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知识点提纲

化学复习知识点提纲
化学复习知识点提纲

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篇:单元过关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32(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品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时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无0刻度,100ml的从10ml起,10ml的从1ml起)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倒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6)砝码与药品放反时,仍可称出,实际质量为: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试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为在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将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

取1~2毫升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可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

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或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向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要伸入容器中或容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①(手握法)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等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②如果制气装置除导管外还有长颈漏斗,用注水法检查气密性:止水夹夹紧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看到长颈漏斗中形成较高水柱,稍等片刻,水柱并不回落,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在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部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沿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沿“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有:①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试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科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中气含量的测定(注意实验装置见教材)

a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 、装置要求:气密性好

c 、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

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

支持燃烧,也不燃烧,难溶于水e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

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导管内留一部分水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 、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 、SO 2、NO 2、O 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利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 2、CH 4等)

酸雨(SO 2、NO 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只在纯氧气中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①2H 2O 2===== 2H 2O + O 2↑ 分解反应 ②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分解反应 ③ 2KClO 3 ==== 2KCl + 3O 2↑ 分解反应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②③用 固体加热型、 反应①用 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收集氧气用 排水法 和 向上排空气法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 、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b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MnO 2 △ △ MnO 2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的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试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

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注意:不是只有MnO2才做催化剂催化剂;加催化剂只是加快放O2的速率,并不能使生成的O2增多;

不加催化剂也有反应,只是速率慢;催化剂并非只是加快反应,也有减慢反应速率的。

催化剂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登山等)支持燃烧(如燃烧燃烧、炼钢、气焊等)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化工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Nr、 Kr、Xe等的总称):

作保护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包括氧气、臭氧和其他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由燃烧引起的爆炸 (有发光放热)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不发光有放热)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见教材):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2H

2O ==== 2H

2

↑+ O

2

↑(分解反应)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 1 (父亲正痒、亲儿抑痒)

质量比 2×2 ︰ 32 = 1︰8

E、检验:O

2

——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

——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改变。

根据水的化学式(H

2

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

2

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2H

2O ==== 2H

2

↑+ O

2

*(2)水可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 === Ca(OH)

2

* (3)水可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

=== H

2

CO

3

通电通电

3、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液体,密度4℃时最大为1g/cm 3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冰比水轻。

4、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

水库。海水中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

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气、废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

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检测。

C 、节约用水:改变浪费水的不良习惯,采取节水灌溉方式,循环使用工业用水

5、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

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 、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危害: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

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6、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有吸水性),生石灰。

二、氢气 H 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 2 + O 2 =====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生成

*(2)有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 2 + CuO ===== Cu + H 2O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 2、C 、CO )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或硝酸有强氧化性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物质直接由什么粒子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这种粒子保持。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水

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则化学性质由它们的原子保持(如Hg 等)。

点燃 △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以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混合物(如空气)不能直接说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O 2、H 2、N 2、Cl 2、H 2O 、CO 2、CO 、CH 4、C 2H 5OH 、SO 2、NO 2、HCl

离子:如NaCl 由钠离子(Na +)和氯离子(Cl —)构成

分类(见下)

混合物(多种物质、多种分子)——空气、溶液、合金等

分类 单质:金属(Fe 等)、非金属(O 2等)、稀有气体(He 等)

纯净物 (一种元素,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一种物质、同种分子) 有机化合物: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

化合物: 蛋白质、油脂

(多种元素,分 氧化物:H 2O 、CuO 、CO 2

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无机化合物: 酸:H Cl 、H 2SO 4、HNO 3

碱:NaOH 、Ca(OH)2、KOH

盐:Na Cl 、CuSO 4、Na 2CO 3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核 质子(正电)

1、原子 中子(不带电)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①分子,如氧分子,②原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③离子,如氯化钠由钠离

子和氯离子构成。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

5、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注意:①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②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 、Fe 2+、Fe 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是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

数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③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 、HF 、

H 2O 、NH 3、CH 4这些粒子质子数都是10,但它们有的是原子,有的是分子,所含的元素并不相同。

6、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

述物质的微观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汞由汞原子

构成。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不能说 ‘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不能说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7、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只说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

