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1917年(十月革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

1921年——1936年:新经济政策

1936年——1953年:斯大林模式

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延续)斯大林模式

1964年——1982年:超级大国模式/“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勃列日涅夫主义,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1985年——1991年(苏联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西方缓和关系,对华约国家推行辛纳屈主义,对国内实行“新思维”)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苏共中央的理论战线也因此变得僵化、呆板。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失去在行动上和政治上切实应对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及时从社会经济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使用集约方法发展经济并全面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体制过渡。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发展越业越慢。大量的国家财富通过所谓的合作社、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地流入中间商的腰包。人为地制造出了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的短缺,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而急剧下降。这一客观情况最终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使他们反对共产党。而当时的领导人对苏联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社会单一性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极为简单的、盲目乐观的,其高估了当时社会的团结和统一,没有考虑到国内有大量群众并不接受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敌视共产党,期待着有一日为1917年的失败进行报复。异己思想受到禁止,反对派情绪受到压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因此越积越多。

(四).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人为地强制推行民族融合。苏维埃国家的联盟原则因此而产生变形。这些理论家急欲将联盟国家变为单一制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的做法,助长了民族情绪,激发了离心倾向,被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及沙文主义势力所利用。

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一).认清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发展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国家的发展。(二).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苏联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个深刻教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到: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第二,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首要问题,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加强党内建设。第一,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四).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共产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从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逆转时开始的。受到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是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其内容许多都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定的成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在未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要继续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