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

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
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

【青年学者论坛】

论“奔头”

——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

刘燕舞

内容提要:农民为什么自杀?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本土正统哲学出发,基于儒家传统对自杀的理解,以冀村农民自杀的田野经验为例,将农民的日常口头语言“奔头”进行理论提炼并用之分析了冀村农民自杀的原因。“奔头”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通过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愿望和价值,是支撑人一生的日常生活过程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它包含了人活着所要面对的归宿、齐家和生活三个基本层次。农民自杀是由归宿、齐家、生活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奔头”这一人活着的动力机制失调所致。随着“奔头”三个层次的主要内涵发生变化,农民自杀的样态亦随之发生了变动。

关键词:农民自杀;“过日子”;“奔头”

一、问题的提出

自杀问题是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域,作为全球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①,中国的自杀问题亦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在过去近20年中,中国学术界对中国自杀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医学领域,而在社会学领域所展开的自杀研究却相对较少。

在社会学领域自杀研究的有限文献中,真正具有本土化特色且又吸收了西方自杀研究优秀成果的是吴飞②关于“过日子”(“Bare Life”or“Living a Life of Fortune”)这一分析农民自杀的文化意义框架的探讨。这一分析框架抓住了“家庭”这一中国的自杀现象尤其是农民自杀现象发生的最核心的场域要素,并围绕关于“人”、“财产”与“礼仪”等家庭基本构成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叙述和论证。该理论认为,“过日子”是指包括中国人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生子、教子、养老、送终、年老、寿终等这些环节,也即一个人走完一辈子的过程,而中国农民的自杀是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处理人、财产和礼仪等三方面关系的权力游戏中权力失衡所导致的结果,或者说,农民的自杀是在他们遭遇家庭生活中的委屈或非公正对待而以之作为追求家庭内部正义的一种手段的产物,自杀表明了农民“过日子”和“做人”的失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13CSH004)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初稿的部分内容曾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2013年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上宣读,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刘燕舞,法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

事实上,根据吴飞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将“过日子”看成是人这一生的日常生活过程的“运行机制”,而农民的自杀则是“过日子”这一日常的“运行机制”失调后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询问农民,“过日子”是“为了什么呢”?是仅仅“为过日子而过日子”,还是“有更深刻的目的或动机”?

为此,笔者在距离吴飞研究的田野点不远但基本属于同一文化区域的华北冀村③开展了田野调查。冀村,是根据笔者研究需要而取的一个学名,该村位于河北省东北部Q市Q县G乡,实由两个相邻的行政村C 村和D村构成,总人口有2790人,民族成分主要为满族,但绝大部分属于“随满”,实际上都是地道的“汉族”人口,村民家族观念较浓,男孩生育偏好突出。笔者于2011年4月7日至5月6日在冀村就当地农民自杀问题展开了驻村一月的专题调查。资料收集主要采用无结构式深度访谈法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前者主要用于理解农民自杀的具体情境、过程和后果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观念,后者主要用于理解农民自杀在一些量化指标上的分布特征,如性别、年龄、时间区间等。

调查时发现,农民对自杀的最初解释均是说“日子过不下去了”或“日子没法过了”才选择“自杀”。应该说,其表象逻辑与吴飞所做的理论思考十分切近。但当笔者进一步询问他们为什么“日子过不下去了”或“日子没法过了”就要选择“自杀”时,他们则表示“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没有‘奔头儿’,没有‘奔头儿’,过日子就没有意思,活着也就没有意义。”在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访谈时不断重复这一问题,而农民也不断重复差不多同样的回答。这种田野经验的冲击使我们深思,“奔头儿”相较于“过日子”来说,应是影响农民选择自杀行动的更为深刻的机理。

较之于“过日子”这一人生日常生活过程的“运行机制”(Operation Mechanism)而言,“奔头儿”的实质是人这一生的日常生活过程的“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在吴飞试图寻找却无法找到一个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或“赤裸生命”对应的中国概念来理解中国农民的自杀行为,只好将就着选择相对接近的“过日子”作为解释农民自杀的理论框架时,笔者认为“奔头儿”似乎更能对应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而“奔头儿”的结构或内涵则是中国农民心中具体化的“上帝”。因而,将农民日常口头语言“奔头儿”进行学术提升构建,就可以形成一种理解中国农民自杀的文化机理的异于西方而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以吴飞的“过日子”这一农民日常生活过程的“运行机制”的分析为学术起点,从“奔头儿”这一农民日常生活过程的“动力机制”的角度,以冀村农民自杀的经验为例,对中国农民自杀做一些一般的抽象性的理论思考。同时,为了概念形式的简化,我们在本文中将“奔头儿”的儿化音去掉,也即仅取“奔头”二字进行构建提升和分析讨论。

二、自杀社会学研究及其传统

(一)中国的自杀社会学研究

在中国社会学领域的自杀研究中,主要有结构决定论与行动决定论两种路径取向。

从宏观角度看,结构决定论的代表性学者是景军和张杰等人。他们认为当前中国自杀率的下降是由农村妇女自杀率的显著下降所形成的,究其原因,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有关。④当然,上述研究者也因受限于宏观数据年龄变量的缺失,而无法更为详细地考察各年龄段的妇女自杀情况。而有一些数据表明,农村妇女自杀率的下降主要是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率的显著下降,然而,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率却显著上升。⑤

所以,另一些结构决定论者则就诸如代际关系变动、婚姻关系变动等微观家庭结构的变动来解释农村自杀率更为细致的变化情况⑥,他们认为农村代际关系由反馈向剥削的转换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因素⑦,而离婚率的显著上升与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率的下降则表明,如果缺乏家庭结构的变动,那么,离婚率的数字就有可能与自杀率的数字发生戏剧性的但却是符合经验事实的转换。⑧

然而,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结构决定论的缺陷均在于无法观察或研究自杀行动者自杀行动的目的或动机,也即他们在解释自杀行动者“为什么自杀”这一环节上具有重要贡献,但对于自杀行动者“为了什么而自杀”的解释却明显不足。因而,行动决定论者则从社会行动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探索与阐释。

Pearson和Liu认为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更多地应是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的结果。⑨Liu⑩还认为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反抗和报复,以获得她们活着时无法达到的目的。笔者在讨论民间法与国家法两者在自杀纠纷冲突中的调处时考察了Pearson与Liu等人所指出的作为反抗或报复的农村妇女自杀行动。 Lee与Kleinman也认为中国的自杀可以看作是自杀行动者的一种反抗行为。 吴飞则从“赌气”(gambling for Qi)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自杀行动与家庭政治的关系。 杨华等与贺雪峰认为农民对死后世界缺乏想象和畏惧,能够自主地处置自己的身体及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这为他们自杀带来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还值得一提的是,景军亦曾从社会行动取向的角度对一位老年妇女的自杀进行了精彩阐释,他从行动的“未预结局”(unintended consequence)的角度就一位库区移民的老年妇女的自杀与外在情境的关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据此讨论了这一自杀案例所透视出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行动决定论的取向相较于结构决定论的取向来说,在中国的自杀研究中可能更切合实际,也应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民自杀的机理。其原因在于,中国的自杀研究虽与西方自杀研究传统关联紧密,但是,中国的自杀研究更需要考虑自身的研究条件。特别是对于自杀率数据的运用,我们同样遭遇西方自杀研究中所遭遇过的诸如失真、漏报、统计口径不一等系列困境,甚至,因为各种因素的纠合,我们所遭遇的困境还要远大于西方自杀研究中选取同样取向的研究者所遭遇到的困境。因此,我们接下来有必要简要梳理西方自杀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并据此来反思中国的自杀研究,从而为我们选择合适的研究路径做出说明。

(二)西方自杀社会学研究的传统

结构决定论者的研究传统大体均源溯于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而行动决定论者的研究理路大体可上溯至韦伯所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

实证主义自杀社会学在西方自杀社会学中一直居于主流位置,其开创者迪尔凯姆按照“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两个关键维度来考察其与自杀类型的匹配关系。 在迪尔凯姆之后,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认为迪尔凯姆所运用的两个关键变量——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具有高度重叠的特征。因此,他提出更为综合性的“社会疏离程度”(the degree of social isolation)这一概念来分析自杀的原因(the causes of suicide)。他指出,在西方社会中,因为城市的疏离程度比乡村要高,所以,城市的自杀率要比乡村高。 然而,中国的自杀特征与迪尔凯姆和哈布瓦赫等人所论述的刚好相反,中国城市的疏离程度比乡村要高,但其自杀率却远低于乡村。安诸·亨利和詹姆斯·肖特(Andrew F.Henry&James F.Short)等人 则从对社会规范这一维度的反思出发,进一步完善迪尔凯姆的理论,他们认为可以用“外部控制力”概念理解自杀率的分布及其变化,这一概念分析指出,一个社会内部对其成员的控制力越强,那么其内部成员的自杀率就会越低;相反,如果控制力越弱,那么,其内部成员的自杀率就会越高。不过,中国的自杀

经验同样无法支撑这一理论。即使在西方社会,这一结论也未必成立。 杰克·吉布斯(Jack P.Gibbs)与沃

尔特·马丁(Walter T.Martin)两人则根据自杀者的职业阶级(occupational class)的变化,从自杀者的社会

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角度来讨论其与自杀率波动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们在向上或向下发生社会流动

时,都会因为与原有社会关系联结的松弛而出现较高的自杀率。

与实证主义社会学将自杀率这一整体社会事实作为自杀研究对象不同的是,人文主义自杀社会学研

究者认为应从社会行动的角度出发将自杀行动当做一种社会行动进行研究,特别是要对自杀行动的主观

意义进行探讨。他们对迪尔凯姆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于政府所提供的自杀

统计数字是否可信的质疑;其二是对迪尔凯姆的自杀定义的质疑;其三是关于是否只能运用自杀率作

为自杀的研究对象的质疑;其四是对一些实证主义的具体理论假设的质疑。 道格拉斯(Jack D.Doug?las)发现,统计数字的单调使得关于自杀本身的很多因素或内容均无法显示出来,他发现要想使自杀研究能够更多地关注自杀者本身的真实逻辑,就有必要摆脱迪尔凯姆主义的窠臼而开创新的路径。最

终,他尝试着考察自杀行动的社会意义,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坚实的新的社会学自杀研究传统。 对社会意