物,但一定不会是化合物。比如:氧气O 2臭氧O 3)②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③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

物,如H 2和O 2混合;也可能是化合物,如H 2O ),但化合物一定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④由2种元

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

一定是氧化物。如H 2O 、CuO 是氧化物,而KClO 3是化合物,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8、元素符号,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 氢—H;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铜—Cu 钙—Ca 氯—Cl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单质。如Fe——①铁元素②一个铁原子③单质铁

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表示几个原子。如2H ——2个氢原子

9、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如:铜——Cu)

元素固态非金属:“石”(如:硅——Si)

非金属元素液态非金属:“氵”(如:溴——Br)

稀有气体元素气态非金属:“气”(如:氢——H)

10、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带正电荷,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易得电子,带负电荷,变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He是2个),达到稳定结构(①只有一个电子层的,2个电子达到稳定。

②多个电子层的,最外层8个电子达到稳定。

11、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见教材P78)

1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1)形成: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而带电就形成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离子带电(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符号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明电荷(先数值且为1时不写,后正

负),电荷可根据化合价确定。如:Na+、Mg2+、SO42—(注意与化合价的联系和区别)

O为例:表示①一种物质——水;②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③1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H

2

一个水分子;④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⑤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如O——2个水分子

2H

2

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14、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五位:O、Si、Al、Fe、Ca。(非金属:氧、硅金属:铝、铁、钙)

O,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空气里最多的物质是生物细胞里最多的物质是H

2

N

,最多的元素是N。

2

15、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同一周期的电子层

数相同,每个纵行叫族,共16个族。同一族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

16、元素化合价规律: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氧通常为—2价,氢通常为+1价,②写化合物

化学式时通常正前负后。在化合物里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零。③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17、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先标正负,后标数值,数值为1要写出)

18、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见教材P83)

19、写出常见原子团化学符号并标出化合价: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氢

氧根;铵根;(氯酸根、高锰酸根、锰酸根、磷酸根)20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是相对分子质量。单位1不写。

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和。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但可以比较实际质量的大小,有时可以当实际质量来使用。

(2)化学式中组成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3)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相对分子质量

(4)已知总质量求组分质量:组分质量==总质量×组分的质量分数

已知组分质量求总质量:总质量==组分质量÷组分的质量分数

(5)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 M H +M C不含有O元素;

M有机物>M H +M 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6)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①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②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7)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分数)

①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

②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8)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之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气体是否遗漏。

2、质量守恒的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六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

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2)一定改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3)可能改

变:分子总数。

4、应用:解释实验现象和反应事实;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化学式;辅助计算;配平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2、书写:[注意:①式(化学式)②平(配平)③条、箭、等(注明条件、箭头、打等号)]

3、含义以2H

2 + O

2

===== 2H

2

O 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

(或原子)的个数比2个水分子

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

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哪些物质参加反应;通过什么条件反应;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参

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依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再由已知求解未知

2、步骤:设、方(写反应方程式)、量(算质量比,带已知量和未知量)、比、算、答

3、注意:①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②质量比算准确;③代入计算的量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如有杂

质不能直接代入。④体积不能直接代入,须化成质量再代入计算;⑤善于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辅助计算(如反应产生气体质量 = 反应前总质量 - 剩余总质量)⑥注意反应进行的程度,完全反应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⑦在化学反应中,不仅前后质量总和相等,而且要符合和按照化学方程

通电

式中表示的质量比进行反应和生成。

四、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等价交换)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 2、C 、CO )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反应。

第6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 )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画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

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O 和CO 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用于制墨等。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举例:用墨书画的古代字画不褪色等)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 + O 2 === 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 : 2C + O 2 ==== 2CO

3、还原性: C + 2CuO ==== 2Cu + CO 2↑(置换反应) 应用: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装置见教材)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 2或氯酸钾制O 2的装置。(固体加热型)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H 2O 2制O 2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重点)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2)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H 2O 2制O 2的装置、实验室制H 2的装置相同)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CO 2能溶于水。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变浑浊,则证明是CO 2。

验满方法: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CO 2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 3 === CaO + CO 2↑

生石灰CaO 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 + H 2O === Ca(OH)2

点燃 点燃 △ 高温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注意相关的实验)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重点!!!!!!!!)

