要特别重视。 四、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人的发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人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部分的重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 学习马原理必须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 把重要知识点串起来, 这样才能够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提纲挈领, 轻松应对考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精选习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精选习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 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7.“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的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2019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常考易混知识点名师整理【马哲 毛概 史纲 思修】【推荐】

2019考研政治100个易混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4、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5、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这种的人的活动,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7、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9、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10、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11、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

12、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3、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4、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15、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16、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17、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18、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9、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0、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21、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马哲4大部分框架梳理! 考研政治总共考查五门课程:马原,约24%;毛概,约30%;史纲,约14%;思修与法律基础,约16%;当代,约16%。五门课程中,马原不是分值最高的,但却是广大考生最头疼、最无奈的。 马原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在试卷中考查的方式又很灵活,不容易得分。所以马原的学习必须加强理解,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其逻辑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具体如下: 一、唯物论 唯物论部分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它包括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五大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考试的时候,经常命制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以理解为主。 二、辩证法 辩证法研究的是这个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它包括两大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经常以分

析题的方式出现,难点在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也曾经以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三、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它包括四大概念——实践、认识、真理、价值,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两个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经常以分析题的方式出现)、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论和辩证法构成了马哲的重点内容,考生要特别重视。 四、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人的发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部分的重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 学习马原理必须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把重要知识点串起来,这样才能够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提纲挈领,轻松应对考试。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启道考研分享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须掌握如下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列表来看看自己哪一个没有掌握到位: 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6、实践的结构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 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1、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关系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要想考研政治拿高分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考知识点,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更多 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一、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 (1)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形式和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4)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5)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二、两大特征 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