义的关注,主要是关注作为意义复合体(meaningful complex)的自杀行动者的自杀动机(motives),即指向

自杀行动者自己或充分明了他人态度或行为的观察者的具有复合意义的自杀动机。 他还指出,研究者必

须关注每个具体的自杀行动,并对其情境做出解释性理解,因此,与其将自杀率作为唯一的考察对象,还不

如通过对与自杀者相关的人展开深度访谈,并收集一些与自杀者的自杀行动有关的材料,来理解自杀者自

杀的社会意义。

(三)建设性的反思

应该说,人文主义自杀社会学的路数越来越切近中国的经验现实。事实上,当我们将自杀行动者的自

杀动机作为考察对象时就会发现与仅观察自杀率所不一样的面相。在中国农村,自杀呈现出各种复杂的

类型,如为了报复而自杀、为了殉节利他而自杀、为了摆脱疾病痛苦而自杀、为了死亡本身而绝望自杀等

等。而理解这些自杀行动的动机,显然比冷冰冰的自杀率数字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

此外,人文主义路径之所以更适合于中国的自杀研究,还在于客观研究条件所限。人文主义自杀社会

学所批评的关于实证主义社会学倚靠官方关于自杀的统计数字来研究自杀所存在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中

国的研究现实中。其一是有些历史时段中因为特殊原因如意识形态的窠臼 而没有关于自杀的统计数

字。 其二是即使有统计数字公布的年份,其漏报率亦相当严重,如有些学者对全国疾病监测点所收集的

数据分析指出,其漏报率估计可能达到了28.13% 。费立鹏通过分析卫生部死亡登记系统的数据,指出其

漏报率可能有18% 。笔者自己在全国十个省份数十个村庄的调研表明,几乎每地每10例真实的自杀死

亡者中,能按自杀死亡上报登记的一般不超过3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均以病死或正常死亡上报,甚至对

自杀死亡的忌讳所导致的严重漏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问题。所以,依赖统计数字所做出的研

究有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真实性问题。然而,国内秉持结构决定论研究路径的学者大多没有注意这一客

观条件的限制性,这对于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社会或中国经济等宏观结构与中国自杀率的相关关系的研

究来说尤其突出。

因此,从西方自杀研究的脉络来讲,本文关于“奔头”与自杀关联的理论思考亦正是秉持人文主义自杀

社会学路径的社会行动视角下的一项尝试性探索。当然,基于我们接下来要讨论到的中国正统哲学对自

杀理解的迥异于西方的特点,我们更愿意将之放置在中国的儒家传统路径中进行考察。

三、儒家传统路径:理解自杀的本土哲学基础

吴飞在讨论构建“过日子”的理论框架以理解中国北方农民乃至中国农民的自杀时,是从清理和爬梳近代以来西方自杀学与生命观开始的,其基本的预设在于尽管西方自杀学尤其是自杀社会学已经相当专业化,但其所体现的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仍然脱离不了西方文明中基本的生命观,因而从清理近代西方文化对生命观的理解再来反观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就能为构建具有中国关怀的本土理论框架提供有益的观照。 这种学术努力无疑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视线拉长进而从更为源头的角度就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于更为具体的自杀观的讨论,我们就会有一些新的学术体悟。特别是从中国自身的文化角度搜寻有益的学术养料从而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服务就显得更加必要。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进入了一个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谓的“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与同处轴心时代的西方文化渊源中的古希腊产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一样,这个时代的中国亦产生了中国文明源头的众多诸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墨家的墨子等先哲巨贤。这些至圣大师们在那个所谓礼崩乐坏和战乱连绵的特殊年代思考着人类秩序的众多基本问题,其中关于人以及人的生与死乃至诸如死的非正常方式——自杀——一类的思考同样扣人深省。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及他们所形成的哲学宗派可视之为西方哲学的正统,而经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及他们所形成的哲学宗派可视之为中国哲学的正统 。之所以要回到轴心时代先哲巨贤关于自杀思考的讨论中去吸取养料,是因为即使是建基于近代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近现代西方自杀学,很难有证据表明其思想源头仅受一元论的以“上帝”为核心的基督文明的理论思考,事实上,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始,人们思考的源头均回到了轴心时代。中西方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每当遭遇近代或现代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困境或风险时,都习惯于从肯定或否定的角度回到轴心时代的各自文明中去寻找答案。对待生与死特别是如何生与如何死的问题上,西方文明所面临的一直是哈姆雷特式的拷问。在“to be”与“not to be”之间做出决策从一开始的文化源头思考上似乎就是一个更接近二元对立的问题。而这种选择的“艰难”也许并不在于“生”与“死”的“词”上的意义,其所指之“物”更在于“权利”与“罪罚”的讨论。

从古希腊三哲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自杀的论述来看,他们背后实际都隐藏着自杀者当然也包括更为广泛意义上个体——人——是否有“权利”处理自己的肉身的问题。因而,他们都将之置于法律的角度去讨论这一人生哲理问题,并根据自己对自杀反对的立场而主张运用法律对自杀者的尸体进行侮辱性惩罚。受此影响,雅典的法律将自杀当作谋杀的一种,认为这是褫夺自己生命的犯罪。 我们认为古希腊三哲对自杀问题讨论的最核心的逻辑在于他们均从“权利”的角度来论述自杀的应该与否,其所谓的“义”大多均指一种比个体更为抽象的“正义”(justice)。这种思维方式显然一直影响着此后整个西方自杀学在构建理论或论述立场时所做的各种努力。

与苏格拉底等对自杀的禁止态度不同的是,孔子关于自杀的态度相对模糊一些。孔子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直接讨论自杀问题,而是在一些涉及对自杀死亡者或未自杀死亡者的态度或评价中间接表达出来的。

对自杀死亡者伯夷与叔齐 两人的评价,从正面体现出了孔子对自杀的态度。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对于伯夷和叔齐的自杀,孔子赞誉有加,认为他们的“自杀行为”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论语·述而》中,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时,孔子下断语说:“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孔子论述的这种思维方式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均有很大的差异,显然孔子所讨论的并不在自杀本身如何,也不从个体出发,而是讨论更为抽象的问题。这从他对在他的“仁”的“一般语境”下“应该选择自杀”而又没有自杀的人的看似自相矛盾而实则又比较统一的评价来看更能说明这一差异。孔子在其弟子子路和子贡问其对管仲没有自杀殉主的看法时便能表明这一事实。在《论语·宪问》中谈及管仲时,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久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对这段话的译法,我们可参考三位权威专家的观点。

杨伯峻译: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道:“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吧?”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李泽厚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不死。”“这是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们,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呀,这是仁呀。”

钱穆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死了,管仲不死,如此,未算得是仁吧!”先生说:“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并不凭借兵车武力,都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了。这就是他的仁了。”

因此,对于“死之”的译法,无论是从直接译,还是从全文的意译,作为“自杀”理解无疑是准确的。在《宪问》中,紧接着的讨论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对于文中的“不能死”和“自经于沟渎”,杨伯峻 译为“不但不以身殉难”和“在山沟中自杀”;钱穆译为“不能为子纠死”和“自缢死在沟渎中” ,钱还在大篇注释中讨论管仲式人物因守大仁大功而不自杀和匹夫匹妇守小仁小信而自杀的区别,以及孔子的本意。 李泽厚则译为“不能以身殉难”和“自杀在溪沟里”。

与对伯夷叔齐自杀的肯定不同,孔子认为,从天下福祉来看,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自杀也是对的,相反,如果像普通百姓那样在沟壑之边上吊自杀死亡还没有人知道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按照儒家传统褒扬伯夷叔齐式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做法来判断,管仲是应该自杀殉难的,因此,孔子此处的论述看似有点矛盾,然而,细究起来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是贯通的,是逻辑自洽的,也即,其为管仲没有自杀辩护和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自杀的喝彩其实是一致的。对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君臣之分,所系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 钱穆注说“本章舍小节,论大功,孔子之意至显” 亦即此理。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哲学对自杀的态度及其评判标准并非从“权利”出发。也就是说,至于个体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这并不是儒家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死后有什么“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如是否符合“仁”的标准。且至为关键的是,儒家哲学在讨论自杀时并未将之与“神”

或“上帝”等神圣之物联系起来,他们心中的“神”或“上帝”就是“仁”或“人”。轴心时代的西方文明更关注的是自杀者执行自杀行动前的“权利”,而轴心时代的中国文明更强调的是自杀者执行自杀行动后的“意义”或“后果”。如果自杀行动的目的与自杀行动的结果均符合“仁义”这一最高的“社会意义”准则,那么自杀就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反之就是应该否定批判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儒家传统讨论自杀问题的方式,更类似于西方非主流的自杀社会学传统中社会行动主义视角一派,如道格拉斯。 简要来说,迪尔凯姆 的路径,其特点是强调自杀是因为什么,如果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路径更强调的是自杀的“原因动机”,而儒家传统讨论自杀问题的方式则更类似于现象学社会学中所说的“目的动机”,它强调的是自杀是为了什么,其逻辑关系,我们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

图1迪尔凯姆与儒家传统的自杀分析逻辑比较

迪尔凯姆曾坦承,其本意也想遵循根据自杀者自杀的目的与后果来进行分类,因为这种做法更偏经验主义。但是,由于其基本路径是从统计数据出发,而缺乏关于自杀案例的详细的第一手的田野材料,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从自杀原因的角度也即所谓病因学的分类。他认为根据自杀的方式或形态学特点对有理智的人的自杀进行分类是做不到的,因为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的资料。事实上,要进行分类,就必须拥有关于大量案例的正确描述。因此,迪氏最终采取的是病因学的进路,即先假定某些原因存在,然后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检验。而对我国农民自杀问题的理解,由于我们的田野进路能够收集到一手的资料,加之儒家传统文明对自杀问题的理解方式迥异于西方主流自杀社会学理论构建的路径,所以,我们认为在儒家传统路径下思考构建本土自杀理论问题更具有可行性。

儒家传统对自杀的理解,映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人们思考的是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在目的动机导向的自杀行动执行下,自杀行动执行的完成状态也即自杀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而较少思考自杀是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这些考虑,人们选择在自杀行动的状态中,会有所权衡。最常见的日常表达方式就是“就这样死了,值不值?”。对于大人物如王侯将相或江湖侠客来说,是否“值得”的内容更多是诸如“仁义”或“天下”或“社会”等超越于个人的公共福祉。而对于匹夫匹妇来说,是否“值得”的内容更多就是围绕家庭而产生的一系列支撑他们为什么活着以及为了什么而活着的理据。

四、何谓“奔头”?