1)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 2 + H 2O == H 2CO 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 2CO 3 == H 2O + CO 2↑ 3)能与Ca(OH)2反应 :CO 2 + Ca(OH)2 == CaCO 3↓ + H 2O 4)(补充)与灼热的碳反应:C+ CO 2 ==== 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 CO 2是氧化剂)

3、用途:灭火(既利用CO 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利用CO 2密度大的物理性质)

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人工造雾、冷冻冷藏食品)

温室肥料,光合作用原料。

4、CO 2多影响人的呼吸(进菜窖、洞穴做灯火试验)、过多排放CO 2引起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注意比较)

1)可燃性:2CO + O 2 === 2CO 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可然气体在O 2中燃烧的火焰比较:H 2是淡蓝色火焰,CO 是蓝色火焰,CH 4是明亮蓝色火焰

鉴别H 2、CO 、CH 4三种可燃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CO + CuO == Cu + CO 2(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炼铁的原理:Fe 2O 3 + 3CO === 2Fe + 3CO 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几种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

CO[CO 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CO 2 + 2NaOH == Na 2CO 3 + H 2O

CO 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 + CuO == Cu + CO 2

CaO[CaCO 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 3 === CaO + CO 2↑

注意:检验CaO 中是否含CaCO 3——加盐酸: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 CO 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实验探究时用控制变量法(实验见教材)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不可说...

降低着火点)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燃烧的充分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

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粮食”(只要含

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 2(引起酸雨)、CO 、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

高温 点燃 △ 高温 △ 高温

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 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CH 4 + 2O 2 === CO 2 + 2H 2O (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①如何探究甲烷组成中含有C 、H 元素?掌握实验方法(见教材)。

②比较H 2、CO 、CH 4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生成物

③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CO ,燃气做燃料时,注意灶具进风口的调节

(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 2H 5OH ) 化学性质:可燃性 C 2H 5OH + 3O 2 == 2CO 2 + 3H 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 3OH ,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

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的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地制取氢气? 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体),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 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

质。★一般说来,硬度比各成分大,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抗腐蚀性能更好。

铁合金 生铁:含碳量2%~4.3%的铁合金 黄铜:铜、锌合金

钢:含碳量0.03~2%的铁合金 铜合金 青铜:铜、锡合金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焊锡:铅锡合金,熔点低 形状记忆合金:钛、镍合金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其优点有:(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

好、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人造骨。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注意相关的实验以及现象见教材)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如镁、铁、铝、铜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金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 2↑ (金属H 前、酸非氧化、铁为+2)

(熟练书写镁、铝、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点燃

3、金属 + 盐溶液→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熟练书写铁与硫酸铜、铝与硫酸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Fe + CuSO4 == Cu + FeSO4(“湿法冶金”原理)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记忆、重点是应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A l>Mg>Fe>Zn (快慢与活动性有关Mg >Al >Zn> Fe)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反应时以及一种盐溶液与几种金属反应时,反应顺序是“先远后近”。如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Fe,Fe先将Ag置换完,再才置换Cu。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四、掌握探究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利用金属与酸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五、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CO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高温

Fe2O3 + 3CO === 2Fe + 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模拟实验操作注意:(1)先通CO排出空气后再加热(2)注意尾气的处理(3)反应完成后,继续通入CO至冷却,以防Fe的氧化和水的倒吸。(见教材)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3)产品:生铁

常见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

2、铁的锈蚀(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O2、水接触(铁锈主要成分:Fe2O3)

(铜生锈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化学式:Cu2(OH)2CO3)(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反应,导致铁制品全部被锈蚀,因此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锈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第九单元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

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 FeSO4溶液是浅绿色 FeCl3溶液是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

d 、溶液的名称:A(溶质)的B(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 溶质(被溶解的部分才叫溶质)、溶剂的判断:

(指出石灰水、盐酸、浓硫酸、碘酒、医疗酒精、硫酸铜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是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注意:①溶质是Ca(OH)2和气体时,温度变化正好相反,因为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最可靠的办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石灰水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6)洗涤剂去除油污是洗涤剂将油污分散成小液滴形成乳浊液,再随水漂走,是一种乳化现象。

汽油洗油污是汽油溶解油污形成溶液。两者原理不同。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

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 溶剂 ③状态:达

到饱和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其含义:在20℃时,在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注意分清曲线中不同 点 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某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

曲线的交点:某温度时相交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饱和溶液的浓度也相等)

曲线下方的点:某温度时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方的点:某温度时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不稳定,会析出晶体)

★(5)溶解度曲线(以右图为例)(重点哦,认真理解分析)

①t 4℃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②交点P 点的含义 在 t 2℃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等。在温度低于t 2℃时,A 的溶解度总小于C 的

溶解度,在温度为高于t 2℃时,A 的溶解度总大于C 的溶解度。 ③N 点对A 物质来说为 t 4℃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④t 1℃时A 、B 、C 溶解度又大到小的顺序为 C >B >A 。

此时三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 为 C >B >A 。 ⑤从A 溶液中获取A 的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加溶剂、升温 t 1 t 3 t 4 t

t 2

⑥从B 的溶液中获取B 的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的 方法获取 。

⑦t 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时会析出晶体

的有 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C 溶液无晶体析出的原因

是 C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

降温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B >C >A 。

⑧除去A 中混有的泥沙用 过滤法 ;分离A 与B (少量)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 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 可溶物+可溶物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适用于缓升型物质,如NaCl (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陡升型,如KNO 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① 溶质质量分数= ×100% (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③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④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⑤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m = ρV)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C <S)(S 表示溶解度)

3、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计算

M 浓×a% = M 稀× b% (M 稀=M 浓+M 加水)

4、化学反应前后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找准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找溶质质量时,分清溶质是什么,再计算溶质是多少(通常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溶液质量的计算可根据 溶剂质量 加上 溶质质量 来计算,

如果是反应后所得溶液,则溶液质量 = 反应前总质量-产生气体质量-不溶杂质或沉淀质量。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标签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标签 ②仪器: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10单元 酸和碱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 2SO 4)、盐酸(HCl )、硝酸(HNO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氨水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 、碳酸钠Na 2CO 3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S

100+S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常见:H2SO4、HCl、HNO3、H2CO3、H3PO4)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1)浓盐酸①色、态:“纯净”时为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为黄色液体(含Fe3+)②有刺激性气味③特性:挥发性(敞口时,瓶口有白雾)④用途:a、金属除锈 b、人体胃酸中

有盐酸帮助消化c、制造药物等

(2)浓硫酸①无色粘稠、油状液体②无气味③特性:强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强腐蚀性④用途:a、金属除锈 b、浓硫酸作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 c、生产

化肥、精炼石油④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2、酸的通性(酸具有通性的原因:酸在溶液中离解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

(1)酸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H前)+ 酸(盐酸、稀硫酸)=盐 + H2(熟练掌握Mg、Al、Zn、Fe与酸的反应)(3)金属氧化物 + 酸=盐 + 水(熟练掌握Fe2O3、CuO、CaO与酸的反应)

(4)碱 + 酸=盐 + 水(中和反应) [NaOH、Ca(OH)2、Al(OH)3、Cu(OH)2等与酸的反应]

(5)盐 + 酸=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要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熟练掌握:BaCl2与硫酸、

Ba(NO3)2与硫酸、AgNO3与盐酸、CaCO3或Na2CO3与常见酸的反应]

3、三种离子的检验

Cl—检验: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未溶解。

SO42—检验:方法①滴加Ba(NO3)2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未溶解。

方法②先滴加HCl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O32—检验:滴加HCl产生无色气体,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碱 [常见:NaOH、Ca(OH)2、Cu(OH)2、Mg(OH)2、Fe(OH)3、Al(OH)3、氨水等]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注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都要密封保存。(易挥发、吸水、变质的都要密闭保存)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 碱=盐 + 水[熟练掌握CO2、SO2、SO3与碱的反应]