有了前述这些清理,根据“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关于自杀讨论的注重自杀的社会意义的方法论路径,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自杀社会学理论了。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每个重要的人生周期或年龄段中,人们所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愿望与他们的自杀行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这些愿望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奔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

为“奔头”是较“过日子”更为深刻的影响农民自杀的文化机理。

“奔”念去声“bèn”,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2页关于“奔”的词条介绍,其意指:(1)直向目的地走去,如投奔;(2)作介词,指朝或向,如渔轮奔渔场开去;(3)年纪接近的意思,如奔六十的人了;(4)为某事奔走,如你们生产上还缺什么材料,我去奔。本文中,其意义取(1)。当然,本文所谓的“奔”同时也包含了方向性。而“奔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2页的词条解释中为“经过努力奋斗,可指望的前途。” 本文亦基本持此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略做引申,即指在人的一生中,通过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愿望(Hope)和价值(Val?ue),是支撑人一生的日常生活过程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

“奔头”在本文中既是一个静态的事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其静态的特征就是强调其实在性,表明其是一个可以具体地实在地体验得到的客体,比如,“有个儿子”就是一个“奔头”,而能否真的有个“儿子”就是一个过程,也即实现“有个儿子”的“奔头”的过程。因此,我们将冀村的农民自杀理解为农民在追求实现各种奔头的过程中失败后的产物。也因此,农民说“活着没啥奔头,不如死了算了”,并不是说“奔头”的内涵本身不存在,而恰恰是在存在的“奔头”的内涵的客观现实上,因为奋斗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奔头”的内涵而感觉“没有奔头”。换言之,“活着没有奔头”实际是指面向着“奔头”的实际内容也即系列愿望或期望却无法接近乃至实现的一种人生状态。

此外,“奔头”还具有周期性。大体来说,每一个受地方文化规训的个体在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内都会有相对更为重要或主导性的“奔头”,当这个特定的时间或时期完结以后,如果实现了这个“奔头”,那么,这一个体的人生就是完满的,否则就是失败的,就有可能因此而导致自杀。

如此一来,我们同样可以探讨家庭内部的“义”的问题,但此“义”是一种“意义”,即英文词“Meaning”,而非“正义”,即英文词“Justice”。显然,“意义”更能包含“正义”,“正义”某种程度上只是“意义”的一种类型。也因此,基于“正义”而出现的挫折即使引起自杀也可能只会是小部分自杀,而无法用之解释大部分自杀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在冀村,“奔头”与“过日子”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过日子”是一个人走完一生的过程的“运行机制”,但“奔头”却是指引着人走完这一生的过程的“动力机制”。因为人不是动物,至少大部分人并不会真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追求”。换言之,“过日子”其实就是一种“活着的状态”(Sta?tus of Being Alive),它所彰显的是人活着的“运行机制”(Operation Mechanism)问题。而“奔头”则是要回答“为什么活着”(Causes of Being Alive)以及“为了什么而活着”(Purpose of Being Alive)这样更为抽象的“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问题。

那么,“奔头”的具体所指是什么呢?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农民的口头回答主要聚焦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些人说,所谓“奔头”,就是要有个儿子,或者说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一些人则说,所谓“奔头”,就是日子要过得红火,有像样的房子,穿像样的衣服,吃像样的菜,有钱花;一些人则强调,活着要有“奔头”,家庭至少要和和美美,至于何为和和美美,则具体到家庭中的几对重要的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如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爱情甜蜜;一些人则也强调到,所谓“奔头”,就是要事业兴旺发达,能够有所功名,特别是子代应该有所功名;一些人则表示,“奔头”就是要身体好,不然,人如果病怏怏的,甚至过早因病去世,无论其他方面多好,都会没什么意义等等。

农民的这些朴实的口头语言表达,应该说基本上涵盖了人一生中“奔头”的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它与儒家传统对普通人的大多数理想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也即是说,我们可以将农民这些普通的经验性的表

达适当抽象化,按照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进行一般化的提炼。钱穆 在《人生三步骤》一文中认为人生的三个层次分别为:生活、行为和归宿。其中,生活主要指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而行为则主要指向事业,其间又根据儒家传统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更为微观的层次,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层次更多限于修身与齐家,特别是齐家方面,需要处理代际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方面的事,特别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等几个层面尤其重要。为什么要生活?为什么要修身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在钱先生看来,这涉及到人生的第三个层次即归宿,讲究生活是人生的开始,而人生的结束之时,也总要有个归宿,至于行为和事业则是开头到结束之间的步骤。人生的归宿主要讲究人的德性,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德性可以通过子孙后代保存下来,从而达至永生。显然,子孙后代的保存需要依靠传宗接代来完成,与此相伴的则是一整套围绕传宗接代如何可能而形成的文化体系,例如丧葬礼俗的安排等。

无论是从词典表述,还是农民经验语言的表述,所谓“奔头”,其意大致是指支撑人生完整过程的动力,是通过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愿望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奔头即是人生。奔头的落空,也就是人生的落空,生的失败,另一端即是死亡,当自然外力并没有起到这一作用时,出于人的内心所诉诸的内向攻击行动,也即人的自杀,就有了可能。如此一来,吸纳钱先生的一些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民的经验表述,做些扩充,我们基本可以将奔头操作化为以下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或者说,这三个层次和六个维度就构成“奔头”的基本结构。

我们将“奔头”操作化为:归宿、齐家、生活三个层次。

归宿,对农民而言,就是其人生最终要往哪里去、去了之后又如何安置的问题。其主要对应更为经验的表述即传宗接代的维度,它又通过那些没有儿子的地方文化安排而更为直接、极端和具体地展现出来。

齐家,之所以在行为层次中居于重要环节,就在于儒家传统虽然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其最重要的仍在齐家一环。自杀的发生,其情境主要在家庭,而其关联则主要是齐家的成功与否。家即是普通中国人人生最大的事业,齐家的核心是要处理若干维度的人伦关系,其主要维度涉及父慈子孝、夫妻和合、爱情美满,他们通过自杀事件中的代际纠纷、夫妻纠纷和婚恋挫折而表现出来。

生活,则主要指日子红火,具体化为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优越与否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社会比较和在社会比较中失败后而采取的自杀行为。除了物质条件外,支撑生活成为可能的是身体,它维系前述各个维度能否持续运行的自然肉身,因而,人的机体健康与否就至关重要,它所对应的主要是人如何应对自己的身心疾病。

五、归宿与农民自杀

从归宿层次来说,冀村人活着的主要“奔头”就是“有个儿子”或者说“传宗接代”。在冀村,人活着是否具有意义,主要取决于生育至少一个儿子。因此,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儿子,即使腰缠万贯甚或手握权柄,在“儿子”这个最重要的“奔头”面前充其量只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这种观念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时,即使面临计划生育政策实践的巨大冲击,也仍保持相当的刚性。2000年左右以来,生育观念在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步入结婚生子的过程后有所变化,即生育一个儿子的冲动比此前略有弱

化。但是,总体来说,生育至少一个儿子仍然是他们主要的“奔头”,即使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前正步入结婚生子阶段的青年人,在接受访谈时均毫不犹犹豫地坚持这一点,可见,这对当前青年的规训同样是有效且牢固的。

要理解“有个儿子”这一主要“奔头”,我们的重点是要理解“没有儿子”的人的状态。换句话说,也即要理解“没有儿子”的人的归宿所在。正是他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才能够更为恰切地反衬出“有个儿子”这一主要“奔头”何以会作用于他们的自杀逻辑。“没有儿子”首先最主要的是有两种“恐惧”。恐惧之一是“绝后”的恐惧;恐惧之二是“没有养儿就无以防老”的恐惧。前者更趋于价值性,后者更趋于功能性。

从价值性的对绝后的恐惧的角度来说,没有看到儿子作为一个后人延续自己的血脉香火,就意同于自己活着仅是行尸走肉,也就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延续性。如此活着,在冀村农民那里无异于已经死亡。从功能性的对无儿防老的恐惧的角度来说,没有儿子就意味着自己晚景凄凉,这种恐惧会在做各种挣扎以求获得一个儿子而失败后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过程。问题在于,对绝后的恐惧一旦作为一种文化被构建成功且获得相当的刚性后,在没有力量将这种文化解构之前,很难找到一个实体对之进行替代。对于功能性无儿防老的恐惧,不仅是在冀村,甚至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均因为正式的制度支持长期阙如或不足,而使得农民不得不考虑需要一个儿子以备时需。

在冀村,对于没有儿子的村民来说,第一种恐惧是无法克服的,除非能生出一个亲生的儿子或抱养一个儿子,否则,被人骂“绝户器儿”就成定势了。第二种恐惧在正式的制度支持没有介入的时候,只能通过招赘“养老女婿”的形式解决。当然,对于五保户而言,他们因为有正式的制度支持,反而不会存在第二种恐惧,且因为没有婚配,对于第一种恐惧的被构建的文化的规训也不如已婚者那样突出和牢固。然而,在冀村,招女婿都只能承担功能性的作用,而无法承担价值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可以解决的是养老问题,但无法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即使通过将他们作为工具以添加男丁,但是从父系血统或男系血统来说,仍然是不纯正的。也正是这种考虑,即使抱养儿子,也仍然是一种邻近绝后的状态,而无法真正告别绝后的恐惧,其归宿仍然不是完整的。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姑且不论第一种恐惧无法克服,即使通过“招夫养老”(即招女婿入赘)解决第二种恐惧,但是,冀村并没有为招夫养老构建合适的文化体系。相反,既有的构建起来的一整套围绕儿子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排斥入赘的女婿的。除日常生活中入赘女婿的边缘角色外,最为严重的还在于地方文化体系中没有为入赘者安排灵魂可以放置的位置。

这主要表现在丧葬文化上。在冀村,人们都有“祖坟山”的概念,冀村人将之叫做“坟圈子”。它的作用就是将死者按照父系或者说男性谱系葬在同一块地方,且按照辈分由高至低以金字塔形式安排坟茔的位置。“坟圈子”的这种金字塔形式的设计,在当地人那里有个专有名词:“顶脚”。充当“顶脚”的只能是亲生的儿子,而能够被“顶脚”的则只能是亲生父母。“顶脚”的要义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它将父权制下亲代宰制子代的权威复制转移到所谓的阴间,也即,作为儿子,生前要被父母踩在脚下,死后仍要被父母踩在脚下;另一方面,它从直观上反映了一个家族生命的延续,也即杜绝了绝后的恐惧,从而通过由金字塔顶往下看时能够感受到子孙绵长。因此,当我们问及农民为什么就一定要个儿子时,他们说就是为了死后要有个“顶脚”的,其实质意义就在于有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两者其实是完全重叠的,只是“顶脚”的坟圈子设计非常形象地将这一套文化体系以具体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了。

然而,入赘的女婿是没有资格在岳父母的坟下“顶脚”的。因为不是亲生儿子,作为非亲生的父母并不

愿意去踩踏或者说宰制。同时,对于非亲生的父母,入赘的女婿也不愿意自己死后还被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踩在脚下。文化构建为他们这一群体安排的出路是,他们要么将灵柩运回原籍地以“顶脚”的形式葬在他们亲生父母的坟下,要么则在入赘地寻找一块新的坟地单独建造一座坟茔。无论怎样,这两种处理方式对于入赘者来说都是排斥性的,其归宿在村落内部无法找到象征性的承担载体。因此,他们不仅生前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认同感,就是死后仍然会相当孤独。正是在这一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入赘者被村落型塑成一种边缘群体,在正常的按照父系血缘来安排的系列文化中,脱离他们自己的父系圈子时,他们就会是一群没有位置的人。受此规训的每一个体,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愿意上门当养老女婿的。当他们愿意做养老女婿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已经娶不到妻子而同样可能面临绝后的恐惧。当他们入赘成功且也能生育儿子时,即使他们不回原籍地安葬而在入赘地新建坟茔,但是,他们的儿子会在死后埋葬在他们的坟下以为他们“顶脚”。反过来说,我们会看到,对于真正没有儿子的人,则无论如何(除非抱养儿子勉强地替代外)都会面临绝后的恐惧,其人生归宿无所依归,因为,即使他们看到了孙子(也可以说是外孙),但是跟他们其实关系并不大,因为孙子以后只会给女婿“顶脚”,而他们自己的坟圈子下却从此“断根”了。所以,“顶脚”的这种文化设计在另一个层面同样将绝后这一状态以具体的物化形式进行了表达。

如此一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绝后的人的状态,还是养老女婿的状态,都会加剧“有个儿子”作为人活着的主要“奔头”。进而,也就会加剧围绕儿子而形成的系列文化体系的刚性,并更加强化了儿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也表明了女性在文化上的可有可无。即使葬在祖坟山或坟圈子,妇女也是作为男性的依附而找到位置的,她们的归宿因男性的存在而存在,文化构建上并没有替她们设计一个与生俱来的属于自己的位置。

比如,我在调查时了解到的一位年轻妇女陈英的自杀实质上就是上述逻辑的产物。陈英有姊妹三个,其父无子,因而不得已在同村招赘到一养老女婿,其公公景某丧偶多年,在其丈夫入赘后,景某借着“将儿子给了老陈家”的理由,经常吃喝嫖赌好吃懒做,且以陈英父亲的名义四处借债挥霍。陈英为此感到十分不满,多次与公公发生争吵。更令陈英及其父母气愤的是,由于陈英父亲也是入赘到何家的,陈英的公公经常酒后讽刺,“你看他们老何家,自己的家产愣是守不住,全给老陈家了,老陈家也不争气,还是没个带把儿的,转一圈,都是我老景家的了”。陈英为此几次想离婚,但最终总被其父母以及伯叔等人劝住,“你爹已经这样了,难道你真忍心让他当个‘绝户器儿’?”2009年春节前三天,因为类似的一些琐事,陈英再次与其公公发生争吵,其母亲声援她时亦再次遭到景某的羞辱。为此,陈英过完春节后,于正月初八服毒自杀身亡。其伯父送其去医院抢救时问她为什么要干傻事,她说:“觉得活着没啥奔头儿,还不如死了。”陈英的自杀,从直接因素来看,源于她自己心中的“奔头”(如甜蜜爱情以及和睦家庭)看不到实现的希望,而深层因素则是其父亲未能有一个儿子,因而从招赘开始就为其自杀埋下了伏笔。

从人生的生命周期来说,追求至少有一个儿子在冀村的中年人那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30岁至40岁之间。因为从生理上来说,如果超过40岁再想追求生育儿子,不仅能否生出一个儿子尚且无法确定,就是能否生育也会比年轻时更难以确定。所以,对于没有儿子的人来说,在人生的中年时段,将是他们最大的“奔头”所在。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压力所在。反观另外两个年龄周期来说,都与之有很大的差异。青年人尽管同样有这方面的强烈期待,但是因为年轻,他们还可以寄希望于假以时日。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在这一点上已经比较超脱,如果他们不能接受,那么在他们人生的中年时期将更为激烈地面对如何跨

越那一道坎。

比如笔者调查了解到的冀村一名中年男子景钢的自杀。与陈英的父亲不一样,景钢没有将可能出现的“悲剧”留给其三个女儿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自己选择了自杀死亡这一解决办法。没有儿子对他来说已经丧失了活着的最终归宿,这潜在地决定了他的自杀随时成为可能,其他一些直接的具体原因对于他的自杀来说,仅是临时的导火索。对于他而言,从结婚伊始,“有个儿子”就是他最主要的“奔头”。可想而知,这一“奔头”对于一个冀村人来说,如果不过度受制于外在制度(如计划生育政策)或病态的生物机理(如不孕不育)的干预,那么,通过正常的生物性的因素的作用,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经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奋斗是可以实现的。然而,事实上,10多年过去后,景钢都未能实现这个他人生中最大的“奔头”。在那样一套文化体系下,他活着却找不到精神理据。在其自杀死亡前,他与很多村民都表达过他活不下去的想法,他说:“无论自己怎么干,都是替别人家干了,一想到现在自己辛苦努力积攒下的东西,将来都是别人家的,就不想活了。”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没有儿子的人都会自杀,这只是表明,这样一套地方文化体系潜在地制造了人们的自杀意念。极而言之,在一个将“有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奔头”,没有儿子就构成人们自杀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也因之,我们才会理解陈英的自杀为什么成为可能,她其实是作为这套文化体系中没有位置的人在经历众多挣扎后走向死亡的,甚至可以极端地说她就是代替她父亲死的。此外,即使是对招赘入门的丈夫满意的人,亦同样难以与这种命运割裂开来。一位与陈英境遇相仿但略有区别(对丈夫满意)的老年妇女提起她年轻时自杀未遂的经历就总结说“姑爷子来这都受气儿,所以,谁不想要个小子呢?所以就拼了命的要生个小子,招姑爷始终还是受欺负的。”也正因为这一点,笔者接触的很多访谈者,在谈到陈英的自杀时,都一再强调陈父没有儿子是陈英自杀的根本原因。

六、“齐家”与农民自杀

作为“奔头”的又一经验内涵,如何“齐家”,就农民而言,传统时代主要包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其准则讲究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朋友相合;现代时期,随着家庭核心化和理性化的充分发展,农民齐家的过程主要是协调处理三对关系,即父慈子孝的代际关系、夫妻和睦的夫妻关系和恋人之间追求美满爱情的恋爱关系,在齐家层面,农民自杀亦多发生在协调和处理这三对关系的失败上。除了关系处理中的权力游戏外, 我认为引起农民自杀的主要原因还包括齐家失败所带来的情感挫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自杀学家所提出的“情痛”(psyache)的概念对于理解自杀的发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观点认为,自杀是人们情感上的一种疼痛所导致的。

对冀村人来说,齐家的成功,一方面是上述三对主要关系良性运行,各关系主体在各自位置上发挥自己应有的权力角色;另一方面则是从这三对关系出发,基于情感而追求的心理愉悦和满足。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期待是关心和爱护的“父母恩”,夫妻之间的情感期待则是相爱与和睦的“夫妻从”和“夫妇顺”,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期待主要是孝顺赡养的“父子亲”。自杀既是这三对关系主体之间权力游戏失衡的产物,也是情感期待遭到挫败的产物。以“奔头”作为人活着的动力机制论,这两个方面的失败都会让人觉得活着失去动力。因此,在如何齐家的现实世界中,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关系处理和情感期待,并非那么容易协调成功和获得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自杀是权力与情感遭遇双重挫折的产物,事实上,我们很难

将这两者恰切地区分开来讨论。所以,因齐家过程中这三对关系处理失败和由此而引发情感期待落空这一重要“奔头”未能实现而发生的自杀事件在冀村也就并不鲜见了。。

就子女而言,特别是在他们的婚姻大事中,当他们或她们期待父母为自己个体的幸福而考虑,却在现实中遭遇到父母粗暴地干涉婚姻时,这种被伤害的情感就极其容易导致他们或她们的自杀。比如一位年轻女性凤子的自杀,她被其姑妈介绍给她所嫁村子的一名青年,但她看不上那位青年,其父母一再强迫她先与那位青年相处半年试试,“能处就处,实在处不来,到时再说,也好给她姑有个交代,”不然,“就觉得挺对不住她姑,毕竟是她姑介绍的”,她母亲回忆当时自己与丈夫的心态时说,最后凤子选择了喝下一整瓶敌敌畏而自杀死亡。