(3)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

(4)盐 + 碱=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掌握CuSO4、FeCl3与NaOH、Na2CO3与Ca(OH)2的反应]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碱的通性)如Cu(OH)2=CuO + H2O

②常见沉淀白色沉淀:AgCl↓、BaSO4↓、BaCO3↓、CaCO3↓、Mg(OH)2↓(前两种不溶于稀

硝酸)。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

*四、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不做要求)

1、酸性氧化物:①能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H2O、

CO不是酸性氧化物

②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如CO2 + H2O = H2CO3

③酸性氧化物 + 碱 = 盐 + 水如:CO2 +Ca(OH)2 = CaCO3↓+ H2O

2、碱性氧化物:①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②少数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如CaO + H2O = Ca(OH)2

③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五、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 如何证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2、应用:(1)改变土壤酸碱性(2)处理工厂废水(3)用于医药:胃酸过多、蚊虫叮咬的处理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0 7 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量,滴在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试液的PH。(读数为0~14整数)注意:试纸不能湿润;不能将试纸直接浸入待测试液。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雨水中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第11单元盐化肥

一、常见的盐定义:能离解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1、氯化钠 (1)俗名:食盐(2)物理性质:白色粉末、使溶液有咸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3)

用途:作调味品、作防腐剂、消除积雪(降低血的熔点)、农业上用NaCl溶液选种、

制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4)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

的水分而潮解。(无水CaCl2可作干燥剂)

2、碳酸钠Na2CO3(1)俗名: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2)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3)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如: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4)用途: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

(5)碳酸钠从溶液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Na2CO3·10H2O = 23×2+12+16×3 + 10×(1×2 + 16) = 286

3、碳酸氢钠 NaHCO3 (1)俗名:小苏打(2)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也显碱性)

(3)用途:糕点发酵粉、医疗上制胃酸过多

(4)能与酸反应如: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5)加热能分解:NaHCO3=Na2CO3 + H2O + CO2↑

4、碳酸钙CaCO3(1)俗名:大理石、石灰石(2)用途:建筑材料、补钙剂、牙膏填充剂

(3)能与酸反应制取CO2。

碳酸盐的性质:都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相反,某物质只要加酸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该物质是碳酸盐。

二、粗盐提纯——去除不溶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试验仪器

2

1、盐(可溶) +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 (金属1比金属2活泼,K 、Ca 、Na 除外)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 + 盐→ 两种新盐(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见溶解性表)(记忆、判断)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 2SiO 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可溶,其余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 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硫酸盐除BaSO 4难溶、Ag 2SO 4、CaSO 4微溶外,

其余多数均可溶;碳酸盐除K 2CO 3、Na 2CO 3、(NH 4)2CO 3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AgCl 、 BaSO 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

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当碱跟盐、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均要可溶)

复分解反应包括5种:酸+金属氧化物、酸+碱(中和反应)、酸+盐、碱+盐、盐+盐

注意:碱+非金属氧化物 不是复分解反应

六、酸、碱、盐的性质归纳 指示剂

指示剂

非金属 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盐

七、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但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 (氮肥、磷肥、钾肥)

(1)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

a 、常用氮肥

尿素CO(NH 2)2: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46.7% 。

其余氮肥含氮量:NH 4NO 3 35% NH 4HCO 3 17.7% (NH 4)2SO 4 21.2% NH 4Cl 26.2% (铵态氮肥

防晒、防潮,且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另有 氨水NH 3·H 2O 、硝酸钠NaNO 3

b 、铵盐(含NH 4+)的检验:加碱(NaOH 、熟石灰等)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 3),且气体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作用:促使植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抗倒伏(壮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 、K 2SO 4 、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K 2CO 3 显碱性)

(3)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Ca 3(PO 4)2 、钙镁磷肥、过磷酸钙Ca(H 2PO 4)2和CaSO 4 、