冀村另一位女性自杀未遂者老童的情况亦基本类似。老童对她的一生有着太多的遗憾,尤其在爱情上,因为她父亲的包办婚姻使她长时期内无法适应更无法喜欢她丈夫,而是一直排斥,她因为父亲的阻拦而无法离婚,但又强烈地不喜欢她的丈夫,因而经常想自杀并自杀未遂过两次。她认为在他儿子没步入婚姻年龄之前以及她外孙女没出生之前,她的一生几乎是失去的。但她后来之所以能将日子过下去,在于她看到儿女成人,自己也能说话算数。她混着过日子也即她所说的“瞎混呗”的策略就是经常唱当地的一首民歌《忍字高》:“忍字高来忍字高……姜太公能忍把鱼钓,活到八十能保朝……李白不忍三杯酒,死到江心随水飘,周瑜不忍三口气,死到巴丘撇小乔……”。显然,她强调她不再自杀并非她获得了家庭内部的正义,尽管能告别她所戏谑的她以前的“过路财神”或“保管员”的角色而实实在在地“当家”——做个说话算数的“老娘们”,似乎是获得家庭内部正义的一种表现。然而,深嵌在她意识中的引起她以前自杀的“爱情”上的失败并没有因此而被抽走,它只是被“儿女”、“当家”等一系列人入中年后的其他类似于“爱情”一样重要的东西所填充或替代。也正是这个人生任务和角色的转换,使得她以前在选择离婚与自杀两条道路来摆脱她的不幸的做法,在步入中年后,她自己反而觉得“磕碜”了。她说:“都当姥姥了,还离婚的话,多磕碜啊,如果寻死的话,对儿子不好啊。”其实,这表明的另一层即是她青年时候的自杀理路已经获得了规训,即使要自杀,她所要面对的可能是另外一些问题。

作为夫妻而言,尽管他们期待夫妻相爱和家庭和睦,然而,诸如家庭暴力、婚外情、口角等各种日常琐事的出现同样会导致相爱与和睦在期待中落空,以致产生众多自杀悲剧。如笔者调查到的一例中年妇女景芬芳的自杀案例,她的情况与我们前述老童的故事十分相似,起初同样是因为父母包办婚姻而试图以自杀作为反抗的武器未能遂愿,此后则亦曾想像老童一样在有了儿女之后将就着瞎混日子过完一生。然而,她始终未能放弃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可现实生活中又有众多的文化结构在规制着她,如离婚是一件“磕碜”乃至“耻辱”的事。最后,她在为弟媳妇结婚当伴娘的过程中,受到年轻夫妻恩爱和谐情景的刺激,于当天晚上喝药自杀死亡。木桦,则是笔者调查了解到的一位因婚外情败露而自杀的年轻少妇,1988年夏天,其与夫家一位堂兄弟在梨树地里发生婚外性关系时被村民看到,其丈夫得知后赶往梨树地里抓了现行,她觉得羞愧难当,就在梨树下服毒自杀身亡,死时28岁。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期待的是子女的孝顺,因此,子女的不孝往往对他们的冲击很大,除一些确实因不孝而导致的生存困境乃至自杀外,也还有部分是在生存尚可维持但无法忍受子女辱骂等不孝举动而自杀的。比如冀村一位丧偶老人侯某,因修高速占用其土地从而补贴了一笔钱款。其六个儿子围绕这笔钱款如何分配不断地纠纷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手足相残。更严重的是,在吵闹分钱的过程中,却对生病且年迈的侯某不闻不问,最终,其选择了喝农药自杀死亡。

除父母包办婚姻或阻碍子女婚姻从而造成子女自杀惨剧之外,另一类涉及爱情关系的是恋人之间。当一方恋人对另一方寄予强烈的爱情期待,而另一方却突然另有所爱时,亦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景环环,女,1993年19岁时服毒自杀死亡,她所爱的男朋友突然喜欢上了别人,她觉得无法活下去了,尽管家人在她失恋后密切注意她的行动,但还是未能阻止其自杀成功。景明,男,2007年24岁时上吊自杀死亡,他与邻村一位姑娘相恋了一段时间,在即将讨论结婚一事时,因为各种涉及结婚琐事所带来的两人的冲突不断,他女朋友提出了跟他分手。景明觉得无法继续活下去,自杀前的上半夜,他还与同村要好的朋友景双聊到很晚,其间,他多次说到想死,但景双以为是玩笑话,只是觉得他看似很痛苦,但也完全没有料到他会当晚自杀身亡。

七、生活与农民自杀

从生活层面来说,冀村农民的主要“奔头”就是过上“好日子”,或者说“活好”。但这个“过日子”并非吴飞 所讲的人从出生到死亡所走完的一生的过程,而是具体指生活质量,既包括情感或精神生活质量,也包括物质生活质量,极而言之又主要指物质生活质量的好坏。更进一步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指是否有钱的问题,并具体化为衣食住行等方面,且尤以“住”也即建栋像样的房子为最。当然,往往很多即使是齐家层面“奔头”落空因而自杀的,事实上也有较大部分与物质条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相关。如物质方面未能获得满足后转而成为齐家层面的“奔头”落空。

当“活好”的生活层面不能获得满足时,在农民那里同样是“奔头”落空的失败感与挫折感,也因此同样会引起他们的自杀行为。但是,与我们上述讨论的归宿、齐家层面一样,生活层面的主要“奔头”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仅是农民自杀的充分条件,同样并非必要条件。所以,我们也会发现,并非所有遇到这种困境的农民就一定会选择自杀,但客观上当“活好”的可能丧失后,就会形成农民自杀的潜在意念。

生活层面的主体压力群体是中年人或青年人中年龄比较大的人群。一般来说,也就是指大约在30岁至59岁之间的这个群体,又尤以35-59岁的群体最为突出。他们对上要赡养老人,对下需要抚育子女。甚至更为关键的是,要为初步成年的儿子建房娶妻以完成人生任务。而他们的这一主要“奔头”又往往通过与同龄人的相当激烈的社会比较或社会竞争体现出来。

冀村一中年男子方某在谈到他的自杀未遂经历时就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人来说,日子都想往好的方向过,一个老丈人儿家,几个姑爷子之间就要比,人家开着小车去老丈人儿家,你骑个破自行车儿能得瑟得起来吗?”然而,人的能力乃至机遇等各方面又毕竟是有差别的,因此,即使同龄人之间,物质上的一些分化在所难免,也因之,失意者也就在所难免。换句话说,也就难免有人“奔头”落空,也就难免会潜在地迫使某些人陷入自杀困境。但是,人活着又不能没有“奔头”,对于生活层面的“奔头”来说,同样如此重要。

“人比人活着,货比货留着”,一位自杀未遂的中年妇女这样说。但是,她所表达的恰好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比较其实是一个向内部用力的过程。当比较的时候发现比别人好的时候,才会可能人比人活着。但当发现比别人差时,那么就会面临两种情况。

其一是通过对自己的审慎评估认为自己加倍努力可以赶上别人甚至过得比别人更好,这个时候就会努力活着。对于个人来说,在这种社会文化结构中就具有活好的可能,也即“奔头”有了可以实现的预期。

其二是,同样经过审慎评估,发觉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超越别人,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失去实现为“奔头”而奔的动力,活着的动力同样可能会被自己抽掉。其后果是,或者,消极地活着,如农民经常说的“瞎混着过”,从“活好”的生活层面来说,这种活着在冀村的地方文化秩序中其实就如同死亡。或者,更极端的表现就是直接选择自杀死亡。

例如,胡河,2002年时服毒自杀死亡,33岁。胡河婚后有两个小孩,负担也比较重,由于赚钱能力比较差,经常遭到他妻子的羞辱和嘲讽,其妻比较泼辣,有时在大庭广众之下,看他在吹牛聊天,就会当众骂他是个“窝囊废”、“赚不到屁钱,活着也不嫌埋汰”。又如我们调查了解到的自杀者马花花,2007年48岁时服毒自杀死亡。她在地里干活时摔了一跤,除脑部震荡外,还摔瘸了一只腿。老童与她关系比较好,就在马花花自杀前不久,老童还去安慰过她。但马花花总觉得自己残废后,不但不能为家里赚钱增加收入,反而还为家里增加了负担,从而拖累了家庭。

过上好日子也即在物质上能有个较好的条件。很多时候在农民解决了我们上述活着的归宿层次问题时,就会成为他们极为重要的“奔头”。这种追求物质性的良好生活条件所产生的激烈的社会比较有时又是十分局促的。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缓解或解决生活层面物质性“奔头”的满足或实现问题时,自杀就会如影随形。

当然,生活层面的“活好”除了物质性的经济条件外,还需要有“身体”作为支撑载体。与我们前文所说的“齐家”层面可能产生的“情痛”并因此导致自杀不同,“身体”的疼痛往往是更为直接的。我们在调查中经常会发现,部分患有疾病而引发身体疼痛的农民选择自杀行为进行解脱。如果说归宿层面与齐家层面更多地对应着农民的情感处置的话,生活层面则更多地对应着活好的物质需求和支撑活好成为可能的物理肉身。当“身体”因疾病而无法健康快乐和毫无障碍地持续存在时,它不仅影响到生活层面物质满足的质量,甚或还会进一步影响到齐家层面中诸重关系的处理。因此,一些农民的疾病则会由身体疼痛转而成为情痛,并因此而引发他们的自杀行为,比如我们在齐家层面简要述及的老人侯某的自杀;一些农民则在身体疼痛的直接层面便导致了自杀行为,它更多地是因身体物理疼痛难忍而直接导致的生活层面的以逃避或解脱痛苦为特点的自杀行为。例如,鲍森,男,1991年58岁时上吊自杀死亡。因肺心病导致鲍森呼吸困难,痛苦难忍,尽管儿子给他医治,他还是无法承受“喘气不赢”的痛苦,最终,他在夜深人静趁子女都睡着的时候,在自己床头吊死。

八、“奔头”与自杀的共变

冀村的“奔头”并非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状态。事实上,主要“奔头”的具体内容是逐渐发生变化的。也正是这些变化反过来会影响到冀村农民自杀样态的变化。从这一点来说,吴飞 的过日子分析框架主要是在横向层面将所有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的。然而,农民今天的过日子方式乃至过日子的内涵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相比已经不同。

总的来说,随着“奔头”自身结构的松动和变化,冀村农民自杀的特征分布亦出现变化。

从归宿层面来说,生有一个儿子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追求尽管仍比较牢固但却正在日益世俗化。因此,传统的诸如没有儿子而当了所谓“绝户器儿”而导致的自杀亦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