重过磷酸钙Ca(H 2PO 4)2

3、复合肥:含N 、P 、K 中的两种或三种 如:KNO 3 、NH 4H 2PO 4 、(NH 4)2HPO 4等

八、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 2O 、NH 3 、H 2S

3、水体污染:N 、P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赤潮、水华等现象。

九、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第12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类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其中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一、 蛋白质

1、 功能:构成细胞色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材料。成人每天需60~70克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尿素 + H 2O + CO 2,放出热量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5、几种蛋白质

(1)血红蛋白:有血红素(含Fe 2+)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O 2和CO 2的载体: 血红蛋白 + O 2 → 氧合血红蛋白

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 2的结合能力强,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例如: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物理因素:高温、紫外线等

引起变质的因素: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 2+,Hg 2+,Cu 2+、Ag +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二、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占60%~70%)

1、组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

(1)淀粉(C 6H 10O 5)n :存在于植物种子和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C 6H 10O 5)n C 6H 12O 6 血糖

(2) 葡萄糖C 6H 12O 6 (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C 6H 12O 6 +6O 2 6CO 2 + 6H 2O 15.6KJ/g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

(3)蔗糖:C 12H 22O 11 :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生活中白糖、冰糖、红糖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三、油脂 植物油脂:油

(1)分类 动物油脂:脂肪

(2)功能 39.3Kj/g 每日摄入50g~60g

(3)脂肪: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糖类和脂肪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内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获取

摄入 水解

胃肠道 氧化 合成

淀粉酶 麦芽糖酶 酶 水 酶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 A:夜盲症缺V C:坏血病缺V D:佝偻病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

常量元素(11种)在人体中含量>0.01% O>C>H>Ca >P>K>S>Na>Cl>Mg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0.01% Fe、 Zn、 Se、 I、 F等

二、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1、钙: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1)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主要以C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

(2)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3)钙过多:结石、骨骼变粗

过少: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

2、钠和钾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须的20多种:Fe(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Zn(影响人体的发育)

Se(防癌、抗癌作用)、 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F(防龋齿)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Hg 、Cd、 Pb 、Ag、 Ba 、Cu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不含碳)

(是否含碳元素)有机化合物(含碳)(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乙醇C2H5OH(俗名:酒精)

乙酸CH3COOH(俗名:醋酸)、葡萄糖C6H12O6、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有机物小分子如:CH

4、C2H5OH、CH3COOH 、C6H12O6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

二、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

(简称合成材料)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

合成橡胶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电木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路氯乙烯塑料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2、“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

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气体,从而污染空气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

料盒等;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

塑料等;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3)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第二篇 九年级必须过关的化学方程式

上册 1、红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4P + 5O 2 = 2P 2O 5

2、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 2 = SO 2

3、铝在氧气中燃烧 : 4Al + 3O 2 == 2Al 2O 3

4、碳在空气(或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 2 == CO 2

5、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 2 === Fe 3O 4

6、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2H 2O 2 === 2H 2O + O 2↑

7、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8、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2KClO 3 === 2KCl + 3O 2↑ 9、水通电分解: 2H 2O === 2H 2↑ + O 2↑

10、氧化汞受热分解:2HgO === 2Hg + O 2↑

1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 2 === 2MgO

12、铜在氧气中加热: 2Cu + O 2 === 2CuO

1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 2 + O 2 === 2H 2O

14、氢气还原氧化铜: H 2 + CuO === Cu + H 2O

15、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 2 === 2CO

16、碳还原氧化铜: 2CuO + C === 2Cu + CO 2↑

17、碳还原氧化铁: 2Fe 2O 3 + 3C === 4Fe + 3CO 2↑

1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 3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19、二氧化碳溶于水: CO 2 + H 2O == H 2CO 3

20碳酸分解: H 2CO 3 == H 2O + CO 2 ↑

21、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检验CO 2): CO 2 + Ca(OH)2 == CaCO 3↓ +H 2O

2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 O 2 == 2CO 2

23、一氧化碳在还原氧化铜: CuO + CO === Cu + CO 2

24、甲烷(沼气)在空气中燃烧: CH 4 +2O 2 === CO 2 + 2H 2O

25、乙醇(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 2H 5OH + 3O 2 === 2CO 2 + 3H 2O