从齐家层面来看,家庭内部成员日益理性化的行动逻辑,亦逐渐影响到了冀村农民自杀的诸多方面。

在夫妻之间,或恋人之间,爱情正在变得不如以前神圣,婚姻观念特别是离婚观念也不如以前那么刚性。因此,青年夫妻乃至部分中年夫妻之间的矛盾如果与感情发生关联时,逐步由以前的以自杀作为解决之道向以离婚作为解决之道转换。前述自杀死亡者凤子的母亲便提到其女儿若放在当下不管如何也可能不会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事实上,在青年一代中,离婚的发生件数逐渐取代了以前自杀的发生件数。以笔者在冀村调查时所居住的一个村民小组为例,近5年中,离婚的青年共6对,然而,自杀死亡的青年却无一例。同样,在自杀死亡者陈英所在的小组,离婚的青年共3对,但自杀死亡者仅陈英一人。因此,与全国性的自杀变化趋势一样,冀村农民自杀的这种变化的趋势与青年自杀尤其是青年女性自杀的减少是高度相关的。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孝道正在发生急剧的衰落,在冀村因情感绝望而自杀以及因生存绝望而自杀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父子的“亲”和“恩”均在逐渐淡化,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柔情与关怀越来越打破原有文化的羁束,做子女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因之,父母对子女婚姻进行干涉从而导致子女自杀死亡的基本很少了,而这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时期导致冀村青年男女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生活层面来说,本来仅是“活好”的物质性内容却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趋于神圣化,人们对自我肉身的处理亦越来越自由。这种变化在两个方面对冀村农民自杀的样态分布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追求过好日子也即拥有不错的物质条件越来越成为最为突出的因素后,这意味着压在人生周期中最突出的中年阶段的中年人身上的巨大压力仍没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甚至,基于村落社会内部激烈的社会比较加剧的趋势,中年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后果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冀村中年农民的自杀越来越多。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中年农民压力很大时,他们不是选择自己应对压力,或因为压力而选择自杀逃避,相反,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压力往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年人身上转移。例如,我们调查了解到,冀村梅花组老年男子董江2009年64岁时服毒自杀死亡。董江的儿子谈了女朋友,女方提出结婚必须要有房子,董家父子四处借债,凑钱盖起了一个毛坯楼房,但女方又提出,必须将毛坯房装修才能结婚。而董江几乎没有能力再借钱,且一旦结婚,马上还会面临高额彩礼的负担。眼看婚事要告吹,情急之中,董江儿子与其争吵,儿子骂他无能,害他无法顺利娶上媳妇。董江认为确是自己无能拖累了儿子,一气之下便喝农药自杀了。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冀村3例老年人自杀案例全部发生在2007年以来。

另一方面,人们对自我肉身的处置越来越自由,他们对待自我肉身的存与废的考量更多地依据自己的权利而做出看似理性的选择。因此,同样属于患病情况,身体疼痛越来越让人无法忍受,越来越让人觉得活着没有“奔头”,基于摆脱个体疾病痛苦而不太顾及家人因失去亲人而可能有的家庭痛苦而发生的自杀越来越成为可能。这种变化实质上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疼痛问题,身体疾病所带来的个体痛苦并因此而造成冀村农民的自杀所揭示的是个体痛苦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表明,个体自由的伸张会使得人们更多地考虑仅为自己而活着,而非自己以外的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

从“奔头”的归宿、齐家和生活三个层次的基本结构来看,我们知道,中国人并非仅为自己而活着,他们更多地是为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家庭而活着。因此,人们对自我肉身的处置是有限度的。这就好比西方人之于上帝而无法自由处理自我肉身一样,中国人的“上帝”近似地就是“家庭”。所以,在冀村,即使同样是身体患病,如果发生在以前,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人会选择拖死病死也不愿意选择自杀,因为自杀会让家庭成员在村庄中遭到舆论非议。但是,如果身体疾病是发生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当下,人们会更加愿意选择自杀手段作为解脱抑或减轻家庭负担。

这种从家庭内部“解放”出来的自由就如同西方人从上帝神学的渊薮中解放出来一样,对西方人来说,被解放出来的后果是人权高于神权,而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个体权利高于家庭权利。进一步的后果是,人不仅有权自由地处置自己的肉身,更有权利对待自己其他人生的安排,例如,对婚姻的自主安排。

对冀村而言,这种变动的背后,其实质是以家庭为核心特征的传统社会的逐渐解体,以个体为核心特征的市场社会的逐渐兴起。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主要通过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流动来完成。在冀村,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务工潮兴起。人们开始走出村庄,南下江浙、闽粤,近到唐山、京津等地务工。进入城市的冀村人,逐渐接受了市场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村庄生活的预期。一方面,对于仍然回到村庄的务工者来说,他们逐渐按照市场的逻辑处理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仍然生活在村庄的人来说,他们会基于不断有人长期在外居住的现实,而逐渐改变交往模式。这种关系处理的核心特征就是市场所讲究的理性化,人们开始理性地算计关系交往与维系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以帮工为例,即使是亲兄弟之间,在市场社会没有兴起之前,由于人的流动性不大,互相对彼此都有预期,互惠模式比较普遍,你可以帮我一个月,我再帮你一个月。但是,市场社会兴起后,人的流动性很大,彼此不再有稳定的预期,我如果免费帮你一个月,你一旦务工离开不再回村或即使回村也只在春节前后几天,那互惠的模式就无法维系,于是,以市场计价的方式开始了,互惠模式转换成了交易模式。

显然,市场社会的兴起不仅在思维层次上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其客观后果是,村庄嵌入市场后,村民之间不断出现经济分化。越来越高的经济分化,为村庄带来越来越烈的社会竞争,处于人生中段的中年农民普遍感受到了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部分应对失败者,要么自己选择自杀行为以逃避这种压力,要么选择将压力转移到老年人身上,从而使得老年人出现自杀,要么则是消极应对人生,混日子地过着没有“奔头”的人生。

九、余论

上述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所体现的都是人走完一生的过程所追求的愿望和价值,也即构成农民口头语言所说的“奔头”的基本结构。一些人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自己的“奔头”,一些人则无论如何努力,也有可能失败,失败使得“奔头”落空,人生的意义丧失,活着因而失去了动力。活着的动力机制失调后,其后果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得过且过,混日子,一些人可能绝后、可能物质条件不好、可能家庭关系一团乱糟、甚至身体也疾病缠身,但他们并没有自杀;而另一个结果,即是一些人则因此而自杀了。

这表明,“奔头”只可能是解释农民自杀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充要条件。也即是说,“奔头”的落空,会使得农民具有更加容易自杀的可能,但并非必然导致他们自杀。至于具体的个体为什么没有自杀或具体的个体为什么最终又选择了自杀,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社会学学科的局限所在。其背后可能需要文化心理学或精神心理学甚至精神病学的一些个体化路径的学科的解释作为补充,但这不是本文能够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迪尔凯姆也只能做到解释社会整合度高的社会更可能出现利他型自杀或社会整合度低的社会更容易出现利己型自杀,但显然同样无法说明,为什么同处一个社会整合度高的社会中,一些人自杀了,而且大部分选择的是利他型自杀,另一部分人却没有自杀,且即使有人自杀了,但也还是有少部分人选择的并不是利他型自杀,而可能是利己型自杀。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魅力所在,也是社会学学科的不足所在。

注释:

①Phillips,M.R.et al.“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in Lancet,2002(359),pp835-840.

② 吴飞:《论“过日子”》,载《社会学研究》,2007(2);吴飞:《浮生取义——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③出于学术伦理,本文对真实的地名与人名均做了技术处理。

④张杰、景军等:《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5);景军、吴学雅等:《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Zhang,J.and Ma,J.et al.“Economic Growth and Suicide Rate Changes:A case in China from1982to2005”,in European Psychiatry,2010(3),pp259-263.

⑤⑧ 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1980-2009):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载《青年研究》,2011(6)。

⑥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9(4);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1980-2009):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载《青年研究》,2011(6)。

⑦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9(4);刘燕舞:《自杀秩序及其社会基础——基于湖北省京山县鄂村老年人自杀的个案研究》,载《现代中国研究》,2009(25);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1980-2009):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载《青年研究》,2011(6)。

⑨Pearson,V.and,Liu.“Ling’s Death:An Ethnography of a Chinese Woman’s Suicide”,in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2(4),pp347-357.

⑩Liu,Meng.,2002,“Rebellion and Revenge:the Meaning of Suicide of Women in Rural China”,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2(11),pp300-309.

刘燕舞:《国家法、民间法与农民自杀——基于一个地域个案农民自杀现象的分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5)。

Lee,Sing&Arthur Kleinman.“Suicide as Resistance in Chinese Society.”in Elisabeth Perry(ed.)Chinese Society.London:Rout?ledge,2003.

Wu,Fei.“Gambling for Qi:Suicide and Family Politics in a Rural North China County”,in The China Journal,2005(54),pp7-27.

杨华、范方旭:《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杀》,载《开放时代》,2009(4):104-122;贺雪峰:《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载《热风学术》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Jing,Jun,2007,“State Comrades and an Elderly Woman’s Suicide”,in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2007(27-2):147-161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Anthony,Giddens.“The Sociology of Suicide”.London:Cass.1971:28-35.

Henry,A.F.&Short,J.F.Jr.“Suicide and Homicide:Some Economic,Soc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gression”, New York:Free Press,1954:69-90

Douglas,Jack D.“The Social Meaning of Suicid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pp132-143、ⅷ、235.

Gibbs,Jack&Martin,Walter,“Status Integration and Suicide:A Sociological Study”,Eugene:University of Oregon Press,1964.