26、用石灰石烧生石灰: CaCO 3 === CaO + CO 2 ↑

下册:

27、镁和盐酸反应: Mg + 2HCl === MgCl 2 + H 2 ↑

28、镁和硫酸反应: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

29、锌和盐酸反应: Zn + 2HCl === ZnCl 2 + H 2 ↑

30、锌和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31、铁和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 2 + H 2 ↑

32、铁和硫酸反应: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33、铝和硫酸铜反应: 2Al +3CuSO 4 === Al 2(SO 4)3 + 3Cu

34、铁和硫酸铜反应:Fe + CuSO 4 === Cu + FeSO 4

35、铜和硝酸银反应: Cu + 2AgNO 3 === 2Ag + Cu(NO 3)2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MnO 2 △ △ MnO 2 通电 △ 点燃 △ 点燃 △ 点燃 高温 高温 点燃 △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最新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为基础自然 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 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 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口出现小水滴,? 石灰水变浑浊。 Cu(OH)CO— 22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 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 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 (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 SO、CO、NO,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2 5、: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 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加强对水质 的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 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 SO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质量比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4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高考化学知识点全集

对于想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能力上略有欠缺。因此,调整好心理状态、掌握好解题技巧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适当的压力是一种正常现象,过分压力就不正常了,而且过分压力肯定会影响高考成绩. 对于同学来讲调整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复习来讲,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考试策略来讲,以简单题、中等题取胜的战略心理。对家长来讲,努力做到平常心对待高考。第二,不要唠叨孩子。第三,给孩子说一句话:只要你尽力就行了。 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高考揭秘 一年的高考又即将来临,你是否知道高考化学如何命题?你是否知道在考前最关键时期改如何复习?采取哪些策略来进行备考吗?为了圆自己人生的梦想,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不光看实力,还得拼技巧和方法,在这最后时刻,务必抓住高考的重、难点,夯实基础,注重方法,稳中求变,稳中求新,明确高考命题结构和趋势,避免复习误区,合理选择备考策略,决胜高考!考纲解读 1. 研究“目标” 研究《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考试范围、知识结构、题型示例等,应特别注意变化之处。重点研究考试范围所罗列的知识及要求层次,以便查漏补缺;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好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研究“变化” 对比分析去年与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其中的变化预示着高考命题方向的改变,这可以从文字表述、增加或删除的内容、示例题目的个数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必须重视对教材的阅读。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琐碎,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等特点,在复习时,考生首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知识的重难点,找出不同章节之间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然后将各章节的关联点串连成线,以画图或列表的形式织成面;最后再将所有的知识面串起来,形成知识网,从而对化学学科知识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把握。对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考生可以采用边读、边批、边思考的方法记忆,长时间坚持,重点知识基本上就能够掌握了。 高考考题解读 1. 注重基础、考查主干、加强综合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选择题上尤其突出,包括卤代烃同分异构体、元素化合物、基本实验操作、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反应热,比较基础相对简单。试题也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所有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化学总复习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 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变化 反应物→ 概念及转化关系 配平 氧 化还原反应 →产物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 2、Br 2、O 2 等; ②、元素(如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KMnO 4等 氧化剂: ③、元素(如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HNO 3 等 ④、元素(如Mn 、Cl 、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 4、KClO 3、FeCl 3、K 2Cr 2O 7 ⑤、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 、Al 、Zn 、Fe 等; ②、元素(如C 、S 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 、SO 2等 还原剂: ③、元素(如Cl 、S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 、H 2S 等 ④、元素(如S 、Fe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 2SO 3、FeSO 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 2 、C 、Si 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 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 2O 3、SiO 2) 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2、Al(OH)3、Cu(OH)2、Fe(OH)3 生成难溶的物质:Cu 2++OH -=Cu(OH)2↓ 盐:AgCl 、AgBr 、AgI 、CaCO 3、BaCO 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 ++SO 42-=Ag 2SO 4↓ 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 32-=CaCO 3↓+2OH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 2O 、CH 3COOH 、H 2CO 3、NH 3·H 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 2、SO 2、NH 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强弱比较 氧 化剂、还原剂