Douglas,Jack D.“The Social Meaning of Suicid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Anthony,Giddens“The Sociolo?gy of Suicide”.London:Cass.1971;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载《社会学研究》,2002(4)。

这种政治心理从源头来说大概可以上溯到卡尔·马克思的自杀观那里。马克思在阅读《珀歇论自杀》所做的笔记中重点标记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生活在千百万人之中竟感到极端孤独,一个人竟能被不可动摇的自杀念头所征服而无人察觉,象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社会不是个社会,正如卢梭所说,它是野兽栖身的荒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5页。

答旦:《中国自杀研究五十年》,载《医学与社会》,2001(4):15-17。

王黎君等:《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10):889-892

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49页。

吴飞:《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43页;何兆雄:《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乔治·米诺瓦:

《自杀的历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第46页。

司马迁(2000:651-652)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伯夷和叔齐相传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俩互相让位,后听说周文王善待老者就都逃到那里生活,后武王伐纣,他们拦住武王车驾劝阻未遂,其后西周一统天下,他们认为吃周朝粮食可耻从而绝食,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21、79、170、170、170、171页。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388、390、390页。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331、333、332、332页。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与召忽一样为公子纠殉死自杀时其实亦有类似的辩述:“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参见:司马迁《史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653页。

孔孟的这些论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自杀人物的评价中继续得到了体现。如《史记·伯夷列传》对伯夷便评价甚高且十分悯惜:“余悲伯夷之意!”“若叔齐伯夷,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著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然而,对于同样是自杀者的项羽,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语气却颇为不同,甚为批评:“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参见司马迁:《史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652、67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钱穆:《人生十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129-142页。

吴飞:《浮生取义——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Edwin,Shneidman,“The Suicidal Mi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刘燕舞:《农民自杀的年龄分布及其机理》,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Living a Fortune Life for Hope and Value:

A Local Chinese Concept to Understand Peasant’s Suicide in Ji Village

LIU Yan-wu

Abstract:Why does the peasant commit suicide?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uicide theory frame“Ben?tou”that mean living a fortune life for hope and value to understand the peasants’suicide which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xperience in Ji Village on the north of rural China under the confucian traditional perspec?tive.“Bentou”refers to hope and value which the people can achieve by their individual hard working.“Bentou”means a kind of dynamic mechanism that the people live through their all life,which concluded among spirit fate,regulating the family and livelihood for being alive fortunately.Peasant's suicide,is the end-result,terms,the life of three levels of"Bentou"to the people living dynamic mechanism caused by disorder.With the main connotation of"Bentou"has been changing on the three levels,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s suicide have changed as well.

Key words:peasant’s suicide;bare Life;Bentou

(责任编辑:黄家亮)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品牌知识系列讲座(1)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作者:杜梅祖月 来源于: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年7月28日第11版 当今的国际市场已经跨越产品竞争阶段,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正如美国品牌策略专家莱瑞·莱特所言:“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为,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不仅会创造出超额的经济利润,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品牌价值 ◆品牌与品牌价值 品牌(Brand),是名称、名词、标号或设计的一种形态,包括相互之间的组合。确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识别某个销售者或群组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竞争对手加以区别。品牌最早源于古代挪威语“brandr”,意为“被打上烙印”。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此后的40多年间,研究者对品牌进行了多种解释,但是没有实质的差异。 品牌价值(Brand value),是指某一个时点由品牌所有者运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并且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评估品牌价值就是要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并购、企业定价提供依据,并且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 作为品牌,在市场上除了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外,还有重要的特性价值,这种特性价值构成市场的凝聚力,并以有形的和无形的力量统治着市场,控制着生产者,引导着消费者。 ◆世界品牌实验室

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的是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它是一家国际化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全资附属于世界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世界经理人集团。该实验室的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从2004年起,该实验室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The World's 500Most Influential Brands),被公认为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年度报告。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对世界级品牌进行了评分,根据其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最终推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如,2006年度(第三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谷歌(Google)第一,沃尔玛(Wal-Mart)第二,微软(Microsoft)第三,可口可乐(Coca-Cola)由上届的冠军降至第四。中国有海尔(Haier)、联想(Lenovo)、央视(CCTV)、长虹(Chang Hong)、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和中铁工程(CREC)6个品牌入选。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还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以2006年为例,该实验室从2006年1月就开始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计算出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客观地预测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趋势以及品牌贡献在未来收入中的比例;通过对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的风险分析,计算出品牌的当前价值。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保持第一,联想、中国移动、CCTV紧随其后,品牌价值均超过600亿元。 二、品牌创新 品牌价值是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使品牌保值、增值,而不贬值,离不开品牌创新。品牌创新,不但可以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一个团体……因为,“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造能力”。 品牌创新(Brand 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在强势品牌的基础上,对生产要

新型农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新型农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你知道新型农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型农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新型农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篇【1】 在隆冬时节,我们陵县33名学员沐浴着惠农政策的春风走进了省农干院,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 作为县经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那天起,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就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心里。接到组织这期培训班的任务后,我真是兴奋不已,为终于有了系统学习《合作社法》和相关理论的机会而高兴。根据县局领导的安排,我及时把培训通知传达给乡镇经管站和各合作组织,要求大家只要愿意学习合作社理论,愿意在农村合作社经营中做出成绩的负责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学习机会,把上级的政策原原本本的落到实处。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陵县共有33人报名参加学习,成为了德州市来学习人数最多的县。 参加学习以来,我的心里时刻有一种满足感、敬佩心和感谢情。 一是满足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水平的讲座,像一把把钥

匙解开了我们心中存留以久的问题,使我们领略到了更高一层次的理论和经验,他们就像精心工作的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饥渴的苗木。 二是敬佩这些来参加学习的学员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像小学生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听讲,仔细地做笔记。特别是几位50多岁的学员,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坐在一个有利的位置,用拿惯了锨把的手握着笔,认真的记录着讲座的资料。让我觉得,这个培训班办得很实用,老师讲得好,学员有需求。 三是感谢学院进修部的各位管理老师。他们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把整个培训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班主任老师在开班之初,就给大家做了一堂关于互联知识的讲座,让大家了解络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络宣传自已的企业和产品,并创建了班级站《山东农民创业》,将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的风采留在了上面,还指导我们学员怎样使用电脑,把这些平时很少接触电脑的庄稼汉一下子推到了科技与信息的最前沿。同时指导我们进行班级交流,给所有愿意宣传自已合作社的学员打字排版,使我们体会到这个班集体的温馨和祥和。 培训班快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回去后,一定会学以致用,把合作社办得更好,在建设新农村的运动中,做出自已的一份成绩。 最后,祝各位老师精神愉快,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事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近年来,作为减贫增收、带动就业的新生力量,农民创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鼓励农民开展创业活动和扶持新创企业成长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在隆冬时节,我们陵县33名学员沐浴着惠农政策的春风走进了省农干院,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 作为县经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那天起,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就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心里。接到组织这期培训班的任务后,我真是兴奋不已,为终于有了系统学习《合作社法》和相关理论的机会而高兴。根据县局领导的安排,我及时把培训通知传达给乡镇经管站和各合作组织,要求大家只要愿意学习合作社理论,愿意在农村合作社经营中做出成绩的负责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学习机会,把上级的政策原原本本的落到实处。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陵县共有33人报名参加学习,成为了德州市来学习人数最多的县。 参加学习以来,我的心里时刻有一种满足感、敬佩心和感谢情。 一是满足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水平的讲座,像一把把钥匙解开了我们心中存留以久的问题,使我们领略到了更高一层次的理论和经

验,他们就像精心工作的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饥渴的苗木。 二是敬佩这些来参加学习的学员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像小学生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听讲,仔细地做笔记。特别是几位50多岁的学员,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坐在一个有利的位置,用拿惯了锨把的手握着笔,认真的记录着讲座的资料。让我觉得,这个培训班办得很实用,老师讲得好,学员有需求。 三是感谢学院进修部的各位管理老师。他们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把整个培训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班主任老师在开班之初,就给大家做了一堂关于互联网知识的讲座,让大家了解网络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宣传自已的企业和产品,并创建了班级网站《山东农民创业网》,将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的风采留在了上面,还指导我们学员怎样使用电脑,把这些平时很少接触电脑的庄稼汉一下子推到了科技与信息的最前沿。同时指导我们进行班级交流,给所有愿意宣传自已合作社的学员打字排版,使我们体会到这个班集体的温馨和祥和。 培训班快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回去后,一定会学以致用,把合作社办得更好,在建设新农村的运动中,做出自已的一份成绩。 最后,祝各位老师精神愉快,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事业有成,发大财! 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我今年47岁,初中文化,家住安陆市孛畈镇青龙谭村2组,20XX 年12月份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推荐下,经学校领导批准,我参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 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 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 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 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 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 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量度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 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 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 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 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接下来看一下国内外一些书籍表达的观点: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 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该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作是资源,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2《辞海》一 书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还指出了空间(场所)是自然资源。 接下来是经济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定义是突出其经

农民培训总结报告

篇一:《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响水县2013年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响水县农广校 2013年,我校在省市农委领导的关心,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省农 委下达的农民培训工程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农民培训项目实施的序时进 度,稳步推进,截止11月底,全面完成了农民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又取得了新的工作实绩和 较好的农民培训效果。为提高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加快推进响水农业现代化 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培训项目完成情况 ⒈农业专项实用技术培训:省下达任务8000人,我县今年在1-5月份,以开展冬

科技大培训活动为举措,首轮在全县143个农业村集中农民培训184场次,培训11006人次; 二轮培训在夏收秋种等农忙季节前举办112场次,培训农民8831人次,一、二轮完成实绩分 别占目标任务数的135%和110.4%。⒉职业农民培训:省下达培训任务900人,我校全年举 办了14期培训班,共计完成培训种植业、养殖业、高效设施农业、合作组织管理员等职业农 民903人,其中申报职业技能鉴定18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3%和100%。⒊农业信 息技能培训:省下达任务400人,我校与县委组织部远程办联合协作办班8期,共培训409 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3%。⒋地方持证农民培训今年,我们积极配合县农委开展地方

持证农民培训,认真制定方案,落实措施,任务分解到镇社区。通过县镇社区政府推动,农 委牵头,农广校服务的上下协作培训机制,全年分镇社区组织开展了98期次地方持证职业农 民培训班,共培训持证农民7504人,全面完成地方配套资金的计划目标任务。 二、开展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1、强化培训组织发动。一是从农委及直属农业推广股站所校、各镇农业技术中心等单位 抽调农技专家,优化2013年度响水农民培训讲师团,调整充实73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专 家作为讲师团主要骨干,选聘县乡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员159人为农民培训专兼职教师,壮大 了培训教师队伍。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培训需求,结合各镇社

几种速度的概念

几种速度的概念

————————————————————————————————作者:————————————————————————————————日期: ?

一、平均速度av V 定义: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 是:1111 n n i i i i i av n n i i i i i h t V V h t V ===== = ∑∑∑∑ 式中i h 、i V 分别 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 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 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22 014t h x V =+ 即: 22202x t t V =+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0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 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 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在O 点激发,在S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 1 2cos n i i i i h t V θ==∑ ,相应的炮检距为 1 2n i i i x h tg θ==∑。 根据折射定律,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 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 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 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 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 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 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 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 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 至更远。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 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 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 说以才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 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 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

品牌概念 自然理念新

一、品牌概念黄泽胜最近许多书籍、报刊、杂志大谈“定位”。什么“营销定位”,“品牌定位”等等不一而足,许多朋友也来信问我们一些关于品牌的问题。根据我们的作业经验和对品牌的理解,我们简单地谈一下品牌的定位,要想清楚品牌如何定位,就必须清楚品牌是什么。我们认为:品牌是一种战略,而不是营销策略;品牌是一种经营理念,而不是市场概念;品牌的出发点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消费趋势,所谓品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不同;品牌的核心是附加价值,所谓的品牌附加价值是产品品质、企业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综合作用,让消费者产生体验的结果;做品牌不仅仅为了企业现在,更是为了未来;做品牌不仅仅为了参与竞争,更是为了超越竞争。因此品牌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系统管理。优秀的品牌是管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成功的品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基于对品牌的认识,我们认为一个一个完整的品牌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品牌的愿景:品牌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用愿景凝聚人心、凝聚士气,给人方向。因此品牌愿景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价值实现。 二、品牌的战略价值主张:品牌为目标消费者到底创造什么价值,消费者为什么选择我们,而不是竞争对手,也就是品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树立品牌的竞争能力。因此品牌的战略价值主

张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价值源泉——力量从何而来? 三、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价值趋向如何,品牌的价值如何与他们的价值观找到契合点,这是品牌的价值基础。 四、品牌的口号:它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工具,她主要是解决价值沟通问题。 四个关键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缺一不可。 ?品牌是战略而不是策略。 ?品牌是经营理念而不是市场概念。 ?品牌要以客户为中心,所谓品牌个性就是品牌目标消费群的价值观、追求和生活方式。 ?品牌是建立在一系列关系上的价值承诺,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家追求、员工行为等诸要素整合的结果,因此完整的品牌体系由品牌的愿景、品牌价值主张、品牌目标消费群描述、品牌口号四部分沟通。 ?品牌的核心是附加价值,所谓附加价值就是品牌给消费者的体验。 ?品牌是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品牌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没有知名的品牌,不仅说明这个国家物质贫乏,更说明该国家民族精神贫乏。 二、设定目标步骤 (1)先拟出您期望达到的目标;

新型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改革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幸福的生活普及了大江南北,在党对农村各项惠农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踊跃参加了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培训学习,深感体会很多很多。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农业生产的也有很多奥妙,真是行行出状元。在农广校学习十多天来,体会很深,肩上的担子感觉很沉,强烈的责任心也觉得很浓,只恨自己来的太迟太晚,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很有大作为的”。农村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很多,农业生产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年一个样,从传统的人工生产到生产操作机械化,这样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 在学习期间,我努力学习,倾听农业专家及老师们对果蔬栽培技术,科学种田方法精心的讲解,并学习施肥,防虫治病等技术。不懂不要装懂,勤思好学,学习过硬的科学种田技术,把科学种田的技术,做好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村民科学种田,发家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村民,不辜负各位领导和专家们的希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是我们农民的好学校,感动最深、体会最好,衷心祝愿县农广校越办越红火,祝各位专家、领导技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与农民打成一片,为广大农民热情服务,做好农民的良师益友。篇二: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 心得体会 我叫xxx,通过参加本次新型职业农民“水稻班”的培训,本人心得颇多,感受甚深。特别是各位 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许多都是我们平时不知 道的。在实际操作中都是似是而非的。老师的讲 课通俗易懂。 刘赋华书记讲的新兴职业农民素养与农业 发展新理念,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新型农民 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及要求,还有其他老师的 精彩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新型农民,我们要关心人民身体健康,种植绿色环保食品及蔬菜,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要注重环境污染与农药的安全使用。在 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要学习发达 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所 学知识,用到现实工作中来,依靠科学发展农业。 同学们,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 精品文档推荐精选文档推荐 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我们在党的光辉普照下, 努力学好农业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以 致用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添砖加瓦,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感谢区农业局领导给了我们这次学 习机会,谢谢! 精品文档推荐精选文档推荐篇三:新型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农民培训总结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专题四: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1.关于加速度的物理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的时间内位置变化相同B.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C.相同的时间内加速度变化相同D.相同的路程内速度变化相同 3.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 4.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与速度方向一致; B.一定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C.一定与位移方向一致; D.一定与位移变化方向一致。 5.一个物体在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s,若△t 未知,则可求出()A.第一个△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B。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 C.n△t时间的位移D。物体的加速度 6.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 m/s2,它意味着() A.物体在任1 s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1 s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 m/s C.物体在第1 s末的速度为2 m/s D.物体在任1 s的初速度比前1 s的末速度大2 m/s 7.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增加的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运动 C.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发生变化而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8. 下述运动可能存在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B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反而增大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

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 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地理科学素养 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 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2.地理人文素养

新课标下对地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新课标下对地理概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06-12T15:52:22.31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9期作者:孙殿萍 [导读] 本文就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地理概念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265400 摘要:概念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本文就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地理概念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地理概念地理思维分析 地理课程是由地理概念与地理规律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门以记忆与思维相结合的学科,而地理概念又是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 培养地理素养的关键是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应用与转化。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教学过程中如果考虑这一因素,抓住概念教学的契机,即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必要保障。 从概念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部分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重视,导致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没有透彻理解。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比如许多同学不能正确区分地形与地势,将二者混为一团,导致答题方向含糊不清。总而言之只有真正掌握了地理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建立健全地理知识系统,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地理概念掌握的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以及概念产生的基础 概念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知识背景,抛开这些背景,直接给学生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对二者的记忆,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其思维依赖性较强,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地理学家那样去“想地理”,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其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地理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地理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地理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地理直觉,发展地理思维,获得地理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地理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给出概念,并在后面的分布规律与成因中巩固概念。提出学法与能力的要求。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地理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环节。 地理概念是从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模式如下: 新概念——比较——创造——应用——反馈。其实施步骤为:精选巳有概念,设置问题情景。地理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辨向法法经历了一般方法—指向标法—经纬网法。教学中应选择最近的源概念,通过比较、应用、反向思考等设置问题;拟定类比方案,迁移形成概念;重比较促创造,强化概念理解。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与问题情景中的已有概念比较,弄清与已有概念的共性和差异;及时测试反馈,评价思维训练。以上两种针对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与合理把握,不仅仅是在地理概念上有效。 总之,搞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地理概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地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地理概念教学同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关系,在思想上重视它,这样使我们在教学时会目的明确,方法对头,既不会造成为概念而教学,也不会在地理教学时顾此失彼。

ok谈谈你对品牌和文化品牌的理解

一、谈谈你对品牌和文化品牌的理解 二、谈谈你对文化品牌如何培育和维护的看法,结合具体事例 “品牌”的含义 品牌概念在中国的流传,与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以我的理解,品牌是一种文化的“凝结”,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文化化的、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所有能够与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符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来源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载体的形象。品牌是社会消费环境的产物,是消费者的心理塑造的结晶,但产权却属于产品的生产企业或服务的提供组织者,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相脱离。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一种识别系统,是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识别标志,品牌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与其它同类品牌之间的差异便于消费者根据品牌挑选自己满意的产品。同时它也意味着一种信誉,意味着产品和服务的承诺,传递着优良的品质感,它就是企业自身形象的象征。品牌除了代表一定的产品质量,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品牌消费除了满足一定的实际需求外,还具有一定的象征价值和情感愉悦价值,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满足,具体体现在:一、品牌的性格,即向消费者传递出来的品味、个性和生活方式,比如说一谈起“劳力士”这个品牌,它传递的就是成功人士的心理暗示;二、品牌联想,即让消费者通过这个品牌产生联想而感受到的情感,比如说雀巢咖啡,“好的开始”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充满活力与正能量。 总之,品牌于人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不同的品牌的产品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许多时候,即使花更高的价钱,消费者也愿意购买由他们喜爱的品牌所标识的各

种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物质上、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作为品牌的一个类型,文化品牌是相关文化、艺术、娱乐、休闲、新闻、比版、传播等行业的品牌。文化品牌主要涵盖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动漫、广告演艺、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收藏、体育健身等主要领域及其他衍生领域。 基于品牌的普遍意义,文化品牌与普通商业品牌具有同质性,即具有普通商业品牌所具备的一切要素。但作为支撑文化产业的文化品牌,它还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 首先,它的出发点和普通的商业品牌不同。普通商业品牌注重如何发掘和构建品牌的文化内蕴,而文化品牌则要进一步实现文化创新,并设法使创新文化与原生文化融合,以推动文化产品、文化项目的完美发展。 其次,文化品牌不仅具有商业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它的管理难度更大。一般而言,意识形态往往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规定性,当社会已经前行,而文化完全可能还存按照它既有的惯性运作一段时间。如何在运作中协调这两行的步伐.使之与时代、社会同步,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总体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三,文化品牌的缘起与普通商业品牌也有所区别。普通商业品牌往往是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出发,为了实现这种日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良的服务,从而构建品牌乃至品牌文化。文化品牌的发生则有两种途径,一种和普通商业品牌的途径相一致,另外一种是先有了一个文化概念,然后再将之品牌化、产业化、

速度变化量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速度变化量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在后面的机械振动、电和磁、能量守恒、动量等内容都会涉及到。所以讲好这节课让学生理解加速度这一概念对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间隔、矢量和标量、物体运动路程、位移、速度、有了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但是,虽然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很多,但是平常人只关注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忽略加速度这一现象,所以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本节课先通过有趣的视频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从而巧妙的引出课题;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效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对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能力层面:另外,经过两年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现在引入加速度概念,也是比较合适的。 三、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容易忽略加速度这一现象,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课题引入要巧妙,一定要引人入胜,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同学们比较直观的体验感受,如图表对比,举贴近生活的例题等。 教学以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视频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将其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引入速度变化量的概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加速度、速度和速度变化量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并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老师点评并进一步阐释三者的关系,然后讲解一些经典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演示竖直上抛和下抛运动,做相关习题让学生认识到加速度是矢量。让学生观察学习能加深印象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