【化学】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可感知和测量):——无需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必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纯净物(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O2 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具有助燃性。 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 2KClO3 2KCl + 3O2 ↑ B、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 + MnO2 + O2↑ C、双氧水2H2O2MnO2 2H2O + O2↑ 工业上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 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6、氧气的化学性质: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 + O2点燃 CO2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②(黄色)S + O2点燃 SO2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4P + 5O2点燃 2P2O5 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烟幕弹)

2020最新高考化学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高考化学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目录 高考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重点模式) (1) 高考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124) 高考化学解题技巧总结 (129)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模式) (167) 高考化学考点总结(考点-例题-解析模式) (275)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407) 高考化学真题(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高考化学热点知识习题(附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高考化学120个关键知识点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考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重点模式) 一、俗名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气:C2H2 (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 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e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 V 1/V 2=n 1/n 2 同温同压下, M 1/M 2=ρ 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 PV=nRT 有助于 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 1.01 ×105Pa 、 25℃时等。 ②物质状态: 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 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 如 H 2O 、 SO 3、已烷、辛烷、 CHCl 3 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 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 He 、Ne 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 Cl 2 、N 2、 O 2、 H 2 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 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 CO 3 2-、 SO 32-、 S 2-、HCO 3-、 HSO 3- 、HS -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 + 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 Ba 2+、Ca 2+、Mg 2+、Ag +等不能与 SO 42- 、CO 32-等大量共存; Mg 2+、Fe 2+、 Ag +、 Al 3+、 Zn 2+、 Cu 2+、 Fe 3+等不能与 OH -大量共存; Fe 2+与 S 2-、Ca 2+与 PO 4 3-、 Ag +与 I - 不 能大量共存。 (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 OH -、CH 3COO -、PO 4 3-、HPO 42- 、H 2PO 4-、F -、ClO -、AlO 2-、SiO 32- 、 CN -、C 17H 35COO -、 等与 H + 不能大量共存; 一些酸式弱酸根如 HCO 3 -、HPO 42- 、 HS -、 H 2PO 4-、 HSO 3-不能与 OH -大量共存; NH 4+与 OH - 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 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 AlO 2-、S 2- 、CO 3 2-、C 6H 5O - 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 Fe 3+、Al 3+ 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 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 3AlO 2-+Al 3++6H 2 O=4Al(OH) 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 S 2-、HS -、SO 32- 、 I -和 Fe 3+不能大量共存。 (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 MnO 4-、Cr 2O 7-、 NO 3 -、 ClO -与 S 2- 、 HS -、 SO 3 2-、 HSO 3-、 I -、 Fe 2+等不能大量共存; SO 32- 和 S 2- 在碱性条件下 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 2S 2-+SO 32-+6H +=3S ↓ +3H 2 O 反应不能共在。 H + 与 2 32-不能大量共存。 S O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 Al 3+ 和 HCO 3-、 CO 32-、 HS -、 S 2- 、 AlO 2-、 ClO - 等; Fe 3+ 与 CO 32-、 HCO 3- 、 AlO 2-、 ClO - 等不能大量共存。

2019年中考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资料

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 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 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 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e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 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 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 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 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 2是单质,CO 2是化合物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是否可以再分 (单位为“1”,省略不写)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 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 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

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二) (1)、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 (2)、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 (3)、盐酸与碱反应 (4)、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 (6)、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 (7)、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8)、稀盐酸与漂白粉反应 (9)、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 (10)、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 (11)、漂白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说明碳酸酸性强于HClO) (12)、HF、HCl、HBr、HI酸性的比较(HF为弱酸,HCl、HBr、HI为强酸,且酸性依次增强) (13)、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干冰、AgI)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三)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固体

广州中考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1):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教材

高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 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 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 和 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 反 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 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 2是单质,CO 2是化合物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是否可以再分 (单位为“1”,省略不写)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 三者的关 系: 缓慢氧化 会引起自燃,两者都 是氧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